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岸大交流背景下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刘凌斌 《台湾研究》 2014年第5期10-18,共9页
近年来两岸关系已步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并且在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但由于受到岛内政治、文化教育、两岸关系、国际政治与青年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两岸大交流背景下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仍然呈现出"去中国化"与&... 近年来两岸关系已步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并且在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但由于受到岛内政治、文化教育、两岸关系、国际政治与青年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两岸大交流背景下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仍然呈现出"去中国化"与"台湾化"的现状,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和平统一将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未来两岸双方应继续深化两岸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建构"双重认同"作为化解台湾青年"中国认同"危机的基本路径,在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重新建构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青年 “国家认同” 认同重构
原文传递
《黄色墙纸》中的疯癫涵义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靓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82-85,共4页
本文旨在论述美国小说《黄色墙纸》叙事者疯癫实质,通过解读作品中主人公疯癫的原因,可以发现,小说中叙事者的疯癫反映了她所生活的19世纪的意识形态和妇女地位。由于她兼具受束缚的女性和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其疯癫也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 本文旨在论述美国小说《黄色墙纸》叙事者疯癫实质,通过解读作品中主人公疯癫的原因,可以发现,小说中叙事者的疯癫反映了她所生活的19世纪的意识形态和妇女地位。由于她兼具受束缚的女性和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其疯癫也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女性追求独立和自我空间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19世纪女作家构建自己女性文学传统的努力。总而言之,这部小说体现了19至20世纪一个普遍的文学主题,即:疯癫并非是单纯的精神错乱,它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正是通过疯癫,女性得以反抗社会的压抑,表达自己的意志,并且保持其独立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癫 双重身份 创作焦虑感 空间焦虑感
下载PDF
国际反恐话语双重标准的形成基础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曾向红 陈科睿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15,共13页
国际反恐话语双重标准体现为对不同的受害国家群体表达不同的情感态度。在目前对反恐话语双重标准的分析中存在"舆论成见"与"现状成见"等缺陷,导致对其形成原因的解释不足。通过将"文明标准"与心理学研... 国际反恐话语双重标准体现为对不同的受害国家群体表达不同的情感态度。在目前对反恐话语双重标准的分析中存在"舆论成见"与"现状成见"等缺陷,导致对其形成原因的解释不足。通过将"文明标准"与心理学研究中的共情视角纳入到分析中,可以提供一种理解反恐话语双重标准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文明标准"确定了不同群体间的关系,即自我与别国是内群体还是外群体的区别。共情机制使得自我对内群体成员发生的恐袭反应激烈且充满同情,对外群体成员发生的恐袭反应温和并表现出冷漠的态度。明确反恐话语双重标准的形成基础与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这有助于澄清反恐话语双重标准的形成原因,纠正相关经验分析中存在的成见。就现实意义而言,有助于反思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在反恐问题上的表现,从而对改善恐怖主义的全球治理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反恐话语 双重标准 身份建构 共情偏差 恐怖主义治理
下载PDF
大树底下同乘凉——《祖荫下》重访与西镇人族群认同的变迁 被引量:17
4
作者 段伟菊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45,55,共8页
由华裔人类学家许光撰写的《祖荫下》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书中以西镇“民家人”的家与亲属制度作为代表 ,分析整个中国情况的做法也由此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对西镇的重访发现经历了 50多年变迁的西镇仍然生活在“祖... 由华裔人类学家许光撰写的《祖荫下》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书中以西镇“民家人”的家与亲属制度作为代表 ,分析整个中国情况的做法也由此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对西镇的重访发现经历了 50多年变迁的西镇仍然生活在“祖荫下” ,他们在七月祭祖的同时 ,会在正二月间祭拜当地的保护神———本主。他们的认同也存在着编撰家谱所呈现出的“汉人族源认同”与强烈的“白族认同”两个方面 ,是一种“双重认同”。“祖荫下”生活着的是一群不能仅仅用“汉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烺光 重访 祖先崇拜 双重认同
下载PDF
从“台湾人认同”到双重认同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孔立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2年第4期1-7,共7页
台湾已经形成"台湾人认同",它是否与"中国人认同"互相排斥,是否可能成为"双重认同"的基础,两岸是否可能走向"双重认同"或"两岸认同"?对于这些问题,两岸学界与普通民众存在不同的看... 台湾已经形成"台湾人认同",它是否与"中国人认同"互相排斥,是否可能成为"双重认同"的基础,两岸是否可能走向"双重认同"或"两岸认同"?对于这些问题,两岸学界与普通民众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详细分析种种不同的看法,从中探讨"双重认同"的可能性。此外,针对现有实现双重认同途径所依据的理论,即群际接触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讨论,提出突破双重认同的关键所在,希望两岸学界共同探寻中国式的理论,破解两岸关系的这一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认同 群际接触 建构主义 中间环节 集体记忆 共同价值
下载PDF
论帕慕克小说《白色城堡》中的身份建构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虎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3-61,共9页
《白色城堡》是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表达了作者对近代以来发生在土耳其本土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与悖谬的思考,探求解决这种冲突与悖谬的途径。作品通过两个同貌人的故事,揭示出:导致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原因并非东西方身份问题,所... 《白色城堡》是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表达了作者对近代以来发生在土耳其本土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与悖谬的思考,探求解决这种冲突与悖谬的途径。作品通过两个同貌人的故事,揭示出:导致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原因并非东西方身份问题,所谓"身份"都是人为建构的幻像,在人格层面上所有人都是相同的;造成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无意识心理中黑色自我的存在。解决这种对立与悖谬的根本途径,就是对土耳其本土"双重身份"的认同,并在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身份整合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罕·帕慕克 身份幻像 无意识自我 双重身份
原文传递
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双身份、双交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好利来烘焙学院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张献奇 王彦平 +5 位作者 钱志伟 焦镭 宿时 智利红 张丹 雷清泉 《高等农业教育》 2019年第3期124-127,共4页
根据教育部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要求,探索食品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针对专业特点从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教学团队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特色管理制度建立等方... 根据教育部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要求,探索食品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针对专业特点从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教学团队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特色管理制度建立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并对食品类专业'双身份、双交替'现代学徒制建设成效和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身份 双交替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原文传递
唤醒、勾连与协商——《声生不息·港乐季》的香港地区流行文化记忆与认同建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曾一果 张舒曼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58-169,共12页
港乐竞唱类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在庆祝香港地区回归25周年之际播出,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电视综艺话题。节目通过对香港地区流行音乐的怀旧性建构,唤醒并重构了不同观众的港乐文化记忆;通过影像的时空交织、情感故事的个体叙事、视听... 港乐竞唱类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在庆祝香港地区回归25周年之际播出,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电视综艺话题。节目通过对香港地区流行音乐的怀旧性建构,唤醒并重构了不同观众的港乐文化记忆;通过影像的时空交织、情感故事的个体叙事、视听语言的舞台演绎等手段构建记忆的文本内容;通过“双重勾连”进行文化重组,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对港乐文化进行文化再现与记忆重塑。这种特有的文化记忆建构方式,内嵌着港乐在与内地主流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和协商过程中调适自我与重塑身份认同的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双重勾连 身份认同 协商调适
下载PDF
“双重意识”问题与美国黑人的身份建构 被引量:6
9
作者 骆洪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9-114,共6页
二十世纪的美国黑人小说反映了作家们的"双重意识"以及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他们对身份的探讨呈现出三种倾向:一是"融入"思想,希望被白人主流社会接纳;二是强调其"黑人性",激发种族自豪感、增... 二十世纪的美国黑人小说反映了作家们的"双重意识"以及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他们对身份的探讨呈现出三种倾向:一是"融入"思想,希望被白人主流社会接纳;二是强调其"黑人性",激发种族自豪感、增强种族凝聚力,与白人种族主义分庭抗争;三是建构其美国人的身份,同时强调其黑人性。这些倾向也是广大美国黑人寻找文化身份时的心理写照。文化身份具有客观、本质的特性的同时又具有主观、建构的特点。双重意识问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的文化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以及个人经历的变化,美国黑人作家对文化身份的思考也会随之出现差异或者由差异走向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意识” 美国黑人小说 文化身份 建构 倾向
下载PDF
双生花:双重身体·双重身份·双重生命——对当代中国电影中一种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的研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晓云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第2期140-145,共6页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确立了电影中"双生花"的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相关影片还有《法国中尉的女人》、《滑动门》等。在《红玫瑰与白玫瑰》、《苏州河》、《月蚀》、《绿茶》等呈现这一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确立了电影中"双生花"的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相关影片还有《法国中尉的女人》、《滑动门》等。在《红玫瑰与白玫瑰》、《苏州河》、《月蚀》、《绿茶》等呈现这一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的中国影片中,在双重身体/双重生命的视听表象/文化内涵背后,隐含着一个关于女性身体迷失与身份焦虑的主题。身体迷失,恰恰是对于身份问题的一种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生花 双重身体 双重身份 双重生命 当代中国电影
下载PDF
《双重人格》与《白色城堡》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虎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59,共6页
在众多的影身文学作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重人格》与帕慕克的《白色城堡》富于独特的意味。从文本层面上看,两者是相同的,皆是围绕身份的双重性展开情节与叙事的,但相同的文本层面下却隐藏着异质的主题思想,前者思考的是"人&q... 在众多的影身文学作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重人格》与帕慕克的《白色城堡》富于独特的意味。从文本层面上看,两者是相同的,皆是围绕身份的双重性展开情节与叙事的,但相同的文本层面下却隐藏着异质的主题思想,前者思考的是"人"的神性与人性之争,后者则是借伊斯兰神秘主义中的"双重真理说"反思东、西方的文化关系。然而,在文化渊源上,它们再一次达成同构,统一于俄罗斯与土耳其民族文化的精神分裂,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帕慕克都如此青睐影身题材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人格》 《白色城堡》 影身 身份
原文传递
“做新闻”与“做文化”:嵌入地方的民语媒体人职业实践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信茹 王妮 《新闻春秋》 2023年第2期75-85,共11页
本研究深入少数民族语言媒体从业者的生命历程和工作情境,对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新闻单位不同代际的民语媒体人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获得职业身份的方式,职业生涯和个体、社会、时代以及媒介技术变迁交织的历程。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业是... 本研究深入少数民族语言媒体从业者的生命历程和工作情境,对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新闻单位不同代际的民语媒体人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获得职业身份的方式,职业生涯和个体、社会、时代以及媒介技术变迁交织的历程。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业是一个多元主体并存,在具有空间差异性的时间关系中产生的过程,民语媒体人在特定的地方情境中塑造其职业身份,从而融入“做新闻”与“做文化”的工作实践中。研究为分析新闻工作者个人生命历程与职业角色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研究打开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语媒体人 双重身份 职业实践 地方
原文传递
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内在冲突与超越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淑通 黄军伟 《煤炭高等教育》 2011年第2期51-53,共3页
在当前形势下,明确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但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两种角色的内在紧张决定了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只能是权宜之计,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长期稳定和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今后,应... 在当前形势下,明确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但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两种角色的内在紧张决定了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只能是权宜之计,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长期稳定和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今后,应努力克服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内在冲突,要通过合理设定辅导员岗位角色,将管理与教育适度分离,使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和学生思想教育专业化相互促进;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角色期望,逐步促进辅导员身份意识的产生;要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单一身份、多重角色"的独立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导员 双重身份 专业化
下载PDF
杜波依斯“双重意识”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被引量:5
14
作者 岳莹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70-74,共5页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波依斯 双重意识 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 文化身份
下载PDF
云南体育职业院校“双师型”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及能力提升研究
15
作者 陈洁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第19期158-161,166,共5页
该文从“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内涵和要求着手,探讨“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发展困境,进一步分析“双师型”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问题,并从完善“双师型”体育教师管理考核机制、探索多元化的体育教师培训渠道和培训方式、校... 该文从“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内涵和要求着手,探讨“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发展困境,进一步分析“双师型”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问题,并从完善“双师型”体育教师管理考核机制、探索多元化的体育教师培训渠道和培训方式、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双师型”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途径,旨在通过实践探索,为职业院校推动建设“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师型 体育教师 职业认同 能力提升
下载PDF
探析妇女主义视角下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兼析艾丽斯·沃克的《紫色》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永丹 纪颖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4-16,共3页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揭露了黑人妇女所受的双重压迫及其对黑人家庭、黑人社区造成的危害,力图展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唤醒包括黑人男性在内的黑人民族意识,实现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平等,这也正是妇女主义批评理论所倡导...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揭露了黑人妇女所受的双重压迫及其对黑人家庭、黑人社区造成的危害,力图展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唤醒包括黑人男性在内的黑人民族意识,实现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平等,这也正是妇女主义批评理论所倡导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主义 双重压迫 身份 姐妹情谊 两性和谐
下载PDF
基于身份竞争与协作的RFID阅读器防碰撞算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晓明 杜力 +1 位作者 王佳昊 邓腾彬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4-768,共5页
在多阅读器环境中,现有的大多数阅读器防碰撞算法在利用各种方式确定某些阅读器工作的同时,其他阅读器只能闲置,使得阅读器资源并未被充分利用。为优化碰撞算法和系统效率,提出一种改进算法,该算法利用闲置阅读器协助其他阅读器工作,并... 在多阅读器环境中,现有的大多数阅读器防碰撞算法在利用各种方式确定某些阅读器工作的同时,其他阅读器只能闲置,使得阅读器资源并未被充分利用。为优化碰撞算法和系统效率,提出一种改进算法,该算法利用闲置阅读器协助其他阅读器工作,并且引入身份竞争机制、双信道机制和载波监听机制减少碰撞。通过与Pulse算法和ALOHA算法的仿真对比实验,可以发现改进算法的系统效率和吞吐量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波监听 双信道 身份竞争 阅读器防碰撞 射频识别
下载PDF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双因子身份认证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白万荣 张驯 +1 位作者 杨磊 吴晓妮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6年第6期36-39,共4页
为提高电力企业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指数,身份认证作为第一道防线是确保其安全的基础和关键。文章针对单一静态口令安全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公钥密码与生物特征的双因子认证方法,该方法解决了传统身份认证的不足,可以提升信息... 为提高电力企业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指数,身份认证作为第一道防线是确保其安全的基础和关键。文章针对单一静态口令安全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公钥密码与生物特征的双因子认证方法,该方法解决了传统身份认证的不足,可以提升信息系统在身份认证环节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因子 生物特征 身份认证 口令
下载PDF
“政治—文学”家二重身份下的抗战表达——论罗烽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3
19
作者 范庆超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71-74,共4页
"东北作家群"的重要成员罗烽因"政治—文学"家的二重身份,使其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显示出高度理性,充分强化了抗战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具体表现为:痛斥日本殖民者罪行、煽动反帝情绪;发掘民族精神韧力、支撑抗争意志... "东北作家群"的重要成员罗烽因"政治—文学"家的二重身份,使其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显示出高度理性,充分强化了抗战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具体表现为:痛斥日本殖民者罪行、煽动反帝情绪;发掘民族精神韧力、支撑抗争意志;全面观照战争环节,呼吁抗战理智;刻意营造冷峻文风,激发危机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烽 “政治-文学”家 二重身份 抗战时期 小说创作
下载PDF
冲突与融合——评惠特莉诗歌中的两种声音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育平 杨金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0-43,共4页
菲莉斯·惠特莉是美国早期著名黑人女诗人,一度享有“北美黑人文学之母”之誉。然而,由于惠特莉的诗艺深受美国殖民时期白人文化影响,女诗人的声名时起时落。本文基于对惠特莉的生平及其诗作的研究,探讨女诗人诗歌中蕴涵的“黑”、... 菲莉斯·惠特莉是美国早期著名黑人女诗人,一度享有“北美黑人文学之母”之誉。然而,由于惠特莉的诗艺深受美国殖民时期白人文化影响,女诗人的声名时起时落。本文基于对惠特莉的生平及其诗作的研究,探讨女诗人诗歌中蕴涵的“黑”、“白”两种声音,并进一步阐释两种声音的并存对构建其独特文化身份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特莉 两种声音 文化身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