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多样型实验探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晓 王丽丽 《计算机时代》 2013年第7期46-47,51,共3页
目前"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模式多为验证型实验,机械而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为此设计了一种多样型实验模式,包括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给出了具体的实验内容。这种多种实验形... 目前"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模式多为验证型实验,机械而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为此设计了一种多样型实验模式,包括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给出了具体的实验内容。这种多种实验形式并存的实验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多样型实验 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下载PDF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实验教学改革探究
2
作者 杨令省 夏文仙 《软件导刊》 2013年第4期184-186,共3页
实验教学是《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该课程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实验教学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也不利于本门学科的发展,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数据库技术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该课程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实验教学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也不利于本门学科的发展,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数据库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探讨了通过实施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效果,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库技术 实验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江苏段试调水期间的水质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吕学研 张咏 +2 位作者 徐亮 陈亚男 刘雷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6期12-18,共7页
基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2013年试调水期间输水干线监测断面水质的实际监测数据,分析了试调水前后各断面的水质变化情况以及试调水期间各断面的水质变化特征,以期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持续运行和后续工程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调水... 基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2013年试调水期间输水干线监测断面水质的实际监测数据,分析了试调水前后各断面的水质变化情况以及试调水期间各断面的水质变化特征,以期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持续运行和后续工程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调水前和调水期间,各监测断面水质处于地表II^III类水平;溶解氧的沿程变化趋势均不明显;高锰酸盐指数均呈升高趋势;氨氮在调水前呈沿程下降趋势,而在调水期间则呈沿程升高趋势。调水期间水质变化还显示,为了确保长期运行阶段的水质安全,还需采取措施切实改善沿线支流的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变化 监测断面 试调水 输水干线 南水北调
下载PDF
调水调沙试验对小浪底水库水质影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兵利 务宗伟 王万祥 《中国水利》 2005年第11期32-33,共2页
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对疏通河道、减少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研究结果表明,调水调沙试验期间,由于水库水量的减少对水库水质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通过试验有效清理了水库原有的淤泥,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改善水库的水质... 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对疏通河道、减少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研究结果表明,调水调沙试验期间,由于水库水量的减少对水库水质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通过试验有效清理了水库原有的淤泥,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改善水库的水质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水库 水质 调水调沙试验 自净能力 泥沙淤积
下载PDF
澡港河南枢纽调水对区域水文情势及水质影响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潘杰 《江苏水利》 2015年第11期31-33,共3页
为配合澡港河南枢纽试运行,开展为期7 h的调水试验,研究其调水引流对区域水文情势及水环境的影响。基于布设水量、水质监测断面数据,分析了调水对受水区水位、水量及水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南枢纽调水对澡港河以西河道、关河-京杭运... 为配合澡港河南枢纽试运行,开展为期7 h的调水试验,研究其调水引流对区域水文情势及水环境的影响。基于布设水量、水质监测断面数据,分析了调水对受水区水位、水量及水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南枢纽调水对澡港河以西河道、关河-京杭运河上段的影响较大,而对下段影响小且水质改善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联合小河水闸或魏村枢纽同步引水的调度优化方案,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南枢纽的水环境改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澡港河南枢纽 调水试验 水文情势 水质
下载PDF
直接吻合的膀胱小口径回肠输出道的尿动力学研究
6
作者 林茂虎 秦万长 杨渝 《感染.炎症.修复》 2001年第4期215-217,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根部无处理的小口径输出道的可控性机制。方法:实验用小型猪8只,经手术形成两个不同长度的小口径回肠输出道并直接与原位膀胱吻合,根部不做隧道式包埋,随后将输出道斜置于腹直肌内,经皮造口。术后8周行尿流动力学及组织学... 目的:初步探讨根部无处理的小口径输出道的可控性机制。方法:实验用小型猪8只,经手术形成两个不同长度的小口径回肠输出道并直接与原位膀胱吻合,根部不做隧道式包埋,随后将输出道斜置于腹直肌内,经皮造口。术后8周行尿流动力学及组织学检查。结果:1例动物术中因麻醉过量而死亡。其余动物术后皆存活。不同长度的14个输出道中有10个在术后8周获得了良好的控尿能力。可控性输出道在膀胱平均容量400ml时的最大尿道压为60~115cmH_2O,最大尿道闭合压为45~93 cmH_2O,功能性尿道长度为2.14~4.20cm。在5~7cm长度范围内随输出道长度的增加,最大尿道压也增加(P<0.05)。组织学检查证实10例位于腹直肌内的可控性输出道状态良好,插管顺利。结论:在原位膀胱这个理想的储尿囊基础上,适当长度的不经隧道包埋而直接与膀胱吻合的小口径回肠输出道,在腹直肌的加强支持下获得了满意的控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流改道 可控性 尿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