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巷掘进过程中粉尘浓度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62
1
作者 王晓珍 蒋仲安 +1 位作者 王善文 刘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6-390,共5页
为了掌握粉尘的分布规律,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针对矿井掘进工作面的特点,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离散相模型(DPM)对压入式通风掘进巷道中粉尘浓度进行了数值模拟.由此总结出压入式通风掘进巷道中全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都是在工作面附近区域较... 为了掌握粉尘的分布规律,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针对矿井掘进工作面的特点,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离散相模型(DPM)对压入式通风掘进巷道中粉尘浓度进行了数值模拟.由此总结出压入式通风掘进巷道中全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都是在工作面附近区域较大,然后沿程逐渐减小,并比较发现,抽出式通风的除尘效果要好于压入式通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入式通风 粉尘浓度 数值模拟 气固两相流 离散相模型 掘进工作面
下载PDF
抽出式通风煤巷掘进过程中粉尘浓度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7
2
作者 王晓珍 蒋仲安 刘毅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2006年第5期24-28,共5页
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针对矿井掘进工作面的特点,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离散相模型(DPM)对掘进工作面通风过程中粉尘浓度进行数值模拟,总结抽出式通风掘进巷道中粉尘浓度的沿程分布及变化规律。
关键词 气固两相流 抽出式通风 掘进工作面 离散相模型 粉尘浓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煤巷掘进过程中粉尘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9
3
作者 王晓珍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5-79,共5页
为了掌握煤巷掘进过程中粉尘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针对矿井掘进工作面的特点,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离散相模型(DPM)考察了掘进巷道风速、风筒直径、风筒出风口到掘进工作面距离以及风筒的悬挂高度对粉尘浓度变化的影响... 为了掌握煤巷掘进过程中粉尘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针对矿井掘进工作面的特点,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离散相模型(DPM)考察了掘进巷道风速、风筒直径、风筒出风口到掘进工作面距离以及风筒的悬挂高度对粉尘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掘进巷道风速为0.25-4 m/s时,提高巷道内的通风风速,可以降低巷道内的粉尘浓度,缩短呼吸性粉尘浓度达到稳定的时间,减小工作面粉尘的危害;有利于通风除尘的风筒相关参数为风筒直径0.4-0.6 m、风筒出风口到掘进工作面距离6-7 m、风筒悬挂高度2.0-2.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粉尘浓度 气固两相流 离散相模型 通风风速 风筒
下载PDF
长压短抽式通风掘进面粉尘浓度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赵肖冰 陶占宇 +1 位作者 吴福喜 段伟 《中州煤炭》 2014年第1期34-37,41,共5页
为了有效降低掘进工作面粉尘浓度,根据掘进工作面压入式通风流场的分布特点,基于气固两相流和射流理论,利用Fluent自带的Gambit前处理软件建立了与现场实际相符的长压短抽式通风掘进工作面数值仿真模型,采用离散相模型(DPM),对压风口位... 为了有效降低掘进工作面粉尘浓度,根据掘进工作面压入式通风流场的分布特点,基于气固两相流和射流理论,利用Fluent自带的Gambit前处理软件建立了与现场实际相符的长压短抽式通风掘进工作面数值仿真模型,采用离散相模型(DPM),对压风口位置、压抽风量一定而吸风口位置不同处的工作面粉尘浓度分布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压风口位置、压抽风量一定的情况下,吸风口位于掘进工作面1m处,即在形成涡流区前的粉尘能够在抽放负压的作用下最大限度地被吸风风流排出,减少了涡流区受压风口风流卷吸作用而被重新压入工作面的粉尘量,保证了掘进工作面的风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FLUENT 长压短抽 离散相模型 粉尘浓度
下载PDF
颗粒轨道模型中颗粒跟踪与定位算法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胡建新 夏智勋 刘君 《弹道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2-87,共6页
颗粒轨道模型的一个难点是跟踪颗粒在不同时刻所处的网格位置,才能确定颗粒与当地流体间的相互作用.最近发展的3 种颗粒跟踪和定位算法,通过比较发现Chen Pereira算法和R.Chorda算法搜索的网格数目一样,都比Zhou Leschziner算法搜索的... 颗粒轨道模型的一个难点是跟踪颗粒在不同时刻所处的网格位置,才能确定颗粒与当地流体间的相互作用.最近发展的3 种颗粒跟踪和定位算法,通过比较发现Chen Pereira算法和R.Chorda算法搜索的网格数目一样,都比Zhou Leschziner算法搜索的网格数目少,但R.Chorda算法所需要的时间更少.该文将R.Chorda算法应用于带有颗粒相喷流反作用系统的高超声速拦截器外流场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颗粒轨道模型 颗粒 定位 跟踪
下载PDF
椭圆形换热单管积灰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郑志敏 张银森 +2 位作者 汪洋 李鹏鹏 顾明言 《新能源进展》 2021年第4期265-273,共9页
椭圆形换热管作为一种强化换热元件,在抗积灰性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文基于ANSYS FLUENT软件平台建立了一套模拟程序,针对椭圆形换热单管的积灰特性展开了数值模拟研究。重点研究了换热管的椭圆度、烟气流速以及飞灰颗粒粒径对飞灰沉... 椭圆形换热管作为一种强化换热元件,在抗积灰性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文基于ANSYS FLUENT软件平台建立了一套模拟程序,针对椭圆形换热单管的积灰特性展开了数值模拟研究。重点研究了换热管的椭圆度、烟气流速以及飞灰颗粒粒径对飞灰沉积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换热管的椭圆度在1~2之间变化时,5~100μm粒径的颗粒沉积率最小值大体分布在1.2~1.6之间;烟气流速在1.14~9 m/s变化时,粒径30μm以上颗粒的撞击率增大,但黏附率下降,最终沉积率呈下降趋势;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大,颗粒的撞击率增大,但其黏附率下降,而其沉积率先增大后降低,烟气流速在3~9 m/s变化时,颗粒沉积率的峰值出现在粒径为20~30μ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管 离散相模型 积灰特性 沉积模型
下载PDF
风雨联合作用下城轨车辆横风载荷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耘杰 周伟 +3 位作者 邹科 胡怡东 赵博 毛逸谦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37-42,共6页
为分析风雨环境下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区段列车的横风载荷特性,采用双方程湍流模型和离散相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降雨强度、横风风速和运行车速条件下列车横向风载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列车的横风载荷随着环境横风速度和列车运行... 为分析风雨环境下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区段列车的横风载荷特性,采用双方程湍流模型和离散相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降雨强度、横风风速和运行车速条件下列车横向风载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列车的横风载荷随着环境横风速度和列车运行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降雨强度对列车横风载荷的影响不明显;解耦分析降雨因子影响可知,当雨滴直径小于1.6 mm时,横风载荷系数随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随雨滴直径的增大而减小;当雨滴直径大于1.6 mm时,横风载荷系数随雨量的增大而减小,随雨滴直径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轨车辆 风雨联合作用 横风载荷特性 离散相模型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高温紊流烟道内减温喷淋层布置方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郝继光 张千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7-592,653,共6页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基于离散相模型,针对吸收塔入口前烟道内喷淋层的布置方式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受烟气流速影响,喷淋层喷淋方向垂直于烟气流向难以穿透烟气,无法解决脱硫塔入口处局部高温问题,喷淋方向平行于烟气流向并顺流喷...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基于离散相模型,针对吸收塔入口前烟道内喷淋层的布置方式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受烟气流速影响,喷淋层喷淋方向垂直于烟气流向难以穿透烟气,无法解决脱硫塔入口处局部高温问题,喷淋方向平行于烟气流向并顺流喷淋既有利于降低烟气温度又能避免喷头阻塞;液滴直径每增加50μm,喷淋水流量需要增加60%以上;喷淋层内喷头的布置与烟气流速相关,流速越快的位置需布置越多的喷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淋层布置 离散相模型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燃烧器的颗粒分布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康张阳 杨茉 +4 位作者 杨大海 陈赛科 严祯荣 罗晓明 高子瑜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11-1714,共4页
本文给出一种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构的新型浓淡煤粉燃烧器,并分别对弯管、文丘里管和这种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构燃烧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Euler-Lagrange方法和离散相模型(DPM)研究气固两相流动,气相湍流采用分离涡... 本文给出一种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构的新型浓淡煤粉燃烧器,并分别对弯管、文丘里管和这种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构燃烧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Euler-Lagrange方法和离散相模型(DPM)研究气固两相流动,气相湍流采用分离涡(DES)模拟方法,固相湍流采用离散随机游动(DRW)模型。结果表明,这三种结构对10μm的小颗粒分离作用都不好,而对于大于50μm的颗粒来说,弯管和文丘里管的组合结构不仅可以实现浓淡分离,而且高浓度区域不贴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丘里管 浓淡分离 DES模型 离散相模型
原文传递
小型轴流压气机清洗两相流场的数值模拟
10
作者 何勇 沈伟 +1 位作者 王文 杨欣毅 《系统仿真技术》 2014年第1期16-21,共6页
针对某小型航空发动机单级轴流压气机的清洗需求,以数值模拟结合实验的方法对压气机清洗流场的各种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初步确定清洗方案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S-A湍流模型的离散相数值模拟理论模型,以经验公式估算喷嘴形成的初始液滴... 针对某小型航空发动机单级轴流压气机的清洗需求,以数值模拟结合实验的方法对压气机清洗流场的各种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初步确定清洗方案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S-A湍流模型的离散相数值模拟理论模型,以经验公式估算喷嘴形成的初始液滴分布,并对喷嘴的实验参数进行了校准,最后以CFD软件进行了流场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清洗液滴不会对压气机的流场产生明显影响,平面扇形喷嘴在该小型压气机上能获得较好的清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清洗 流场 离散相数值模型
下载PDF
离心泵内固体颗粒运动规律与磨损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0
11
作者 刘娟 许洪元 +1 位作者 唐澍 陆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4-59,共6页
应用雷诺应力模型(液相)、离散相流动模型(固相)和Finnie的塑性冲蚀磨损模型,通过对固液流场中大量固体颗粒运动轨迹的拉格朗日追踪,对离心泵中固相体积分数较低(CV<10%)的固液流场中颗粒运动轨迹、颗粒与过流部件表面的相互碰撞过... 应用雷诺应力模型(液相)、离散相流动模型(固相)和Finnie的塑性冲蚀磨损模型,通过对固液流场中大量固体颗粒运动轨迹的拉格朗日追踪,对离心泵中固相体积分数较低(CV<10%)的固液流场中颗粒运动轨迹、颗粒与过流部件表面的相互碰撞过程、固液两相流磨损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离散相颗粒的性质(密度,粒径)及叶轮运行转速对颗粒运动轨迹及与壁面的碰撞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大质量颗粒的运动轨迹向叶片工作面偏转较大,易与叶片头部发生撞击,并且存在多次撞击过程,对叶片的磨损程度大;小颗粒易与叶片工作面后端发生撞击,一般与叶片只发生一次撞击,对叶片的冲蚀磨损相对弱些。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固液两相流 离散相模型 运动轨迹 冲蚀磨损
下载PDF
破碎硐室粉尘浓度空间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5
12
作者 陈举师 蒋仲安 +2 位作者 杨斌 王晶晶 王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65-1870,共6页
为了掌握破碎硐室内粉尘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获取通风除尘设计的合理参数,以西石门铁矿提升车间系统27号破碎硐室为研究背景,依据气固两相流理论,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离散相模型(DPM)对破碎硐室粉尘浓度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现场实测的粉尘... 为了掌握破碎硐室内粉尘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获取通风除尘设计的合理参数,以西石门铁矿提升车间系统27号破碎硐室为研究背景,依据气固两相流理论,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离散相模型(DPM)对破碎硐室粉尘浓度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现场实测的粉尘浓度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研究结果表明:硐室空间内破碎机及给矿机附近区域粉尘浓度较大,并以破碎机及给矿机为中心径向逐步降低;捕捉壁面条件下粉尘浓度较之反弹壁面要低;当27/40斜坡道进风,且风速为1 m/s时,硐室空间内粉尘沉降效果较好;安装抽风除尘系统除尘率能达到90%以上,硐室大部分空间粉尘浓度保持在2 mg/m3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硐室 粉尘浓度 气固两相流 离散相模型 通风除尘
下载PDF
Analytical method for softness abrasive flow field based on discrete phase model 被引量:30
13
作者 JI ShiMing1,2, XIAO FengQing1,2 & TAN DaPeng1,2 1Key Laboratory of Special Purpose Equipment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ngzhou 310014,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Special Purpose Equipment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14, 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10期2867-2877,共11页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 contact finishing for mini structural surface in course of mould manufacturing,a new no-tool precision machining method based on soft abrasive flow machining (SAFM) was proposed. It ...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 contact finishing for mini structural surface in course of mould manufacturing,a new no-tool precision machining method based on soft abrasive flow machining (SAFM) was proposed. It allocated restrained component near surface machined,constituted restrained abrasive flow passage,and made the surface become a segment of passage wall. It could control turbulence abrasive flow in restrained passage,realize micro cutting for passage wall,and utilize the irregular motion of abrasive flow to eliminate the mono-directional marks on machined surfaces,and the precision could reach the specular level. A two-phase dynamic model of abrasive flow oriented to SAFM combined with discrete phase model (DPM) was established,the law of two-phase flow motion and the related physical parameters was obtained by correspond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and the mechanism of precision machining in SAFM was discusse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rasive flow machining process mainly appears as translation of ablating location with the influence by granular pressure,and as the variation of machining efficiency with the influence by near-wall particle velocity. Thus via control of the inlet velocity and its corresponding machining time,it is supposed to work out the machin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machining requirements by using the Preston equation to seek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elocity,pressure and material removing rate. By tracking near-wall particles,it can be confirmed that the movement of near-wall abrasive particles is similar to stream-wise vortices. The cutting traces on workpiece surfaces assume disorderly arrangement,so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AFM method can be reaffi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FLOW PASSAGE ULTRA-PRECISION MACHINING SOFTNESS ABRASIVE FLOW discrete phase model
原文传递
灌水器内圆弧形流道的液固两相流场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张俊 魏公际 +2 位作者 赵万华 魏正英 卢秉恒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9-593,共5页
针对迷宫流道灌水器结构细微复杂等特点,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其流道内流场进行液固两相数值模拟。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和壁面函数法模拟流体流动,采用离散相模型跟踪颗粒运动轨迹。研究表明,每个单元流道不同部位的流体流速相差较大,... 针对迷宫流道灌水器结构细微复杂等特点,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其流道内流场进行液固两相数值模拟。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和壁面函数法模拟流体流动,采用离散相模型跟踪颗粒运动轨迹。研究表明,每个单元流道不同部位的流体流速相差较大,在圆弧顶部和右下侧均出现不同大小的漩涡,沿流动方向漩涡呈扩大趋势;小颗粒的跟随性比大颗粒的跟随性好,但更易受湍流脉动的影响,部分颗粒会在涡团中心处沉淀下来,导致流道堵塞,灌水器的堵塞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分析的正确性;相对颗粒直径而言,颗粒密度对其运动轨迹的影响要小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器 迷宫流道 两相流 离散相模型
下载PDF
不同吹吸风口位置掘进面粉尘扩散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王维建 刘荣华 +1 位作者 王鹏飞 丘汉锋 《矿业工程研究》 2011年第4期24-28,共5页
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针对井下掘进工作面前抽后压混合式通风的特点,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离散相模型(DPM)对不同吹吸风口位置掘进通风工作面的粉尘扩散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抽风量和压风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吹吸风口位... 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针对井下掘进工作面前抽后压混合式通风的特点,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离散相模型(DPM)对不同吹吸风口位置掘进通风工作面的粉尘扩散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抽风量和压风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吹吸风口位置,掘进工作面的粉尘浓度场也随之发生变化,吸风口和压风口离掘进头太近或太远,都不利于控制粉尘扩散和通风排尘,对于断面为8m2左右的掘进工作面,吸风口距离掘进头2~2.8m位置,吹风口距离掘进头18~22m位置,通风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通风 数值模拟 离散模型 扰动源
下载PDF
固体颗粒对水力旋流器冲蚀磨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王勇 曾涛 +4 位作者 徐银香 刘少北 安均 何雨 肖祥万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55,6,共7页
针对工业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力旋流器壁面的冲蚀磨损问题,采用FLUENT软件中RSM模型和DPM模型模拟水力旋流器内液、固两相流的流动情况,并以Grant和Tabakoff碰撞模型求解器壁冲蚀磨损速率。研究了不同颗粒流速、粒径和质量流量条件下器壁... 针对工业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力旋流器壁面的冲蚀磨损问题,采用FLUENT软件中RSM模型和DPM模型模拟水力旋流器内液、固两相流的流动情况,并以Grant和Tabakoff碰撞模型求解器壁冲蚀磨损速率。研究了不同颗粒流速、粒径和质量流量条件下器壁冲蚀磨损规律以及最大冲蚀磨损位置。结果表明:旋流器壁面最大冲蚀磨损率随着颗粒流速的增大而呈指数递增,与质量流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与颗粒粒径呈不完全线性增长关系;旋流器壁面冲蚀磨损率随着颗粒流速、粒径和质量流量的改变而不同,其中颗粒流速变化的影响最大、质量流量次之、粒径的影响最小;固体颗粒碰撞和磨削旋流器壁面而引起局部磨损,并且影响最大冲蚀磨损区域的出现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旋流器 固体颗粒 冲蚀磨损 离散相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双脉冲发动机内流场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朱卫兵 张永飞 +1 位作者 陈宏 孙润鹏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4-118,共5页
为研究级间孔对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性能影响,文中采用k-ε模型、SIMPLE算法和PISO算法,对带级间孔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得级间孔直径与第一燃烧室直径之比(di/D)的合理值为1/3到1/2,以及颗粒相在第... 为研究级间孔对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性能影响,文中采用k-ε模型、SIMPLE算法和PISO算法,对带级间孔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得级间孔直径与第一燃烧室直径之比(di/D)的合理值为1/3到1/2,以及颗粒相在第一燃烧室内的分布特点与颗粒对级间隔板的冲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 内流场 级间孔 两相流 颗粒轨道模型
下载PDF
固液分离旋流器壁面磨损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1
18
作者 袁惠新 殷伟伟 +2 位作者 黄津 付双成 董译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64-670,共7页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应用Fluent软件中雷诺应力模型和离散相模型,对重分散相颗粒分离旋流器壁面的磨损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旋流分离器壁面的磨损以局部磨损为主;在入口环形区域,颗粒对壁面的主要磨损为冲击磨损;在...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应用Fluent软件中雷诺应力模型和离散相模型,对重分散相颗粒分离旋流器壁面的磨损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旋流分离器壁面的磨损以局部磨损为主;在入口环形区域,颗粒对壁面的主要磨损为冲击磨损;在圆筒体和圆锥体区域,颗粒对壁面的主要磨损为磨削磨损;磨损最严重的部位在旋流分离器的底流口。入口环形空间磨损最严重的位置在圆周方向上100°~110°;圆柱筒体壁面的磨损成螺旋向下的带状分布;越接近锥体末端,圆锥体壁面的磨损越严重,在底流口处达到磨损峰值。旋流分离器内部颗粒浓度高的部位磨损严重;同时入口速度增加,旋流分离器壁面各个部位的磨损率也会相应增大。这些结果为旋流分离器的设计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离散相模型 分离 旋流器 磨损
下载PDF
双吸式离心泵叶轮泥沙磨损数值模拟 被引量:20
19
作者 钱忠东 王焱 郜元勇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3-229,共7页
采用欧拉—拉格朗日多相流模型,对双吸式离心泵内的水流和泥沙颗粒运动进行了模拟,并采用离散相冲击磨损模型对不同泥沙浓度和粒径条件下的叶轮磨损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离散相冲击磨损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叶轮的磨损位置和磨损强度;... 采用欧拉—拉格朗日多相流模型,对双吸式离心泵内的水流和泥沙颗粒运动进行了模拟,并采用离散相冲击磨损模型对不同泥沙浓度和粒径条件下的叶轮磨损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离散相冲击磨损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叶轮的磨损位置和磨损强度;随着泥沙浓度的增加,叶片的磨损强度显著提高;叶片吸力面的磨损强度明显高于压力面,压力面的磨损位置集中在叶片的进口和出口处,吸力面的磨损位置则随着泥沙浓度的增加而改变;泥沙粒径是影响磨损强度的重要因素,随着粒径的减小,磨损强度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吸式离心泵 磨损 离散相模型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沙粒体积分数对离心泵磨损特性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赵伟国 郑英杰 +1 位作者 刘宜 韩向东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8-103,共6页
为了研究含沙水流条件下沙粒体积分数对离心泵磨损特性的影响,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基于离散相模型(DPM)和Finnie塑性冲蚀磨损模型,沙粒粒子注入选用RR分布拟合方法,对一比转数为196的单级单吸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动进行全... 为了研究含沙水流条件下沙粒体积分数对离心泵磨损特性的影响,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基于离散相模型(DPM)和Finnie塑性冲蚀磨损模型,沙粒粒子注入选用RR分布拟合方法,对一比转数为196的单级单吸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动进行全三维数值模拟.通过对比清水介质时泵外特性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沙粒体积分数的增加,离心泵过流部件的磨损强度逐渐增大,且磨损部位主要集中在叶片进口边、叶片背面、叶片工作面靠近叶片出口的位置以及蜗壳的第2断面和第4断面附近;随着沙粒体积分数的增加,沙粒运动轨迹逐渐趋于紊乱,离心泵的扬程和效率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固液两相流 数值模拟 离散相模型 磨损 体积分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