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8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质量改进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黄胜 许容芳 +3 位作者 姚丹 陆勤美 张兰凤 杨燕光 《护理管理杂志》 2014年第7期488-490,共3页
目的探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分析和确定质量改进的问题,采取了完善管理制度、制订化疗护理路径,加强专科知识培训,改变工作模式,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加强质... 目的探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分析和确定质量改进的问题,采取了完善管理制度、制订化疗护理路径,加强专科知识培训,改变工作模式,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加强质量管理等整改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化疗中静脉炎、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发生减少(P<0.01),健康教育知识得分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规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管理,有效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化疗 持续质量改进
下载PDF
评价R-CHOP方案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一项回顾性多中心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程志祥 邹善华 +7 位作者 李锋 李军民 王健民 陈芳源 曹军宁 王椿 魏征 程韵枫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目的观察R—CHOP方案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并与CHOP方案作比较。方法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507例初发DLBCL患者进入本研究,分为CHOP及R—CHOP两组。CHOP组接受6个疗程CHOP方案... 目的观察R—CHOP方案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并与CHOP方案作比较。方法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507例初发DLBCL患者进入本研究,分为CHOP及R—CHOP两组。CHOP组接受6个疗程CHOP方案,R—CHOP组患者接受至少4个疗程R—CHOP方案化疗,之后两个疗程采用R—CHOP方案或CHOP方案治疗。利妥昔单抗剂量为375mg/m2,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mg/m2、阿霉素50mg/m2、长春新碱1.4mg/m2(最大剂量2.0mg/m2)、泼尼松60—100mg。结果411例可分析病例中,CHOP组224例,其中完全反应(CR)160例(71.43%),总有效率(ORR)为87.95%;R—CHOP组187例,其中CR144例(77.01%),ORR为95.19%。R—CHOP组较CHOP组的ORR显著提高(P=0.007)。CHOP组中位随访时间35.2个月,R—CHOP组中位随访时间28.1个月,随访至终点时,CHOP组预期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84.8个月,R—CHOP组尚未达到中位PFS,两组均未达到中位总生存(OS)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两组患者的PFS及O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CHOP组不良反应与CHOP组类似。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可有效用于初治DLBCL,具有更高的缓解率,延长PFS时间和提高OS率,同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抗体 单克隆 CD20 多中心研究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15例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迎宏 段清川 +3 位作者 左强 杜晨 谢立峰 朱丽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653-1657,共5页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组织学亚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免疫组织学类型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2010-2016年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5例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影...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组织学亚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免疫组织学类型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2010-2016年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5例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并对不同病理分型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NK/T淋巴瘤患者9例,中位年龄39岁,其中男5例,女4例;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6例,中位年龄64岁,其中男3例,女3例,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大B淋巴瘤按照病理学Han′s分型可分为生发中心型(1例)和非生发中心型(5例)。NK/T及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临床症状中鼻塞、复视、溢泪、突眼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病理类型2组间影像特点中肿物外侵下鼻甲及肿物外侵眼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K/T淋巴瘤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中CD56(+)8例,CD3(+)5例,EBER(+)9例;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1例)免疫组织化学:Bcl-6(+)、CD10(+),MUM1(-);非生化中心型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Bcl-6(+)5例,MUM1(+)5例,CD10(-)5例。结论:(1)NK/T淋巴瘤在中国人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发病率较高,与之对应弥漫大B淋巴瘤发病率较低,这与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的发病率相似,但与西方国家的发病率差别较大;(2)早期出现复视、溢泪及突眼症状,并且影像学上出现眼眶外侵的鼻腔鼻窦肿瘤患者应高度怀疑弥漫大B淋巴瘤;肿瘤的早期诊断对早期治疗尤为重要;(3)组织病理学:NK/T淋巴瘤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中CD56及EBER阳性率较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UM1阳性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 NK/T细胞 弥漫大b细胞 影像学 组织病理学
原文传递
美罗华治疗32例弥漫型大B细胞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被引量:7
4
作者 徐才刚 吴俣 +2 位作者 陈心传 刘霆 贾永前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 评价美罗华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DLBCL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用同期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8例弥漫型大B细胞性NHL患者分为研究组(美罗华组)和对照组,前组32例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 目的 评价美罗华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DLBCL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用同期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8例弥漫型大B细胞性NHL患者分为研究组(美罗华组)和对照组,前组32例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联合美罗华治疗;后组36例单用CHOP方案。每4周循环1个疗程,3~6疗程后作评价。将两组患者按国际淋巴瘤预后因子指数(IPI)分为中低危组和高危组,分析其疗效与预后。全部患者6个疗程后停止治疗,随访观察生存情况。结果 美罗华组完全缓解率(CR)达56.3%,总有效率87.5%;对照组分别为13.9%、63.9%,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美罗华组6、12、24、36月总的生存率分别为96.9%、87.5%、71.9%和65.6%,对照组分别为91.7%、80.6%、58.3%和41.7%(P>0.05)。美罗华组中中低危组的CR及部分缓解率(PR)分别为68.4%、26.3%,高危组分别为38.5%、38.5%(P<0.01);对照组中低危组的CR及PR分别为15.8%、68,4%,高危组则分别为11.8%、29.4%(P<0.001)。结论 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DLBCL的疗效显著,3年生存率高,不良反应较单纯化疗少,可作为该病目前的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华 弥漫型大b细胞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不良反应 联合化疗 预后 生存率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iR-339-5p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涂义姚 张瑰红 +3 位作者 丁凯阳 吴正升 王昭晖 杨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9-412,417,共5页
目的检测miR-339-5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探讨miR-339-5p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显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23例DLBCL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 目的检测miR-339-5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探讨miR-339-5p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显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23例DLBCL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H)组织中miR-339-5p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DLBCL组织中Ki-67和BCL-6蛋白的表达,分析miR-339-5p与BCL-6表达的相关性及二者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DLBCL组织中miR-339-5p的阳性率(39.8%,49/123)显著低于RH组织(90.0%,18/20)。活化的B细胞型(ABC型)DLBCL组织中miR-339-5p阳性率(31.0%,22/71)明显低于生发中心的次级B细胞型(GCB型)(51.9%,27/52)。miR-339-5p在DLBCL中表达降低与Ann Arbor分期晚以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有关(P均<0.05)。ABC型、GCB型DLBCL中miR-339-5p阴性患者生存率均明显低于miR-339-5p阳性患者(P均<0.01)。DLBCL中miR-339-5p与BCL-6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miR-339-5p低表达可能与DLBCL进展和预后不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miR-339-5p KI-67 bCL-6
下载PDF
MRI在舌鳞癌与舌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舒红格 陈浪 +2 位作者 胡军武 李丽 张菁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78-1481,共4页
目的研究舌鳞癌和舌淋巴瘤的MRI影像学征象,探讨MRI在舌鳞癌与舌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舌鳞癌和舌淋巴瘤共39例患者术前MR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舌鳞癌表现为好发于舌体舌周缘的肿块,局部... 目的研究舌鳞癌和舌淋巴瘤的MRI影像学征象,探讨MRI在舌鳞癌与舌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舌鳞癌和舌淋巴瘤共39例患者术前MR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舌鳞癌表现为好发于舌体舌周缘的肿块,局部舌黏膜破坏;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现为好发于舌根部的黏膜下信号均匀的肿块,局部黏膜多完整;舌NK/T细胞淋巴瘤表现为舌弥漫性肿大,信号不均,边界模糊。结论舌部肿瘤检查首选MRI;舌淋巴瘤和舌鳞癌的MRI征象及好发部位有区别,所以MRI不仅可以诊断舌肿瘤,还能对舌鳞癌及舌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肿瘤 舌鳞癌 舌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 NK/T细胞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血清外泌体miR-451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监测中的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曹迪 蒋昱 +3 位作者 冯钰 景彩霞 徐娟 徐才刚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9-403,共5页
目的探索血清外泌体miR-451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的水平及其在治疗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6例DLBCL患者,56例健康对照者。收集新发DLBCL患者治疗前、化疗2~4疗程及化疗结束后血清样本... 目的探索血清外泌体miR-451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的水平及其在治疗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6例DLBCL患者,56例健康对照者。收集新发DLBCL患者治疗前、化疗2~4疗程及化疗结束后血清样本,并同时收集健康人血液标本,提取血清中的外泌体RNA,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判定miR-451a的诊断效能,用各时点收集的血清样本动态分析血清外泌体miR-451a水平与化疗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56例DLBCL患者与56例健康对照者相比,DLBCL患者血清外泌体miR-451a水平下降(P<0.000 1),在两组受试者间用miR-451a诊断DLBCL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7(95%CI0.645~0.816)。在随访到的43例DLBCL患者中,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或者部分缓解的患者其血清外泌体miR-451a水平较化疗前有所上升(P<0.05),与配对的健康人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未获得缓解的患者,其血清外泌体miR-451a水平较化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且仍然低于配对的健康人水平(P<0.05);化疗完成后在未缓解者与缓解者之间进行鉴别,血清miR-451a的AUC为0.867(95%CI 0.728~0.951)。结论血清外泌体miR-451a水平动态监测有助于DLBCL化疗过程中的疗效(是否缓解)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外泌体 miR-451a 疗效
原文传递
非特指类型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1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方建晨 黄春鑫 +1 位作者 李征 汪春年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8期631-634,640,共5页
目的分析、了解非特指类型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V+DLBCL,NO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1例EBV+DLBCL,NOS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11例EBV+DLBCL,NOS病理组织学主要表现为单一性和多形性... 目的分析、了解非特指类型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V+DLBCL,NO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1例EBV+DLBCL,NOS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11例EBV+DLBCL,NOS病理组织学主要表现为单一性和多形性两种形态;地图状坏死是多形性形态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显示EBV+DLBCL,NOS以non-GCB(非生发中心细胞样型)为主,占72.7%(Hans分型)。EBV+DLBCL,NOS患者预后极差,治疗方案包括R-CHOP、CHOP和COP,所有患者进行随访,3年内已死亡8例,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平均生存时间15个月。结论本组EBV+DLBCL,NOS是有治疗方案和完整临床资料、随访结果和病理学分析研究,该疾病的病理组织学主要表现为单一性和多形性两种形态,免疫表型主要为以non-GCB为主,该病患者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Eb病毒 临床病理学
下载PDF
初治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6例:利妥昔单抗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仲凯励 刘静 +4 位作者 陈喜林 肖秀斌 达永 张伟京 苏航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2-546,共5页
目的分析初治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G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探讨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5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初治PG... 目的分析初治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G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探讨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5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初治PG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近期和远期疗效,以及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纳入26例PGDLBCL患者,男性14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50.1岁,最常见症状为腹痛。全组患者采用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分为单纯CHOP组(n=9)和RCHOP组(n=17),CR率分别为55.56%(5/9)和50%(8/16),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中位随访40个月(3~84个月),全组5年无进展生存期为60.3%,总生存期74.4%。其中RCHOP组分别为58.9%和84.6%,CHOP组为66.7%和66.7%,RCHOP组优于CHOP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Lugano分期和IPI评分显著影响预后。结论化疗可作为PGDLBCL的一线治疗,加用利妥昔单抗可能有利于提高远期生存率;临床分期和IPI评分是重要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利妥昔单抗
原文传递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HC Ⅱ类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昭晖 张瑰红 +2 位作者 丁凯阳 涂义姚 杨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5-539,共5页
目的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123例DLBCL和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 目的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123例DLBCL和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hyperplasia,RH)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DLBCL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良恶性淋巴组织中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DLBCL组织中MHCⅡ类分子阳性率(49.5%,61/123)显著低于RH淋巴组织(86.7%,26/30);活化B细胞(activated B-cell-like,ABC)型DLBCL中MHCⅡ阳性率(38%,27/71)显著低于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65.3%,34/52)。DLBCL中MHCⅡ类分子的低表达与患者结外病灶受累多、体能状态评分高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高危组有关(P均<0.05)。在ABC型DLBCL患者中,MHCⅡ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MHCⅡ高表达组患者。ABC型DLBCL中MHCⅡ类分子表达与MUM1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MHCⅡ类分子在DLBCL中存在低表达,其异常表达可能在DLBCL发生和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丢失提示DLBCL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MHCⅡ类分子 预后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VEGF和IL-17水平变化的临床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红华 张可尔 +4 位作者 张辉 孙建群 刘炎华 胡娜 张志敏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5期731-734,共4页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介素-17(IL-17)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8月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0例作为DLBCL组,另外同期选取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健...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介素-17(IL-17)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8月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0例作为DLBCL组,另外同期选取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VEGF和IL-17水平,对比血清VEGF和IL-17水平在DLBCL患者不同分期、不同预后危险分层、治疗前后水平变化并分析VEGF、IL-17之间相关性。结果:DLBCL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IL-17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Ⅳ期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Ⅲ期、Ⅱ期、Ⅰ期(P<0.05),血清IL-17水平低于Ⅲ期、Ⅱ期、Ⅰ期(P<0.05)。高危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高中危、低中危、低危(P<0.05),血清IL-17水平低于高中危、低中危、低危(P<0.05)。DLBCL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IL-17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VEGF、IL-17之间呈负相关(r=-0.343,P=0.007)。结论:DLBCL患者血清VEGF升高,IL-17水平降低,且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临床治疗、预后相关,可作为诊治DLBCL的敏感指标,为临床上判断DLBCL患者预后及新型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白介素-17
下载PDF
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应志涛 王亚栋 +10 位作者 宋玉琴 王小沛 郑文 林宁晶 涂梅峰 谢彦 平凌燕 张晨 刘卫平 邓丽娟 朱军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117,125,共7页
目的 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EBV相关淋巴瘤预后较差,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面临挑战。本研究旨在体外培养获得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其功能及体外抗肿瘤能力。方法采集2015-02-22-201... 目的 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EBV相关淋巴瘤预后较差,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面临挑战。本研究旨在体外培养获得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其功能及体外抗肿瘤能力。方法采集2015-02-22-2016-05-01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10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培养获得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特异性T细胞比例,测定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对自体淋巴母细胞系(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LCL)杀伤作用以及对来自EB病毒潜伏膜蛋白1(Epstein-Barr virus 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LMP2和EB病毒核抗原1(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antigen,EBNA1)不同部位肽段的反应性。结果采集10例EBV阳性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体外培养发现随时间延长,抗原特异性T细胞比例升高。培养2周后的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在再次遭遇抗原后,效应细胞比例可以达到(6.837±1.031)%,与阴性对照(1.447±0.566)%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2,P=0.001。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可以识别已经证实的LMP2表位。抗原特异性T细胞中同时含有EBV抗原反应性CD4和CD8细胞。体外杀伤试验证实,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能够杀伤患者自体来源的EBV病毒转化的B细胞产生淋巴母细胞细胞系(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LCL),但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不相合的异体LCL却不具备杀伤活性,即具有HLA限制性。结论 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有可能用于治疗EBV相关淋巴瘤,为后续开展相关体内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病毒 淋巴瘤 NK/T 弥漫大b细胞 抗原特异性T细胞
原文传递
改良DICE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
13
作者 王小倩 卢辉 刘丽英 《北方药学》 2018年第12期10-11,共2页
目的:观察改良DICE方案(顺铂+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甲泼尼龙)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1例经系统治疗复发或进展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采用改良DICE方案化疗,2周期后观察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1例... 目的:观察改良DICE方案(顺铂+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甲泼尼龙)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1例经系统治疗复发或进展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采用改良DICE方案化疗,2周期后观察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1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8例,疾病稳定(SD)6例,疾病进展(PD)2例,客观有效率为61.90%,临床获益率90.48%。化疗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无化疗相关性死亡病例发生。结论:改良DICE方案可作为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二线解救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ICE方案 复发 难治
下载PDF
23例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14
作者 王燕嬉 孟祥英 《中国民康医学》 2015年第20期79-80,共2页
目的:观察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测定。结果:中心母细胞淋巴瘤占78.26%(18/23),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占4.35%(1/23),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占8.70%(... 目的:观察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测定。结果:中心母细胞淋巴瘤占78.26%(18/23),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占4.35%(1/23),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占8.70%(2/23),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占8.70%(2/23)。形态学上瘤组织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细胞呈片状或结节状生长,瘤细胞弥漫排列,染色质粗颗粒状;CD-20肿瘤细胞均呈阳性,均不表达CD-3和Cyclin Dl。结论:DLBCL属有异质性的一组淋巴瘤,掌握其病理特征对于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 淋巴瘤 病理分析
下载PDF
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与单用CHOP方案治疗Ⅲ、Ⅳ期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王晓雪 高然 +2 位作者 于锦香 蔡大利 李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3-376,共4页
目的比较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和单用CHOP方案治疗Ⅲ、Ⅳ期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同期(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非随机对照的方法,将56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分为2组,美罗华联合CHOP治疗组(R-C... 目的比较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和单用CHOP方案治疗Ⅲ、Ⅳ期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同期(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非随机对照的方法,将56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分为2组,美罗华联合CHOP治疗组(R-CHOP组)26例,CHOP治疗组(CHOP组)30例,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R-CHOP组患者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8例,总有效率为88.5%(23/26);CHOP组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8例,总有效率为63.3%(19/3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R-CHOP组和CHOP组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1%和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8%和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轻中度骨髓抑制和输液相关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分别为38.5%和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能够提高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的疗效,而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可作为该病的一线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美罗华 化疗 CHOP方案
下载PDF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诊疗指南解读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规范治疗 被引量:32
16
作者 许彭鹏 赵维莅 《华西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351-354,共4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血液肿瘤,其诊断遵循2016年版世界卫生组织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治疗上,初治患者应根据其年龄、国际预后指数评分以及对化学治疗(化疗)的耐受性等进行分层治疗。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血液肿瘤,其诊断遵循2016年版世界卫生组织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治疗上,初治患者应根据其年龄、国际预后指数评分以及对化学治疗(化疗)的耐受性等进行分层治疗。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复发、化疗敏感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若条件允许,推荐进入临床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诊疗指南 治疗
原文传递
PD-1、PD-L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8
17
作者 金静霞 郑翠苹 +2 位作者 陈丽雅 叶琼 吴圣豪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初诊DLBCL组织(DLBCL组)和45例淋巴结良性增生病变组织(对照组)中PD-1、PD-L1蛋白的表...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初诊DLBCL组织(DLBCL组)和45例淋巴结良性增生病变组织(对照组)中PD-1、PD-L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D-1及PD-L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DLBCL组中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8.00%∶24.44%,64.00%∶28.89%,均P<0.05)。DLBCL组中PD-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相关性;而PD-L1表达与B症状、EBV感染、肿瘤分期及病理分型均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PD-1阳性组中PD-L1表达率更高(82.76%∶38.10%,P<0.05)。结论:PD-L1在DLBCL组织中高表达,并与分期、病理分型、B症状及EBV感染相关。推测PD-L1的表达可能是DLBCL的一个不良预后因子,以PD-1/PD-L1信号通路为靶点的治疗有望成为难治性DLBCL的潜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预后
原文传递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后血清β2-MG VEGF与LDH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8
作者 肖蓉 姜涛 +7 位作者 万纯黔 李慧 李成龙 车菲菲 陈姣 黄晓兵 王春森 王晓冬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994-999,共6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治疗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治疗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7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DLBCL组),选择同期至四川省人民医院行体格检查的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所有DLBCL患者均接受标准化疗,化疗前后均留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采集所有DLBCL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上述因子的变化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疗效的关系。结果:入院时DLBCL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DLBCL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均降低,与同组化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R-CHOP方案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CHOP组(P<0.05);伴典型B症状患者血清LDH水平高于未伴B症状患者(P<0.05),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均高于分期为Ⅰ~Ⅱ期患者(P<0.05),伴骨髓侵犯患者高于未伴骨髓侵犯患者(P<0.05),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为高危的患者高于低危患者(P<0.05),治疗反应无效的患者高于有效患者(P<0.05);DLBCL患者血清VEGF、β2-MG及LDH水平表达三者互相比较均呈正相关,三者与治疗有效率的对比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DLBCL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较高,且在治疗后呈明显下调,三者表达水平的变化均与患者临床分期、骨髓侵犯、IPI指数和治疗反应相关,提示其可作为DLBCL患者疾病监测、治疗疗效和预后评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Β2-微球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乳酸脱氢酶 病理
下载PDF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ased on nodal or extranodal primary sites of origin:Analysis of 1,085 WHO classified cases in a single institution in China 被引量:25
19
作者 Yuankai Shi Ying Han +12 位作者 Jianliang Yang Peng Liu Xiaohui He Changgong Zhang Shengyu Zhou Liqiang Zhou Yan Qin Yongwen Song Yueping Liu Shulian Wang Jing Jin Lin Gui Yan Sun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obiologic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patient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primary site.Methods: A total of 1,08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DLBCL in Natio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obiologic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patient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primary site.Methods: A total of 1,08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DLBCL in National Cancer Center/Cancer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during a 6-year period were enrolled.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primary site.Results: In the 1,085 patients, 679(62.6%) cases were nodal DLBCL(N-DLBCL) and 406 cases(37.4%) were extranodal DLBCL(EN-DLBCL). The most common sites of N-DLBCL were lymphonodus(64.8%), Waldeyer's ring(19.7%), mediastinum(12.8%) and spleen(2.7%), while in EN-DLBCL, stomach(22.4%), intestine(16.0%),nose and sinuses(8.9%), testis(8.4%), skin(7.9%), thyroid(6.9%), 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6.4%), breast(5.7%), bone(3.4%), and salivary gland(2.7%) were most common. N-DLBCL patients tend to present B symptoms, bulky disease, and elevated LDH more often, while age >60 years, extranodal sites >1, Ann Arbor stage I or II,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and Ki-67 index >90% were usually seen in EN-DLBCL.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OS) rate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rate for all patients were 62.5% and 54.2%. The 5-year OS rate for patients with N-DLBCL and EN-DLBCL were 65.5% and 56.9%(P=0.008), and the 5-year PFS were57.0% and 49.0%(P=0.020). Waldeyer's ring originated DLBCL possessed the highest 5-year OS rate(83.6%) and PFS rate(76.9%) in N-DLBCL. The top five EN-DLBCL subtypes with favorable prognosis were stomach,breast, nose and sinuses, lung, salivary gland, with 5-year OS rate: 70.3%, 69.6%, 69.4%, 66.7% and 63.6%,respectively. While CNS, testis, oral cavity and kidney originated EN-DLBCL faced miserable prognosis, with 5-year OS rate of 26.9%, 38.2%, and 42.9%.Conclusions: In our study, primary sites were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Compared with EN-DLBCL, N-DLBCL had better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 distribution NODAL EXTRANODAL
下载PDF
艾迪注射液辅助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22
20
作者 陆国权 周晓红 +1 位作者 陈红 檀建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33-737,共5页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辅助R-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2月到2010年9月期间在我科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5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1组26例患者R-CHOP方案化疗的同时静脉滴注艾迪注射液(Aid...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辅助R-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2月到2010年9月期间在我科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5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1组26例患者R-CHOP方案化疗的同时静脉滴注艾迪注射液(Aidi+R-CHOP组),给予另1组25例患者仅R-CHOP方案化疗(R-CHOP组),3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比较两组近期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质量、s IL-2R水平及远期生存率情况。结果:Aidi+R-CHOP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R-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i+R-CHOP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R-CHOP组,而KPS分值显著高于R-CH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s IL-2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idi+R-CHOP组s IL-2R水平显著低于R-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i+R-CHOP组3、5年无进展生存期(PFS,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均明显高于R-CH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艾迪爱迪注射液辅助R-CHOP方案治疗DLBCL可提高近期治疗疗效,增加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其效果较单用R-CHOP方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迪注射液 R-CHOP方案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