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看《愤怒的回顾》中的人物关系与性格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虹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4-304,共11页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戏剧文本的语言结构,揭示戏剧中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是如何得到展示的。所选取的文本是John Osborne的剧本《愤怒的回顾》中开场的一段对话。在分析中运用会话分析中的话轮交替模式,并借鉴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解释言语行...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戏剧文本的语言结构,揭示戏剧中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是如何得到展示的。所选取的文本是John Osborne的剧本《愤怒的回顾》中开场的一段对话。在分析中运用会话分析中的话轮交替模式,并借鉴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解释言语行为的论述,对戏剧人物关系和性格进行阐释。本文结论是,戏剧意义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剧中人的说话内容,还取决于由会话交替机制所决定的对话交流结构,在戏剧文体学中运用话语分析模式能够帮助我们说明观众与读者解读戏剧人物的途径,对戏剧人物的表现作出有依据的阐释,从而使戏剧批评,尤其是戏剧人物评论,能够建立在相对客观和可复制的分析方法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话分析 话轮 社会语言学 言语行为 语用学 话语分析 语言结构 阐释 文体学 说话
下载PDF
清末民初报刊剧话的文体承变与理论革新
2
作者 孟昕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流行剧种为主要批评对象,以即时化、公开化、品牌化的跨平台专栏创作为特色生产模式,文本与舞台兼重、史论研究与实践批评并举的综合性艺术批评文体。舞台本位意识在清末民初报刊剧话中的建构发展反映了古典戏剧理论“剧学”体系内部重心由“剧本作法”向“表演艺术”的迁移,曲话的独立发展、京剧与新剧剧话的日趋分离亦可视作传统剧论对近代传奇杂剧、花部戏曲、外来新剧“三足鼎立”之全新剧体格局的直接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报刊 剧话 批评文体 戏剧理论批评
下载PDF
郑伯奇戏剧批评论纲
3
作者 刘竺岩 徐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149,共6页
戏剧批评是郑伯奇文艺批评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人们对其关注的却不多。郑伯奇对左翼戏剧实务的贡献非常卓著,但是他长期专注于文学批评与电影批评,其戏剧批评成熟得相对较晚。郑伯奇的戏剧批评集中于对文学大众化的设想之中,在革新旧剧与... 戏剧批评是郑伯奇文艺批评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人们对其关注的却不多。郑伯奇对左翼戏剧实务的贡献非常卓著,但是他长期专注于文学批评与电影批评,其戏剧批评成熟得相对较晚。郑伯奇的戏剧批评集中于对文学大众化的设想之中,在革新旧剧与校正国防戏剧理论方面尤为突出。郑伯奇的戏剧批评是其文艺批评体系的最后拼图,也是其文艺批评体系趋于成熟的一种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伯奇 戏剧批评 文学大众化 批评体系
下载PDF
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 被引量:6
4
作者 傅其林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9,共9页
人类学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阐释、戏剧作品的历史性批评是构成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的三个核心问题。这些戏剧批评既有以人的此在的价值诉求为基础的戏剧人类学建构,也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的反思与批判,更有从历史... 人类学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阐释、戏剧作品的历史性批评是构成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的三个核心问题。这些戏剧批评既有以人的此在的价值诉求为基础的戏剧人类学建构,也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的反思与批判,更有从历史性角度对戏剧文本的剖析,融合了戏剧性与历史性、政治性与伦理道德性,尤其是对非悲剧的戏剧的关注在国外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中有独特的意义,其对剧场性的关注既切合戏剧样式的特性与当代性,又更新了传统的戏剧批评。这些批评实践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无疑是有参考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戏剧批评
原文传递
近代“戏曲”观念的建构与演进
5
作者 戴峰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46-50,共5页
在近代,戏曲观念的建构和嬗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近代前期,文人的戏曲观念仍然较为传统,大多将戏曲看作是传统诗词的变体;20世纪初,戏曲改良运动极力提高戏曲的社会地位,使国人的戏曲观念实现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王国维的戏曲研究... 在近代,戏曲观念的建构和嬗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近代前期,文人的戏曲观念仍然较为传统,大多将戏曲看作是传统诗词的变体;20世纪初,戏曲改良运动极力提高戏曲的社会地位,使国人的戏曲观念实现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王国维的戏曲研究则从学理上确定了“戏曲”的内涵,奠定了现代戏曲学的基础;五四运动以后,戏曲观念的核心从启蒙转向救亡,从西化转向民族化,戏曲的政治属性被不断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戏曲观念 建构 嬗变 戏曲批评
下载PDF
“惊梦”是一种现代悲剧性生命体验——话剧《惊梦》观后
6
作者 王杰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8期57-62,I0002,共7页
话剧《惊梦》是近期在国内各大城市巡演并取得较大成功的一部作品。《惊梦》通过昆曲大班和春社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段戏剧性演出经历,把中华文明古典文化的美学形式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革命文化的美学形式在一个具体的戏剧性事件中结合起... 话剧《惊梦》是近期在国内各大城市巡演并取得较大成功的一部作品。《惊梦》通过昆曲大班和春社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段戏剧性演出经历,把中华文明古典文化的美学形式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革命文化的美学形式在一个具体的戏剧性事件中结合起来,较为成功地把已经程式化的美学形式在戏剧演出活动中重新激活,从而呈现出具有当代性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惊梦》的创作是成功的。另外,作为《惊梦》的一种艺术追求,编导用喜剧化的形式来表达和呈现具有重要意义的悲剧性冲突,本文认为这是一种有意义的艺术探索,其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值得学术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梦》 《白毛女》 悲剧的喜剧化表达 话剧评论
下载PDF
《布谷鸟又叫了》版本流变考
7
作者 杨乐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163,共12页
《布谷鸟又叫了》是“第四种剧本”的扛鼎之作,其版本流变的过程体现了政治与文艺的复杂关系。初刊本的形成证明新中国成立后,话剧活动成为国家战略、政府行为,以及社会公共事业。初版本的形成反映导演的二度创作对文本的积极作用。修... 《布谷鸟又叫了》是“第四种剧本”的扛鼎之作,其版本流变的过程体现了政治与文艺的复杂关系。初刊本的形成证明新中国成立后,话剧活动成为国家战略、政府行为,以及社会公共事业。初版本的形成反映导演的二度创作对文本的积极作用。修订本的形成折射出戏剧评论对文本的重要影响。总结《布谷鸟又叫了》版本流变的经验教训,对今天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攀登高峰、文艺评论褒贬甄别功能的强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种剧本 版本流变 组织生产 二度创作 戏剧评论
原文传递
朱光潜与20世纪中国戏剧批评
8
作者 杨扬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7-145,共9页
朱光潜与20世纪中国戏剧批评的关系,在以往的中国现代戏剧史和戏剧理论研究中常遭忽略,人们只把他当做美学家、翻译家,而没有充分意识到他在戏剧批评理论领域的重要贡献。朱光潜的戏剧批评以1949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以《... 朱光潜与20世纪中国戏剧批评的关系,在以往的中国现代戏剧史和戏剧理论研究中常遭忽略,人们只把他当做美学家、翻译家,而没有充分意识到他在戏剧批评理论领域的重要贡献。朱光潜的戏剧批评以1949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以《悲剧心理学》为开端,介绍、引进西方戏剧理论。三四十年代对一些话剧剧作和演出,予以批评引导。1949年之后,除了他的《狄德罗的(谈演员的矛盾)》引发争论外,主要是通过一些译作和美学论著中的相关论述来开展包括戏剧批评在内的理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20世纪 戏剧批评
原文传递
深情的关注 诗意的解读——论田汉的戏剧批评
9
作者 安葵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80-87,共8页
田汉的戏剧批评与其社会批评、创作生涯、戏剧活动和组织领导工作紧密结合,伴随其一生。他的戏剧批评包含在理论研究、政策阐释、工作报告、评论、咏剧诗等各种形式的文章中。他的戏剧批评站在人民的立场,对作品进行诗意的解读,以真挚... 田汉的戏剧批评与其社会批评、创作生涯、戏剧活动和组织领导工作紧密结合,伴随其一生。他的戏剧批评包含在理论研究、政策阐释、工作报告、评论、咏剧诗等各种形式的文章中。他的戏剧批评站在人民的立场,对作品进行诗意的解读,以真挚的感情评价戏剧家。他的戏剧批评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今天的批评工作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汉 戏剧批评 人民立场 诗意解读 真挚感情
下载PDF
戏剧文学批评的“互动”镜像:《〈雷雨〉人物谈》的版本流变及其他
10
作者 汪静波 殷国明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6,共12页
《〈雷雨〉人物谈》数十年间的版本流变是戏剧文学批评发展的一面特殊镜像,在该评论文本的成型过程中,涉及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共同合力。内中有六种版本流变的形式:其一,随着时代变迁,批评家自身看法转变;其二,批评家依据编辑部的意见,对... 《〈雷雨〉人物谈》数十年间的版本流变是戏剧文学批评发展的一面特殊镜像,在该评论文本的成型过程中,涉及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共同合力。内中有六种版本流变的形式:其一,随着时代变迁,批评家自身看法转变;其二,批评家依据编辑部的意见,对文章进行增补;其三,批评家吸收了同行意见,删去部分文字;其四,批评家读到作家修改的作品,原先的意见发生改变;其五,批评家读到作家的自我评价,受其激发,将原本的意见“雏形”写成文章;其六,批评家依据作家确认的史实,更正原本批评中的讹误。由此既可推进相关个案研究,亦可见出戏剧文学批评在版本变迁的过程中,存在批评家、编辑部、读者、作家间的多重互动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谷融 〈雷雨〉人物谈 曹禺 文学评论 互动
原文传递
乾嘉考据学与清代戏曲批评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振贵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0-135,共6页
考据学者与戏曲批评者的双向交流,是清代乾嘉考据学影响清代戏曲批评的重要原因。乾嘉考据学著述疑经辨伪、独抒己见、旁征博引、无征不信、以史为据、实事求是等特点,在清代戏曲批评中烙有深刻印记。但两者毕竟都还不能摆脱儒家教化观... 考据学者与戏曲批评者的双向交流,是清代乾嘉考据学影响清代戏曲批评的重要原因。乾嘉考据学著述疑经辨伪、独抒己见、旁征博引、无征不信、以史为据、实事求是等特点,在清代戏曲批评中烙有深刻印记。但两者毕竟都还不能摆脱儒家教化观念、伦理思想的束缚,如果仅强调其桎梏关系,不免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考据学 戏曲批评 关系
下载PDF
网络小说改编剧的狂欢与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肖雨笛 欧阳常林 《肇庆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33-38,共6页
近年来,影视文化的井喷式发展不断推动着网络小说文学发展,在网络小说改编剧大火的背后,有更多值得我们去冷静思考的问题。试图从对这一现象的分析研究,综合我国目前影视行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几个现象级的剧作,从文本创作、市场运营、受... 近年来,影视文化的井喷式发展不断推动着网络小说文学发展,在网络小说改编剧大火的背后,有更多值得我们去冷静思考的问题。试图从对这一现象的分析研究,综合我国目前影视行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几个现象级的剧作,从文本创作、市场运营、受众需求、技术发展等几个维度来研究其发展迅速的成因,并对现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缺陷进行反思,探索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剧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影响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小说改编剧 影视产业研究 电视剧批评
下载PDF
“戏”(Theater)与“剧”(Drama)之辨——兼论谢弗及戏剧研究误区
13
作者 范浩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2年第1期1-7,共7页
很多论者将雅俗共赏的当代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受到的严厉抨击归罪于学界的智性傲慢。笔者则认为,针对谢弗的负面批评本质上源于戏剧批评中长期存在的重文学文本、轻现场演出的偏颇倾向。本文检视了若干谢弗研究的代表性著述,旨在... 很多论者将雅俗共赏的当代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受到的严厉抨击归罪于学界的智性傲慢。笔者则认为,针对谢弗的负面批评本质上源于戏剧批评中长期存在的重文学文本、轻现场演出的偏颇倾向。本文检视了若干谢弗研究的代表性著述,旨在厘清谢弗研究中的思路和问题,以期为更准确揭示谢氏戏剧创作特色、纠正戏剧批评中“戏”“剧”分离的“精神分裂症”提供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弗 英国戏剧 文学性 剧场性 戏剧批评
下载PDF
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艳茹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70-176,共7页
传统新闻史认为,旧制度时期的法国新闻业处于严格的书报审查制度之下,因此在1789年革命前没有发起过对旧制度的攻击。然而,新研究表明,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曾经在政治上突然变得激进化。这一现象与一批涌入新闻业的受挫剧作家有... 传统新闻史认为,旧制度时期的法国新闻业处于严格的书报审查制度之下,因此在1789年革命前没有发起过对旧制度的攻击。然而,新研究表明,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曾经在政治上突然变得激进化。这一现象与一批涌入新闻业的受挫剧作家有关,更与当时新君即位、莫普改革失败和高等法院被恢复等政治事件密切相关。但是,激进的新闻业不久便遭到官方镇压,重新被纳入王权书报审查制度控制之下。到了1779年,一切归于沉寂。然而,这次昙花一现的新闻自由还是对岌岌可危的旧制度造成了沉重打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新闻业 戏剧批判 激进政治 书报审查制度 梅西耶
原文传递
从金批本《西厢记》分析金圣叹的戏剧批评观
15
作者 盛雅琳 《民族艺林》 2022年第1期71-80,共10页
金圣叹作为独有见解的文艺评论家,一度将中国小说戏曲推进至新的高度,推举《西厢记》为天下妙文,在他评点的作品中字里行间体现出烙有金圣叹标志的批评观。戏剧情节上他承认“因文生事”,关注前后联系,反对狗尾续貂;戏剧人物的刻画上强... 金圣叹作为独有见解的文艺评论家,一度将中国小说戏曲推进至新的高度,推举《西厢记》为天下妙文,在他评点的作品中字里行间体现出烙有金圣叹标志的批评观。戏剧情节上他承认“因文生事”,关注前后联系,反对狗尾续貂;戏剧人物的刻画上强调人物性格的个性化,以及人物与性格的匹配;戏剧语言上则推崇和而不同、清丽并举、含蓄婉转的语言风格。金圣叹的戏剧批评观和戏剧美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戏曲地位的提升有不可替代的推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戏剧批评 《西厢记》
下载PDF
日人辻听花剧评质量及成因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志阳 曾文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身为日籍来华人士的辻听花,对中国京剧情有独钟,利用《顺天时报》的独特地位,与京剧界人士保持密切交流的良好关系,不断提升剧评水平。又因辻听花日人和报人的独特身份,其能坚持固有评判标准,不断提升剧评质量和影响力。但上述方面也给... 身为日籍来华人士的辻听花,对中国京剧情有独钟,利用《顺天时报》的独特地位,与京剧界人士保持密切交流的良好关系,不断提升剧评水平。又因辻听花日人和报人的独特身份,其能坚持固有评判标准,不断提升剧评质量和影响力。但上述方面也给其剧评和菊选活动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籍 剧评 私人关系 客观性 调和
下载PDF
论徐渭的南戏理论思想——以《南词叙录》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辉斌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63-68,共6页
在明代众多的戏曲论著中,徐渭《南词叙录》是唯一一部专门研究南戏的著作。《南词叙录》融资料性与概论性于一体,内容既丰富,创获亦甚多。分别从"勾勒南戏发展史"、"倡导南戏本色语"、"蒐集南戏之文献"... 在明代众多的戏曲论著中,徐渭《南词叙录》是唯一一部专门研究南戏的著作。《南词叙录》融资料性与概论性于一体,内容既丰富,创获亦甚多。分别从"勾勒南戏发展史"、"倡导南戏本色语"、"蒐集南戏之文献"三个方面,对其成就与特点进行梳理与论析。认为在戏曲史上"尊北鄙南"的有明一代,徐渭以一己之力而独推南戏的举措,对于南戏在当时的繁荣和发展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渭 《南戏叙录》 戏曲批评
下载PDF
毛奇龄批本《西厢记》新探
18
作者 李克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0-74,共5页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典戏曲评点的鼎盛期,涌现了一批戏曲评点大师,如王骥德、凌濛初、孟称舜、金圣叹、毛纶、毛奇龄,等等。毛奇龄以清初大儒的身份批点《西厢记》,使毛批本《西厢记》成为继王骥德、凌濛初以来《西厢记》"解证式评点&...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典戏曲评点的鼎盛期,涌现了一批戏曲评点大师,如王骥德、凌濛初、孟称舜、金圣叹、毛纶、毛奇龄,等等。毛奇龄以清初大儒的身份批点《西厢记》,使毛批本《西厢记》成为继王骥德、凌濛初以来《西厢记》"解证式评点"的集大成者,他的批点既有经学考古式的严谨,又展示了偏嗜曲体曲韵之学的风格特色。而毛奇龄在解证中时有会意,又赋予毛批本《西厢记》"鉴赏型"评点的些许特色,进一步推动了《西厢记》评点批评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奇龄 戏曲评点 《西厢记》 戏曲批评
下载PDF
知音的诗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知音”话语分析
19
作者 王小岩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16-21,共6页
"知音"是中国古代调节作者与读者关系的重要术语。"知音"本指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指能鉴赏音乐的人,在音乐鉴赏属公共话语范畴的时代,"知音"指能够洞察政治治乱之人。伯牙、子期的故事意味着"知音&q... "知音"是中国古代调节作者与读者关系的重要术语。"知音"本指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指能鉴赏音乐的人,在音乐鉴赏属公共话语范畴的时代,"知音"指能够洞察政治治乱之人。伯牙、子期的故事意味着"知音"开始用于解读私人之志的人,进而"知音"开始用于文学批评之中,指理想的读者。与音乐"知音"必须依靠现场不同,文学"知音"可以远离作者的时代,延迟到"千年之下",作者借此摒弃读者的平庸之见,树立写作的信心。元代以后出现的戏曲"知音",需要重回表演现场,需要有对戏曲作品、戏曲表演作综合批评的能力。经由一些戏曲批评家的论述,戏曲"知音"转向指代专业戏曲批评家,这与明清文学批评转向专业化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音 文学批评 戏曲批评 诗学 《文心雕龙》
下载PDF
从明清《牡丹亭》评点看“情”的嬗变
20
作者 李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85-87,共3页
"情"的阐发是明清戏曲批评家热衷谈论的重要话题。笔者以明清关于《牡丹亭》的评点为中心,通过考察"情"在明清两代的嬗变,揭示了汤显祖所标举的"情"在明清士人那里经历的三重变奏,而这种变奏既与明清时... "情"的阐发是明清戏曲批评家热衷谈论的重要话题。笔者以明清关于《牡丹亭》的评点为中心,通过考察"情"在明清两代的嬗变,揭示了汤显祖所标举的"情"在明清士人那里经历的三重变奏,而这种变奏既与明清时代思潮的潜变相表里,又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的不同倾向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戏曲评点 杜丽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