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2篇文章
< 1 2 1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 被引量:317
1
作者 耿志宇 宋琳琳 +1 位作者 许幸 吴新民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 评价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诱导和术后苏醒过程。方法 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60例,年龄<65岁,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C)组、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R)组及异丙酚芬太尼靶控(F)组,每组20例。观察麻醉... 目的 评价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诱导和术后苏醒过程。方法 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60例,年龄<65岁,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C)组、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R)组及异丙酚芬太尼靶控(F)组,每组20例。观察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时的血压、心率;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恢复室时间;观察病人拔管后即刻、离开恢复室、拔管后1、3和24h的意识状态(OAAS),认知功能测试(MMSE),疼痛评分(VRS)及主诉需要阿片药镇痛的时间;观察恶心呕吐等副反应,记录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和病人满意度等。结果 ①C组诱导时的舒张压低于R组和F组,低血压者多于R组,插管反应发生率高于R组。F组的插管反应发生率高于R组。②三组病人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但F组的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术后恢复室(PACU)的时间早于C组。F组病人在拔管后即刻、离开PACU时、拔管后1h和3h的OAAS评分高于C组,R组病人离开PACU时的OAAS评分高于C组。F组病人拔管后1h的MMSE评分高于C组。R组病人在拔管后即刻、离开PACU时、拔管后1h和术后24h的VBS评分高于C组和F组,需要阿片药镇痛者R组多于其他两组。三组病人术后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芬太尼 靶控静脉麻醉 静吸复合麻醉 气管插管 麻醉诱导 血压 心率
原文传递
微乳给药系统研究概况 被引量:60
2
作者 张正全 陆彬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9-142,共4页
微乳是一种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的、乳滴小于 0 .1μm的特殊乳剂 ,可作为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载体 ,促进药物的口服或经皮吸收并具有靶向性。本文综述了微乳的制备工艺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关键词 微乳 给药系统 乳化剂 助乳化剂
下载PDF
壳聚糖─—绞股蓝总皂甙缓释微球的研制 被引量:41
3
作者 吴海珊 李药兰 《中成药》 CAS CSCD 1997年第6期1-2,共2页
以交联壳聚精为载体.制备了绞股蓝总皂甙缓释微球,考察了壳聚精浓度、绞股蓝总皂甙/壳聚精配比及交联时间等因素对微球的制备和溶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此缓释微球在水和人工胃液中均具有显著的缓释作用.微球的收率达90%以上.
关键词 壳聚糖 绞股蓝总皂甙 缓释制剂 微球
下载PDF
O-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4
作者 赵爱杰 原续波 常津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9-63,共5页
O_羧甲基壳聚糖是壳聚糖的一种衍生物 ,具有比壳聚糖更优良的特性 ,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它的制备、性质、应用 ,特别是其在药物释放及基因治疗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O-羧甲基壳聚糖 制备 性质 药物释放 基因治疗 壳聚糖衍生物
下载PDF
高龄病人异丙酚分步TCI时效应室浓度及BIS的变化 被引量:44
5
作者 于布为 彭章龙 赵永泉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11-714,共4页
目的 研究高龄病人异丙酚分步靶控输注(TCI)时效应室浓度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应镇静程度和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方法10例年龄67~77岁病人,进行异丙酚分步TCI,靶浓度(Ct)由1μg/ml,分6步渐增加至4μg/ml。观察效应室浓度(Ce)、BIS和镇静... 目的 研究高龄病人异丙酚分步靶控输注(TCI)时效应室浓度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应镇静程度和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方法10例年龄67~77岁病人,进行异丙酚分步TCI,靶浓度(Ct)由1μg/ml,分6步渐增加至4μg/ml。观察效应室浓度(Ce)、BIS和镇静警觉评分(OAA/S),并于Ct分别为1、2、3和4μg/ml时取桡动脉血测异丙酚浓度(Cb)。结果①Ce随Ct增加而增加,但较Ct明显滞后,Ce达到4μg/ml较Ct滞后时间为(14.4±0.5)min。②Cb均高于Ct。PE、MDPE和MDAPE分别为16.3%,9.7%和11.2%。③BIS与Ct和Ce均呈显著负相关(r=-0.878和-0.888,P<0.01)。OAA/S与BIS呈显著正相关(r=0.913,P<0.01),与Ct、Ce均呈显著负相关(r=-0.876和-0.893,P<0.01)。④意识和痛刺激反应消失时BIS值分别为64.6±10.6和43.6±8.1,Ce分别为(1.67±0.49)μg/ml和(2.78±0.46)μg/ml。结论 高龄病人 Ce变化较Ct明显滞后,高龄病人BIS监测可很好反映异丙酚麻醉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I 老年人 二异丙酚 药物投与系统 药代动力学 脑电描记术 靶控输注
原文传递
异丙酚效应室靶控输注与血浆靶控输注的比较 被引量:40
6
作者 王庚 吴新民 +1 位作者 曲元 宋琳琳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54-656,共3页
目的 观察人工流产手术使用效应室靶控输注异丙酚时的药效学变化,并与血浆靶控输注比较。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成效应室靶控(E)和血浆靶控(B)两组,给予芬太尼1μg·kg^(-1)后分别以4μg·ml^(-1)(E组)和6μg·ml^(-1)(B组)... 目的 观察人工流产手术使用效应室靶控输注异丙酚时的药效学变化,并与血浆靶控输注比较。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成效应室靶控(E)和血浆靶控(B)两组,给予芬太尼1μg·kg^(-1)后分别以4μg·ml^(-1)(E组)和6μg·ml^(-1)(B组)的靶浓度输注异丙酚,观察起效时间、恢复时间、脑电频谱(BIS)值以及心率(HR)、血压(BP)、脉搏氧饱和度(SpO_2)。结果 E组起效时间及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1),而BIS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E组的SpO_2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效应室靶控和血浆靶控同样适用于人工流产手术,并且起效快、恢复快,但同时应注意其呼吸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室靶控输注 血浆靶控输注 比较
原文传递
麻醉深度指数与脑电双频谱指数测定靶控输注异丙酚患者镇静时镇静深度的比较 被引量:40
7
作者 钟涛 郭曲练 潘韫丹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94-897,共4页
目的对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镇静的患者,比较麻醉深度指数(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无手术刺激条件下监测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 ASA Ⅰ或Ⅱ级患者20例,手术种类不限,诱导插管前以异丙酚TCI镇静,靶浓度从0.5 μg/ml开始,输注5 min... 目的对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镇静的患者,比较麻醉深度指数(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无手术刺激条件下监测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 ASA Ⅰ或Ⅱ级患者20例,手术种类不限,诱导插管前以异丙酚TCI镇静,靶浓度从0.5 μg/ml开始,输注5 min后递增,递增梯度为0.5 μg/ml, 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AA/S)为0分后5 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CSI及BIS,每间隔20 s 行改良OAA/S评分,记录TCI系统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每变化0.1 μg/ml时的数值及时间。计算CSI 及BIS预测不同改良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结果 CSI及BIS与改良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患者在不同改良OAA/S评分时的镇静深度均表现出较高的Pk值(Pk>0.9),且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语言反应消失时的BIS05与CSI05、BIS50与CSI50、BIS95与CSI95分别为79.2与74.9、69.2 与65.9、59.2与56.8。意识消失时的BIS05与CSI05、BIS50与CSI50、BIS95与CSI95分别为73.6与65.2、57.1 与54.8、40.6与44.3。结论异丙酚TCI镇静时CSI同BIS一样能够较好的反映患者的镇静深度变化,CSI监测用于观察患者语言反应消失和意识消失的能力优于BIS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醒镇静 预测 脑电描记术 二异丙酚 药物释放系统
原文传递
聚合物纳米粒子用于给药载体 被引量:23
8
作者 查刘生 高海峰 +2 位作者 杨武利 蒋新国 府寿宽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4-32,共9页
聚合物纳米粒子用于给药载体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按聚合物纳米粒子的主要制备方法 (单体聚合法 ,聚合物后分散法和两亲性聚合物自组装法等 )
关键词 聚合物纳米粒子 给药载体 靶向输送 制备 单体聚合 药物输送 聚合后分散法 自组装
下载PDF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9
作者 曹宁宁 羡菲 刘金鹏 《天津理工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30-35,共6页
脂质体是磷脂自聚集而形成的双分子层结构 ,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及靶向作用的特点 .主要介绍 :脂质体 3种制备方法物理分散法、两相分散法和表面活性剂增溶法的原理 ,制备出的脂质体的结构及包封性能和各自的优缺点 ;脂质... 脂质体是磷脂自聚集而形成的双分子层结构 ,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及靶向作用的特点 .主要介绍 :脂质体 3种制备方法物理分散法、两相分散法和表面活性剂增溶法的原理 ,制备出的脂质体的结构及包封性能和各自的优缺点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抗癌、抗菌药物上的应用及其在药物载体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质体 制备方法 药物载体
下载PDF
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 被引量:30
10
作者 李欣玮 孙立新 +1 位作者 林晓宏 郑利强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7-92,共6页
固体脂质纳米粒是一种新型的纳米给药系统。本文综述了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包括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组分选择、制备方法、表面修饰,并且对物化性质分析、给药途径以及载药和释放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固体脂质纳米粒 药物载体 药物包载
下载PDF
细菌生物膜的特征及抗细菌生物膜策略 被引量:32
11
作者 陈小楠 申元娜 +2 位作者 李彭宇 邹祎晴 胡海燕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40-2049,共10页
80%细菌感染与细菌生物膜(简称菌膜)形成有关,相比于游离菌,菌膜对抗生素的耐受性提高10~1000倍,是造成目前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了解菌膜的相关特征和耐药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因菌膜导致的细菌感染及耐药性问题。本文从菌膜的结构着... 80%细菌感染与细菌生物膜(简称菌膜)形成有关,相比于游离菌,菌膜对抗生素的耐受性提高10~1000倍,是造成目前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了解菌膜的相关特征和耐药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因菌膜导致的细菌感染及耐药性问题。本文从菌膜的结构着手,介绍了菌膜的结构、主要形成方式和菌膜的相关耐药机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近年来发现的具有抗菌膜活性及与抗生素有协同作用的化合物,并总结了新晋纳米递药系统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等抗菌膜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膜 耐药性 胞外聚合物 佐剂 药物传递系统 分子印迹聚合物
原文传递
Recent progress in drug delivery 被引量:30
12
作者 Chong Li Jiancheng Wang +11 位作者 Yiguang Wang Huile Gao Gang Wei Yongzhuo Huang Haijun Yu Yong Gan Yongjun Wang Lin Mei Huabing Chen Haiyan Hu Zhiping Zhang Yiguang Jin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145-1162,共18页
Drug delivery systems(DDS)are defined as methods by which drugs are delivered to desired tissues,organs,cells and subcellular organs for drug release and absorption through a variety of drug carriers.Its usual purpose... Drug delivery systems(DDS)are defined as methods by which drugs are delivered to desired tissues,organs,cells and subcellular organs for drug release and absorption through a variety of drug carriers.Its usual purpose to improve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rapeutic drugs and to overcome problems such as limited solubility,drug aggregation,low bioavailability,poor biodistribution,lack of selectivity,or to reduce the side effects of therapeutic drugs.During 2015-2018,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n drug delivery systems has been achieved along with advances in related fields,such a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material sciences and biomedical sciences.This review provides a conciseoverview of current progress in this research area through its focus on the delivery strategies,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specific examples.It i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pharmaceutical scientists who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design of drug delivery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RMACEUTICS drug delivery system Basic RESEARCH APPLICATION delivery STRATEGY
原文传递
微乳在现代药剂学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3
作者 陈华兵 翁婷 杨祥良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02-506,共5页
从透皮、粘膜、注射和口服给药系统等方面综述了微乳在现代药剂学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微乳中药物的吸收机理。
关键词 微乳 现代药剂 透皮给药 粘膜给药 注射给药 口服给药 吸收机理 给药系统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高分子包囊药物释放体系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吕泽 王身国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429-435,共7页
用高分子作为载体的高分子微包囊和纳米级包囊药物制剂不仅能控制药物以一定的速度释放,而且可对生物体的生理指标变化作出反馈,因而可以成为靶向药物释放体系。通过用高分子包囊还可以延长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生理活性,提高药物稳... 用高分子作为载体的高分子微包囊和纳米级包囊药物制剂不仅能控制药物以一定的速度释放,而且可对生物体的生理指标变化作出反馈,因而可以成为靶向药物释放体系。通过用高分子包囊还可以延长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生理活性,提高药物稳定性,使之成为长效药物,并使一些难以口服的药物能够制成口服制剂。文章在介绍有关高分子药物释放体系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药学、药理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材料科学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较全面地综述了高分子包囊药物的制备技术和应用。阐述了高分子包囊的粒径、表面积、孔度、药物性能和药含量,以及高分子包囊材料的性能对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对药物传送机理亦进行了扼要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包囊 药物释放体系 药物控释 生物降解
下载PDF
生物医用高分子在癌症药物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邓先模 李孝红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94-98,共5页
利用生物医用高分子作载体,化学结合或物理包裹抗肿瘤化学药物、生物工程药物和放射药物,制剂通过植入或靶向运输至肿瘤区域,可增强药物在运输及吸收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以一定速率从制剂中缓慢释放,可简化... 利用生物医用高分子作载体,化学结合或物理包裹抗肿瘤化学药物、生物工程药物和放射药物,制剂通过植入或靶向运输至肿瘤区域,可增强药物在运输及吸收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以一定速率从制剂中缓慢释放,可简化服用程序,在肿瘤区域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同时降低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本文综述了生物医用高分子在高分子导向药物、抗肿瘤药物聚合物微球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癌药 制剂 载体 生物医用高分子 药物传递系统
下载PDF
制剂新技术在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昂 吴梧桐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 介绍制剂新技术在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综述了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性质特点和影响其稳定性的原因 ;制剂新技术在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中的运用 ;对LHRH及其类似物和胰岛素两类药物的新型制剂研... 目的 介绍制剂新技术在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综述了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性质特点和影响其稳定性的原因 ;制剂新技术在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中的运用 ;对LHRH及其类似物和胰岛素两类药物的新型制剂研究进行了概述。结果 脂质体、微乳和复乳、微球、纳米粒、自控式释药技术等制剂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中 ,取得了较大进展 ;黄体激素释放激素 (LHRH)及其类似物和胰岛素两类药物的新剂型研究具有代表性且引人注目。结论 将制剂新技术用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类药物 蛋白质类药物 给药系统 药物制剂 脂质体 微乳 复乳 微球 纳米粒
下载PDF
肿瘤pH响应的聚合物胶束用于肿瘤药物靶向输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7
作者 许金霞 唐建斌 +1 位作者 赵鲁杭 申有青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28-1335,共8页
本文综述了肿瘤pH响应的聚合物胶束(pH-responsive polymeric micelles)靶向输送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肿瘤组织的细胞间质呈弱酸性(pH<7),而肿瘤细胞内的内涵体和溶酶体具有更强的酸性(pH4~6)。pH响应的聚合物胶束的内核或外壳在肿... 本文综述了肿瘤pH响应的聚合物胶束(pH-responsive polymeric micelles)靶向输送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肿瘤组织的细胞间质呈弱酸性(pH<7),而肿瘤细胞内的内涵体和溶酶体具有更强的酸性(pH4~6)。pH响应的聚合物胶束的内核或外壳在肿瘤酸性pH下能发生质子化或快速化学反应,导致其物理性能发生改变。胶束对肿瘤酸性pH的响应功能可以用来实现药物的快速释放、激活胶束的靶向功能、促进胶束的细胞内吞,以及促使胶束从溶酶体逃逸到细胞质溶质(cytosol)中,并靶向细胞核等细胞器。大量的体内和体外实验表明,pH响应型胶束输送抗癌药物可以明显增加药物在作用部位如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浓度,饱和癌细胞的多种抗药机制,从而克服肿瘤细胞的耐药性,提高抗癌药物的治疗效率并减少其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响应 聚合物 胶束 肿瘤 药物输送系统 纳米医学 化学治疗
原文传递
具有靶向抗癌功能的O-CMC磁性纳米载体系统的制备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晓金 原续波 +3 位作者 胡云霞 常津 康春生 浦佩玉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89-92,98,共5页
首次以O_羧甲基壳聚糖 (O_CMC)为原料 ,制备出具有超顺磁特性的正电性纳米载体 ,并将其与抗癌药物甲氨喋呤 (MTX)结合 ,构建成平均粒径 5 0nm的具有磁靶向抗癌功能的纳米载体系统。该载体在人体血液微循环模型进行的体外靶向定位试验中... 首次以O_羧甲基壳聚糖 (O_CMC)为原料 ,制备出具有超顺磁特性的正电性纳米载体 ,并将其与抗癌药物甲氨喋呤 (MTX)结合 ,构建成平均粒径 5 0nm的具有磁靶向抗癌功能的纳米载体系统。该载体在人体血液微循环模型进行的体外靶向定位试验中呈现良好的磁感应性。体外抑瘤试验结果表明 ,该磁性纳米载药体系中MTX保持了较好的抗肿瘤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抗癌功能 O-羧甲基壳聚糖 甲氨喋呤 磁性纳米载体系统 磁性靶向定位治疗 癌症
下载PDF
新型药物递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9
作者 高会乐 蒋新国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1-188,共8页
新型药物递释系统对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反应具有重要作用,是药剂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已有诸多新型递药系统上市或正在研发中。根据其性质主要可以分为速效递药系统、长效递药系统和高效递药系统。本文拟对目前热点关注... 新型药物递释系统对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反应具有重要作用,是药剂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已有诸多新型递药系统上市或正在研发中。根据其性质主要可以分为速效递药系统、长效递药系统和高效递药系统。本文拟对目前热点关注的新型递药系统进行综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递释系统 药物释放 药物靶向 药物载体 难溶性药物 生物药物 靶向递药系统
原文传递
界面聚合法制备聚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 被引量:18
20
作者 冯鹏 马建标 +1 位作者 王亦农 何炳林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20-625,共6页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粒径约 2 0 0nm的聚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 ,运用动态激光光散射和透射电镜测定了毫微囊的粒径及其分布 ,系统研究了高分子稳定剂类型、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辅助添加剂的用量、以及后处理条件等因素对毫微囊粒...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粒径约 2 0 0nm的聚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 ,运用动态激光光散射和透射电镜测定了毫微囊的粒径及其分布 ,系统研究了高分子稳定剂类型、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辅助添加剂的用量、以及后处理条件等因素对毫微囊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结果说明 ,在高分子稳定剂中 ,葡聚糖的稳定作用优于Poloxamer 188,而葡聚糖的用量越大 ,毫微囊的粒径越小 ,采用葡聚糖 70比葡聚糖 40更能得到窄分布的毫微囊 .增加表面活性剂吐温 2 0的用量 ,同样减小毫微囊的粒径 .与三油酸甘油酯相比 ,在有机相中加入苯甲醇能够增大毫微囊粒径 ,并改善毫微囊的规整性 .乙醇和丙酮均可作为溶剂添加在有机相中 ,但含乙醇的体系分散较好 ,界面聚合得到聚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粒径分布较窄 .此外 ,通过考察浓缩温度发现 ,在2 0℃下真空浓缩时毫微囊粒径基本保持不变 ,而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微囊 PBCA 界面聚合 DDS 肽类药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