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生产日期的变化 被引量:27
1
作者 艾治勇 郭夏宇 +2 位作者 刘文祥 马国辉 青先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20-1329,共10页
安全生产日期是品种和种植方式选择、温光资源高效利用和生产季节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以长江中游地区47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日平均温度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50年(1960—2009)该地区50%和80%保证率的双季稻各安全生产期。发现生产中常用的80... 安全生产日期是品种和种植方式选择、温光资源高效利用和生产季节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以长江中游地区47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日平均温度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50年(1960—2009)该地区50%和80%保证率的双季稻各安全生产期。发现生产中常用的80%保证率安全生产日期,后25年(1985—2009)较前25年(1960—1984)早稻覆膜旱育秧安全播种期推迟了3 d,早稻露地水育秧安全播种期提前了3 d,早稻安全移栽期提前了4 d,杂交晚籼稻安全齐穗期提前了3 d,常规晚籼稻安全齐穗期推迟了1 d,晚籼稻安全成熟期基本没有变化,早稻覆膜旱育秧条件下的双季稻安全生产季节天数缩短了4 d,早稻露地水育秧条件下的双季稻安全生产季节天数延长了1 d。本文列出了后25年各气象台站80%保证率的安全生产日期,按就近指导原则可以作为各地双季稻生产季节安排、品种和种植方式选择的依据。对比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及安全生产日期变化并不显著。除早稻露地水育秧安全播种期、早稻安全移栽期明显提前,有利于早稻提早播种、增加产量潜力外,其他安全生产日期的变化并不利于延长生长季节和增加产量潜力,其中晚稻安全齐穗期还略有提前。因此,从生产安全性的角度,该地区不能盲目地推广直播稻,机插稻也应重视安全生产日期的问题,搞好品种选择和播期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双季稻 安全生产日期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双季稻生产的可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艾治勇 郭夏宇 +2 位作者 刘文祥 马国辉 青先国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89-2102,共14页
基于长江中游地区50个气象台站自1960年以来的历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1960—2009及1960—1984、1985—2009年3个不同时间段,分温度生长期、早稻生长期、晚稻生长期分别分析了热量、光照、降水等农业的变化特征,并讨论对双季稻生产的可... 基于长江中游地区50个气象台站自1960年以来的历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1960—2009及1960—1984、1985—2009年3个不同时间段,分温度生长期、早稻生长期、晚稻生长期分别分析了热量、光照、降水等农业的变化特征,并讨论对双季稻生产的可能影响。1960—2009年,该地区温度生长期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增速分别为0.08℃/10 a、0.09℃/10 a、0.07℃/10 a,≥10℃活动积温的平均增速为66.3℃/10 a,日照时数的平均减速为31.7 h/10 a,降水量的平均增速为3.7 mm/10 a。表现为温度上升、积温增加、温度生长期延长、日照时数减少、降水量微弱增加的变化特征。温度升高、积温增加可能导致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病虫害加重,日照时数减少可能影响叶片光合及产量。早稻生长期的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的增速分别为0.20℃/10 a、48.9℃/10 a,晚稻生长期分别为0.09℃/10 a、14.6℃/10 a,早稻和晚稻生长期间日照时数的下降速率分别为18.6 h/10 a、42.7 h/10 a,降水量的增加速率分别为1.9 mm/10 a、8.7 mm/10 a,表现为升温速率早稻大于晚稻,日照时数下降速率晚稻大于早稻,降水量增加速率晚稻大于早稻。早稻期间升温和积温增加明显可能有利于早稻提前播种、选用生育期稍长的品种、提高产量潜力和产量,晚稻期间升温不明显且日照时数下降则可能不利于群体光合和产量形成,影响其产量潜力和产量。区域中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等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其热量、日照、降水同步增加,其他地区则表现为热量、降水增加,但日照时数下降,要充分发挥其基础条件好与气候资源丰富且同步增加等优势,发展高效规模化生产,增强稻谷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 长江中游 双季稻 气候应变技术
原文传递
施用石灰降低污染稻田上双季稻镉积累的效果 被引量:23
3
作者 周亮 肖峰 +2 位作者 肖欢 张玉盛 敖和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0-791,共12页
【目的】研究在不同镉(Cd)污染程度稻田上施用石灰(CaO)的效果以及双季稻稻米Cd积累的差异,为早、晚稻季下不同污染程度稻田上的稻米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在湖南省选取43个县(区)的典型Cd污染稻田作为试验点,以常规栽培作为对照,... 【目的】研究在不同镉(Cd)污染程度稻田上施用石灰(CaO)的效果以及双季稻稻米Cd积累的差异,为早、晚稻季下不同污染程度稻田上的稻米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在湖南省选取43个县(区)的典型Cd污染稻田作为试验点,以常规栽培作为对照,研究施用石灰(1 200 kg·hm-2)后,轻度污染(土壤有效镉≤0.2 mg·kg^(-1))、中度污染(0.2 mg·kg^(-1)<土壤有效镉≤0.4 mg·kg^(-1))、重度污染(0.4 mg·kg^(-1)<土壤有效镉≤0.6 mg·kg^(-1))和严重污染(土壤有效镉>0.6 mg·kg^(-1))稻田土壤pH、土壤有效镉含量、稻米Cd含量以及稻米富集系数的变化。【结果】(1)从Cd污染稻田整体的角度分析,相比常规栽培,施用石灰能够极显著降低早、晚稻米Cd含量均值,降幅分别为31.0%和28.6%。(2)从不同稻季下不同污染程度稻田的角度分析,相比常规栽培,施用石灰能够降低早稻季中度、重度和严重污染稻田的稻米Cd含量均值,降幅分别为37.0%、38.7%(P<0.05)和22.6%;施用石灰能够降低晚稻季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污染稻田的稻米Cd含量均值,降幅分别为2.0%、31.3%(P<0.05)、31.8%和22.9%。不同污染程度稻田施用石灰后能够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使稻米Cd富集系数明显下降,实现对稻米Cd含量的调控。【结论】施用石灰能够有效调控早稻季的轻度、中度、重度以及晚稻季的轻度Cd污染稻田的稻米Cd含量均值,降至限量标准(0.2 mg·kg^(-1))以下。因此,以石灰施用为基础,结合其他降Cd措施,实施"分稻季分污染程度"和"晚稻优先于早稻"的治理思路,能提高大田生产上稻米Cd含量调控的稳定性并降低治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 双季稻 CD 稻米Cd富集系数
下载PDF
安徽省沿江地区双季稻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及对气象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岳伟 陈金华 +3 位作者 阮新民 陈曦 陈砚涛 王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9-940,共12页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沿江地区双季稻光温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及光温资源变化对双季稻气象产量的影响,以安徽省沿江地区19个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逐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7个双季稻主产市县1961-2006年早稻和晚稻产量为基础,...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沿江地区双季稻光温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及光温资源变化对双季稻气象产量的影响,以安徽省沿江地区19个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逐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7个双季稻主产市县1961-2006年早稻和晚稻产量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早稻、晚稻、双季稻生长季光热资源和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及光热资源变化对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961-2017年安徽省沿江地区早稻、晚稻和双季稻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平均每10 a降幅分别为30.5 MJ·m-2、69.8 MJ·m-2和86.6 MJ·m-2;≥10℃积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 a增幅分别为39.1℃·d、24.4℃·d和14.7℃·d。早稻、晚稻、双季稻光能和热量利用效率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其中光能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0.040%·(10a)-1、0.103%·(10a)-1和0.083%·(10a)-1,热量利用效率平均每10 a增幅分别为0.141 kg·℃-1·d-1·hm-2、0.39 kg·℃-1·d-1·hm-2和0.315 kg·℃-1·d-1·hm-2;早稻、晚稻和双季稻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主要源于其产量的大幅提升。太阳总辐射、≥10℃积温与早稻气象产量分别呈极显著(P<0.01)、显著(P<0.05)正相关;晚稻气象产量与太阳总辐射呈显著(P<0.05)正相关,但与≥10℃积温相关性不显著(P>0.05)。太阳总辐射是影响早稻和晚稻气象产量的主要因子,≥10℃积温为次要因子;光热资源变化对早稻气象产量的影响较晚稻更为明显。在太阳总辐射减少、≥10℃积温增加趋势下,可通过选择光合效率高的品种,并采用薄膜育秧或温室育秧方式,增加早稻生长季积温,适当延长晚稻生育期等途径,提高安徽省沿江地区双季稻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稻周年产量的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双季稻 光热资源 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水氮组合模式对双季稻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傅志强 龙攀 +2 位作者 刘依依 钟娟 龙文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365-3372,共8页
为给双季稻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设置间歇灌溉和淹水灌溉两种灌溉方式,高氮、中氮、低氮和不施氮这4种施肥方式,开展大田小区试验,探讨了水氮组合模式对双季稻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灌溉显著降低了CH4积累排放... 为给双季稻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设置间歇灌溉和淹水灌溉两种灌溉方式,高氮、中氮、低氮和不施氮这4种施肥方式,开展大田小区试验,探讨了水氮组合模式对双季稻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灌溉显著降低了CH4积累排放量,与淹水灌溉相比,早晚稻分别降低13.18~87.90 kg·hm-2和74.48~131.07 kg·hm-2,分别减排了24.4%~67.4%和42.5%~66.5%;但促进了N2O排放,早晚稻的增排量分别为0.03~0.24 kg·hm-2和0.35~1.53 kg·hm-2,分别比淹水灌溉增加6.2%~18.3%和40.2%~80.9%.总体上,间歇灌溉降低了稻田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其中早稻降低了18.8%~58.6%,晚稻降低34.4%~60.1%,两季综合降低2 388~4 151 kg·hm-2(以CO2eq计),下降41%~54%.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土壤CH4排放和土壤溶液Eh显著负相关,和溶液CH4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模式有利于减排CH4,虽增排了N2O,但增温潜势显著减少.综合来看,间歇灌溉配施中氮更有利于双季稻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间歇灌溉 CH4 N2O 减排
原文传递
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汤雷雷 万开元 +1 位作者 李祖章 陈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9-268,共10页
水旱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连续4年(2005~2008)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施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增产效果明显。定位4年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早稻和晚稻平... 水旱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连续4年(2005~2008)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施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增产效果明显。定位4年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早稻和晚稻平均产量分别比未施肥处理增产135%和130%。随着产量的增加,稻草与稻谷中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呈增大的趋势,表明水稻植株养分吸收量与稻谷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施肥模式显著影响水稻稻草、稻谷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氮磷钾肥配施处理,特别是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稻谷的养分吸收量最高,在土壤中的氮、磷盈余也最少。肥料配施虽增加了支出,但提高了经济产出,其纯收益相对较高,以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纯收益最高。双季稻生产实践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值得推荐且需合理增施磷、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施肥 产量 养分吸收 经济效益
下载PDF
节水轻简栽培模式下增密减氮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文涛 龙文飞 +4 位作者 毛燕 王勃然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604-2612,共9页
为了明确节水轻简栽培模式下增密减氮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材料,使用密闭静态箱法收集温室气体,监测早晚稻不同增密减氮组合CH4和N2O的排放动态,探讨不同增密减氮措施对早晚稻田CH4和N2O... 为了明确节水轻简栽培模式下增密减氮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材料,使用密闭静态箱法收集温室气体,监测早晚稻不同增密减氮组合CH4和N2O的排放动态,探讨不同增密减氮措施对早晚稻田CH4和N2O的累积排放量、全球增温潜势(GWP)、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增密减氮组合间的CH4、N2O累积排放量差异显著。与对照(CK)相比,增密减氮组合IR2(早稻施氮量为86.4 kg·hm^-2,密度为36万穴·hm^-2;晚稻施氮量为108 kg·hm^-2,密度为32万穴·hm^-2)的CH4累积排放量、GWP、GHGI两季平均分别降低了50.8%、37.3%、42.9%;早稻IR2的N2O累积排放量最低,降低了33.7%,晚稻以IR1(早稻施氮量为103.2 kg·hm^-2,密度为32万穴·hm^-2;晚稻施氮量为129 kg·hm^-2,密度为28万穴·hm^-2)的N2O累积排放量最低,降低了94.9%;稻田周年温室效应(总GWP、GHGI)仍以IR2最低。与其他增密减氮处理相比,早晚氮肥均减少28.0%、早稻密度增加28.6%、晚稻密度增加33.3%(IR2)既可保证高产,又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密减氮 甲烷 氧化亚氮 稻田 双季稻
原文传递
赣抚平原灌区双季稻优化灌溉方式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才硕 时红 +4 位作者 许亚群 崔远来 刘方平 杨文祥 谢文韬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4,共4页
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的方法,测定双季早、晚稻的耗水量,研究2012年赣抚平原灌区不同灌溉方式下双季早、晚稻的水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间歇灌溉方式下早、晚稻本田期的腾发量、地下渗漏量、作物系数均低于淹水灌溉;与淹水灌溉方式... 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的方法,测定双季早、晚稻的耗水量,研究2012年赣抚平原灌区不同灌溉方式下双季早、晚稻的水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间歇灌溉方式下早、晚稻本田期的腾发量、地下渗漏量、作物系数均低于淹水灌溉;与淹水灌溉方式相比,早、晚稻间歇灌溉处理本田期的耗水量分别减少4.35%和4.61%,作物系数(Kc)分别减少4.00%和3.4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7%和2.96%,产量分别增加3.30%和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抚平原灌区 双季稻 节水增产 灌溉方式
下载PDF
我国籼稻区不同种植模式的效益比较及经营问题——以湖南省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俊杰 纪龙 +1 位作者 梅冬 李建平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8,共6页
基于湖南省长沙县、岳阳县、临澧县和益阳市大通湖区4个主产县(区)水稻种植户微观调研数据,按早稻、双季晚稻、一季稻以及再生稻的种植模式分类,对不同模式成本效益的变化趋势、不同规模经营效益等进行了分析,并探析了不同模式生产经营... 基于湖南省长沙县、岳阳县、临澧县和益阳市大通湖区4个主产县(区)水稻种植户微观调研数据,按早稻、双季晚稻、一季稻以及再生稻的种植模式分类,对不同模式成本效益的变化趋势、不同规模经营效益等进行了分析,并探析了不同模式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和区域问题。结果发现,不同种稻模式和主体单位面积净利润均呈下降趋势,适度规模具有成本优势;再生稻效益较好,但面临制度和技术限制;籼稻区面临的共性和区域问题包括机械化率低、信贷成本高、品牌效应弱等。基于此,从政府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社会化服务、畅通信贷渠道、引导订单化生产、将再生稻纳入粮食统计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我国籼稻生产经营效益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双季稻 种植制度 成本效益 湖南
下载PDF
湖南省稻区种植结构调整研究Ⅱ——水稻种植模式调整 被引量:4
10
作者 戴力 赵杨 +3 位作者 潘孝武 罗先富 夏胜平 赵正洪 《湖南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100-104,共5页
对湖南省稻区不同水稻种植模式进行了调研,比较了早晚双季稻、一季稻+再生稻、稻油和稻渔等生产模式的效益,总结了湖南省稻区水稻种植模式调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稻油模式经营风险小,增效稳,是目前比较成熟和稳妥的稻... 对湖南省稻区不同水稻种植模式进行了调研,比较了早晚双季稻、一季稻+再生稻、稻油和稻渔等生产模式的效益,总结了湖南省稻区水稻种植模式调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稻油模式经营风险小,增效稳,是目前比较成熟和稳妥的稻田种植模式,适合在全省大范围推广;一季稻+再生稻模式不利于优质稻产业的发展,增产难以增效,只宜适度发展;稻渔模式快速发展,存在着极大风险,同时可能严重危害耕地和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结构调整 双季稻 一季稻 再生稻 稻油模式 稻渔模式 湖南
下载PDF
氮肥对双季稻根表铁膜形成及双季稻镉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玉盛 周亮 +6 位作者 肖欢 匡瑜 敖和军 田伟 肖峰 向焱赟 张小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0-268,共9页
为探究淹水条件下氮肥比例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量及对镉吸收转运的影响,开展大田试验,选取早稻株两优819(低镉品种)、陆两优996(高镉品种)和晚稻湘晚籼12号(低镉品种)、玉针香(高镉品种)为试验材料,以水稻全生育期施氮量为180 kg·hm... 为探究淹水条件下氮肥比例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量及对镉吸收转运的影响,开展大田试验,选取早稻株两优819(低镉品种)、陆两优996(高镉品种)和晚稻湘晚籼12号(低镉品种)、玉针香(高镉品种)为试验材料,以水稻全生育期施氮量为180 kg·hm^(-2),设3个氮肥比例,基肥∶蘖肥∶穗肥∶粒肥分别为4∶4∶2∶0(T1)、8∶0∶2∶0(T2)、6∶0∶2∶2(T3)及不施氮处理(CK)。水稻分蘖期和乳熟期,整株采集水稻,测定植株各部位镉含量和根膜铁、镉含量;成熟期测定根、茎叶、糙米镉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稻季低镉品种根膜铁含量为分蘖期>乳熟期,高镉品种根膜铁含量及镉吸附量为乳熟期>分蘖期。株两优819、陆两优996和玉针香乳熟期根膜镉含量以T1、T2处理时较CK有所降低,T3处理时最高,湘晚籼12号以不施氮情况下最高,T2处理下最低。高镉品种陆两优996不同时期根膜铁含量与根膜镉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高镉品种玉针香分蘖期根膜铁含量与根膜镉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乳熟期根膜铁含量与叶、穗镉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水稻根和茎、叶镉含量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施氮可降低早稻成熟期各部位镉含量,提高晚稻根和茎、叶镉含量。不同稻季糙米镉含量在氮处理下显著降低,施氮量一致情况下,改变氮肥比例对低镉品种株两优819和湘晚籼12号糙米镉含量无明显影响,高镉品种陆两优996和玉针香糙米镉含量以T3处理降低最明显,较CK分别降低52.72%和74.13%。由此可知,淹水条件下,可依据水稻品种,结合水稻镉积累关键生育期,制定合理的氮肥比例以降低糙米镉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大田试验 氮肥 根表铁膜 转运系数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减施氮肥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金霞 肖朝霞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1-5,共5页
为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减施氮肥对海南双季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海南省文昌市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展开双季稻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减氮10%(T1)、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减氮30%(T2)、秸秆还田+常规施肥... 为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减施氮肥对海南双季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海南省文昌市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展开双季稻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减氮10%(T1)、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减氮30%(T2)、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减氮50%(T3)4种施肥处理方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减少10%氮肥施用不但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还能明显增加双季稻的产量(早稻增产8.04%,晚稻增产4.17%),具有较好的减肥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减施氮肥 双季稻 产量
下载PDF
近50年安徽省双季稻安全生产期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岳伟 阮新民 +4 位作者 陈金华 王晓东 陈砚涛 伍琼 王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230-2238,共9页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双季稻安全生产界限温度日期变化特征,以安徽省22个双季稻生产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日平均气温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安徽省沿江双季稻区早稻安全播种期、移栽期和晚稻安全...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双季稻安全生产界限温度日期变化特征,以安徽省22个双季稻生产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日平均气温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安徽省沿江双季稻区早稻安全播种期、移栽期和晚稻安全齐穗期、成熟期及双季稻安全生长期日数、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沿江地区早稻安全播种期呈显著提前趋势(P<0.05),其中薄膜育秧平均提前1.8 d/10 a,露天育秧提前1.5 d/10 a;早稻安全移栽期呈极显著提前趋势(P<0.01),平均提前2.5 d/10 a;晚稻安全齐穗期、成熟期推迟趋势不显著(P>0.05);安全生产期日数和积温增加显著(P<0.01),平均增幅分别为2.6和62.7℃·d/10 a。安全生产期日数和积温增加对双季稻种植和品种选择具有积极作用,但晚稻采用直播、机插等栽种方式有遭遇低温冷害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双季稻 界限温度 安全生产期 保证率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南方稻作区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苏 黄怡素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2-591,共10页
使用南方稻作区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双季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并分析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4—2018年南方稻作区早稻和晚稻的平均化肥利用效率分别为0.388和0.478。2)生长度日、高... 使用南方稻作区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双季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并分析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4—2018年南方稻作区早稻和晚稻的平均化肥利用效率分别为0.388和0.478。2)生长度日、高温度日和降水总量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短期内气候变化的影响为负向,长期内为正向;不同月份的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4)机制检验表明,气候变化主要通过减少双季稻单产和加大化肥投入来降低化肥利用效率。据此,在提高水稻化肥利用效率过程中,建议积极推行绿色施肥补贴项目,积极宣传与推广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加大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利用效率 气候变化 双季稻 南方稻作区
下载PDF
不同农艺措施对双季稻植株地上部镉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祝志娟 傅志强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43,共13页
设置施用1000 kg/hm 2生物炭(生物炭1处理)、施用2000 kg/hm 2生物炭(生物炭2处理)、喷施叶面肥、控水4种农艺措施,以常规栽培为对照,研究各农艺措施对双季稻植株地上部镉积累的影响,明确双季稻在各农艺措施下的镉积累规律,以期为湖南... 设置施用1000 kg/hm 2生物炭(生物炭1处理)、施用2000 kg/hm 2生物炭(生物炭2处理)、喷施叶面肥、控水4种农艺措施,以常规栽培为对照,研究各农艺措施对双季稻植株地上部镉积累的影响,明确双季稻在各农艺措施下的镉积累规律,以期为湖南省镉污染稻田双季稻降镉农艺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4种农艺措施总体上均增加了早稻的穗数、穗粒数,进而提高产量,其中,陆两优996产量达到显著水平,增幅为11.59%~14.36%,但对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喷施叶面肥处理显著增加了晚稻丰源优299成熟期茎的镉含量,增幅为15.54%,显著降低了其成熟期叶的镉含量,降幅为53.00%;施用生物炭1、生物炭2处理显著降低了晚稻丰源优299成熟期茎、叶、谷壳、糙米的镉含量及地上部镉积累总量,分别使糙米的镉含量降低了39.76%、26.40%,分别使地上部镉积累总量降低了24.45%、22.83%;与叶面肥处理相比,生物炭1、生物炭2处理显著降低早稻陆两优996成熟期茎、叶、糙米的镉含量,分别使糙米的镉含量降低了37.71%、35.17%;与对照相比,控水处理显著降低晚稻湘晚籼13号和丰源优299成熟期谷壳的镉含量,降幅分别为38.25%和10.37%,但对其他指标无明显影响。综上,施加生物炭能有效降低水稻植株和糙米的镉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艺措施 双季稻 产量 植株地上部 糙米 镉含量
下载PDF
生物炭与氮肥施用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汪勇 吕茹洁 +2 位作者 黎星 胡水秀 商庆银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6,共7页
以我国南方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生物炭与氮肥施用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不施生物炭(N0B0)、单施40 t/hm~2生物炭(N0B2)、单施氮肥(N1B0)、氮肥配施20 t/hm~2生物炭(N1B1)、氮肥配施40 t/h... 以我国南方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生物炭与氮肥施用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不施生物炭(N0B0)、单施40 t/hm~2生物炭(N0B2)、单施氮肥(N1B0)、氮肥配施20 t/hm~2生物炭(N1B1)、氮肥配施40 t/hm~2生物炭(N1B2)。采用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连续监测稻田CH_4与N_2O排放情况,分析生物炭施用对稻田CH_4与N_2O累积排放量、综合温室效应(GWP)、周年水稻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或不施氮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均显著降低稻田CH_4排放量,显著增加N_2O累积排放量。与N1B0处理相比,N1B1与N1B2处理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下降32.43%和41.0%,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109.93%和106.54%。各处理综合温室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N1B0> N0B0> N0B2> N1B1> N1B2。晚稻收获后,土壤pH值、总炭与C/N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呈递增趋势,且N1B2处理较N1B0处理显著增加。综上所述,与单施氮肥和单施生物炭相比,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更有利于南方双季稻田固碳减排,其中,氮肥配施40 t/hm~2生物炭处理效果最佳。本研究为生物炭运用于缓解稻田温室效应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氮肥 双季稻 温室气体
下载PDF
双季杂交稻超高产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唐海明 于天一 +7 位作者 肖小平 逄焕成 汤文光 聂泽民 任天志 汪柯 李玉义 杨光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8,共7页
以双季常规稻搭配(湘早籼45号-湘晚籼12号)为对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T优705-湘丰优103(M1,早熟早稻-早熟晚稻)、金优974-丰源优272(M2,中熟早稻-中熟晚稻)、金优402-T优6135(M3,迟熟早稻-迟熟晚稻)3种双季杂交稻搭配的早、晚稻生... 以双季常规稻搭配(湘早籼45号-湘晚籼12号)为对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T优705-湘丰优103(M1,早熟早稻-早熟晚稻)、金优974-丰源优272(M2,中熟早稻-中熟晚稻)、金优402-T优6135(M3,迟熟早稻-迟熟晚稻)3种双季杂交稻搭配的早、晚稻生长发育和周年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早、晚稻(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表现为:M3>M2>M1>CK。早稻分蘖盛期和齐穗期,各处理水稻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1>M3>M2>CK;灌浆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顺序为M3>M2>M1>CK;晚稻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3>M1>M2>CK。M1和M2处理早、晚稻生育期适宜,均有利于晚稻的安全齐穗,双季水稻总产量分别为16 189.3、15 494.7kg/hm2,分别比对照增加25.01%、19.65%。由此可见,早、晚稻选择生育期适中的高产早、中熟品种搭配的栽培模式有利于保证双季水稻周年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品种搭配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积累量 产量
原文传递
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公式的验证 被引量:5
18
作者 潘晓华 陈小荣 杨福孙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以自拟基本苗公式计算出的苗数为中等群体,设置上下水平基本苗数各1个为对照,比较了早、晚稻塑盘旱育抛栽不同群体起点产量及其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中等群体处理的产量结构最优,在三处理中稻谷产量最高,其茎蘖消长与成穗、颖花伤流量... 以自拟基本苗公式计算出的苗数为中等群体,设置上下水平基本苗数各1个为对照,比较了早、晚稻塑盘旱育抛栽不同群体起点产量及其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中等群体处理的产量结构最优,在三处理中稻谷产量最高,其茎蘖消长与成穗、颖花伤流量、叶面积系数与结构以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总体上最为合理。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所拟合出的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公式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水稻 塑盘早育抛栽 基本苗公式验证
下载PDF
施钾时期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才硕 潘晓华 +1 位作者 吴建富 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2-417,共6页
以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双季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在施钾量为135 kg/hm2和180 kg/hm2时不同施钾时期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2个施钾水平下均为m(基肥)∶m(蘖肥)∶m(穗肥)=5∶2∶3时的产量最高。穗期施钾有利于提高成穗... 以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双季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在施钾量为135 kg/hm2和180 kg/hm2时不同施钾时期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2个施钾水平下均为m(基肥)∶m(蘖肥)∶m(穗肥)=5∶2∶3时的产量最高。穗期施钾有利于提高成穗率、促进茎鞘物质运转、提高剑叶的气-叶温差、延缓根系和叶片衰老。穗期施钾提高陆两优996的整精米率和垩白米率,但对天优华占的稻米品质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施钾时期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湖南双季稻地理空间分异特征
20
作者 谭杰扬 张晓杰 +5 位作者 陈丽桦 詹祎蕊 肖景峰 刘英 金龙新 邓文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82-87,93,共7页
基于中高空间分辨率双季稻种植面积遥感数据产品,运用地理空间分异分析方法,从像元尺度对湖南双季稻的地理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双季稻的地理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武陵山脉以东、幕阜山以西的洞庭湖平原地区,雪... 基于中高空间分辨率双季稻种植面积遥感数据产品,运用地理空间分异分析方法,从像元尺度对湖南双季稻的地理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双季稻的地理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武陵山脉以东、幕阜山以西的洞庭湖平原地区,雪峰山以东、罗霄山以西、南岭山脉以北的湘中丘陵盆地地区;纬度上,双季稻面积从南到北呈3个阶梯式上升态势,核心纬度为28.5°N~29.2°N;经度上,呈自西向东先增后减的分布态势,核心经度为112.4°E~113.0°E;海拔上,随海拔升高而不断下降,核心海拔为105 m以下的低海拔区;坡度在9°以下地区的耕地中双季稻的种植比例达到近三成;洞庭湖地区为双季稻种植的主要地区,其面积与耕地占比在湖南4大区域经济板块中均为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遥感数据产品 地理空间分异 湖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