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行泄泻中医辨治思路 被引量:8
1
作者 曲梅 王翠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159-160,共2页
经行泄泻是指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净即止。文章对古籍及近年文献对经行泄泻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治疗进行了综述,发现经行泄泻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虚、肾阳虚、肝郁乘脾及热迫大肠,中医药是治疗本病的一种... 经行泄泻是指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净即止。文章对古籍及近年文献对经行泄泻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治疗进行了综述,发现经行泄泻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虚、肾阳虚、肝郁乘脾及热迫大肠,中医药是治疗本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肾 经行泄泻 辨证论治
下载PDF
从“木赖土以培,土得木而达”探讨疏肝理脾方对经行泄泻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毛清雯 李然 +1 位作者 刘立萍 石岩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5-167,共3页
“木赖土以培,土得木而达”即肝为木气,全赖脾土以滋培,脾土也得肝木而通条畅达。基于“木赖土以培,土得木而达”,阐述肝脾的密切联系对经行泄泻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肝郁脾虚是经行泄泻的主要病机,疏肝理脾法为防治经行泄泻的主要治法... “木赖土以培,土得木而达”即肝为木气,全赖脾土以滋培,脾土也得肝木而通条畅达。基于“木赖土以培,土得木而达”,阐述肝脾的密切联系对经行泄泻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肝郁脾虚是经行泄泻的主要病机,疏肝理脾法为防治经行泄泻的主要治法,疏肝理脾方可有效防治经行泄泻的发生和发展。肝郁脾虚致肠道微生态失调,疏肝理脾方疗效机制可能与其影响肠道微生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郁脾虚 疏肝理脾方 经行泄泻 肠道微生态
下载PDF
温肾健脾法为核心治疗经行泄泻临床探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洪林星 付志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第10期124-125,共2页
经行泄泻一词最早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指妇女每到月经来潮前或行经期间,即出现大便溏泻,甚至清稀如水,一日数次的症状,月经过后便逐渐缓解,不治自愈。古人认为此病有异于五更泻,其主要与脾、肾相关,责之于脾肾虚弱,但女子以... 经行泄泻一词最早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指妇女每到月经来潮前或行经期间,即出现大便溏泻,甚至清稀如水,一日数次的症状,月经过后便逐渐缓解,不治自愈。古人认为此病有异于五更泻,其主要与脾、肾相关,责之于脾肾虚弱,但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肝之调畅气机功能可影响脾之运化。故在临床上治疗经行泄泻以温肾健脾为主,兼以疏肝、敛肝理气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行泄泻 温肾健脾 疏肝 敛肝
下载PDF
艾灸合健固汤加味治疗经行泄泻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荣秋 《光明中医》 2016年第17期2520-2521,共2页
目的观察艾灸合健固汤加味治疗经行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经行腹泻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健固汤加味治疗,观察组加用艾灸,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93.1%,观察组总有效率96.6%。经χ... 目的观察艾灸合健固汤加味治疗经行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经行腹泻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健固汤加味治疗,观察组加用艾灸,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93.1%,观察组总有效率96.6%。经χ2检验,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艾灸合健固汤加味合用具有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功效,治疗经行泄泻,疗效显著,且患者易于坚持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行泄泻 健固汤 艾灸
下载PDF
王克穷审症求因-先证而治辨治脾虚瘀热互结经前期综合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启云 徐瑾 王克穷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10期6-7,共2页
王克穷教授强调病有轻重缓急,先证而治,顿挫病势,防止传变是治患精髓。通过审症求因-先证而治辨治脾虚瘀热互结经前期紧张综合征验案,彰显仲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旨,诸多症状并非施一剂重方,针对刻下最痛苦之症状,使之缓... 王克穷教授强调病有轻重缓急,先证而治,顿挫病势,防止传变是治患精髓。通过审症求因-先证而治辨治脾虚瘀热互结经前期紧张综合征验案,彰显仲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旨,诸多症状并非施一剂重方,针对刻下最痛苦之症状,使之缓解后再着手次要症状。女,26岁,经前期乳房胀痛3年,加重20d。乳房胀痛,甚者乳头不敢沾衣,胃脘坚胀,食难用饱,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发青,面颊及额头有少许脓疱,硬结,烦躁易怒,入睡困难,睡则夜梦烦多。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乳外观正常,无乳头凹陷、溢液及橘皮样改变,双乳可触及腺体及包块,有压痛,尤以左乳外上象限为著,痛甚连及后背;腹部平软,心下痞硬,腹力偏强,左侧少腹急结;舌暗红,苔薄黄,脉沉弦。观其脉症,属瘀热互结,肝郁脾虚,用逍遥散似有病重药轻之嫌,尊“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二方合用(生半夏65g,干姜45g,黄连15g,黄芩45g,甘草炙30g,大枣12枚,人参45g,大黄60g,芒硝30g,桃仁20g,桂枝30g。2剂。水煎500m L,早中晚温服),重药轻投,下瘀血,除痞满,诸症自缓。二诊易上方为逍遥散合止痉散(柴胡、当归、白芍各20g,茯苓、白术各40g,甘草炙10g,煨姜1块,薄荷8g,全蝎15g,蜈蚣3条)3剂,水煎300m L,早中晚温服,舒肝理气,柔肝止痉以再挫病势;三诊止痉散加入生半夏、夏枯草、连翘各30g,12剂,清体内之实热以收功。诸恙若失,面颊及额头有少许脓疱,硬结已无,体重增加,双乳柔软丰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前期综合征 经行浮肿 经行乳房胀痛 经行泄泻 审症求因 先证而治 瘀热互结 肝郁脾虚 半夏泻心汤 桃核承气汤 逍遥散 止痉散 王克穷 老中医经验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