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23/R134a一级分凝和二级分凝自复叠喷射制冷循环性能理论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谈莹莹 王林 +1 位作者 白得坡 闫晓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107-112,共6页
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自复叠原理应用于喷射制冷循环的研究,对一级分凝和二级分凝自复叠喷射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了使用R134a/R23非共沸混合工质时制冷剂的配比、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对两种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低沸点组分R23... 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自复叠原理应用于喷射制冷循环的研究,对一级分凝和二级分凝自复叠喷射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了使用R134a/R23非共沸混合工质时制冷剂的配比、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对两种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低沸点组分R23质量分数由0.10增至0.20,一级分凝循环喷射器压比在3.4附近变化,而二级分凝循环喷射器压比在1.8附近变化,两种循环COP均增大;随着冷凝温度由18℃升至23℃,一级分凝循环喷射器压比由3.242增至3.792,而二级分凝循环喷射器压比由1.860升至1.867,两种循环COP均降低;随着蒸发温度由-10℃降至-15℃,一级分凝循环喷射器压比由3.454降至2.832,而二级分凝循环喷射器压比由1.870降至1.840,两种循环COP均升高,并且在相同工况下,二级分凝循环COP远高于一级分凝循环;二级分凝循环在喷射器压比为1.8时,可获得-15℃温区的制冷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23/R134a 喷射制冷 自复叠制冷 分凝
下载PDF
R600a/CO_2一级分凝和二级分凝自复叠制冷循环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颜俊 任挪颖 +2 位作者 钱伟 晏刚 厉彦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1-325,共5页
基于天然工质应用于自复叠制冷循环的研究,对一级分凝和二级分凝自复叠制冷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讨论了使用天然工质R600a/CO2作为非共沸制冷剂时制冷剂的配比、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和冷凝蒸发器冷凝侧出口过冷度对2种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 基于天然工质应用于自复叠制冷循环的研究,对一级分凝和二级分凝自复叠制冷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讨论了使用天然工质R600a/CO2作为非共沸制冷剂时制冷剂的配比、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和冷凝蒸发器冷凝侧出口过冷度对2种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循环均存在最佳的制冷剂配比,其中二级分凝循环还存在最佳中间温度;在一定的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下,二级分凝自复叠制冷循环与一级分凝自复叠制冷循环相比,性能系数大,单位质量制冷量大,压力比高;随着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的升高,二级分凝循环的性能系数提高得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600a/CO2 分凝 自复叠制冷循环
下载PDF
分凝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梅 郭浩 +3 位作者 李冰 公茂琼 吴剑峰 孙兆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1期1-9,共9页
分凝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制冷与低温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强化传热传质、提高系统制冷系数等优点。本文阐述了分凝分离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回顾了分凝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分凝分离技术的应用等内容。国内外学者对分凝分... 分凝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制冷与低温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强化传热传质、提高系统制冷系数等优点。本文阐述了分凝分离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回顾了分凝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分凝分离技术的应用等内容。国内外学者对分凝分离技术的装置以及计算模型等进行大量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及工程实现,研究表明对分凝分离技术的模拟研究还需探究适合性较高的数学模型以及更准确的物性关联式,还需将模拟与实验相结合比较其在分离技术中的优越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凝 分离 传热 传质
下载PDF
自复叠双温冰箱的流程改进和性能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任挪颖 晏刚 +1 位作者 颜俊 吴业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49-552,566,共5页
针对传统双温冰箱制冷循环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自复叠双温冰箱循环,在以前设计流程的基础上研究了4种流程改进方案,并分析了换热器不同布置方式、不同换热效果和分凝分离级数对冰箱性能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冷藏室蒸发器前增加逆... 针对传统双温冰箱制冷循环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自复叠双温冰箱循环,在以前设计流程的基础上研究了4种流程改进方案,并分析了换热器不同布置方式、不同换热效果和分凝分离级数对冰箱性能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冷藏室蒸发器前增加逆流换热器只能降低冷藏室蒸发器的温度而不能提高系统性能系数(C=_(COP));在冷冻室蒸发器前增加逆流换热器可以提高系统C_(COP);在气液分离器前增加逆流换热器可以通过提高气液分离效率来改善系统性能,但C_(COP)提高不大;采用两级分凝分离方式可以较好地提高气液分离效率,降低压缩机的压力比,提高系统C_(COP),也达到了改进系统性能的目的,但流程较复杂.这4种改进流程从不同方面改善了循环工作参数,为改善实际装置的系统性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温冰箱 自复叠循环 改进流程 逆流换热器 两级分凝分离
下载PDF
冷冻分凝原理处理溴氨酸水溶液方法初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费学宁 杜国银 +2 位作者 王金方 刘晓平 韩文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82-1185,1191,共5页
以溴氨酸水溶液为对象,研究水溶性有机物溶液在冷冻场下溶质和溶剂的变化特征。试验表明,溴氨酸水溶液完全冻结后,冰样可分为4层:微污染层、洁净层、混合层和析出层。在-5~-30℃范围内,温度对洁净层水质影响不明显,其化学需氧量(CODCr... 以溴氨酸水溶液为对象,研究水溶性有机物溶液在冷冻场下溶质和溶剂的变化特征。试验表明,溴氨酸水溶液完全冻结后,冰样可分为4层:微污染层、洁净层、混合层和析出层。在-5~-30℃范围内,温度对洁净层水质影响不明显,其化学需氧量(CODCr)、总有机碳(TOC)和吸光度去除率均达97%以上,但洁净层体积分数从64.7%降至35.3%。溴氨酸浓度在50~1000 mg/L范围内,溶液浓度变化对洁净层水质无影响,在-25℃,其冰融水的CODCr和TOC分别保持在25 mg/L和2 mg/L左右,洁净层体积分数从49.4%降至2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分凝 溴氨酸 自然冷能 水处理
下载PDF
冷冻条件下高氟水氟离子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郝亚超 费学宁 +1 位作者 姜远光 姜川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276-279,共4页
冷冻分凝是溶液中溶质溶剂分离的一种有效方法.文章以高氟水溶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冷冻条件下,氟离子在固液两相中迁移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10.℃冷冻条件下,处理氟离子含量为2~6.mg/L的高氟水,成冰率为50%时,冰融水中F-浓度可... 冷冻分凝是溶液中溶质溶剂分离的一种有效方法.文章以高氟水溶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冷冻条件下,氟离子在固液两相中迁移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10.℃冷冻条件下,处理氟离子含量为2~6.mg/L的高氟水,成冰率为50%时,冰融水中F-浓度可达到0.66.mg/L以下.高氟水在冷冻过程中所形成的固相中F-浓度随冷冻时间成"U"型分布.冰融水中F-浓度呈先增加,后随冰层厚度的增加其浓度开始降低,冷冻结束时又升高的规律,依次形成微污染层、纯净层和混合层.当固相总量占溶液体积的70%时,各层冰融水混合后F-离子浓度总量在1.mg/L以下.种冰的加入能够使冰融水中F-含量降低至0.05~0.14.mg/L,电导率在8.7~9.8.μS/c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水 冷冻分凝 氟离子浓度
下载PDF
冷冻分凝法处理高氟水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姜川 费学宁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26-129,共4页
以含氟饮用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人工冷冻和自然冷冻法对高氟饮用水进行分离净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冷冻处理能够有效降低高氟水中氟离子含量,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人工冷冻在-5~-25℃的温度下处理2~8 mg/L的高氟水,氟离子浓度在0.6 m... 以含氟饮用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人工冷冻和自然冷冻法对高氟饮用水进行分离净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冷冻处理能够有效降低高氟水中氟离子含量,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人工冷冻在-5~-25℃的温度下处理2~8 mg/L的高氟水,氟离子浓度在0.6 mg/L以下;温度在-10~-20℃条件下处理效果较好,冰层融水中氟离子含量平均在0.52 mg/L,冰融水中氟离子可以得到很好的去除;冰层融水中氟离子浓度随原水浓度的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分凝 高氟水 除氟
下载PDF
低温仪器分凝制冷系统的研究
8
作者 胡春霞 时阳 孟祥忠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1-153,共3页
在低温仪器中采用分凝式制冷系统,将两级冷凝蒸发器与高、低温回热器组合成一体改进成组合换热器,对改进前后的串并联系统和全串联式单级压缩二级分凝制冷系统进行降温实验对比,同时对不同制冷剂配组进行了实验。
关键词 冷系统 分凝 换热器 非共沸制冷剂
下载PDF
小型天然气液化装置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爱民 陈光明 王勤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73-1976,共4页
为了制得成本低、可模块化、适于回收垃圾填埋气和煤层气的小型天然气液化装置,提出了一种新的带精馏的混合制冷剂液化流程.该流程结构简单,只需一台商用压缩机;通过精馏装置可以避免润滑油在低温端的堵塞.搭建了小型天然气液化实验台,... 为了制得成本低、可模块化、适于回收垃圾填埋气和煤层气的小型天然气液化装置,提出了一种新的带精馏的混合制冷剂液化流程.该流程结构简单,只需一台商用压缩机;通过精馏装置可以避免润滑油在低温端的堵塞.搭建了小型天然气液化实验台,采用以R728、R50、R14、R23、R290和R600a为组元的多元混合工质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得到了-165.6℃的最低制冷温度和0.088的循环性能系数(COP).该流程在气源压力为0.14 MPa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天然气的液化,单位能耗为0.69 kW.h/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工质 液化天然气 精馏
下载PDF
分凝分馏器运行性能分析与设计改进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立新 邹余敏 《乙烯工业》 CAS 2004年第1期21-23,共3页
分析了乙烯装置中分凝分馏器的运行性能,从设计、投资、分离效果等方面对分凝分馏器及其改进形式-分凝分馏塔、热集成精馏系统等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分凝分馏器 乙烯 生产装置 精馏系统 换热器 分离罐
下载PDF
R1150/R600a自复叠制冷循环开机动态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谈莹莹 刘晓庆 +3 位作者 王林 黄鲤生 李修真 王占伟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13-222,共10页
搭建带分凝器的自复叠制冷循环实验台,采用环境友好非共沸混合工质R1150/R600a,通过实验分析了带分凝器的自复叠制冷循环和传统自复叠制冷循环在不同蒸发压力和组分配比下的开机动态特性。研究表明,随着蒸发压力降低,两种循环制冷温度... 搭建带分凝器的自复叠制冷循环实验台,采用环境友好非共沸混合工质R1150/R600a,通过实验分析了带分凝器的自复叠制冷循环和传统自复叠制冷循环在不同蒸发压力和组分配比下的开机动态特性。研究表明,随着蒸发压力降低,两种循环制冷温度均降低、排气压力均升高,带分凝器的自复叠制冷循环温降更大,蒸发器进口温度最低可达到-73.8℃;开机后,带分凝器的自复叠制冷循环更快达到稳定制冷温度,低温箱温降速率更快。R1150/R600a组分配比为0.3∶0.7时,蒸发器进口温度最低可达到-77.2℃,较传统循环低5.6℃。随着低沸点组分增大,两种循环降温速率更快,但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升高,带分凝器的自复叠制冷循环压缩机排气温度较传统自复叠制冷循环高25.0~3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叠制冷 非共沸 混合工质 分凝器 开机动态特性
下载PDF
延迟焦化传统流程与可调循环比流程的工艺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安华 顾承瑜 《齐鲁石油化工》 2009年第4期288-291,共4页
通过对某公司1.2Mt/a延迟焦化装置传统工艺流程和1.60Mt/a延迟焦化装置的可灵活调节循环比两种流程的比较分析认为,后者具有灵活、直观的优点,对于防止分馏塔底结焦、改善辐射泵的运行环境有着独特的效果,在加工劣质渣油方面具有优势。
关键词 延迟焦化 流程 分馏塔 循环比
下载PDF
冷箱脱甲烷系统能量耦合建模与全局优化
13
作者 黄伶翔 叶贞成 +1 位作者 沈菲菲 钱锋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73-1881,共9页
乙烯分离装置中冷箱脱甲烷系统的冷量消耗占全装置的50%以上。采用Aspen plus对改进的前脱丙烷流程的冷箱脱甲烷系统以及乙烯、丙烯压缩透平系统进行能量耦合建模,其中分凝分离器(Dephlegmator)、脱甲烷塔、乙烯塔和压缩机等关键设备模... 乙烯分离装置中冷箱脱甲烷系统的冷量消耗占全装置的50%以上。采用Aspen plus对改进的前脱丙烷流程的冷箱脱甲烷系统以及乙烯、丙烯压缩透平系统进行能量耦合建模,其中分凝分离器(Dephlegmator)、脱甲烷塔、乙烯塔和压缩机等关键设备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相对误差在2%以内。构建冷箱脱甲烷系统全局优化模型,根据生产工艺分析,确定优化变量为不同等级冷剂用量和裂解气出口温度,通过灵敏度分析得到优化变量对系统能量消耗和乙烯损失的影响。使用序贯二次规划法(SQP)求解有约束非线性规划模型(NLP),优化后乙烯损失量由71 kg·hr^-1降至35 kg·hr^-1高压蒸汽消耗总量减少0.6%,系统能量消耗和乙烯损失经济加权目标函数值较优化前降低2.83%,实现了系统能质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箱脱甲烷系统 能量耦合建模 分凝分离器 全局优化 能质高效利用
下载PDF
尾气精馏系统的工艺特点及操作特性分析
14
作者 李智群 《炼油与化工》 2015年第6期1-4,共4页
尾气精馏系统是乙烯装置深冷分离中重要的工艺系统,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回收尾气中的乙烯,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文中针对不同尾气精馏系统的工艺特点、操作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以利于装置的优化操作。
关键词 尾气精馏 ARS 分凝分馏器 HRS
下载PDF
DMF溶剂回收中抑制DMF水解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田朋 潘志彦 +1 位作者 邹霞 林春绵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0-173,共4页
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一种优良的工业溶剂和有机合成材料,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针对回收DMF存在的第二回收塔甲酸含量偏高、塔底釜残中DMF产出增大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以及各厂家均未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文章采用向DMF回收系统加入... 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一种优良的工业溶剂和有机合成材料,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针对回收DMF存在的第二回收塔甲酸含量偏高、塔底釜残中DMF产出增大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以及各厂家均未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文章采用向DMF回收系统加入二甲胺的方法,从化学平衡的角度研究了二甲胺在DMF回收系统中对甲酸生成的抑制作用,并将第二回收塔设计为减压蒸馏方式,其DMF回收率可提高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甲酰胺 二甲胺 第二回收塔 减压蒸馏
下载PDF
渗透汽化膜过程乙醇水蒸气真空分馏热质传递
16
作者 张尹 王丁玎 +5 位作者 刘敬芸 刘闻达 姜昊基 韩露 肖泽仪 樊森清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49,共8页
对透醇选择性渗透汽化膜下游的渗透蒸气进行分级冷凝,重点研究了真空冷凝分馏器的热-质传递行为,分析了进口渗透蒸气流速对真空冷凝分馏器传热系数与冷凝行为的影响.进口蒸气流速从3.09 m/s提高至8.05 m/s时,总传热系数由37.06 W/(m^(2)... 对透醇选择性渗透汽化膜下游的渗透蒸气进行分级冷凝,重点研究了真空冷凝分馏器的热-质传递行为,分析了进口渗透蒸气流速对真空冷凝分馏器传热系数与冷凝行为的影响.进口蒸气流速从3.09 m/s提高至8.05 m/s时,总传热系数由37.06 W/(m^(2)·K)提高至145.27 W/(m^(2)·K),渗透蒸气侧冷凝给热系数也由55.81 W/(m^(2)·K)提高至544.60 W/(m^(2)·K).不同流速下,传热过程各步骤热阻占比不同,3.09 m/s时,渗透蒸气侧热阻占比较大,高达82.99%;流速提高至8.05 m/s后,冷却介质侧热阻占比增大,达到65.66%.随进口蒸气流速的提高,真空冷凝分馏器中蒸气冷凝量在总渗透蒸气中的占比由41.82%提高至68.19%,乙醇质量分数由3.45%提高到10.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汽化 乙醇水蒸气 真空分馏 传质 传热
下载PDF
非加氢型酸性水中非烃化合物对汽提装置的影响
17
作者 陈飞洋 李飞 +1 位作者 姜恒 赵杉林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2018年第6期67-71,共5页
从酸性水汽提装置的三级分凝器中采出的冷凝液中含有大量不溶于浓氨水的有机相(油相),其碱性氮含量高达5.94×10~4μg·g^(-1)。将油相进行蒸馏切割后再分别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三级分凝液中... 从酸性水汽提装置的三级分凝器中采出的冷凝液中含有大量不溶于浓氨水的有机相(油相),其碱性氮含量高达5.94×10~4μg·g^(-1)。将油相进行蒸馏切割后再分别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三级分凝液中的碱性有机物多为吡啶、单取代和多取代甲基吡啶、苯胺、单取代和多取代苯胺;而大多数酸性有机物为二取代和三取代甲基苯酚。此外,还检测到含量较多的2,4,7-三甲基-萘啶和少量的吲哚、喹啉和吖啶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极有可能是吡啶和苯胺类化合物通过Skraup反应与不饱和醛酮缩合反应生成的。同时,三级分凝液返回到原料水罐中容易导致非烃化合物在汽提系统内部积累,进而发生缩合反应产生积垢并损坏氨压机等,应当对三级分凝液单独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水 汽提 三级分凝器 苯酚 苯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