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特征值和下垫面因子影响下的水土流失规律 被引量:73
1
作者 卫伟 陈利顶 +1 位作者 傅伯杰 巩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847-3853,共7页
水土流失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尤其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更具有典型性。选择定西市安家沟小流域(35°35′N,104°39′E)为典型区域,在其阴坡中部布设了15个径流小区,包括5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牧草地、灌丛、乔... 水土流失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尤其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更具有典型性。选择定西市安家沟小流域(35°35′N,104°39′E)为典型区域,在其阴坡中部布设了15个径流小区,包括5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牧草地、灌丛、乔木林、自然草地)和3个坡度(10°、15°、20°),进行径流、侵蚀和降雨前期土壤水分的测定。利用偏相关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降水特征值及不同下垫面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①径流量主要受降水量、最大30min雨强、以及降水量与最大30min雨强之积的影响。影响侵蚀量的决定性降水因子为降水量和最大30min雨强的乘积PI30与最大30min雨强,而与降水量、平均雨强的相关性较差;②坡度在10°,20°范围内的变化对径流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侵蚀量有显著影响,在该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升高侵蚀量增加(尤以15°-20°范围内增加较快);③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径流侵蚀的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在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双重作用下,以土地利用为主导因素,坡度作用次之。即在一定范围内,人为扰动强烈且坡度高的农田和人工草地最易遭受土壤侵蚀;④径流与侵蚀主要与表层0-20cm的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关系,而与下部其他层次土壤水分无明显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降水 坡度 土地利用类型 前期土壤水分
下载PDF
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71
2
作者 曲福田 吴郁玲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5-454,共10页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和有效方式,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文章在构建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因素分析模型分别对江苏省开发区的土地市场化率和不同市场发育阶...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和有效方式,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文章在构建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因素分析模型分别对江苏省开发区的土地市场化率和不同市场发育阶段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33.4%的开发区的土地市场发育处于转型后期至相对成熟期发展阶段;57.1%处于转型中期发展阶段,整体来说,市场发育较为成熟。而不同土地市场发育阶段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不同,处于转型后期至相对成熟期发展阶段的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要显著高于处于转型中期发展阶段的开发区。因此,文章认为提高我国土地利用集约度的主要思路应是推进土地市场创新,使市场成为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并作为转变土地管理机制的基本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市场化 土地市场 土地集约利用
下载PDF
县域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被引量:38
3
作者 张富刚 郝晋珉 +3 位作者 李旭霖 姜光辉 丁忠义 李新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3-68,共6页
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对指导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建立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评价模型,对曲周县域的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 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对指导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建立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评价模型,对曲周县域的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曲周县土地利用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间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但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水平低下,与生态环境效益相比,其社会经济效益略显滞后。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中的库兹尼茨曲线进行区域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表明曲周县土地利用应选择跨越式发展模式,即沿着库兹尼茨曲线中的NSFYPW轨迹曲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 评价 指标体系 曲周县 库兹尼茨曲线 跨越式发展模式
下载PDF
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及协调分析 被引量:47
4
作者 杨清可 段学军 +1 位作者 李平星 王磊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96-1704,共9页
通过探讨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耦合格局及其协调发展程度,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1996~2015年,江苏省土地开发度指数从0.339升至0.426,呈现平稳增长→快速增长→平稳增长的态势。利用效益指数从0.459提高至... 通过探讨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耦合格局及其协调发展程度,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1996~2015年,江苏省土地开发度指数从0.339升至0.426,呈现平稳增长→快速增长→平稳增长的态势。利用效益指数从0.459提高至0.596。(2)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1996~2015年苏南地区土地开发强度高,利用效益提升显著。苏北地区的宿迁、淮安与盐城等市的利用效益较低,"中部凹陷"特征明显。(3)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总体耦合态势可划分为减弱-波动-增强3个阶段,土地开发与利用效益重心均向东南移动,但效益重心移动速度稍快。(4)苏南地区土地开发度与开发效益耦合度大于0.8,低值区集聚在淮安、盐城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发度 利用效益 空间特征 协调分析 江苏省
下载PDF
城市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分析及对策--以江苏省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38
5
作者 吴郁玲 曲福田 周勇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3-309,共7页
当前我国城市用地外延扩张与存量土地粗放利用的并存使得土地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说,土地粗放利用是土地资源低效配置的重要表现。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方式和有效手段,而转型期我国土地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失灵是土... 当前我国城市用地外延扩张与存量土地粗放利用的并存使得土地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说,土地粗放利用是土地资源低效配置的重要表现。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方式和有效手段,而转型期我国土地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失灵是土地资源低效配置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文章在分析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模型,以江苏省开发区为例,针对土地市场发育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①随着土地市场的发育成熟,市场将逐渐取代政府干预成为驱动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机制,而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也随之提高;②在土地市场发育的不同阶段,反映土地市场化程度的价格、供求均衡度、市场竞争度等因素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效率不同。转型中期,地价是驱动集约用地的重要因素;而转型后期至相对成熟期,供求均衡度和市场竞争度则对影响土地利用集约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研究,文章根据不同土地市场化阶段各影响因素对集约用地作用机理的不同,提出适应不同市场发育阶段的集约用地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市场发育 土地集约利用 对策 江苏省开发区
原文传递
县域土地利用程度评估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田彦军 郝晋珉 +1 位作者 韩亮 田志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93-297,共5页
在新形势下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土地利用率衡量土地利用程度的优缺点 ,并从利用广度、强度和深度 3个层次全面阐述土地利用率的内涵 ,由此提出衡量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应当从种植制度、有效生物产出、经济产出 3个方面来综合评估 ,土地利用率... 在新形势下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土地利用率衡量土地利用程度的优缺点 ,并从利用广度、强度和深度 3个层次全面阐述土地利用率的内涵 ,由此提出衡量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应当从种植制度、有效生物产出、经济产出 3个方面来综合评估 ,土地利用率复种指数、产出指数和效益指数三者各有侧重。研究结果表明 ,曲周县全县土地利用程度高的区域分布较为典型 ,集中分布在 3个区域 :一是以四疃为中心科技辐射点的北部区域 ;二是依托邯临公路两侧的带状区域 ;三是以城关镇为中心高投入辐射面的东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率 模型 评估
下载PDF
川中丘陵县域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耦合协调格局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启权 张新 +3 位作者 高雪松 王昌全 曾敏 李冰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7-102,共6页
研究土地利用程度与土地利用效益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空间格局,对于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川中丘陵区仁寿县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乡镇为研究单元,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分析了该区域县... 研究土地利用程度与土地利用效益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空间格局,对于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川中丘陵区仁寿县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乡镇为研究单元,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分析了该区域县域尺度内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间的耦合协调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总体处于低度协调的低水平耦合状态,但区域差异明显。根据各乡镇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可将全区划为磨合区、拮抗区及低耦合区3个类型区。磨合区主要包括区位位置较好及矿产资源丰富的乡镇,其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耦合协调程度相对较高;拮抗区包括与磨合区相邻的乡镇以及主要交通道路沿线的乡镇,工业用地和特色种植用地占有一定比例,该区土地利用效益明显滞后于土地利用程度;低耦合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严重失调。区位位置、资源状况及交通条件是形成县域内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间空间耦合协调格局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效益 耦合协调度 川中丘陵区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关系研究——以延安市为例 被引量:16
8
作者 吴金华 李纪伟 梁晶晶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4-60,共7页
研究目的:通过对区域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关系研究,发现之间规律并揭示土地利用问题,以指导今后区域土地科学利用。研究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别采用改进后刘纪远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和综合指数法评价延... 研究目的:通过对区域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关系研究,发现之间规律并揭示土地利用问题,以指导今后区域土地科学利用。研究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别采用改进后刘纪远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和综合指数法评价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再采用容量耦合模型和动态耦合模型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结果: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组成的土地复合系统正处在由协调发展向极限发展的过度时期,未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研究结论:(1)土地利用评价已不能仅从土地利用程度或效益单方面入手,而应当从土地利用系统角度去考虑。采用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较好的评价人类利用土地恰当与否的方法。(2)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特点,采用改进的刘纪远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有利于获得更符合研究地区的评价结果。(3)延安市要在土地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生态安全评价基础上和在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前提下进行区域土地利用程度适宜标准和警戒标准研究,为土地利用战略制定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耦合度评价 土地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利用程度标准
下载PDF
Regional disparity in the change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tensity in China during 1980-2002 被引量:16
9
作者 LIU Chengwu LI Xiub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3期286-292,共7页
Based on the cost-benefit data (1980-2002) of farm products and China Agriculture Yearbook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gional disparity in the changes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1980-2002... Based on the cost-benefit data (1980-2002) of farm products and China Agriculture Yearbook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gional disparity in the changes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1980-2002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degree of intensity, the sown area and the abandoned farml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degree of intensity of land use in the westena region during 1980-2000 has a strong uptrend, but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the degree of intensity descends obviously and has shown a continuous downtrend since 1997. (2) The total sown area shrinks notably in the eastern region, while it enlarges constantly in the western region. (3) The sown area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has gone through a similar cyclic process: down (1980-1985)-up (1985-1991)-down (1991-1994)-up (1994-1999)-down (1999-2002). However,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amplitude variation and tendency among them. The sown area has shrunk i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expand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especially before 1999. (4) The most cases of abandoned farmland are report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the second i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the least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 abandonment phenomena chiefly occurred during 1992-1995 i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during 1998-2002 in the centra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agricultural land use the degree of intensity sown area abandonment of farmland regional disparity
下载PDF
基于缓冲区分析的土地利用程度空间分布规律——以福州市马尾区为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林璐 许章华 +1 位作者 黄旭影 施婷婷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5-143,共9页
土地利用程度的研究多停留于单一环境影响因子,且缺少定量化研究。引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概念,探讨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以福州市马尾为研究区,选取Landsat-8OLI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决策树分类法解译土地利用类型,建立缓冲... 土地利用程度的研究多停留于单一环境影响因子,且缺少定量化研究。引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概念,探讨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以福州市马尾为研究区,选取Landsat-8OLI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决策树分类法解译土地利用类型,建立缓冲区并辅以区域统计与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程度与林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综合指数处于0~400之间,区内土地利用程度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且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区域都集中在河流沿岸;(2)研究区内建设用地与林地对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影响最大;(3)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平均数值分别在林地、水域的200m处达到最大,应设立缓冲带避免用地的破坏;(4)耕地的土地利用程度热点区域与林地的冷点区域较为分散;(5)水域周围400~500m与600~800m、耕地周围500~600m、未利用地周围200~800m处综合指数数值减小速率相对较高且为土地利用程度的"冷点"区域,对此距离应重点监控。该研究可以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有效的依据,为城市规划提供理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 空间分布规律 土地利用类型 缓冲区分析 马尾区
下载PDF
甘肃省古浪县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 被引量:13
11
作者 庞伟亮 陈英 张仁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81,共7页
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对指导区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参照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的相关概念,从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评价模型,对甘肃省古浪县2000—2008年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 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对指导区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参照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的相关概念,从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评价模型,对甘肃省古浪县2000—2008年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的相对和绝对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定量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古浪县的相对协调度等级变化较大,2001,2002和2006年属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型,2003年属于土地利用倒退型,2004—2005,2007—2008年属于土地利用快速发展型;绝对协调度等级较高,2000年属于中级协调,其余年份协调度等级属于优质协调;协调发展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轻度失调社会经济滞后型上升到了良好协调土地利用滞后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度 土地利用 社会经济 古浪县
下载PDF
基于GEE数据平台的北洛河流域1970-2019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邹亚东 何亮 +5 位作者 张晓萍 马宝有 王浩嘉 王妙倩 薛帆 贺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9-219,共11页
[目的]探究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为该区土地资源优化、环境质量改善和水沙生态要素变化分析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GEE平台整理和处理北洛河流域1970—2019年间6期遥感影像数据,从时间变化、动态度、转移方向和空... [目的]探究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为该区土地资源优化、环境质量改善和水沙生态要素变化分析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GEE平台整理和处理北洛河流域1970—2019年间6期遥感影像数据,从时间变化、动态度、转移方向和空间分布等角度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研究时段内,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数量结构从2000年前的1∶1.1∶0.6变化到2000年后的1∶2.7∶0.7。1970—2019年研究区耕地、草地和水域的减少率分别为16.6%,6.7%和0.1%,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率为19.9%和1.3%。流域耕地和草地斑块趋于分散且简单化,林地斑块趋于聚集和复杂化。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以耕地转林地、耕地转建设用地和草地转林地为主。流域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先增后减,2000—2010年间达最大。流域中,上游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为显著,其次为中游的甘泉、宜君、华池、合水等县。[结论]国家政策的演变、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决定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和程度,自然因素为长期辅助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变化 动态度 转移方向 土地利用程度 北洛河流域
下载PDF
海湾开发利用强度分析——以宁波市杭州湾、象山港与宁波市三门湾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加林 姜忆湄 +5 位作者 冯佰香 黄日鹏 何改丽 王丽佳 田鹏 刘瑞清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1-550,共10页
海湾开发利用强度评估可反映海湾利用程度,是海湾开发潜力及其可持续开发研究的基础,对发展湾区经济意义重大.以1990—2015年每隔5 a共6期TM/ETM/OLI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宁波市杭州湾、象山港和宁波市三门湾各时期的岸线及土地利用数据,... 海湾开发利用强度评估可反映海湾利用程度,是海湾开发潜力及其可持续开发研究的基础,对发展湾区经济意义重大.以1990—2015年每隔5 a共6期TM/ETM/OLI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宁波市杭州湾、象山港和宁波市三门湾各时期的岸线及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此从海湾岸线开发和土地利用两方面综合分析海湾开发利用强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5年间,宁波3湾岸线人工化程度不断加深,岸线人工化指数最高的海湾由象山港(0. 16)转变为宁波市三门湾(0. 61),部分淤泥岸段(尤其是宁波市杭州湾岸段)滩涂围垦强度弱于泥沙淤积强度,削弱了岸线人工化程度.整个研究期间,宁波市三门湾和宁波市杭州湾的岸线开发利用结构始终为单一主体结构,象山港则呈现出由单一主体依次向二元、多元结构演变的趋势. 1990—2015年间,宁波3湾的岸线和土地利用强度均有所增加,其中象山港岸线开发利用强度指数最大,达0. 42;宁波市杭州湾区域土地利用变动最为强烈,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最大,达292. 300.区位和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水平及政策因素是造成宁波3湾区域开发利用程度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开发利用强度 岸线人工化程度 土地利用程度 湾区经济 海湾
下载PDF
村庄组织化程度能抑制农地抛荒行为吗? 被引量:11
14
作者 冯国强 李菁 +3 位作者 孙瑞 陈志杰 张思远 任晓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5-172,共8页
农地抛荒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治理难题,大量文献从经济增长路径、转型经济体经济运行特征的宏观维度以及农户决策情景的微观视角探讨农地抛荒的原因,却忽视村庄这一组织形态所起到的作用,以至于这类观点无法完全解释中国农地抛荒的... 农地抛荒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治理难题,大量文献从经济增长路径、转型经济体经济运行特征的宏观维度以及农户决策情景的微观视角探讨农地抛荒的原因,却忽视村庄这一组织形态所起到的作用,以至于这类观点无法完全解释中国农地抛荒的变化趋势与特征。文章利用中山大学2017年发布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 2017)数据库村庄层面的问卷调查数据,来揭示了当代中国村庄的组织化程度与农户抛荒行为之间的关联逻辑,从中把握中国农地抛荒演变的规律。实证结果表明:(1)村庄的组织化程度对抛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村庄组织化程度每增加1%,农地抛荒的面积比重下降5.92%;(2)对于不同地形的村庄,村庄组织化程度的抑制作用存在异质性影响,对山区抛荒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丘陵地带,对平原地区的抑制作用不显著;(3)组织化程度对抛荒行为的抑制作用在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影响,对中、西部地区农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东部地区农地抛荒行为的抑制作用不明显;(4)进一步分析表明,村庄组织化程度对抛荒行为的影响,主要依赖于村庄正式组织强有力的约束,并且在提升农地流转效率上,村庄的组织化程度存在积极影响。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提高农地集约化利用的程度,有效推进农地流转和实现乡村振兴,前提是提升村庄的组织化程度,尤其是提高村庄正式组织在经济活动、生产活动、政治活动以及社会治理中的组织化程度,强化村庄正式组织自我运转的能力;在提升村庄组织化程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村庄禀赋特征因地制宜,不能搞政策一刀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 组织化程度 土地利用 抛荒
下载PDF
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
15
作者 韩会庆 王喆 +2 位作者 张英佳 苏志华 尹昌应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3,共7页
基于2005和2015年贵阳市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分析了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5-2015年贵阳市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有林地大幅增加,水田和旱地大幅下降,其他地类变化相对较小;... 基于2005和2015年贵阳市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分析了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5-2015年贵阳市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有林地大幅增加,水田和旱地大幅下降,其他地类变化相对较小;水田和旱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有林地最为突出;(2)10年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以下降为主,生境退化程度增加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下降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东部和西部;(3)生境退化程度热点变化以低值减少和高值减少为主;生境退化程度热点空间变化主要分布于南部。退耕还林政策及快速城镇化引起的水田和旱地转化为有林地、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是导致该区生境退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退化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贵阳市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GIS的县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青海省湟中县为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军军 高小红 +2 位作者 吴国良 冯仕超 邹婵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1-568,共8页
研究湟中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准确把握湟中县土地利用动态、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意见、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1987、1999和2007年3期遥感影像,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利用程度等方法,研究了湟中县1987~... 研究湟中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准确把握湟中县土地利用动态、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意见、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1987、1999和2007年3期遥感影像,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利用程度等方法,研究了湟中县1987~2007年近20a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①近20a湟中县林地数量总体增加,耕地面积减少;②1987~2007年间湟中县耕地面积出现明显波动;③1987年以来,各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幅度差异较大;④研究时段湟中县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平均值为252.35,低于我国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偏远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转移矩阵 动态度 利用程度 湟中县
原文传递
基于RS和GIS的科尔沁沙地南缘章古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9
17
作者 郑水林 吴祥云 +2 位作者 闫巧玲 宋立宁 朱教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6-583,共8页
利用遥感影像,借助于GIS技术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对章古台地区近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9年间,章古台地区土地利用构成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和草地、水... 利用遥感影像,借助于GIS技术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对章古台地区近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9年间,章古台地区土地利用构成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和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为特征,其中,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年变化率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由1988年的235.34增至2009年的251.65;土地类型间的转化以草地、未利用土地向林地、耕地转化和耕地与林地间转化为主,占总转化面积的95.58%。章古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受人口、政策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自然因素是决定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在20年的时间尺度上,人口增长和政策引导则是加剧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度 土地利用程度 转移矩阵 驱动力
原文传递
基于共生理论的兵团与地方城市“三生”功能跨界整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惠婷 王宏卫 +4 位作者 雷军 张飞 王正伟 谈波 高一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393-4405,共13页
基于共生理论,选取乌鲁木齐市、五家渠市、昌吉市为研究案例区,构建“三生”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及“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乌五昌地区“三生”空间时空分异格局,借助共生度模型,识别兵团城市与地方城市“三生”功能共生发展模式,并... 基于共生理论,选取乌鲁木齐市、五家渠市、昌吉市为研究案例区,构建“三生”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及“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乌五昌地区“三生”空间时空分异格局,借助共生度模型,识别兵团城市与地方城市“三生”功能共生发展模式,并对兵地城市跨界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建议。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产和生活空间面积呈上升趋势,生态空间面积呈下降趋势。(2)在生产功能方面,五家渠市与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共生模式分别为正向非对称共生、反向非对称共生,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方面,均为正向非对称共生,各功能城市间影响程度不同。(3)基于“三生”空间格局及“三生”功能共生模式,提出兵地融合发展建议,生产方面建立四区,三轴,一基地,生活方面加强交通路网建设,生态方面兵地协同建立生态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度 “三生”功能 土地利用 跨界融合发展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分析——以北京大兴区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巧芹 吴克宁 +3 位作者 潘瑜春 赵华甫 马建辉 郭爱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4-181,共8页
以北京大兴区为例,利用景观格局和空间分析方法,从产业布局和区位角度分析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土地利用程度高,区域产业布局及距城市、村镇和道路距离等区位因素使其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呈现北高南低、北... 以北京大兴区为例,利用景观格局和空间分析方法,从产业布局和区位角度分析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土地利用程度高,区域产业布局及距城市、村镇和道路距离等区位因素使其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呈现北高南低、北部和南部区域内部重点镇高于一般镇的等级梯度分异格局。(2)设施农用地、园地和设施耕地等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农用地比例很大,集中分布在村镇和道路附近,生产便利性和成本是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3)各类土地破碎化严重,集聚度和规模化程度低,亟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重构村庄空间体系,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和农用地多功能性的优势,优化农业产业间及其与非农用地间的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景观指数 土地利用程度 空间分异
下载PDF
基于熵值法的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度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于永建 刘学录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年第4期61-64,共4页
基于熵值法分析了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度及其变化,采用相关系数指标、增量分析和回归分析法,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度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与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度较低,在1998-2007年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度逐步提... 基于熵值法分析了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度及其变化,采用相关系数指标、增量分析和回归分析法,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度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与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度较低,在1998-2007年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度逐步提高,经历了由粗放到一般集约的4个阶段;城市土地集约度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度与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0.969、0.884、0.949、0.960;增量分析表明: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工业用地减少833.28 hm^2,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分别增加984.56、354.48、98.29、421.23 hm^2;通过构建集约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关系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值法 集约度 土地利用结构 兰州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