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行黄河口冲淤特征和作用机制 被引量:9
1
作者 陈彰榕 杨作升 赵晓燕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1期149-155,共7页
根据1976年10月至1988年9月连续13年的黄河口滨海区的水深测量资料,运用水文学和数学方法进行规范化处理,采用计算机技术定量计算出冲淤量,给出冲淤的等厚度图。
关键词 黄河口 泥沙冲淤量 淤积中心 定量分析 泥沙
下载PDF
扬子地块A盆地晚古生代古地磁分析
2
作者 韩涛 徐绩芳 王家敏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1期18-21,共4页
扬子地块A盆地中生代以来沉积中心经历了弧形迁移,盆地是否发生旋转具有争议。根据古地磁数据计算古纬度表明,该盆地晚二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大规模的北向漂移、南向漂移、快速北向漂移。现有精度古地磁数据分析表明,该盆地中生代以来,... 扬子地块A盆地中生代以来沉积中心经历了弧形迁移,盆地是否发生旋转具有争议。根据古地磁数据计算古纬度表明,该盆地晚二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大规模的北向漂移、南向漂移、快速北向漂移。现有精度古地磁数据分析表明,该盆地中生代以来,相对于欧亚大陆、扬子地块的旋转量都小于误差范围,缺乏有效意义的旋转。盆地中新生代沉积中心的弧形迁移反映了周缘造山带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对该盆地沉降及沉积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弧形迁移 古地磁 旋转 沉积中心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中心迁移特征及其对成藏的作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元昊 王秀娟 《低渗透油气田》 2010年第3期7-13,35,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早期(长10-长7)沉积中心迁移主要受构造影响,具有逆时针迁移特征,中晚期(长6-长1)沉积中心迁移主要受物源控制,具有拉锯式迁移特征。沉积中心的迁移控制了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空问分布和成藏组...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早期(长10-长7)沉积中心迁移主要受构造影响,具有逆时针迁移特征,中晚期(长6-长1)沉积中心迁移主要受物源控制,具有拉锯式迁移特征。沉积中心的迁移控制了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空问分布和成藏组合方式。进而控制了油藏分布规律..为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纽在不同区域、不同层位形成不同成藏组合特征的大油田奠定了基础。最终建立了研究区陕北烃源岩向上排烃聚集、陇东向下排烃聚集、西北既向上又向下排聚集的3种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沉积中心迁移 物源 成藏组合
下载PDF
广西东平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荣志 蒋新红 +5 位作者 邹颖贵 文运强 刘晓珠 戚贵章 高翔 叶胜 《中国锰业》 2021年第3期18-28,共11页
广西东平锰矿床位于广西天等龙原—德保那温地区锰矿整装勘查区南东端。通过对东平锰矿床含锰岩系及原生碳酸锰矿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综合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相古地理、微相分析,认为驮仁西—渌利东及其外围叠合一带在... 广西东平锰矿床位于广西天等龙原—德保那温地区锰矿整装勘查区南东端。通过对东平锰矿床含锰岩系及原生碳酸锰矿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综合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相古地理、微相分析,认为驮仁西—渌利东及其外围叠合一带在早三叠世晚期存在一个深部富锰热液喷溢口,该喷溢口附近含锰岩系厚度最厚、主矿层厚度最厚、矿石Mn品位最高、鲕豆粒最发育,即为东平锰矿床的锰质沉积中心。自喷溢口向外,总体呈现为中心相、过渡相和边缘相3个相带,各相带矿石构造、锰品位、矿层厚度及含锰岩系厚度具明显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建立了矿床的成矿模式。对整装勘查区类似锰矿床深部碳酸锰矿的勘查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勘查成果对成矿相带的空间分布进行恢复,指导深部隐伏矿体找矿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 成矿地质特征 成矿模式 锰质沉积中心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新生代未发生旋转的古地磁证据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千军 时保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147,共7页
四川盆地中生代以来沉积中心经历弧形迁移,盆地是否发生旋转具有争议。根据古地磁数据计算古纬度表明,四川盆地晚二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大规模北向漂移、南向漂移、快速北向漂移过程。以现有精度古地磁数据分析表明,四川盆地中生代以来,... 四川盆地中生代以来沉积中心经历弧形迁移,盆地是否发生旋转具有争议。根据古地磁数据计算古纬度表明,四川盆地晚二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大规模北向漂移、南向漂移、快速北向漂移过程。以现有精度古地磁数据分析表明,四川盆地中生代以来,其相对于欧亚大陆、扬子地块旋转量都小于数据本身的误差值,相对于欧亚大陆和扬子地块都没有有效意义的旋转。综合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中新生代沉积中心的弧形迁移,反映了周缘造山带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对四川盆地沉降及沉积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弧形迁移 古地磁 旋转 沉积中心
下载PDF
ZT 1井钻探分析及周口TZ-SQ凹陷勘探思考
6
作者 方锡贤 孙凤华 +1 位作者 李三明 钱其锁 《录井工程》 2021年第1期10-16,共7页
位于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中部凹陷带TZ-SQ凹陷的ZT 1井实钻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存在着巨大差异,颠覆了对该区构造的传统认识。通过对ZT 1井所在地区生烃条件、储集条件、沉积环境的分析,认为ZT 1井所在区块K1统沉积了巨厚烃源岩,这些烃源... 位于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中部凹陷带TZ-SQ凹陷的ZT 1井实钻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存在着巨大差异,颠覆了对该区构造的传统认识。通过对ZT 1井所在地区生烃条件、储集条件、沉积环境的分析,认为ZT 1井所在区块K1统沉积了巨厚烃源岩,这些烃源岩生油条件中等,处于成熟到高成熟阶段;实钻结果显示ZT 1井目的层系储集岩物性差,但微孔隙发育且存在裂缝性储渗空间。通过ZT 1井K1统地层砂泥比、重矿物、纵向与横向岩性变化的对比分析,判断TZ-SQ凹陷在K1世可能是一个整体湖盆,中部构造带在K1世为沉积沉降中心,为湖盆中央或接近湖盆中央,并非传统认识的分隔TZ-SQ凹陷南部与北部的凸起。基于实钻资料带来的新认识,提出加强古构造研究、寻找有利相带、兼顾孔隙性储集层与裂缝性储集层、以气为主、油气并举、注重常规油气层勘探的同时兼顾致密油气与页岩气勘探等勘探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Z-SQ凹陷 巨厚烃源岩 储集层 沉积沉降中心 勘探思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