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绝望情绪和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齐慧娟 王婧 周秀月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年第3期299-302,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绝望情绪及康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教育方法,研究组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加...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绝望情绪及康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教育方法,研究组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加以辅助护理,课程每周2次,每次1 h,持续6周并持续监测到干预后10周。结果干预前研究组患者绝望情绪得分为(2.71±0.52)分,对照组患者为(2.61±0.57)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3,P>0.05);干预后6,10周研究组患者绝望情绪得分分别为(1.78±0.40),(1.93±0.53)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8.315,9.968;P<0.01)。干预前研究组患者康复程度得分为(77.17±9.57)分,对照组为(81.04±9.7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2,P>0.05);干预6,10周研究组患者康复程度得分分别为(94.61±8.58),(89.78±9.50)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82,4.386;P<0.01)。结论系统健康教育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绝望情绪与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对提高患者生活意识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健康教育 精神分裂症 绝望情绪 康复程度
原文传递
面向上帝的个体生存之路——克尔凯郭尔思想解读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庆熊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40,共6页
索伦·克尔凯郭尔思想兼有哲学和神学两个维度,舍弃其一,就说不通。此外,他以反讽的、否定性辩难的方式进行写作,其目的不是让一方胜过另一方,而是让其两败俱伤,让理性陷于绝境,从而引向信仰。克尔凯郭尔志趣在于揭示理性主义生存... 索伦·克尔凯郭尔思想兼有哲学和神学两个维度,舍弃其一,就说不通。此外,他以反讽的、否定性辩难的方式进行写作,其目的不是让一方胜过另一方,而是让其两败俱伤,让理性陷于绝境,从而引向信仰。克尔凯郭尔志趣在于揭示理性主义生存方式的困境,以面向上帝的个体生存之路为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尔凯郭尔 生存 反讽 绝望 拯救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绝望感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娅 高磊 阳丽霞 《血栓与止血学》 2019年第1期153-155,共3页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绝望感现状,为人文关怀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105例,使用Beck Hopelessness Scale(BHS)测评患者绝望感.结果 所有参与调查者中无绝望感44例,占41....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绝望感现状,为人文关怀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105例,使用Beck Hopelessness Scale(BHS)测评患者绝望感.结果 所有参与调查者中无绝望感44例,占41.9%;轻度绝望37例,占35.2%;中度绝望19例,占18.1%;重度绝望5例,占4.8%.性别及不同居住地对绝望程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及住院费用支付方式不同患者绝望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多HSCT患者存在绝望感,年龄及经济状况等因素会影响患者的绝望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绝望
下载PDF
精神复仇的两种悖反形式——鲁迅的两篇同名散文《复仇》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雨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3-35,共3页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两篇以《复仇》命名的同题散文 ,记写的不是以牙还牙的复仇行为 ,而是表达了困境与绝望中的精神报复之意。对那些无聊的看客 ,最好的“复仇”方式就是让他们无戏可看 ,而对那些饮过自己血的人们的无情的“打...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两篇以《复仇》命名的同题散文 ,记写的不是以牙还牙的复仇行为 ,而是表达了困境与绝望中的精神报复之意。对那些无聊的看客 ,最好的“复仇”方式就是让他们无戏可看 ,而对那些饮过自己血的人们的无情的“打杀” ,鲁迅则表现出“哀莫大于心死”的精神绝望。这种充满矛盾与绝望的复仇欲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野蜡》 复仇 精神复仇 绝望 同名散文 悖反形式
下载PDF
虹影:展示与传递极端境遇下的生存感受 被引量:3
5
作者 任现品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29-34,共6页
展示与传递极端境遇下的生存感受是虹影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 ,而片断式书写、双重叙述视角、景物心理化既与感受的流动跳跃性相适应 ,又与主题的有效表述密不可分。
关键词 传递 极端境遇 生存感受 虹影 小说
下载PDF
深刻的绝望——解读余华“先锋小说”中的孩子形象 被引量:3
6
作者 郝日虹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7年第3期83-88,共6页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余华"先锋小说"中表现出的对死亡、灾难、暴力的迷恋以及自觉的文体意识,一直是评论者关注的焦点,但却鲜有评论者从他"先锋小说"中的孩子形象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实际上,余华通...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余华"先锋小说"中表现出的对死亡、灾难、暴力的迷恋以及自觉的文体意识,一直是评论者关注的焦点,但却鲜有评论者从他"先锋小说"中的孩子形象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实际上,余华通过对孩子的游戏方式、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成人世界的关系的描写以及颠覆对孩子纯真、善良的传统认知,实现了他奉行的"另一种真实"的创作理念,传达了深刻绝望的后现代情绪,也完成了将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的深入探索,是对现当代文学中孩子叙述的补充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孩子形象 解构 绝望
原文传递
论屈原中晚年的异常心理 被引量:3
7
作者 彭红卫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0-14,共5页
历代学者对屈原异常心理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总体看来依然羞羞答答 ,尤其是对屈原中晚年的异常心理缺乏显豁的揭示和全面的概括。对屈原来说 ,顷襄王二年的陵阳之迁和翌年怀王卒于秦是其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此后屈原表现出明显的... 历代学者对屈原异常心理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总体看来依然羞羞答答 ,尤其是对屈原中晚年的异常心理缺乏显豁的揭示和全面的概括。对屈原来说 ,顷襄王二年的陵阳之迁和翌年怀王卒于秦是其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此后屈原表现出明显的感知错幻、情绪躁狂、焦虑症与绝望感等异常心理。但是站在人性的高度 ,把屈原当做一个“人”而非“神”来看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感知错幻 躁狂 焦虑症 绝望感 中年 晚年 异常心理
下载PDF
张洁的绝望与超越——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
8
作者 杨迎平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6-69,28,共5页
1978年的夏天,人到中年的张洁用孩子气的纯真追求和寻找"不能忘记的爱",寻找了近30年,终于发现了"爱是不能指望的"。张洁的痛苦与绝望是可想而知的,张洁的绝望与痛苦源于她爱的方式和爱的对象都是过于理想化的。从... 1978年的夏天,人到中年的张洁用孩子气的纯真追求和寻找"不能忘记的爱",寻找了近30年,终于发现了"爱是不能指望的"。张洁的痛苦与绝望是可想而知的,张洁的绝望与痛苦源于她爱的方式和爱的对象都是过于理想化的。从《爱,是不能忘记的爱》到《无字》,正是张洁生命的感悟和体验,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打击使她清醒和蜕变,也使她超越与升华,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她将走出自己的情感漩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洁 寻找 绝望 超越
下载PDF
出走堕落的娜拉——《沉香屑·第一炉香》与《日出》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秦朝晖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95-97,共3页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曹禺的《日出》,都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女性出走后堕落的故事,但是这两个故事恰好前后承接,互为文本,演绎了女性出走后,因经济原因受诱惑而堕落,在堕落中必然走向死亡的全过程,由此传达了两位作者对女性问题...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曹禺的《日出》,都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女性出走后堕落的故事,但是这两个故事恰好前后承接,互为文本,演绎了女性出走后,因经济原因受诱惑而堕落,在堕落中必然走向死亡的全过程,由此传达了两位作者对女性问题的不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曹禺 女性出走 引诱者 拯救者 绝望 救赎
下载PDF
连结现代与后现代文学的桥梁——评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10
作者 陈鸿琴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25-128,共4页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承接美国现代派小说的创作风格,开创了后现代小说的创作天地,起到了承接的桥梁作用。他是在迷惘的前提下,更深刻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年的绝望情绪;在灰色的讽刺后,加深了对社会黑暗强烈的反讽和没落...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承接美国现代派小说的创作风格,开创了后现代小说的创作天地,起到了承接的桥梁作用。他是在迷惘的前提下,更深刻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年的绝望情绪;在灰色的讽刺后,加深了对社会黑暗强烈的反讽和没落情绪的宣泄,其幽默所指,充满逃离叙述主流的逃亡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后现代 桥梁 绝望 黑色幽默
下载PDF
地理空间的流动与人物心理状态的关系研究——以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克里斯默斯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海燕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2-16,共5页
在现代主义叙事文本中,地理空间超越了只为人物提供活动空间和为事件提供背景的传统局限性;建构地理空间成为观照人物心理状态的最佳途径之一。在福克纳长篇小说《八月之光》里,主要人物克里斯默斯所处的地理空间具有明显的流动性特征... 在现代主义叙事文本中,地理空间超越了只为人物提供活动空间和为事件提供背景的传统局限性;建构地理空间成为观照人物心理状态的最佳途径之一。在福克纳长篇小说《八月之光》里,主要人物克里斯默斯所处的地理空间具有明显的流动性特征。这些流动性的地理空间利用片段性的叙事形式把克里斯默斯的"分裂"与"绝望"等心理状态一步步形象地刻画出来,表达了克里斯默斯在抗争个人命运的悲剧中承载着来自于种族、性别、宗教三个维度的巨大创伤。地理空间在不断的流动性中呈现出的差异性建构表现出作者福克纳对美国南方敏锐的地理感知及其悲剧意识,引发了对人类精神危机的深入思考。地理空间与心理状态的相辅相成实现了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人物内心的形象刻画无疑提升了地理空间的审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空间 流动 心理状态 分裂 绝望
下载PDF
梶井基次郎作品中的“暗”意象——以汤岛时代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华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75-79,共5页
"暗"和"光"是从《柠檬》以来梶井基次郎文学作品的一贯主题。然而,随着梶井文学观的变化和作品内部层面的深化,在不同的时期,"暗"和"光"的印象又呈现不同的样态。中期,即伊豆汤岛时期,随着梶... "暗"和"光"是从《柠檬》以来梶井基次郎文学作品的一贯主题。然而,随着梶井文学观的变化和作品内部层面的深化,在不同的时期,"暗"和"光"的印象又呈现不同的样态。中期,即伊豆汤岛时期,随着梶井基次郎在创作方法上转而追求观念上的绝望,"暗"的主题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本文通过梶井基次郎中期作品的分析,考察伊豆汤岛时期梶井文学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梶井基次郎 绝望 观念
下载PDF
恐怖神秘的气氛和绝望的心理历程——《年轻的布朗大爷》的文体魅力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金霞 董丽娜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5-39,共5页
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布朗大爷》弥漫着一种恐怖与神秘的气氛,展现了布朗走向绝望的心理历程。小说的美学效果和主题意义体现在小说的语音、词汇、句法、叙述等不同层面的语言特征上。读者可通过解读这些特征来感受恐怖与神秘,了解布... 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布朗大爷》弥漫着一种恐怖与神秘的气氛,展现了布朗走向绝望的心理历程。小说的美学效果和主题意义体现在小说的语音、词汇、句法、叙述等不同层面的语言特征上。读者可通过解读这些特征来感受恐怖与神秘,了解布朗绝望的心理历程,领略霍桑恐怖小说的独特的文体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 神秘 绝望 语音 词汇 句法 叙述
下载PDF
荒原:绝望里的希望与重生
14
作者 买琳燕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6-49,共4页
《荒原》里充斥着绝望,但绝望并不是死亡。它的魅力,即在看似已麻木的绝望里所流露出的对灵魂复苏的希望和对生命重生的渴盼。《荒原》里存在着一个给人厚重感的向心圆状网——病态的荒凉是外圈,绝望的挣扎是内圆。由外到内,从历史到现... 《荒原》里充斥着绝望,但绝望并不是死亡。它的魅力,即在看似已麻木的绝望里所流露出的对灵魂复苏的希望和对生命重生的渴盼。《荒原》里存在着一个给人厚重感的向心圆状网——病态的荒凉是外圈,绝望的挣扎是内圆。由外到内,从历史到现实,从意象到象征,层层递进,步步清晰,而这些也正源于《荒原》里贯穿始终的"形而上激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绝望 希望 重生
下载PDF
论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的时空艺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大亮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75-79,共5页
《丧钟为谁而呜》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海明威放弃了他早年信奉的虚无主义,对自身和社会树立了新的信心,采用一种不同于以前的时空艺术手法,创造了一种新的叙述形式.他利用自然时空、现实时空和心理时空... 《丧钟为谁而呜》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海明威放弃了他早年信奉的虚无主义,对自身和社会树立了新的信心,采用一种不同于以前的时空艺术手法,创造了一种新的叙述形式.他利用自然时空、现实时空和心理时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自然时空为基础,通过对题材的放大和扩展将其变为现实时空;开掘人物的心理时空,以冷静的观察、流畅的笔墨,揭示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迷惘、空虚、惆怅、哀怨、忧伤、绝望和悲愤,从而表现出了人物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同时也充分显示出了海明威卓越的艺术才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 海明威 虚无主义 自然时空 现实时空 时空艺术
下载PDF
新兵童年虐待经历与绝望感的关系:心理承受力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新红 李秀珍 +5 位作者 王瑛 郑永军 李家凤 贾宗鑫 周炎 汤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年第6期891-894,共4页
目的:探讨新兵心理承受力在绝望感与童年虐待经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贝克绝望量表(BHS)、军人心理承受力量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对793名新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兵绝望感与儿童期虐待经历显著正相关(r=0.437,P<0.001),与心... 目的:探讨新兵心理承受力在绝望感与童年虐待经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贝克绝望量表(BHS)、军人心理承受力量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对793名新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兵绝望感与儿童期虐待经历显著正相关(r=0.437,P<0.001),与心理承受力存在显著负相关(r=-0.483,P<0.001)。新兵心理承受力在绝望感和童年虐待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3.9%。结论:心理承受力在新兵童年虐待经历与绝望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承受力是有童年虐待经历的个体战胜绝望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良好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兵 绝望感 儿童期虐待 军人心理承受力 中介作用
下载PDF
希望与绝望——余华90年代创作试探
17
作者 刘昕华 黄灿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109-113,共5页
通过对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余华的主要作品———《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辨明余华作品中希望与绝望主题相互对立和相互交织的呈现形态、相关成因及作者的创作态度 ,以揭示出作者潜藏于心的人文关怀... 通过对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余华的主要作品———《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辨明余华作品中希望与绝望主题相互对立和相互交织的呈现形态、相关成因及作者的创作态度 ,以揭示出作者潜藏于心的人文关怀和创作的变化与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绝望 希望 人道主义 20世纪90年代 文学创作 创作态度 小说
下载PDF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中的黑暗世界
18
作者 范谕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8期76-77,共2页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是最受人喜爱的美国诗人之一,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他采用通俗上口的语言、人们熟知的韵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写...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是最受人喜爱的美国诗人之一,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他采用通俗上口的语言、人们熟知的韵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写新英格兰地区宁静乡村的道德风尚。他诗歌中常常出现与孤独、绝望、死亡等关联的意象如冬、雪、冰、霜、枯叶等。尽管他诗歌中相当一部分描写恐惧和疑虑,但总的倾向还是积极向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 绝望 死亡
下载PDF
在场者言说在场的绝望——浅论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塑造及其命运的书写
19
作者 吴铜虎 《晋阳学刊》 CSSCI 2009年第6期104-108,共5页
我们常说"儿童是未来的希望",那是把"儿童"当作一个"客体"来认识,以主体的视角来看待客体。如果超越"主-客"关系,让他们置于共同的视界之中,让所谓的"主体"成为"在场者",... 我们常说"儿童是未来的希望",那是把"儿童"当作一个"客体"来认识,以主体的视角来看待客体。如果超越"主-客"关系,让他们置于共同的视界之中,让所谓的"主体"成为"在场者",那么对"儿童"的认识会更接近于本真。鲁迅就是以"在场"的形式,来塑造儿童的形象、叙说儿童的命运,他们有些"毫无价值地死亡",有些成了"毫无意义的看客",有些成了"无意识的杀人者"。以"在场者"的视角来看,这些"儿童"身上无法存在"希望"。鲁迅在叙说儿童命运的同时,儿童也在言说着鲁迅的绝望。但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说出了"绝望",却在"反抗着绝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儿童形象 儿童命运 在场者 绝望
下载PDF
绝境中的自我观照——《野草》三篇的文本解析
20
作者 马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81-84,共4页
对鲁迅《野草》中《影的告别》、《过客》、《死火》三篇作品综合比较,从反抗绝望、爱的悖论和探寻希望三个角度,观照鲁迅心路历程中的绝境体验,并探求对其内涵的更深一层的理解。
关键词 鲁迅 《野草》 绝境 精神世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