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异性美学:一种正在产生的审美新形态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旭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19,共13页
当代审美观正在发生一种基于独异性的新变,正在生成一种以“独异感”为尺度与目的的审美,这种审美观以“发现的诗学”为其理论基础、以对独创性的肯定与审美自我主义为理论先声、以“歧感”为感性基础、以“事件”的发生为具体形态,最... 当代审美观正在发生一种基于独异性的新变,正在生成一种以“独异感”为尺度与目的的审美,这种审美观以“发现的诗学”为其理论基础、以对独创性的肯定与审美自我主义为理论先声、以“歧感”为感性基础、以“事件”的发生为具体形态,最终凭借建立在“独异感”之上的直观与反思判断,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形态。独异审美能带给我们一种基于自由感的精神愉悦,它肯定着独创性、独特性与个体自由,肯定着个体事实的独立存在,它正在影响着美学与艺术领域的评价尺度,正在生成为一套独异性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异性 审美 独创性 事件 歧感
下载PDF
感知的政治与批判的美学:21世纪欧洲剧场的政治美学路径概览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曦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122,134,共11页
21世纪的欧洲剧场艺术与左翼政治美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互动频仍。区别于20世纪启蒙式政治剧场的介入方案,21世纪的欧洲剧场依循政治美学路径,构想替代性的社会联合形式,以实现身体姿态的感性,再次完成与空间、时间的重新配置。欧洲剧场... 21世纪的欧洲剧场艺术与左翼政治美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互动频仍。区别于20世纪启蒙式政治剧场的介入方案,21世纪的欧洲剧场依循政治美学路径,构想替代性的社会联合形式,以实现身体姿态的感性,再次完成与空间、时间的重新配置。欧洲剧场由此经历了从审美体验到公共机构的职能转变,它尝试走出布莱希特与奥古斯都·波瓦为代表的传统政治剧场的“教育学”模式,从唤起审美专注的“黑匣子”向开放式的全球化机构转变。剧场政治效果的传达不再依赖理性意识与政治行动,却诉诸“感知的政治”与“批判的美学”路径,通过剧场表演的感知变革而重构公共领域,以唤起集体的政治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剧场 政治美学 争胜 歧见 可感性分配
原文传递
审美维度:美学、政治、知识 被引量:5
3
作者 雅克·朗西埃 谢卓婷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70-86,4,共18页
美学意味着一种感性的分配。康德的去功利的审美判断,以理解力与感受力之间等级关系的中立化确立了审美维度的核心,即以一种审美分离为前提的平等的'歧见',由此带来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此乃'美学的政治'。存在两种试... 美学意味着一种感性的分配。康德的去功利的审美判断,以理解力与感受力之间等级关系的中立化确立了审美维度的核心,即以一种审美分离为前提的平等的'歧见',由此带来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此乃'美学的政治'。存在两种试图取消审美的政治潜力的伦理模式:其一是以'习性'为基准的社会学批判,其二是以'崇高'为中心的绝对他者原则。'政治的美学'则表现为'民主'政治乃一种'仿佛'的操作,是任何人之共同权力的平等展演。柏拉图式的共识性的'仿佛'导致了以社会分化为前提的伦理秩序的循环,德里达式的异质性的'到来的民主'则排除了人民主体的歧见力量。总之,为了强调美学的政治和政治的美学,一种蕴含了知识的美学的思考方式和话语实践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的分配 美学的政治 政治的美学 知识的美学 伦理 歧见
原文传递
不可再现物的再现——朗西埃论美学之伦理转向 被引量:4
4
作者 饶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9-145,共7页
通过解析后现代崇高美学对"不可再现物"的执念,朗西埃对美学之伦理转向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并以"歧见"打开了伦理无区分的隔绝空间。这一思考路径弱化了美学的救赎诉求,重申了美学的解放承诺,并将伦理的批判视角反转... 通过解析后现代崇高美学对"不可再现物"的执念,朗西埃对美学之伦理转向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并以"歧见"打开了伦理无区分的隔绝空间。这一思考路径弱化了美学的救赎诉求,重申了美学的解放承诺,并将伦理的批判视角反转成了行动的实践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转向 不可再现物 歧见 救赎 解放
下载PDF
剧场表演与观看行为的博弈——雅克·朗西埃观众理论的审美视域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世巍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共13页
雅克·朗西埃认为,有关剧场观众观看行为的争论,其实是一个比舞台表演者悖论更具有本原意义的问题。作为西方当代激进平等哲学的代表,朗西埃的理论立足点是个体感知的"歧感化"凸显。舞台下的形式化观众整体,其实是一个个... 雅克·朗西埃认为,有关剧场观众观看行为的争论,其实是一个比舞台表演者悖论更具有本原意义的问题。作为西方当代激进平等哲学的代表,朗西埃的理论立足点是个体感知的"歧感化"凸显。舞台下的形式化观众整体,其实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感知经验和感知倾向的主体。平等的舞台表演,不是通过景观式的呈现对被视为统一体的观众进行整体包围,以期让台下等量且均质地追随并执行台上的感觉分配计划。它应该是要激发、鼓励并且接受观众的"歧感"显现,从而为个体的感知自由和审美解放提供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克·朗西埃 剧场 平等 歧感 审美
原文传递
临演社会、微托邦与共存——论博瑞奥德关系美学 被引量:3
6
作者 叶蔚春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8-91,共4页
关系美学是法国策展家博瑞奥德于1998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关系美学是依据艺术品所表征、生产与推动的人际关系来评判其美学理论。当下的社会限制了人际关系的可能性,人际关系在分离的社会中变得模糊,关系艺术通过建构开放自由的系统,重... 关系美学是法国策展家博瑞奥德于1998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关系美学是依据艺术品所表征、生产与推动的人际关系来评判其美学理论。当下的社会限制了人际关系的可能性,人际关系在分离的社会中变得模糊,关系艺术通过建构开放自由的系统,重建某种共同体的感觉,来修复人际关系中的崩塌。博瑞奥德提出的临时演员社会不同于景观社会,在其中的多数人由观看者变成了表演者。"间隙"(interstice)一词形容关系美学所发生的空间,它可以嵌入整体系统内,提出另一种可能性。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微型乌托邦,它在效果上类似于福柯所说的异托邦,在实施策略上,又与情境主义者所提倡的"构境"相似。关系美学的核心恰与朗西埃提出的歧感相反,由此引发了二者的论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美学 临演社会 微托邦 歧感
下载PDF
歧感与未来——“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的创新设计实践
7
作者 唐林涛 郭茜 《世界建筑》 2022年第11期108-109,共2页
母船是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学考察船,是我国海洋科考的“大国重器”。本设计旨在将“未来感”赋形于母船。本文从外观、色彩—材质、空间3个侧面介绍了母船的创新理念与设计策略,即通过创建新的“感性配方”,制造“是,又不是”的... 母船是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学考察船,是我国海洋科考的“大国重器”。本设计旨在将“未来感”赋形于母船。本文从外观、色彩—材质、空间3个侧面介绍了母船的创新理念与设计策略,即通过创建新的“感性配方”,制造“是,又不是”的模糊地带,在陌生感与经验的“断裂”中制造“歧感”,以此激活现存的感性系统,打破固有的观念框架,设计得以面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 歧感 感性的分配
下载PDF
“文学共同体”何以可能?——朗西埃与南希的“文学共同体”建构之途
8
作者 韩振江 李伟长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2年第1期120-132,281-282,共15页
无论是朗西埃所谓的“文学共同体”还是南希提出的“文学共通体”(3),都表达了要将文学与某种人类理想的共同存在方式联系起来的意识。这实际上涉及的是文学如何与共同体发生关联,及由此关联能建构出何种形态的共同体等问题。它们构成... 无论是朗西埃所谓的“文学共同体”还是南希提出的“文学共通体”(3),都表达了要将文学与某种人类理想的共同存在方式联系起来的意识。这实际上涉及的是文学如何与共同体发生关联,及由此关联能建构出何种形态的共同体等问题。它们构成了朗西埃与南希思考的共同问题域,但由于对“文学的政治性”的不同理解,二人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也具有明显的差别。他们理论中的洞见都为进一步思考“文学共同体”的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再分配 神话的打断 歧感 共通 平等
下载PDF
“请别再叫我有韧性”:联合国人居署的《新城市议程》充当免疫角色
9
作者 宋岩(译) 陈崇贤(译) 《风景园林》 2020年第5期52-58,共7页
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大会)的《新城市议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范式转变"。但是,对"安全、韧性、可持续和包容城市"的新呼吁仍然依赖指标等旧方法论工具、智慧城市等技术管理解... 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大会)的《新城市议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范式转变"。但是,对"安全、韧性、可持续和包容城市"的新呼吁仍然依赖指标等旧方法论工具、智慧城市等技术管理解决方案和无效的生态现代化范式的体制框架。在这个旧框架内追求新的城市范式只能起到类似免疫的作用:它为公民和环境接种"疫苗",以便他们将来可以承受更大的不平等和退化风险;它参与解决全球社会-环境不平等问题,但收效甚微。诚然,现在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社区拒绝接受这些免疫学方法。相反,他们打破了路径依赖性,并建立了获得住房、医疗保健及卫生设施等的有效替代方法。真正的智能解决方案和真正的社会革新不在建立共识的行为中,而在这些持异议的做法中,它是能够反映什么问题才是迫切需要被解决的活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突 分歧 人居三大会 包容性 指标 《新城市议程》 政治生态 韧性 安全 智慧城市 社会创新 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目标11
下载PDF
雅克·朗西埃的艺术体制和当代政治艺术观 被引量:33
10
作者 蒋洪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7-106,共10页
本文探讨了朗西埃提出的艺术的三种辨识体制:影像的伦理体制、艺术的诗学/再现体制、艺术的美学体制,在这三种体制中,艺术的美学体制指向的是一种平等和民主政治,"歧感"则是其艺术与政治的联接点。本文据此重点考察了朗西埃... 本文探讨了朗西埃提出的艺术的三种辨识体制:影像的伦理体制、艺术的诗学/再现体制、艺术的美学体制,在这三种体制中,艺术的美学体制指向的是一种平等和民主政治,"歧感"则是其艺术与政治的联接点。本文据此重点考察了朗西埃对于当代政治艺术的批评:"批判艺术"如何步入"见证式艺术"和"关系艺术"的歧途;当代"批判艺术"如何面临着为全球化的商业逻辑收编的危险;以及当代艺术的伦理学转向对艺术的自主性和政治性的消解等等。文章最后以朗西埃解剖的艺术实例说明:在今天,政治/批判艺术意味着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体制 歧感 美学的政治 政治的美学 平等
下载PDF
论朗西埃美学平等思想的理论演进与实践路径
11
作者 王馨雨 《武陵学刊》 2024年第1期45-54,共10页
当代法国激进左翼思想家的代表人物雅克·朗西埃创造性提出了美学平等思想,以从“治安”秩序到政治“歧见”、从政治“歧见”到美学“歧感”的两个转换为背景,以美学“歧感”的现实生成为主线,在艺术的审美体制中对现有的“感性的... 当代法国激进左翼思想家的代表人物雅克·朗西埃创造性提出了美学平等思想,以从“治安”秩序到政治“歧见”、从政治“歧见”到美学“歧感”的两个转换为背景,以美学“歧感”的现实生成为主线,在艺术的审美体制中对现有的“感性的分享”空间进行重新划分,在审美领域的“歧感共同体”作用下,开启了主体平等的视界,为美学的政治之实现奠定了基础。探究朗西埃的美学平等思想,把握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进展,可以为当代中国政治美学发展提供丰厚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西埃 美学平等 “感性的分享”机制 歧见政治 后政治时代
下载PDF
拓展的剧场:公共艺术展览的“歧感谈判”
12
作者 杨晶 《公共艺术》 2021年第1期84-93,共10页
公共艺术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如何与城市的人文历史条件产生对话?如何与观众产生互文性的感性交往?本文从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歧感美学"的视角出发,以"拓展的剧场——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为例,通过分析... 公共艺术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如何与城市的人文历史条件产生对话?如何与观众产生互文性的感性交往?本文从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歧感美学"的视角出发,以"拓展的剧场——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为例,通过分析不同作品结构呈现出的感性经验,探讨公共艺术展览与观众展开感性交往和感性分配的"谈判"模式,以此回应对以上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歧感美学 感性交往 歧感谈判
原文传递
政治美学如何可能——以雅克·朗西埃平等论为中心
13
作者 王世巍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1年第4期182-194,200,共14页
雅克·朗西埃是法国当代重要的左翼政治学者,他的平等政治在哲学与艺术领域影响深远。朗西埃所论述的政治美学既不是政治思想研究对象的美学化,也不是美学(或是审美问题)的政治化。在朗西埃那里,政治与美学能够被扭结、组合为一个... 雅克·朗西埃是法国当代重要的左翼政治学者,他的平等政治在哲学与艺术领域影响深远。朗西埃所论述的政治美学既不是政治思想研究对象的美学化,也不是美学(或是审美问题)的政治化。在朗西埃那里,政治与美学能够被扭结、组合为一个学术语词,是因为二者在本质上源自并且表现为同一个事物,即歧感。歧感是在与结构、共识、阶层、群体等集体性概念的断裂中产生出来,是对可见、可感事物的再分配。朗西埃对歧感的着力标示和强调,就意味着在讨论政治哲学时,必须以对个体独立感觉经验、感性空间的发现、认可、再造和利用为前提。于是,这个被个体化了和感性化了的政治概念最终与审美伦理精神不谋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克·朗西埃 歧感政治 美学 平等论
下载PDF
论丝路审美文化的属性特征及其范式论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0-147,共8页
"丝路审美文化"广义上是指与丝路相关联、缘丝路而生发、因丝路而熔铸的,体现于物质、图像、文学、行为(活态)、创意等领域的现象和产品中的文化。在"丝绸之路"这个广袤深邃的历史地理空间中,审美文化的流通,构成... "丝路审美文化"广义上是指与丝路相关联、缘丝路而生发、因丝路而熔铸的,体现于物质、图像、文学、行为(活态)、创意等领域的现象和产品中的文化。在"丝绸之路"这个广袤深邃的历史地理空间中,审美文化的流通,构成了一个复杂宏大的"多元系统",穿梭渗透于人类文化的各个分支,正会通集聚为知识生产和资本分配的新场域,以其"歧感共通性""活态空间性""熔铸生成性""历史物质性""事件流动性"和"融通生产性"等属性特征,在民心相通、人文化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发挥基础功能与枢纽作用。"丝路审美文化"是美学研究对象,也是涵摄了世界观、思想理论、方法手段和价值准则的,能对对象进行重构和系统"深描"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路审美文化 多元系统 歧感共通性 活态空间性 历史物质性
下载PDF
生机论美学:从德勒兹到朗西埃
15
作者 郑海婷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3-192,共10页
德勒兹和朗西埃的再现批判项目在生机论脉络上重新定义艺术自律,反思流行的艺术自律论与再现的勾连,用生命诗学取代有机诗学。德勒兹引入生命和生成的观念,认为自律的作品就是纯粹感觉的团块,文艺创造把潜在从现实中解放出来并假定其有... 德勒兹和朗西埃的再现批判项目在生机论脉络上重新定义艺术自律,反思流行的艺术自律论与再现的勾连,用生命诗学取代有机诗学。德勒兹引入生命和生成的观念,认为自律的作品就是纯粹感觉的团块,文艺创造把潜在从现实中解放出来并假定其有效性,由此带来全新的叙事方式。朗西埃延续了德勒兹生机论的思考,但质疑德勒兹以文学形而上学来反对再现诗学的进路,在美学体制内将艺术作品的自律移转为生命形式的自律,指出现代小说结构是不同感觉团块叠加碰撞的异识体,现代主义生命诗学是感性共存的矛盾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自律 再现/反再现 纯粹感觉 美学体制 异识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