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裂叶荆芥穗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臧友维 马冰如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9期32-33,共2页
从多裂叶荆芥穗中分离出四个化合物,经测定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为二十二烷酸,二十四烷酸、琥珀酸和去氧齐墩果酸,均首次从裂叶荆芥属植物中得到。
关键词 多裂叶荆芥 化学成分 二十二烷酸
下载PDF
硫化植物油脂肪酸的合成 被引量:5
2
作者 胡志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53-154,共2页
以摩尔比为 1∶1的不饱和植物油脂肪酸 (芥酸或油酸 )与一氯化硫为基本原料 ,在 <4 0℃的温度下进行加成反应 ,然后用多硫化钠脱去加成产物中的氯 ,用还原铁粉除去游离硫 ,合成得到了硫化植物油脂肪酸硫化廿二酸或硫化十八酸 ,反应... 以摩尔比为 1∶1的不饱和植物油脂肪酸 (芥酸或油酸 )与一氯化硫为基本原料 ,在 <4 0℃的温度下进行加成反应 ,然后用多硫化钠脱去加成产物中的氯 ,用还原铁粉除去游离硫 ,合成得到了硫化植物油脂肪酸硫化廿二酸或硫化十八酸 ,反应收率分别为 83 1%和 80 5%。最后给出了两产物的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的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十八酸 硫化廿二酸 硫化植物油脂肪酸 合成
下载PDF
硫化廿二酸中氧与硫在菜籽油中的协同减摩抗磨作用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曹月平 胡志孟 余来贵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5期587-591,共5页
采用低温硫化工艺和复分解反应制备了无臭硫化廿二酸 ,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其在菜籽油中的减摩抗磨行为及承载能力 ,并对钢球磨损表面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 (SEM )、电子探针 (EPMA)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分析。通过与廿二... 采用低温硫化工艺和复分解反应制备了无臭硫化廿二酸 ,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其在菜籽油中的减摩抗磨行为及承载能力 ,并对钢球磨损表面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 (SEM )、电子探针 (EPMA)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分析。通过与廿二酸和硫化异丁烯的对比研究发现 ,在廿二酸中引入硫后 ,氧与硫产生了明显的协同减摩抗磨及承载作用。钢球磨损表面XPS分析结果表明 ,在摩擦过程中硫化廿二酸发生了摩擦化学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廿二酸 菜籽油 摩擦学性能 磨损机理 润滑剂
下载PDF
正二十二酸对相变材料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建平 张雅婷 +2 位作者 杨沉 王学晨 张兴祥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21,共7页
为了促进相变材料微胶囊的成核结晶,通过原位聚合法成功制备了芯材为正十八烷(其中包含微量正二十二酸作成核剂)、壁材为蜜胺树脂的相变材料微胶囊;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 为了促进相变材料微胶囊的成核结晶,通过原位聚合法成功制备了芯材为正十八烷(其中包含微量正二十二酸作成核剂)、壁材为蜜胺树脂的相变材料微胶囊;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对微胶囊的化学结构、结晶性能、表面形貌、储热性能、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微胶囊芯壁比为1∶1时制得的微胶囊粒径均匀,表面光滑;随着正二十二酸含量的增加,微胶囊间的分散性变差;异相成核结晶峰(α峰)占比逐渐增大,当正二十二酸添加量为芯材含量的1.2%时,α峰占比为70.12%,包覆率可达63.74%;微胶囊壁材的分解温度升高了27℃,增强了壁材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微胶囊 异相成核 过冷 结晶性能 正二十二酸 原位聚合法
下载PDF
昆明山海棠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谢晨琼 吴瑾瑾 +2 位作者 奚学军 李祥 陈建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94-2797,共4页
目的研究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采用1H-NMR、13C-NMR、ESI-MS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获得的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昆明山海棠根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 目的研究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采用1H-NMR、13C-NMR、ESI-MS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获得的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昆明山海棠根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7'-二甲氧基-2',2'-二甲基-2H-苯骈吡喃-6'-)-3-甲酰基-5,6-二甲氧基-苯骈呋喃(1)、3(R)-(4',5'-二羟基)-2',5,7-三甲氧基-6-(3-甲基-2-丁烯基)-异黄酮(2)、3'-香叶草基-5,7,2',5'-四羟基异黄酮(3)、β-谷甾醇棕榈酸酯(4)、甘油山嵛酸酯(5)、β-谷甾醇(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毛秔子梢素C;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山海棠 2-(5' 7'-二甲氧基-2' 2'-二甲基-2H-苯骈吡喃-6'-)-3-甲酰基-5 6-二甲氧基-苯骈呋喃 毛秔子梢素C 3'-香叶草基-5 7 2' 5'-四羟基异黄酮 甘油山嵛酸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