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良性前列腺梗阻患者尿动力学分型及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疗效 被引量:9
1
作者 熊杰 胡浩 +5 位作者 张维宇 王明瑞 刘献辉 朱琳 王起 许克新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6-442,共7页
目的建立中老年良性前列腺梗阻(BPO)患者的尿动力学分型,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治疗各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793例行尿动力学检查的中老年男性非神经源性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的病... 目的建立中老年良性前列腺梗阻(BPO)患者的尿动力学分型,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治疗各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793例行尿动力学检查的中老年男性非神经源性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的病例资料。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无收缩者经膀胱镜检查诊断为BPO。尿动力学检查时膀胱充盈期自发或刺激可诱发的逼尿肌无抑制收缩诊断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O),LinPURR图提示逼尿肌收缩力减弱诊断为逼尿肌活动低下(DU),膀胱顺应性(灌注开始-灌注结束)下降定义为≤40 ml/cmH2O。根据检查结果将793例分为4型:Ⅰ型为单纯BPO,共164例(20.7%);Ⅱ型为BPO合并DO,共333例(42.0%);Ⅲ型为BPO合并DU,共267例(33.7%);Ⅳ型为BPO合并膀胱顺应性下降,共29例(3.7%)。Ⅰ~Ⅳ型患者年龄逐渐增大[(67.3±8.2)岁与(69.7±7.7)岁与(71.5±7.9)岁与(72.4±7.1)岁,P<0.05]。各型患者术前检查指标比较,Ⅰ型的储尿期评分[(9.1±3.6)分与(10.4±3.0)7分、(9.2±3.3)分、(10.4±3.1)分,P<0.05]、排尿期评分[(13.5±3.4)分与(14.2±3.5)分、(14.0±3.5)分、(14.2±2.9)分,P<0.05]、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总分[(22.6±5.4)分与(24.7±4.9)分、(23.1±5.3)分、(24.6±4.7)分,P<0.05]显著低于其他各型,最大膀胱容量[(332.6±83.2)ml与(221.4±80.8)ml、(286.7±108.2)ml、(242.3±103.4)ml,P<0.05]、功能性膀胱容量[(215.2±90.0)ml与(148.5±76.0)ml、(154.9±87.2)ml、(121.2±72.9)ml,P<0.05]显著高于其他各型。Ⅱ型的储尿期评分[(10.4±3.1)分与(9.1±3.6)分、(9.2±3.3)分,P<0.05],夜尿次数[(3.7±1.8)次与(3.2±1.8)次、(3.2±1.6)次,P<0.05],IPSS总分[(24.7±4.9)分与(22.6±5.4)分、(23.1±5.3)分,P<0.05],生活质量评分[(4.9±0.9)分与(4.6±0.9)分、(4.6±0.86)分,P<0.05]显著高于Ⅰ型、Ⅲ型。Ⅲ、Ⅳ型的残余尿量高于Ⅱ型[(121.3±96.4)ml、(121.3±96.4)ml与(71.2±73.5)ml,P<0.05]。Ⅳ型的储尿期评分[(10.4±3.1)分与(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良性前列腺梗阻 逼尿肌过度活动 逼尿肌活动低下 膀胱顺应性下降
原文传递
Bethanechol Remains the Preferred Drug in Suspected Underactive Bladder: Findings from Nation-Wide Prescription Analysis
2
作者 Sanjay Vasant Kamble Anjana Kalpesh Yadav +1 位作者 Maneesha Tarkeshwar Sharma Radha Ratnadeep Bhosle 《Open Journal of Urology》 2024年第5期301-311,共11页
Background: Bethanechol chloride, a cholinergic agonist, is often prescribed in suspected underactive bladders to improve detrusor contractility, despite its limited clinical efficacy. We investigated the usage patter... Background: Bethanechol chloride, a cholinergic agonist, is often prescribed in suspected underactive bladders to improve detrusor contractility, despite its limited clinical efficacy. We investigated the usage pattern of bethanechol in actual practice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it would enable the physicians to make an informed decision on the coherent use of bethanechol. Methods: A nation-wid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to obtain the responses of the urologists. Out of the 755 urologists approached, 630 survey responses were considered for analysis. Results: Usage of bethanechol was advocated as very common [318 (50.48%)], common [200 (31.75%)], not so common [107 (16.98%)], and rare [5 (0.79%)] in 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 where it was preferred either exclusively [255 (40.48%)] or along with alpha blockers [247 (39.21%)]. Predilection to use alpha-blocker [247 (39.21%)], alpha-blocker plus naloxone [4 (0.64%)], naloxone [1 (0.16%)], alpha-blocker plus bethanechol plus naloxone [1 (0.16%)] was also observed. It was also preferred individually in pathologies causing urinary retention such as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125 (19.84%)], diabetic neuropathy [82 (13.02%)], neurological diseases [69 (10.95%)], senile bladder [14 (2.22%)], drugs [13 (2.06%)], and infective/inflammatory conditions [6 (0.95%)]. Other [321 (50.95%)] physicians opted to prescribe bethanechol in two or more of the enumerated indications. Bethanechol was prescribed orally as 25 mg thrice daily [441 (70.00%)], 50 mg thrice daily [86 (13.65%)], 25 mg four times daily [59 (9.37%)], and many “strongly agree” and “agree” that its sustained release formulation may offer better treatment compliance [565 (89.68%)], safety [548 (86.99%)], and efficacy [544 (86.35%)]. Conclusion: Bethanechol was the most prescribed drug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 and other pathologies suspected to cause underactive blad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THANECHOL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detrusor underactivity Urinary Retention underactive Bladder
下载PDF
影响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收缩功能减退患者电切术后疗效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钟隆飞 李巧星 +2 位作者 王伟录 王勇 梁东彦 《中国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prostatectomy,TUPKP)治疗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伴逼尿肌收缩功能减退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BPH伴逼尿肌收缩功能减退患者行T...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prostatectomy,TUPKP)治疗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伴逼尿肌收缩功能减退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BPH伴逼尿肌收缩功能减退患者行TUPKP治疗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成功拔除导尿管视为有效组,12例患者无法拔管视为无效组。比较有效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最大尿流率(Q_(max))、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评分(QoL),分析Q_(max)、残余尿量的改善与前列腺体积及逼尿肌收缩功能的相关性。收集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对年龄、糖尿病史、IPSS、QoL、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逼尿肌收缩功能、膀胱出口梗阻程度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效组术后3个月Q_(max)、残余尿量、IPSS、QoL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Q_(max)、残余尿量的改善与前列腺体积及逼尿肌收缩功能正相关。单因素分析表明,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逼尿肌收缩功能、膀胱出口梗阻程度是影响患者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是其独立因素。结论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收缩功能减退患者行TUPKP可取得较好效果,但需慎重选择病例,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逼尿肌功能减退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原文传递
绿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对伴有逼尿肌收缩力低下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全晶 薛文彬 +2 位作者 黄新冕 徐智慧 黄邦高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技探讨经尿道绿激光前列腺剜除术(GreenL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逼尿肌收缩力低下(DU)的效果。方法去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行GreenLEP治疗的157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3.2±7.9)岁,病程4(2... 目的技探讨经尿道绿激光前列腺剜除术(GreenL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逼尿肌收缩力低下(DU)的效果。方法去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行GreenLEP治疗的157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3.2±7.9)岁,病程4(2,8)年。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尿流动力学检查及前列腺B超(或增强MRI)检查。术前前列腺体积为42.1(34.2,59.4)m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为(27.9±3.4)分,生活质量评分(QOL)为(5.1±0.8)分,术前残余尿量(PVR)为40.0(20.0,80.0)ml,术前最大尿流率(Q_(max))为4.0(2.0,7.0)ml/s。以膀胱收缩力指数(BCI)<100作为DU的诊断标准,将BPH患者分成DU组和非DU组。DU组76例,非DU组81例。术后3个月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术前术后主观指标(IPSS、QOL)和客观参数(PVR、Q_(max))的变化。本研究中,将术后3个月复查PVR<20ml且Q_(max)>10ml/s定义为治疗成功,否则为治疗失败。根据治疗结局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寻找BCI预测治疗效果的的最佳截断值,根据BCI最佳截断值将DU患者分为轻度DU组和重度DU组。分析非DU组、轻度DU组、重度DU组术前主观指标(IPSS、QOL)和客观参数(PVR、Q_(max))的差异,以及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变化值(术后值与术前值的差)的差异。结果15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住院时间6(5,8)d。术后随访3个月,非DU组治疗成功78例,治疗失败3例;DU组治疗成功64例,治疗失败12例。根据ROC曲线,BCI取最佳截断值为57.5,故轻度DU组(57.5≤BCI<100)56例,重度DU组(BCI<57.5)20例。术前3组患者年龄、病程以及前列腺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非DU组、轻度DU组、重度DU组的IPSS分别为(26.8±3.4)、(28.6±3.0)、(30.6±2.4)分,QOL分别为(4.9±0.9)、(5.2±0.7)、(5.7±0.5)分PVR分别为50.0(20.0,90.0)、20.0(10.0,50.0)、60.0(27.5,165.0)ml,Q_(max)分别为4.0(2.0,7.0)5.0(4.0,6.0)、0(0,2.3)ml/s。非DU组术前IPSS和QOL均明显低于轻度DU组和重度DU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逼尿肌收缩力低下 激光手术 绿激光 疗效
原文传递
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力受损患者尿动力学分析与治疗效果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廖凯 沈华 +2 位作者 吴伟力 于洪波 吴宏飞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550-554,共5页
目的分析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力受损(DHIC)患者的尿动力学特点,评价该类患者接受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经尿动力学检查诊断为DHIC的男性患者68例,有膀胱出口梗阻(BOO)者接受手术治疗,无BOO者根据症状给予药物治疗,随访3月... 目的分析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力受损(DHIC)患者的尿动力学特点,评价该类患者接受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经尿动力学检查诊断为DHIC的男性患者68例,有膀胱出口梗阻(BOO)者接受手术治疗,无BOO者根据症状给予药物治疗,随访3月,以IPSS和QoL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PVR)为主要指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各治疗组之间患者年龄、治疗前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PdetQmax)、Qmax、PVR有显著差异(P<0.01)。单用M受体拮抗剂有效率63.6%,单用α-受体阻滞剂有效率75.0%,α-受体阻滞剂和M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有效率95.0%,综合疗效优于单药治疗组(P<0.05);BOO组手术治疗有效率82.8%。各组治疗后平均IPSS和QoL评分均有显著改善,除单用M受体拮抗剂组外,其余各组治疗后Qmax均显著提高(P<0.05),联合药物治疗及外科手术组PVR获得显著降低(P<0.01)。结论DHIC尿动力学表现为储尿期逼尿肌过度活动,排尿期逼尿肌收缩无力,α-受体阻滞剂和M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安全有效,收缩系数(DECO)<0.5者应慎用M受体拮抗剂,梗阻系数(OCO)>1.5者可行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临床症状多能获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尿路症状 逼尿肌过度活动 逼尿肌收缩无力 良性前列腺增生 尿动力
下载PDF
八髎穴低频理疗治疗女性非神经原性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汪存洲 徐丹枫 +3 位作者 张申 瞿创予 陈杰 阴雷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3年第6期353-355,共3页
目的观察八髎穴低频理疗对女性非神经原性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DU)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行尿动力学检查的女性非神经原性DU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膀胱顺应性的变化,分为顺应性正常组(30例)和顺应性低下组(30例),疗程为2周,比较两组患... 目的观察八髎穴低频理疗对女性非神经原性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DU)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行尿动力学检查的女性非神经原性DU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膀胱顺应性的变化,分为顺应性正常组(30例)和顺应性低下组(30例),疗程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经八髎穴低频理疗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max)、最大尿流率时腹压(Pabdmax)和排尿量(Vv)等尿动力学指标差异。结果顺应性低下组患者治疗后Qmax、Pdetmax、Pabdmax和Vv均出现改善趋势,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顺应性正常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Qmax、Pdetmax和Vv显著增加,Pabdmax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顺应性低下组治疗后比较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髎穴低频理疗治疗顺应性正常女性非神经原性DU患者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髎穴 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 低频 理疗
原文传递
中老年男性逼尿肌活动低下及合并膀胱出口梗阻的尿动力学特点
7
作者 张艳 吕磊 +4 位作者 张瑞莉 贾亮花 王庆伟 王焱 文建国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5期2694-2697,共4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逼尿肌活动低下(DU)及合并膀胱出口梗阻(BOO)的尿动力学特点。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尿动力学中心2020年11月至2023年6月尿动力学资料完整的50岁以上男性患者3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压力流率Schaefer列线图将...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逼尿肌活动低下(DU)及合并膀胱出口梗阻(BOO)的尿动力学特点。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尿动力学中心2020年11月至2023年6月尿动力学资料完整的50岁以上男性患者3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压力流率Schaefer列线图将患者分为DU组、BOO组、DU+BOO组和对照组。对组间尿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DU组67例,BOO组144例,DU+BOO组70例,对照组36例,4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U组较对照组初始排尿感容量、残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时腹压增高(P<0.05),而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膀胱排空率和逼尿肌收缩力因子降低(P<0.05);DU组较BOO组初始排尿感容量、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和最大尿流率时腹压增高(P<0.05),而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逼尿肌过度活动比率、膀胱出口梗阻因子(BOOI)和逼尿肌收缩力因子降低(P<0.05);DU组较DU+BOO组初始排尿感容量、最大尿流率和最大尿流率时腹压增高(P<0.05),而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逼尿肌过度活动比率、BOOI和逼尿肌收缩力因子降低(P<0.05)。结论中老年DU男性主要尿动力学特点为充盈期膀胱感觉降低,逼尿肌过度活动比率低和排尿时腹压增高,合并BOO者则残余尿量增多,BOOI和逼尿肌收缩力因子高,而最大尿流率和膀胱排空率低,应及时给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男性 逼尿肌活动低下 膀胱出口梗阻 尿动力学特点
下载PDF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伴膀胱活动低下治疗新进展
8
作者 梁子龙 宋逸凡 +7 位作者 庞浩峰 吕继宗 武冠宇 邵永祥 孔令琛 庄宝琳 秦卫军 刘飞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83-186,共4页
压力性尿失禁(SUI)和膀胱活动低下症(UAB)均是女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常见类型,由于两者治疗机制相反,SUI合并UAB患者的治疗成为了临床棘手的问题。为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疗水平,本文综述国内外UAB主要诊断标准并总结传统尿道中段悬吊术[... 压力性尿失禁(SUI)和膀胱活动低下症(UAB)均是女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常见类型,由于两者治疗机制相反,SUI合并UAB患者的治疗成为了临床棘手的问题。为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疗水平,本文综述国内外UAB主要诊断标准并总结传统尿道中段悬吊术[耻骨后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或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OT)]和可调式尿道中段悬吊术[(经闭孔可调吊带(TOA)或Remeex系统]联合药物或间歇导尿的治疗经验,同时对干细胞注射、细胞因子疗法和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在此类患者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期望为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压力性尿失禁 膀胱活动低下 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 下尿路功能障碍 传统尿道中段悬吊术 可调式尿道中段悬吊术
下载PDF
良性前列腺增生致膀胱出口梗阻合并逼尿肌功能减弱的电切术治疗疗效及对围术期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宗祥 《中国性科学》 2020年第12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致膀胱出口梗阻(BOO)合并逼尿肌功能减弱(DU)的电切术治疗疗效及对围术期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双盲法将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齐河县人民医院诊治的220例BPH致BOO合并DU患者分为研究组(...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致膀胱出口梗阻(BOO)合并逼尿肌功能减弱(DU)的电切术治疗疗效及对围术期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双盲法将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齐河县人民医院诊治的220例BPH致BOO合并DU患者分为研究组(n=110)和对照组(n=110)。研究组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电切术(TUERP)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相关指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指数(QOL)、NGF水平表达、勃起功能指数(IIEF-5)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值、血钠下降值、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逼尿肌中NGF水平表达均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IPSS、QOL评分均比对照组低,IIEF-5比对照组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UERP治疗BPH致BOO合并DU的疗效确切,且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并可加强逼尿肌功能,降低对勃起功能的影响及术后并发症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膀胱出口梗阻 逼尿肌功能减弱 电切术 疗效 神经生长因子水平
下载PDF
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对非神经源性逼尿肌活动低下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尿控的影响
10
作者 于俊杰 王军起 +1 位作者 温儒民 毛立军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285-290,共6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LRP)对非神经源性逼尿肌活动低下(DU)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尿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接受LRP的患者75例,包括腹腔镜下筋膜外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LERP)25例,腹腔镜下筋膜内入路前...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LRP)对非神经源性逼尿肌活动低下(DU)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尿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接受LRP的患者75例,包括腹腔镜下筋膜外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LERP)25例,腹腔镜下筋膜内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LIRP)50例。其中DU患者28例,非DU患者47例。根据基线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n=28)、膀胱出口梗阻(BOO)组(n=19)、DU组(n=14)和BOO+DU组(n=14)。记录患者基线特征。评估术后下尿路症状,包括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存质量评分(QOL),以及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包括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记录患者术后尿失禁情况,比较尿控率。结果 与非DU患者相比,DU患者年龄更大,IPSS评分更高,QOL评分更高,Qmax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DU患者和非DU患者术后12个月Qmax均显著升高、QOL评分均下降,非DU患者IPSS评分和PVR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U患者术后12个月尿失禁情况明显改善,而非DU患者LIRP术后3个月和LERP术后6个月尿失禁情况显著改善。分层分析显示,对照组和BOO组术后3个月尿失禁情况开始改善。DU组和BOO+DU组在LRP术后尿失禁情况严重,术后12个月尿失禁情况有所改善。结论 LRP术后DU患者的尿控恢复需至术后12个月,较非DU患者尿控恢复时间延长6个月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逼尿肌活动低下 腹腔镜下筋膜内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 腹腔镜下筋膜外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 膀胱出口梗阻 尿动力学
下载PDF
逼尿肌活动低下与膀胱出口梗阻的尿动力学诊断列线图的构建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斌 姜少军 +4 位作者 汤平 韦兴华 杨文俊 伍穗珊 谢克基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27-1831,共5页
目的 构建能综合评价膀胱出口梗阻情况及逼尿肌收缩功能的尿动力学诊断列线图,以期区分逼尿肌活动低下(DU)、膀胱出口梗阻(BOO)及DU合并BOO,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研究在行压力-流率测定(PFS)的男性下尿路症状(LUTS)... 目的 构建能综合评价膀胱出口梗阻情况及逼尿肌收缩功能的尿动力学诊断列线图,以期区分逼尿肌活动低下(DU)、膀胱出口梗阻(BOO)及DU合并BOO,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研究在行压力-流率测定(PFS)的男性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通过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寻找研究人群PFS参数的分布规律及差异,并构建诊断列线图。列线图制作由MATLAB软件完成,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结果 1 278例患者纳入统计。根据数学模型将患者分组比较:〈10%分位数组与10%-25%分位数组患者大部分PFS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分位数组与25%-50%分位数组患者大部分PFS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膀胱剩余尿量(86.4 m L vs.61.4 m L)、膀胱测压容量(275.9 m L vs.241.9 m L)、膀胱排空率(40.3%vs.75.4%)可能与DU相关。故以25%分位数为界限区分DU,从而得到诊断列线图。结论 基于临床尿动力学数据构建的评价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收缩功能的列线图,有助于区分诊断DU、BOO及DU合并BOO的男性LUTS患者,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出口梗阻 逼尿肌活动低下 诊断 列线图
下载PDF
骶神经调节术治疗膀胱逼尿肌无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起 张维宇 +5 位作者 刘献辉 王明瑞 赖金惠 胡浩 徐涛 许克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1-674,共4页
目的:评估骶神经调节术(sacral neuromodulation,SNM)治疗膀胱逼尿肌无力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采用SNM治疗的6例膀胱逼尿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6~65岁,平均58岁,男性3例,女性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 目的:评估骶神经调节术(sacral neuromodulation,SNM)治疗膀胱逼尿肌无力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采用SNM治疗的6例膀胱逼尿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6~65岁,平均58岁,男性3例,女性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尿动力学检查明确膀胱逼尿肌无力的诊断,膀胱镜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膀胱出口梗阻。患者术前均留置膀胱造瘘管,24 h平均排尿次数为23.8次(18~33次),平均每次尿量为34.2 mL(10~50 mL),平均每次残余尿量为421.7 mL(350~520 mL)。比较手术前后患者24 h的排尿次数、平均每次尿量以及残余尿量的变化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接受Ⅰ期SNM治疗,Ⅰ期手术时间平均为90 min(62~135 min),Ⅰ期电极植入后测试时间平均为2周(1~3周)。有4例患者转为Ⅱ期手术,转换率为66.7%(4/6)。Ⅰ期电极植入后,6例患者的24 h平均排尿次数为13.5次(9~18次),平均每次尿量为192.5 mL(150~255 mL),平均每次残余尿量为97.5 mL(60~145 mL),与Ⅰ期电极植入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期术后患者随访10~15个月,平均11.3个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血肿、电极排异反应、电极移位等严重不良反应。截至随访结束,4例行Ⅱ期手术的患者中有1例需要行间歇导尿治疗,每日间歇导尿1次,其余3例无需间歇导尿。结论:SNM可显著改善膀胱逼尿肌无力患者的排尿症状,减少残余尿量,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经皮神经电刺激 膀胱逼尿肌无力 排尿障碍
下载PDF
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活动低下患者手术疗效分析
13
作者 栾家妍 宋楚翘 +2 位作者 朱依萍 王小海 韩邦旻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332-337,共6页
目的:研究经尿动力学检查(UDS)评估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逼尿肌活动低下(DU)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2月—2022年2月诊断为BPH伴或不伴DU,并接受经尿道铥激光前列腺切除术或药物治疗的114例患者,分为DU(+)手术组、DU(+)药... 目的:研究经尿动力学检查(UDS)评估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逼尿肌活动低下(DU)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2月—2022年2月诊断为BPH伴或不伴DU,并接受经尿道铥激光前列腺切除术或药物治疗的114例患者,分为DU(+)手术组、DU(+)药物组、DU(-)手术组、DU(-)药物组。术前均进行UDS,膀胱收缩指数(BCI)<100诊断为DU。比较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相较基线减少≥50%为症状改善。结果:患者随访时长中位数为50(22)个月。所有术后患者症状改善较药物治疗组更显著,且长期维持。DU患者手术治疗的OR值为3.297(P=0.029),非DU患者OR则为9.641(P=0.036)。结论:经UDS证实为DU且合并BPH的患者可从手术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逼尿肌活动低下 良性前列腺增生 尿动力学检查 经尿道铥激光前列腺切除术
原文传递
合并膀胱逼尿肌无力的前列腺增生患者激光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光 刘萃龙 王希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6632-6636,共5页
为探讨合并膀胱逼尿肌无力(detrusor underactivity,DU)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激光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通过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1月完成的10例激光治疗的合并DU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资料:年龄58~88岁(平均74.00岁),其中长期留置尿管... 为探讨合并膀胱逼尿肌无力(detrusor underactivity,DU)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激光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通过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1月完成的10例激光治疗的合并DU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资料:年龄58~88岁(平均74.00岁),其中长期留置尿管引流尿液1例,前列腺超声测得体积24.1~94.26 mL(平均46.7 mL)。术前泌尿系彩超、直肠指诊、膀胱镜检查及尿动力检查明确前列腺增生诊断。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最大逼尿肌压力(P_(det,max))为15~49.5 cm H_(2)O(平均35.3 cm H_(2)O),膀胱收缩指数(bladder contractility index,BCI)为21~89,线性被动尿道阻力关系分级(linearized passive urethral resistance relation,linPURR)3例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6例可疑膀胱出口梗阻,1例无膀胱出口梗阻,排除前列腺癌。观察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术前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生活质量评分(qaulity of life,QoL)、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Q_(max))及术后尿管留置时间。观察及随访术后排尿情况,有无尿潴留及再次置管并发症。结果表明:10例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现严重脑梗、心梗、血栓、大量出血及周围器官组织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40~130 min(平均70 min)。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4~12 d(平均5.4 d)。术后Q_(max)由术前(4.4±0.6)mL/s增加至(13.9±5.7)mL/s(P<0.05),IPSS及QoL分别从(21.3±6.2)分和(5.1±1.1)分降到(10.8±4.1)分和(1.4±0.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拔尿管后能自行排尿,随访3~6月无尿潴留及尿失禁发生。可见合并DU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并非手术治疗的绝对禁忌症,经尿道激光前列腺切除术治疗该类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治疗 前列腺增生 逼尿肌无力 临床效果
下载PDF
TURP对逼尿肌收缩力低下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涛 张维宇 +2 位作者 胡浩 王焕瑞 许克新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7-471,共5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对逼尿肌收缩力低下(DU)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72例符合手术指征且接受TUR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2(51~89)岁。术前均行尿动力学检查,根据膀胱...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对逼尿肌收缩力低下(DU)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72例符合手术指征且接受TUR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2(51~89)岁。术前均行尿动力学检查,根据膀胱收缩力指数(BCI)和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力(PdetQmax)将患者分为3组:DU患者[BCI<100且PdetQmax≤40 cmH2O(1 cmH2O=0.098 kPa)]共31例,分为A组(PdetQmax≤20 cmH2O)9例,B组(20 cmH2O<PdetQmax≤40 cmH2O)22例;非DU患者为C组(BCI≥100且40 cmH2O<PdetQmax≤60 cmH2O)共41例。3组患者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分别为(26.40±5.54)、(21.04±4.61)、(18.53±4.41)分;生活质量评分(QOL)分别为(4.70±1.34)、(3.37±1.11)、(3.49±1.34)分;最大尿流率(Qmax)分别为(4.60±2.63)、(8.48±2.47)、(11.38±4.00)ml/s;残余尿量(PVR)分别为(152.90±75.26)、(90.78±51.97)、(53.23±38.98)ml。A组术前IPSS和QOL明显大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Qmax明显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Qmax明显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PVR明显大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PVR明显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组术后的IPSS、QOL、最大自由尿流率(fQmax)和PVR,比较3组的主观指标(IPSS、QOL)和客观指标(fQmax、PVR)改善情况。结果本研究72例平均随访31.1(3~52)个月。A、B、C组术后IPSS分别为(25.50±2.84)、(16.78±4.04)与(14.98±3.41)分;QOL分别为(2.90±1.29)、(2.67±0.88)、(2.53±0.92)分;fQmax分别为(5.44±2.60)、(10.30±3.68)、(13.07±3.51)ml/s;PVR分别为(104.00±46.00)、(76.81±46.74)、(35.64±26.17)ml。与术前比较,A组QOL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SS、fQmax、PVR较术前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IPSS、QOL、fQma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逼尿肌收缩力低下 尿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女性逼尿肌活动低下患者自由尿流率曲线形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力搏 李黎娜 +11 位作者 许盛飞 陈江 蔡丹 凌青 张宗彪 曹鹏 徐磊 武宵瑜 袁晓奕 杨为民 陈园 杜广辉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探讨女性逼尿肌活动低下(DU)患者自由尿流率曲线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因下尿路症状(LUTS)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尿动力学检查的275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8.0±13... 目的探讨女性逼尿肌活动低下(DU)患者自由尿流率曲线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因下尿路症状(LUTS)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尿动力学检查的275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8.0±13.0)岁;症状主要为尿频、尿急、尿不尽感、排尿费力、尿失禁等。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诊断DU 141例,非DU 134例。对两组患者的自由尿流率曲线形态进行分型,并分析各型曲线患者自由尿流率、膀胱充盈期测压和压力-流率测定的指标,分析比较DU组和非DU组患者中各型异常曲线的比例。结果DU组141例中无正常钟形尿流曲线,异常曲线形态可分为5种:Ⅰ型(带锯齿的钟形曲线)20例(14.2%),Ⅱ型(类盒子形曲线)34例(24.1%),Ⅲ型(递减三角形曲线)62例(43.9%),Ⅳ型(递增三角形曲线)6例(4.3%),Ⅴ型(潮汐波浪形曲线)19例(13.5%)。DU组Ⅰ型患者的最大尿流率[(28.4±9.7)ml/s]显著大于Ⅱ、Ⅲ、Ⅴ型[分别为(17.0±4.1)、(15.8±5.4)、(12.9±6.4)ml/s,P均<0.05];Ⅲ型和Ⅴ型患者的尿流时间[(43.7±17.2)s和(50.1±28.9)s]显著长于Ⅰ、Ⅱ型[(18.5±7.3)s、(27.2±9.7)s,均P<0.05];在Ⅲ型和Ⅴ型患者中残余尿量>50ml者分别占30.6%(19/62)和36.8%(7/19),明显高于其他类型[Ⅰ型0,Ⅱ型2.9%(1/34),Ⅳ型0];膀胱充盈测压期异常表现主要为膀胱感觉过敏、逼尿肌无抑制收缩和压力性尿失禁;Ⅴ型患者最大流率时逼尿肌压力[(7.4±5.0)cmH2O]显著低于Ⅰ、Ⅱ、Ⅲ型[(11.8±6.7)、(12.0±5.3)、(12.1±5.0)cmH2O,P均<0.05]。非DU组134例中正常钟形曲线19例(14.2%),Ⅰ型曲线88例(65.7%),Ⅱ型4例(2.9%),Ⅲ型15例(11.2%),Ⅳ型1例(0.7%),Ⅴ型7例(5.2%)。DU组Ⅱ、Ⅲ、Ⅴ型曲线的比例显著高于三者在非DU组中的比例(P均<0.05)。结论女性DU患者逼尿肌收缩力降低、收缩持续性不足、膀胱排空延迟或排空不全的特点可以反映在自由尿流率曲线形态上,这些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动力学 女性 逼尿肌活动低下 下尿路功能障碍 自由尿流率
原文传递
逼尿肌无力的治疗进展
17
作者 朱晓雨 陶方泽(综述) 王安喜(审校) 《西部医学》 2023年第11期1711-1716,共6页
逼尿肌无力(DU)主要分为特发性、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是一项复杂的、多因素的病理过程,发病率随着年龄提升,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缺乏一套有效的、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尚属于泌尿外科较为偏僻的领域。近... 逼尿肌无力(DU)主要分为特发性、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是一项复杂的、多因素的病理过程,发病率随着年龄提升,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缺乏一套有效的、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尚属于泌尿外科较为偏僻的领域。近年来,其治疗也随着DU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有所进步。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干细胞基因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但单一手段的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本综述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对现阶段临床上治疗DU的方案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上有效治疗DU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逼尿肌无力 神经源性膀胱 治疗 进展
下载PDF
逼尿肌活动低下在下尿路症状中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查振雷 屈峰 +4 位作者 张古田 甘卫东 李笑弓 兰厚金 郭宏骞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4年第11期982-986,共5页
目的:探讨逼尿肌活动低下(DU)在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中的流行病学现状、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 019例排除神经源性膀胱及解剖结构异常的LUTS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及随访资料,探讨DU在LUTS中的流行病学及临床... 目的:探讨逼尿肌活动低下(DU)在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中的流行病学现状、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 019例排除神经源性膀胱及解剖结构异常的LUTS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及随访资料,探讨DU在LUTS中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特点,并对106例DU患者治疗前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在就诊患者中,储尿期症状最为多见,在男性患者中,排尿期症状稍多于储尿期症状,而女性患者储尿期症状明显多于排尿期症状。男性患者中膀胱出口梗阻(BOO)的患者为57.9%,而女性患者中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达到了43.3%。27.4%男性及23.2%女性诊断为DU,男性及女性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U患者与非DU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均以LUTS为主要表现。DU可能合并有逼尿肌过度活动或BOO。DU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106例DU患者经治疗后行尿动力学检查发现逼尿肌收缩力有一定提高,治疗前后逼尿肌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U是LUTS患者的常见病因,并有可能同时合并有逼尿肌过度活动或BOO。目前针对DU患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逼尿肌活动低下 下尿路症状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逼尿肌功能综合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关宇鹏 左亚丽 白志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86-2289,共4页
下尿路症状(LUTS)除泌尿系统疾病外,全身多器官因素均可诱发。目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仍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金标准”。过去,人们对TURP的疗效评估习惯关注主观排尿症状的改善和客观检查结果,而很少从逼尿... 下尿路症状(LUTS)除泌尿系统疾病外,全身多器官因素均可诱发。目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仍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金标准”。过去,人们对TURP的疗效评估习惯关注主观排尿症状的改善和客观检查结果,而很少从逼尿肌自身功能及人体全身状态上分析。本文拟就逼尿肌功能与各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综合评估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尿路症状 代谢综合征 逼尿肌活性低下 衰老
原文传递
卢建新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膀胱逼尿肌无力经验
20
作者 周嘉乐 王自强 +4 位作者 赖菁玲 安一方 朱赫 石培琪 卢建新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第34期167-171,共5页
膀胱逼尿肌无力是指由于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减低或收缩持续时间缩短,导致正常排尿时间段内膀胱排空延迟或不能完全排空,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其严重并发症包括上尿路损害、肾功能衰竭等,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目前国内外治疗方法有限... 膀胱逼尿肌无力是指由于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减低或收缩持续时间缩短,导致正常排尿时间段内膀胱排空延迟或不能完全排空,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其严重并发症包括上尿路损害、肾功能衰竭等,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目前国内外治疗方法有限,尚缺乏针对性治疗方案。卢建新教授通过多年临床观察与实践经验,认为此病的关键病机在于“气机失调”,并提出了“调气复化”的治疗思路。与此同时,卢建新教授还发现此类患者往往伴随“相对梗阻”的问题,这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故卢建新教授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在手术解除“相对梗阻”的基础上,联合“调理气机”的中医思想贯穿始终,辨证加减。这也体现了卢建新教授“各纳所长,中西汇通,务求效验”的行医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逼尿肌无力 神经源性 相对梗阻 调气复化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