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7.21”暴雨的不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分析 被引量:64
1
作者 刘璐 冉令坤 +1 位作者 周玉淑 高守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83-595,共13页
本文利用WRF模拟的高分辨率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对流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性及其触发和维持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在临近暴雨发生时刻及暴雨初期,大气低层主要以对流不稳定为主,随后对流触发,不... 本文利用WRF模拟的高分辨率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对流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性及其触发和维持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在临近暴雨发生时刻及暴雨初期,大气低层主要以对流不稳定为主,随后对流触发,不稳定性减弱,而低空急流和湿斜压性的增强,使得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加强,维持和加强了暴雨的不稳定性.(2)分析表明,在暴雨过程中主要由于较强的水平风的垂直切变造成湿位涡的斜压分量异常,从而导致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产生.(3)本文分别对暴雨发生过程中的对流不稳定与条件对称不稳定的触发机制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暴雨初期对流性降水阶段,切变线上有利的垂直上升环境与地形的强迫抬升相互配合,触发了对流性降水.另外,北京上空的干冷空气入侵,也增强了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更易触发对流;对称不稳定导致的降水阶段,主要是由于北京上空冷暖空气的长期对峙,冷空气逐渐深入到暖湿空气下方,使得暖湿气团沿冷气团爬升,从而触发对称不稳定,造成持续性降水.此次暴雨过程中0900~1300 UTC时刻暴雨增幅的重要原因是0900 UTC北京风向突变,转为偏东风,且风速骤增,北京西北侧的喇叭口状的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与上空750 hPa移来的切变线上的垂直运动相互叠加,形成中尺度涡旋,产生了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产生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对流不稳定 条件对称不稳定 地形 冷空气入侵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两次典型大暴雨个例对比分析 被引量:53
2
作者 梁生俊 马晓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04-813,共10页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陕西省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分别对2010年7月23—24日("0723")和2011年7月28—29日("0728")两次暴雨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是...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陕西省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分别对2010年7月23—24日("0723")和2011年7月28—29日("0728")两次暴雨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是两次大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背景;"0723"大暴雨发生前期低空急流就已建立,"0728"过程中伴随低空急流的形成,高空急流增强转竖,强降水发生;"0723"大暴雨期间热带低压"灿都"东侧偏南气流沿副高外围形成了一条宽而强的水汽输送通道,将南海大量的水汽和能量直接输送到陕西,"0728"大暴雨期间热带风暴"洛坦"北部的偏东南气流沿副高外围与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合并后经华南、华中输送至暴雨区上空;两次过程期间陕西省均应于θ_(sc)高值区;两次过程均有干冷空气入侵、位涡扰动沿θ_(se)密集区下滑的现象。位涡随时间的变化与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几乎保持一致,化涡大值的出现预示着强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环流背景 高低空急流 台风 干侵入
下载PDF
切变线冷区和暖区暴雨落区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侯淑梅 孙兴池 +1 位作者 范苏丹 肖明静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3-343,共11页
利用常规、自动气象站、NCEP/NCAR再分析资料(1°×1°,逐6h)和WRF模式逐小时资料,对2010年6月30日—7月2日山东省暴雨过程的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具有暖区暴雨和冷区暴雨两种特征.暖区暴雨强度强、范... 利用常规、自动气象站、NCEP/NCAR再分析资料(1°×1°,逐6h)和WRF模式逐小时资料,对2010年6月30日—7月2日山东省暴雨过程的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具有暖区暴雨和冷区暴雨两种特征.暖区暴雨强度强、范围广、落区集中,位于925 hPa经向切变线右侧或者低涡的东南象限“人”字型切变线内、暖温度脊后部、地面低压前部南风区内;冷区暴雨区强度弱、范围小、落区分散,位于925 hPa经向切变线左侧、冷温度槽前、地面低压后部北风区内.冷区和暖区暴雨均位于大气可降水量大于70 kg/m^2的区域、低空急流顶端的左侧.低空急流与强降水同时开始或者低空急流提前1h开始,降水强度最大时段出现在850 hPa风速跃增后1~3h.只有冷区暴雨时,冷空气较弱,冷锋伸展高度较低,暴雨区位于冷锋后部θse锋区前沿、θse暖脊脊线顶点、强上升运动中心.冷区与暖区暴雨共存时,冷暖空气势力均比只有冷区暴雨时强,冷锋伸展高度较高,冷区与暖区暴雨均位于强上升运动中心南侧1个纬距内风速辐合处.只有暖区暴雨时,冷空气较强,冷锋伸展高度较高,暴雨区位于冷锋前1个纬距内、θse暖脊脊线与地面交点、上升运动中心.低层向北倾斜锋区的南北跨度与中层向南倾斜锋区的南北跨度的差值大小,直接影响上升运动的强度和暴雨区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线 冷区暴雨 暖区暴雨 干侵入 大气空间结构
下载PDF
2020年7月4-8日长江中游极端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黄治勇 王婧羽 周文 《暴雨灾害》 2021年第4期333-341,共9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等监测数据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7月4-8日长江中游持续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中尺度系统演变以及梅雨锋上温度、湿度、涡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等监测数据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7月4-8日长江中游持续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中尺度系统演变以及梅雨锋上温度、湿度、涡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暴雨落区集中、累积雨量大等特点。500 hPa中高纬度稳定的“Ω”型环流是持续大暴雨形成的有利环流背景。对流单体回波顶高、强度大、质心低以及“列车效应”是此次过程暴雨强度大的重要原因。梅雨锋上物理量分布具有如下特征:自下而上由假相当位温(θ_(se))构成的梅雨锋接近垂直状态,锋区内对流层低层特别是850 hPa以下大气层结不稳定,且低层锋区内风速小;35°N以北自对流层顶有干冷空气向南侵入至梅雨锋附近;暴雨中心上空经历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垂直速度由弱增强到再减弱的演变过程,有正涡度向梅雨锋前输送;梅雨锋对流层低层水平温度梯度非常小,且梅雨锋区低层存在一相对低温区;梅雨锋附近存在一定的水平比湿梯度,且其北侧比湿梯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梅雨锋 不稳定 干侵入
下载PDF
一次台风远距离暴雨中的干侵入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媛 赵宇 +2 位作者 李婷 李敏 侯红运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6-542,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19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期间有来自中高层的干冷空气的侵入,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对流层顶附近向下的干空气侵入和对流层...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19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期间有来自中高层的干冷空气的侵入,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对流层顶附近向下的干空气侵入和对流层低层由西北向南的干空气侵入。干侵入存在于300-600hPa之间,高层略微落后于低层,不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发展。但干冷空气侵入使得等相当位温面倾斜,有利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发展。干侵入使原来不饱和湿空气出现饱和,有利于降水增幅,雨区始终位于500hPa干区前沿。高层正位涡扰动沿相当位温密集带向低层输送,500hPa位涡高值区与降水有较好的同位相关系,对降水的发展和移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干空气侵入 位涡 湿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山东地区一次台风降水事件的干侵入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会荣 李崇银 周育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21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是在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干侵入特征的分析表明,这次强降水事件中干空气主要以纬向侵入为主,这与济南"7.1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21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是在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干侵入特征的分析表明,这次强降水事件中干空气主要以纬向侵入为主,这与济南"7.18"暴雨不同。通过对假相当位温(θse)的诊断分析发现,干空气侵入一方面有利于锋区的形成和维持,另外一方面还能够加剧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度,有利于对流运动的维持和发展。湿位涡场的分析则表明,高位涡的下传是干空气侵入的一种可能机制,干侵入是高位涡下传的一种表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空气侵入 对流不稳定 假相当位温 湿位涡
下载PDF
“5.8”桂东北暖区暴雨成因及漏报难点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廖铭燕 黄远盼 梁珊珊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2年第1期27-29,55,共4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数值预报资料,对2011年5月8发生在广西东北部的一次大范围较强降水过程的成因和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波动和低空突然增强的南亚季风急流的共同作用,700~500hPa风切变引起的辐合上升以及干线入侵是...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数值预报资料,对2011年5月8发生在广西东北部的一次大范围较强降水过程的成因和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波动和低空突然增强的南亚季风急流的共同作用,700~500hPa风切变引起的辐合上升以及干线入侵是造成这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原因。这次暴雨过程漏报的主要原因是:天气形势配置不是很有利,对中层干侵入的分析不够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成因分析 南亚季风急流 干侵入 预报难点分析
下载PDF
贵州铜仁两次大范围冰雹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军 李小兰 +4 位作者 黎荣 万雪丽 李习瑾 胡萍 方标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年第4期30-36,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降水、雷达观测及NCEP1°×1°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4月2日和15日发生在贵州省铜仁市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降雹由地面发展雷暴和高架雷暴产生,前者在暖区产生,后者在...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降水、雷达观测及NCEP1°×1°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4月2日和15日发生在贵州省铜仁市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降雹由地面发展雷暴和高架雷暴产生,前者在暖区产生,后者在锋后冷垫上形成;(2)前者由地面辐合线锋生激发对流,后者由逆温层顶850hPa切变线触发,两者的强上升运动区域明显不同;(3)雷达回波形态上前者为弓形回波,强对流回波从近地面发展至10km左右高度,“三体散射长钉”和有界弱回波区等现象明显;而后者为多单体风暴,有界弱回波区特征明显,强对流回波柱密实而深厚,回波质心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发展雷暴 高架雷暴 冰雹 干侵入 冷垫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江西秋季一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董保华 王咏青 +1 位作者 徐星生 张娟娟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2年第1期21-28,共8页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卫星辐射率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模块,对2009年11月9日江西的一次区域性秋季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卫星辐射率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模块,对2009年11月9日江西的一次区域性秋季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江西省基本均处于K指数大于36℃高值区,具备热力不稳定能量,K指数很好地反映此次过程的热力条件;(2)强的垂直风切变,为此次强对流提供发展的能量;(3)Δt850-500达到26℃,具有强垂直温度梯度;(4)此次强对流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的干侵入可以向下伸展至700 hPa高度层以下,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在低层的积聚,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可以将低层的暖湿气流向上输送至较高的层次,加强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 强对流 数值模拟 干侵入
下载PDF
Tropical cyclogenesis:Controlling factors and physical mechanisms
10
作者 V.P.M.Rajasree Xi Cao +8 位作者 Hamish Ramsay Kelly M.Nú~nez Ocasio Gerard Kilroy George R.Alvey III Minhee Chang Chaehyeon Chelsea Nam Hironori Fudeyasu Hsu-Feng Teng Hui Yu 《Tropical Cyclone Research and Review》 2023年第3期165-181,共17页
In this review,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physical mechanisms of tropical cyclogenesis(TCG)are summarized from recent(2018–2022)research on TCG,as presented in the Tenth Internationa... In this review,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physical mechanisms of tropical cyclogenesis(TCG)are summarized from recent(2018–2022)research on TCG,as presented in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ropical Cyclones(IWTC-10).Observational,theoretical,and numerical modeling studies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have advanced our knowledge on the influence of large-scal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CG.Furthermore,studies have shown clearly that appropriate convective coupling with tropical equatorial waves enhances the development chances of TCG.More recently,illuminating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analyzing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oscillations and teleconnections(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in particular)modulate TCG globally,in association with changes in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In addition to this,recent research has diligently addressed different aspects of TCG.Multiple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e applicability of unified theories and physical mechanisms of TCG in different ocean basins.Recently,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TCG under different flow pattern regimes,dry air intrusion,importance of marsupial pouch,genesis of Medicanes,wind shear,convection and vertical structure.Furthermore,studies have discussed the possibility of near equatorial TCG provided that there is enough supply of background vertical vorticity and relatively low vertical wind shear.Progress has been made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climate change on global and regional TCG.However,there are still significant gaps which need to be addressed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CG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genesis AEW ENSO SST Marsupial pouch dry air intrusion Moderate shear Convection Near equatorial TCG Climate change
原文传递
Dry Intrusion Analysis of A Heavy Rainstorm in Southern Shaanxi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瑞芳 郭大梅 +1 位作者 李萍云 侯建忠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12期25-29,共5页
[Objective] One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in the south area of Shaanxi was expounded.[Method] By employing the NCEP/NCAR 1°×1°reanalysis data,routine observation and automatic precipitation station dat... [Objective] One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in the south area of Shaanxi was expounded.[Method] By employing the NCEP/NCAR 1°×1°reanalysis data,routine observation and automatic precipitation station data,the large sc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field of regional precipitation in the south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 from July 16-18 in 2010 was expounded.By dint of physical quantity such as the meridional wind,relative humidity and false relative temperature,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y intrusion and its role in rainstorm were expounded.[Result] The mild and high latitude at 500 hPa was stable.The continental high pressure and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were stable.The 700 and 850 hPa shear lines or low vortexes were the main influence system that resulted into large scale of rainstorm in south Shaanxi.The landing typhoon had distinct influences on the importance of storm.The influence of typhoon and subtropical high was mutual.It not only formed and strengthened the torrent in the low air,also transmitted water vapor and energy incessantly to the south area of Shaanxi,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augment of rainstorm.There were two distinct dry intrusions in the rainstorm process,showing a dense dry layer in the high layer of convective layer.The existence of dry layer was conductiv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convective unstable energy in the low layer.The release of convective unstable energy could transmit warm and wet airstream in the low level to the higher level,being conductive to the occurrence of precipitation.The analysis of θse in the warp direction vertical profile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frontal zone in this rainstorm process and the dry air activity in this rainstorm process was very strong.[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d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the forecast in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STORM dry air intrusion South area of Shaanxi China
下载PDF
陕西南部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干侵入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瑞芳 王亚斌 +2 位作者 郭大梅 李萍云 侯建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594-6597,共4页
[目的]对陕西南部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方法]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以及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10年7月16~18日发生在陕西南部地区的区域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并利用... [目的]对陕西南部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方法]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以及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10年7月16~18日发生在陕西南部地区的区域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经向风、相对湿度以及假相当位温等物理量,探讨了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在暴雨中的作用。[结果]500 hPa中高纬度形势比较稳定,大陆高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700、850 hPa切变线或低涡是造成陕南地区产生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登陆台风对暴雨的作用非常明显,台风与副高相互作用,不仅使得低空急流得以形成和加强,还将水汽和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陕南地区,为暴雨的增幅起到重要作用。此次暴雨过程中有2次明显的干侵入,主要表现为在对流层中高层的一个深厚干层,干层的存在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在低层的积聚,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可以将低层的暖湿气流向上输送至较高的层次,有利于降水的发生。θse的经向垂直剖面图分析表明,在这次暴雨过程中有锋区的存在,且这次暴雨过程中的干空气活动非常强烈。[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的预报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干空气侵入 陕西南部地区
下载PDF
闽北一次初春强降水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小宁 吴幸毓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2年第3期21-24,37,I0001,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3月6日-7日福建省北部地区暴雨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在高空西风槽南下带来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背景下产生,暴雨区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3月6日-7日福建省北部地区暴雨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在高空西风槽南下带来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背景下产生,暴雨区位于低空西南急流北侧、低层切变南侧、地面冷锋附近;强降水落区位于层结不稳定的湿区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对流发展;干冷空气的侵入时高层高值位涡库向北向下伸展,促使中低层气旋涡度发展,从而导致强降水的发生;雷达回波分析表明,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区域上空辐合形势都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层结不稳定的湿区 高低空配置 干冷空气侵入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2003年梅雨期干冷空气的活动及其对梅雨降水的作用 被引量:96
14
作者 姚秀萍 于玉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73-985,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分析了2003年梅雨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和演变的特征以及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得到以下结论:梅雨期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建立...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分析了2003年梅雨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和演变的特征以及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得到以下结论:梅雨期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维持,使得500 hPa高度上西风锋区南压,导致干冷空气南下,极涡活动的异常偏东和加强有助于冷空气向江淮流域输送,有利于江淮流域暴雨的发展。在江淮流域梅雨期间,干冷空气的活跃与暴雨过程相对应。干冷空气来源于中高纬度和中高层,当它南下或下降到达江淮流域以北或上空时,与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使得暴雨产生和发展。中低层30°N以北的正环流的下沉支是干冷空气的输送“载体”;江淮流域以北的对流层中低层的北风对淮河流域对流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样,高层北风所产生的高空辐散叠置于低层辐合区之上,有利于江淮流域暴雨的发生发展。而且,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干层的形成和维持,干层的存在加强了暴雨过程的对流性不稳定,对暴雨的加强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干冷空气侵入是梅雨湿度锋形成和维持的一个重要动力和热力原因。卫星云图上分析发现,干冷空气的侵入轨迹为一条明显的暗区,干冷空气南下侵入到黄河以南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干侵入2”从西南方向侵入,与冷锋云系相互作用,对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与Browning等强调的“干侵入”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暴雨 干冷空气侵入 干侵入作用
下载PDF
干侵入对济南“7.18”暴雨的作用 被引量:65
15
作者 刘会荣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4-386,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济南地区的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风切变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济南附近最大干空气侵入出现在暴雨发生前1~2天,干空气侵入有利于深厚干层的...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济南地区的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风切变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济南附近最大干空气侵入出现在暴雨发生前1~2天,干空气侵入有利于深厚干层的形成和维持,而深厚干层的存在则有利于对流有效位能在中高层的产生、积聚和释放,从而导致强的对流上升运动,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济南以北地区干空气侵入现象在暴雨过程中一直存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对流层顶附近向下的干空气侵入和对流层低层由北向南的干空气侵入。济南外的干侵入一方面有利于低层产生辐合、高层产生辐散,导致上升运动的发展,另外一方面还对锋区的形成和移动具有重要作用。上述两方面表明干侵入在这次暴雨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槽 低空风切变 干空气侵入 对流有效位能
下载PDF
蒙古冷涡影响下的北京降雹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6
作者 王在文 郑永光 +2 位作者 刘还珠 沃伟峰 黄卓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63-777,共15页
蒙古冷涡是诱生北京地区冰雹天气的一种主要天气系统,通过对近8年几例冰雹天气过程的分析,得出在蒙古冷涡影响下,北京地区产生的冰雹天气与其他天气类型相比,具有分布范围广、局域性强的特点。对蒙古冷涡影响下的天气形势进行详细分析,... 蒙古冷涡是诱生北京地区冰雹天气的一种主要天气系统,通过对近8年几例冰雹天气过程的分析,得出在蒙古冷涡影响下,北京地区产生的冰雹天气与其他天气类型相比,具有分布范围广、局域性强的特点。对蒙古冷涡影响下的天气形势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蒙古冷涡后部强冷空气与前部暖湿气流交绥,地面强冷锋造成的对流天气;另一类是主冷锋后,蒙古冷涡后部不断南下的冷空气,与增温、增湿的地面低涡或切变线系统而形成不稳定大气层结造成的对流天气。同时该两类天气也有许多共同特征。如对流层低层的能量锋,大气的斜压性和层结的条件对称不稳定激发了能量锋前蕴酿已久的湿有效能量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导致对流不稳定天气的发展。对流层中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正的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加剧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强的风垂直切变更促使对流上升运动的发展。尽管这两类冰雹的各项特征的强弱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冰雹天气强弱也有差别,但都表现了有利于冰雹天气发生和发展的动力、热力特点。与其它个例比较,可以综合提出蒙古冷涡影响下冰雹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和临近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冷涡 冰雹 能量锋 条件对称不稳定 干冷空气侵入
下载PDF
一次无地面冷空气触发的西南涡特大暴雨分析 被引量:29
17
作者 王中 白莹莹 +1 位作者 杜钦 李东川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3-71,共9页
利用NCEP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7日重庆西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涡的演变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配合下,产生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西南涡和低空... 利用NCEP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7日重庆西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涡的演变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配合下,产生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西南涡和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的西进北抬为水汽的输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最强降水时段出现在西南涡的最强盛期,垂直螺旋度的大值中心位置和强弱变化与低涡及强降雨的位置和强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在此次过程中虽然无地面冷空气的触发,但由于高层较强的冷平流形成的干冷盖和低层的暖湿气流与强烈的上升运动的极佳配合,使得强对流天气得以发生,高层的干侵入成为此次过程的触发动力;(4)西南低涡上空的不同高度上不同强度的干侵入效应,使得高层高位涡下传,而高层高位涡区的下传和中低层高位涡区的加强,导致西南低涡的气旋性环流加强,降水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西南涡 垂直螺旋度 位涡 干侵入
下载PDF
干冷空气活动对2008年梅雨降水的作用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志刚 金荣花 +2 位作者 牛若芸 孔期 秦华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33,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年梅汛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结果表明:梅雨期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亚洲北部阻塞高压(高压脊)的建立和维持,使得500hPa高度上西风锋区南压...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年梅汛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结果表明:梅雨期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亚洲北部阻塞高压(高压脊)的建立和维持,使得500hPa高度上西风锋区南压,导致干冷空气南下,极涡活动的异常偏东和加强有助于冷空气向江淮流域输送,有利于江淮流域暴雨的发展。在江淮流域梅雨期间,干冷空气的活跃与暴雨过程相对应。干冷空气来源于中高纬度和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有利于对流层中高层干层的形成和维持。而且,干冷空气侵入是梅雨湿度锋形成和维持的一个重要动力和热力原因。在此研究基础上,归纳出中期预报着眼点,供实际业务预报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汛期 梅雨暴雨 干冷空气侵入 干侵入作用
下载PDF
2010年8月豫北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马月枝 王新红 +1 位作者 宋培玲 王兵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年第4期31-39,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全球分析资料(FNL),对2010年8月13日豫北沿黄地区出现的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过程是在低槽东移、副高东退南压的形势下,由高、低空急流,中低层切变线,以及地面倒槽和弱...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全球分析资料(FNL),对2010年8月13日豫北沿黄地区出现的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过程是在低槽东移、副高东退南压的形势下,由高、低空急流,中低层切变线,以及地面倒槽和弱冷空气等影响系统共同作用造成的。强降水发生时暴雨区低层水汽辐合跃增,配合强劲的垂直上升运动,在暴雨区上空建立深厚的湿层。过程前期的副高控制为强降水的发生积聚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强降水区正好位于低层能量锋区的南侧,同时CAPE值的锐减时段对应着最强降水时段。低层弱的干冷空气侵入是本次暴雨过程产生的重要触发机制,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干层的形成和维持,干层的存在加强了对流不稳定性,对暴雨的加强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强降水过程中低层正的垂直螺旋度演变趋势与强降水的落区和降水强度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垂直螺旋度中低层正中心、高层负中心,这种上下耦合的结构特点对系统自身的发展及暴雨的维持十分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副高 垂直螺旋度 干冷空气侵入 中β云团
下载PDF
4·18寒潮天气过程中的锋生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谭艳梅 朱文娜 张利平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9年第6期13-16,共4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新疆2008年4月18目的强寒潮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此次天气过程强冷空气随高度后倾,在入侵新疆的过程中有两次明显的锋生过程,正是由于锋生的存在,使得天气表现复杂和剧烈。第一次锋生:中低...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新疆2008年4月18目的强寒潮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此次天气过程强冷空气随高度后倾,在入侵新疆的过程中有两次明显的锋生过程,正是由于锋生的存在,使得天气表现复杂和剧烈。第一次锋生:中低层强冷空气先行入侵,在哈萨克丘陵附近形成锋生冷锋,在快速入侵新疆的过程中与干热的下垫面接近,导致北疆出现剧烈降温及不同程度的大风沙尘天气;第二次锋生:冷锋进入后在天山山脉北侧形成寒潮静止锋,由于高空后倾的干冷空气不断侵入,再次出现锋生过程,导致北疆沿天山及天山山区的持续降温及大—暴量的雨转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过程 诊断分析 锋生 冷空气后倾 中低空强冷平流 高空干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