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网格法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被引量:109
1
作者 张雄 宋康祖 陆明万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0-742,共13页
从加权残量法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总结了现有各种无网格法的基本格式,阐明了无网格法的特点,论述了无网格法的研究进展,给出了无网格法在碰撞、动态裂纹扩展、金属加工成型、流体力学以及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 无网格法 加权残量法 动态裂纹扩展 金属加工成型 流体力学 高速碰撞 有限元法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变率场及其动力学成因研究 被引量:109
2
作者 沈正康 王敏 +1 位作者 甘卫军 张祖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93-100,共8页
通过分析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速度场得到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在印度板块北向推挤作用下 ,青藏高原内部及其邻域形变场并不局限于少数大型走滑断裂 ,而是在大范围内广泛分布 ,各地区构造运动驱动机制也可能各有不同。藏南地区主... 通过分析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速度场得到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在印度板块北向推挤作用下 ,青藏高原内部及其邻域形变场并不局限于少数大型走滑断裂 ,而是在大范围内广泛分布 ,各地区构造运动驱动机制也可能各有不同。藏南地区主应变率场呈均衡的约 2× 10 -8a-1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拉张 ,显示印度板块下插造成的地壳增厚和岩石圈拆离可能形成上地壳与上地幔间形变解耦 ,地壳内部在南北向挤压及重力场作用下产生东向塑性流驱使上地壳产生东西向拉张。西藏中部羌塘地区主应变率场显示均衡的约 2× 10 -8a-1北北东向挤压和北西西向拉张 ,反映本地区一系列走向北东和北西的共轭剪切断裂的活动 ,可能源于南北向挤压和软流层内东向塑性流的驱动。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地区主应变率场呈约 2× 10 -8a-1北东向压缩和约 (0 1)× 10 -8a-1北西向拉张 ,表明地壳增厚造成的地壳温度上升可能还不足以造成上下地壳的充分解耦 ,南北向的消减还未能有效地转换成东西向的拉张 ,形变以褶皱和逆冲断裂运动为主。当今青藏高原形变场的形成应是构造运动从南到北阶段性发展过程中地壳与上地幔介质性质差异造成驱动机制不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形变 应变率 GPS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铁路轨道刚度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87
3
作者 赵国堂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对轨道合理刚度问题进行分析,阐述轨道容许变形量与轨道部件容许应力相互平衡关系以及维修工作量与行车舒适性相互制约关系。给出三种确定轨道整体刚度的方法,钢轨允许应力法、轨道允许变形法和临界速度法。论述部件刚度合理匹配关系。... 对轨道合理刚度问题进行分析,阐述轨道容许变形量与轨道部件容许应力相互平衡关系以及维修工作量与行车舒适性相互制约关系。给出三种确定轨道整体刚度的方法,钢轨允许应力法、轨道允许变形法和临界速度法。论述部件刚度合理匹配关系。从安全和控制维修的角度,提出基于合理变形确定轨道部件刚度的方法,即变形分配法。应用所提出的方法,对高速铁路轨道刚度问题进行探讨,建议采用轨道允许变形法和变形分配法确定高速铁路轨道整体刚度和部件刚度。给出我国高速铁路在车辆轮载作用下轨道刚度的建议值,轨道整体刚度100kN·mm-1、钢轨支座刚度37kN·mm-1、轨下垫板和道床刚度74kN·m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轨道刚度 允许应力法 允许变形法 临界速度法 变形分配法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作用的地块运动和连续变形耦合模型 被引量:60
4
作者 张培震 甘卫军 +1 位作者 沈正康 王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8-756,T0003-T0004,共11页
板块构造基本理论(特别是其刚性块体假设)能否应用于大陆,是大陆动力学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不同的理论模型给出不同的回答。缺乏完整、可靠的构造变形运动学图像使得无法对不同的理论模型给予约束和检验,以至于无法回答上述基本... 板块构造基本理论(特别是其刚性块体假设)能否应用于大陆,是大陆动力学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不同的理论模型给出不同的回答。缺乏完整、可靠的构造变形运动学图像使得无法对不同的理论模型给予约束和检验,以至于无法回答上述基本问题。本文以中国大陆及其周边近年来的1350个GPS观测资料为主,结合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性资料,研究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中国大陆的现今构造变形既有刚性地块的运动,如塔里木、鄂尔多斯、华南等地块;又有非刚性的连续变形,如青藏高原和天山。在大陆构造变形过程中,由于岩石圈性质的不同而造成变形的分区差异和上部脆性地壳的分块运动,不仅有整体性好的刚性地块运动,也有刚性很差的连续变形。以粘塑性流变为特征的下地壳和上地幔在周边板块作用下发生连续流动,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运动,而不同活动地块本身的性质决定着地块的整体性和变形方式,中国大陆的现今构造变形可以用耦合的地块运动和连续变形模式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块体 连续变形 大陆动力学 GPS观测
下载PDF
盾构下穿施工对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3
5
作者 蔡小培 蔡向辉 +2 位作者 谭诗宇 彭华 郭亮武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17,共7页
研究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盾构下穿高速铁路施工时,土体的扰动会导致上部既有线路结构产生轨道不平顺,对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营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考虑盾构隧道下穿施工、高速铁路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轨道-路基-土体有限元模型,... 研究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盾构下穿高速铁路施工时,土体的扰动会导致上部既有线路结构产生轨道不平顺,对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营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考虑盾构隧道下穿施工、高速铁路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轨道-路基-土体有限元模型,分析盾构开挖过程中高速铁路轨道变形特征,并基于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探讨盾构下穿施工对列车运行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1)轨道变形会随着盾构下穿施工不断增大,在开挖完毕后逐步趋于稳定,轨道垂向变形明显大于横向变形;(2)盾构开挖面位于线路中心线正下方时,轨道沉降变形速率、两股钢轨沉降差和钢轨横向位移最大,通过中心线后其值会逐渐减小;(3)轨道变形随盾构隧道埋深的增大而减小,随盾构隧道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基本呈线性关系;(4)列车通过盾构下穿影响区域时,对轮轨力及安全性指标影响显著,随列车速度的增加而增大;(5)盾构开挖面位于线路中心线正下方时,轮轨垂向力和轮重减载率的变化较为明显;(6)本研究成果对盾构下穿既有铁路工程的评估和风险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盾构施工 有限元分析 轨道变形 动力学
下载PDF
TC21合金的高温变形行为 被引量:50
6
作者 冯亮 曲恒磊 +3 位作者 赵永庆 李辉 张颖楠 曾卫东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1-13,共3页
采用等温压缩试验法,研究了TC21钛合金在温度范围为900~1100℃和应变速率为0.01~50s-1范围内的高温变形行为,建立了合金热变形的本构方程。结果表明,TC21合金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变形机制为动态回复,在较低温度下,变形机制为晶界滑移。... 采用等温压缩试验法,研究了TC21钛合金在温度范围为900~1100℃和应变速率为0.01~50s-1范围内的高温变形行为,建立了合金热变形的本构方程。结果表明,TC21合金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变形机制为动态回复,在较低温度下,变形机制为晶界滑移。其转折温度在相变点附近,在此温度上下,变形激活能不同,两相区变形激活能为330.57kJ/mol,β区变形激活能为176.49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21合金 高温变形行为 等温压缩试验法 应变速率 晶界滑移 飞机结构材料
下载PDF
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数值仿真 被引量:26
7
作者 杨辉 洪嘉振 余征跃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2-408,共7页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传统的混合坐标建模方法忽略了变形位移的高次耦合变形量 ,是一种零次近似方法 [1 ] ,其适用范围受到限制。本文以中心刚体、柔性梁及末端质量组成的刚柔耦合系统为对象 ,考虑了有粘性阻尼及风阻的情况。在柔性梁的...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传统的混合坐标建模方法忽略了变形位移的高次耦合变形量 ,是一种零次近似方法 [1 ] ,其适用范围受到限制。本文以中心刚体、柔性梁及末端质量组成的刚柔耦合系统为对象 ,考虑了有粘性阻尼及风阻的情况。在柔性梁的纵向变形位移中计及了横向位移引起的轴向变形 ,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和 Hamilton变分原理导出了系统的刚柔耦合一次近似的动力学方程。该方程充分计及了中心刚体的大范围运动与柔性梁的弹性变形运动的相互耦合 ,并采用一致的方法引入了阻尼因素。文中最后提供了一个比“动力刚化”问题更具有一般性的仿真计算反例 ,进一步说明了零次近似方法在处理某些刚 -柔耦合动力学问题时的缺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柔耦合 多体系统动力学 建模 数值仿真 数学模型 有限元法 风阻 有粘性阻尼
下载PDF
花岗岩研究与大陆动力学 被引量:43
8
作者 王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B08期137-146,共10页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主要物质组成之一 ,蕴含着探索大陆动力学的重要信息。成因研究特别是混合成因研究可以提供探索大陆结构、生长及壳幔相互作用演化的信息 ;花岗岩形成演化揭示了构造动力学演化、大陆动力学演化及壳幔相互作用演化的...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主要物质组成之一 ,蕴含着探索大陆动力学的重要信息。成因研究特别是混合成因研究可以提供探索大陆结构、生长及壳幔相互作用演化的信息 ;花岗岩形成演化揭示了构造动力学演化、大陆动力学演化及壳幔相互作用演化的某些特点 ;岩浆上升、迁移是大陆内部能量传播、物质迁移和调整的一种形式 ;岩浆的聚集及岩体生产方式与大陆块体运动学、动力学密切相关 ;岩体定时、定位对大陆块体时空定位提供了限制条件 ;变形岩体可作为区域应变标志体和时间标志体 ,研究大陆的变形 ,并有助于古老块体早期构造的解析。这些研究涉及到大陆的形成、演化、内部物质再分配、热动力效应和构造变动等动力学等问题 ,是花岗岩研究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结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大陆动力学 成因 大陆演化 岩浆 运动学
下载PDF
盆地流体动力学及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9
作者 王震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盆地流体地质学的核心是流体动力学。分析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发育特点与演化历史,是目前进行油气运移、成藏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中国沉积盆地的后期改造强烈,油气作为流体矿产,其运移、成藏作用及赋存位置的动态性更加明显。辨识、... 盆地流体地质学的核心是流体动力学。分析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发育特点与演化历史,是目前进行油气运移、成藏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中国沉积盆地的后期改造强烈,油气作为流体矿产,其运移、成藏作用及赋存位置的动态性更加明显。辨识、评价盆地改造作用对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影响,有助于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油气运移研究。在综合分析影响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因素———沉积物的埋藏和成岩作用、大气水和地表水的渗入作用、构造作用以及地下流体的相对分布———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作者阐述了目前盆地流体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和难点问题,归纳出了盆地流体动力学的演化特点,最后指出了近期研究中有待解决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以促进本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流体动力学 油气运移 研究进展 改造作用 油气运聚
下载PDF
大别山的构造变形期次和超高压岩石折返的动力学 被引量:41
10
作者 林伟 王清晨 +3 位作者 Michel Faure 孙岩 舒良树 Urs Scharer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54,T003,共12页
从构造关系上看,大别山可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构造系统。大别山南部构造系统为一套(原地)构造堆叠系统(相对的),从上到下依次为:①未变质的震旦纪—早三叠世沉积盖层,它被造山后的侏罗—白垩纪砂-砾岩不整合覆盖;②弱变质的新元古代... 从构造关系上看,大别山可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构造系统。大别山南部构造系统为一套(原地)构造堆叠系统(相对的),从上到下依次为:①未变质的震旦纪—早三叠世沉积盖层,它被造山后的侏罗—白垩纪砂-砾岩不整合覆盖;②弱变质的新元古代板岩;③高压变质岩系(宿松群),这些变质岩系大多退变质为绿片岩相;④含柯石英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单元的异地系统;⑤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原地(相对的)片麻岩系。北西-南东向的拉伸线理在各个地质单元均有表现。从动力学上看,上盘指向NW的剪切运动被后期的褶皱所改变。大别山中部为(混合岩)热穹窿改造系统,系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地体叠加了混合岩化作用的产物,它与超高压变质地体的界限为一拆离断层,而正是这个拆离断层使超高压变质地体向地表折返并经历了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大别山北部为构造堆叠系统,早期的面理和南北向的挤压线理被轴面北倾的褶皱所改造,这种褶皱对应于大别山中部同折返期的韧性变形的隆升构造。同时建立了地球动力学模型并讨论了逆冲作用和正断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伸展构造变形 折返过程 运动学 动力 逆冲作用 正断层 变质岩
下载PDF
再生核质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1
作者 周进雄 张红艳 +1 位作者 张陵 李梅娥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35-544,共10页
概述了无网格再生核质点法的近似方案和本质边界条件的处理;综述了再生核质点法在结构动力学、大变形分析、计算流体力学、断裂及损伤力学、微机电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从工程应用和改进再生核质点法的角度提出了未来的若干研究方向.
关键词 再生核质点法 无网格法 多分辨率分析 大变形 结构动力学 损伤 CFD
下载PDF
中国大陆岩石圈壳幔韧性剪切带系统 被引量:24
12
作者 蔡学林 曹家敏 +1 位作者 朱介寿 程先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54,共19页
众多地震测深剖面的地质构造解析显示,大陆岩石圈存在既有显著差异又有密切联系的两套断裂系统,即以地壳表层脆性剪切带为主的浅层断裂系统和以切割莫霍界面的壳幔韧性剪切带为主的深部断裂系统。根据地震测深速度结构特征,结合深部构... 众多地震测深剖面的地质构造解析显示,大陆岩石圈存在既有显著差异又有密切联系的两套断裂系统,即以地壳表层脆性剪切带为主的浅层断裂系统和以切割莫霍界面的壳幔韧性剪切带为主的深部断裂系统。根据地震测深速度结构特征,结合深部构造岩石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将切割莫霍界面或壳幔过渡带的壳幔韧性剪切带划分为三类(俯冲带、缝合带和剪切带)五型(大陆岩石圈边缘海沟俯冲带、大陆岩石圈碰撞缝合带、挤压型壳幔韧性剪切带、伸展型壳幔韧性剪切带和走滑型壳幔韧性剪切带)。建立起中国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由地壳表层向深部扩展以及由壳幔过渡带向地壳中上部扩展的岩石圈双向扩展模式。壳幔韧性剪切带既是无机成因天然气等深部流体的通道,又是地震活动区的发震构造之一,因此研究大陆岩石圈壳幔韧性剪切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性剪切带 地壳 岩石圈 地震测深 构造解析 幔源糜棱岩 变形动力学 中国大陆
下载PDF
路堑高边坡动态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宋修广 张思峰 李英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153-1156,共4页
边坡稳定是一个复杂的、多参数岩土力学问题,对其现场监测是保证工程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结合工程实际,在对路堑边坡表面、地下变形以及支挡结构物受力状态监测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边坡施工及运营期的安全性进行了分... 边坡稳定是一个复杂的、多参数岩土力学问题,对其现场监测是保证工程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结合工程实际,在对路堑边坡表面、地下变形以及支挡结构物受力状态监测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边坡施工及运营期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影响边坡稳定的各种因素,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边坡 动态临测 边坡稳定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向碰撞─揳入隆升地球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17
14
作者 蔡学林 曹家敏 +1 位作者 刘援朝 魏显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81-189,共9页
论证了青藏高原形成与隆升过程中的变形构造格局。岩石圈结构、青藏高原隆升与周边前陆沉积盆地耦合关系、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等。提出青藏高原碰撞-隆升过程中,高原边缘以走滑-挤压构造为主,高原内部以伸展构造为主;高原隆升... 论证了青藏高原形成与隆升过程中的变形构造格局。岩石圈结构、青藏高原隆升与周边前陆沉积盆地耦合关系、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等。提出青藏高原碰撞-隆升过程中,高原边缘以走滑-挤压构造为主,高原内部以伸展构造为主;高原隆升过程中,岩石圈变形总体是:上部以伸展变形为主,中部以挤压变形为主,下部以伸展变形为主。通过青藏高原及周边岩石圈结构及隆升过程变形作用时-空耦合关系的对比研究,建立起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多向碰撞-入隆升地球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向碰撞 Xie隆升机制 青藏高原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侧翼与滑床复合锁固切向层状岩质滑坡动力学机理与稳定性判据 被引量:15
15
作者 程谦恭 张倬元 黄润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874-1882,共9页
侧翼与滑床复合锁固滑坡是在斜坡渐进性变形过程中,切向层状岩体受特殊的边界条件控制,发生非同步和非均匀的变形而形成的。锁固段岩层的变形与破坏模式可以概化为两个相邻端固定而其余则为自由的多层矩形板结构,在横向荷载和纵向荷载... 侧翼与滑床复合锁固滑坡是在斜坡渐进性变形过程中,切向层状岩体受特殊的边界条件控制,发生非同步和非均匀的变形而形成的。锁固段岩层的变形与破坏模式可以概化为两个相邻端固定而其余则为自由的多层矩形板结构,在横向荷载和纵向荷载共同作用下所发生的“屈曲-变曲”变形和临界荷载下的断裂破坏问题。基于Rayleigh-Ritz能量变分法,建立了薄板的弹性挠度-荷载方程,应用塑性极限分析方法,确定板的临界荷载,建立了滑坡稳定性的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切向层状岩体 岩板 屈曲 弯曲 失稳机理 稳定性 判据
下载PDF
影响搅拌摩擦焊金属塑性流动的因素 被引量:14
16
作者 于勇征 罗宇 栾国红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7-120,共4页
针对LF6 /LD10、L2 /T2研究了搅拌摩擦焊 (FSW)的金属塑性流动。通过工艺试验 ,分析了影响FSW金属塑性流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被焊材料反复动态再结晶是其持续塑性流动的前提条件。影响金属塑性流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材料的变... 针对LF6 /LD10、L2 /T2研究了搅拌摩擦焊 (FSW)的金属塑性流动。通过工艺试验 ,分析了影响FSW金属塑性流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被焊材料反复动态再结晶是其持续塑性流动的前提条件。影响金属塑性流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材料的变形温度和变形速率。搅拌工具使材料保持高应变速率 ,并对材料快速加热 ,致使层错能很高的铝发生动态再结晶 ,促使其稳定流动。保持一定的焊接温度有利于金属动态软化 ,促进塑性流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 金属塑性流动 动态再结晶
下载PDF
走向21世纪的地壳形变学——对大陆动力学与地震预测的新推动 被引量:15
17
作者 周硕愚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9年第1期1-13,共13页
监测和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需要,促进了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相互交融。经过30余年的探索,一门地学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学”已初步形成。地壳形变学已拥有空间—地面—深部立体测地系统,具有在多种空间尺度... 监测和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需要,促进了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相互交融。经过30余年的探索,一门地学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学”已初步形成。地壳形变学已拥有空间—地面—深部立体测地系统,具有在多种空间尺度内精确测定现今地壳运动(秒~数十年)和灾害孕育过程的空前强大能力,从而可望击破长期制约现今地球动力学和地震预测的地球空间信息的“瓶颈”。在21世纪,地壳形变学将成为推动大陆动力学和地震预报的主要科技动力之一,推进精确定量测定大陆动力学现今过程,限定现今大陆动力学性质并在验证解释地质学模型诸方面发挥特有作用。它将促使地震预测摆脱“粘滞状态”,由“经验预测”走向“图像动力学预测”;在揭示大陆地震孕育时空过程、判定地震大形势、划定危险区、搜寻和跟踪震源动力学演化过程及研究动力学响应耦合等方面作出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地壳形变学 立体测地系统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纳米单晶与多晶铜薄膜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洲 王秀喜 +1 位作者 梁海弋 吴恒安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637-3643,共7页
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单晶薄膜的拉伸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温度效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温度效应对材料的变形机理影响很大 .0K温度下由于缺乏热激活软化的影响 ,粒子运动所受到的阻碍较大 ,薄膜的强度较高 ,塑性... 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单晶薄膜的拉伸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温度效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温度效应对材料的变形机理影响很大 .0K温度下由于缺乏热激活软化的影响 ,粒子运动所受到的阻碍较大 ,薄膜的强度较高 ,塑性变形主要来自于粒子的短程滑移 .温度升高 ,粒子的热运动加剧 ,屈服强度降低 ,塑性变形将主要来自于大范围的位错长程扩展 .多晶薄膜的模拟结果表明 ,虽然其晶粒形状较为特殊 ,但是它仍然遵循反Hall Petch关系 .在模拟过程中 ,侧向应力最大值比拉伸方向应力的最大值滞后出现 .位错只会从晶界产生并向晶粒内部传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运动 铜薄膜 位错 最大值 单晶薄膜 分子动力学模拟 温度效应 塑性变形 晶界 力学行为
原文传递
High precision and efficiency robotic milling of complex parts:Challenges,approaches and trends 被引量:17
19
作者 Zerun ZHU Xiaowei TANG +5 位作者 Chen CHEN Fangyu PENG Rong YAN Lin ZHOU Zepeng LI Jiawei WU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22-46,共25页
Due to the advantages of large workspace,low cost and the integrated vision/force sensing,robotic mill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machining of complex parts.In recent years,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probl... Due to the advantages of large workspace,low cost and the integrated vision/force sensing,robotic mill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machining of complex parts.In recent years,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s of robotic milling,and lots of resul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dynamics,pose planning,deformation control etc.,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high precision and high efficiency of robotic mill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parts robotic milling,this paper focuses on machining process planning and control techniques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the robot-workspace,robot trajectory planning,vibration monitoring and control,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compensation.As well as the principles of these technologies such as robot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s,dynamic characteristics,chatter mechanisms,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s.The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robotic milling of complex parts are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relevant fields are reviewed.It is hoped that the challenges,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related to robotic milling could be clarified through the carding work in this paper,so as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related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in high efficiency and precision intelligent milling with robot for complex pa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parts deformation dynamics Robotic milling STIFFNESS Vibration control
原文传递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Model of GH4169 Alloy for Thermal Deformation 被引量:15
20
作者 WANG Zhong-tang ZHANG Shi-hong +2 位作者 CHENG Ming LI De-fu YANG Xiao-hong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7期75-78,共4页
The stress-strain curves and microstructure properties of superalloy GH4169 was tested by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parameters,which were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and strain rate and strain and origi... The stress-strain curves and microstructure properties of superalloy GH4169 was tested by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parameters,which were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and strain rate and strain and original grain size.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y parameters on crystal grain size of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DRC)was analyzed.The kinematics model of superalloy GH4169 was established,in which the relation between grain size of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and function Z(Zener-Hollomon)and parameters was described.The dynamics model of superalloy GH4169 was put forward,which describ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quantity of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and function Z and parameters.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in size of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and decreasing the strain rate.And the grain size of DRC bore no relationship to original grain size.And the quantity of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original grain s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4169 superalloy kinematics model dynamics model thermal deform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