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古代烧瓷窑炉结构分析——以寿州馒头窑和繁昌龙窑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崔名芳 朱建华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6-530,共5页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安徽地区陶瓷窑业已进入有窑烧造的时期,是我国升焰窑的发源地之一。同时,安徽地区处于我国古代两大瓷窑体系的"分水岭",以淮河为分界线,其烧瓷窑炉结构及装烧技术分别受南北方陶瓷窑业影响。本文选取有代...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安徽地区陶瓷窑业已进入有窑烧造的时期,是我国升焰窑的发源地之一。同时,安徽地区处于我国古代两大瓷窑体系的"分水岭",以淮河为分界线,其烧瓷窑炉结构及装烧技术分别受南北方陶瓷窑业影响。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寿州馒头窑和繁昌龙窑窑炉结构为例,分析古代安徽地区存在的烧瓷窑炉的基本结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古代烧瓷窑址 馒头窑 龙窑
下载PDF
山东古代烧瓷窑炉结构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秦彧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80-85,共6页
The ancient porcelain-firing kilns of Shandong belonged to the system of dome kilns in North China. The present paper analyzes the 24 ancient kilns discovered in this region as to their shape in plan, internal structu... The ancient porcelain-firing kilns of Shandong belonged to the system of dome kilns in North China. The present paper analyzes the 24 ancient kilns discovered in this region as to their shape in plan, internal structure and changes in fuel. It divides them into five types, sums up the features of each type, and points out their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as well as technical changes. In the light of difference in fuel, the author assigned these types to two stages respectively. At the earlier stage, i.e. from Type I to type III, the fuel was firewood, and the third type of kiln constituted the mature form among the firewood kilns. At the later stage consisting of Types IV and V, coal was used as fuel, and Type V became the mature coal kiln for its proper structural propor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古代 烧瓷窑址 馒头窑 烧瓷窑炉结构
原文传递
安徽淮北烈山窑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8
3
作者 陈超 闫艳妮(绘图) +2 位作者 陈凡(绘图) 平桑娜(绘图) 柴梦月(绘图)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32,F0003,共14页
烈山窑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烈山村,2018年开始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分为三个区域:Ⅰ区金元窑址区域、Ⅱ区唐代末期至北宋窑址区域、Ⅲ区汉代窑址区。清理各类遗迹70余处,包括6座窑炉、52个灰坑、1条道路、14条灰沟,以及大量遗... 烈山窑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烈山村,2018年开始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分为三个区域:Ⅰ区金元窑址区域、Ⅱ区唐代末期至北宋窑址区域、Ⅲ区汉代窑址区。清理各类遗迹70余处,包括6座窑炉、52个灰坑、1条道路、14条灰沟,以及大量遗物,其中以白瓷、青釉瓷、三彩器为主,产品主要包括碗、盘、盏、罐、素烧建筑构件、黄釉印花砖等。烈山窑址很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宿州窑,其主要受定窑、磁州窑和巩县窑的技术影响,时代划分为东汉、唐代末期至元代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烈山窑址 馒头窑 唐代末期至元 白釉瓷 北瓷南传
原文传递
南方地区唐宋制瓷馒头窑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袁胜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52,共16页
本文在对南方地区唐宋时期馒头窑资料甄别的基础上,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分区和分期探讨,将南方馒头窑的使用地域分为四川盆地、广东地区和浙江杭州三个区,认为其发展经历了唐代早期、唐代中晚期、北宋早中期、北宋晚期至南宋早... 本文在对南方地区唐宋时期馒头窑资料甄别的基础上,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分区和分期探讨,将南方馒头窑的使用地域分为四川盆地、广东地区和浙江杭州三个区,认为其发展经历了唐代早期、唐代中晚期、北宋早中期、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和南宋末元初六期,并分析了这些馒头窑的技术来源。认为,四川盆地唐代初期的馒头窑技术有源于北方的可能,但这并不是当地宋元馒头窑的技术源头;广东地区唐代馒头窑技术则可能是当地砖瓦窑技术与同时期北方馒头窑技术传入共同作用的结果;浙江杭州南宋两处官窑的馒头窑素烧技术是特殊历史背景下,汝官窑馒头窑技术南传的表现。在北方馒头窑窑炉技术的南传过程中,存在以占有市场为目的的主动输出和因特殊历史背景被动南传两种情况,北方馒头窑在南方地区兴盛与否与当地的瓷业基础强弱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 唐宋 制瓷 馒头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