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振动流态化的能量传递机制及对细粒煤的分选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旭亮 赵跃民 +3 位作者 骆振福 陈增强 宋树磊 段晨龙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6-270,共5页
研究了振动能量在粗颗粒(直径大于1mm)气固流化床中的传递与耗散规律,分析了振动改善流化性能的机制,揭示了振动流化床对细粒煤的分选机理.分别对6~3mm和3~1mm粒级乌海煤样进行分选,试验结果表明:振动流化床可有效排出高灰矸石,得到... 研究了振动能量在粗颗粒(直径大于1mm)气固流化床中的传递与耗散规律,分析了振动改善流化性能的机制,揭示了振动流化床对细粒煤的分选机理.分别对6~3mm和3~1mm粒级乌海煤样进行分选,试验结果表明:振动流化床可有效排出高灰矸石,得到低灰精煤产品,2种入选煤样的分选可能偏差E值分别为0.19~0.225和0.175~0.195,说明了振动流化床可以有效地实现细粒煤的分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流化床 密度离析 细粒煤分选
原文传递
准东煤矿物分布及其熔融特性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谷红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0-132,135,共4页
对准东煤进行浮沉试验,通过煤灰化学组成和煤灰熔融性分析探讨了矿物在不同密度级中的分布及熔融特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矿物因成分、密度等差异向不同密度级富集,煤灰化学成分分析显示高密度级比重液富集样品灰化后的Al2O3、Si O2与Fe... 对准东煤进行浮沉试验,通过煤灰化学组成和煤灰熔融性分析探讨了矿物在不同密度级中的分布及熔融特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矿物因成分、密度等差异向不同密度级富集,煤灰化学成分分析显示高密度级比重液富集样品灰化后的Al2O3、Si O2与Fe2O3含量较高,低密度级富集样品灰化后Ca O、SO3与Mg O含量较高,而Ti O2与K2O+Na2O在各密度级样品灰分中的含量较为稳定。Al2O3、Si O2高温下生成莫来石(3Al2O3·2Si O2)使准东煤灰熔融性温度随密度级呈现升高的趋势。1.5~1.8kg/L密度级富集样品因较低的Si O2和较高的Fe2O3,还原气氛中生成硬绿泥石、铁斜晖石、铁橄榄石等低熔点化合物,煤灰熔融性温度较低。碱酸比、硅比、氧化钠含量、硫分结渣指数等指标表明,准东煤中矿物质经浮沉试验分级偏析后,沾污与结渣特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东煤 灰成分 密度偏析 熔融特性
下载PDF
利用密度差异方法处理受伏马菌素污染的玉米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浩 侯红漫 +3 位作者 刘胜楠 姜俊 李鹏 董广槟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0-31,共2页
伏马菌素是存在于粮食中的一种真菌毒素,去除该毒素的方法有磨碎、发酵、含氨化合物和臭氧处理等。利用密度差异法,用水和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自然条件下被伏马菌素污染的玉米,玉米样品在溶液中浸泡后,取出浮在水上的部分。对上浮的... 伏马菌素是存在于粮食中的一种真菌毒素,去除该毒素的方法有磨碎、发酵、含氨化合物和臭氧处理等。利用密度差异法,用水和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自然条件下被伏马菌素污染的玉米,玉米样品在溶液中浸泡后,取出浮在水上的部分。对上浮的部分与不上浮的部分分别进行伏马菌素含量检测。除去上浮玉米后,用水处理的玉米样品,毒素减少66.4%,而用质量分数30%NaCl处理的样品,可以去除90.8%的伏马菌素。采用质量分数30%以及高于30%的NaCl溶液处理对去除玉米中伏马菌素的污染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伏马菌素B1 密度分离 污染控制
下载PDF
干法重介质流化床煤炭颗粒受力特性与分选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戴林 房淑海 +4 位作者 李思维 吕冠男 柴学森 段晨龙 周恩会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24,共8页
近年来,干法重介质流化床分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干旱缺水地区的煤炭洁净分选提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在干法重介质流化床中,上升气流驱动加重质颗粒流化形成具有似流体性质的气固两相流床层,营造了适合煤炭分选的均匀稳定的流态化... 近年来,干法重介质流化床分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干旱缺水地区的煤炭洁净分选提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在干法重介质流化床中,上升气流驱动加重质颗粒流化形成具有似流体性质的气固两相流床层,营造了适合煤炭分选的均匀稳定的流态化环境。入选煤炭颗粒在床层中迁移、浮沉,受到自身重力、气流曳力、介质阻力、床层浮力等综合作用按密度进行分选。煤颗粒物性特征、床层密度分布、流化床操作参数等是影响煤颗粒受力特征、沉降特性及分选效果的关键因素。重点研究了加重质颗粒在流化过程中的迁移过程和床层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定量评估了床层密度的均匀稳定性;研究了颗粒粒度、密度、浸没深度与流化气速对入选煤炭颗粒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比了不同影响因素的扰动规律与影响程度,建立了表征各影响因素与煤炭颗粒综合受力关系的关联式;确定了入选煤颗粒各密度组分的迁移路径与稳定分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以磁铁矿粉(0.300~0.074 mm,2.36 g/cm^(3))与玻璃微粉(0.300~0.074 mm,1.14 g/cm^(3))组成二元加重质作为流化介质颗粒,可形成密度均匀的气固流化床层,二元加重质颗粒混合均匀稳定,床层密度波动控制在±0.01 g/cm^(3)以内;各主要影响因素对入选颗粒受力影响显著性程度依次为粒径、浸没深度、流化气速;入选煤颗粒给入床层后,各密度组分快速松散、沉降、分层,分选时间≤8 s,高于床层密度的煤颗粒快速下沉,沉降于床高40 mm以下区域;低于床层密度的煤颗粒沿床层表面附近区域松散、横向迁移,分布在床高160 mm以上区域;中间密度颗粒松散、沉降并行,整体分布于45 mm床高以上的床层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法分选 干法重介质流化床 受力特性 密度离析 流化介质 迁移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