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荒漠化阶段植被生态特征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以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为例 被引量:33
1
作者 王新源 陈翔舜 +4 位作者 丁乾平 赵学勇 王小军 马仲武 连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69-1580,共12页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荒漠化和绿洲化两种地理过程共同影响的生态交错区,是恢复生态学重点关注的区域。利用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了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不同荒漠化发展阶段的植被生态特征和土壤环...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荒漠化和绿洲化两种地理过程共同影响的生态交错区,是恢复生态学重点关注的区域。利用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了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不同荒漠化发展阶段的植被生态特征和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荒漠化的发展,土壤环境因子中,除有效土层厚度逐渐变浅外,风蚀痕迹占地率、表土砾石含量、盐碱斑占地率和坡度均呈现增加的动态趋势;植被因子中,除优势种盖度与植被总盖度的比值逐步增加,物种丰富度、优势种多度等其他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特征;(2)土壤环境因子中,有效土层厚度在4种荒漠化阶段对植被生态特征的影响程度达显著水平(P<0.05),风蚀痕迹占地率在轻度、中度和重度阶段是植被生态特征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其他因子在多数荒漠化阶段与植被生态特征相关性不显著;(3)相比其他荒漠化阶段,中度阶段中植被生态特征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更加敏感,应是荒漠化防治重点关注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荒漠化发展阶段 植被因子 土壤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4
2
作者 樊云龙 熊康宁 +2 位作者 苏孝良 陈浒 邹细霞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6-233,共8页
选择贵州喀斯特高原三个典型地貌单元作为研究区,于2009-05对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共获土壤动物3992只,隶属于5门10纲26目,共3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弹尾目(Collembola)、甲螨亚目(Oribatida)、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 选择贵州喀斯特高原三个典型地貌单元作为研究区,于2009-05对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共获土壤动物3992只,隶属于5门10纲26目,共3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弹尾目(Collembola)、甲螨亚目(Oribatida)、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a);常见类群为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膜翅目(Hyme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近孔寡毛目(Plesiopora)、双翅目(Diptera)、双尾目(Diplura)。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喀斯特植被的不断退化,土壤动物数量不断减少,表现为林地>灌丛>草地>石漠化地;类群数亦呈减少趋势。各演替阶段土壤动物表聚性明显,但人为干扰(如翻耕等)可导致土壤动物出现逆分布现象。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从林地到石漠化地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高原 土壤动物 石漠化 演替阶段 群落特征 多样性 贵州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阶段划分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德炉 朱守谦 黄宝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3-106,共4页
以群落类型、乔灌层盖度、群落生物量、群落高度和枯落物总量5个因子为基本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大量样地进行了分析,将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和末期阶段4个阶段。对... 以群落类型、乔灌层盖度、群落生物量、群落高度和枯落物总量5个因子为基本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大量样地进行了分析,将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和末期阶段4个阶段。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和阶段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漠化形成过程中整个土地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系统的退化,它在人为干扰下受到破坏而导致了土壤子系统及小气候环境子系统的退化,子系统之间表现出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正反馈循环。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土地生产力的退化和丧失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阶段 退化系统 形成过程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植物种多样性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常学礼 鲁春霞 高玉葆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5-482,共8页
论文从植被的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两个方面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科尔沁沙地植物种多样性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在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植物种多样性和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与多样性指数计算的基本单位有关... 论文从植被的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两个方面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科尔沁沙地植物种多样性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在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植物种多样性和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与多样性指数计算的基本单位有关。研究结果显示:①依据一年生、多年生和灌木等生活型为划分标准的功能多样性,在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阶段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最密切,关联系数分别为-0.534、-0.574和-0.431。以豆科植物、C3植物和C4植物为划分标准的功能多样性,在半固定沙丘阶段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最密切,关联系数为0.722。②在不同的沙漠化阶段,生活型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呈负相关。说明在不同沙漠化程度的草场中,植物生活型组成的不均匀,有利于提高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③从不同生活型在各个沙漠化阶段中的种丰富度特征来看,一年生植物最高,多年生植物次之,灌木最低,平均值分别为9(±6.0)、3(±2.6)和1.8(±1.0),说明一年生植物在沙地植被组成中占主导地位。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沙漠化阶段中,以豆科植物、C3植物和C4植物划分的功能类型组的平均重要值以C4植物最高,C3植物次之,豆科最低,分别为48(±12.3)、39.7(±3.6)和12.3(±14.3),说明C4类植物在科尔沁沙地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多样性 生活型 地上生物量 沙漠化阶段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特点和治理阶段及其思路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彭珂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5期82-90,共9页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受地形破碎、土质疏松、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和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陡坡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大、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受地形破碎、土质疏松、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和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陡坡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大、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具有面积广、强度大、成因复杂等特点.60多年来,通过采取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推广旱作节水农业,加快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措施,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面积达到21.51万km2.根据国家"十二五"计划提出奋斗目标:在"十二五"期间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奋斗目标是:人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得到初步遏制,流域内生态良好区面积得到巩固和扩大,重点监督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到21世纪中叶,适宜治理的区域基本得到治理,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8亿t,逐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土地 水土流失特点 治理阶段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中国干旱区形成的古地理过程 被引量:10
6
作者 汪久文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7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扼要的论述了自第三纪以来我国干旱区形成的原因及古地理过程,并将全过程分为森林化(过程)时期、草原化(过程)时期以及荒漠化(过程)时期,以及每一时期的特征及对现代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 干旱区 古地理过程 森林化时期 草原化时期
下载PDF
不同沙化阶段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与表土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新源 马仲武 +7 位作者 王小军 陈萍 唐霞 连杰 张琴 程小云 刘健 曲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6850-6862,共13页
沙漠化是玛曲高寒草甸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明晰区域内不同沙化阶段植物群落与表土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为玛曲高寒草甸沙漠化的监测与防治提供科学参考。鉴于此,研究应用方差分析与典范对应分析,厘清了潜在、轻度、中度、重度和极... 沙漠化是玛曲高寒草甸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明晰区域内不同沙化阶段植物群落与表土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为玛曲高寒草甸沙漠化的监测与防治提供科学参考。鉴于此,研究应用方差分析与典范对应分析,厘清了潜在、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阶段植物的组成格局与变化规律,并对其与表土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伴随沙漠化的发展,表土水分与电导率呈逐步降低的趋势,下降幅度显著(P<0.05);温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规律,其中轻度沙化阶段最低,为24.32℃,极重度阶段最高,达30.79℃;(2)伴随沙漠化的发展,植物的盖度、多度依次降低,下降幅度显著(P<0.05);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与Pielou指数的变化趋势相近,呈潜在至轻度阶段上升,之后逐步下降的规律;(3)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表土水分和电导率对群落组成的影响程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潜在与轻度沙化阶段,CCA前两轴的方差解释率分别是71.91%和55.25%,表土环境因子能够较好的描述植物群落特征与多样性水平的变化规律;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阶段,CCA前两轴的方差解释率不足40%,表土环境因子难以有效表征植物群落特征,预示放牧等人类活动在这些演替阶段的影响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阶段 高寒草甸 表土环境因子 植物群落特征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两种典型沙质荒漠化阶段微气象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孙鹏森 刘世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15,共7页
本文旨在研究鄂尔多斯地区的两种典型的沙质荒漠化阶段的下垫面微气象特征 (净辐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降水量、风速 )的变异性规律与沙质荒漠化之间的关系。两种典型沙质荒漠化阶段的群落类型分别为油蒿群落和牛心朴子群落。结果表... 本文旨在研究鄂尔多斯地区的两种典型的沙质荒漠化阶段的下垫面微气象特征 (净辐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降水量、风速 )的变异性规律与沙质荒漠化之间的关系。两种典型沙质荒漠化阶段的群落类型分别为油蒿群落和牛心朴子群落。结果表明 ,由于沙质荒漠化不同阶段的下垫面的植被群落组成、结构和盖度的差异 ,引起净辐射、土壤含水量、近地层风速等产生较大差异。油蒿群落的太阳净辐射能明显比牛心朴子群落高 ;油蒿群落与牛心朴子群落的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差别很大 ,当降雨量在 4 5mm以下时 ,只能影响 0~ 4 0cm土深的土壤水分状况 ,而这一深度恰好是大部分植物根系分布的区域。油蒿群落比牛心朴子群落更有利于维持土壤温度的恒定。油蒿群落对近地面风速有明显的削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区 沙质荒漠化阶段 微气象特征 油篱 牛心朴子 变异性规律 植被群落
下载PDF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经验、问题及策略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斌 刘丹一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81,共6页
文章在对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石漠化综合治理面临的形势、加快治理的意义和可行性。建议将石漠化综合治理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通过坚持恢复林草植被为主,综合治理;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扶持政策;深... 文章在对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石漠化综合治理面临的形势、加快治理的意义和可行性。建议将石漠化综合治理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通过坚持恢复林草植被为主,综合治理;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扶持政策;深入总结一期工程经验教训,一期工程实施情况;统筹各部门力量,出台高层次顶层设计,分类指导;根据地方特色建立当地适宜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监管力度等措施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综合治理 一期工程 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国家战略 顶层设计
下载PDF
Developing stages and causes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Mu Us sandland 被引量:6
10
作者 Bo Wu Longjun C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9期845-849,共5页
Based on historical aerial photography of three periods and together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status of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after the 1950s in the Mu Us sandland was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the desert... Based on historical aerial photography of three periods and together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status of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after the 1950s in the Mu Us sandland was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the desertification developing speed at two stages was compared, and its possible causes were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ing speed of desertification from the late 1970s to the early 1990s is apparently slowed down, compared with that from the late 1950s to the late 1970s and there exists an obvious recovery trend at the second stag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tages accounts for severely over-reclaiming, over-grazing and unrestricted cutting during the first stage, which are the main causes of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semi-arid steppe and arid desert stepp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 Us sandland desertification DEVELOPING stage over-reclaiming over-grazing unrestricted cutting.
原文传递
基于能值分析的典型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松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3-38,共6页
石漠化制约着云南、贵州、广西三个省区的发展。应用能值分析法,以经济和环境资料为主,辅以遥感和GIS获取能值分析所需的数据,编制能值分析表,计算2000和2009年典型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流,得出石漠化省区资源环境能值、环境负荷... 石漠化制约着云南、贵州、广西三个省区的发展。应用能值分析法,以经济和环境资料为主,辅以遥感和GIS获取能值分析所需的数据,编制能值分析表,计算2000和2009年典型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流,得出石漠化省区资源环境能值、环境负荷率(ELR)、能值产出率(EYR)、能值产出比(ENR)等统计指标,进一步计算构建可持续指数(ESI)、改进的可持续指数(MESI)和可持续年限(ST)等指标。2009年广西、贵州、云南的主要资源环境能值分别为9.6E+25、1.2E+26、1.5E+26sej,可更新资源能值为9.9E+22、7.3E+22、2.0E+23sej,废弃物能值2.1E+22、1.1E+22、1.4E+22sej。结果表明:石漠化地区的ESI和MSEI都具有经济落后地区的显著特征,其ESI的时空演变趋势(0.07)显著低于全国ESI的平均趋势(0.41),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要稍好于全国平均值,而区域可持续年限从2000年的平均超过100年缩减为2009年的不足5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系统 石漠化 能值分析 可持续发展 发展阶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