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的优化路径——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若干问题的分析 被引量:36
1
作者 解德渤 李枭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103,共8页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一经公布,即引起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涉及的若干问题引人深思。"分档呈现"与"排名混战"的事实投射出学术锦标赛思维在大学依然根深蒂固。"学科评估"与"学科建设&...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一经公布,即引起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涉及的若干问题引人深思。"分档呈现"与"排名混战"的事实投射出学术锦标赛思维在大学依然根深蒂固。"学科评估"与"学科建设"的分立映射出统一化学术管理与多元化学术诉求之间的实践困境。"评估指标"与"评估结果"的差异折射出学科评估合法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制度性失灵。"分类发展"与"领跑跟跑"的现实透射出不同教育政策之间的龃龉不合以及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纠结心理。诸多问题的出现,是学科评估制度"激励失效"的具体表征,而作为"惯习"存在的行政化思维则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以"激励相容"为典型特征的D-Map很可能会成为我国新一轮学科评估理念更新与技术革新的根本出路,也将成为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的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评估 学科建设 中国特色 激励相容
下载PDF
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一流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桂林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2,125,共12页
随着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中国政治学学科又一次迎来了重大发展契机。在走向世界一流之始,学界应该围绕着学科建设目标、学科价值定位、学科文化建构、学科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交流以达至... 随着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中国政治学学科又一次迎来了重大发展契机。在走向世界一流之始,学界应该围绕着学科建设目标、学科价值定位、学科文化建构、学科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交流以达至共识。在学科建设目标上,政治学的"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在价值上无分轻重,逻辑上先后有序、事实上相互蕴含;在学科价值定位上,现阶段中国政治学"求理"和"致用"两种取向同等重要,政治学人应该在承载这两种取向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维持平衡的张力;在学科文化建设上,以组织形态存在的政治学应该重视树立学科信仰、培育团队精神、建全学科制度;在学科功能上,政治学应该树立杰出学科人才培养优先的理念,以涵养德行、孕育情怀、拓宽视野、创新模式等作为打造人才培养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世界一流 中国特色 学科价值 学科文化 学科功能
原文传递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对策思考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兆扬 《淄博师专学报》 2011年第4期19-22,共4页
学科建设是大学办学特色的标志和根本,居于龙头地位。地方高校应在深刻把握办学特色内涵的基础上,立足传统学科优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破传统学科建设路径,采取不均衡发展战略,科学指导特色学科建设。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学科建设 特色 对策
下载PDF
学术发包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治理模式 被引量:9
4
作者 解德渤 于孟仟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16,共9页
作为混合治理形态,学术发包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学术治理模式。“学术发包制”意指政府与大学、社会与大学以及大学组织内部围绕学术任务而形成的一种发包关系,这一制度形态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实践方式已经深嵌在学术事务之中。学术... 作为混合治理形态,学术发包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学术治理模式。“学术发包制”意指政府与大学、社会与大学以及大学组织内部围绕学术任务而形成的一种发包关系,这一制度形态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实践方式已经深嵌在学术事务之中。学术发包制以科层制为制度根基,以项目制为制度手段,以学术锦标赛为制度精神,其制度呈现包括学术治理权分配、学术资源激励以及学术绩效问责三大部分。学术发包制遵循特定的形成机理,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促进“发包抓包”与“购买服务”的理念融通,推动从“刚性发包”到“弹性发包”的目标转移,并加速从“竞争发包”到“协作发包”的方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发包制 学术治理 学科建设 中国特色 行政发包制
下载PDF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时代意蕴与现实路径 被引量:7
5
作者 陈时见 李培彤 《教师教育学报》 2021年第1期8-14,共7页
教师教育振兴是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抓手,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则是实现教师教育振兴的必然选择。当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对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具有实然需求,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应然逻辑,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业已... 教师教育振兴是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抓手,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则是实现教师教育振兴的必然选择。当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对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具有实然需求,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应然逻辑,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业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学科建设需要坚持服务与引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协调等原则。其基本路径为:夯实学科队伍,厚植学科建设的根本力量;完善学科制度,构建学科发展的长效机制;汇聚多元力量,整合学科建设的优质资源;推动研究转型,凸显教师教育学科的中国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学科建设 学科发展 中国特色 教师教育专业化 教师队伍建设
下载PDF
学科“品牌特色”的构建与形成路径 被引量:7
6
作者 傅雷鸣 陈一飞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7-89,共3页
高校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创建"品牌特色"的学科建设机制有助于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提升学科建设的有效性。秉承科学发展的建设理念,设计品牌化的学科建设纲要是高校学科建设走"品牌特色"的思想基础。加... 高校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创建"品牌特色"的学科建设机制有助于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提升学科建设的有效性。秉承科学发展的建设理念,设计品牌化的学科建设纲要是高校学科建设走"品牌特色"的思想基础。加强和发挥人在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学术品牌队伍建设体系,有助于充分调动职工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创建品牌化的学科建设机制,丰富学科建设模式,凸显学科建设的可持续效能,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高校学科建设"品牌特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品牌特色” 可持续效能
下载PDF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改革——目标愿景、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6
7
作者 范涛 梁传杰 夏婉扬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8-74,共7页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改革的目标愿景是建立基于建设主体、建设对象、建设内容、管理制度等多元混合的学科建设模式,这既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客观要求、坚决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实践、科学配置高校办学资源的有效举...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改革的目标愿景是建立基于建设主体、建设对象、建设内容、管理制度等多元混合的学科建设模式,这既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客观要求、坚决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实践、科学配置高校办学资源的有效举措,也是推动学科建设模式改革的现实需要。多元混合型学科建设模式可实现建设主体、建设对象、建设内容和管理过程的"四协同",具有建设思路战略性、建设目标长远性、建设主体协同性和建设对象系统性等特点。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改革,保障并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成效是其根本价值追求,改革逻辑由高校外部转向高校内外协同,路径选择由同质化倾向回归特色化路线,建设手段由传统管理走向现代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模式 目标愿景 内涵特征 实施路径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行业特色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敏波 陈永琴 +2 位作者 李团结 马娟 张国渊 《高教学刊》 2023年第2期114-117,共4页
面对新一轮电子信息行业的科技革命和国家战略需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结合其电子机械特色,开展行业特色专业改造升级的探索与实践。该文重点介绍专业升级改造的路径与“专业+课程”双向引领思政建设模式,并在... 面对新一轮电子信息行业的科技革命和国家战略需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结合其电子机械特色,开展行业特色专业改造升级的探索与实践。该文重点介绍专业升级改造的路径与“专业+课程”双向引领思政建设模式,并在重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重塑、课程教学方式变革、多平台协同育人、专业国际化发展和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所总结的行业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与改革实践方法在国内同类新工科建设专业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专业建设 改造升级 行业特色 机械专业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专业建设的思考:协同、特色与创新
9
作者 王月 孟庆红 陈玉茜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77-80,共4页
数字经济专业目前尚处于成长期,如何遵循新文科理念,大力推进专业建设步伐,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当前社会对数字经济人才的需求,该文提出了数字经济专业建设的三点思考:一是“一核心+多支撑”的多个学院协同方式有利于促进数... 数字经济专业目前尚处于成长期,如何遵循新文科理念,大力推进专业建设步伐,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当前社会对数字经济人才的需求,该文提出了数字经济专业建设的三点思考:一是“一核心+多支撑”的多个学院协同方式有利于促进数字经济专业集约化、一体化发展;二是数字经济重在“产业数字化”,建议专业建设要强调对制造业或农业的服务;三是数字经济下创新驱动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要满足多元化培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专业建设 学科协同 建设特色 专业创新 建设思路
原文传递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4
10
作者 蔡向朝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78-81,共4页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高等教育的相关指导规划,结合行业和地域特点,阐述了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办学定位、学科与专业、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协调发展等若...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高等教育的相关指导规划,结合行业和地域特点,阐述了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办学定位、学科与专业、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协调发展等若干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办学定位 学科与专业 内涵建设 办学特色
下载PDF
特色立院 加强医院学科建设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汪卓赟 赵丹娜 《现代医院》 2013年第10期93-95,共3页
阐述了学科建设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回顾分析本省重点学科建设情况。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分析医院以特色立院,加强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
关键词 学科建设 特色 医院管理
下载PDF
浅析渔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的特点与策略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昭宁 徐瑞永 +2 位作者 劳海华 李丹 钟汝杰 《农业科技管理》 2014年第4期45-47,76,共4页
学科建设是现代渔业科研院所建设的基础工作。文章分析了渔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的特点,阐述了加强渔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策略,提出了研究制订学科建设规划、加强学术带头人与团队建设、加强科研平台与条件建设、创新管理运行机... 学科建设是现代渔业科研院所建设的基础工作。文章分析了渔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的特点,阐述了加强渔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策略,提出了研究制订学科建设规划、加强学术带头人与团队建设、加强科研平台与条件建设、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深入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加强渔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的措施,以期为渔业科研院所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 科研院所 学科建设 特点 策略
下载PDF
坚持开拓创新推进妇女研究特色发展
13
作者 周应江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0-16,共7页
开拓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承担着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妇女儿童事业与家庭建设事业发展的使命。学校的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基础... 开拓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承担着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妇女儿童事业与家庭建设事业发展的使命。学校的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基础建设等诸多创新举措,在妇女理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儿童教育与家庭建设、媒介与女性、妇女教育等领域着力打造科研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特色,取得良好成效。学校将继续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推动学校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女子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科研 学科建设 特色
下载PDF
论多重视域下认知传播学的本质特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海 欧阳宏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6-172,共7页
认知科学与传播学,两个古老的学科体系因时代环境的变更而转合,衍生出范式转型下其学理框架融合的认知传播学,超越各自独立源学科的脉络体系使其在多重视域下呈现出了新的学科特性。以特性为路径,探讨认知传播学情境互动下的建构机制,... 认知科学与传播学,两个古老的学科体系因时代环境的变更而转合,衍生出范式转型下其学理框架融合的认知传播学,超越各自独立源学科的脉络体系使其在多重视域下呈现出了新的学科特性。以特性为路径,探讨认知传播学情境互动下的建构机制,表明该学科已经具备交叉研究的包容性、超越传统的前沿性、动态变迁的现代性、多重研究的实践性、完整脉络的系统性、承上启下的学术性等六大本质特性。在转型范式下,认知传播学本质特性的梳理从主体、内容、渠道、受众、效果五个维度对整体认知传播学产生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传播学 本质特性 学科建构 特性意义
下载PDF
以学科建设引领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金昌 王健辉 +1 位作者 石磊 侯冬岩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3-107,共5页
高等学校要提升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主要依靠高质量学科建设,这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地方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必然选择。高校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凝练学科方向、创建学科平台、汇聚学科队伍、争创学科立项、营造... 高等学校要提升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主要依靠高质量学科建设,这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地方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必然选择。高校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凝练学科方向、创建学科平台、汇聚学科队伍、争创学科立项、营造学术氛围和获得社会认可六个方面。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要从单纯的学术取向发展模式转变为构建应用型学科体系发展模式,促进应用型学科引领应用型专业,开创具有应用型区域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学科特色 学科专业一体化 教育教学
下载PDF
地方高校应用特色学科评价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彩霞 邹建国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24期52-55,共4页
高校学科建设是提高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的过程。高校学科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科建设,提升高校以学科为载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该文梳理现有学科评价体系与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地方应用特色学科评价与... 高校学科建设是提高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的过程。高校学科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科建设,提升高校以学科为载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该文梳理现有学科评价体系与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地方应用特色学科评价与学科建设关系,指出地方高校学科评价体系构建的方向、应用特色学科评价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地方高校应用特色学科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应用学科 学科评价 学科建设 学科特色 多元评价体系
原文传递
通时合变,学必致用--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源流与特色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广思 王曲荷 《世界建筑》 2018年第5期109-112,共4页
一个大学的学科如何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下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学术问题。同时,在学科建设之中的先辈的思想、经验和成就亦为后来者学习和缅怀,本文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学科建设、重要人物以及突出... 一个大学的学科如何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下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学术问题。同时,在学科建设之中的先辈的思想、经验和成就亦为后来者学习和缅怀,本文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学科建设、重要人物以及突出的学术成果的梳理,溯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之源流,展现出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传承与发展数十年至今呈现出的"通时合变,学必致用"的鲜明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园林教育 岭南园林 学科特色
下载PDF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明惠 倪红 左熹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81-84,共4页
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现状,指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应该具备应用型、地方性、集群性、前瞻性等特征,从强化特色、突出学科专业一体化、坚持面向产业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打造优良的学术团队、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 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现状,指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应该具备应用型、地方性、集群性、前瞻性等特征,从强化特色、突出学科专业一体化、坚持面向产业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打造优良的学术团队、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应用型 特征
下载PDF
基于地域特色的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志峰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第2期29-33,135,共6页
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西部省(市、自治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作为地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的西部高校,其学科整体竞争力欠缺,学科建设水平相对薄弱。面对国家一流学... 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西部省(市、自治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作为地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的西部高校,其学科整体竞争力欠缺,学科建设水平相对薄弱。面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宏伟目标,西部高校是选择"冷漠无视"还是"乘势而为"。本文通过对西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历程的梳理、一流学科建设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分析,提出了结合地域自然环境特色、社会文化特色和经济技术特色的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为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高校 学科建设 一流学科 地域特色
下载PDF
中日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彪 郭依科 李彬瑞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2-137,共6页
为了培养安全领域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使学科发展符合国际未来发展趋势,针对中国和日本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内涵的异同点,具体讨论2国学科建设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特色、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方面的差异,分析中日学科差异伴生影响... 为了培养安全领域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使学科发展符合国际未来发展趋势,针对中国和日本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内涵的异同点,具体讨论2国学科建设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特色、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方面的差异,分析中日学科差异伴生影响。结合当前社会不同领域和层次需求,明确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与行业联系紧密;日本的安全工学在学科交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安全工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程度较低;日本学校与社会的交互培养模式使人才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科学与工程 学科建设 中国 日本 专业特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