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unsteady vortex breakdown past 80°/65° double-delta wing 被引量:12
1
作者 Liu Jian Sun Haisheng +1 位作者 Liu Zhitao Xiao Zhixia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3期521-530,共10页
An improved delay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 (IDDES) method based on the k-x-SST (shear stress transport) turbulence model was applied to predict the unsteady vortex breakdown past an 80o/65o double-delta wing (... An improved delay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 (IDDES) method based on the k-x-SST (shear stress transport) turbulence model was applied to predict the unsteady vortex breakdown past an 80o/65o double-delta wing (DDW), where the angles of attack (AOAs) range from 30° to 40°. Firstly, the IDDES model and the relative numerical methods were validated by simulating the massively separated flow around an NACA0021 straight wing at the AOA of 60°. The fluctuation properties of the lift and pressure coefficien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available measurements. For the DDW case, the computa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such mea-surements as the mean lift, drag, pitching moment, pressure coefficients and breakdown locations. Furthermore, the unsteady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such as the frequencies of force and moments, pressure fluctuation on the upper surface, typical vortex breakdown patterns at three moments,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kinetic turbulence energy at a stream wise section. Two dominated modes are observed, in which their Strouhal numbers are 1.0 at the AOAs of 30°, 32° and 34° and 0.7 at the AOAs of 36o, 38° and 40°. The breakdown vortex always moves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and its types change alternatively. Furthermore, the vortex can be identified as breakdown or not through the mean pressure, root mean square of pressure, or even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ationalaerodynamics double-delta wing Improved delayed detachededdy simulation Spiral vortex shedding Unsteady vortex breakdown
原文传递
75°/45°双三角翼外翼前缘形状对大迎角分离流动特性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冯亚南 吴成 +2 位作者 熊善文 刘日之 邢玉山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01-306,共6页
本文通过风洞试验和水洞试验研究了75°/45°双三角翼的外翼前缘形状对大迎角分离流动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涡破裂沿翼面向前发展的迎角范围内,外翼前缘钝化对涡态的发展、压强分布和气动力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 分离流动 双三角翼 大迎角 飞机
下载PDF
双三角翼俯仰振荡运动的流场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昕 林敬周 +1 位作者 陈亮中 肖春华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84-993,共10页
建立了适用于双三角翼大迎角非定常分离流场模拟的数值方法,研究双三角翼俯仰振荡时的动态流场特性,给出动态流场结构和气动力性能随迎角的变化规律,重点考察了减缩频率、转轴位置、平均迎角和振幅等参数对动态流场迟滞效应和气动力曲... 建立了适用于双三角翼大迎角非定常分离流场模拟的数值方法,研究双三角翼俯仰振荡时的动态流场特性,给出动态流场结构和气动力性能随迎角的变化规律,重点考察了减缩频率、转轴位置、平均迎角和振幅等参数对动态流场迟滞效应和气动力曲线迟滞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俯仰振荡到相同大迎角时上仰和下俯的流场存在明显差异;减缩频率对气动力迟滞效应的影响相对大于转轴位置;平均迎角的变化导致双三角翼背风区流场结构呈现不同流态,而振幅的大小决定这些流态的数目,事实上俯仰运动时如果跨越的流态数目越多则流场结构的动态响应滞后现象就越显著。通过数值分析,有利于提高对双三角翼在俯仰振荡运动条件下的非定常特性和流场滞后效应等非线性现象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双三角翼 俯仰运动 非定常流动 迟滞环
原文传递
双三角翼非定常俯仰运动实验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悦 胡天翔 +1 位作者 陈庆民 刘沛清 《气体物理》 2020年第5期45-55,共11页
文章针对双三角翼大振幅正弦俯仰运动过程中的非定常载荷和流动特性开展了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并与相同主翼后掠角的单三角翼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在低速回流式水槽中开展,所采用的实验模型为边条后掠角为75°,主翼后掠角为50°... 文章针对双三角翼大振幅正弦俯仰运动过程中的非定常载荷和流动特性开展了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并与相同主翼后掠角的单三角翼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在低速回流式水槽中开展,所采用的实验模型为边条后掠角为75°,主翼后掠角为50°的双三角翼全模,俯仰运动的旋转轴位于主翼弦长的2/3处,振幅为0~60°,运动的缩减频率k=0.03,0.06,0.12,0.24,0.48.实验Reynolds数以主翼弦长为参考Re=1.69×10^4.在水槽的测力实验中,发现非定常流动力的迟滞现象,并且随着非定常运动缩减频率的增大,流动的迟滞效应也随之增大.与相同主翼后掠角的单三角翼相比,双三角翼的迟滞环在低缩减频率下更小,但随着缩减频率的增大,这种差距逐渐减小.在数值模拟研究中,采用DDES湍流模型对俯仰双三角翼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流场结果表明,在较低的缩减频率下,主翼吸力面的前缘涡是影响气动力的主要因素,非定常流动力的迟滞效应主要与前缘涡在上仰过程中的延迟破裂和下俯过程中的延迟恢复有关;在较高的缩减频率下,机翼前缘涡对气动力的影响减小,由机翼俯仰角速度而产生的环量力成为了气动力的主导因素,因此在较高缩减频率下,单三角翼与双三角翼的升力特性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三角翼 迟滞环 俯仰运动 前缘涡 环量力
下载PDF
80°/65°双三角翼模型大迎角气动特性风洞实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4
5
作者 孙海生 姜裕标 +1 位作者 刘志涛 史喆羽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2,共7页
在气动中心低速所Φ3.2m风洞综合运用测力、测压、烟流和PIV流场测量等手段对80°/65°双三角翼模型大迎角气动特性、压力分布及空间流场结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雷诺数为0.49~1.3(×106),迎角为0°~60°。... 在气动中心低速所Φ3.2m风洞综合运用测力、测压、烟流和PIV流场测量等手段对80°/65°双三角翼模型大迎角气动特性、压力分布及空间流场结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雷诺数为0.49~1.3(×106),迎角为0°~60°。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实验手段获得的研究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该双三角翼在迎角30°时升力系数出现最大值,在迎角30°~37°之间,升力系数变化不大,之后升力系数急剧下降;迎角超过30°,前缘涡出现破裂,迎角由38°增至40°,吸力峰消失,压力系数骤降,迎角超过40°吸力峰完全消失,前缘涡完全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三角翼 大迎角空气动力学 流动机理 风洞实验 涡破裂
下载PDF
Longitudinal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Wing-Body
6
作者 MOHAMED Kaka 《Computer Aided Drafting,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07年第2期28-36,共9页
The Longitudinal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LACs)of a wing-body without tail unit is computed and tested in wind tunnel. The empirical formulas of Datcom and some other authors are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basic Ae... The Longitudinal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LACs)of a wing-body without tail unit is computed and tested in wind tunnel. The empirical formulas of Datcom and some other authors are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basic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Two wing options are covered as analysis space, namely, the double-delta wing and streak wing, getting two analysis groups respectively.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computation results and the wind tunnel tests shows that the methodology presented is a simple and reliable way to calculate this kind of novel wing-body configu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itudinal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double-delta wing streak wing wingbody
下载PDF
双三角翼外翼前缘钝度对气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冯亚南 刘日之 邢玉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6-62,共7页
笔者对75°/60°双三角翼模型进行了水洞流态观测实验、低速风洞测压实验、空间流场测量实验,研究了双三角翼外翼前缘钝度对气动特性影响,包括对涡态的影响。这里发表的是第一期实验的初步结果。结果表明,外翼前缘钝化使内翼涡... 笔者对75°/60°双三角翼模型进行了水洞流态观测实验、低速风洞测压实验、空间流场测量实验,研究了双三角翼外翼前缘钝度对气动特性影响,包括对涡态的影响。这里发表的是第一期实验的初步结果。结果表明,外翼前缘钝化使内翼涡涡核推迟破裂,外翼前缘钝化主要影响双三角翼前缘折点后的后半翼上表面的C_p分布,特别是在涡发生破裂后,其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迎角 分离流动 S形前缘翼 压强
下载PDF
双三角翼拉升流场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昕 陈亮中 林敬周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5-911,共7页
发展了适用于双三角翼大攻角非定常分离流场模拟的数值方法,开展双三角翼拉升运动的动态流场特性研究。通过减缩频率、转轴位置和起始攻角的变化,仔细分析了这些运动参数对动态流场施加影响的物理机制,有利于提高对双三角翼在拉升条件... 发展了适用于双三角翼大攻角非定常分离流场模拟的数值方法,开展双三角翼拉升运动的动态流场特性研究。通过减缩频率、转轴位置和起始攻角的变化,仔细分析了这些运动参数对动态流场施加影响的物理机制,有利于提高对双三角翼在拉升条件下的非定常特性和流场滞后效应等非线性现象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ND格式 数值模拟 双三角翼 拉升运动
下载PDF
攻角对双三角翼旋涡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小亮 刘伟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共5页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双三角翼上涡流运动随攻角的变化规律。计算取层流假设,研究了攻角在5°-30°,76°/40°后掠双三角翼绕流的流场结构随攻角的变化,并对双三角翼上涡破裂现象对流场结构及气动力性能的影响进行了...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双三角翼上涡流运动随攻角的变化规律。计算取层流假设,研究了攻角在5°-30°,76°/40°后掠双三角翼绕流的流场结构随攻角的变化,并对双三角翼上涡破裂现象对流场结构及气动力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双三角翼上的多涡结构存在强烈的相互影响,较大的攻角会导致涡破裂在翼面上发生,严重影响了双三角翼的气动力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三角翼 涡破裂 分离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vortex and applicability of different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
10
作者 Pei-qing Liu Yue Zhao +1 位作者 Qiu-lin Qu Tian-xiang Hu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5期984-996,共13页
For correct identification of vortices,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operties of the rigid vortex core and its induced flow field given by the Rankine vortex model,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ncentrated vortex st... For correct identification of vortices,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operties of the rigid vortex core and its induced flow field given by the Rankine vortex model,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ncentrated vortex structure should consist of the vortex core and the induced flow field(the potential flow region with a weak shear layer).Then the vortex structure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Oseen vortex model.Compared with the Rankine vortex,the Oseen vortex is a concentrated vortex with a deformed vortex core.The vortex structure consists of the vortex core region,the transition region and the shear layer region(or the potential flow region).The transition region reflects the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ant vorticity of the same magnitude and the resultant deformation rate of the shear layer,and the transition region also determines the boundary of the vortex core.Finally,the evolution of leading-edge vortices of the double-delta wing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And with different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the shape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leading-edge vortices identified by each method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It is found that in the vorticity concentration region,the vortices obtained by using ω,λ2,Ω criteria and Q criteria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when appropriate threshold values are adopted.However,in the region where the vorticity is dispersed,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flow viscous effect and the adverse pressure gradient,the results obtained by different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 can be quite different,as well as the related physical properties,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 Rankine vortex model Oseen vortex model leading-edge vortex double-delta wing
原文传递
双三角翼压力测量实验研究
11
作者 孙本华 税清才 李福强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0-45,共6页
为了加大某型机航程、升限、延长留空时间,在原型机上采用双三角翼改进气动特性,以期提高该机性能,满足使用需求。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FL-24风洞,对某型机模型进行了压力测量实验研究,主要测量了机翼在不同M数,不同迎角... 为了加大某型机航程、升限、延长留空时间,在原型机上采用双三角翼改进气动特性,以期提高该机性能,满足使用需求。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FL-24风洞,对某型机模型进行了压力测量实验研究,主要测量了机翼在不同M数,不同迎角下的压力分布,着重分析了模型在不同试验状态下机翼内、外翼流动及压力分布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亚、跨声速流动中,内翼压力系数Cp随迎角α呈非线性变化,外翼压力系数Cp随迎角α呈线性变化,在超声速流中,内、外翼压力系数Cp随迎角α呈线性变化,具有线性和非线性气动特性相结合的特点。在大迎角α时,内翼压力系数Cp值大于外翼相同迎角α下的压力系数Cp值,内翼占主导地位,小迎角α时,外翼压力系数Cp值大于内翼相同迎角α下的压力系数Cp值,外翼占主导地位,尤其在跨声速流中更为突出,兼顾了大小迎角之间的矛盾。超声速时,内、外翼压力系数Cp随迎角α变化规律优于亚、跨声速,兼顾了亚、跨、超声速气动特性。综合利用内、外翼特点,是改进某型机气动特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三角翼 压力测量 气动特性 压力分布
下载PDF
静态滚转角对双三角翼涡流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
12
作者 杨小亮 刘伟 +2 位作者 陈亮中 闵耀兵 毛枚良 《航空计算技术》 2009年第6期1-5,9,共6页
采用微可压缩模型(SCM)做为双三角翼低速流动控制方程,采用二阶Roe格式和LU-SGS方法离散控制方程。研究20°根弦名义攻角下,76°/40°双三角翼具有不同静态滚转角下的定姿态涡流特性。研究给出了不同滚转角下的空间涡流及... 采用微可压缩模型(SCM)做为双三角翼低速流动控制方程,采用二阶Roe格式和LU-SGS方法离散控制方程。研究20°根弦名义攻角下,76°/40°双三角翼具有不同静态滚转角下的定姿态涡流特性。研究给出了不同滚转角下的空间涡流及表面极限流线,对滚转引起的攻角、侧滑角效应以及后掠角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些效应引起的流场结构、表面压力分布及气动力/力矩特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CM能够较好地模拟低速双三角翼背风区的复杂涡流场,方法稳定性、收敛性较好;静态滚转导致双三角翼背风区涡流呈现复杂的非对称现象和涡破裂特征,并导致升力下降、横向稳定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三角翼 涡破裂 SCM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中等后掠机翼平面参数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晨 武哲 祁彦杰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7-664,共8页
采用Euler数值计算方法,对60多种中等后掠角及展弦比的切尖菱形机翼、双三角机翼纵向气动力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和比较,从中筛选出16种切尖菱形机翼、14种双三角机翼进行了全机高速风洞实验研究,给出了机翼的展弦比、前缘后掠角、根梢... 采用Euler数值计算方法,对60多种中等后掠角及展弦比的切尖菱形机翼、双三角机翼纵向气动力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和比较,从中筛选出16种切尖菱形机翼、14种双三角机翼进行了全机高速风洞实验研究,给出了机翼的展弦比、前缘后掠角、根梢比(后缘前掠角)及几何扭转变化对全机升力、阻力及俯仰力矩的影响曲线和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于定量估算两类机翼纵向气动力特性的关系式及修正因子。本文研究结果为建立战斗机机翼气动力设计数据库及飞机气动布局设计提供了实用的数据和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尖菱形机翼 双三角机翼 后掠角 展弦比 风洞实验 气动特性
下载PDF
应用训练效能评估高级教练机方案设计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俊 曹怀志 +1 位作者 吴文正 王荣超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81-584,共4页
以最高的训练效能作为目标函数,采用SIMPLEX多变量数值寻优方法,建立了高级教练机方案设计的评估系统。叙述了计算高教机训练效能的作战分析法和其他模块。通过某机双三角机翼平面形状的优选,表明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并与... 以最高的训练效能作为目标函数,采用SIMPLEX多变量数值寻优方法,建立了高级教练机方案设计的评估系统。叙述了计算高教机训练效能的作战分析法和其他模块。通过某机双三角机翼平面形状的优选,表明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并与工程实践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三角机冀 教练机 方案设计评估 训练效能
下载PDF
Gurney襟翼对双三角翼气动特性影响的低速风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晋军 李亚臣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6-219,225,共5页
通过低速风洞实验研究了Gurney襟翼对双三角翼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urney襟翼可以提高双三角翼的升力系数、最大升力系数以及中高升力系数情况下的升阻比。此外,进一步证实了Gurney襟翼的有效迎风面积是影响增升效果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GURNEY襟翼 双三角翼 增升 气动特性
下载PDF
鸭翼双三角翼流态及气动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吕志咏 蔡为民 马玉明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44-349,共6页
本文给出了鸭翼对双三角翼气动特性及涡的发展和破裂过程的影响,进而分析了鸭翼位置、平面形状对全机气动特性影响的机理,并提出了合理的鸭翼双三角翼布局形式。
关键词 鸭翼 双三角翼 前缘涡 流态 机翼
下载PDF
双三角翼及其翼身组合的滚转运动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韩冰 徐敏 +1 位作者 李广宁 安效民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7-426,共10页
采用Navier-Stokes方程与滚转运动方程耦合计算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后掠角的双三角翼和翼身组合体的滚转运动特性,分析了机翼前缘后掠角及细长机身对非定常滚转力矩时滞环、动态流场结构和物面瞬时压力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主翼迎... 采用Navier-Stokes方程与滚转运动方程耦合计算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后掠角的双三角翼和翼身组合体的滚转运动特性,分析了机翼前缘后掠角及细长机身对非定常滚转力矩时滞环、动态流场结构和物面瞬时压力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主翼迎风面上的融合涡能量在80°/60°双三角翼上耗散较小,而在76°/40°双三角翼上耗散严重,这是造成两模型滚转力矩稳定性与时滞特性差异的主要因素;机身对气流的扰动作用,大幅增强了滚转力矩的线性分量;机身对气流的上洗作用,增强了边条涡与融合涡吸力及其时滞性,同时加剧了主翼背风面的两涡干扰;大滚转角时机身对横流流动的干扰,使得主翼背风面压力分布的时滞差异显著增加。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后掠角与细长机身影响双三角翼滚转运动特性的物理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三角翼 翼身组合 滚转特性 数值模拟 时间延迟
原文传递
75°/45°双三角翼旋涡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展 蔡国华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1-44,共4页
采用七孔探针在低速风洞中对双三角翼截面和尾流进行流场测量,并进行翼表面测压试验,研究了75°/45°双三角翼在中等迎角到大迎角下的旋涡特性。试验表明,用七孔探针测量空间流场,结果准确可靠。75°/45°双三角翼的流... 采用七孔探针在低速风洞中对双三角翼截面和尾流进行流场测量,并进行翼表面测压试验,研究了75°/45°双三角翼在中等迎角到大迎角下的旋涡特性。试验表明,用七孔探针测量空间流场,结果准确可靠。75°/45°双三角翼的流态特点是,由于内翼涡对外翼涡的诱导作用,使外翼涡趋于稳定,在一定迎角下,两涡发生绕合与合并,随迎角增加,合并涡破裂点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孔探针 双三角翼 旋涡特性 试验研究 战斗机 流场测量 低速风洞
下载PDF
利用激光片光技术进行双三角翼剖面流动显示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进学 张维智 +3 位作者 王丹 张守军 袁辉靖 乔羿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2000年第2期35-39,共5页
进行双三角翼翼面流动显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前、后翼脱体涡的干扰机理和详细结构 ,进而达到控制表面涡分离的目的 ,并为计算流体力学建立数学模型提供依据。介绍了采用激光片光技术在风洞中进行双三角翼剖面流动显示研究的方法和主... 进行双三角翼翼面流动显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前、后翼脱体涡的干扰机理和详细结构 ,进而达到控制表面涡分离的目的 ,并为计算流体力学建立数学模型提供依据。介绍了采用激光片光技术在风洞中进行双三角翼剖面流动显示研究的方法和主要结果。研究表明 ,在较大攻角下 ,由于后翼涡的强度远远超过前翼涡的强度 ,后翼涡对前翼涡的诱导作用比前翼涡对后翼涡的诱导作用强 ,最终两涡将合并在一起 ,成为单一的旋涡。试验给出了很好的涡结构瞬态流动显示图片 ,两对涡的干扰合并明显可见 ,这对分析双三角翼涡的合并和破碎机理以及建立计算模型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片光 双三角翼 涡结构 流动显示
下载PDF
80°/65°双三角翼滚转稳定特性预测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陶洋 赵忠良 +2 位作者 李浩 杨海泳 李玉平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3-46,共4页
在FL-23风洞中开展了80°/65°双三角翼大迎角下的滚转特性研究,包括静态测力试验,动导数试验和自由滚转试验,通过静态测力试验及动导数试验获得了双三角翼模型在大迎角条件下的滚转力矩特性以及动导数特性,从而对双三角翼大迎... 在FL-23风洞中开展了80°/65°双三角翼大迎角下的滚转特性研究,包括静态测力试验,动导数试验和自由滚转试验,通过静态测力试验及动导数试验获得了双三角翼模型在大迎角条件下的滚转力矩特性以及动导数特性,从而对双三角翼大迎角条件下的滚转运动特性进行了预测,最后通过自由摇滚试验对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模型迎角的增加,双三角翼呈现不同的滚转运动形态,包括静态稳定、双周期震荡、准极限环摇滚,通过静态气动力及动导数可以较准确地对模型的运动形态及对应的迎角范围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导数 双三角翼 准极限环 自激摇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