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教义学与法治:法教义学的治理意义 被引量:87
1
作者 雷磊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75,共18页
法教义学与法治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一方面,通过简要梳理观念史发现,法教义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即作为知识的法教义学与作为方法的法教义学。另一方面,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包含两方面的要素:在价值目标上,它以法的安定性作为构成要素... 法教义学与法治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一方面,通过简要梳理观念史发现,法教义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即作为知识的法教义学与作为方法的法教义学。另一方面,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包含两方面的要素:在价值目标上,它以法的安定性作为构成要素;在制度目标上,它以融贯法律体系的存在为基础条件。作为方法的法教义学既能促进法的安定性,又有助于融贯法律体系的建构,对于任意类型的法治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应形成自己的法教义学体系,既要在教义学方法的层面倡导法学方法论和一般法学说的研究,又要在教义学知识的层面结合判例研究、习惯梳理和法律评注的编纂,构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义学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教义学 法治 法的安定性 融贯法律体系
原文传递
值班律师制度研究:实然分析与应然发展 被引量:41
2
作者 王迎龙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9-119,共11页
值班律师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值班律师制度定位的认识上,囿于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背景,忽略了值班律师制度整体的功能性特征,存在"以偏概全"的认识局限。... 值班律师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值班律师制度定位的认识上,囿于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背景,忽略了值班律师制度整体的功能性特征,存在"以偏概全"的认识局限。而在具体的适用中,又因值班律师制度初步性法律帮助职能导致认罪认罚程序中值班律师功能异化问题。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一方面应在法律援助语境下构建"法律援助值班律师"与"法律援助辩护律师"两分的法律援助格局,使两者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另一方面,应在认罪认罚从宽语境下改良值班律师制度,赋予值班律师阅卷权等诉讼权利,完善职务保障、考评等机制,充分发挥其保障认罪认罚自愿性与真实性的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值班律师 法律援助 辩护人 法教义学
原文传递
失信联合惩戒的泛道德化倾向及其矫正--以法教义学为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37
3
作者 周海源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81,共13页
作为行政监管的新方式,失信联合惩戒在对失信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和记录的基础上,将失信信息提供给特定主体使用,具有警示功能和权利、资格限制效果。失信联合惩戒以道德规则为失信行为认定的依据,以法律手段为维系道德的工具,道德约束... 作为行政监管的新方式,失信联合惩戒在对失信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和记录的基础上,将失信信息提供给特定主体使用,具有警示功能和权利、资格限制效果。失信联合惩戒以道德规则为失信行为认定的依据,以法律手段为维系道德的工具,道德约束与行政惩戒混合,存在泛道德化的倾向。法教义学坚持法律与道德的相对分离,并在行政领域通过"处罚法定"这一机制对此种关系加以维系。防止失信联合惩戒之泛道德倾向,则需使之回归法教义学框架,避免道德对失信联合惩戒立法的过度渗透,将涉及基本权利的惩戒纳入法律保留范围,并细化法律对"失信""联合""惩戒"等环节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信联合惩戒 泛道德化 法教义学 处罚法定 法律保留
原文传递
协商性刑事司法错误:问题、经验与应对 被引量:29
4
作者 王迎龙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63,共18页
协商性刑事司法错误是产生于协商性司法场域中的一种新型错案。与传统对抗性司法中冤假错案呈现出的控辩双方激烈对抗不同,协商性刑事司法错误具有协商性、自愿性等内涵与特点。协商性刑事司法错误以无辜者错误认罪为典型样态,其发生原... 协商性刑事司法错误是产生于协商性司法场域中的一种新型错案。与传统对抗性司法中冤假错案呈现出的控辩双方激烈对抗不同,协商性刑事司法错误具有协商性、自愿性等内涵与特点。协商性刑事司法错误以无辜者错误认罪为典型样态,其发生原因既有宏观价值层面的影响,也与协商性司法中权力(利)制约机制失衡有关。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已全面推行,但实践中因认识错误、顶罪等错误认罪问题始终存在,未决羁押率高、无罪判决率低等问题也未有效改善,势必催生协商性刑事司法错误。有效应对方法是在完善"以审判为中心"的教义体系前提下,统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促进而非悖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协商性司法 辩诉交易 司法错误 法教义学
原文传递
法教义学基本问题初探 被引量:25
5
作者 武秀英 焦宝乾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32-138,共7页
法教义学是个文化和地域色彩十分浓厚的用语。它在国内法学界的使用并不多见。从法教义学这一用语的语义和译名问题入手,进而考察法教义学知识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在当今哲学社会思想背景下,人们对法教义学的理解已经发生了一些深刻的... 法教义学是个文化和地域色彩十分浓厚的用语。它在国内法学界的使用并不多见。从法教义学这一用语的语义和译名问题入手,进而考察法教义学知识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在当今哲学社会思想背景下,人们对法教义学的理解已经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法教义学因具有了开放性、实践性,并不断趋近于现实社会生活。法教义学在法学知识体系中居于比较独特的地位,需要协调好其与法理学、法哲学等法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义学 法教义学 法理学 法哲学 法律解释学
下载PDF
缘何不是法律方法——原本法学的探源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夏昊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8-144,共7页
中国法学界对在汉语中到底是使用“法学方法”还是“法律方法”存在着争议。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争议是因为人们对德国法学中“法学方法论”一词中的“法学”的蕴涵不太清楚。德语的“法学方法论”中的“法学”有特定的内涵和意义,而不是... 中国法学界对在汉语中到底是使用“法学方法”还是“法律方法”存在着争议。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争议是因为人们对德国法学中“法学方法论”一词中的“法学”的蕴涵不太清楚。德语的“法学方法论”中的“法学”有特定的内涵和意义,而不是中国法学界所普遍理解的法学。前者是由西方法律文明的创造者——古罗马人所创立的一门独立的科学或实践智慧,是西方两千多年法律文明中绵延不绝的伟大传统。这种传统意义的法学称为原本法学。相对于原本法学来说,现在所谓的其他法学学科如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史学、甚至法哲学,都是一种交叉或边缘学科。在这种意义下,在汉语中还是使用“法学方法”一词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方法论 法学 实践智慧 科学 技术 法诠释学 法律科学
原文传递
物权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物权法》第2条的法教义学解读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永军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8,共15页
我国《物权法》第2条规定了三款内容:"(1)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2)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3)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 我国《物权法》第2条规定了三款内容:"(1)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2)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3)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如果从法教义学的视角看,该条的规定与整个物权法的规范体系存在不协调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在:(A)对"物的归属和利用"如何理解?"占有"在物权法中究竟应该划归于"归属"还是"利用"呢?(B)我国《物权法》为什么将物权法的客体限定在动产和不动产这样的有体物上?权利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成为物权的客体?(C)无排他性的"物权"是否属于物权?该条第3款规定的关于物权的核心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配性 物权 用益物权 法教义学
原文传递
德国司法裁判中的“法感情”理论——以米夏埃尔·比勒的法感情理论为核心 被引量:24
8
作者 赵希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2-116,共15页
德国的法感情理论最初是为了给一种"反传统的"司法实践寻找一种教义学上的理论支持。这样一种反传统的司法实践是指法官在实务中并没有完全遵循三段论的形式逻辑进行裁判,某些情感因素在裁判中发挥了作用。米夏埃尔·比... 德国的法感情理论最初是为了给一种"反传统的"司法实践寻找一种教义学上的理论支持。这样一种反传统的司法实践是指法官在实务中并没有完全遵循三段论的形式逻辑进行裁判,某些情感因素在裁判中发挥了作用。米夏埃尔·比勒的法感情理论认为,裁判者在司法冲突中,并不总是保持着中立第三方的态度,而是采取了一方当事人的观点。法感情并不仅仅是一种感情状态,它也是一种正义的表达。由于法感情被很好地隐藏在案件判决之中,但是它却对案件的结果产生了一种预先的判断,这种法感情既是隐晦的,又是有些危险的,需要法教义学加以控制。德国的法感情理论能够为反思我国司法裁判基本理念特别是如何处理民意问题等提供有益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感情理论 三段论涵摄 法教义学 民意
原文传递
论法学的科学性问题 被引量:22
9
作者 舒国滢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7-160,共14页
法学的实践性实际上是与法学的科学性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上,有学者(比如冯·基尔希曼)认为,法学作为"科学"从理论上说是无价值的,它并非"科学"。应当看到,法学是一门以"问题-决定"为中心、以某个... 法学的实践性实际上是与法学的科学性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上,有学者(比如冯·基尔希曼)认为,法学作为"科学"从理论上说是无价值的,它并非"科学"。应当看到,法学是一门以"问题-决定"为中心、以某个特定的在历史上形成的实在法秩序为基础、采取诠释-评价的论证方式来探求法律问题之答案(解决法律问题)的(实践)规范性诠释科学,它有自己的知识与真理的鉴别标准,法学"真理"的获得是从"意见"不断向"知识"或"真理"的梯度上升过程。在此过程中,法学(法教义学)必须具备一些学科规准和条件,从而确立其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的科学性 法教义学 法理 科学证明 价值判断
原文传递
法教义学的勃兴对经济法意味着什么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继恒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4-193,共10页
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法学理论和方法,"法教义学"成了当下中国法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也导致了空前的争议。考察以往的成果后可以发现,经济法中的法教义学研究选择并采取了"抛开理论和体系、专注工具和方法"的学术策略... 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法学理论和方法,"法教义学"成了当下中国法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也导致了空前的争议。考察以往的成果后可以发现,经济法中的法教义学研究选择并采取了"抛开理论和体系、专注工具和方法"的学术策略。法教义学对于经济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要真正发挥法教义学促进经济法发展的实际功用,则需要立足于经济法的部门法哲学范式,着力从经济法总论和经济法分论两个层面去推进经济法知识的教义学化。法教义学之困境和中国经济法学的现实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法学理想图景的建构不是在法教义学的基础上走向"单向度的规范法学"的立场,而应以探索"经济法是什么"为出发点,从而通往哲理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法 法教义学 法哲学 社科法学
下载PDF
刑法科学的理论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璇(译) 《交大法学》 CSSCI 2021年第2期23-44,共22页
当代德国刑法教义学存在着侧重具体问题的细化研究、弱化体系性要求的趋势。但体系的一致性,毕竟是刑法学作为一门科学所必须满足的基础要求。刑法科学的理论,旨在为刑法教义学的建构提出必要的准则,以确保刑法教义学能够成为一门体系... 当代德国刑法教义学存在着侧重具体问题的细化研究、弱化体系性要求的趋势。但体系的一致性,毕竟是刑法学作为一门科学所必须满足的基础要求。刑法科学的理论,旨在为刑法教义学的建构提出必要的准则,以确保刑法教义学能够成为一门体系性的、理性的科学。刑罚论是建构犯罪总论的起点;犯罪概念的内容,取决于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刑法的任务在于,保证法共同体成员相互认可的状态具备必要的稳定性。因此,犯罪的本质并非法益侵害;只有当某一行为违反了公民所负有的应当共同维护既有之自由生存秩序这一义务时,才能将该行为视作犯罪。从该犯罪概念出发,可以在行为概念、客观归责、故意论、不作为犯等犯罪总论的具体领域中,推导出与之相适应的结论。刑法科学之理论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某一学说的教学法品质与其真正的科学品质截然区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科学 犯罪论 刑罚论 法教义学 体系
下载PDF
法教义学之内的社会科学:意义与限度 被引量:10
12
作者 雷磊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2,共19页
社会科学融入法教义学既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也有独特的基本路径,即先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形成社科知识,然后将社科知识运用于教义学作业过程,经受教义学方法的筛选和过滤,最后成为教义学知识的组成部分。(经验)法社会学是一门描述性学科,可... 社会科学融入法教义学既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也有独特的基本路径,即先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形成社科知识,然后将社科知识运用于教义学作业过程,经受教义学方法的筛选和过滤,最后成为教义学知识的组成部分。(经验)法社会学是一门描述性学科,可以提供法教义形成的经验基础和教义推论的社会图景,但在事实选择和事实评价方面均受制于教义学本身。法经济学包括实证进路和规范进路,前者可在特定领域作为教义学辅助,后者可能通过各种法律解释融入教义学,但经济学解读具有非必然性,效率标准不具有最高性,经济学知识也要受到教义学体系的制约。法政策学也包括规范性和描述性两种进路。规范性进路中的政策性价值判断往往优于教义学的概念逻辑,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僵硬性和机械性,但由于其评价标准的模糊性与碎片化,法政策要受教义思维的批判性审视和融贯化调控。描述性进路则与法教义学存在根本对立。总之,在法教义学的框架内,诸种社会科学各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教义学 法社会学 法经济学 法政策学
原文传递
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异中之同——一种法哲学省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博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4-62,共9页
学界关于法教义学或社科法学作为主流法学研究范式的论争并不充分,原因之一是法哲学视野的省察长期缺失。各部门法学几乎天然就是教义学式的,作为方法论的法教义学常常被誉为法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其实,法哲学可以看作法教义学自带的纠... 学界关于法教义学或社科法学作为主流法学研究范式的论争并不充分,原因之一是法哲学视野的省察长期缺失。各部门法学几乎天然就是教义学式的,作为方法论的法教义学常常被誉为法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其实,法哲学可以看作法教义学自带的纠错系统或纠偏系统,前者总是站在更广阔的理论平台上检视后者的基本问题和前提问题,追问现代法律从形式到实质内涵的整体意义上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对法哲学的理解往往贯穿社科调研的整个过程,决定研究方法的选择、材料筛选的标准、数据处理的方式等,也决定研究者自我反思的深度及其理论推演的原点设定。从法哲学视角看,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在相异中不乏相同之处,用沃格林的话说,两者本质上都属于非智性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范式 法教义学 社科法学 法哲学
下载PDF
法理主题论--新时代中国法学新范式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郭晔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71,共18页
中国法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科学革命。"法理"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法理学的中心主题,而且越来越成为中国法学的共同关注和法治实践的公共话语。"法理主题论"是在这场革命中产生的新范式,也是"法理研究行动计划&... 中国法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科学革命。"法理"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法理学的中心主题,而且越来越成为中国法学的共同关注和法治实践的公共话语。"法理主题论"是在这场革命中产生的新范式,也是"法理研究行动计划"不断前进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本文对这一范式的历史生成、理论逻辑、方法旨趣和变革意义的考察,揭示了中国法学主题变奏、范式更新和体系升级的必然性。变革孕育希望,范式决定命运,"法理主题论"预示着新时代中国法学在法理复兴之路上的美好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理 法理主题论 法学研究范式 法教义学 社科法学 法理思维
原文传递
高空抛物罪的教义学阐释及司法适用——以《刑法修正案(十一)》与《高空抛物意见》为中心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俊秀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7-66,共10页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高空抛物罪的增设,其目的在于强化对公共场所秩序法益的保护,以弥合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侵犯人身财产犯罪罪群体系上的处罚罅隙。高空抛物行为及其发生的场域复杂多样,应采取具体危险犯的判定模式,“情节严重”之...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高空抛物罪的增设,其目的在于强化对公共场所秩序法益的保护,以弥合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侵犯人身财产犯罪罪群体系上的处罚罅隙。高空抛物行为及其发生的场域复杂多样,应采取具体危险犯的判定模式,“情节严重”之标准要求足以引起公共场所周边不特定公众的紧张与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高空抛物罪的主观罪过仅限于故意,排除过失形式。在主观认识要素上要求行为人对抛掷物品的材质、密度等物理特性以及抛物之时空环境具有认识或认识可能性。为了避免社会治理“过度刑法化”,高空抛物罪的规制范围不宜过于扩张。高空抛物罪的增设势必会对刑法体系中的其他罪名产生竞合或交叉,有必要从解释论上予以衔接、融贯,构建高空抛物行为司法应对的系统方案,以实现罪责刑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抛物罪 法教义学 《刑法修正案(十一)》 《高空抛物意见》
下载PDF
法教义学与法学方法论话题在德国21世纪的兴起与最新研究动向 被引量:10
16
作者 卜元石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CSSCI 2016年第1期3-22,共20页
21世纪法教义学与法学方法论话题在德国再次兴起。本文试图对其背景、推动讨论进行的学者与其代表作以及相关的结论进行初步解析,并揭示这一新发展对中国法学的启示。以此为我国当前关于法教义学和法学方法论的讨论提供一些新的素材、... 21世纪法教义学与法学方法论话题在德国再次兴起。本文试图对其背景、推动讨论进行的学者与其代表作以及相关的结论进行初步解析,并揭示这一新发展对中国法学的启示。以此为我国当前关于法教义学和法学方法论的讨论提供一些新的素材、思路,也为今后更为细致的研究做一个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教义学 法学方法论 德国法
下载PDF
非法证据排除的“例外模式”——重复供述排除规则的教义学展开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孔令勇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156,195,共16页
非法证据排除的"例外模式"是对例外因素影响非法证据排除这一现象的理论归纳。现行重复供述排除规则具有"原则排除--例外不排除"的构造,但在司法适用中却存在缺陷,这与该规则的理论根据不清、排除的程序与标准不明... 非法证据排除的"例外模式"是对例外因素影响非法证据排除这一现象的理论归纳。现行重复供述排除规则具有"原则排除--例外不排除"的构造,但在司法适用中却存在缺陷,这与该规则的理论根据不清、排除的程序与标准不明有关。为此,在应当将该规则的理论根据定位为设置例外因素的理论根据,包括自愿性矫正理论、关联性阻断理论与可靠性保障理论。同时还应围绕例外因素构建重复供述排除的程序与标准,在认定先前供述的性质后,综合审查例外因素介入的合理性以及重复供述的合法性,并判断控方能否将此证明至特定标准,最终决定是否排除重复供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供述 非法证据排除 例外模式 法教义学
原文传递
超越范式之争——文史哲法学的前提、立场与展望
18
作者 孙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9-98,共10页
文史哲是中国文化鲜明的标志性特征。笔者尝试提出的文史哲法学,既是立足于中国传统与实践,又是面向世界的具有普遍性样态的法学范式,理应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法学目标。有别于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的研究旨趣,文史哲法... 文史哲是中国文化鲜明的标志性特征。笔者尝试提出的文史哲法学,既是立足于中国传统与实践,又是面向世界的具有普遍性样态的法学范式,理应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法学目标。有别于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的研究旨趣,文史哲法学是一种全新视角的法学研究范式,它倡导厚植于中国的文史哲传统。其中,文学是法学素材的来源,史学是法学精神的见证,哲学则是法学价值的终极追求。文史哲法学旨在沟通中国历史传统与当下实践,侧重将文史哲作为工具和视角来研究人文与法学的互动关系,将人文价值和生活实践统一于法学研究场域之内,在保持统一性的前提下追求普遍性与实践性向度。中华法治文明在保持其独立个性、赋能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能为纾解人类的法律工具主义困境提供中国方案,促使法学脱离封闭的教条式思维模式与理论的窠臼,进而更好地为中国法学的本土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哲法学 教义法学 社科法学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华法系
下载PDF
法学是科学吗?——德国法学界的史诗性论辩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永坤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2年第2期60-71,共12页
“法学是不是科学”是个法学自我认知的知识学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科学与法学这两个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它的答案与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密不可分。这一论辩的问题意识最早发生在大陆法系的德国,论辩从现代开始一直沿续至今,成为推动法学进... “法学是不是科学”是个法学自我认知的知识学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科学与法学这两个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它的答案与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密不可分。这一论辩的问题意识最早发生在大陆法系的德国,论辩从现代开始一直沿续至今,成为推动法学进步的内生力量。对这一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有5位德国法学家,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各以独特的方式推进了法学的进步。基尔希曼的贡献是摧毁了法学是纯科学的旧认知,耶林、施塔姆勒、拉伦茨、考夫曼则分别定义了不同的“科学的法学”:精神科学、正义论、法教义学和诠释学法学。历代法学家在坚持科学普适性与独立性的前提下达成了几项程度不同的共识:在自然科学意义上,法学非科学;在人文学意义上,法学是科学;法学是立足于实证法、超越实证法的法教义学,其目的是寻找正当的规范而非规律。这个史诗性的思想论辩取得了两项时代性学术成果,即法学“自我认知”的革新和法学知识的专业化,使法学步入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教义学 精神科学 人文学 自然科学 诠释学
下载PDF
新兴法领域的社会科学运用:以金融法为中心 被引量:9
20
作者 缪因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7-95,共9页
法学是围绕成文法律规则展开的学科。近年来,强调解释法律规则、探求其体系性的法教义学方法在我国获得了更多的影响力,并在民法、刑法等传统学科占据了优势地位。然而,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始终可与之颉颃,并尤胜于对法律制度的整体... 法学是围绕成文法律规则展开的学科。近年来,强调解释法律规则、探求其体系性的法教义学方法在我国获得了更多的影响力,并在民法、刑法等传统学科占据了优势地位。然而,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始终可与之颉颃,并尤胜于对法律制度的整体研究。在这两大理论进路高峰之间的新兴“平原”地带,学科研究方法的适用面貌更为复杂。以金融法为例,其内部已经形成了密实的小教义体系,但整体上需要不断通过社会科学的审视来频繁更新法律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对大部分的部门法特别是新兴法领域来说,以法教义学思维主导司法观和执法观,以社会科学研究指导立法观和修法观,或许是一种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科法学 法教义学 金融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