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6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9例起搏器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导线断裂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唐闽 陈柯萍 +2 位作者 王方正 华伟 张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12-915,共4页
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导线断裂可能的原因、部位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至2004年11月置入的永久起搏器和ICD,通过随访症状、程控测试、检查X线胸片及心电图,及时发现导线断裂,给予相应处理,并随... 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导线断裂可能的原因、部位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至2004年11月置入的永久起搏器和ICD,通过随访症状、程控测试、检查X线胸片及心电图,及时发现导线断裂,给予相应处理,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分析置入的起搏器4698台和ICD161台,共发现导线断裂29例、导线31支,发生率0.6%;其中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组导线断裂发生率0.9%,头静脉置入组0.4%,P=0.04。断裂部位锁骨下22例,囊袋内6例,心室内1例。29例患者中,24例置入新导线。3例心房导线断裂,将起搏器由DDD程控为VVI工作方式。处理后平均随访(55.6±16.1)个月。1例因保留的断裂导线露出皮肤,引发感染,开胸取出导线。结论起搏器和ICD导线置入应首选头静脉切开途径,其次选择经锁骨下静脉外侧端穿刺置管。导线断裂部位主要发生在锁骨下,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导线断裂,妥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人工 除颤器 置入型 导管插入术 外周 设备失效
原文传递
我国居民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和知晓情况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17
2
作者 倪绍洲 朱家永 +1 位作者 李顺青 金晓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6期3171-3174,共4页
背景目前我国心脏骤停发病率很高,院外抢救成功率极低,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使用可有效提高心脏骤停的院外抢救成功率。因此,居民对AED的使用是院外抢救成功的关键。目的初步了解我国目前AED的使用、知晓情况和学习意愿,为提... 背景目前我国心脏骤停发病率很高,院外抢救成功率极低,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使用可有效提高心脏骤停的院外抢救成功率。因此,居民对AED的使用是院外抢救成功的关键。目的初步了解我国目前AED的使用、知晓情况和学习意愿,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10-10至2017-11-10选取互联网平台爱课程(http://www.icourses.cn/mooc/)《急救常识》第9次课程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AED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关于AED使用态度。结果共回收2 13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 918份,有效率为90.05%。1 918例受试者中,接触过心肺复苏(CPR)相关学习或训练者697例(36.34%),包括医学类378例(67.74%,378/558)、非医学类319例(23.46%,319/1 360);35.61%(683/1 918)能够准确描述AED的名称,25.60%(491/1 918)能够清楚描述AED的作用,而22.94%(440/1 918)能够准确描述AED使用;对心脏骤停患者愿意施救者1 623例(84.62%),均掌握CPR和AED的方法;会使用AED前提下愿意施救者1 856例(96.77%);愿意学习AED相关知识者1 832例(95.52%)。医学类人群的AED作用、用法知晓率均高于非医学类,愿意学习AED相关知识所占比例低于非医学类(P<0.05)。医学类人群愿意施救所占比例高于非医学类,愿意学习AED相关知识所占比例低于非医学类(P<0.05)。295例不愿施救者中,75例回答了原因,其中,31例(41.33%)为无相关急救常识而不敢施救;34例(45.33%)则表示担心操作不当而加重患者病情;10例(13.34%)是因为个人原因而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结论目前我国居民对AED相关知识的了解甚少,但应用和学习意愿强烈,需采取措施以提升其对AED的了解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停搏 除颤器 自动体外除颤器 知晓情况 网络调查
下载PDF
碎裂QRS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黄佐贵 杜国伟 +6 位作者 李厚荣 殷波 金海燕 李倩 李潇华 向娟 郭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75-1177,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碎裂QRS波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碎裂QRS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方法将70例AMI碎裂QRS波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AMI组,35例DCM碎裂QRS波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DCM组,均接受电除颤、电复律、置入型心律转...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碎裂QRS波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碎裂QRS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方法将70例AMI碎裂QRS波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AMI组,35例DCM碎裂QRS波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DCM组,均接受电除颤、电复律、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治疗,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组与DCM组接受治疗后24h存活率(91.42%vs 94.28%)、2周内存活率(81.42%vs 88.57%)、1年内存活率(72.85%vs 82.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共11例接受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后,1年内均存活。结论碎裂QRS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此类患者采用电除颤和电复律、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治疗,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心肌梗死 心肌疾病 除颤器 植入型 电抗休克
下载PDF
Brugada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查和置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 被引量:9
4
作者 单其俊 杨兵 +7 位作者 陈明龙 邹建刚 徐东杰 陈椿 李库林 朱品军 王小兵 曹克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 探讨Brugada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查和置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临床研究。方法 心电图自发性或普罗帕酮药物试验表现为Brugada波的 10例患者行电生理检查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41± 10 )岁 ,经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 探讨Brugada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查和置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临床研究。方法 心电图自发性或普罗帕酮药物试验表现为Brugada波的 10例患者行电生理检查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41± 10 )岁 ,经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电生理检查诱发心室颤动 (室颤 )并对有条件者置入ICD治疗。结果  3例有家族性心脏猝死史 ,4例有反复晕厥史 ,其中 2例晕厥发作时心电图记录到室颤。电生理检查 ,AH和HV间期分别为 5 0~ 12 4 (86± 2 1)ms和 4 1~ 84 (5 8± 15 )ms ,4例晕厥者诱发室颤 ,1例心悸者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3例有自发性或诱发心房颤动。 4例诱发室颤者中 ,3例置入ICD ;另 1例因经济原因未置入ICD ,随访中发生猝死。1例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者作左侧房室旁路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论 有晕厥症状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 ,经电生理检查 ,室颤有很高的诱发率 ,是猝死的高危人群 ,为了防止猝死应置入IC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电生理检查 置入 诱发 ICD 心电图 室颤 记录 发现
原文传递
心脏三腔起搏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方全 郭涛 +1 位作者 Jackson K Lieberman R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 评价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功能起搏器(CRT D)置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 11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 4 8~ 84 (71 6± 9 5 )岁 ,男 7例 ,女 4例。患者有心脏猝死或室性心动过速或电生... 目的 评价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功能起搏器(CRT D)置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 11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 4 8~ 84 (71 6± 9 5 )岁 ,男 7例 ,女 4例。患者有心脏猝死或室性心动过速或电生理检查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左室射血分数≤ 35 % ,QRS≥ 12 0ms。所有患者置入的CRT D是美敦力INSYNCⅡMARQUIS 72 89,左心室电极置于冠状静脉窦左心室侧后壁分支或左后壁分支。右心房电极和右心室电极都使用主动螺旋电极 ,后者置于室间隔上部。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术后次日在心脏超声指导下进行AV优化。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度过手术 ,无并发症。放射时间为 19~ 73(44 7± 19 9)min。心房电极的振幅、阻抗和阈值分别为 (2 4 7± 0 77)mV、(5 90± 12 6 )Ω、(1 37± 0 71)V。右心室电极的振幅、阻抗和阈值分别为 (11 0 0± 3 4 8)mV、(5 86± 116 )Ω、(0 6 9± 0 2 1)V。左心室电极的振幅、阻抗和阈值分别为(15 37± 5 .15 )mV、(6 0 2± 12 5 )Ω、(1 6 2± 1 5 9)V。除颤阈 2 0J和 6J的各 3例 ,15J、12J和 3J各 1例。 1例患者因为原有除颤电极失效而更换为皮下电极 ,但仍除颤失败。另 1例患者因为出现心电图ST T变化而暂时未测定除颤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除颤器 临床应用 置入 起搏器 右心室 心电图 同步化 放射 变化
原文传递
老年人院外心搏骤停的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费敏 蔡文伟 +1 位作者 高峰 陈长水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84-387,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人院外心搏骤停(OHCA)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老年人OHCA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0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绍兴市急救中心和宁波市急救中心接诊的625例OHCA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32... 目的分析老年人院外心搏骤停(OHCA)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老年人OHCA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0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绍兴市急救中心和宁波市急救中心接诊的625例OHCA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326例和中青年组29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2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差异,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患者发作地点在家里比例更高(79.1%vs47.5%),初始心律表现为不可电击心律(89.9%vs 84.6%)和发病原因为心源性(52.5%vs 44.5%)及被目击比例(77.6%vs 70.6%)更高(P<0.05,P<0.01)。老年组在现场/途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急诊室ROSC、存活住院及存活出院比例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初始心律为可电击心律、急救反应时间<10min、旁观者心肺复苏及院外除颤是老年OHCA患者出现ROS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OHCA在发作地点、初始心律、病因及被目击等上有特点;预后较中青年OHCA差;完善相关急救措施可能增加ROSC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术 除颤器 流行病学 预后
下载PDF
国外院前公众急救模式对比及借鉴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梦涵 李恒 +5 位作者 付航 韩意 黄鹏 袁素维 姚瑶 崔宇杰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704-707,共4页
我国院外心搏骤停发病率居世界第一,但抢救生存率不到1%。目前我国院前急救还停留在急诊医疗服务阶段,尚未形成公众急救服务系统。该文就美国、法国、新加坡的院前急救现状、急救模式、急救法律制度保障进行比较,旨在对我国院前急救模... 我国院外心搏骤停发病率居世界第一,但抢救生存率不到1%。目前我国院前急救还停留在急诊医疗服务阶段,尚未形成公众急救服务系统。该文就美国、法国、新加坡的院前急救现状、急救模式、急救法律制度保障进行比较,旨在对我国院前急救模式的建立、进一步深化公众急救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 急救医疗服务 心脏停搏 除颤器
下载PDF
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干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预后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中梅 郭涛 +3 位作者 黄伟 韩明华 赵玲 李淑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改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患者预后的确切疗效,评价ICD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优劣和ICD在中国的最佳适应人群;总结ICD患者的随访方法学,为ICD在中国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99... 目的探讨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改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患者预后的确切疗效,评价ICD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优劣和ICD在中国的最佳适应人群;总结ICD患者的随访方法学,为ICD在中国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99例有Ⅰ类ICD适应证的患者中,27例置入ICD(ICD组),另72例未接受ICD(非ICD组);两组患者除了ICD组晕厥、心肺复苏及确诊的VF多于非ICD组外,其余基础病、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心律失常等临床特征相似,并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比较两组入选后第3、6个月及第12、15个月累计病死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在研究观察时间分别达3、6、12、15个月时,ICD组累计病死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ICD组。ICD组死亡为零,而非ICD组病死率为20.8%。结论ICD可降低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确保ICD高效、安全、经济的关键是:掌握适应证,优化置入和随访过程,合理选用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心动过速 室性 心室颤动
原文传递
Small bowel capsule endoscopy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pacemakers and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Outcome analysis using telemetry review 被引量:6
9
作者 Justin R Cuschieri Mohammed N Osman +2 位作者 Richard CK Wong Amitabh Chak Gerard A Isenber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CAS 2012年第3期87-93,共7页
AIM:To determine if there were any interactions between cardiac devices and small bowel capsules secondary to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in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small bowel capsule endoscopy (SBCE).METH... AIM:To determine if there were any interactions between cardiac devices and small bowel capsules secondary to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in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small bowel capsule endoscopy (SBCE).METHODS:Authors conducted a chart review of 20 patients with a cardiac pacemaker (CP) or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 who underwent continuous electrocardiographic monitoring during their SBCE from 2003-2008.authors searched for unexplained electrocardiogram (ECG) findings,changes in CP andICD set parameters,any abnormality in transmitted capsule data,and adverse clinical events.RESULTS:There were no adverse events or 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arrhythmias reported.CP and ICD set parameters were preserved.The majority of ECG abnormalities were also found in pre-or post-SBCE ECG tracings and the CP behavior during arrhythmias appeared appropriate.Two patients seemed to have episodes of undersensing by the CP.However,similar findings were documented in ECGs taken outside the time frame of the SBCE.One patient was observed to have a low signal encountered from the capsule resulting in lack of localization,but no images were lost.CONCLUSION:Capsule-induced EMI remains a possibility but is unlikely to be clinically important.CPinduced interference of SBCE is also possible,but is infrequent and does not result in loss of images transmitted by the capsu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bowel capsule endoscopy Cardiac PACEMAKER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TELEMETRY REVIEW
下载PDF
经静脉置入起搏/除颤导线引起的心脏血管慢性病理改变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延辉 Richard Dykoski 李剑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3-427,共5页
目的 观察长期置入起搏/除颤导线相关的慢性病理学改变.方法 本研究共包括3部分,第一对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38例应用准分子激光消融拔除的患者的83根起搏/除颤导线的病理学观察,第二对1例应用准分子激光消融拔除起搏/除颤导线死亡患者... 目的 观察长期置入起搏/除颤导线相关的慢性病理学改变.方法 本研究共包括3部分,第一对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38例应用准分子激光消融拔除的患者的83根起搏/除颤导线的病理学观察,第二对1例应用准分子激光消融拔除起搏/除颤导线死亡患者的尸体进行解剖研究,第三对10例既往置入起搏/除颤导线后因各种原因死亡患者的尸体进行解剖研究.结果 导线在血管内和心腔内可以形成广泛的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和粘连.上腔静脉近右心房处常粘连较为严重,且此处较薄弱,外侧为胸膜腔,易穿孔且穿孔后局部不能产生压迫止血作用,是本研究中1例拔出导线致死的原因.导线与三尖瓣和腱索的粘连往往较严重.位于心尖部右心室游离壁的导线尖端离心外膜较近.导线及血管、心腔内壁的血栓较常见,甚至有较大的血栓(尤其心耳内).结论 经静脉置入的起搏/除颤导线在血管内和心腔内可形成广泛的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和粘连,导线和三尖瓣及腱索形成复杂的解剖关系和严重的粘连,有些心室导线的顶端已经进入肌层、接近心外膜,导线及血管、心腔内壁的血栓较常见.上腔静脉近心房处组织薄弱且粘连严重,导线拔出操作可导致透壁性损伤而致患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除颤器 植入型 病理学 临床
原文传递
家庭远程监测系统在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邱樑 项美香 王建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观察家庭远程监测系统在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中的应用,评价数据传输成功率,并监测异常事件和起搏参数的变化。方法前瞻性入选2009年11月至2014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植入具有家庭远程监测系统的CIED患者37例... 目的观察家庭远程监测系统在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中的应用,评价数据传输成功率,并监测异常事件和起搏参数的变化。方法前瞻性入选2009年11月至2014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植入具有家庭远程监测系统的CIED患者37例,其中双腔起搏器31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2例,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ICD)4例。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诊室随访。应用家庭远程监测系统每日自动传输CIED信息,特殊报警事件随时传送,分析数据传输的成功率、异常事件和起搏参数的监测情况及临床意义的判断。结果纳入研究者共37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70.0±9.6)岁,平均随访时间(902±404)d。37例患者的信息成功传输32574次(占97.6%);传输不成功801次(占2.4%)。28例(75.7%)患者监测到异常事件共99次,其中疾病相关事件80次(80.8%),系统相关事件19次(19.2%)。远程监测系统监测到心房颤动发生距上一次常规随访的平均时间为62(19~120)d。应用激素起搏电极后,长期远程监测显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心室阈值和心房、心室感知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IED的家庭远程监测系统能有效传输信息,能及早发现异常事件,并证实激素起搏电极导线参数的稳定性,未发现急性期参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器 人工 除颤器 植入型 家庭远程监测系统
原文传递
5例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加除颤器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春燕 李国琪 +2 位作者 袁沃亮 冯晓玲 王景峰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00-1102,共3页
探讨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装置加除颤器(CRT-D)植入的护理。选取5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严重心衰的患者,植入双心室再同步治疗装置加除颤器,观察其植入相关参数;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状态、QRS波宽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并发... 探讨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装置加除颤器(CRT-D)植入的护理。选取5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严重心衰的患者,植入双心室再同步治疗装置加除颤器,观察其植入相关参数;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状态、QRS波宽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5例患者均顺利植入CRT-D,参数良好;术后心功能状态、射血分数较术前改善,QRS波变窄;无并发症出现。CRT-D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的良好护理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除颤器 植入型 护理
原文传递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放电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郭希娟 侯翠红 +2 位作者 吕蓉 范秀云 梁涛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5-670,共6页
目的描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患者经历放电的真实体验。方法采用现象学质性研究法,深入访谈21例经历ICD放电的患者,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通过分析得出6个主题:放电前... 目的描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患者经历放电的真实体验。方法采用现象学质性研究法,深入访谈21例经历ICD放电的患者,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通过分析得出6个主题:放电前有心血管系统症状;感知放电的严重性;放电后采取行动各异;多次放电后总结经验自我应对;设备适应性个体差异大;面临多重挑战。结论 ICD放电患者面临心理压力及多重挑战,加强术前宣教、心理疏导、增强患者安全意识和建立专业化的安装后服务体系等,是未来ICD专业化服务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放电 体验 定性研究
原文传递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良枫 胡晓晟 +2 位作者 郑良荣 陶谦民 陈君柱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随访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室再同步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在中国单中心心脏性猝死(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符合一级预防适应证并植入IC... 目的随访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室再同步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在中国单中心心脏性猝死(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符合一级预防适应证并植入ICD/CRT-D的患者共80例,其中33例植入单腔/双腔ICD,47例植入CRT-D。基础病因主要为扩张性心肌病(55.0%)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27.5%)。植入ICD/CRT-D后第1个月末和第3个月末各随访1次,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若患者发生电击等ICD治疗事件,则即时进行检查。结果 80例患者平均随访(23±7)个月,非计划性再入院11例(13.7%),死亡4例(5.0%)。记录ICD治疗事件共38次,其中有26次(68.4%)为ICD识别持续性VT/VF发作而进行的适当治疗,12次(31.6%)为由于心房颤动而进行的不适当治疗事件。结论 ICD/CRT-D能在短时间内对发生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识别及实施治疗,在SCD一级预防中疗效明确,可使SCD的高危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猝死 心脏 一级预防
原文传递
心脏置入电子装置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蔡英 周晓茜 +4 位作者 李莹 庞秀峰 周俊彦 顾宇英 刘学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58-261,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置入电子装置术后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式心脏除颤器、临床资料及随访心脏超声资料完整的患者共4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心脏超声检查三尖瓣反流的程度将... 目的:探讨心脏置入电子装置术后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式心脏除颤器、临床资料及随访心脏超声资料完整的患者共4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心脏超声检查三尖瓣反流的程度将患者分为正常组316例与异常组104例,对2组及正常组中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置入式心脏除颤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脏超声资料进行比较,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与术前三尖瓣反流面积(T R)/右心房面积(RA )比较,不同程度三尖瓣反流患者其术后 T R/RA明显升高( P<0.01);与置入心脏再同步心律治疗比较,置入单腔、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 TR/RA较术前 TR/RA明显升高(P<0.01);与术前T R/RA比较,正常组不同程度三尖瓣反流患者术后 T R/RA明显升高( P<0.05,P<0.01);与0~12个月比较,13~24、25~36和≥37个月术后TR/RA明显升高(P<0.0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与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置入起搏器时限、右心房内径、N末端B型钠尿肽呈正相关( r=0.405, P=0.005;r=0.246,P=0.005;r=0.144,P=0.043;r=0.153,P=0.028)。结论无论术前三尖瓣有无反流,心脏电子装置置入术后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三尖瓣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除颤器 植入型 三尖瓣闭锁不全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可穿戴式除颤器中国多中心临床观察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华伟 杨杰孚 +5 位作者 王玉堂 杨新春 张萍 邹彤 胡奕然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人应用可穿戴式除颤器(WCD)的临床特点和随访资料,了解WCD在中国应用的初步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临床观察性研究,国内共5家医学中心参与该研究。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WCD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54例。收集患者的... 目的分析中国人应用可穿戴式除颤器(WCD)的临床特点和随访资料,了解WCD在中国应用的初步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临床观察性研究,国内共5家医学中心参与该研究。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WCD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54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随访穿戴依从性、反馈的问题、除颤治疗效果等。结果接受WCD治疗的患者男47例(87.0%),年龄(55.2±17.6)岁。其中冠心病患者31例(57.4%),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作患者19例(35.2%)。使用WCD的主要适应证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40 d内)伴左心室射血分数≤35%18例(35.2%),其次为等待心脏移植且具有心脏性猝死(SCD)发生风险患者9例(16.7%)。患者平均穿戴天数为(51±34)d,最长145 d。18例患者随访3个月期间内坚持穿戴超过1个月。穿戴过程中感觉不适主要为除颤背心影响睡眠和无故报警。1例患者随访过程中监测到13次室颤发生,均予1次除颤治疗成功转复。无1例患者发生误放电。6例患者植入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结论WCD的中国临床观察性研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应用WCD的临床特点和使用情况,为进一步改善患者SCD的预防、加强公众对WCD的认识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多中心研究 患者特点 使用情况
原文传递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单中心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闯举 李耀东 +5 位作者 张玲 周贤惠 芦颜美 邢强 张疆华 汤宝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6期561-565,共5页
目的观察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术中、术后情况,探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术前筛查特点、麻醉方式、植入... 目的观察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术中、术后情况,探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术前筛查特点、麻醉方式、植入技术要点以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纳入1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49.5岁,年龄范围33~65岁。其中一级预防10例、二级预防6例。疾病谱为离子通道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中2例开创性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13例为无插管全身麻醉+局部麻醉,3例为全身麻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植入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共发生40次,正确识别并恰当放电52次;1例患者因反复出现室速、室颤引起S-ICD电风暴,最终行射频消融终止。结论对于经静脉植入ICD高风险患者,选择S-ICD是安全有效的,且学习曲线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另外,对于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行单腔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性 除颤器 植入型 全皮下 恶性心律失常 单中心
原文传递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闫丽荣 陈柯萍 +6 位作者 戴研 陈若菡 华伟 任晓庆 刘志敏 樊晓寒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5期402-407,418,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国内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ICD恰当治疗及不恰当治疗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ICD植入术的HCM患...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国内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ICD恰当治疗及不恰当治疗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ICD植入术的HCM患者,收集ICD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及ICD植入相关并发症的数据,分析ICD恰当治疗及不恰当治疗的预测因素;并对比分析一级预防患者和二级预防患者的临床特点及ICD疗效。结果研究共纳入70例行ICD植入术的HCM患者,一级预防组患者38例(54.3%),二级预防组患者32例(45.7%),两组患者间基线特征,如合并晕厥史、心脏性猝死(SCD)家族史及左心室最大室壁厚度≥30 mm比例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32.0±26.9)个月,29例(41.4%)患者接受1次以上的ICD恰当治疗,ICD恰当治疗年发生率为14.0%。一级预防组和二级预防组ICD恰当治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8%对46.9%,P=0.396),ICD恰当治疗年发生率分别为13.3%和14.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晕厥史(HR=2.7,95% CI 1.1~7.0,P=0.039)和SCD家族史(HR=3.9,95%CI 1.3~11.7,P=0.017)为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随访期间7例(10%)患者发生ICD不恰当治疗,ICD不恰当治疗年发生率为3.6%,一级预防组和二级预防组ICD不恰当治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对9.4%,P=0.87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ICD植入年龄是ICD不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HR=0.90,95%CI 0.83~0.97,P=0.006)。5例(7.1%)患者发生ICD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结论HCM患者ICD恰当治疗率高,不明原因晕厥史和SCD家族史是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不恰当治疗率低,植入相关并发症少。临床上,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HCM患者可考虑积极植入ICD作为SCD一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除颤器 植入型
原文传递
100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患者放电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希娟 侯翠红 +3 位作者 李静 吕蓉 范秀云 梁涛 《护理学报》 2016年第22期68-71,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患者放电焦虑现状,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4月—2015年3月调查100例ICD患者,使用放电焦虑量表(the Florida Shock Anxiety... 目的了解我国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患者放电焦虑现状,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4月—2015年3月调查100例ICD患者,使用放电焦虑量表(the Florida Shock Anxiety Scale,FSAS)测量患者的放电焦虑水平。结果本研究中ICD患者放电焦虑量表平均得分为(22.10±7.15)分,条目9"不希望电击功能启动的想法"得分最高为(3.57±1.39)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ICD植入类型是患者放电焦虑的影响因素(R^2=0.129,F=8.361,P<0.001)。结论本研究ICD患者放电焦虑水平高于香港研究人群,低于国外研究人群,不同性别、不同ICD植入类型患者的放电焦虑水平不同,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放电 焦虑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与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步春 刘伟静 +3 位作者 侯磊 李海玲 李伟明 徐亚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16-1320,共5页
目的比较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与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defibrillator,CRT—D)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MEDLINE、Cochr... 目的比较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与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defibrillator,CRT—D)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MEDLINE、Cochrane临床试验中心登记库、EMBASE和中国万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CRT与CRT—D对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疗效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前瞻观察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0软件对患者全因病死率、心脏猝死率和心衰病死率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3404例患者,结果提示CRT—D组全因病死率低于CRT组(OR=0.61,95%CI:0.47~0.79,P:0.01),亚组分析显示随访时间≤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6,95%CI:0.54~1.06,P=0.11),随访时间〉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6,95%CI:0.41~0.77,P=0.0004)。CRT—D组心源性猝死(OR=0.20,95%CI:0.07~0.59,P=0.003)和心衰病死(OR=0.72,95%C/:0.54~0.96,P=0.02)也分别低于CRT组。结论CRT—D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可能优于C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 起搏器 除颤器 植入型 心力衰竭 病死率 猝死率 荟萃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