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磷源形态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1
作者 赵艳芳 俞志明 +1 位作者 宋秀贤 曹西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93-699,共7页
研究了磷酸二氢钠(NaH2PO4)、三磷酸腺苷二钠盐(adenosine disodium triphosphate,ATP)、6-磷酸葡萄糖(glucose 6-phosphate,G-6-P)和β-甘油磷酸钠(sodium-βglycerophosphate,G-P)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东... 研究了磷酸二氢钠(NaH2PO4)、三磷酸腺苷二钠盐(adenosine disodium triphosphate,ATP)、6-磷酸葡萄糖(glucose 6-phosphate,G-6-P)和β-甘油磷酸钠(sodium-βglycerophosphate,G-P)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的生长以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均既可利用无机磷酸盐又能利用有机磷化合物生长繁殖,且有机磷化合物的作用比无机磷酸盐的作用稍高.对于中肋骨条藻,8 d后的细胞密度分别为48×10^4(NaH2PO4)、73×10 4(ATP)、63×10^4(G-6-P)和54×10^4(G-P)cells/mL;对于东海原甲藻,10 d后4种磷源形态下的细胞密度分别为8.7×10^4、15.5×10^4、12.4×10^4和9.5×10^4cells/mL.2种藻在4种形态磷源下的磷酸酶活性在前3~4 d均呈下降趋势,而后变化不同.以NaH2PO4为磷源的处理组,2种藻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均呈现升高趋势;3种有机磷处理组比较,对于中肋骨条藻,ATP和G-6-P为磷源的处理组酶活性较低且AP活性无明显变化趋势,AcP活性在试验后期呈微弱的升高趋势,以G-P为磷源的处理组酶活性最高且有升高趋势,至第8 d时,以ATP、G-6-P和G-P为磷源处理组的AP活性分别为0.004×10^-5、0.014×10^-5和0.029×10^-5U/cell,AcP活性分别为0.006×10^-5、0.011×10^-5和0.018×10^-5U/cell,对于东海原甲藻,酶活性变化趋势与中肋骨条藻相同,至第10 d时,3种磷源处理组的AP和AcP活性顺序也为ATPS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肋骨条藻 东海原甲藻 有机磷化合物 磷酸酶
原文传递
海洋浮游植物对磷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金杰 刘素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3-261,共9页
磷是海洋浮游植物赖以生存的一种必需营养元素。海洋浮游植物对磷的响应,与初级生产力、碳循环以及固氮作用密切相关。总结了浮游植物可利用的磷源:优先吸收溶解无机磷;在寡磷海域,可通过相关酶类协助利用溶解有机磷来抵御无机磷的缺乏... 磷是海洋浮游植物赖以生存的一种必需营养元素。海洋浮游植物对磷的响应,与初级生产力、碳循环以及固氮作用密切相关。总结了浮游植物可利用的磷源:优先吸收溶解无机磷;在寡磷海域,可通过相关酶类协助利用溶解有机磷来抵御无机磷的缺乏。对比了不同种类浮游植物对不同形态磷源利用方式的差异并从浮游植物生理学角度阐述了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探讨了浮游植物对低磷环境的响应机制。近期的研究发现浮游植物细胞表面可以吸附磷,该发现有利于更加准确地衡量浮游植物承受的营养盐限制问题,进一步完善对海洋磷储库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最后提出了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浮游植物细胞表面吸附磷的机制;对不同结构有机磷化物的利用机理;浮游植物对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响应及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磷 溶解有机磷 细胞表面吸附态磷 浮游植物 利用方式
原文传递
不同磷源对藻类生长及其生化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黄世玉 黄邦钦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58-464,共7页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用KH2PO4及多种溶解有机磷化合物(DOP)对藻类进行一次性培养,考察藻类对DOP的利用和不同磷源对藻类生长及其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油磷酸钠(G·P)、6-磷酸葡萄糖(G·6·P)、蛋黄卵磷脂(...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用KH2PO4及多种溶解有机磷化合物(DOP)对藻类进行一次性培养,考察藻类对DOP的利用和不同磷源对藻类生长及其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油磷酸钠(G·P)、6-磷酸葡萄糖(G·6·P)、蛋黄卵磷脂(LEC)和酵母核糖核酸(RNA)均可被藻类吸收利用,并且培养藻类都生长良好;碱性磷酸酶在大分子DOP(如LEC、RNA)利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不同形态磷才培养藻类的蛋白质、氨基酸合量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磷 藻类 生长 生化组成
下载PDF
厦门海域浮游植物和细菌对溶解有机磷的利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黄邦钦 王海黎 +1 位作者 洪华生 商少凌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25-630,共6页
应用(32)Pi同位素稀释法,测定了外加溶解有机磷化合物(DOP)对浮游植物和细菌吸收(32)Pi的影响.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浮游植物和细菌均能不同程度地利用DOP,从抑制程度(百分率)来看,浮游植物对DOP的利用能力... 应用(32)Pi同位素稀释法,测定了外加溶解有机磷化合物(DOP)对浮游植物和细菌吸收(32)Pi的影响.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浮游植物和细菌均能不同程度地利用DOP,从抑制程度(百分率)来看,浮游植物对DOP的利用能力大于细菌;在多数情况下,随DOP浓度升高,抑制程度增大,表明浮游植物吸收DOP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磷 浮游植物 细菌 厦门 海洋 有机磷
下载PDF
海水中溶解有机磷的测定方法 被引量:14
5
作者 于志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37-143,共7页
1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磷磷和氮一样,都是海洋环境中的重要生源要素,其在水环境中的时空分布控制着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过程.在大洋或深海区,氮的供应相对不足常是初级生产的制约因素,但在浅海区,特别是河口和海湾,由于农业施... 1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磷磷和氮一样,都是海洋环境中的重要生源要素,其在水环境中的时空分布控制着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过程.在大洋或深海区,氮的供应相对不足常是初级生产的制约因素,但在浅海区,特别是河口和海湾,由于农业施肥、城市污水及大气干湿沉降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磷 生物地球化学 海水 磷酸盐
下载PDF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溶解态无机磷、有机磷、总磷的分布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欣泉 邓春梅 +3 位作者 魏伟 陈洪涛 米铁柱 于志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0-666,共7页
于2003年8月下旬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十船连续同步27h采样调查,分析了调查区域的溶解态无机磷、有机磷、总磷的平面分布、断面分布、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内,溶解态无机磷浓度很低,而溶解态有机磷浓度较高(占溶解态总... 于2003年8月下旬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十船连续同步27h采样调查,分析了调查区域的溶解态无机磷、有机磷、总磷的平面分布、断面分布、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内,溶解态无机磷浓度很低,而溶解态有机磷浓度较高(占溶解态总磷的85%以上),是溶解态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各形态磷的平面分布、断面分布均呈现出由河口向邻近海域降低的趋势,溶解态总磷、溶解态有机磷梯度变化较溶解态无机磷更为明显;潮汐对河口浅水区的各形态磷浓度影响较大,对邻近调查海域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有机磷 溶解态无机磷 溶解态总磷 黄河口 莱州湾
下载PDF
中亚热带森林更新方式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彭建勤 林成芳 +4 位作者 洪慧滨 林伟盛 熊德成 杨智榕 杨玉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8015-8024,共10页
为了深入了解磷(P)在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内的有效性,在三明市梅列区陈大采育场黄坑工区,选择天然林采伐后采取不同更新方式的多种森林,以米槠天然林为对照,研究森林不同更新方式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全磷、有效磷及可溶性有机磷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磷(P)在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内的有效性,在三明市梅列区陈大采育场黄坑工区,选择天然林采伐后采取不同更新方式的多种森林,以米槠天然林为对照,研究森林不同更新方式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全磷、有效磷及可溶性有机磷的影响。结果显示:在0—100 cm土层,(1)土壤全磷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米槠天然林(NF)(0.49±0.09)g/kg,米槠轻度干扰人促更新林(LAR)(0.35±0.04)g/kg,米槠强度干扰人促更新林(HAR)(0.34±0.03)g/kg,马尾松人工林(PIM)(0.32±0.02)g/kg,杉木人工林(CUL)(0.3±0.03)g/kg,人促更新林比人工林高,NF显著高于其它的林分(P<0.05);(2)土壤有效磷(Na HCO3提取)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NF(0.41±0.39)mg/kg,LAR(0.26±0.2)mg/kg,HAR(0.23±0.16)mg/kg,PIM(0.17±0.05)mg/kg,CUL(0.13±0.06)mg/kg,NF显著高于其它林分,LAR显著比人工林高(P<0.05)。(3)在0—10 cm土层,各林分可溶性有机磷含量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温度和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是影响其重要因子之一;同一季节,人促更新林比人工林高,NF显著高于人工林(P<0.05)。结果表明,全磷、有效磷和可溶性有机磷含量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强呈降低趋势,其与年凋落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全磷和有效磷在土壤剖面呈表聚性特征。相比于人工林经营,采取人促天然更新的方式,更有利于中亚热带森林养分的贮存和转化,有利于森林的长期经营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方式 天然林 全磷 有效磷 可溶性有机磷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对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利用及其生长 被引量:17
8
作者 钱善勤 孔繁翔 +2 位作者 张民 于洋 史小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1-415,共5页
本研究探索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在单藻批式培养条件下对三种不同形态的可溶性有机磷化合物:1-磷酸-葡萄糖,环磷酸腺苷(c-AMP)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利用及其生长.结果表明铜绿微... 本研究探索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在单藻批式培养条件下对三种不同形态的可溶性有机磷化合物:1-磷酸-葡萄糖,环磷酸腺苷(c-AMP)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利用及其生长.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能够利用这三种有机磷源进行生长.铜绿微囊藻对三种不同形态有机磷源的利用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1-磷酸-葡萄糖,ATP和c-AMP,尤其是对磷酸单酯类磷源——1-磷酸-葡萄糖有极高的利用效率,在该磷源培养条件下微囊藻最大藻浓度能达到正磷酸盐培养条件下的最大藻浓度.小球藻对1-磷酸-葡萄糖和ATP的利用率略高于c-AMP.总体上铜绿微囊藻对这三种有机磷源的利用能力要高于小球藻.碱性磷酸酶与藻利用有机磷的能力有重要的关系,藻对有机磷的利用能力随着胞内酶活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水体中可溶性有机磷在总磷中的比例也不断升高,铜绿微囊藻对可溶性有机磷的较强利用能力,可能促使其成为富营养化水体中优势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蛋白核小球藻 可溶性有机磷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大鹏澳海域水体磷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彭云辉 王肇鼎 《热带海洋》 CSCD 1996年第2期28-36,共9页
根据1992年12月(冬季)和1993年7月(夏季)对大鹏澳海域24h定点连续观测和夏季大面调查,统计了该海域各种形态磷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含量;计算了各种形态磷分别占总磷(TP)和总溶解磷(TDP)的百分比;讨论了各种... 根据1992年12月(冬季)和1993年7月(夏季)对大鹏澳海域24h定点连续观测和夏季大面调查,统计了该海域各种形态磷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含量;计算了各种形态磷分别占总磷(TP)和总溶解磷(TDP)的百分比;讨论了各种形态磷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影响TP和TDP分布的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鹏澳 颗粒态磷 海域 水体 分布
下载PDF
不同形态磷源对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生长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于倩 王清 +2 位作者 袁泽轶 吴惠丰 赵建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8-1023,共6页
分别采用磷酸二氢钾(KH2PO4)、β-甘油磷酸钠(Sodium-β-glycerophosphate,β-G-P)、葡萄糖-6-磷酸(Glucose-6-phosphate,G-6-P)、卵磷脂(Lecithin,LEC)和三磷酸腺苷二钠(Adenosine disodium triphosphate,ATP)作为f/2培养基的磷源,探... 分别采用磷酸二氢钾(KH2PO4)、β-甘油磷酸钠(Sodium-β-glycerophosphate,β-G-P)、葡萄糖-6-磷酸(Glucose-6-phosphate,G-6-P)、卵磷脂(Lecithin,LEC)和三磷酸腺苷二钠(Adenosine disodium triphosphate,ATP)作为f/2培养基的磷源,探讨了不同形态磷源对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生长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具槽帕拉藻能够有效利用上述五种磷源,且溶解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比KH2PO4更有利于具槽帕拉藻的生长;对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活性分析发现,大分子DOP(LEC)可能需要通过磷酸酶的水解作用才能被吸收利用。在胞外磷充足的情况下,具槽帕拉藻能够在胞内储存磷源,而在磷限制时则可利用胞内储存的磷源来维持藻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 溶解有机磷 碱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
下载PDF
去除轻组有机质对湖泊沉积物磷释放速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易文利 王圣瑞 +1 位作者 金相灿 王国栋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共7页
采用重液(NaI)分离法去除了贡湖、五里湖和月湖沉积物中的轻组有机质(LF),研究了LF去除对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LF的去除并没有影响溶解性磷酸盐(SR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释放动力学曲线的基本趋势... 采用重液(NaI)分离法去除了贡湖、五里湖和月湖沉积物中的轻组有机质(LF),研究了LF去除对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LF的去除并没有影响溶解性磷酸盐(SR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释放动力学曲线的基本趋势,在前12h内,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具有较大速率,12h后基本达到平衡.去除LF前后湖泊沉积物释放动力学均符合抛物线扩散方程(P〈0.001);LF去除提高了各沉积物磷的释放量、释放速率,特别是提高了0~1/12h内的释放速率,其中SRP释放速率增加了8.09~24.2倍,DOP增加了1.15~2.01倍;去LF后,提高了沉积物的pH,促进了磷的释放.主要是通过OH^-对沉积物铁/铝结合态磷的阴离子置换和破坏了轻组有机质的羧基(-COOH)及羟基(-OH)和沉积物中的无机物胶体形成的胶结物.沉积物磷的释放与有机质的氨基、羧基、羟基等官能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去除轻组有机质 溶解性磷酸盐 溶解性有机磷 磷释放
下载PDF
覆盖材料对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溶解态有机磷和无机磷释放影响及差异 被引量:7
12
作者 龚佳健 倪兆奎 +3 位作者 肖尚斌 赵海超 席银 王圣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26-1833,共8页
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4种覆盖材料对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溶解态总磷(DTP)、溶解态有机磷(DOP)和溶解态无机磷(SRP)释放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①与无覆盖对照相比,覆盖材料通过改变洱海沉积物pH和Eh及溶解性有机质(DOM)特征,降低了沉积物DTP... 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4种覆盖材料对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溶解态总磷(DTP)、溶解态有机磷(DOP)和溶解态无机磷(SRP)释放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①与无覆盖对照相比,覆盖材料通过改变洱海沉积物pH和Eh及溶解性有机质(DOM)特征,降低了沉积物DTP最大释放量,其中,覆盖氧化铁对洱海北部和南部沉积物DTP释放控制效果较好,与无覆盖对照相比,释放量分别减少了44. 3%和35. 71%;而覆盖氧化铝对中部湖区沉积物DTP释放控制效果较好,与无覆盖对照相比,释放量减少了29. 6%.②覆盖铁铝氧化物对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SRP和DOP释放量影响差异明显,北部湖区沉积物覆盖氧化铁后,SRP和DOP释放量分别降低了35. 6%和36. 2%,主要是因为其降低了沉积物pH和Eh,而增加了DOM活性所致;中部湖区沉积物覆盖氧化铝后,SRP和DOP释放量分别降低了28. 9%和31. 6%,与氧化铝促进了该湖区DOM活性密切相关;南部湖区沉积物覆盖氧化铁后,沉积物SRP和DOP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7. 4%和16. 5%,则与覆盖氧化铁降低了该湖区沉积物pH和Eh有关.因此,如选择覆盖材料控制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磷释放,北部和南部湖区应选择覆盖氧化铁,而中部湖区应选取氧化铝作为覆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覆盖材料 溶解态有机磷 溶解态无机磷 磷释放
原文传递
混合培养条件下几种赤潮藻对无机磷源的竞争生长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欧林坚 黄邦钦 齐雨藻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45,共5页
采用批次培养方式,研究混合培养的几种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及东海原甲藻与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溶解无机磷源的竞争生长响应。结果表明,在富磷及贫磷的... 采用批次培养方式,研究混合培养的几种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及东海原甲藻与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溶解无机磷源的竞争生长响应。结果表明,在富磷及贫磷的培养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比生长率远超过东海原甲藻,而成为培养体系中的绝对优势种。在东海原甲藻与链状亚历山大藻的混合培养体系中,原甲藻大量死亡,可能存在亚历山大藻对原甲藻的他感作用。培养体系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随藻类磷胁迫而显著升高,可能在后期种群利用代谢有机磷源时发挥重要作用,且在不同培养体系中表现出酶活性大小及状态的差异性,该结果可能影响浮游植物对有机磷源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藻 溶解无机磷 竞争生长 碱性磷酸酶 溶解有机磷
下载PDF
动物粪液中可溶性磷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迁移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章明奎 郑顺安 王丽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9-105,共7页
农田土壤施用动物粪肥引入了大量的可溶性有机物、有机磷和无机磷,了解这些可溶性物质在土壤中的相对移动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指导农田养分管理。本研究从粪液中分离获得含水溶性无机磷、有机磷和有机物(碳)的溶液,选择了具不... 农田土壤施用动物粪肥引入了大量的可溶性有机物、有机磷和无机磷,了解这些可溶性物质在土壤中的相对移动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指导农田养分管理。本研究从粪液中分离获得含水溶性无机磷、有机磷和有机物(碳)的溶液,选择了具不同质地和有机质含量的4个土壤(含高量有机质的黄筋泥、含低量有机质的黄筋泥、淡涂泥和清水沙),应用等温吸附和土柱模拟淋洗方法研究了可溶性有机碳、无机磷和有机磷共存条件下,粪液中可溶性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迁移特性。吸附试验表明,可溶性有机物(碳)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土壤对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的吸附,表明施用液态有机肥比施用化肥具有更大的磷流失风险。供试土壤对无机态磷的吸附强度高于有机态磷,但对二者的吸附量大小为:黄筋泥>淡涂泥>清水沙;并与粘粒含量、氧化铁含量呈正相关。有机质较高的土壤对有机磷的吸附明显低于有机质低的土壤。淋洗试验表明,在供试土壤中,这3种可溶性物质在土壤中吸持(包括生物吸持)的顺序为:可溶性无机磷>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磷,有机态磷比无机态磷更易在土壤中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粪液 可溶性有机质 可溶性无机磷 可溶性有机磷 吸附 迁移
下载PDF
尖刺拟菱形藻和抑食金球藻碱性磷酸酶生理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覃仙玲 欧林坚 吕颂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比较研究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和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两种海洋微藻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的生理学特性,分析细胞内、外磷含量的变化对AP表达的调控。结果表明... 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比较研究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和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两种海洋微藻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的生理学特性,分析细胞内、外磷含量的变化对AP表达的调控。结果表明,尖刺拟菱形藻和抑食金球藻的AP均为诱导酶,藻的碱性磷酸酶活性(AP activity,APA)表达受到外部溶解态无机磷酸盐(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ate,DIP)与细胞内颗粒磷含量(Particulate phosphorus,PP)的共同调控。尖刺拟菱形藻APA对磷胁迫的灵敏度较高,在DIP尚高(1.80μmol·L–1)且PP充分(222.19 fmol·cell–1)的条件下,尖刺拟菱形藻就开始大量表达APA。而抑食金球藻则是在内外磷源都即将耗尽(DIP和细胞PP分别为0.26μmol·L–1和4.49fmol·cell–1)的条件下才开始大量表达APA。尖刺拟菱形藻的AP基本是结合在细胞上的,而抑食金球藻会释放一定量(6.1%—20.9%)的AP于水体中。抑食金球藻单位体积的最大APA约为尖刺拟菱形藻的73倍。尖刺拟菱形藻与抑食金球藻依靠AP水解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的能力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磷 碱性磷酸酶 尖刺拟菱形藻 抑食金球藻
下载PDF
Growth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of Chattonella marina and Heterosigma akashiwo in response to phosphorus limitation 被引量:2
16
作者 Zhao-Hui Wang Yu Li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7,共7页
The growth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APA) of two raphidophyceae species Chattonella marina and Heterosigma akashiwo were investigated in response to P-limitation and subsequent addi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 The growth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APA) of two raphidophyceae species Chattonella marina and Heterosigma akashiwo were investigated in response to P-limitation and subsequent addi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 Na H2PO4) and two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 compounds: guanosine 5-monophosphate(GMP) and triethyl phosphate(TEP). APA levels increased greatly after P-starvation as the decrease of the cellular phosphorus quotes(Qp). C. marina responded to P-limitation quickly and strongly, with 10-fold increase in APA within 24 hr after P-starvation. The larger difference between maximal and minimal QP values in C. marina indicated its high capacity in P storage. APA of H. akashiwo was maximally enlarged about 2.5 times at 48 hr of P-starvation. After the addition of nutrients, cell numbers of C. marina increased in all treatments including the P-free culture, demonstrating the higher endurance of C. marina to P-limitation. However, those of H. akashiwo increased only in DIP and GMP cultures. APA increased only after the addition of the monophosphate ester GMP.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quick responses of C. marina to P-limitation, high capacity in P storage as well as endurance for P-depletion provide this species an ecological advantage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etition under DIP-limited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aline phosphatase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GROWTH PHYTOPLANKTON
原文传递
不同磷源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差异及对砷酸盐的响应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振红 张汉鹏 罗专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70-2576,共7页
为更好地认识和预测淡水环境中砷的生态风险,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分析了铜绿微囊藻在溶解态无机磷(DIP)和有机磷[腺苷-5'-三磷酸二钠盐(ATP-P)、β-甘油磷酸钠(β-P)]这3种不同磷源下的生长差异,并探讨了不同磷源下藻细胞对砷酸盐[As(... 为更好地认识和预测淡水环境中砷的生态风险,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分析了铜绿微囊藻在溶解态无机磷(DIP)和有机磷[腺苷-5'-三磷酸二钠盐(ATP-P)、β-甘油磷酸钠(β-P)]这3种不同磷源下的生长差异,并探讨了不同磷源下藻细胞对砷酸盐[As(Ⅴ)]的胁迫响应.结果表明,该藻在不同磷源下均可进行生长繁殖,且在前5 d内无明显差异;之后与DIP相比,有机磷(DOP)源下的藻细胞增殖相对较差;培养7 d时β-P和ATP-P环境下藻体光密度(D)分别只有DIP的78.0%和75.4%.各磷源下藻体实际光能转化率(Yield)与叶绿素a(Chl-a)和D的负相关表明Yield不能作为藻体营养缺乏与否的稳定性衡量指标.不同磷源下藻体对As(Ⅴ)胁迫的响应因磷形态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Yield能很好地表征这种胁迫响应.由D、Yield和Chl-a得出铜绿微囊藻对As(Ⅴ)的96 h EC_(50)均表现为DIP>β-P>ATP-P;β-P和ATP-P条件下其对As(Ⅴ)的耐受性较为接近,但与DIP相比差1~5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砷酸盐[As(Ⅴ)] 溶解态有机磷 无机磷 EC50
原文传递
流域特征对南苕溪溶解有机质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兵兵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48,共10页
溶解有机质(DOM)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碳、氮、磷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流域尺度上流域特征对河流DOM输出的调控机制研究,有助于加深对DOM经由河流向下游水体迁移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认识,为改善河流及其下游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和进行生态... 溶解有机质(DOM)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碳、氮、磷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流域尺度上流域特征对河流DOM输出的调控机制研究,有助于加深对DOM经由河流向下游水体迁移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认识,为改善河流及其下游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和进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选取南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其16个子流域开展近一年的采样调研,提取各子流域水温、流量、面积、平均坡度、平均高程以及5种土地利用类型〔天然林、经济林(雷竹林)、农田、城镇、水域〕面积占流域面积比例共10个流域特征变量,同时测定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有机氮(DON)和溶解有机磷(DOP)浓度,分析DOM浓度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动态,并结合多元分析方法,探讨流域特征对DOM浓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DOC、DOP浓度呈由上游河源到下游河口递增的趋势,与流域内土地利用格局及相应的污染梯度变化一致。DON浓度受到流域内雷竹林集约经营活动的影响,就空间而言,在用地类型以雷竹林为主的子流域,DON浓度最高;就季节而言,春季DON浓度最高。夏、秋季DOP浓度小于春、冬季,此与水生生物对水中磷素吸收作用有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地形地貌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坡度等)对DOM浓度的影响要强于河流水文状况(流量、温度)。在主成分样点得分图中,以天然林为主的子流域与其他受人为影响的子流域(经济林、农田、城镇)分开分布,表明人为活动会引起DOM浓度的增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城镇用地占比是DOM浓度的最优预测变量,虽然城镇面积小(平均面积占比约为5%)、分布散,但却是流域内DOM重要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特征 土地利用 溶解有机碳 溶解有机氮 溶解有机磷 南苕溪
下载PDF
Degree of nutrient consumption as an aging index of upwelling or vertically mixed water in the northern Taiwan Strait 被引量:1
19
作者 CHEN Chentung Arthur HSING Liy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aging status of upwelled or vertically mixed water in the northern Taiwan Strait, a recently developed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degree of nutrient consumption (DNC) was employed. Up...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aging status of upwelled or vertically mixed water in the northern Taiwan Strait, a recently developed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degree of nutrient consumption (DNC) was employed. Upwelling was detected at a water depth of about 75 m in summer. Bottom waters in the aphotic zone and newly-upwelled waters in the euphoric zone were found to be low in terms of their DNC. In general, a low DNC was noted alongside the other traditional upwelling indicators, such as lower temperature and degree of oxygen saturation, but higher salinity, 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 nutrient contents and chlorophyll-a. Enhanced vertical mixing, but without an apparent upwelling signal, was detected near the same location in wi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WELLING degree of nutrient consumption Taiwan Strait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下载PDF
深圳湾及邻近水域溶解有机磷的分布和来源及其生物利用率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军晓 李绪录 +2 位作者 许春玲 林梵 史华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2-239,共8页
为了解深圳湾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利用2000—2014年逐月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深圳湾及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溶解有机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盐度、ρ(BOD5)、ρ(POM)(POM为颗粒有机物)实测数据,应用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和简单... 为了解深圳湾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利用2000—2014年逐月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深圳湾及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溶解有机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盐度、ρ(BOD5)、ρ(POM)(POM为颗粒有机物)实测数据,应用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和简单回归分析法,定量确定了DOP的来源和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深圳湾水体中ρ(DOP)为(0.073±0.077)mg/L,总体上丰水期(4—9月)低于枯水期(10月—翌年3月),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而2005—2014年呈下降趋势;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ρ(DOP)为(0.022±0.013)mg/L,夏季(7月)和冬季(1月)较高,春季(4月)和秋季(10月)较低,其年际变动略呈下降趋势.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均呈现为保守,具有同源性.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结果表明,深圳湾DOP主要来自陆源,而珠江口东南沿岸DOP主要来自海源.依据实测数据和回归分析结果估算,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生物利用率分别约为14.5%和15.5%,与珠江口下段高盐水体中的实测溶解有机碳生物利用率相近.研究显示,周边人为向海排放对深圳湾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 时空分布 来源 生物利用率 沿岸水 深圳湾 珠江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