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leukin-1 and estrogen protect against disseminating dentoalveolar infections 被引量:7
1
作者 hesham youssef philip stashenk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6-23,共8页
Dentoalveolar bacterial infections cause localized tissue and bone destruction, but usually remain well-localized within teeth in immunocompetent hosts. However, in certain cases these infections may invade head and n... Dentoalveolar bacterial infections cause localized tissue and bone destruction, but usually remain well-localized within teeth in immunocompetent hosts. However, in certain cases these infections may invade head and neck tissues, resulting in orofacial abscesses, cellulitis and sepsis, with resultant high morbidity and even mortality. In the present studies, we developed a novel model of spreading dentoalveolar infections in mice by treatment with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both interleukin-la (IL-1a) and IL-1β. Surprisingly male but not female mice given anti-lL-1 antibodies developed orofacial abscesses, weight loss, splenomegaly and sepsis. Female mice developed abscesses and sepsis comparable to males following ovariectomy (OVX), which was reversed by estrogen supplementation. Anti-lL-1 blockade inhibited IL-12, interferon y (IFNy) and IL-6 but not IL-IO expression in infrabony lesions, suggestive of a local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There was greater infiltration of neutrophils and other inflammatory ceils into lesions in anti-lL-l-treated animals; however, blood leukocytes had reduced bacterial phagocytic and killing activity ex vivo. Estrogen directly stimulated IL-1 production by macrophages, suggesting that the resistance of females to disseminating dentoalveolar infections may be due to their heightened pro-inflammatory responses following bacterial challenge, leading to enhanced localization of these inf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TOKINES DENTOALVEOLAR disseminating infections ESTROGEN NEUTROPHILS
下载PDF
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叶素素 刘晓清 +6 位作者 周宝桐 孙宏莉 侍效春 邱志峰 谢静 杨启文 徐英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2-247,共6页
目的了解非艾滋病患者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征及疾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播散性NTM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其预后。结果23例非艾滋病播散... 目的了解非艾滋病患者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征及疾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播散性NTM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其预后。结果23例非艾滋病播散性NTM病患者中,21例存在基础疾病,以风湿免疫病(7例)最常见。主要表现为发热(23例)。辅助检查提示多存在贫血[血红蛋白(85.78±25.47)g/L]、低白蛋白血症[白蛋白29(27~32)g/L];血沉[(85.73±43.78)mm/h]和超敏C反应蛋白[(112.00±70.90)mg/L]升高及淋巴细胞计数降低[0.69(0.29~2.10)×10^9/L]。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提示CD4+T细胞[213(113~775)个/μl]、CD8^+T细胞[267(99~457)个/μl]、B淋巴细胞[39(4~165)个/μl]、NK细胞[88(32~279)个/μl]降低和CD8^+T细胞的D抗原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CD38表达比例[HLA-DR^+CD8^+/CD8^+60(40~68)%和CD38^+CD8^+/CD8^+81(65~90)%]升高。最常见病原体为胞内分枝杆菌(6例)。死亡患者淋巴细胞、CD8^+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计数低于存活患者(P值分别为0.045、0.045、0.032和0.010)。结论非艾滋病患者播散性NTM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低蛋白血症、炎症指标升高,多发生于有基础病和免疫功能下降患者。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B细胞计数和NK细胞下降患者可能更易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感染 非结核分枝杆菌 非艾滋病患者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断价值的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朱磊 刘倩倩 +6 位作者 徐媛媛 张炜 林思然 王森 邵凌云 张文宏 高岩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316-319,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nCD64)在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NTM感染患者36例,根据患者病史资料和出院诊断分为播散性感染患者和局灶性感染患者,收集并分析治...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nCD64)在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NTM感染患者36例,根据患者病史资料和出院诊断分为播散性感染患者和局灶性感染患者,收集并分析治疗开始前nCD64在局灶性感染和播散性感染中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nCD64对播散性NTM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36例NTM感染患者中,局灶性感染18例(1例患者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因其白细胞计数少,检测结果有偏差,故后续分析中剔除),播散性感染18例。局灶性感染患者的nCD64为0.72(0.50,1.55),播散性感染患者为13.63(6.77,3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50,P<0.001)。以局灶性感染为对照,播散性NTM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3,以nCD64为3.06作为诊断临界值,播散性NTM感染的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100.00%。结论在未有效治疗的NTM感染中,以nCD64为3.06作为诊断临界值,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具有辅助诊断播散性NTM感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播散性感染 局灶性感染
原文传递
全身播散性偶发分枝杆菌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4
作者 罗丽莎 罗百灵 +5 位作者 唐薇 邓双林子 胡新月 牛瑞超 胡成平 冯俊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探讨偶发分枝杆菌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率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告全身播散性偶发分枝杆菌感染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全身多系统累及(包括肺部、淋巴结、皮肤、关节),淋巴结组织培养偶发分枝杆... 目的探讨偶发分枝杆菌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率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告全身播散性偶发分枝杆菌感染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全身多系统累及(包括肺部、淋巴结、皮肤、关节),淋巴结组织培养偶发分枝杆菌阳性,给予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治疗,病情缓解。结论偶发分枝杆菌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罕见,其机制可能与患者存在GATA2的缺乏和IFN-γ自身抗体有关,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微生物学检查,但阳性率偏低,诊断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核分枝杆菌 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偶发分枝杆菌 播散性感染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患者71例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丁秀荣 刘家琛 +3 位作者 陈铭 康艳芳 王晨 娄金丽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597-601,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NTM)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征, 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71例艾滋病合并播散... 目的通过分析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NTM)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征, 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71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NTM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原学资料。结果 71例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发热, 其次是咳嗽、咳痰, 乏力、纳差, 腹痛、腹泻等, 70.4%(50/71)的患者至少存在2种合并症, 以口腔念珠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肺孢子菌肺炎、细菌性肺炎较常见。患者多存在血红蛋白[(87.8±24.2) g/L]和白蛋白[(27.3±7.0) g/L]的明显降低, 以及红细胞沉降率[(59.8±28.6) mm/1 h]和C反应蛋白[(74.7±50.8) mg/L]的明显升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7×106/L。外周血NTM培养报阳的中位时间为260 h。71例患者中, 鸟分枝杆菌40例(56.3%), 胞内分枝杆菌15例(21.1%), 哥伦比亚分枝杆菌10例(14.1%), 马萨分枝杆菌3例(4.2%), 堪萨斯分枝杆菌3例(4.2%)。影像学检查以肺部斑片影和小结节影最为常见, 患者大多存在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脾大。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NTM病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患者, 所感染菌种绝大多数属于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 尽早获得NTM的病原学证据是指导临床正确诊断和精准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非结核分枝杆菌 播散性感染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特征
原文传递
化疗药物对白念珠菌粘附及播散的影响
6
作者 陈敏 杨秀霖 朱忠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8年第4期338-341,共4页
目的探讨抗癌药等对播散性念珠菌病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实验,观察几种抗癌药和抗生素对白念珠菌粘附上皮细胞的影响;同时对经环磷酰胺处理的小鼠静脉接种白念珠菌,观察抗癌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其与白念珠菌播散的关系。结果... 目的探讨抗癌药等对播散性念珠菌病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实验,观察几种抗癌药和抗生素对白念珠菌粘附上皮细胞的影响;同时对经环磷酰胺处理的小鼠静脉接种白念珠菌,观察抗癌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其与白念珠菌播散的关系。结果在氢化可的松等化疗药物作用下,白念珠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率大于对照组(P<0.05),环磷酰胺处理可影响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而且使白念珠菌播散至内脏器官的程度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氢化可的松等化疗药物有增强白念珠菌粘附组织细胞并有促进白念珠菌从血管腔向内脏播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粘附性 细菌感染 播散性感染 抗癌药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播散性镰刀菌病4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程昊钰 李婷婷 +7 位作者 张书芹 顾江英 薛松 张维婕 汪文静 费新红 殷宇明 王静波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提高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合并镰刀菌感染,尤其是播散性镰刀菌病的认识,以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从而改善其预后。方法对本院从2015年4月至2020年9月诊治的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合并播散性镰刀菌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 目的提高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合并镰刀菌感染,尤其是播散性镰刀菌病的认识,以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从而改善其预后。方法对本院从2015年4月至2020年9月诊治的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合并播散性镰刀菌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为确诊病例,均发生于造血干细胞植活前或粒缺期,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3例患者的播散性镰刀菌病得到控制(其中1例死于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1例抗真菌治疗后无效死亡。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播散性镰刀菌病预后差,死亡率高,早期给予有效抗真菌治疗及快速免疫重建是改善其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感染 镰刀菌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学龄期男孩发热、全身疼痛并肺部多发结节
8
作者 邓小鹿 王霞 +2 位作者 张慈柳 唐幸 尹飞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57-861,共5页
9岁男孩,左下肢外伤后疼痛5d,发热、全身疼痛2d入院。当地医院行左下肢X片未见异常,肺部CT示双肺多发结节,肾上腺CT示左肾上腺明显增粗,并出现全身小疱疹及间断胡言乱语,血压升高达155/93mmHg,疑诊嗜络细胞瘤转入我院。入院时血压86/44m... 9岁男孩,左下肢外伤后疼痛5d,发热、全身疼痛2d入院。当地医院行左下肢X片未见异常,肺部CT示双肺多发结节,肾上腺CT示左肾上腺明显增粗,并出现全身小疱疹及间断胡言乱语,血压升高达155/93mmHg,疑诊嗜络细胞瘤转入我院。入院时血压86/44mmHg,全身皮肤散在斑丘疹及疱疹,全身触痛并浅表静脉显露,舌右侧白色脓苔覆盖,腹肌紧张,左下肢未见皮肤破损,强迫伸直位,膝关节以下肿胀明显,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降低,低蛋白血症并肌酶大幅升高。CRP348mg/L,PCT>100ng/m L,胸腹盆腔CT:两肺多发斑片及结节,脾大。左膝关节、左胫骨骨膜下穿刺液、血培养及骨髓培养均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给予抗休克,万古霉素抗感染,左胫骨骨髓炎病灶清除及持续冲洗引流等治疗,仍反复寒颤高热,皮下及肺部结节增多,于入院后第8天加用利奈唑胺治疗后体温于入院后第24天恢复正常,皮下结节和肺部结节逐日减少并消失,疗程共两个月、痊愈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播散感染 肺部多发结节 儿童
原文传递
两例因细胞型免疫缺陷致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胡顺富 卜洁琼 +1 位作者 苗伟 王茂慈 《疾病监测》 CAS 2014年第12期981-982,共2页
山东省日照市在实施新生儿卡介苗接种过程中,发生2起因细胞型免疫功能缺陷引起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的案例。2例患者均以注射部位同侧腋下淋巴结开始播散至颈部和腹股沟淋巴结、肺部、肛周等部位;其中1例还播散至肝、脾、腹膜及骨髓,最... 山东省日照市在实施新生儿卡介苗接种过程中,发生2起因细胞型免疫功能缺陷引起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的案例。2例患者均以注射部位同侧腋下淋巴结开始播散至颈部和腹股沟淋巴结、肺部、肛周等部位;其中1例还播散至肝、脾、腹膜及骨髓,最终导致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苗 免疫缺陷 全身播散性感染
原文传递
人工推片评估血小板数快速发现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10
作者 庞冲敏 王燕 +2 位作者 杨兴林 翟慧 熊倩妤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28期77-79,共3页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温度依赖性双相型真菌,在体内呈酵母相,易导致血流播散性感染引起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确诊靠病原学培养,但培养一般需3~14 d,不能快速诊断。本研究选取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在外周血人工推片...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温度依赖性双相型真菌,在体内呈酵母相,易导致血流播散性感染引起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确诊靠病原学培养,但培养一般需3~14 d,不能快速诊断。本研究选取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在外周血人工推片瑞吉氏染色镜检评估血小板数时,快速检出马尔尼菲篮状菌,诊断出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外周血人工推片瑞吉氏染色镜检可在短时间内检出马尔尼菲篮状菌,明确诊断。此法简单快速,损伤小,易操作,易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血流播散性感染 人工推片 血小板数
下载PDF
左腋下肿物4个月
11
作者 刘建华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55-956,共2页
关键词 结核 播散性卡介菌病 婴儿
原文传递
9例非HIV感染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播散感染的回顾性分析报告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澎 翟丽慧 +10 位作者 范洪伟 刘正印 王瑶 赵颖 肖盟 曾学军 施举红 刘鸿瑞 冯瑞娥 谢秀丽 徐英春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5期261-264,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非HIV患者马内菲蓝状菌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并总结9例马内菲蓝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结果 6例无基础疾病,3例有基础疾病,6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非HIV患者马内菲蓝状菌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并总结9例马内菲蓝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结果 6例无基础疾病,3例有基础疾病,6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5例患者有骨损坏,2例有皮疹,淋巴结肿大7例,贫血7例,脾增大7例,肝大5例,体重下降5例,6例患者接受抗结核或非结核治疗。最后有6例患者治愈或好转,3例死亡。结论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的主要原因。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易误诊,早期诊断困难,尤其需与结核病等疾病相鉴别。抗真菌治疗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内菲青霉菌 非艾滋病患者 播散真菌感染 马尔尼菲蓝状菌
下载PDF
免疫健全者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一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5
13
作者 苏小芬 张挪富 +2 位作者 刘春丽 苏丹红 钟南山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44-248,共5页
目的总结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认识。方法通过对1例非免疫受损者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例的临床、影像学及细菌学分析,并复习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相关文献,从而总结其特征。结... 目的总结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认识。方法通过对1例非免疫受损者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例的临床、影像学及细菌学分析,并复习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相关文献,从而总结其特征。结果患者男性,32岁,广东人,以发热、咳嗽及肺部、气道黏膜、皮下等多系统结节病变或脓性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升高,心、肝、肾多脏器损害;曾多次包块活检显示炎症表现,但脓肿分泌物培养阴性;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纤维支气管镜下见气道黏膜灰白色结节,最后在细菌学专家床边指导下皮下肿块脓性分泌物真菌培养及纤维支气管镜深部痰真菌培养确诊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结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对于用结缔组织病及普通化脓性感染等无法解释的多系统损害、多发化脓性皮下包块,又有南方流行区生活史的患者,应警惕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并尽早确诊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1例免疫缺陷导致全身播散性卡介菌感染患者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5
14
作者 万春阁 《医学动物防制》 2015年第11期1247-1249,共3页
目的对接种卡介苗后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方法对出现的1例卡介苗接种后引起的异常反应患者进行调查,并分析异常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本例患儿属免疫功能缺陷导致全身播散性卡介菌感染。结论全身播散性卡介菌感染难以预防,应加强患者追... 目的对接种卡介苗后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方法对出现的1例卡介苗接种后引起的异常反应患者进行调查,并分析异常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本例患儿属免疫功能缺陷导致全身播散性卡介菌感染。结论全身播散性卡介菌感染难以预防,应加强患者追踪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避免死亡患者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缺陷 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调查报告
原文传递
14例成人非HIV感染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并溶骨性破坏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15
作者 黄春兰 侯蓓蕾 +1 位作者 罗柳春 贺月园 《中国热带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8-623,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TSM)并发溶骨性破坏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非HIV感染TSM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柳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0月近5年间非HIV感染成人确诊为TSM并发溶骨性破坏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各项... 目的回顾性分析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TSM)并发溶骨性破坏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非HIV感染TSM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柳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0月近5年间非HIV感染成人确诊为TSM并发溶骨性破坏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各项检查数据。结果14例患者均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无任何基础疾病,患者均有发热、贫血、消瘦等全身表现,骨痛7例,首发症状以颈部肿物、皮肤出现溃疡、流脓为主,实验室检查以白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升高为主,CD4^(+)淋巴细胞数(157~1477)个/μL,CD8^(+)淋巴细胞数(112~1779)个/μL,CD4^(+)/CD8^(+)(0.651~3.797);病原学检测有9例颈部、胸部、脸部、关节脓性或溃疡分泌物培养阳性,1例纵膈淋巴结宏基因测序阳性,4例痰和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1例血培养阳性。影像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骨骼,9例治疗好转,2例死亡,3例未见好转,6例误诊为肺癌和转移瘤,7例抗真菌治疗后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4例马尔尼菲篮状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同时感染。结论TSM并发溶骨性破坏好发于非HIV感染者,突出的表现有剧烈骨或关节疼痛。早期诊断困难,易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或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临床上易误诊为癌症和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溶骨性破坏 成人非HIV感染 播散性真菌感染
原文传递
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近期预后的Cox回归生存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涛 兰慧慧 +6 位作者 蒋忠胜 莫胜林 李旭 李敏基 张鹏 胡家光 唐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8-544,共7页
目的分析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GIB)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近期预后的预后指数方程。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21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62例)及柳州市人民医院(43例)收治的DTSM并发GIB患者共105例,分为好转组(5... 目的分析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GIB)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近期预后的预后指数方程。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21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62例)及柳州市人民医院(43例)收治的DTSM并发GIB患者共105例,分为好转组(58例)和死亡组(47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逐步筛选出独立预后因素。建立预后指数方程,并根据预后指数方程分组预测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血小板(PLT)、CD4/CD8是DTSM并发GIB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预后指数方程(PI)=1.124×PLT+1.179×BUN+1.104×ALB+0.910×(CD4/CD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95%CI 0.904~0.990,S_(x)=0.022,P<0.001)。根据预后指数方程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组,3组的14 d生存率分别为92.59%、38.89%和3.03%。Log-Rank检验结果提示3组患者的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57,ν=2,P<0.001)。结论ALB、BUN、PLT及CD4/CD8是影响DTSM并发GIB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因素,所构建的预后指数方程可为此类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消化道出血 预后 COX回归分析
下载PDF
IL——12RB1基因突变致孟德尔遗传易感分枝杆菌病2例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
17
作者 魏骐骄 王薇 +2 位作者 王长燕 张玉 宋红梅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2受体B1基因(IL-12RB1)突变所致孟德尔遗传易感分枝杆菌病的基因资料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检测2016-201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2例播散性卡介苗感染患儿基因并分析结果,同时总结患儿的临...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2受体B1基因(IL-12RB1)突变所致孟德尔遗传易感分枝杆菌病的基因资料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检测2016-201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2例播散性卡介苗感染患儿基因并分析结果,同时总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儿分别为11月龄和13月龄男性儿童,均于出生后接种卡介苗,接种后3个月出现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病原学检查提示抗酸杆菌生长。均否认结核病接触史。基因检测分析结果显示2例患儿均为IL-12RB1复合杂合基因突变,分别为c.1561C>T,p.R521X;c.632G>C,p.R211P;c.339-340 del CT,p.L113Lfs*15和c.1791+2T>G。其中c.339-340 del CT,p.L113Lfs*15未见报道,是新突变。结论对于接种卡介苗后出现感染性播散的患儿,应进行原发性免疫缺陷基因检测,相关基因突变的识别,可为早期治疗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IL-12RB1基因 孟德尔遗传易感分枝杆菌病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伴播散性镰刀菌感染的AML一例
18
作者 郭军 危佩 +1 位作者 童雅君 陈婷 《新医学》 CAS 2022年第12期940-944,共5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化学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若部分初治患者应用标准方案治疗2个疗程仍无效,即为难治性AML。该文报道1例经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的伴播散性镰刀菌感染的难治性AML患者...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化学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若部分初治患者应用标准方案治疗2个疗程仍无效,即为难治性AML。该文报道1例经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的伴播散性镰刀菌感染的难治性AML患者,其被诊断为AML(M5a),存在DNMT3A、IDH2、BCOR基因突变,中危组。经标准剂量IA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治疗无效,追加高三尖杉酯碱再次诱导治疗仍无效。其后改用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方案治疗,患者疾病缓解,并再次用原方案巩固治疗3次,达完全缓解。患者第1次化学治疗后出现反复发热,四肢紫红色硬结伴中央坏死,皮下可见液性包块,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提示镰刀菌感染,针对镰刀菌感染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经治疗后患者播散性镰刀菌感染得到控制。该例提示,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方案治疗难治性AML缓解率高,播散性镰刀菌感染是AML化学治疗后少见的致死性并发症,早期明确诊断并给予有效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难治性 维奈克拉 阿扎胞苷 播散性镰刀菌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