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典型淤地坝淤积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魏霞 李占斌 +2 位作者 李鹏 鲁克新 李勋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13,31,共5页
在调查典型淤地坝挖取剖面采集土样的基础上,利用库容曲线和实测淤积厚度求得每层淤积泥沙量。根据大水对大沙的原则,反演淤积层所对应的次侵蚀性降雨。通过层淤积量与其相应次侵蚀性降雨的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30,降雨量P,降雨侵蚀力R,... 在调查典型淤地坝挖取剖面采集土样的基础上,利用库容曲线和实测淤积厚度求得每层淤积泥沙量。根据大水对大沙的原则,反演淤积层所对应的次侵蚀性降雨。通过层淤积量与其相应次侵蚀性降雨的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30,降雨量P,降雨侵蚀力R,平均降雨强度I等4个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无泄洪设施的淤地坝坝地每层淤积量与次侵蚀性降雨的I30,P,R关系密切,并建立了淤积量与I30,P,R的三元回归方程,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从而为淤地坝水毁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坝地淤积物 层淤积量 次侵蚀性降雨 淤积过程 回归分析
下载PDF
溶液pH对自然水体中多种固相介质吸附铅、镉、铜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媛媛 杜显元 +2 位作者 刘亮 花修艺 董德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79-483,共5页
采用实验室内模拟吸附方法,研究不同溶液pH下沉积物、悬浮颗粒物和生物膜吸附重金属的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pH下,Langmuir方程均可以很好地描述自然水体三种固相介质吸附重金属的热力学过程。在相同pH条件下,三种固相介质对重金... 采用实验室内模拟吸附方法,研究不同溶液pH下沉积物、悬浮颗粒物和生物膜吸附重金属的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pH下,Langmuir方程均可以很好地描述自然水体三种固相介质吸附重金属的热力学过程。在相同pH条件下,三种固相介质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悬浮颗粒物、生物膜、沉积物,它们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为铅>铜>镉;这三种固相介质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都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大,其中悬浮颗粒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受溶液pH影响最大;另外,相对于铜和镉,三种固相介质对铅的吸附受溶液pH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悬浮颗粒物 沉积物 重金属 吸附 PH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支流库湾消落带沉积泥沙特征及重金属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永艳 文安邦 +3 位作者 史忠林 严冬春 朱波 唐家良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35-941,共7页
为了分析三峡库区支流消落带沉积泥沙的理化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变化特征,选择9条典型一级支流,共采集54个消落带沉积泥沙样品,测定了粒径分布、容重、有机质(TOC)、总氮(TN)、总磷(TP)、钾(K)等养分元素含量特征以及运用... 为了分析三峡库区支流消落带沉积泥沙的理化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变化特征,选择9条典型一级支流,共采集54个消落带沉积泥沙样品,测定了粒径分布、容重、有机质(TOC)、总氮(TN)、总磷(TP)、钾(K)等养分元素含量特征以及运用地累积指数评价铬(Cr)、铜(Cu)、镍(Ni)、铅(Pb)、锌(Zn)等重金属.结果表明消落带沉积泥沙粒径分布在空间上(乌江-磨刀溪)中值粒径呈波动变化;支流消落带下部(160~165 m)沉积泥沙相比上部(165~175 m)偏粗,不同高程带砂粒和黏粒体积分数变化属于中等变异,粉粒属于弱变异.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消落带上部和下部之间沉积泥沙特征差异不显著.地累积指数评价表明支流消落带沉积泥沙只有Zn元素在珍溪河、龙洞河和龙河属于无-中的污染程度,Pb元素在磨刀溪属于无-中的污染程度,其他元素在所选支流消落带均为无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流库湾 沉积泥沙 理化性质 重金属 三峡库区
原文传递
旋流排沙渠道排沙特性试验 被引量:3
4
作者 南军虎 汪超群 +5 位作者 李伟 高欢 陈垚 代江龙 陶然 马康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27-135,共9页
旋流排沙渠道是基于旋转水流的特点提出的一种水沙分离新技术,为明确不同来流条件对旋流排沙渠道排沙特性的影响,该研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探究了来流流量、来流流速、泥沙级配及下游渠道水力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的排沙、余沙及淤沙特性,... 旋流排沙渠道是基于旋转水流的特点提出的一种水沙分离新技术,为明确不同来流条件对旋流排沙渠道排沙特性的影响,该研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探究了来流流量、来流流速、泥沙级配及下游渠道水力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的排沙、余沙及淤沙特性,分析了其截沙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来流条件改变时,旋流排沙渠道的排沙特性发生规律性变化,在来流流量增加或流速增加或来沙中值粒径减小情况下,旋流排沙渠道的排沙量减小,余沙量增加,其中改变来流流量对截沙率的影响最为明显,最大变幅为16.3%。不同水沙条件下0.075~0.315 mm细颗粒泥沙的排沙量及余沙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且下游渠道余沙均以该粒径区间的泥沙为主,而粒径>0.315~3.0 mm泥沙的排除效果受水沙条件改变的影响极小。排沙洞内泥沙淤沙量随来流量和泥沙中值粒径的增加而增加,而随流速的增加而减少,但各水沙条件下最大淤沙量仅为来沙量的2.6%。在渠道下游设置挡水板后,旋流排沙渠道的排沙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提高了粒径>0.16~0.315 mm泥沙的排除效果,与不设挡水板相比截沙率增加了4.6个百分点,改善了排沙洞内的泥沙淤积问题。旋流排沙渠道具有良好的泥沙分选效果,能有效排除高含沙水流中的粗颗粒泥沙(在不同水沙条件下最小截沙率为76.9%),从而减少了泥沙对渠道下游设施的影响,因此工程中可通过优化流量、流速、下游水力条件等提升旋流排沙渠道的排沙特性。该研究明确了不同水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的适用性,成果可为其在工程中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试验 旋流排沙渠道 截沙率 排沙 余沙 淤沙
下载PDF
污水管道沉积底泥污染物利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穆莹 高晨晨 +4 位作者 孙永利 李思雨 郑兴灿 李鹏峰 张文安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4-119,共6页
以华北地区某城市污水管道沉积底泥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底泥中碳、氮、磷和VSS/SS等常规污染物含量及其组分占比的基础上,探索城市污水管道沉积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溶出的条件及其碳源应用于污水处理的潜力。结果表明:污水管道沉积底泥污... 以华北地区某城市污水管道沉积底泥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底泥中碳、氮、磷和VSS/SS等常规污染物含量及其组分占比的基础上,探索城市污水管道沉积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溶出的条件及其碳源应用于污水处理的潜力。结果表明:污水管道沉积底泥污染物中碳、氮、磷含量较高,且具有高COD/TN、高COD/TP特征,比值分别达到37.8和180.4,且BOD_(5)/TN和BOD_(5)/TP分别达到8.4和40.3;适宜的搅拌-沉淀作用能够实现沉积底泥中可生物利用碳源的高效提取,同时上覆水中的BOD_(5)/TN和BOD_(5)/TP可分别提升至11.2和48.4,有机组分占比从35%提高至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管道 沉积底泥 污染物特征 碳源可利用性
原文传递
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带泥沙沉积影响因素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彬俨 文安邦 严冬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0,共9页
为揭示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自然环境因素对泥沙沉积过程的影响及判别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采用原位观测方法,对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带的泥沙沉积量及其潜在影响因素(消落带微地形、河流水文泥沙条件、消落带土壤侵蚀、消落带植被状况和人类活... 为揭示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自然环境因素对泥沙沉积过程的影响及判别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采用原位观测方法,对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带的泥沙沉积量及其潜在影响因素(消落带微地形、河流水文泥沙条件、消落带土壤侵蚀、消落带植被状况和人类活动)展开调查、分析和量化测算,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不同因素对泥沙沉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库尾江津—涪陵河段以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剧烈,自然环境因素与泥沙沉积量均无显著关系。2)库中涪陵—奉节河段以消落带地形特征中的坡度和高程影响较为明显,二者与泥沙沉积量的相关程度分别为-0.508和-0.714;坡度越小,泥沙沉积越多;高程越低,消落带被含沙水流淹没的时间越长,泥沙沉积量也越多。3)库首奉节-秭归段则以坡度的影响为主,其与泥沙沉积量的相关程度为-0.517,坡度越小,泥沙沉积越多,不同高程间的泥沙沉积量并无太大差异。研究说明,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带泥沙沉积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消落带坡度、高程、河流水沙条件和人类活动4种,植被盖度对消落带泥沙沉积过程没有影响,4种因素的影响范围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泥沙 影响因素 消落带 微地形 河流水沙条件 土壤侵蚀 人类活动 三峡水库
下载PDF
Deposited sediment settlement and consolidation mechanisms 被引量:1
7
作者 Shuai-jie Guo Fu-hai Zhang +1 位作者 Xu-guo Song Bao-tian Wang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35-344,共10页
In order to study deposited sediment settlement and consolidation mechanisms, sediment settlemen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settlement column.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ediment settlement stage defi... In order to study deposited sediment settlement and consolidation mechanisms, sediment settlemen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settlement column.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ediment settlement stage definition, excessive pore pressure (EPP) dissipation, and consolidation constitutive equations are discussed. Three stages, including the free settlement, hindered settlement, and self-weight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stages, are defin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sediment settlement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initial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initial settlement height, and the interface settlement rate is linearly attenuated with time on bilogarithmic scales during the hindered settlement and self-weight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stages. Moreover, the deposited sediment layer in the self-weight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stage experiences large strains, and the settlement amount in this stage is about 32% to 59% of the initial height of deposited sediment. EPP is nonlinearly distributed in the settlement direction, and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is faster than EPP dissipation in the self-weight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stage. Consolidation constitutive equations for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effective stress, applicable to large-strain consolidation calculation, were also determined and fitted in the power function 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settlement experiment deposited sediment Self-weight consolidation Large-strain consolidation Interface settlement rate Consolidationconstitutive equation
下载PDF
Transferral of HMs pollution from road-deposited sediments to stormwater runoff during transport processes 被引量:2
8
作者 Qian Wang Qionghua Zhang +2 位作者 Mawuli Dzakpasu Nini Chang Xiaochang W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Stormwater runoff derived from the wash-off of road-deposited sediments (RDS), contains elevated heavy metal (HM) concentrations and, thus, imposes an increasing threat to urban aquatic ecosystems. In-depth understand... Stormwater runoff derived from the wash-off of road-deposited sediments (RDS), contains elevated heavy metal (HM) concentrations and, thus, imposes an increasing threat to urban aquatic ecosystem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ations of HMs pollution from RDS to stormwater during transport processes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RDS and stormwater control strategies. Toward this end, the distribution of HMs (Cu, Pb, Zn, Cr, and Ni) in RDS and stormwater were investigated simultaneously. The results show a preferential accumulation of Pb and Zn in the finer (< 38.5μm) RDS, and Cu, Cr and Ni in the coarser (38.5-150μm) RDS. For stormwater, n.d.~48.6% of HMs fractionated into the dissolved phase, and stormwater particles constitute the primary carriers of HMs. Furthennore, the accumulation of HMs in stormwater particles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finer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PSD). Geoaccumulation index (Igeo) highlighted the predominant pollution of both RDS and stormwater particles by Cu, Pb and Zn. Nonetheless, Cu, Pb, and Ni mostly contributed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of RDS, whereas Cu, Pb, and Zn mainly contributed that of stormwater particles. Moreover, contamination by Cu, Pb and Z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tormwater particles than that in RDS. These differences are attributable to the solubility and size-dependent accumulation of HMs in RDS, as well as the PSD variations during transport processes. The study outcome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very fine (nano- and submicron- scale) RDS in stormwater pollu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ad-deposited sediment STORMWATER RUNOFF Heavy metal Particle size POLLUTION variation
原文传递
基于自清洁理念的下水道中沉积物运移的设计标准(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Isa EBTEHAJ Hossein BONAKDARI Ali SHARIFI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914-924,共11页
研究目的:通过比较沉积物运移的不同标准,经选优得出更高精度的标准。创新要点:使用更少的参数和分情况来获得高精度的设计标准。研究方法:1.按状态将下水道中沉积物分成两类:没有沉淀的沉积物和沉淀的推移质;2.利用已有设计标准的方程... 研究目的:通过比较沉积物运移的不同标准,经选优得出更高精度的标准。创新要点:使用更少的参数和分情况来获得高精度的设计标准。研究方法:1.按状态将下水道中沉积物分成两类:没有沉淀的沉积物和沉淀的推移质;2.利用已有设计标准的方程,运用非线性回归和MINITAB软件,得到不同情况下的最佳方程式;3.用实验所得的值对各方程预测值进行验证,比较各方程式的预测精度。重要结论:1.本文提出的方程式可以预测不同情况下的沉积物运移;2.相比于其它标准,本文提出的方程式形式简单、所需参数少和参数估计简单,并且预测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床 推移质 沉积限制 沉积物 下水道
原文传递
三峡水库干支流悬移质泥沙及支流泥沙沉积特征——以忠县段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永艳 文安邦 +2 位作者 张信宝 史忠林 严冬春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159,共9页
长江上游水库群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上游入库泥沙的减少,坡面侵蚀产沙贡献增加,造成三峡水库入库泥沙沉积及其来源的变化;同时,大坝蓄水使干支流之间存在水流和物质能量的交换作用,缓慢的流速导致三峡水库支流富营养化现象较突出。所以,... 长江上游水库群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上游入库泥沙的减少,坡面侵蚀产沙贡献增加,造成三峡水库入库泥沙沉积及其来源的变化;同时,大坝蓄水使干支流之间存在水流和物质能量的交换作用,缓慢的流速导致三峡水库支流富营养化现象较突出。所以,三峡水库入库泥沙的构成,库区干支流悬移质泥沙特征以及消落带泥沙沉积过程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选择三峡库区中游忠县境内长江干流和一级支流汝溪河作为研究对象,采集雨季7—9月长江干流和支流汝溪河悬移质泥沙和汝溪河库湾消落带沉积泥沙剖面分层样品,并测试样品的颗粒组成和Cs-137活度。结果表明:7月份低水位时期,干流和支流悬移泥沙的中值粒径分别为12.81μm和18.87μm,且支流砂粒体积百分比较干流高,说明支流悬移泥沙比干流粗;^(137)Cs比活度分别为0.87和0.65 Bq/kg,均较低。而8月份和9月份,干流悬移泥沙颗粒粗细和7月份相当,而支流悬移泥沙的平均中值粒径仅为6.05μm,与干流悬移质泥沙相比偏细;^(137)Cs比活度分别为1.23和2.16 Bq/kg。可以发现无论是干流还是支流,^(137)Cs比活度变化均表现为8月份比7月份偏高,且8月份支流^(137)Cs比活度比干流偏高。这是因为7月份是暴雨导致的表下层侵蚀泥沙,泥沙颗粒较粗且^(137)Cs比活度较低;而8月份的悬移泥沙主要归结于频繁的中小雨引起的坡面表层侵蚀产沙,泥沙颗粒较细且富含^(137)Cs。对于支流典型泥沙沉积剖面的研究表明,从2008至今,汝溪河库湾消落带泥沙总淤积厚度在7 cm左右,中值粒径介于4.6~13.7μm之间,^(137)Cs比活度的范围为1.39~1.97 Bq/kg。根据^(137)Cs比活度结合河流输沙颗粒组成的旋回分层特征,可以大致区分出雨季和旱季的沉积泥沙,初步弄清支流消落带泥沙沉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移质 沉积泥沙 颗粒组成 三峡库区
下载PDF
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带沉积泥沙粒径特征及其物源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彬俨 严冬春 +1 位作者 文安邦 陈佳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21-1429,共9页
为揭示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带的泥沙沉积规律、分析沉积泥沙来源,本研究采用原位观测方法采集沉积泥沙样品,利用激光粒度仪测试泥沙粒径,分析沉积泥沙粒径在水平、垂直和高程3个维度上的变化特征,并与三峡水库入库泥沙的粒径特征相结合,阐... 为揭示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带的泥沙沉积规律、分析沉积泥沙来源,本研究采用原位观测方法采集沉积泥沙样品,利用激光粒度仪测试泥沙粒径,分析沉积泥沙粒径在水平、垂直和高程3个维度上的变化特征,并与三峡水库入库泥沙的粒径特征相结合,阐述消落带沉积泥沙来源。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带沉积泥沙粒径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比较强烈的空间变化,中值粒径沿河流流向方向呈逐渐下降趋势,并在忠县及其下游河段基本保持稳定;(2)泥沙粒径随高程的变化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河流挟沙是消落带下部粗颗粒泥沙的主要来源,而消落带上方的土壤侵蚀强度越高,消落带顶部的沉积颗粒就越容易变粗;(3)在水库尾端,泥沙剖面存在较明显的旋迴分层现象,其中值粒径数值较大、变化幅度较宽,越往下游推进,中值粒径的数值越低、变化幅度越小,泥沙旋迴分层现象逐渐消失;(4)水库尾端的沉积泥沙以库区外来沙为主,越往下游推进,库区内产沙对粗颗粒泥沙的贡献逐渐升高,但库区内外来沙都能够为沉积泥沙提供丰富的细颗粒物源,因此,细沙的来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 沉积泥沙 空间变化 物源 消落带
原文传递
Heavy metals in road-deposited sediment and runoff in urban and intercity expressways
12
作者 Shuohan Gao Xinjun Wang +3 位作者 Hua Li Yaping Kong Jiding Chen Zheng Chen 《Transportation Safety and Environment》 EI 2022年第1期40-48,共9页
Road-deposited sediments(RDS)accumulated on road surfaces are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medium that often provides transport for heavy metals.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 in RDS,we inves... Road-deposited sediments(RDS)accumulated on road surfaces are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medium that often provides transport for heavy metals.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 in RDS,we investigated the size distribution and heavy metal(i.e.Cd,Cr,Cu,Ni,Pb and Zn)concentrations in RDS and road runoff in typical expressways of suburban and rural area in China.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RDS particles from all impervious expressway surfaces were predominantly coarse particles(>250μm,58.4%±3.8%)and the RDS on all expressways contained more heavy metals than background soils.Furthermore,the concentrations of Cd,Cr,Cu,Ni,Pb and Zn increased with traffic volume,suggesting that these heavy metals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traffic activities.Moreover,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heavy metals were concentrated in fine grain fractions,the total loading is highest for the coarsest particles due to their large mass percentage.Additionally,it reveals that the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road runoff of suburban expressway are higher than that in urban expressway.Our findings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expressway pollution,and imply that for controlling runoff pollution from RDS,transportation agencies should be concerned with both fine and coarse particles and take cleaning methods into accou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 road-deposited sediment RUNOFF expressway pollution
原文传递
沉积泥沙自重固结系数测试方法研究
13
作者 郭帅杰 张福海 宋绪国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69-73,共5页
Terzaghi理论中的固结系数为定值,应用于沉积泥沙大变形固结计算时存在较大误差,而沉积泥沙固结系数的试验测定仍存在一定困难。沉降柱试验能完整的模拟低浓度泥沙的沉积固结过程,准确获取泥沙沉降过程曲线和沉积层体积分数分布曲线。... Terzaghi理论中的固结系数为定值,应用于沉积泥沙大变形固结计算时存在较大误差,而沉积泥沙固结系数的试验测定仍存在一定困难。沉降柱试验能完整的模拟低浓度泥沙的沉积固结过程,准确获取泥沙沉降过程曲线和沉积层体积分数分布曲线。在此基础上,基于不同阶段泥沙沉降过程控制方程,通过作图方法得到沉降控制方程的拟合参数,得到了随固结过程连续变化的沉积泥沙自重固结系数。根据固结过程中的沉积泥沙渗透系数和体积压缩系数变化规律,同样得到四种不同的固结系数求解方法,并讨论了各影响因素对沉积泥沙自重固结系数的影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试验 沉积泥沙 自重固结系数 大变形固结
下载PDF
镇江城市道路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分析 被引量:59
14
作者 朱伟 边博 阮爱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584-1589,共6页
道路沉积物是一重要环境介质,其颗粒物积累的潜在毒性对于城市水体是一重要危害,因此,识别道路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及来源就显得尤其重要.分析了采集于镇江市商业区、河滨公园、居民区和交通繁忙区的62个样品中的Zn、Pb、Cu、Cr和Ni 5种... 道路沉积物是一重要环境介质,其颗粒物积累的潜在毒性对于城市水体是一重要危害,因此,识别道路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及来源就显得尤其重要.分析了采集于镇江市商业区、河滨公园、居民区和交通繁忙区的62个样品中的Zn、Pb、Cu、Cr和Ni 5种重金属,它们在交通繁荣区含量最大,Zn、Cu、Cr和Ni含量在商业区、河滨公园和居民区并无明显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识别道路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发现不同功能区的重金属来源有所差别,各功能区中第一主成分(贡献率70%以上)代表来自交通活动产生的污染源,或者是与工业污染源共同产生的混合污染源;第二主成分代表来自工业污染源或者是生活污染源,并且道路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有机质显著相关,最后计算了重金属浓度富集率(CER),以评价人类活动对于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有机质是镇江城市道路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重要载体,人类活动对于该地区重金属污染影响达到中等或中等以上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沉积物 重金属来源 主成分分析 浓度富集率
下载PDF
Concentrations and chemical forms of potentially toxic metals in road-deposited 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zones of Hangzhou, China 被引量:22
15
作者 ZHANG Mingkui WANG Ha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5期625-631,共7页
The 25 road-deposited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different land-use zones (industrial, residential, commercial, park, and countryside) in Hangzhou, China. The concentrations of metals (Cd, Co, Cr, Cu, Fe, M... The 25 road-deposited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different land-use zones (industrial, residential, commercial, park, and countryside) in Hangzhou, China. The concentrations of metals (Cd, Co, Cr, Cu, Fe, Mn, Ni, Pb, and Zn) in these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ICP-AES after digestion with the mixture of HNO3-HF-HC1 (aqua regia), and chemically fractionated according to the modified BCR (the 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The high metal concentration levels were detected in the sample from industrial zone and commercial zone having heavy traffic. While the low metal levels were noted in the street dust sample from residential zone, park, and countryside zone. The mobility sequence based on the sum of the BCR sequential extraction stages was: Zn (80.28%), Pb (78.68%), Cd (77.66%) 〉 Cu (73.34%) 〉 Mn (67.92%) 〉 Co (41.66%) 〉 Ni (30.36%) 〉 Cr (21.56%), Fe (20.86%).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the data matrix to evaluate the analytical results and to identify the possible pollution sources of metals.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se areas were mainly contaminated by three sources, namely lithology, traffic, and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s road-deposited sediment BCR sequential extracti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下载PDF
街尘与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关系综述 被引量:20
16
作者 赵洪涛 李叙勇 尹澄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8001-8007,共7页
街尘是引起城市面源污染分布最为广泛、最重要的污染物载体,街尘及其负载的污染物与降雨冲刷相关过程的全面认识,对有效控制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全球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街尘及其降雨冲刷污染的研究现状,阐明了街尘及其... 街尘是引起城市面源污染分布最为广泛、最重要的污染物载体,街尘及其负载的污染物与降雨冲刷相关过程的全面认识,对有效控制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全球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街尘及其降雨冲刷污染的研究现状,阐明了街尘及其降雨冲刷污染的不足与难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的突破性给予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尘 降雨-冲刷过程 面源污染 粒径
下载PDF
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面源污染发生过程及其对水体污染负荷贡献评估 被引量:20
17
作者 贺文彦 谢文霞 +4 位作者 赵敏华 赵江 王永进 赵洪涛 李叙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86-1597,共12页
低影响开发(LID)作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解决大概率小降雨事件带来的径流污染问题,然而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城市面源污染的发生全过程与污染输出特征规律鲜有报道.本研究选择已经建成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 低影响开发(LID)作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解决大概率小降雨事件带来的径流污染问题,然而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城市面源污染的发生全过程与污染输出特征规律鲜有报道.本研究选择已经建成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在地块尺度上研究多个不同降雨事件中城市面源晴天污染物累积量、降雨径流冲刷量、LID削减量、外排后对河流水体的污染输出量.结果表明,LID建设区域内街尘的累积范围为7.82~33.36 g·m-2,降雨冲刷量为0.29~4.90 g·m-2,街尘的径流冲刷率为0.9%~62.7%;LID设施对降雨冲刷的固体悬浮物(SS)削减率达90%,即占街尘累积量的13.1%~16.7%,发生溢流时SS输出量占街尘累积量的0.6%~3.8%,占径流冲刷量的3.9%~5.0%.LID径流的调蓄能力大于其设计降雨量(即在降雨量为21 mm)时径流无外排,经过LID设施外排径流水中COD、NH+4-N、TN、TP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标准.另外,LID设施对颗粒物中小于10μm和大于250μm的细颗粒物去除率较高,且微地形和常规性清扫(人工清扫和机械清扫)均对城市面源污染物累积和迁移分布产生影响.上述发现揭示了LID建设区域内城市面源的发生规律,可为定量评估LID工程绩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设施 城市面源污染 街尘 径流冲刷 污染负荷
原文传递
土壤侵蚀监测新方法和新技术 被引量:15
18
作者 唐强 鲍玉海 +2 位作者 贺秀斌 文安邦 张信宝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2期11-18,23,共9页
土壤侵蚀监测为土壤侵蚀评价和科学研究提供定量表达的手段,为水土流失防治规划、措施设计、效益评价和监督执法提供指导。土壤侵蚀监测经历1个多世纪的发展,监测方法由传统的径流小区观测到现代多学科交叉结合的技术,监测结果也由定性... 土壤侵蚀监测为土壤侵蚀评价和科学研究提供定量表达的手段,为水土流失防治规划、措施设计、效益评价和监督执法提供指导。土壤侵蚀监测经历1个多世纪的发展,监测方法由传统的径流小区观测到现代多学科交叉结合的技术,监测结果也由定性提升到半定量和定量。现代土壤侵蚀监测技术提升了土壤侵蚀监测为科学研究和实践服务的能力:基于土壤侵蚀地形演变的现代地形测量提供各种时空尺度高精度的监测数据;核素示踪成本较低、操作简单,能提供多年土壤侵蚀平均值;沉积泥沙反演根据侵蚀泥沙的沉积特性反推流域土壤侵蚀,成为回溯流域土壤侵蚀历史的有用手段;现代原位监测是基于传感器和无线数据传输等现代技术的土壤侵蚀监测新理念,是满足土壤侵蚀监测快速化、自动化和系统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介绍土壤侵蚀监测领域出现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以期促进其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监测 现代地形测量 核素示踪 沉积泥沙反演 现代原位监测
下载PDF
城市道路不同粒径沉积物中Pb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学松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62-65,共4页
城市道路沉积物是评价城市Pb污染程度的重要介质。采集连云港市商业区10 个街道沉积物样品,用0 5 mol/L HCl和HNO3 HClO4 HF作为消解剂,分别测定了4 种不同粒径沉积物样品中Pb的含量。结果表明,所有粒径的沉积物样品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P... 城市道路沉积物是评价城市Pb污染程度的重要介质。采集连云港市商业区10 个街道沉积物样品,用0 5 mol/L HCl和HNO3 HClO4 HF作为消解剂,分别测定了4 种不同粒径沉积物样品中Pb的含量。结果表明,所有粒径的沉积物样品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Pb污染,且粒径越小,污染越严重。在对道路沉积物中的Pb污染进行治理时,应优先考虑粒径小于63μm 的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沉积物 活性Pb 粒径 环境污染
下载PDF
冲积河流悬移质泥沙与床沙交换机理及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连军 张红武 江恩惠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9-54,共6页
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非恒定挟沙水流沙量平衡入手,建立了冲积河流悬移质泥沙与床沙交换关系表达式,并引入平衡冲淤物粒径的概念,对冲淤物粒径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一整套计算非恒定挟沙水流悬移质泥沙与... 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非恒定挟沙水流沙量平衡入手,建立了冲积河流悬移质泥沙与床沙交换关系表达式,并引入平衡冲淤物粒径的概念,对冲淤物粒径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一整套计算非恒定挟沙水流悬移质泥沙与床沙交换的模式与方法,同时将该方法引用到数学模型中,采用黄河下游典型洪水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移质泥沙 床沙 交换机理 冲淤物粒径 河流泥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