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两岸大交流背景下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研究 |
刘凌斌
|
《台湾研究》
|
2014 |
24
|
|
2
|
《黄色墙纸》中的疯癫涵义 |
李靓
|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6 |
20
|
|
3
|
国际反恐话语双重标准的形成基础与机制研究 |
曾向红
陈科睿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1
|
|
4
|
大树底下同乘凉——《祖荫下》重访与西镇人族群认同的变迁 |
段伟菊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7
|
|
5
|
从“台湾人认同”到双重认同 |
陈孔立
|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
2012 |
18
|
|
6
|
论帕慕克小说《白色城堡》中的身份建构 |
张虎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1
|
|
7
|
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双身份、双交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好利来烘焙学院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例 |
张献奇
王彦平
钱志伟
焦镭
宿时
智利红
张丹
雷清泉
|
《高等农业教育》
|
2019 |
9
|
|
8
|
唤醒、勾连与协商——《声生不息·港乐季》的香港地区流行文化记忆与认同建构研究 |
曾一果
张舒曼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3
|
|
9
|
“双重意识”问题与美国黑人的身份建构 |
骆洪
|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10
|
双生花:双重身体·双重身份·双重生命——对当代中国电影中一种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的研讨 |
陈晓云
|
《文化艺术研究》
|
2009 |
4
|
|
11
|
《双重人格》与《白色城堡》的比较研究 |
张虎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12
|
“做新闻”与“做文化”:嵌入地方的民语媒体人职业实践研究 |
孙信茹
王妮
|
《新闻春秋》
|
2023 |
1
|
|
13
|
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内在冲突与超越 |
何淑通
黄军伟
|
《煤炭高等教育》
|
2011 |
5
|
|
14
|
杜波依斯“双重意识”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
岳莹
|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5
|
|
15
|
云南体育职业院校“双师型”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及能力提升研究 |
陈洁
|
《当代体育科技》
|
2023 |
0 |
|
16
|
探析妇女主义视角下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兼析艾丽斯·沃克的《紫色》 |
王永丹
纪颖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
4
|
|
17
|
基于身份竞争与协作的RFID阅读器防碰撞算法 |
杨晓明
杜力
王佳昊
邓腾彬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8
|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双因子身份认证研究 |
白万荣
张驯
杨磊
吴晓妮
|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
2016 |
3
|
|
19
|
“政治—文学”家二重身份下的抗战表达——论罗烽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 |
范庆超
|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3
|
|
20
|
冲突与融合——评惠特莉诗歌中的两种声音 |
王育平
杨金才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