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帝内经》卫气卫外功能解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维波 王泽 宋晓晶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3-347,共5页
《黄帝内经》卫气的卫外功能包含了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侵犯的作用。根据基础研究,卫气在经络中的运行可解析为组织液在低流阻间质通道中的流动,其路径与淋巴管重合,可将抗原信息从间质输运至淋巴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卫气的卫外功能包含了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侵犯的作用。根据基础研究,卫气在经络中的运行可解析为组织液在低流阻间质通道中的流动,其路径与淋巴管重合,可将抗原信息从间质输运至淋巴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疏通经络、促进组织液流动可提高免疫力,彰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气 免疫系统 黄帝内经 经络 组织液
原文传递
中医营气卫气与西医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关系 被引量:20
2
作者 朱敬 朱翰学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159-4161,共3页
中医的许多理论概念都还停留在古人的描述上,缺少与现代医学科学理论的衔接。虽然中医和西医是二个具有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但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生命的科学,中医许多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与现代和未来的医学理论应该有其科学的一致性... 中医的许多理论概念都还停留在古人的描述上,缺少与现代医学科学理论的衔接。虽然中医和西医是二个具有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但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生命的科学,中医许多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与现代和未来的医学理论应该有其科学的一致性。营气和卫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二个重要概念,特别是卫气,学术界对它的解释一直都比较宏观和抽象,大都从无形的"气"方面给予解释,缺乏客观的物质基础。文章探讨中医营气和卫气在现代医学理论中与之相对应的体系,认为中医卫气体现的是西医神经系统的功能,营气体现的是西医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气 卫气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 中医 西医
原文传递
早期经筋理论特点刍议 被引量:17
3
作者 马强 王茎 曾永蕾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69-572,578,共5页
梳理早期经筋理论特点,认为《灵枢》中十二经筋循行及主病与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渊源较深,而后附于十二经脉,导致其理论发展受阻。经筋理论指导多种针灸优势病种(痛证、痹证等)的诊治,筋膜之间通行卫气是经筋理论... 梳理早期经筋理论特点,认为《灵枢》中十二经筋循行及主病与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渊源较深,而后附于十二经脉,导致其理论发展受阻。经筋理论指导多种针灸优势病种(痛证、痹证等)的诊治,筋膜之间通行卫气是经筋理论的核心,“在筋守筋,以痛为输”“维筋相交”“依脉引经气”为早期经筋理论的选穴依据,使用刺微法(分刺法)能调动卫气抗邪、解除经筋病灶压迫,使经脉气血畅通。对经筋理论特点的合理认识,能提高经筋病症诊疗准确性,还可以为经脉理论“减压”,有利于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的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 卫气 解结 取穴特点
原文传递
基于“阳盛瞋,阴盛瞑”跷脉理论探讨失眠与卫气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4
作者 申治富 佘天薇 +3 位作者 郭保君 余思奕 赵映 胡幼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60-862,共3页
《黄帝内经》提出了"阳盛瞋,阴盛瞑"的跷脉理论,这主要与卫气的运行密切相关。卫气的昼夜运行形成了阴阳跷脉的昼夜盛衰交替,调节人体睡眠。文章从卫气的生理状态与昼夜节律,卫气的病理状态导致失眠,失眠加重卫气的损伤,失眠... 《黄帝内经》提出了"阳盛瞋,阴盛瞑"的跷脉理论,这主要与卫气的运行密切相关。卫气的昼夜运行形成了阴阳跷脉的昼夜盛衰交替,调节人体睡眠。文章从卫气的生理状态与昼夜节律,卫气的病理状态导致失眠,失眠加重卫气的损伤,失眠论治着眼于卫气4个方面来探讨失眠与卫气的相关性。全面整理《黄帝内经》跷脉与卫气理论,为针灸临床治疗失眠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跷脉 失眠 卫气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论卫气在人体睡眠活动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熠文 杨柏灿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988-1992,共5页
睡眠-觉醒节律、睡眠时长与睡眠质量是睡眠的三个基本要素。卫气循行节律、功能状态等变化都会对人体睡眠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卫气昼夜分行规律决定了人体的睡眠-觉醒的基本节律;人体的睡眠时长主要反映了卫气的昼夜盛衰变化以及循行... 睡眠-觉醒节律、睡眠时长与睡眠质量是睡眠的三个基本要素。卫气循行节律、功能状态等变化都会对人体睡眠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卫气昼夜分行规律决定了人体的睡眠-觉醒的基本节律;人体的睡眠时长主要反映了卫气的昼夜盛衰变化以及循行的疾徐,表现为入睡时间与寐寤时间的长短;而睡眠质量则体现在睡眠维持状态和日间功能情况,其是卫气盛衰以及营气对卫气聚敛作用的综合体现。卫气与睡眠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故对卫气与睡眠关系的深入认识可更好地指导失眠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气 失眠 睡眠-觉醒节律 睡眠时长 睡眠质量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睡眠理论相关物质基础探讨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炽鉴 赵博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74-1776,共3页
《黄帝内经》睡眠理论中,卫气与营气互为消长形成昼夜节律,进而产生睡眠与觉醒的过程。营气卫气理论模型长期以来指导中医的临床辨证论治及临床实践。最新研究发现,人体内促进觉醒的食欲素与促进睡眠的褪黑素有如下的分泌规律:在日间人... 《黄帝内经》睡眠理论中,卫气与营气互为消长形成昼夜节律,进而产生睡眠与觉醒的过程。营气卫气理论模型长期以来指导中医的临床辨证论治及临床实践。最新研究发现,人体内促进觉醒的食欲素与促进睡眠的褪黑素有如下的分泌规律:在日间人体内食欲素分泌增加,褪黑素分泌减少;在夜间人体内褪黑素分泌增加,食欲素分泌减少。卫气昼夜节律与食欲素有相似性,营气昼夜节律与褪黑素有相似性,褪黑素与食欲素可能是《黄帝内经》睡眠理论的物质体现之一。将现代睡眠理论与《黄帝内经》睡眠理论联系起来,不仅能对经典理论运用现代方式进行探索,也能为合理推广中医经典理论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气 睡眠 褪黑素 食欲素 昼夜节律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卫气的实质与医学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萌 王庆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01-502,共2页
中医学将医学实践与气论相结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医气论。体液是人体的流体结构,包括血与津液。营气与卫气分别依托于这两种体液,调节着它们的运行与分布。卫气是津液之气,不仅维持着津液的生理,而且还参与津液消耗、停留等病理。正... 中医学将医学实践与气论相结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医气论。体液是人体的流体结构,包括血与津液。营气与卫气分别依托于这两种体液,调节着它们的运行与分布。卫气是津液之气,不仅维持着津液的生理,而且还参与津液消耗、停留等病理。正确认识卫津一体的特点,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气 津液 气论 理论探讨
下载PDF
营卫与皮肤屏障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4
8
作者 苏啊红 丁慧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7期155-157,共3页
皮肤屏障功能是由弱酸性的皮脂膜和类似砖墙结构的角质层构成,具有保湿及调节抗炎作用,多种皮肤病的发生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相关。中医学认为营血的濡养、卫气的防护及调控腠理的开阖作用与皮肤结构及功能关系密切。若营卫不和,则皮肤... 皮肤屏障功能是由弱酸性的皮脂膜和类似砖墙结构的角质层构成,具有保湿及调节抗炎作用,多种皮肤病的发生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相关。中医学认为营血的濡养、卫气的防护及调控腠理的开阖作用与皮肤结构及功能关系密切。若营卫不和,则皮肤得不到营血的滋养,卫气的防卫,皮肤腠理启闭失调,皮肤屏障结构不完整,功能受损。本文就营卫生理病理状态与皮肤屏障功能之间的具体关联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气 卫气 皮肤屏障功能 皮脂膜 “砖-墙”结构
下载PDF
“审察卫气,为百病母”理论探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迟洋 王小平 《山东中医杂志》 2017年第8期631-634,共4页
卫气是《内经》气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了强调卫气失常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内经》提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的论述。通过对《内经》关于卫气的生成、循行、生理特性和致病机制的理论梳理,阐述卫气失常致病的... 卫气是《内经》气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了强调卫气失常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内经》提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的论述。通过对《内经》关于卫气的生成、循行、生理特性和致病机制的理论梳理,阐述卫气失常致病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说明卫气失常致病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通过对"卫气为百病母"的理论探讨,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气 内经 理论研究
下载PDF
麻木病因病机的中西医比较 被引量:12
10
作者 冯双全 李其忠 潘华信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麻木 感觉障碍 病因 病机 SCV 卫气 荣气
下载PDF
基于“肺主皮毛”理论的肺系疾病易感体质浅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强 李忱 +3 位作者 徐伊晗 庞立健 刘创 吕晓东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362-1365,共4页
阐述"肺主皮毛"理论渊源与现代医学含义,从流行病学体质分布调查与临床反证角度得出气虚质为肺系疾病共同易感体质;并以"肺主皮毛"理论为基础,以"卫津一体"论为桥梁,浅析"肺主皮毛"与气虚质的... 阐述"肺主皮毛"理论渊源与现代医学含义,从流行病学体质分布调查与临床反证角度得出气虚质为肺系疾病共同易感体质;并以"肺主皮毛"理论为基础,以"卫津一体"论为桥梁,浅析"肺主皮毛"与气虚质的内在关系,提出"卫津不布"是气虚质体质特征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主皮毛 易感体质 肺系疾病 卫气 津液
原文传递
三焦与四街 被引量:11
12
作者 马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97-802,共6页
三焦和四街是人体重要的体腔和间隙,是承载和聚散卫气的体内空间。其中体腔三焦是人体的3个体腔,上焦是以纵膈为中心的胸腔体腔,中焦是腹膜腔,下焦是腹膜后结构的总称;与现代解剖相似,《黄帝内经》将腹膜后结构分分别命名为三焦和下焦,... 三焦和四街是人体重要的体腔和间隙,是承载和聚散卫气的体内空间。其中体腔三焦是人体的3个体腔,上焦是以纵膈为中心的胸腔体腔,中焦是腹膜腔,下焦是腹膜后结构的总称;与现代解剖相似,《黄帝内经》将腹膜后结构分分别命名为三焦和下焦,具体将以直肠周围间隙为中心的盆筋膜间隙命名为下焦,将以胰腺为中心的腹膜后隙称为三焦,本文命名为膜后三焦,下焦所属的腹膜后结构是发生、聚集、输布和排泻卫气的中心。四街是上焦和下焦体腔的延伸,腹气街是下焦体腔延续到体壁的腹膜外筋膜的间隙,胫气街是下焦在下肢前、后骨筋膜腔中的延续;胸气街是上焦体腔延续到体壁的胸内筋膜的间隙,头气街是上焦在头颈部筋膜间隙中的延续。三焦和经脉是卫气聚集和输布的主要途径,当经脉在四末出现阻滞不通时,人体会启动四街以分散卫气在体腔当中的压力,因此,治疗四街病变不仅要针刺《黄帝内经》对四街定位的部位,而且要治疗经脉在四肢远端的瘀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 四街 卫气 气街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真气及相关气概念解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维波 宋晓晶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文本分析,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指出真气为人体依据自身DNA而合成的内源性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为人体的先天之气。经气是经脉中运行之气,包括后天水谷转化而成的营卫之气和先天真气;正气包括经气和自然界随...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文本分析,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指出真气为人体依据自身DNA而合成的内源性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为人体的先天之气。经气是经脉中运行之气,包括后天水谷转化而成的营卫之气和先天真气;正气包括经气和自然界随季节出现的正常物理因素;邪气是自然界的非正常物理因素和人体中的病理物质及异常微环境;宗气是人体中各种气体的总称。《黄帝内经》中各种气的概念分别代表身体中各类肉眼不可见的精微物质或物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气 内源性蛋白质 经气 邪气 正气 宗气 谷气 精气 营气 卫气 神气 《黄帝内经》
下载PDF
“卫气根于肾”释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宁一 周春祥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20-21,共2页
笔者以《内经》原文结合历代医家认识和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卫气根于肾"体现在卫气的产生、循行、功能和调节都与肾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内经》 卫气
下载PDF
从《伤寒论》谈“卫出三焦” 被引量:9
15
作者 庄济源 赵鸣芳 《河南中医》 2015年第4期665-667,共3页
历代医家对卫气所出何处颇有争议,其矛盾点主要在于"卫出上焦"与"卫出下焦"之辨。《伤寒论》认为卫气出于三焦,即"发于上焦",以麻黄类方发汗解表,宣发肺气,协助卫气之宣散;"本于中焦",以桂枝... 历代医家对卫气所出何处颇有争议,其矛盾点主要在于"卫出上焦"与"卫出下焦"之辨。《伤寒论》认为卫气出于三焦,即"发于上焦",以麻黄类方发汗解表,宣发肺气,协助卫气之宣散;"本于中焦",以桂枝类方甘温建中,以滋化源,为卫气提供补给;"根于下焦",以附子类方温肾助阳,肾阳旺则卫气亦强,以固卫气之根本。重视"卫出三焦"理论,并以之指导临床,一方面更加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思想,另一方面符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感病多兼内伤的临床实情,可更加确切而灵活地指导实践,提高遣方用药尤其是应用经方的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气 “卫出三焦”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中医整体观不同于西医整体观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周东浩 《医学争鸣》 CAS 2019年第6期45-48,共4页
中医理论并非源自哲学,而是长期临床实践的产物。中医的整体观特色是和西医不断对比才凸显出来的。中医的元整体观注重整体之气的运动变化,西医的合整体观注重部分之间的组合。未来我们应该注意从"气"学说--营气、卫气及邪气... 中医理论并非源自哲学,而是长期临床实践的产物。中医的整体观特色是和西医不断对比才凸显出来的。中医的元整体观注重整体之气的运动变化,西医的合整体观注重部分之间的组合。未来我们应该注意从"气"学说--营气、卫气及邪气两两之间矛盾运动的角度,探究《黄帝内经》整体调控的合理内核,促进中西医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观 营气 卫气
下载PDF
经验与理念的张力——营卫循行不同路径的发生学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邢玉瑞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805-1807,1818,共4页
《黄帝内经》对营卫之气的循环路径有明确的记载,其中卫气的循行路径有营卫偕行与昼阳夜阴等不同。之所以形成不同的观点,一方面是作为理念的"圜道观"制导着营卫之气运行理论的建构,使之形成了沿一定经脉线路环流的营卫循行理... 《黄帝内经》对营卫之气的循环路径有明确的记载,其中卫气的循行路径有营卫偕行与昼阳夜阴等不同。之所以形成不同的观点,一方面是作为理念的"圜道观"制导着营卫之气运行理论的建构,使之形成了沿一定经脉线路环流的营卫循行理论;另一方面,不同的经验事实又提出了新的解释要求,如此形成了卫气运行不同解释并存、争鸣的情况。从波普尔有关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发展的理论来看,中医营卫之气循行的解说,大多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经过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发展过程,缺乏一种逻辑自洽的高度整合与进一步检验,还仅仅是对经验的一种初步解说,甚或是一种循环论证,远远没有达到科学解释的相关性与可检验性的要求,亟待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气 卫气 循行路径 发生学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试析营气与卫气的清浊、逆顺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具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83-985,共3页
清浊与逆顺是对营气与卫气属性的进一步揭示。清浊揭示了营气与卫气的来源及活动区域。五脏法地为阴、清,营血出五脏,走脉中,故"清者为营"。六腑象天为阳、浊,卫气出六腑,走脉外肌肤腠理,故"浊者为卫"。顺逆揭示了... 清浊与逆顺是对营气与卫气属性的进一步揭示。清浊揭示了营气与卫气的来源及活动区域。五脏法地为阴、清,营血出五脏,走脉中,故"清者为营"。六腑象天为阳、浊,卫气出六腑,走脉外肌肤腠理,故"浊者为卫"。顺逆揭示了营气与卫气活动区域及方式的不同:营气在脉内循十二经络顺行,日阳的时候随卫气由内而外,夜阴的时候携卫气由外而内,三阴脉三阳脉相贯,如环无端。卫气乃水谷之悍气,其日阳由五脏径出于目,目张而阳气散,夜阴入五脏。清阴营气、浊阳卫气相随乃为顺,清浊相干则为逆,逆则为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气 卫气 清浊 逆顺
原文传递
基于《景岳全书》探讨卫气与汗证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谭伟丽 白晓旭 +3 位作者 李智鹏 魏斌 赵翰韬 焦扬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3年第2期6-9,14,共5页
汗证是以汗出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现代医学中的多汗症可归属于中医汗证范畴。中医论治汗证历史悠久,疗效显著。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于汗证有较为系统的认识,认为汗的启闭由卫气所主,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治疗应以此为基... 汗证是以汗出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现代医学中的多汗症可归属于中医汗证范畴。中医论治汗证历史悠久,疗效显著。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于汗证有较为系统的认识,认为汗的启闭由卫气所主,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治疗应以此为基础,详察病机,辨证施治。其对汗证的相关论述极大地丰富了后世治疗汗证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卫气对于汗的重要调节作用,启示临床诊治汗证既应以阴阳为本,调和阴阳,亦应重视调护卫气。从《景岳全书》对卫气与汗证的有关论述,探讨卫气与汗证之间的联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汗证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证 卫气 卫气与汗证关系 张景岳 《景岳全书》 调护卫气 调和阴阳
下载PDF
论卫气的趋病性及其与针刺的关系 被引量:10
20
作者 夏菲菲 周东浩 +3 位作者 李春香 于彦彩 刘光 周明爱 《山东中医杂志》 2020年第1期23-25,33,共4页
总结《内经》对卫气的论述,可以发现主管防御的卫气具有明显的趋病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感应邪气入侵、向邪气侵入处聚集、与邪气相争三个阶段。卫气是针刺治疗的主要依据,针刺时激发的调控之气,正是具有“慓疾滑利”特性的卫气,临证诊疗... 总结《内经》对卫气的论述,可以发现主管防御的卫气具有明显的趋病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感应邪气入侵、向邪气侵入处聚集、与邪气相争三个阶段。卫气是针刺治疗的主要依据,针刺时激发的调控之气,正是具有“慓疾滑利”特性的卫气,临证诊疗时可根据卫气趋病性的特点,通过把握卫气的运行状态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针灸的时机、部位、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气 趋病性 针刺 免疫 《内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