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绿泥石膜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20
1
作者 周晓峰 王建国 +1 位作者 兰朝利 代金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28,共9页
通过包裹体、铸体薄片、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砂岩中的绿泥石膜进行分析测试,研究其形成机制和过程及其与物性的关系。研究表明:绿泥石膜具有双层膜结构,由骨架颗粒向孔隙方向依次为里层膜和外层膜;等厚的... 通过包裹体、铸体薄片、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砂岩中的绿泥石膜进行分析测试,研究其形成机制和过程及其与物性的关系。研究表明:绿泥石膜具有双层膜结构,由骨架颗粒向孔隙方向依次为里层膜和外层膜;等厚的外层膜发育在压实作用之后,由孔隙水中析出的绿泥石晶体聚集在骨架颗粒表面形成,由于原生孔隙提供了充足的生长空间,致使生成的绿泥石晶粒大,晶形好,集合体有规律地排列;在外层膜的双向阻滞作用下,里层膜开始在骨架颗粒边缘溶蚀产生的小孔腔中生长,因空间狭小造成绿泥石晶体小,晶形差,集合体杂乱堆积;随成岩环境的变化,碎屑石英表面在外层膜形成后,经历了里、外层膜同时生长和停止的反复交替,而碎屑长石表面的里、外层膜则表现为此长彼停的循环过程;绿泥石膜胶结是一种破坏性成岩作用,其发育的砂岩物性好仅仅是表象,本质是物性好的砂岩有助于绿泥石膜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8砂岩 绿泥石膜 双层结构 破坏性成岩作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中绿泥石膜的赋存状态及成因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晓峰 焦淑静 于均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4-842,共9页
通过铸体薄片和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绿泥石膜进行观察与测试,研究其赋存状态、成因与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绿泥石膜的赋存状态可分为3类5亚类,Ⅰ类绿泥石膜为渗滤黏土转化,Ⅱ1和Ⅱ2亚类绿泥石膜为富铁镁物质溶蚀... 通过铸体薄片和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绿泥石膜进行观察与测试,研究其赋存状态、成因与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绿泥石膜的赋存状态可分为3类5亚类,Ⅰ类绿泥石膜为渗滤黏土转化,Ⅱ1和Ⅱ2亚类绿泥石膜为富铁镁物质溶蚀再结晶,Ⅱ3和Ⅲ2亚类绿泥石膜为富铁镁物质与骨架颗粒溶蚀再结晶,Ⅲ1亚类绿泥石膜为同沉积泥质转化和富铁镁物质溶蚀再结晶形成;绿泥石膜胶结是一种破坏性成岩作用,其充填孔隙、堵塞喉道,使砂岩粒间孔隙的一部分变成微孔隙,导致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可动流体饱和度降低,而石英胶结物少是因为孔隙中硅质流体含量不足以沉淀大量自生石英颗粒,并非绿泥石膜抑制石英胶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绿泥石膜 赋存状态 成因模式 破坏性成岩作用
下载PDF
延安南部地区山西组成岩作用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猛 付娆 +4 位作者 呼婧 贾方方 余亮 邓明 刘亚辉 《辽宁化工》 CAS 2019年第7期686-688,共3页
为明确延安南部地区山西组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从建设性作用和破坏性作用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储层砂岩中杂基、长石、岩屑、碳酸盐、石英常发生了溶蚀作用,形成残余粒间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等;压实作用使刚性颗... 为明确延安南部地区山西组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从建设性作用和破坏性作用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储层砂岩中杂基、长石、岩屑、碳酸盐、石英常发生了溶蚀作用,形成残余粒间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等;压实作用使刚性颗粒发生破裂、塑性颗粒发生变形、碎屑颗粒接触紧密(线接触);储层砂岩普遍经历了强烈的压溶作用,表现在颗粒受压溶处的形态由点接触演化为线接触、凹凸接触和缝合接触;胶结作用主要包括盐酸盐胶结作用和硅质胶结作用,碳酸盐胶结物以方解石为主,少量菱铁矿、白云石充填在砂岩孔隙、裂缝、溶蚀孔隙内部。硅质强胶结使岩石致密、坚硬,孔隙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若有构造运动则易产生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南部 建设性成岩作用 破坏性成岩作用 山西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