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城市公交车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焱 陆长德 +1 位作者 于明玖 黄婷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6,共3页
指明了现有汽车设计方法,特别是应用在公交车设计时存在的不足和弊端。结合中国城市公交车的现状,对公交车内、外环境设计进行了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提出了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公交车设计新方法。
关键词 公交车 人机工程学 内环境 驾驶区 乘客区
下载PDF
驾驶室结构声的统计能量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孙玲玲 宋孔杰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1-104,共4页
研究以统计模态特性估计宽带激励系统结构声传输的有效方法。以统计能量分析特征参数对结构与声振动进行统一动态描述,建立了多声振源激励的复杂多重结构声振系统响应估计的矩阵方程,并应用于驾驶室模型动态响应的预示分析。研究表明:... 研究以统计模态特性估计宽带激励系统结构声传输的有效方法。以统计能量分析特征参数对结构与声振动进行统一动态描述,建立了多声振源激励的复杂多重结构声振系统响应估计的矩阵方程,并应用于驾驶室模型动态响应的预示分析。研究表明:激励频率接近箱体壁板临界频率时,壁板结构与流体声场之间形成强烈交互作用,成为室内声压级提高的重要原因。统计能量分析为研究声场与固体结构振动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构的机械性质等对噪声辐射和结构振动效应提供了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工程 结构声 统计能量分析 驾驶室 谐振
下载PDF
基于头罩的地铁车辆司机室碰撞生存空间分析
3
作者 林建鹯 陈群 蔡程程 《技术与市场》 2024年第6期75-80,共6页
基于EN 15227:2020《铁路应用——铁路车辆的耐撞性要求》,以某A型地铁项目为例,不同于以往地铁车辆碰撞安全分析方法,增加了对司机室头罩、前窗玻璃、紧急、疏散门等部件有限元建模,模拟仿真上述部件在列车碰撞时的破坏变形情况,分析... 基于EN 15227:2020《铁路应用——铁路车辆的耐撞性要求》,以某A型地铁项目为例,不同于以往地铁车辆碰撞安全分析方法,增加了对司机室头罩、前窗玻璃、紧急、疏散门等部件有限元建模,模拟仿真上述部件在列车碰撞时的破坏变形情况,分析得出司机室头罩等变形未侵入司机室生存空间的研究结论,符合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罩 司机室 碰撞 生存空间
下载PDF
提速铁路运营的电力机车司机室电场、磁场分布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吴丰德 徐鹏 +5 位作者 杨静 胡新全 郭强 王建强 刘晓峰 杨少华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了解提速及电化改造后机车乘务人员的工作环境中电场和磁场水平。[方法]以8:00—18:00时间段运行的机车为主,将兰州-嘉峪关区段运行的3车型的电力机车司机室作为观察组,嘉峪关-柳园区段运行的3型内燃机车为对照组。用梅花布点法... [目的]了解提速及电化改造后机车乘务人员的工作环境中电场和磁场水平。[方法]以8:00—18:00时间段运行的机车为主,将兰州-嘉峪关区段运行的3车型的电力机车司机室作为观察组,嘉峪关-柳园区段运行的3型内燃机车为对照组。用梅花布点法在司机室的左右两侧门、窗、后壁以及司机、副司机的头部、仪表台、身后门等11个测点进行电场及磁场状况监测,并进行分布分析,每车型跟踪测量至少3台次以上,每台次根据不同位置、不同时速、不同运行情况测量3次以上。测量与评价方法按《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GB 16203—1996)及《电磁辐射暴露限值和测量方法》(草案)进行。[结果]电力机车司机室在司机、副司机头部等关键部位及其余测点的电场、磁场强度合格率均为100%,且电力机车与内燃车电场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0,P<0.01);电力机车磁感应强度整体明显高于内燃机车(H=0,P<0.001)。磁感应强度与机车的牵引功率存在正相关性(r=0.9401,P<0.005),且主要集中在构成司机室的空间钢架构四周,而空间内人的头部等关键部位则相对较低(P<0.01)。[结论]电力机车司机的关键部位的电场及磁场均小于国标或草案导出的职业暴露限值,电力机车司机室的磁感应强度除主要受接触网电磁的影响外,亦受高速行驶的列车表面静电磁及机车自身电器设备电磁的影响。行驶速度波动,并频繁"加电"可造成司机室磁场强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机车 司机室 电磁污染
原文传递
驻车通风参数对驾驶室热浸降温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郭鹏 胡兴军 +4 位作者 高浩 王漠 桑涛 王靖宇 曹杰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6-83,共8页
为获得有利于增强驻车通风效果的参数,对驻车通风过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方法在热浸和通风降温模拟中的准确性;然后参照模型试验条件,对驾驶室热浸及通风降温的过程进行仿真,对比了... 为获得有利于增强驻车通风效果的参数,对驻车通风过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方法在热浸和通风降温模拟中的准确性;然后参照模型试验条件,对驾驶室热浸及通风降温的过程进行仿真,对比了不同驻车通风参数下驾驶室的降温成效。结果表明:驾驶室热浸后,前3min的降温效果较明显,且风量增加有助于降温,但风速大于250m^3/h时,降温效果不明显;调节风量分配比例,增加向上偏转吹脸气流有助于驾驶室降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浸 驾驶室降温 驻车通风 通风参数
下载PDF
Use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 the Prediction of Driver Fatality Ratio Based on Vehicle Intrusion Ratio in Head-On Collisions 被引量:1
6
作者 Rasoul Moradi Rajarshi Setpally Hamid M. Lankarani 《Applied Mathematics》 2013年第5期56-63,共8页
To estimate the aggressivity of vehicles in frontal crashes,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NHTSA) has introduced the driver fatality ratio, DFR, for different vehicle-to-vehicle categories. The DFR p... To estimate the aggressivity of vehicles in frontal crashes,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NHTSA) has introduced the driver fatality ratio, DFR, for different vehicle-to-vehicle categories. The DFR proposed by NHTSA is based on the actual crash statistical data,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evaluate for other vehicle categories newly introduced to the market, as they do not have sufficient crash statistics. A finite element (FE) methodology i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computa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crashes and some objective measures to predict the relative risk of DFR associated with any vehicle-to-vehicle crash. The suggested objective measures include the ratios of maximum intrusion in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s of the vehicles in crash, and the transmitted peak deceleration of the vehicles’ center of gravity, which are identified as the main influencing parameters on occupant injury. The suit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established for a range of bullet light truck and van (LTV) categories against a small target passenger car with published data by NHTSA. A mathemat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 objective measures and DFR is then developed. The methodology is then extended to predict the relative risk of DFR for a crossover category vehicle, a light pick-up truck, and a mid-size car in crash against a small size passenger car.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ratio of intrusions produces a reasonable estimate for the DFR, and that it can be utilized in predicting the relative risk of fatality ratios in head-on collisions. The FE methodology proposed in this study can be utilized in design process of a vehicle to reduce the aggressivity of the vehicle and to increase the on-road fleet compatibilit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pant injury out- 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driver FATALITY RATIO AGGRESSIVE Crash Head-On Collisions Passenger compartment Intrusion OCCUPANT Injury Potentia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