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 被引量:71
1
作者 吴为善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14,共7页
就本质上说,"双音化"指的是两个音节构成基本韵律单元(音步)的倾向。双音节韵律单元运作的结果,既有"融合"的一面,也有"分化"的一面。前者导致汉语双音词的大量出现,后者导致汉语功能性成分的产生。功能... 就本质上说,"双音化"指的是两个音节构成基本韵律单元(音步)的倾向。双音节韵律单元运作的结果,既有"融合"的一面,也有"分化"的一面。前者导致汉语双音词的大量出现,后者导致汉语功能性成分的产生。功能性成分具有独立性,在语言使用中只可能同搭配的词"共现",不可能"融合"为一个单位,不属于"韵律词"的范畴,而这正是汉语中始终存在相当数量的单音节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化 语法化 韵律词 汉语 双音词 功能性成分 构词 动补结构 石毓智
下载PDF
动词重叠式的源流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文浩 《汉语学报》 2007年第4期64-70,共7页
现代汉语表示量减的动词重叠的源头是古代汉语表示量增的动词重叠(即动词重复),其根本动因是汉语的双音化趋势。但是这种从量增到量减的转变是缓慢的,而且不具备能产性。15世纪后受体标记系统的格式类推,表示量减的动词重叠才普遍运用... 现代汉语表示量减的动词重叠的源头是古代汉语表示量增的动词重叠(即动词重复),其根本动因是汉语的双音化趋势。但是这种从量增到量减的转变是缓慢的,而且不具备能产性。15世纪后受体标记系统的格式类推,表示量减的动词重叠才普遍运用。其间,一部分动量组合"V一V"在语法化过程中由于"一"的省略,直接加入到表示量减的动词重叠的队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量增 量减 语法化 双音化
下载PDF
形式类的分与合 被引量:18
3
作者 沈家煊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145,共14页
形式类不是分得越细越好,不该分的分,不仅效用低,而且带来不必要的复杂,成为累赘和干扰,把握好分的"度"才方便讲语法。本文先以英语动词和"V-ing形式"为例,说明"该合的要合",实现的、直观的、稳定的形态... 形式类不是分得越细越好,不该分的分,不仅效用低,而且带来不必要的复杂,成为累赘和干扰,把握好分的"度"才方便讲语法。本文先以英语动词和"V-ing形式"为例,说明"该合的要合",实现的、直观的、稳定的形态才是区分形式类的可靠依据。然后说明汉语动词(实际是动名词)形式类的分合也要遵循这个道理。调查一种语言的语法,重要的是抓住这种语言自身重视的区分,而不是去寻找我们碰巧熟悉的语言所具有的区分。最后指出双音化是汉语自身的一种形态手段,是区分实词形式类的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类 分合 动词 V-ING形式 汉语动名词 双音化
原文传递
复音词的产生与复音化的关系——汉藏系语言词汇复音化思考 被引量:11
4
作者 冯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复音化是汉藏系语言词汇发展的共同趋势。汉藏系语言词汇复音化的动因,是复音词 研究的一个重点,它涉及到许多相关问题。通过对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复音词的比较,以及对汉藏系语 言复音词的产生与复音化的关系的探讨,可见复音词的... 复音化是汉藏系语言词汇发展的共同趋势。汉藏系语言词汇复音化的动因,是复音词 研究的一个重点,它涉及到许多相关问题。通过对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复音词的比较,以及对汉藏系语 言复音词的产生与复音化的关系的探讨,可见复音词的产生并不等于复音化的形成,复音化的形成是复 音词发展到一定数量、具有一定规模、成为一种态势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音词 复音化 结构构词 语音构词 双音代换
下载PDF
动词双音化及其造成的语法后果——以“战胜”的词汇化过程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储泽祥 智红霞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22,共9页
"战胜"的词汇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分句的谓语→有标连动结构→无标连动结构→动补式复合词",对应的语义距离是"分离→组合→粘合→融合"。"战胜"由连动结构重新分析为动补式复合词的时间不晚... "战胜"的词汇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分句的谓语→有标连动结构→无标连动结构→动补式复合词",对应的语义距离是"分离→组合→粘合→融合"。"战胜"由连动结构重新分析为动补式复合词的时间不晚于唐代。语义的高度关联性是贯穿于其词汇化过程的根本原因,连词"而"的消失使"战胜"用于紧邻的句法环境是其词汇化的前提,汉语双音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动补结构的发展是"战胜"重新分析的外在推动力。从"战"、"胜"到"战胜"双音化的语法后果表现在动词及物性的变化、单双音节动词后可容纳句法成分数量的差异、论元选择差异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胜 双音化 词汇化 动补式复合词 重新分析
下载PDF
动结式的致使意义和使动用法的双音化 被引量:9
6
作者 石村广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9-353,共15页
一般认为,最典型的动结式(简称为VRO)是由古代使动用法发展而来的。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消亡",我们对它的致使意义的来源问题还不得而知。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使动用法的"双音化"这一新的想法。无论是单音节还... 一般认为,最典型的动结式(简称为VRO)是由古代使动用法发展而来的。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消亡",我们对它的致使意义的来源问题还不得而知。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使动用法的"双音化"这一新的想法。无论是单音节还是双音节,使动用法都是利用"动+宾"这一语序来表示致使意义的。历史上消失的只是单音节的使动用法。其演变过程为:R→VR。这个历时过程直接反映在现代汉语的谓词系统,即R(不及物)-VR(及物)的对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结式 致使义 语序 使动用法 双音化
原文传递
试论双音化在语法化中双重作用的句法位置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思旭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3-206,共14页
本文探讨了韵律层面的"双音化"、句法层面的"句法位置"和语法化中的"词汇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阐释了构词层面和句法层面双音化的实质,结合词汇化理论及已有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双音化在句法层面... 本文探讨了韵律层面的"双音化"、句法层面的"句法位置"和语法化中的"词汇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阐释了构词层面和句法层面双音化的实质,结合词汇化理论及已有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双音化在句法层面的双重作用——"融合"与"分化",本文认为这种双重作用与双音化起作用的句法位置有关:在句首、句尾双音化起"融合"作用;在句中双音化起"分化"作用。此外文章还对双音化在不同句法位置分别起"融合"和"分化"作用的原因,进行了尝试性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化 语法化 句法位置 词汇化 融合 分化
原文传递
汉语双音化效应再探 被引量:8
8
作者 吴耀根 吴为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112,共7页
双音化是中古时期汉语发展中出现的特定现象,是汉语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也是汉语韵律句法研究最重要的起点之一。通常认为双音化是个很简单的现象,即两个音节的连缀,是汉语词汇的主要形式。笔者认为,汉语的双音化现象看似简单,其实不简... 双音化是中古时期汉语发展中出现的特定现象,是汉语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也是汉语韵律句法研究最重要的起点之一。通常认为双音化是个很简单的现象,即两个音节的连缀,是汉语词汇的主要形式。笔者认为,汉语的双音化现象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从历时的、动态的观点来看,汉语的双音化效应至少表现在两个重要层面:一个是在汉语层级体系构建中具有"枢纽"效应,另一个是在汉语词法构式成型中具有"整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化 两字组 层级体系 词法构式 概念整合
下载PDF
藏缅语双音节化的特点及管控力——兼反观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
9
作者 戴庆厦 许怡 《古汉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126,共15页
藏缅语普遍存在双音节化,双音节化是藏缅语的共同基因。论文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特别是分析性眼光,以藏缅语族语言的大量语料为依据,描写、分析了藏缅语双音节化的特点。指出:藏缅语的双音节化具有普遍性和不平衡性,是在内部动因和外... 藏缅语普遍存在双音节化,双音节化是藏缅语的共同基因。论文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特别是分析性眼光,以藏缅语族语言的大量语料为依据,描写、分析了藏缅语双音节化的特点。指出:藏缅语的双音节化具有普遍性和不平衡性,是在内部动因和外部影响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其产生的途径有组合式、韵律式、重叠式、增减式、借入式等五种。双音节化对语音类型、构词方式、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句法特点等方面的特点和演变具有一定的管控力。还指出,汉语与藏缅语有亲缘关系,都有分析性基因,同样都存在双音节化趋势。但由于汉语和藏缅语的演变特点存在差异,其双音节化的发展也有所不同,表现在双音节化的形成途径、管控力的强度等方面。论文分析了汉语和藏缅语双音节化的共性和差异,认为其比较有助于汉藏语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缅语 双音节化 反观 汉语
原文传递
汉译佛典中多音节同义复用形式的来源及最终双音化选择
10
作者 董志翘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9-96,共18页
汉语中多音节(三音节以上)同义复用形式的起源很早,在上古中土文献中就已出现,但比较罕见。而到了中古时期的汉译佛典中,此类现象却陡然增多。从精确表义(单音多义词,与一个具有同一义位的单音词并列复用,以突显其共同的义位)这一角度而... 汉语中多音节(三音节以上)同义复用形式的起源很早,在上古中土文献中就已出现,但比较罕见。而到了中古时期的汉译佛典中,此类现象却陡然增多。从精确表义(单音多义词,与一个具有同一义位的单音词并列复用,以突显其共同的义位)这一角度而论,超过两个音节的同义复用形式,均为“羡余”。那么此类现象汉译佛典中为何大量出现呢?其主要原因或与汉译佛典的文体形式(如汉译佛典从韵律而言正文多四字格,偈语大多为五字格、七字格)有关,有时为了形式整齐、凑足音节而复叠同义字词。其次要原因或与对佛经原典中固有的同义复用形式的直接翻译有关。从汉译佛典中多音节同义复用形式的组合来看,这些多音节同义复用形式大多数源自两个双音节的组合(四音节)或一个双音节与一个单音节(三音节)的组合(极少数为三个及以上单音节的组合)。不过随着时代的推移,汉语词的音节总体上逐渐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于是汉译佛典中的多音节同义复用形式也逐渐向双音节规范,然后融入中土文献。这中间就要在多音节同义复用形式中作出选择(三者择其二,或四者择其二),而这种选择往往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多音节 同义复用 来源 双音化 选择
下载PDF
偏正双音复合词的语义类型及其作用--兼论汉语词义在单双音格局转变中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符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46,共8页
在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过程中,词义如何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正语素均来自上古汉语的7390个偏正双音复合词为研究对象,追寻它们的造词理据,可以探讨汉语词义传承与发展的机制。根据偏语素造词时发挥的功能,偏正双音复合词可以分... 在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过程中,词义如何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正语素均来自上古汉语的7390个偏正双音复合词为研究对象,追寻它们的造词理据,可以探讨汉语词义传承与发展的机制。根据偏语素造词时发挥的功能,偏正双音复合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语义析出、语义分化、语义统括和语义描绘。这四种类型带有汉语母语者对汉语词义及其内在语义结构的深刻理解,在传承义位、分化义位、区别词汇、统括下位词、描绘语义等方面各有作用,以经济化的区别手段实现语义明晰化的目的,解决了汉语词汇在单音造词阶段“单不足以喻”的困境,推动汉语词汇系统由单音格局向双音格局成功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正双音复合词 双音化 语义类型 历史作用 语素功能
下载PDF
名词双音化的几种形式选择及其特点
12
作者 董秀芳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21-232,共12页
本文讨论名词在双音化时的形式选择。名词可以通过复合、加缀和重叠的方式实现双音化。其中复合的方式最为常见。在复合的方式中,并列复合法尤其值得注意,汉语的并列复合法十分发达。通过加缀构成双音词的方式中,所加词缀往往发生功能弱... 本文讨论名词在双音化时的形式选择。名词可以通过复合、加缀和重叠的方式实现双音化。其中复合的方式最为常见。在复合的方式中,并列复合法尤其值得注意,汉语的并列复合法十分发达。通过加缀构成双音词的方式中,所加词缀往往发生功能弱化,变为不贡献语义只是凑足音节的词内成分,即发生了“音系化”。由重叠构成的名词双音词数量较为有限。由不同方式形成的双音名词在风格上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加缀和重叠构成的双音名词口语性较强,通过复合方式形成的双音名词书面性较强。名词双音化的方式也存在地域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 双音化 词汇演变
原文传递
汉语诗歌节奏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原理
13
作者 张中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3-183,共11页
自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不美,节奏坏,不和谐,都由于语文坏和性情坏;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节奏一直是中、西诗学及推动诗歌艺术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但汉语诗节奏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原理尚缺全面、系统的论证。从萨丕... 自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不美,节奏坏,不和谐,都由于语文坏和性情坏;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节奏一直是中、西诗学及推动诗歌艺术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但汉语诗节奏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原理尚缺全面、系统的论证。从萨丕尔提出的语言“动力基础”出发,比较汉语、英语语音的“动力特点”,并从中国古、今诗歌综合考察,汉语诗的节奏以“双音化”为基本特征:在显性层面“双音结构”为最常见的标准组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隐性层面表现为单音“延长”、三音“压短”、超过三音强制切分以趋近双音的时长,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可凸现、强化“双音化”效果并形成“韵律边界”。汉语的虚词、“词长弹性”是支持“双音”组合的高效语法工具。“双音化”、顿、虚词、“词长弹性”可称为汉语诗节奏四要素。由于双音节是汉语最为高效的组合方式,现代汉语词库中双音词已占压倒性优势——据吕叔湘统计占比超过90%,因而汉语诗句或诗行几乎可天然超过一半为双音结构,以“双音化”为核心,进一步利用汉语虚词、“词长弹性”等语法手段,以及“隐性的双音化”,即可有效配置、形成汉语诗的节奏——因而可称为“双音衍生型”节奏。汉语诗的节奏有三大优势:第一,配置容易,是因为汉语的“双音化”极为强势;第二,节奏感强,是因为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形成非常清晰的“韵律边界”;第三,更为整齐,是因为汉字的书写和发音具有“等长”“等时”的特点,且汉语中双音结构具有显著优势,不同于英语单词书写和发音长短不一。因而,汉语具有天然诗性语言的特征,不但促进了《诗经》、唐诗宋词等极高水平的长期繁荣,也极有利于帮助当代诗歌艺术和文化的优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诗 节奏构成要素 双音化 形成原理 诗性语言
下载PDF
汉字类网络词语的构造规律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艳茹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9-143,共5页
汉字类网络词语是汉语网络社区最具代表性的一族。其构造方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深受网络特质的影响,然而,从根本上看,汉字类网络词语的创造仍然受现代汉语构词规律的制约,表现为双音化词语占优势和能产性极强的类词缀不断出现。从认知的... 汉字类网络词语是汉语网络社区最具代表性的一族。其构造方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深受网络特质的影响,然而,从根本上看,汉字类网络词语的创造仍然受现代汉语构词规律的制约,表现为双音化词语占优势和能产性极强的类词缀不断出现。从认知的角度看,网络词语在生成的过程中,隐喻映射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但是汉字类网络词语的生成心理不同于自然语言词汇的生成心理,它不是为了补足某一词汇系统的空缺,而是创造一套对于日常语言来说冗余的词语体系,这是网络语言规范争论的终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词语 汉字类 构造 双音化 类词缀 认知心理
原文传递
一部全新的汉语语法学专著——评程雨民《汉语字基语法——语素层造句的理论和实践》 被引量:3
15
作者 宗世海 王妍丹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1期68-76,共9页
程雨民教授的《汉语字基语法》在批判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构拟了一套全新的汉语语法系统,证明了汉语从语素开始造句以及汉语7种语法结构在字组、短语和句子层反复应用的特点,概括了汉语句子构造的语序框架,系统总结了汉语的语法范畴及... 程雨民教授的《汉语字基语法》在批判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构拟了一套全新的汉语语法系统,证明了汉语从语素开始造句以及汉语7种语法结构在字组、短语和句子层反复应用的特点,概括了汉语句子构造的语序框架,系统总结了汉语的语法范畴及其隐现特点,并揭示了双音化倾向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全书证明汉语是一个结构规则十分简单、易于掌握和应用而又表达力强大的系统,并指出这个系统在运作中常常有赖于推理的介入。本书评充分肯定了原作的成就,同时也提出了几点讨论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字基语法》 语素 语法范畴 语序框架 双音化
下载PDF
汉语复音化成因再思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元发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310-314,共5页
汉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音化的过程。就其成因,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探析,认为汉语复音化不可能是单纯某一方面因素促成的,而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动力与汉语系统内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共... 汉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音化的过程。就其成因,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探析,认为汉语复音化不可能是单纯某一方面因素促成的,而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动力与汉语系统内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复音化 成因 矛盾
下载PDF
先秦复音词的产生与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元发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51-254,共4页
汉语复音词在卜辞中就已出现,复音化萌芽于西周早期,复音词迅猛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复音词在卜辞中只有语法造词,西周早期铭文中始见语音造词,至春秋战国时期复音词构成的方式日趋完备。
关键词 先秦复音词 产生 发展 复音化
下载PDF
命名的选择与限制:汉语复音化动因再探 被引量:2
18
作者 匡腊英 杨怀源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60-66,共7页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有三种不同的性质:事物依旧,认知发生变化;事物依旧,概念未变;事物变化,概念变化。与此相联系,复音词的产生源于语言的经济原则和韵律要求以及语言的象似性,由此我们认为复音词有两个来源:凝固词与原生词。
关键词 命名 复音化 动因
下载PDF
论“志”的语素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练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3-39,共7页
"志"从古至今经历了语素化演变,即由自由成词语素演变为黏着的构词语素。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句法层面,单音词"志"的自由度从南北朝开始逐渐下降,到清代完全黏着化;词法层面,"志"作为构词语素构词... "志"从古至今经历了语素化演变,即由自由成词语素演变为黏着的构词语素。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句法层面,单音词"志"的自由度从南北朝开始逐渐下降,到清代完全黏着化;词法层面,"志"作为构词语素构词力逐渐发达。是双音化推动了"志"的语素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素化 句法 词法 双音化
下载PDF
关于“词义组合同化”命题的思考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乃东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60-63,共4页
"词义组合同化"是一种词义演变说。该观点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与探讨,但目前学界对这个命题的基本问题并未达成共识。本文旨在详细讨论"词义组合同化"的基本性质和产生原因。我们认为:"词义组合同化"本质... "词义组合同化"是一种词义演变说。该观点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与探讨,但目前学界对这个命题的基本问题并未达成共识。本文旨在详细讨论"词义组合同化"的基本性质和产生原因。我们认为:"词义组合同化"本质上是一种语用效应,它不是独立的词义演变路径和构词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语词汇双音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组合同化 词义演变 构词法 语用 双音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