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禽流感病毒NS第263~277位核苷酸缺失降低其抗干扰素能力 被引量:3
1
作者 龙进学 王曲直 刘秀梵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39,共6页
2000年以来,多数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在NS基因的263~277位发牛15个碱基的缺失。为了研究此缺失在流感病毒进化中的生物学意义,构建H5N1亚型流感病毒A/SD/04株的HA、NA、NS的全基因表达载体,以及NS基因263~277位删除的突变载体。... 2000年以来,多数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在NS基因的263~277位发牛15个碱基的缺失。为了研究此缺失在流感病毒进化中的生物学意义,构建H5N1亚型流感病毒A/SD/04株的HA、NA、NS的全基因表达载体,以及NS基因263~277位删除的突变载体。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与编码WSN的其他内部基因(PB2,PB1,PA,NP和M)的表达载体进行组合转染,获得在NS基因的263~277位缺失和不缺失的2个重组H5N1亚型流感病毒(RWSN—m248和RWSN-248)。此两个重组病毒在无干扰素产生的Vero细胞上的繁殖滴度相似,在能产生干扰素的细胞MDCK和COS-1细胞上的繁殖滴度有明显差异。两个重组病毒在鸡胚中的繁殖滴,IVPI,MDT和EID50均无显著差异。说明NS基因的263~277位核苷酸的缺失不影响病毒的整体毒力,但降低了H5N1的抗干扰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拯救 重组病毒 NS 缺失突变 病毒空班形成单位(PFU)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对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及其时相性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小杰 黄晓艳 +9 位作者 庹清章 董江涛 田玺择 刘云霞 董伟杰 刘丹霞 李微 吴芳 章乐 张万江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54-60,共7页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对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及其时相性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及鉴定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期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对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及其时相性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及鉴定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期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比较结核分枝杆菌Hsp16.3基因缺失突变株与正常株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的时相性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株、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株Hsp16.3基因缺失突变株(△H37Rv)、卡介苗菌株(BCG)以及卡介苗株Hsp16.3基因缺失突变株(△BCG)均被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大量吞噬。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小鼠感染△H37Rv菌株后,巨噬细胞的凋亡率逐渐上升,至感染7d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1~7d内,各时间段△H37Rv感染组巨噬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H37Rv感染组,9~11d内,△H37Rv感染组巨噬细胞凋亡率反而低于H37Rv菌株组,但13~15d内,△H37Rv感染组巨噬细胞凋亡率又呈现出比H37Rv感染组高的现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G组凋亡率1~7d内呈现明显下降趋势,7d后巨噬细胞凋亡率变化趋于平稳,且1~5d内,△BCG组凋亡率显著高于BCG组(P<0.05),7~15d内,△BCG组与BCG组巨噬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与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野生株相比,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Hsp16.3基因缺失突变株在感染的早期和晚期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有更强的致凋亡作用,而这种致凋亡作用与结核分枝杆菌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基因的缺失相关,说明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早期和晚期,结核分枝杆菌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的表达能够抑制宿主巨噬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Hsp16 3 缺失突变 巨噬细胞 凋亡
下载PDF
GFP/HBxn、GFP/HBxc融合蛋白重组载体的构建和稳定表达细胞系的建立
3
作者 姚雪兵 杨林 +2 位作者 高珍 罗杰 孙水林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9-13,共5页
目的分别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与氨基端或羧基端缺失突变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的重组表达载体,建立稳定表达GFP/HBxn、GFP/HBxc融合蛋白的HepG2细胞系,以进一步研究HBx缺失突变对其生物功能的影响。方法... 目的分别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与氨基端或羧基端缺失突变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的重组表达载体,建立稳定表达GFP/HBxn、GFP/HBxc融合蛋白的HepG2细胞系,以进一步研究HBx缺失突变对其生物功能的影响。方法 PCR法分别扩增氨基端缺失50aa的HBx及羧基端缺失50aa的HBx基因,用HindⅢ和KpnⅠ双酶切定向插入pEGFP-C1相应酶切位点并转化宿主菌DH5α,双酶切鉴定pGFP/HBxn、pGFP/HBxc;脂质体转染法转染HepG2细胞,G418筛选出抗性细胞克隆,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挑选抗性克隆细胞扩大培养并传代。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细胞HBxn、HBxc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扩增的HBxn、Hbxc基因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符合预估大小。重组质粒pGFP/HBxn、pGFP/HBxc经HindⅢ和KpnⅠ双酶切后电泳,符合预估大小;转染pGFP/HBxn及pGFP/HBxc的HepG2细胞可见抗性细胞克隆形成,并可见阳性克隆细胞均有GFP表达。RT-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到HBxn、HBxc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GFP/HBxn、GFP/HBxc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GFP/HBXn、pGFP/HBxc,获得了稳定表达GFP/HBxn、GFP/HBxc融合蛋白的HepG2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HBx缺失突变对其生物功能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缺失突变 重组载体 HEPG2细胞系 构建
下载PDF
CD4同源二聚化或寡聚化的间接检测及其介导的生物学功能的初步分析
4
作者 肖鹤 李松 +1 位作者 沈倍奋 黎燕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9-243,共5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CD4分子于细胞膜表面不仅以单体形式存在还可以通过其D4和D1形成同源二聚化及寡聚化 ,并且二聚化及寡聚化的CD4分子才能稳定地与MHC Ⅱ类分子结合。通过分析CD4分子以及CD4缺失突变体分子融合Fas基因片段所诱导的转...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CD4分子于细胞膜表面不仅以单体形式存在还可以通过其D4和D1形成同源二聚化及寡聚化 ,并且二聚化及寡聚化的CD4分子才能稳定地与MHC Ⅱ类分子结合。通过分析CD4分子以及CD4缺失突变体分子融合Fas基因片段所诱导的转染靶细胞的凋亡 ,以及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CD4分子转染HEK2 93细胞所筛选出的稳定克隆的不同荧光强度和与MHC Ⅱ类分子阳性细胞Raji之间的不同黏附效应间接鉴定CD4同源二聚体或寡聚体的存在 ,并对二聚化或寡聚化CD4分子所介导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二聚化 间接检测 激光共聚焦 细胞黏附 玫瑰花环 缺失突变
下载PDF
伤寒沙门菌phoP基因缺陷变异株的制备 被引量:15
5
作者 茅凌翔 朱超望 +1 位作者 许化溪 黄新祥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为深入研究伤寒沙门菌调节因子phoP的功能,制备伤寒沙门菌phoP基因缺陷变异株。方法:根据伤寒沙门菌phoP基因序列,设计PCR特异性引物,并在5′末端加接酶BglII位点,PCR扩增phoP基因上、下游片段后,用BglII消化,再定向连接成phoP基... 目的:为深入研究伤寒沙门菌调节因子phoP的功能,制备伤寒沙门菌phoP基因缺陷变异株。方法:根据伤寒沙门菌phoP基因序列,设计PCR特异性引物,并在5′末端加接酶BglII位点,PCR扩增phoP基因上、下游片段后,用BglII消化,再定向连接成phoP基因的缺损性同源性核苷酸片段。将此片段胶回收后并导入自杀质粒pG-MB151的BamHI位点,将阳性质粒用电转化导入伤寒沙门菌野生株,进行同源重组。用PCR观察重组现象,将完全重组的菌株作为phoP基因的缺陷变异株,并通过相应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加以确定。结果:PCR及序列分析证实,缺陷变异株的phoP基因缺失297个碱基。结论:成功构建伤寒沙门菌phoP基因缺陷变异株,为进一步研究其在伤寒沙门菌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沙门菌 PHOP 基因缺陷变异 同源重组
下载PDF
大肠腺瘤、腺癌中DCC基因表达与201密码子点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文溪 伍世余 《实用癌症杂志》 2004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 探讨国人大肠腺瘤、腺癌中结直肠缺陷 (DCC )基因蛋白表达与该基因 2 0 1密码子的突变情况 ,及其与大肠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PCR结合限制性酶切多态性分析 (PCR RFLP)方法 ,检测 3 0例正常大肠黏膜... 目的 探讨国人大肠腺瘤、腺癌中结直肠缺陷 (DCC )基因蛋白表达与该基因 2 0 1密码子的突变情况 ,及其与大肠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PCR结合限制性酶切多态性分析 (PCR RFLP)方法 ,检测 3 0例正常大肠黏膜、40例大肠腺瘤、46例大肠癌及相应癌旁黏膜组织中DCC基因蛋白表达及 2 0 1密码子突变情况。结果 DCC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腺瘤组织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0 0 %、83 %和 2 8% ,三者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DCC蛋白表达缺失率 ( 5 5 % )明显高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者 ( 3 % )。DukesC、D期大肠癌DCC基因蛋白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DukesA、B期。腺瘤伴重度不典型者 2 0 1密码子突变率 ( 64 % )明显高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者 ( 2 1% ) (P <0 .0 5 ) ;大肠癌突变率最高达 78% ;DukesC、D期大肠癌 2 0 1密码子突变率明显高于A、B期 ;大肠癌DCC基因 2 0 1密码子纯合突变率( 5 0 % )显著高于癌旁黏膜 ( 6% ) ,有显著性差异。 2 0 1密码子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分型等因素无关。结论 大肠腺瘤向癌演变的过程中DCC基因 2 0 1密码子突变率和蛋白表达缺失率逐渐增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腺瘤 腺癌 DCC基因 基因表达 201密码子 点突变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人脑星形细胞瘤PTEN基因的突变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锐 杨卫忠 +1 位作者 石松生 杨发端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 探讨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 olog deleted on chrom osome ten(PTEN)基因突变在人星形细胞瘤发生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结合银染技术检测星形细胞瘤PTEN基因第 5外显子区域的突变... 目的 探讨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 olog deleted on chrom osome ten(PTEN)基因突变在人星形细胞瘤发生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结合银染技术检测星形细胞瘤PTEN基因第 5外显子区域的突变情况。 结果  10例正常脑组织和 10例良性脑膜瘤均无点突变发生 ,6 2例星形细胞瘤中 7例 (11.2 9% )有点突变发生 ,并且点突变发生与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明显相关 (P<0 .0 5 ) ,其中高恶性度星形细胞瘤 ( ~ 级 )突变率 (18.91% )明显高于低恶性度 ( ~ 级 )星形细胞瘤 (P<0 .0 5 )。 结论 PTEN基因突变与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关系密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星形细胞瘤 PTEN 基因突变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结构改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江海燕 应跃斌 +1 位作者 王海彬 白骅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15年第1期69-73,共5页
血源凝血因子Ⅷ是血液凝固过程中关键因子,为治疗甲型血友病的特效药,但存在价格昂贵、给药频率高和潜在的病毒污染风险等缺点;且由于血液制品来源有限,凝血因子Ⅷ类药物在国内供不应求。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药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 血源凝血因子Ⅷ是血液凝固过程中关键因子,为治疗甲型血友病的特效药,但存在价格昂贵、给药频率高和潜在的病毒污染风险等缺点;且由于血液制品来源有限,凝血因子Ⅷ类药物在国内供不应求。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药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大量针对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的结构改造研究不断涌现,部分产品已投放市场。文章主要对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各类改构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的原理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由于存在提高蛋白质稳定性及延长药物半衰期等优势,结构改造将是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类药物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凝血因子Ⅷ 蛋白质改造 血友病 B结构域缺失 氨基酸突变 PEG修饰 Fc融合
原文传递
Codon 201 Mutation of DCC Gene and Tumor Biologic Behavior in 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
9
作者 吴文溪 马利民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00年第2期59-63,68,共6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oint mutation of codon 201 in deleted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DCC) gene and the biological behavior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Methods Tumor tissues and matched adjace...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oint mutation of codon 201 in deleted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DCC) gene and the biological behavior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Methods Tumor tissues and matched adjacent normal colon mucosa collected in 35 patients during surgical resection for colorectal carcinoma were analyzed. Forty normal colon mucosa tissues obtained by biopsy from patients who had neither colorectal tumor nor a family history of colorectal cancer during colonscopic examination were used as control. Codon 201 mutation was detected with allele specific PCR and a 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 method. The tumors were reviewed as clinical data, tumor location, histology, metastasis, and pathological staging (Dukes classification). Results The frequency of mutation at codon 201 in tumor tissue and corresponding adjacent normal mucosa was 71.4% and 60%, respectively, and either of the rat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control(32.5%). The point mutation rate in tumor tissues did not differ from that in the corresponding normal adjacent tissues. Stat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utation rate had no relationship to the sex, age of the patients, the histological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and invasion depth of the tumors. However, 93.8% of the mutation rate in colorectal cancer with lymph node invasion and/or distant metastasi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52.6% of mutant rate in colorectal cancer without lymph nodes invasion or metastasis (P<0 05). Conclusion The point mutation at codon 201 of DCC gene is an early genetic event in colorectal cancer, and play some role in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It may serve as a useful genetic marker for identifying higher risk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rcin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eted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codon 201 mutation colorectal neoplasm
下载PDF
广西散发性结直肠癌DCC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龙陈艳 徐艳松 +2 位作者 李卫 唐卫中 高枫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0年第2期68-71,共4页
目的观察广西散发性结直肠癌DCC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7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正常黏膜组织的DNA。采用PCR-SSCP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DCC基因第4、28、29号外显子突变的情... 目的观察广西散发性结直肠癌DCC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7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正常黏膜组织的DNA。采用PCR-SSCP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DCC基因第4、28、29号外显子突变的情况。结果 7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中,18例201密码子表现为纯合突变型,7例201密码子表现为野生型,48例表现为杂合突变型。另有1例突变发生在第4内含子上。第28、29号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 DCC基因突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浸润深度、组织病理、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缺失基因 结直肠癌 突变
下载PDF
PTEN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洪波 余新 +2 位作者 刘天德 李国惠 邵江华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4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基因突变及多态性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60例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CC组)、7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CHB组)及135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PTEN基因DNA测序及... 目的探讨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基因突变及多态性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60例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CC组)、7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CHB组)及135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PTEN基因DNA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HCC组未发现PTEN基因突变,但发现4个多态性,即Ala34Cys、Leu57Phe、IVS8+G32T、T2281G。常见的PTEN基因多态性(频率>5%)且可能影响PTEN基因表达的Ala34Cys和IVS8+G32T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之间相比,P均>0.05;单体型构建发现GCG、GCT、TGT、TGG等4种单体型,HCC组和正常对照组的GCG单体型分布相比,P<0.05,GCG单体型携带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明显减小(OR=0.62,95%CI为0.40~0.95)。结论 PTEN基因突变可能与乙肝相关HCC无关,但携带GCG单体型者发生HCC的风险可能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 基因突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 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癌
下载PDF
胰岛素和表皮生长因子刺激引起的蛋白激酶B磷酸化与PTEN突变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钟海兰 胡先福 林建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65-1068,1072,共5页
目的研究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突变对人鼻咽癌细胞系CNE-1中蛋白激酶B(Akt)的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CNE-1细胞用含100 m L/L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基培养,并分别转染野生型PTEN(wt PTEN)质粒、突变型PTEN C124... 目的研究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突变对人鼻咽癌细胞系CNE-1中蛋白激酶B(Akt)的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CNE-1细胞用含100 m L/L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基培养,并分别转染野生型PTEN(wt PTEN)质粒、突变型PTEN C124S质粒和突变型PTEN G129E质粒。各组细胞加刺激前用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饥饿过夜,用0.15 IU/m L胰岛素或0.3μg/m L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 EGF)刺激,Western blot法检测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胰岛素和rh EGF刺激均可导致CNE-1细胞Akt信号激活;wt PTEN可抑制胰岛素或rh EGF刺激引起的Akt信号激活;PTEN C124S突变体可激活胰岛素刺激引起的Akt信号,但不可激活rh EGF刺激引起的Akt信号;PTEN G129E突变体抑制胰岛素刺激引起的Akt信号激活。结论 wt PTEN可抑制胰岛素或rh EGF刺激引起的Akt信号激活,但PTEN C124S和G129E突变体不能一致性激活Akt信号表达。这表明PTEN基因突变可能与Akt信号表达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 基因突变 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 胰岛素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 CNE-1人鼻咽癌细胞系
下载PDF
鼠伤寒沙门菌spvB基因缺陷变异株的制备及其抗酸能力检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春雪 陈强 +5 位作者 李红 余晓君 朱春晖 李岚 何美娟 刘晓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9-404,共6页
目的为深入研究鼠伤寒沙门菌毒力基因spvB的功能,制备鼠伤寒沙门菌spvB基因完全缺陷变异株,观察spvB基因缺陷株在体外酸性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方法根据鼠伤寒沙门菌spvB基因序列,设计PCR特异性引物,制备spvB基因缺陷性同源性核苷酸片段,... 目的为深入研究鼠伤寒沙门菌毒力基因spvB的功能,制备鼠伤寒沙门菌spvB基因完全缺陷变异株,观察spvB基因缺陷株在体外酸性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方法根据鼠伤寒沙门菌spvB基因序列,设计PCR特异性引物,制备spvB基因缺陷性同源性核苷酸片段,导入自杀质粒pCVD442后再导入鼠伤寒沙门菌野生株,进行同源重组,用PCR方法观察重组现象,将完全重组的菌株作为spvB基因的缺陷变异株,并通过核苷酸序列分析加以确定。绘制生长曲线,对比spvB基因缺陷变异株与野生株在酸性条件下的生存情况。结果 PCR及序列分析证实,缺陷变异株的spvB基因缺失1 749bp。酸性条件下培养1h及2h后,野生株的活菌数高于spvB基因缺陷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野生株在酸性环境中的生存率明显高于缺陷株,野生株在1h及2h后的生存率分别为85.6%、74.9%,缺失株分别为68.0%、42.3%。结论成功构建鼠伤寒沙门菌spvB基因缺陷变异株,并发现在酸性条件下其生存能力明显降低,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鼠伤寒沙门菌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菌 spvB 基因缺陷变异 同源重组 生长曲线
下载PDF
非梗阻性原发无精与少精症男性DAZ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学付 黄芳 +9 位作者 王淑云 姜淼 韩士广 郭廷超 鄂伟 边超英 冯文霄 刘树君 董历明 韩维田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DAZ基因突变对男性生殖的影响及表型特征。方法:筛选无明显诱因的男性非梗阻性无精及少精患者,首先排除染色体核型异常病例,进一步在AZFa、AZFb、AZFc和AZFd区域均匀选择缺失高发位点排除缺失,设130例正常男性与10例女性做对照... 目的:探讨DAZ基因突变对男性生殖的影响及表型特征。方法:筛选无明显诱因的男性非梗阻性无精及少精患者,首先排除染色体核型异常病例,进一步在AZFa、AZFb、AZFc和AZFd区域均匀选择缺失高发位点排除缺失,设130例正常男性与10例女性做对照,对DAZ1~4基因进行突变性研究。包括DAZ1~4共缺失性研究和基因内点突变研究。选择同时存在于DAZ1~4基因内部的STS位点sY587,结合其PCR扩增产物中DraI酶切位点的差异判断DAZ1~4共缺失情况;选择DAZ1~4高度同源保守的1~6外显子、接头以及上下游调控区域,采用PCR-SSCP、限制性酶切(RFLP)、PCR产物测序以及特异性基因型nest相结合方法对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设sY14(SRY)基因作为阳性内参照。结果:经筛选得到80例先天非梗阻性无精与20例少精病例,所有患者及男性对照sY14(SRY)检测均为阳性,女性对照均为阴性;共发现16例DAZ共缺失患者,发生频率为20%;无精患者11例,DAZ1~4共缺失及DAZ1/DAZ2共缺失分别为1例和10例;少精患者5例,DAZ1~4共缺失及DAZ1/DAZ2共缺失分别为2例和3例;分别在3个不同患者的DAZ1的第2、4内含子发现3个变异位点,DAZ基因的调控序列、外显子及接头处未发现突变,而在130例正常对照中未见缺失及变异发生。结论:DAZ基因缺失是引起男性生殖异常的主要原因;共缺失的部位及长度与表型的严重程度未见相关性;基因组比较确定DAZ1第2内含子第64碱基处发杂合变异G→A为新的变异,是否是新的SNP位点、是否能够造成无精或少精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DAZ基因突变发生情况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缺乏基因 无精子症 少精子症 突变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患儿PTEN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庄哈娜 赵宏霞 +2 位作者 曹敏 杨勇 罗丹阳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74-676,共3页
目的探讨10号染色体上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缺失的基因(PTEN)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的相关性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关系,为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例哮喘复发患儿(临床缓解期)作为哮喘组,30例健康儿童设为健康... 目的探讨10号染色体上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缺失的基因(PTEN)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的相关性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关系,为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例哮喘复发患儿(临床缓解期)作为哮喘组,30例健康儿童设为健康对照组,2组儿童均于清晨空腹留取外周静脉血1 mL,制备血涂片后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克隆、基因测序等方法分析2组儿童PTEN基因第5、第8外显子基因型。并于高倍镜下进行其外周血EOS计数。结果哮喘组患儿PTEN基因第8内含子(intron 8)发现突变,突变率为86.7%(26/30例),健康对照组未发现基因突变。哮喘组患儿外周血EOS计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生基因突变的哮喘患儿外周血EOS计数高于无突变的哮喘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N基因在哮喘儿童中存在突变,可能通过影响RNA的选择性剪切及抑制EOS的活化和趋化在哮喘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PTEN基因 突变 DNA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广西地区Gγ(Aγδβ)0-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覃丽波 陈萍 +6 位作者 陈文强 林伟雄 李树全 杨德寨 谢湘芝 肖璇 丘玉铃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151-1153,共3页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Gγ(Aγδβ)0-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贫)的基因突变和临床表型特点。方法对2010年12月-2012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Hb分析;应用PCR和反向斑点杂交方法分...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Gγ(Aγδβ)0-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贫)的基因突变和临床表型特点。方法对2010年12月-2012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Hb分析;应用PCR和反向斑点杂交方法分析地贫基因突变类型。结果在胎儿血红蛋白(Hb F)增高的病例中检出6例中国型Gγ(Aγδβ)0地中海贫血杂合子,基因分析结果显示3例为中国型Gγ(Aγδβ)0-地贫杂合子,3例为Gγ(Aγδβ)0-地贫复合β-地贫CD41/42,CD71/72和-28基因突变的双重杂合子。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Gγ(Aγδβ)0-地贫杂合子Hb为94.8~128.0 g.L-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为72.0~79.1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为23.00~25.87 pg。Gγ(Aγδβ)0-地贫复合β-地贫双重杂合子的Hb为84.7~88.0 g.L-1,MCV为61.9~66.9 fL,MCH为21.10~23.70 pg。血红蛋白分析结果显示Gγ(Aγδβ)0地贫杂合子HbA2为2.1%~2.6%,HbF为10.0%~18.0%。Gγ(Aγδβ)0-地贫复合β-地贫双重杂合子的HbA2为1.27%~3.70%,HbF为41.6%~98.8%。中国型Gγ(Aγδβ)0-地贫杂合子无贫血或轻度贫血,而复合β-地贫的双重杂合子临床表现为中度贫血,伴肝脾大。未检出其他类型的缺失型(δβ)0地贫。结论首次在广西地区检出中国型Gγ(Aγδβ)0地贫,其杂合子无临床症状或有轻度贫血,MCV、MCH降低,HbF升高。当复合β-地贫时有中度贫血,需依赖输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β)0-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缺失型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HLA-B位点等位基因丢失一个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17
作者 何柳媚 全湛柔 +1 位作者 钟艳平 邹红岩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1个家系的HLA-B基因的碱基缺失情况。方法选取2022年4月就诊于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的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女性患者、丈夫和女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PCR-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P)及PCR-直接测序法(PCR-SBT)对该家系进行人类... 目的探讨1个家系的HLA-B基因的碱基缺失情况。方法选取2022年4月就诊于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的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女性患者、丈夫和女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PCR-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P)及PCR-直接测序法(PCR-SBT)对该家系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常规检测。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GS)对HLA-B基因序列进行确认。结果患者及其女儿HLA-B位点的PCR-SBT和PCR-SSOP结果不一致,PCR-SSOP结果分别为HLA-B*35:01,40:02和HLA-B*35:01,40:01,PCR-SBT结果则均提示与最接近的HLA-B*35:01在第4外显子处有错配。NGS结果显示患者及其女儿HLA-B*35:01第5内含子处有1段9 bp的碱基序列缺失。患者丈夫结果为HLA-B*40:01,58:01,无异常。结论该家系HLA-B基因第5内含子处的变异位于SBT检测的引物结合区,影响了PCR-SBT分型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B基因 碱基缺失 PCR-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PCR-直接测序法 二代测序
原文传递
Exon Deletions of Parkin Gene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18
作者 王涛 梁直厚 +4 位作者 孙圣刚 曹学兵 彭海 刘红进 童萼塘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4年第3期262-265,共4页
Summary: Mutations in the parkin gene have recently been identified in familial and isolated patients with early-onset Parkinson disease (PD) and that subregions between exon 2 and 4 of the parkin gene are hot spots o... Summary: Mutations in the parkin gene have recently been identified in familial and isolated patients with early-onset Parkinson disease (PD) and that subregions between exon 2 and 4 of the parkin gene are hot spots of deletive mutations.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deletions in the parkin gene among variant subset patients with PD in China, an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parkin gen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D, 63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early onset and later onset groups. Exons 1-12 were amplified by PCR, templated by the genomic DNA of patients, and then the deletion distribution detected by agarose electrophoresis. Four patients were found to be carrier of exon deletions in 63 patients with PD. The location of the deletion was on exon 2 (1 case), exon 3 (2 cases) and exon 4 (1 case). All patients were belong to the group of early onset P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rkin gene deletion on exon 2, exon 3 and exon 4 found in Chinese population contributes partly to early onset 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inson disease parkin gene deletive mutation
下载PDF
抑癌基因p16突变与鼻咽癌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建萍 张小清 左克强 《中国医学工程》 2004年第5期24-25,28,共3页
目的研究鼻咽癌p16基因的状态。方法采用多重PCR分析法,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法(SS-CP)对48例鼻咽癌标本与相应的癌旁组织中p16基因突变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48例鼻咽癌标本中16例p16基因第2外显子缺失,相应的癌旁组织未检出。结论p16基... 目的研究鼻咽癌p16基因的状态。方法采用多重PCR分析法,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法(SS-CP)对48例鼻咽癌标本与相应的癌旁组织中p16基因突变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48例鼻咽癌标本中16例p16基因第2外显子缺失,相应的癌旁组织未检出。结论p16基因在鼻咽癌中存在高频率缺失,其改变与鼻咽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癌基因 P16 基因突变 鼻咽癌 多重PCR分析法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parkin基因缺失突变的初步研究
20
作者 王涛 梁直厚 +3 位作者 孙圣刚 彭海 刘红进 童萼塘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9-261,265,共4页
为观察中国不同亚型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 parkin基因外显子 2~ 10的缺失分布 ,并探讨 parkin基因在 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对 6 3例 PD患者进行了观察。根据起病年龄将 6 3例患者分为早发性 PD组和晚发性 P... 为观察中国不同亚型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 parkin基因外显子 2~ 10的缺失分布 ,并探讨 parkin基因在 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对 6 3例 PD患者进行了观察。根据起病年龄将 6 3例患者分为早发性 PD组和晚发性 PD组。以提取的基因组 DNA为模板 ,扩增 parkin基因 2~ 10号外显子 ,然后行琼脂糖凝胶电泳 ,观察外显子缺失分布。在 6 3例 PD患者中发现外显子 2、 4缺失各 1例 ,外显子 3缺失 2例 ,这些缺失均出现于早发性 PD组。结果表明 :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是我国早发性 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PARKIN基因 缺失突变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