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制度变迁与纳西族的殉情 被引量:9
1
作者 杨福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共5页
殉情在世界上各民族中都发生过,但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的纳西族那样惨烈和严重。本文认为,政治制度变革引发的文化变迁是导致纳西族殉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清王朝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丽江实施“改土归流”,推行大规模的“以夏变夷... 殉情在世界上各民族中都发生过,但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的纳西族那样惨烈和严重。本文认为,政治制度变革引发的文化变迁是导致纳西族殉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清王朝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丽江实施“改土归流”,推行大规模的“以夏变夷”强权政治和强制性的风俗变革,纳西族传统性爱观、婚姻观与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冲突,儒家文化的封建礼教与纳西族传统习俗的冲突,导致了众多的殉情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西族 殉情 政治变革 文化变迁
下载PDF
《红楼梦》中林黛玉结局考论 被引量:2
2
作者 沈新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2期61-67,共7页
本文根据人物的名号和《红楼梦》前八十回文字,以及脂砚斋批语等材料进行考索推测,指出高鹗续书中黛玉的结局明显不合作者原意。黛玉应是相思成病,因婚姻无人作主,前途无望,投水殉情,自我解脱;时间在"二宝"结婚之前。
关键词 林黛玉 代玉 投水 殉情
下载PDF
论莱辛《汉堡剧评》中戏剧的情节结构布局理论——以悲喜剧《殉情》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辉 《新余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83-86,共4页
以安东尼澳·奎罗的悲喜剧《殉情》为例,阐释了莱辛在《汉堡剧评》中的情节布局理论,表现为:主线单一,布局匀称;与行动关系最密切的发现和突转,引发观众的怜悯或恐惧;人物的性格既是多色调、多层次激情的混合与斗争,又是超载性格和... 以安东尼澳·奎罗的悲喜剧《殉情》为例,阐释了莱辛在《汉堡剧评》中的情节布局理论,表现为:主线单一,布局匀称;与行动关系最密切的发现和突转,引发观众的怜悯或恐惧;人物的性格既是多色调、多层次激情的混合与斗争,又是超载性格和常见性格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殉情》 戏剧情节 结构布局
下载PDF
为什么花蕾从不呻吟——读严谅诗集《从不呻吟的花蕾》
4
作者 周文英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3期49-55,共7页
诗歌评论从为什么花蕾从不呻吟、水语之羽、个人对生命的沉思和文化乡愁等四方面进行了文本细读,抓住了诗歌向外部世界敞开的切入点,把诗歌与读者在精神上进行了沟通,说明诗歌的可沟通性和可分享性:诗歌,应该是生命本源的抒写.
关键词 殉情 生命力 生与死 乡愁 他乡
下载PDF
纳西族殉情现象的法社会学解读
5
作者 郑文革 《科学.经济.社会》 2015年第3期117-120,共4页
纳西族在清朝"改土归流"之后,出现了独具特色的殉情现象,这是一种文化扭曲现象。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正统的制度对非正式的少数民族文化蛮横干涉的结果。法律制度应当以社会文化为基础,切不可轻易对社会文化进行盲目的改... 纳西族在清朝"改土归流"之后,出现了独具特色的殉情现象,这是一种文化扭曲现象。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正统的制度对非正式的少数民族文化蛮横干涉的结果。法律制度应当以社会文化为基础,切不可轻易对社会文化进行盲目的改造。在今天的法治建设中,应当以史为鉴,尊重各种非正式的制度与文化,逐渐消除历史遗留的殉情现象,并避免类似的现象再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殉情 法社会学 法的多元 非正式制度
下载PDF
刘兰芝婚姻悲剧的现代性审视——重读《孔雀东南飞》
6
作者 吴毓鸣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417-420,共4页
刘兰芝是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知书识礼温柔贤淑,婆婆却耿耿于怀百般刁难。刘兰芝不堪其辱,毅然"回家",再嫁前"自尽",千百年以来,人们视为封建压迫下的"殉情"行为。文章以人性为切入点,从... 刘兰芝是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知书识礼温柔贤淑,婆婆却耿耿于怀百般刁难。刘兰芝不堪其辱,毅然"回家",再嫁前"自尽",千百年以来,人们视为封建压迫下的"殉情"行为。文章以人性为切入点,从心理学角度审视,刘兰芝的"自诉离婚、同意再嫁、毁婚自杀"等行为,对"阶级论"和"殉情说"的历史定论提出了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 阶级论 殉情说
下载PDF
试论白马藏族民间故事中的“殉情母题”——以《新娘鸟》和《阿拜波与娥曼妹》为例
7
作者 杨军 《三江高教》 2014年第4期67-72,共6页
"殉情母题"的爱情悲剧是白马藏族最为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在白马藏族广大民众中广泛流传。这类故事以青年男女"生生死死的恋爱"为情节主线,通过"相爱—干涉—殉情"的模式化结构呈现,强烈控诉了传统婚姻... "殉情母题"的爱情悲剧是白马藏族最为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在白马藏族广大民众中广泛流传。这类故事以青年男女"生生死死的恋爱"为情节主线,通过"相爱—干涉—殉情"的模式化结构呈现,强烈控诉了传统婚姻观念和恶势力摧残自由婚恋的罪恶,并在文学意义上彰显了悲剧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藏族 殉情 母题 《新娘鸟》 《阿拜波与娥曼妹》 悲剧
原文传递
《女人是蜜》新批评解读
8
作者 肖敬波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1期68-71,共4页
纳西族女作家和晓梅的小说《女人是蜜》通过时空交错的方式将三代纳西女人的故事进行了嵌套叙述,产生了历史与现实、男人与女人、本土与异域的多维度碰撞,在语言和文本结构上形成强烈的张力,开拓了小说的审美意蕴和思想深度。反讽、... 纳西族女作家和晓梅的小说《女人是蜜》通过时空交错的方式将三代纳西女人的故事进行了嵌套叙述,产生了历史与现实、男人与女人、本土与异域的多维度碰撞,在语言和文本结构上形成强烈的张力,开拓了小说的审美意蕴和思想深度。反讽、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饱含了作者对纳西族女性情感命运的深层思考和倾力高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西族殉情 叙事技巧 张力 反讽 象征
下载PDF
殉情文学的叙事模式与寄寓性意象建构
9
作者 贠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68-74,共7页
中国各民族以“殉情”为母题,以一体多元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创造了经典的殉情文学作品,“美的毁灭”产生了巨大的悲剧力量与审美效应。殉情文学多是“累世层积”的成果,是劳动人民与文人共同创作的艺术结晶,其叙事模式是相似的、程式化的... 中国各民族以“殉情”为母题,以一体多元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创造了经典的殉情文学作品,“美的毁灭”产生了巨大的悲剧力量与审美效应。殉情文学多是“累世层积”的成果,是劳动人民与文人共同创作的艺术结晶,其叙事模式是相似的、程式化的,即“相爱—阻碍—反抗—殉情”,“殉情与合冢”是最核心的叙事元素。受中国传统审美价值取向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传统文学表达的影响,各民族殉情文学在结尾均基于本民族文化进行了寄寓性意象建构,使得殉情主人公“社会人”身份消解,在“彼世界”获得重生,实现了永恒的自由与幸福,从而结局“圆满”,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殉情文学的经典审美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殉情文学 合冢 意象
下载PDF
一样离恨 两般韵致——白居易《长恨歌》与王安忆《长恨歌》之比较
10
作者 李培红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18-21,共4页
王安忆遥承千年前的白居易,从创新的角度创作了与白居易诗歌《长恨歌》同名的小说《长恨歌》,但两篇作品却表现为各自不同的精神特质。其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浪漫与反浪漫的手法之别,一是为情殇与为利终的憾恨之别。
关键词 白居易 王安忆 《长恨歌》 浪漫 反浪漫 情殇 实利
下载PDF
敦煌本韩朋故事殉情化物主题流变研究
11
作者 唐佳慧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53-57,128,共6页
殉情一直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经典主题,并随着文学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的主题--殉情化物。敦煌本韩朋故事从一开始的“为爱殉情”逐渐发展至“殉情化物”正是这一主题的体现。在敦煌本《韩朋赋》中,韩朋夫妇为爱殉情后精魂不灭,并化生... 殉情一直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经典主题,并随着文学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的主题--殉情化物。敦煌本韩朋故事从一开始的“为爱殉情”逐渐发展至“殉情化物”正是这一主题的体现。在敦煌本《韩朋赋》中,韩朋夫妇为爱殉情后精魂不灭,并化生他物再续前缘,其精魂不灭的背后是“万物有灵”“神不灭”等哲学观念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体现。“石”“相思树”“鸳鸯”也因其本身的特质,被文人赋予爱情的意味,成为殉情后的“精魂”所化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朋故事 精魂不灭 殉情化物 流变
下载PDF
纳西族殉情作品及殉情风尚生死观探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艳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61,共4页
纳西族文化中独特的殉情作品和殉情现象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和思考。纳西族殉情现象不是纳西族文化孤立的一面,它与其现实生活、民族心理性格、宗教信仰和世界观有着直接的或千丝万缕的关联,是民族文化中多种力量整合的结果。
关键词 纳西族 殉情 东巴文化 生死观
下载PDF
纳西族宗教殉情死亡仪式解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沈玉菲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107,共7页
本文以丽江纳西族社会历史上的殉情死亡仪式为例,分析殉情习俗的发生之因和后续之因,神话与习俗、习俗中的仪式的关系,并尝试运用人类学通过仪式理论及象征理论等探讨仪式过程的深层含义,以解析纳西民族的心理及思维结构。
关键词 殉情死亡仪式 神话 通过仪式 象征
原文传递
论哈萨克族民间爱情叙事诗中的殉情母题及其文化内涵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帅 范学新 努力哈丽帕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5-58,共4页
哈萨克爱情叙事诗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殉情母题是爱情叙事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情节单元,本文主要从哈萨克爱情叙事诗文本出发,研究其叙事母题并进一步阐明殉情母题背后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哈萨克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和... 哈萨克爱情叙事诗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殉情母题是爱情叙事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情节单元,本文主要从哈萨克爱情叙事诗文本出发,研究其叙事母题并进一步阐明殉情母题背后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哈萨克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和宗教信仰,也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创作模式和丰富的内容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族 爱情叙事长诗 殉情母题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