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差定位法在三峡库区地震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1
作者 张爱民 李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3-77,共5页
基于三峡地震台网2003年5月19日至2005年8月的地震记录资料,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于三峡库区(30.5°~31.5°N、109.5°~111.5°E)的1676次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的地震最大偏移量为10.93km,最小为0.08km,平均... 基于三峡地震台网2003年5月19日至2005年8月的地震记录资料,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于三峡库区(30.5°~31.5°N、109.5°~111.5°E)的1676次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的地震最大偏移量为10.93km,最小为0.08km,平均偏移量为1.87km,平均震源深度为6.59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三峡水库区 地震重新定位 震中偏移 震源参数
下载PDF
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确定磁县1830年7.5级强震断层面参数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守勇 张双风 闫俊岗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年第3期20-25,共6页
对邯郸地震台网1984—2008年记录的磁县小地震,作双差定位,然后根据定位结果,对磁县历史强震断层参数作反演计算,求解磁县历史强震断层走向、倾角等特征参数,根据当地应力场来估算磁县历史强震断层的滑动角。
关键词 双差定位 断层 历史地震 强震 余震
下载PDF
福建仙游震群重定位及序列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秦双龙 李强 +2 位作者 邱毅 廖丽霞 陈莹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年第3期67-71,共5页
使用福建东南沿海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利用双差定位方法(hypodd),对2010年8月—2013年12月福建仙游地区震群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讨论仙游震群序列的变化特征。定位结果显示,仙游震群序列主要围绕金钟水库蓄水区周缘活动,震源位置和深度表现... 使用福建东南沿海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利用双差定位方法(hypodd),对2010年8月—2013年12月福建仙游地区震群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讨论仙游震群序列的变化特征。定位结果显示,仙游震群序列主要围绕金钟水库蓄水区周缘活动,震源位置和深度表现出一定时空阶段性分布特征,并具有一定水库地震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游地震 双差定位法 震群序列 重新定位 震源位置
下载PDF
应用双差定位法对吉林区域中小地震及乾安-前郭5.0级地震余震的重新定位 被引量:3
4
作者 温岩 温洪涛 张晨侠 《东北地震研究》 2007年第1期2-7,共6页
本文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在吉林区域317次中小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265次地震定位结果,显示震中分布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局部地区地震有向构造带及其交汇处集中的变化,震群分布更加集中,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0~25km。对乾安—前郭M5.0... 本文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在吉林区域317次中小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265次地震定位结果,显示震中分布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局部地区地震有向构造带及其交汇处集中的变化,震群分布更加集中,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0~25km。对乾安—前郭M5.0级地震余震序列双差定位,结果显示地震更加集中于极震区,方向呈北偏东,深度分布在10KM左右。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该方法定位精度比较高,无论在残差、测定误差、震中分布还是震源深度方面,都比原来定位结果有较大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地震定位 余震序列
下载PDF
京西北地区地震重定位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蔡玲玲 李冬圣 +3 位作者 孟立朋 常亮 温超 王宁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年第3期47-52,共6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针对京西北地区(39.5°—41.5°N,113.5°—116.5°E)2008—2016年记录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最终得到1819次地震精定位结果。分析表明:地震密集区域多集中分布在NE和NW向断裂交汇区域,成条带的地...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针对京西北地区(39.5°—41.5°N,113.5°—116.5°E)2008—2016年记录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最终得到1819次地震精定位结果。分析表明:地震密集区域多集中分布在NE和NW向断裂交汇区域,成条带的地震走向更加清晰,成簇性地震分布更加收敛,体现了断裂对震中分布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主要集中在4—14 km范围,表明京西北地区地震主要发生在的中上地壳;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在不同的地震密集区,孕震深度有一定差别,揭示了断裂的深部展布特征,反映了一些地区深部发震构造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西北地区 双差定位 地震精定位 断裂 震源深度
下载PDF
浙江数字地震台网体波走时层析成像 被引量:2
6
作者 邹振轩 李俊 +2 位作者 周新民 王政 李金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64-872,共9页
收集了浙江数字地震台网大量地震记录,通过地震波双差走时层析成像,研究浙江省及周边地区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局部各向异性,并探讨地壳速度结构与活动断裂及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北部在深度3.5~6.5km分布了较大面积的低速异常... 收集了浙江数字地震台网大量地震记录,通过地震波双差走时层析成像,研究浙江省及周边地区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局部各向异性,并探讨地壳速度结构与活动断裂及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北部在深度3.5~6.5km分布了较大面积的低速异常区,浙江南部珊溪水库地区零星分布低速异常区,研究区域内的地震沿着活动断层和断层活动段分布或密集成带,基本都发生在低速区内或高、低速过渡带,且与区域内的地形特征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结构 双差定位法 体波走时 层析成像 低速区
下载PDF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再次精确测定1998年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被引量:53
7
作者 杨智娴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1998年 1月 10日北京时间 11时 5 0分 (0 3时 5 0分UTC) ,在北京西北约 180km的河北省张北县与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 .2地震 .该地震是近年华北地区的重要地震事件 .由于地表未见明显的活动断裂展布 ,震后的野外考察未给出任何优势... 1998年 1月 10日北京时间 11时 5 0分 (0 3时 5 0分UTC) ,在北京西北约 180km的河北省张北县与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 .2地震 .该地震是近年华北地区的重要地震事件 .由于地表未见明显的活动断裂展布 ,震后的野外考察未给出任何优势走向的地表破裂资料 ,余震分布也没有显示出优势的展布方向 ,因此发震构造不清楚 .笔者曾应用主事件相对定位方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 3.0余震重新精确定位 ,得出结论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 4 1.14 5°N、114 .4 6 2°E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 4km处 ,震源深度 15km ;余震震源分布在走向 180°~ 2 0 0°、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 .这一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表明 ,张北—尚义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一北北东向的断层 .文中作者应用另一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 3.0余震再度进行精确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后 ,得出结论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 4 1.131°N、114 .4 5 6°E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 2 .5km处 ,震源深度 12 .8km ;余震震源也分布在走向N10°E的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 .这一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尚义地震 双差地震定位法 发震构造 震源参数
下载PDF
以双差定位方法对郯城8(1/2)级地震震中附近现代小震重新定位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永红 胡新亮 +3 位作者 许萍 李亚军 周翠英 刁桂苓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5,101,共6页
用双差定位方法对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震中附近1974年以来400余个中、小地震重新进行定位。结果显示现代中、小地震震中分布仍集中于地震破裂带上,带状集中区与地质考察推测得到的发震断层安丘-莒县断裂的走向吻合。
关键词 中小地震 双差定位法 郯城8(1/2)级地震 安丘-莒县断裂
下载PDF
盖州青石岭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博 钱蕊 夏彩韵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8-859,共12页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盖州青石岭震群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的地震活动进行了重新定位,并使用CAP方法和P波初动法计算了ML≥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之后结合盖州地区的地震地质资料,分析了青石岭震群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青石岭震群在平面上...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盖州青石岭震群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的地震活动进行了重新定位,并使用CAP方法和P波初动法计算了ML≥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之后结合盖州地区的地震地质资料,分析了青石岭震群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青石岭震群在平面上呈NW向分布,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6km×3km的矩形范围内,震源深度为7—10km;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走向与精定位后地震的优势分布方向一致;综合分析双差定位结果、震源机制解和发震区的地震地质等资料,初步认为九寨—盖县北段西北侧存在NW向次级铲式正断层,青石岭震群即为该断层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不断地左旋走滑-拉张错动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州青石岭震群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下载PDF
Relocation of the 1998 Zhangbei-Shangyi earthquake sequence using the double 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被引量:1
10
作者 YANG Zhi-xian(杨智娴) +1 位作者 CHEN Yun-tai(陈运泰)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2期125-130,共6页
On January 10, 1998, at 11h50min Beijing Time (03h50min UTC), an earthquake of ML=6.2 occurred in the border region between the Zhangbei County and Shangyi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This earthquake is the most signifi... On January 10, 1998, at 11h50min Beijing Time (03h50min UTC), an earthquake of ML=6.2 occurred in the border region between the Zhangbei County and Shangyi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This earthquak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event to have occurred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earthquake-generating structure of this event was not clear due to no active fault capable of generating a moderate earthquake was found in the epicentral area, nor surface ruptures with any predominate orientation were observed, no distinct orientation of its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given by routine earthquake location was shown. To study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Zhangbei- Shangyi earthquake, the main shock and its aftershocks with ML3.0 of the Zhangbei-Shangyi earthquake sequence were relocated by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in 2002 using the master event relative relocation technique. The relocated epicenter of the main shock was located at 41.145癗, 114.462癊, which was located 4 km to the NE of the macro-epicenter of this event. The relocated focal depth of the main shock was 15 km. Hypocenters of the aftershocks distributed in a nearly vertical plane striking 180~200 and its vicinity. The relocated results of the Zhangbei-Shangyi earthquake sequence clearly indicated tha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is event was a NNE-SSW-striking fault with right-lateral and reverse slip. In this paper, a relocation of the Zhangbei-Shangyi earthquake sequence has been done using the double 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DD algorithm), and consistent results with that obtained by the master event technique were obtained. The relocated hypocenters of the main shock are located at 41.131癗, 114.456癊, which was located 2.5 km to the NE of the macro-epicenter of the main shock. The relocated focal depth of the main shock was 12.8 km. Hypocenters of the aftershocks also distributed in a nearly vertical N10E-striking plane and its vicinity. The relocated results using DD algorithm clearly indicated that the seismogenic st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bei-Shangyi earthquake double 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earthquake relocation seismogenic structure source process
下载PDF
辽宁灯塔M5.1地震序列重新定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素梅 马莉 +1 位作者 许振峰 李铁亮 《防灾减灾学报》 2018年第3期42-48,共7页
对辽宁灯塔地震序列中的事件进行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了研究地区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有所收敛的震源深度剖面图像以及小震精确定位结果,结果显示辽宁灯塔震群大致呈北南向线性分布,初步推断该地区存在一条隐性北西向地震条带。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法 灯塔地震序列 重新定位
下载PDF
基于DLL的地震台数据转化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鹏斌 刘守义 禄乐滨 《现代电子技术》 2006年第19期157-158,161,共3页
讨论了运用DLL(动态链接库)技术开发地震台数据转化软件。分别用C语言和VC语言实现了软件的两大模块,以通过调用DLL的方式集成模块,解决了省级地震台网由传统地震定位向双差地震定位升级过程中的数据转化问题。测试表明可以高效地执行转... 讨论了运用DLL(动态链接库)技术开发地震台数据转化软件。分别用C语言和VC语言实现了软件的两大模块,以通过调用DLL的方式集成模块,解决了省级地震台网由传统地震定位向双差地震定位升级过程中的数据转化问题。测试表明可以高效地执行转化,加快台网升级过程。该软件已在实际中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LL 动态链接库 数据转化 双差地震定位
下载PDF
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发震断层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君 王勤彩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9-207,328,共9页
本文使用2009年7月9日—12月23日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中M_L≥1.0地震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该序列进行重定位,共得到643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利用P波初动和振幅比法获取了20次M_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采用滑动拟... 本文使用2009年7月9日—12月23日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中M_L≥1.0地震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该序列进行重定位,共得到643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利用P波初动和振幅比法获取了20次M_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采用滑动拟合法得到姚安M_S6.0地震序列的震源区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1 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为NW走向、NE倾向的高角度右旋走滑断层;2该序列的余震条带延伸方向与2000年姚安M_S6.5地震序列一致,两次主震震源机制解一致且两个地震序列均发生在马尾箐断裂上,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是马尾箐断裂向NW方向的延伸;3姚安M_S6.0地震震源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SSE向,接近水平,与区域应力场方向一致;4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是在区域应力增强的背景下,位于高低速过渡带高速一侧的震源区应力高度积累,使得马尾箐断裂向NW方向破裂扩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安MS6.0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法 P波初动法 振幅比法 应力场
下载PDF
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地震序列的双差法重新定位研究 被引量:90
14
作者 黄媛 杨建思 张天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169,共8页
将近台记录和区域台网数据联合用于双差地震定位算法,对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M56.8强震后404个ML≥3.5余震序列进行双差法重新精确定位,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精定位后定位结果与传统定位方法的原始定位结果进行比较发现... 将近台记录和区域台网数据联合用于双差地震定位算法,对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M56.8强震后404个ML≥3.5余震序列进行双差法重新精确定位,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精定位后定位结果与传统定位方法的原始定位结果进行比较发现:(1)精定位后震中分布图像更加集中,与当地的烈度考察和震源机制解结果更加协调;(2)震源深度优势分布集中在15-25km以内,与当地存在深度为10km以上低速沉积层的地质构造情况相一致;(3)精定位后定位残差由原来的3.94s降为0.24s,水平向估算误差平均可控制在1.1km以内,垂直向估算误差平均可控制在2.4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双差地震定位算法 近台影响分析 巴楚-伽师地震
下载PDF
Accurate relocation of earthquakes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using the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被引量:32
15
作者 YANG Zhixian (杨智娴) CHEN Yuntai (陈运泰) ZHENG Yuejun (郑月军) Yü Xiangwei (于湘伟)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z2期181-188,共15页
The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relocation algorithm (DD algorithm)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accurate relocation of 10057 earthquakes in the central-western China (21°-36°N, 98°-112E°) during the p... The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relocation algorithm (DD algorithm)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accurate relocation of 10057 earthquakes in the central-western China (21°-36°N, 98°-112E°)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2-1999. In total, 79706 readings for P waves and 72169 readings for S waves were used in the relocation, and the source parameters of 6496 events were obtained. The relocation results revealed a more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hypocentral distribution in the central-western China. In several seismic belts the relocated epicenters present a more defined lineation feature, reflecting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ismicity and the active tectonic structures. The relocated focal depths confirmed that most earthquakes (91 percent of the 6496 relocated events) in the central-western China were located at shallower depths not deeper than 20 km. The distribution of focal depths indicates that the seismogenic layer in the central-western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upper-mid crust with its thickness no deeper than 2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central-western China earthquake relocation SEISMOGENIC layer.
原文传递
2009年姚安地震序列定位及震源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长在 吴建平 +1 位作者 房立华 王未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3-133,270,共11页
利用2009年7月9日姚安MS6.0地震序列的到时数据,应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并反演了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经过资料选取,共有873次余震事件参加了反演.重定位结果显示,姚安地震余震序列呈WNW向条带状分布,大部分地震的... 利用2009年7月9日姚安MS6.0地震序列的到时数据,应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并反演了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经过资料选取,共有873次余震事件参加了反演.重定位结果显示,姚安地震余震序列呈WNW向条带状分布,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集中在3—12km之间.从余震的深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推测,姚安MS6.0地震震源区的应力分布经过3次调整,开始的40个小时,应力从下向上调整;随后的20个小时,余震散布在3—23km深度范围内,应力在较大深度范围内调整;从第60个小时之后,12km以下的应力调整结束,主要是浅部应力释放.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姚安主震发生在低速体与高速体的过渡区域,余震主要分布在高低速过渡带及高速体一侧.结合重定位结果,推测在这一高低速过渡带附近存在隐伏断层,走向大约为N65°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安余震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定位 地壳结构
下载PDF
时钟不准情形地震精确定位研究——以2011年1月19日安庆地震序列为例 被引量:21
17
作者 包丰 倪四道 +3 位作者 赵建和 谢军 陈伟文 曾祥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0-172,共13页
通过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可以较为准确地刻画主震破裂区的时空变化规律.为了减小仪器时钟误差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本文基于2011年1月19日安庆地震流动台站的S-P到时差,通过主事件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较为准确的主震位置和余震序列时... 通过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可以较为准确地刻画主震破裂区的时空变化规律.为了减小仪器时钟误差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本文基于2011年1月19日安庆地震流动台站的S-P到时差,通过主事件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较为准确的主震位置和余震序列时空分布,并评估了仪器时钟误差;又通过对sPL近震深度震相的分析,得到了余震序列较为可靠的深度分布.结果表明,安庆地震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带附近,余震序列大体近水平分布在5km深度,呈长1.5km、宽1km、高0.3km的薄板状展布;从时空分布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序列似乎有往北东方向扩展的趋势.研究表明,基于S-P到时差的定位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时钟不准确带来的影响,为中小地震和余震序列活动性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定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庆地震 双差地震定位法 时钟误差 sPL深度震相 S-P到时差
下载PDF
利用双差法对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杨中书 曾文敬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年第2期25-31,共7页
利用江西地震台网数据,对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序列86个M_L≥1.0余震序列用双差法重新定位,定位后得到其中60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后的结果与江西地震台网定位的原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①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震中分布比... 利用江西地震台网数据,对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序列86个M_L≥1.0余震序列用双差法重新定位,定位后得到其中60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后的结果与江西地震台网定位的原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①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震中分布比较集中,震中位置向广济断裂带靠近,定位后的震中空间分布与地面约34°角;②震源深度优势分布集中在7~10 km以内,平均深度为9km;③重新定位后定位残差由原来的1.21s降为0.16s,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平均为0.21 km,在NS方向平均为0.32 km,在垂直方向平均为0.34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中 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 九江-瑞昌地震
下载PDF
基于“双差法”地震精确定位研究2002年12月14日玉门5.9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和发震机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荣代潞 李亚荣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3-227,共5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 2 0 0 2年 1 2月 1 4日玉门 5 .9级地震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 。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法 玉门5.9级地震 发震断层 发震机制
下载PDF
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序列的精准定位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智娴 Brian W Stump +3 位作者 陈运泰 Robert B Herrmann Rongmao Zhou Chris T Hayward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1-278,共8页
1999年11月29日,北京时间12点10分39秒(04:10:39UTC)在我国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发生了一次MS5.4地震.这次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区域性的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了这一序列的前震、主震与... 1999年11月29日,北京时间12点10分39秒(04:10:39UTC)在我国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发生了一次MS5.4地震.这次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区域性的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了这一序列的前震、主震与余震.本文运用该台网的记录资料,用双差法对海城—岫岩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得到了该序列事件之间精确的相对位置;然后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与美国南卫理大学(SMU)合作的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地震试验场宽频带地震台网(BSN)记录的、经过精准定位的地震作为近震源观测的"地面实况"(groundtruth,GT)事件进行校正,得到了这一地震序列的既精确又准确的震源参数.由此得出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与1975年海城地震的发震构造海城河—大洋河断裂邻近的康家岭断裂.康家岭断裂的走向与海城河—大洋河断裂走向一致,均为WNW--ESE方向.它们都是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近ENE--WSW向、几乎水平的压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断裂.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是在海城河—大洋河断裂的影响带动下,邻近的、与其走向一致的康家岭断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 1975年海城地震 地震精准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地震序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