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话语生产与时代形塑 被引量:11
1
作者 朱清河 王青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0年第6期5-16,共12页
作为最具中国特色话语风格与价值意蕴的新闻学术语与理念,“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话语的生产经历了孕育与萌发、发展与产生、成型与强化三个历史阶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为什么办报”“办什么样的报”“谁来办(党)报”“怎么办(好)... 作为最具中国特色话语风格与价值意蕴的新闻学术语与理念,“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话语的生产经历了孕育与萌发、发展与产生、成型与强化三个历史阶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为什么办报”“办什么样的报”“谁来办(党)报”“怎么办(好)党报”等一系列问题的寻觅和探赜;并围绕其时代语境与实践语用迁延,在“精英(王明)路线”还是“群众(毛泽东)路线”,“无冕之王”还是“人民公仆”,“同仁办报”还是“大家办报”等多元话语的碰撞、博弈与互鉴过程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的主流显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 全党办报 群众办报 话语生产 时代形塑
下载PDF
淠史杭精神的历史建构和话语形塑——以《人民日报》的报道为中心(1950—2023)
2
作者 鲍塑石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5-29,共5页
淠史杭灌区自1958年修建至今,在皖西地区乃至淮河流域发挥了巨大作用,“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淠史杭精神也孕育于此。新闻报道作为集体记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红色精神的形成和群众行为的激励促进有着重要... 淠史杭灌区自1958年修建至今,在皖西地区乃至淮河流域发挥了巨大作用,“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淠史杭精神也孕育于此。新闻报道作为集体记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红色精神的形成和群众行为的激励促进有着重要作用。《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和中国第一大报,自灌区修建之前即对淠史杭流域有着诸多报道,见证了灌区由无到有、由防灾抗洪、促农保收到生态涵养、旅游经济等的多重蜕变,而淠史杭精神的话语形塑和升华凝练,同样可以从《人民日报》对灌区的历史报道中找到诸多踪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淠史杭精神 水利工程 历史建构 话语形塑 《人民日报》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英译传播的知识话语内涵
3
作者 付添爵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6,共6页
语言的新陈代谢推动着社会思想的吐故纳新,而语言的翻译传播能够在异域催生新的知识建构与话语塑造,进而实现普遍性的思想联结。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表述,其富含的知识话语内涵在相应的翻译传播... 语言的新陈代谢推动着社会思想的吐故纳新,而语言的翻译传播能够在异域催生新的知识建构与话语塑造,进而实现普遍性的思想联结。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表述,其富含的知识话语内涵在相应的翻译传播中得到了彰显。以“中国式现代化”英译为例,首先,其在“知识的翻译”层面以反思“现代性”为基础,明确了自身的地方性知识身份,表达了参与世界性知识建构的意愿;其次,作为现代性的话语构成物,“中国式现代化”英译在“翻译的知识”维度为其他文明形态提供了表达自我现代化发展的话语范式,力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建构贡献话语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知识建构 话语塑造 现代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构建路径
4
作者 赵红艳 何林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1-95,共5页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根本遵循,历史渊源深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不仅推动了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更为中国形象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价值导向与实践...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根本遵循,历史渊源深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不仅推动了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更为中国形象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实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科学构建和有效塑造,关键在于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打造中国形象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形象国际传播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传播机制 话语体系 形象塑造
下载PDF
新年画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基层民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塑造
5
作者 孙旭红 顾琪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76-87,共12页
新年画是一种兼具娱乐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传播媒介,具有承载政治诉求、宣传新政策、传递新思想、展现新生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等多重功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融入新年画的创作、传播中。具体来说,党通... 新年画是一种兼具娱乐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传播媒介,具有承载政治诉求、宣传新政策、传递新思想、展现新生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等多重功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融入新年画的创作、传播中。具体来说,党通过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学术探讨、展览活动等方式,努力做到新年画形式的通俗化和内容的日常化,再凭借新年画独特的图像符号叙事和艺术魅力深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实现民众的政治动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的传播,转变社会风貌产生了积极影响,最终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年画 毛泽东 意识形态话语 塑造
下载PDF
基于知识建构与话语塑造的概念对译反思——以《史记》里的“中国”英译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付添爵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0-148,共9页
现代中国具有鲜明的翻译色彩,其记忆与形象离不开概念译名的承载与塑造。《史记》里不同的“中国”涵义在知识建构与话语塑造下化约为“中国—China”这一在本民族语者那里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概念对译,实际上是将历史上复杂的“中国”... 现代中国具有鲜明的翻译色彩,其记忆与形象离不开概念译名的承载与塑造。《史记》里不同的“中国”涵义在知识建构与话语塑造下化约为“中国—China”这一在本民族语者那里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概念对译,实际上是将历史上复杂的“中国”内涵用一个英译词China予以掩盖,其制造的记忆和刻画的形象使得关于“何以中国”的论述变得更为艰难与迷离。因此,摆脱语言文字层面的翻译穷争,聚焦于作为一种知识建构与话语塑造的对译如何对其他概念进行潜在式记忆消弭与形象重建,反思日用不知的概念对译,进而唤起并建立属于自身谱系与脉络的记忆与形象,为传统与现代的联结作有益补充,为“中国形象”提供记忆的历史谱系与源流,以正视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对译 知识建构 话语塑造 《史记》英译 中国
原文传递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型塑与建构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学荣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19-124,共6页
新时代到底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面临的一大难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探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正在经历从“形式”到“内容”的巨大创新。就其深刻性而言... 新时代到底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面临的一大难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探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正在经历从“形式”到“内容”的巨大创新。就其深刻性而言,这场“思政改革”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换、型塑与建构也是新时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选择与重要途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型塑与建构,首先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情感基础,同时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中国传统文化浸润,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实效性和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体系 型塑 建构
下载PDF
基于“最小单位”教育政策形塑的理论追溯、框架重构及其启示
8
作者 刘超洋 张颖果 李孔珍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35,共15页
国外教育政策执行研究在对权威工具主义线性政策分析的质疑中,在21世纪出现了新的转向,通过综合话语理论、阐释理论和话语制度主义理论对基于“最小单位”的教育政策形塑理论进行追溯,重构了“阐释?话语?行动”的教育政策形塑分析框架... 国外教育政策执行研究在对权威工具主义线性政策分析的质疑中,在21世纪出现了新的转向,通过综合话语理论、阐释理论和话语制度主义理论对基于“最小单位”的教育政策形塑理论进行追溯,重构了“阐释?话语?行动”的教育政策形塑分析框架。遵循政策解构与建构的逻辑演进对框架进行解释:话语位于教育政策形塑逻辑中的中心位置,一面指向阐释,是执行主体政策阐释的重要方式;一面指向行动,是执行主体在政策阐释的基础上将政策文本转化为政策行动的重要基础。并通过对政策阐释所依托的意义脉络分析,探析阐释和行动的复杂影响因素,以此来完成对政策的解构。同时,话语通过和观念的互动,与政策及制度联系起来,明确了教育政策在实践场域中所经历的政策过程和制度阶段,以此完成对政策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阐释 政策话语 政策行动 教育政策 政策形塑
下载PDF
罪错的塑形与成长的追寻——苏童《河岸》中的“身份诉求”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舒劼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3-16,共4页
各种人物不同的"身份诉求"及其之间的矛盾是苏童长篇小说《河岸》的主题。话语的修辞力量在人物的身份塑形之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而小说中的"性罪错"既是身份原罪的替代物,也是反击身份罪错的有效话语工具。对成... 各种人物不同的"身份诉求"及其之间的矛盾是苏童长篇小说《河岸》的主题。话语的修辞力量在人物的身份塑形之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而小说中的"性罪错"既是身份原罪的替代物,也是反击身份罪错的有效话语工具。对成人身份与合法身份的诉求错综复杂地贯穿入少年库东亮的成长主题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诉求 话语塑形 性罪错 成长主题
下载PDF
多元话语及其理念语境中红色影片的“另类”塑形
10
作者 宋林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0-155,共6页
在时下多元话语及其理念共存的语境中,即便是一些红色题材或以其为背景的电影创作和表现也发生了似乎"另类"的偏移和转换,本文对其表现特征和实质进行了探讨,并阐明了造成这种偏移和转换的多重原因。首先,在艺术观念的去蔽过... 在时下多元话语及其理念共存的语境中,即便是一些红色题材或以其为背景的电影创作和表现也发生了似乎"另类"的偏移和转换,本文对其表现特征和实质进行了探讨,并阐明了造成这种偏移和转换的多重原因。首先,在艺术观念的去蔽过程中体现出一种求真的诉求;其次,当下具有包容性、灵活的政治策略使其成为可能;再次,立足于现在说明和重塑过去的新型的充满哲学意味的史学理论、新的文艺历史维度之认识和文艺阐释观念成为其潜在理念上的支撑;另外,大众文化及其心理诉求也是造成这种偏移和转换的重要因素。正是在这种"复调"式话语及其理念的语境中,中国电影左冲右突,步履坎坷地探索着自己丰富复杂而又多元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理念 语境 红色影片 塑形
下载PDF
移动互联时代爱国主义话语的仪式化传播与情感塑造
11
作者 任娟 任双 《科教文汇》 2022年第17期31-34,共4页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爱国主义话语在政策的指引和信息的交互推动下有了新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主体多元、话语模式更具弹性和柔和度、不受时空限制。移动互联时代不仅营造了爱国主义话语共建的新图景,在仪式化传播的助推下,还引发...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爱国主义话语在政策的指引和信息的交互推动下有了新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主体多元、话语模式更具弹性和柔和度、不受时空限制。移动互联时代不仅营造了爱国主义话语共建的新图景,在仪式化传播的助推下,还引发了参与者的情感共鸣,共建了集体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话语 仪式化传播 情感塑造
下载PDF
走向深层话语塑型方式建构:赋权理论本土化的认知逻辑演进 被引量:7
12
作者 彭宗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8-86,158,159,共11页
赋权理论源于西方社会工作学。在国内赋权理论本土化进程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对其所走过的认知逻辑历程做一种反思性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对国内学术场进行深层透视之后,可以发现国内赋权理论本土化进程正在走向一种深层话语塑型方式建... 赋权理论源于西方社会工作学。在国内赋权理论本土化进程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对其所走过的认知逻辑历程做一种反思性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对国内学术场进行深层透视之后,可以发现国内赋权理论本土化进程正在走向一种深层话语塑型方式建构。这种深层话语塑型方式,建立于赋权理论本土化意识觉醒的基础之上,在从“误读”式、“独特”式、“失灵”式到“转型”式理解路径的演进序列中初冶原型,并在西方中心主义与本土中心主义、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传统主义与现代主义、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的话语争论中获得正反两方面的认知逻辑参照。这种深层话语塑型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历史性、情境化、扩大化的知识共同再生产方式。构建这种深层话语塑型方式,需要跳出既有认知框架,实现从“中心论”向“互构论”、“单变论”向“共变论”、“符合论”向“创制论”、“纯粹论”向“共在论”、“还原论”向“生成论”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权理论 本土化 深层话语塑型方式 认知逻辑
下载PDF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迁与形塑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学俊 《学术探索》 2019年第7期143-149,共7页
新时代新媒体的无限扩散性网状传播机理、主体间对等传播模式及技术新颖全新传播格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展开、实践与深化提供了良好的时代契机,而新媒体时代下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内容"偏好化"、话语过程... 新时代新媒体的无限扩散性网状传播机理、主体间对等传播模式及技术新颖全新传播格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展开、实践与深化提供了良好的时代契机,而新媒体时代下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内容"偏好化"、话语过程"碎片化"与话语效应"边缘化"等特征引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产生变迁,具体表现为引领力稀释、凝聚力削弱、解释力消解与渗透力弱化。在新媒体这一新场域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想提升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更好地彰显其时代作用,必须从日渐式微走向主动引领、从文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从现实场域走向虚实融合,在价值引领、言语优化、范式重构、平台完善的基础上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形塑与更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形塑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话语设计的“可爱广州”形象塑造及国际传播研究
14
作者 蓝洁 管乐 《城市学刊》 2024年第2期89-95,共7页
依托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时代任务,广州应创新性地将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全面融入国家大外宣格局,开辟“可爱广州”的形象塑造路径。外国语言学研究中的多模态话语设计可以与“可爱广州”国际形象塑造和传播结合,具体... 依托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时代任务,广州应创新性地将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全面融入国家大外宣格局,开辟“可爱广州”的形象塑造路径。外国语言学研究中的多模态话语设计可以与“可爱广州”国际形象塑造和传播结合,具体做法是首先基于多模态话语设计框架塑造“可爱广州”的城市形象,完成形象设计塑造并产生成品后,则在城市品牌国际传播中开展创新性、立体化的营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设计 可爱广州 城市形象塑造 国际传播
下载PDF
话语何以成为权力——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政治哲学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晓畅 孙国东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9-169,180,共12页
话语权包括三个维度:发生学维度,即物化形态,强调话语权的实现以话语生产能力为前提;接受维度,即对话形态,强调话语权的实现以其获得主体间性、文化间性的接受为关键;塑造维度,即权力形态,强调话语权的实现以其对受众价值观的塑造为旨... 话语权包括三个维度:发生学维度,即物化形态,强调话语权的实现以话语生产能力为前提;接受维度,即对话形态,强调话语权的实现以其获得主体间性、文化间性的接受为关键;塑造维度,即权力形态,强调话语权的实现以其对受众价值观的塑造为旨归。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科学要真正走向世界,需同时推进三大“基础工程”:话语生产力积攒工程、话语影响力提升工程和话语塑造力培育工程。中国社会科学要想具有国际学术话语权,需挖掘现代转型之“中国方案”的学理内涵,围绕基于“中国愿景”的“中国现代价值观”进行社会科学阐释,并使之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实力 话语权 中国愿景 话语影响力 话语塑造力
原文传递
试论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四个着力点 被引量:2
16
作者 杜晓燕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104,共4页
意识形态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其外在呈现形式,发挥着价值引领、政治保障、社会整合和形象塑造等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从话语领导权、话语主体队伍、话语内容体系和话语传播载体四个着力点来协同提升,... 意识形态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其外在呈现形式,发挥着价值引领、政治保障、社会整合和形象塑造等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从话语领导权、话语主体队伍、话语内容体系和话语传播载体四个着力点来协同提升,惟此才能更好地为第二个百年征程提供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话语权 价值引领 形象塑造 政党认同
下载PDF
Exploring Chinese EFL Teachers’ Verbal Feedback in Shaping Learner Contributions
17
作者 周雅玲 《海外英语》 2020年第1期262-264,共3页
Shaping learner contributions(SLC)in teacher's verbal feedback a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al com-petence(CIC)to encourage modified language output and negotiation for meaning has been considere... Shaping learner contributions(SLC)in teacher's verbal feedback a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al com-petence(CIC)to encourage modified language output and negotiation for meaning has been considered as facilitative for SLA,yet less recognized.This study explores classroom discourse to understand teacher's talk in SLC from two Chinese EFL classrooms,aiming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EFL classrooms to enhancelearning.By integrating the results fromclose analysis and IDLab,16 SLC feedback strategies have been elicited,such as scaffolding,extending wait-time,code-switching,etc.,most of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except for a new discovery,termed as emphasizing knowledge,but it reveals thatthey are not always constructive with respect to CIC.Thus,this study contributes a significant role in helping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ion adopt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s and in introducing the new thought of CIC into the Chinese EFL con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se analysis interactional discourse lab shaping learner contributions classroom interactional competence verbal feed-back
下载PDF
利益、观念与结构: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话语的百年演进之路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威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9,共9页
从利益、观念、结构3个维度出发,考察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话语百年变迁的结构性力量。其中,“利益”是理性基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民族和国家利益有不同表现,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科技创新话语策略选择;“观念”是价值导向,其不断赋予科技... 从利益、观念、结构3个维度出发,考察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话语百年变迁的结构性力量。其中,“利益”是理性基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民族和国家利益有不同表现,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科技创新话语策略选择;“观念”是价值导向,其不断赋予科技创新以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并对科技创新予以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结构”是条件约制,在外部环境结构和内部社会结构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经历了从自力更生、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到联合运行的转变,从大众范式、专业范式到系统范式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话语演进本身是一个辨证过程,呈现出联系性与整体性、结构性与能动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面向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话语自觉规划和实践,努力建设与国家和人民利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社会内外部结构相匹配、相适应的科技创新话语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 观念 结构 中国共产党 科技创新话语 形塑机制 结构性变迁
下载PDF
论中国形象的“自塑”和“他塑”——《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之比较
19
作者 高萍 胡健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41-45,共5页
《浮生六记》素有“小红楼梦”之称,由清代文学家沈复所著。因其内容的前卫性先后共出现四个英译版本。利用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对林语堂译本和雪莉·布莱克译本进行了研究,对比两本译作在“自塑”和“他塑”下呈现出的中国形... 《浮生六记》素有“小红楼梦”之称,由清代文学家沈复所著。因其内容的前卫性先后共出现四个英译版本。利用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对林语堂译本和雪莉·布莱克译本进行了研究,对比两本译作在“自塑”和“他塑”下呈现出的中国形象。中国形象有自塑和他塑之分:中国译者的译作呈现的是自塑,外国译者的译作呈现的是他塑。发现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两本译作呈现的形象差别甚远,探索二者在关注点、态度倾向和深度上的不同对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浮生六记》 批评话语分析 自塑 他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