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应力波法的锚杆(索)锚固质量动力检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邓东平 李亮 赵炼恒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9,共8页
锚杆(索)大量应用于边坡工程加固,为保证锚杆(索)发挥作用,一般采用应力波法对其锚固质量进行检测,检测的2个主要指标是:锚杆(索)长度和缺陷段的位置。为此,在ANSYS/LS-DYNA中建立锚固体应力波动力分析模型,将小锤对锚杆(索)的敲击作用... 锚杆(索)大量应用于边坡工程加固,为保证锚杆(索)发挥作用,一般采用应力波法对其锚固质量进行检测,检测的2个主要指标是:锚杆(索)长度和缺陷段的位置。为此,在ANSYS/LS-DYNA中建立锚固体应力波动力分析模型,将小锤对锚杆(索)的敲击作用等效为小锤按一定激发速度v0与锚杆(索)的碰撞,并在锚杆(索)端头断面中点采集应力波信号。经算例与理论研究成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行性,同时,分析了小锤弹性模量和激发速度v0的取值对应力波信号的影响,研究了应力波法判别缺陷段位置的准确性,及对比了端头激发与端头和底端同时激发这2种方式在锚杆(索)质量检测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小锤弹性模量的增大仅对初始应力波信号有增强作用,对经锚固体底端一次反射回的应力波信号影响不大,而小锤激发速度v0的增大对初始和经锚固体底端一次反射回的应力波信号均有利,且与后者成线性比例关系;2应力波法对锚固体缺陷段位置的判别较为可靠,且缺陷段越饱满判别准确性越高;3端头和底端同时激发方式缩短了反应锚固体断面变化处和底端位置的应力波信号时间,因而有利于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杆(索) 应力波 数值模拟 锚固质量 缺陷段 饱满度 激发方式
下载PDF
盾构过小半径曲线段施工质量控制 被引量:16
2
作者 黄涛 《隧道建设》 2010年第S1期383-386,共4页
本文针对广州地铁六号线盾构四标海—东项目部盾构在小半径曲线段施工中遇到的质量问题,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管片渗漏水、错台、崩缺等质量缺陷成因,总结得出一些关于提高盾构隧道施工质量的纠正及预防措施,以便日后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本文针对广州地铁六号线盾构四标海—东项目部盾构在小半径曲线段施工中遇到的质量问题,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管片渗漏水、错台、崩缺等质量缺陷成因,总结得出一些关于提高盾构隧道施工质量的纠正及预防措施,以便日后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小半径曲线 质量缺陷 渗漏水 错台 崩缺 质量控制
下载PDF
面部皮肤缺损几何分解后局部皮瓣修复 被引量:8
3
作者 雷岳崇 谭赵云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12期1732-1734,共3页
目的:介绍面部皮肤缺损几何分解后联合多个或多种局部皮瓣修复的经验与体会。方法:在修复面部较大范围、形状不规则或跨越面部不同美容分区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时,根据创面的大小、形状、部位及周围皮肤松动情况,将创面进行几何分解成2个或... 目的:介绍面部皮肤缺损几何分解后联合多个或多种局部皮瓣修复的经验与体会。方法:在修复面部较大范围、形状不规则或跨越面部不同美容分区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时,根据创面的大小、形状、部位及周围皮肤松动情况,将创面进行几何分解成2个或2个以上的规则形状的缺损,分别以相应的局部皮瓣联合修复创面。结果:对64例患者进行手术,术后创面均Ⅰ期愈合,皮瓣成活良好。47例获随访3~12个月,修复皮瓣与周围皮肤组织的色泽、质地相近,切口瘢痕平软且较隐蔽,面部轮廓无明显牵拉影响。结论:采用将面部创面几何分解后联合多个或多种局部皮瓣修复的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面部形态和美容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缺损 几何分解 局部皮瓣
下载PDF
基于数字滤波器的镀锌板缺陷分割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晓冬 康戈文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9-391,406,共4页
采用基于数字滤波的方法进行镀锌板的缺陷分割。论述了该方法的原理、鲁棒性和特征向量维数选取。对于计算模板的大小的选取和运算时间也作了一定的说明。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分割 鲁棒性 缺陷检测 复杂背景
下载PDF
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再次妊娠结局 被引量:9
5
作者 罗惠娟 李依米 +4 位作者 王宁 罗文斌 杨艳东 石晓兰 肖小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探讨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对再次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再次妊娠的PCSD孕产妇80例为PCSD组,同日分娩的瘢痕子宫非缺陷再次妊娠者169例为NPCSD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及其新生儿资料,分析PCSD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PCSD组早产发生... 目的:探讨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对再次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再次妊娠的PCSD孕产妇80例为PCSD组,同日分娩的瘢痕子宫非缺陷再次妊娠者169例为NPCSD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及其新生儿资料,分析PCSD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PCSD组早产发生率高于NPCSD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NPCSD组;PCSD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小于NPCSD组;PCSD组先兆子宫破裂2例,发生率达3.77%,NPCSD组先兆子宫破裂1例,发生率0.59%.结论:PCSD患者再次妊娠早产、子宫破裂、低体质量儿的风险增加,超声形态学检测虽不能有效的评估风险,但憩室体积越大子宫下段肌层功能可能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再次妊娠 妊娠结局 子宫下段肌层厚度
下载PDF
基于LSD与深度学习的轻量化导地线缺陷检测算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勇强 周学明 +2 位作者 张政 雷波 王晨晟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24年第1期60-66,共7页
针对无人机航拍图像尺寸过大,且背景环境复杂带来的导地线缺陷检测速度和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SD与深度学习的轻量化导地线缺陷检测方法。首先利用LSD算法提取图像的直线特征,并结合RANSAC拟合出一条分割基线;然后根据分割基... 针对无人机航拍图像尺寸过大,且背景环境复杂带来的导地线缺陷检测速度和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SD与深度学习的轻量化导地线缺陷检测方法。首先利用LSD算法提取图像的直线特征,并结合RANSAC拟合出一条分割基线;然后根据分割基线对导地线区域进行粗分割,剔除大部分背景干扰,减小送入检测网络的图片尺寸;最后通过对YOLOv5的主干网络进行修改,减少网络的计算量,使其更适合在边缘计算设备上部署。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使待检区域大大减小的同时抑制了背景的干扰,使检测精度由原来的67.9%提高到71.3%,同时检测速度提升了12%。本算法具有精度高、速度快、适合在边缘计算设备上部署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地线缺陷检测 航拍图像 直线段检测 直线拟合 深度学习
原文传递
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中滑移段外固定取出后发生回缩现象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周子红 顾三军 +2 位作者 孙振中 魏长宝 殷渠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年第6期668-673,共6页
目的探讨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后发生回缩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9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胫骨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治疗,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 目的探讨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后发生回缩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9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胫骨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治疗,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或失效发生不同程度回缩的41例患者,男25例、女16例,年龄18~71(40±15)岁。用Pearson相关分析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滑移段固定时间和外固定去除或松动失效前、后两次影像学检查的间隔时间等9个因素的相关性,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再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41例患者中,受伤至骨搬运时间7~95(40.54±25.65)d,骨缺损长度5.0~11.0(6.90±1.20)cm,手术次数1~5(1.64±0.82)次,滑移段长度4.8~12.0(9.68±2.24)cm,骨搬运长度4.5~11.0(6.76±1.64)cm,滑移段固定时间3.5~11.5(7.47±1.94)个月,间隔时间5~21(10.16±4.07)d,滑移段回缩距离1.5~30.0(8.73±7.99)mm。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滑移段固定时间呈负相关,与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长度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897、0.501、0.419,P值均<0.05);滑移段回缩距离与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和间隔时间均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发生回缩存在线性关系(t=-10.385、3.027,P值均<0.05)。回归方程:Y_(回缩距离(mm))=27.081-2.805X_(滑移段固定时间(月))+0.447X_(骨搬运长度(cm))(R^(2)=0.805,F=13.256,P<0.01)。结论骨搬运过程回缩程度与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固定时间相关,其中骨搬运长度和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回缩程度存在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缺损 骨搬运 滑移段 回缩 牵引力
原文传递
第一掌骨背侧-大鱼际联合逆行皮瓣在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郝旭光 蓝耿亮 +4 位作者 刘洋 向首阳 薛岩 刘勇 聂广辰 《创伤外科杂志》 2021年第8期633-635,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第一掌骨背侧-大鱼际联合逆行皮瓣修复拇指较大面积缺损的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手外科收治5例拇指末节皮肤缺损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2~50岁,平均36.8岁。其中末节脱套伤2例,末节离断伤2例... 目的探讨应用第一掌骨背侧-大鱼际联合逆行皮瓣修复拇指较大面积缺损的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手外科收治5例拇指末节皮肤缺损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2~50岁,平均36.8岁。其中末节脱套伤2例,末节离断伤2例,末节掌侧撕脱伤1例,缺损面积为7.0cm×5.0cm~4.0cm×5.0cm。采用第一掌骨桡背侧筋膜蒂皮瓣联合切取鱼际区逆行皮瓣修复,观察皮瓣外观、质地,供区瘢痕情况及感觉恢复、指腹胼胝体形成情况。结果患者均随访6~12个月,平均9.6个月。患者均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接近正常皮肤,无破溃发生。拇指末节皮肤可见皮纹,尺掌侧均可见少许胼胝体形成。其中供瓣区3例直接缝合,2例行中厚断层皮片移植,供瓣区均恢复良好。修复效果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4例,良1例。按英国医师协会感觉评分,感觉恢复至S32例,S43例。结论将第一掌骨背侧逆行皮瓣与大鱼际区逆行皮瓣联合切取,手术操作简单,在同一麻醉下、同一术区内即可完成,桡背侧修复拇指背侧,鱼际区修复尺掌侧,修复后的拇指可获得背侧的保护性感觉及掌侧的耐磨性角质皮肤,是一种理想的适合拇指较大面积组织缺损修复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 掌背-鱼际区逆行皮瓣 拇指末节 修复
下载PDF
基于简化粒子群优化的高铁钢轨智能检测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曼 王姮 张华 《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 2018年第2期77-80,共4页
钢轨图像对比度低,光照不均匀,含有阴影、锈迹、斑痕等干扰区域,使得钢轨表面缺陷实时检测成为视觉检测的难点。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的钢轨表面缺陷分割方法,针对传统的OTSU阈值分割方法受图像对比度、信噪比等因素影响... 钢轨图像对比度低,光照不均匀,含有阴影、锈迹、斑痕等干扰区域,使得钢轨表面缺陷实时检测成为视觉检测的难点。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的钢轨表面缺陷分割方法,针对传统的OTSU阈值分割方法受图像对比度、信噪比等因素影响较大的缺点,采用二维OTSU方法加以改进,提高缺陷分割的准确性,同时结合简化粒子群优化搜索方法,提高阈值分割速度,减少耗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随机噪声,保留必要的缺陷信息,同时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割速度和精度,满足实时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OTSU 简化粒子群优化 钢轨表面缺陷 分割
下载PDF
子宫下段提拉式缝合术在再次剖宫产术中修补子宫疤痕缺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文文 唐志会 王静雨 《医药论坛杂志》 2023年第14期50-53,共4页
目的研讨在再次剖宫产术中修补子宫疤痕缺陷时应用子宫下段提拉式缝合术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接诊的因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采用剖宫产术,术中发现同时合并有子宫疤痕缺陷... 目的研讨在再次剖宫产术中修补子宫疤痕缺陷时应用子宫下段提拉式缝合术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接诊的因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采用剖宫产术,术中发现同时合并有子宫疤痕缺陷的产妇75例,数字表法随机分组,观察组(n=39)实施子宫下段提拉式缝合术,对照组(n=36)实施常规缝合,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除术中出血量,对照组产妇的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及产后排恶露时间均显著大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下段提拉式缝合术在再次剖宫产手术中可以很好的缝合子宫切口,同时也修补了前次手术造成的子宫疤痕缺陷,方法简单、实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次剖宫产术 修补子宫疤痕缺陷 子宫下段提拉式缝合术
原文传递
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伴大段胫骨缺损2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运增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18期163-166,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伴大段胫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6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小腿皮肤软组织伴大段胫骨缺损的患者20例,均采用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伴大段胫骨缺损治疗,通过随访观察其... 目的观察应用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伴大段胫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6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小腿皮肤软组织伴大段胫骨缺损的患者20例,均采用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伴大段胫骨缺损治疗,通过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全部病例皮瓣均成活,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骨折达到临床愈合,6个月所植入的腓骨与受区胫骨骨性愈合并拆除外固定支架,术后12~18个月复查X线示移植的腓骨增粗接近胫骨形态,骨折线消失,并予以拆除内固定物。患者患肢外观较好,行走及负重功能恢复较佳,能够从事相应的轻体力活动。结论游离腓骨肌皮瓣具有血运好,无需爬行替代过程,与主骨愈合快,有利于患侧肢体功能早期恢复等优点,是临床用于治疗皮肤软组织伴大段胫骨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腓骨肌皮瓣 修复 小腿皮肤软组织伴大段胫骨缺损
下载PDF
改良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一期修复拇指末节缺损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拓 谢燕敏 黄秀云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27期118-119,共2页
目的:研究改良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一期修复拇指末节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拇指末节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予以拇指桡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治疗,选用的是拇指皮瓣)和研究组(... 目的:研究改良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一期修复拇指末节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拇指末节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予以拇指桡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治疗,选用的是拇指皮瓣)和研究组(予以改良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一期修复治疗,选用的是示指皮瓣),每组2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手功能评定(TAM)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皮瓣外观优良率。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的TAM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的皮瓣外观优良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利用改良示指背侧岛状皮瓣技术进行一期修复,能帮助拇指末节损伤患者改善手功能,皮瓣外观较好,且并发症相对较少,有利于患者拇指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示指背侧岛状皮瓣 一期修复 拇指末节缺损 并发症
下载PDF
国产封堵器闭合房间隔缺损过程中的短暂ST段抬高2例(英文)
13
作者 王显 胡大一 +1 位作者 孙琪 谭琛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752-756,759,共6页
目的国产房间隔封堵器闭合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我们报告在使用国产封堵器闭合房间隔缺损过程中出现的短暂ST段抬高现象2例。方法适合进行经皮封堵术的房间隔缺损患者35例,使用北京华医圣杰公司生产的房间隔封堵器进... 目的国产房间隔封堵器闭合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我们报告在使用国产封堵器闭合房间隔缺损过程中出现的短暂ST段抬高现象2例。方法适合进行经皮封堵术的房间隔缺损患者35例,使用北京华医圣杰公司生产的房间隔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前经胸超声充分评估缺损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结构的距离以及房间隔的软硬边缘等,选择封堵器要与缺损的伸展直径相匹配。手术过程在局部麻醉或者基础麻醉下进行,术中使用经胸超声引导。封堵器释放后有效闭合缺损、位置稳定且不影响周边结构视为手术成功。术后3,6,12月进行随访。结果在35例患者中有2例在封堵器释放过程中,出现短暂性ST段抬高超过2mV,伴有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改变和症状发作平均持续时间(4.2±2.2)min,2例心电图改变均发生于II,III和aVF导联,此过程伴有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静脉注射硝酸甘油后心电图和症状没有得到即刻改善,但封堵器沿鞘管被收回后心电图立即改善、症状逐渐消失。换用较小型号的封堵器闭合房间隔缺损后,没有引起任何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短暂性心电图改变。随访3,6,12月没有发现心肌缺血和心绞痛发作。结论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过程中出现的短暂ST段抬高现象,可能与所选封堵器直径过大,刺激房间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 短暂性ST段抬高
下载PDF
数字化口内扫描在面部烧伤牙列缺损修复患者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蕊 贾丛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4期60-61,共2页
目的研究与分析数字化口内扫描在面部烧伤牙列缺损修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的26例面部烧伤牙列缺损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3例。观察组进行数字化口内扫描,对照组进行石膏模... 目的研究与分析数字化口内扫描在面部烧伤牙列缺损修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的26例面部烧伤牙列缺损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3例。观察组进行数字化口内扫描,对照组进行石膏模型制取,比较两组检查者的牙弓前段与切牙牙冠宽度。结果两组的牙弓前段与切牙牙冠宽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口内扫描在面部烧伤牙列缺损修复患者的应用效果较好,在面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口内扫描 面部烧伤 牙列缺损修复 牙弓与切牙牙冠宽度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与带血管蒂腓骨段移植技术治疗桡骨长段骨缺损的疗效比较
15
作者 张福田 江静 +3 位作者 王芹 李健 高靖 孙新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3期258-261,共4页
目的比较Ilizarov技术与带血管游离骨段移植技术治疗桡骨长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01诊治的22例桡骨长段骨缺损,11例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Ilizarov组),11例采用带血管蒂腓骨段移植技术治疗(带血管蒂腓骨段... 目的比较Ilizarov技术与带血管游离骨段移植技术治疗桡骨长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01诊治的22例桡骨长段骨缺损,11例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Ilizarov组),11例采用带血管蒂腓骨段移植技术治疗(带血管蒂腓骨段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10个月的前臂功能水平。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Ilizarov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带血管蒂腓骨段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带血管蒂腓骨段组少,但骨折愈合时间较带血管蒂腓骨段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0个月前臂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izarov技术与带血管游离骨段移植技术治疗桡骨长段骨缺损疗效相当,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长段骨缺损 ILIZAROV技术 带血管游离骨段移植技术
原文传递
骨段牵引治疗小腿骨、皮缺损的疗效观察
16
作者 戴士峰 马丽杰 +1 位作者 张静梅 张军军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57-658,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胫骨骨段牵引方法修复小腿骨组织或骨与皮肤同时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Ilizarov型组合外固定架双小腿等长固定,对骨缺损处彻底清创,尽最大限度覆盖创面,在小腿干骺端处行水平截骨,骨段牵引直到与远骨折端接触并加压固定。结... 目的探讨采用胫骨骨段牵引方法修复小腿骨组织或骨与皮肤同时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Ilizarov型组合外固定架双小腿等长固定,对骨缺损处彻底清创,尽最大限度覆盖创面,在小腿干骺端处行水平截骨,骨段牵引直到与远骨折端接触并加压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创面均得到良好的软组织覆盖,骨延长与缺损处骨性愈合。结论骨段牵引修复术是治疗创伤后小腿骨、皮缺损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外固定 骨段牵引
原文传递
足量放疗或化疗后游离空肠Ⅰ期重建咽喉颈段食管缺损的临床应用
17
作者 王玲 殷文斌 李会政 《当代医学》 2019年第7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足量放疗或化疗后游离空肠Ⅰ期重建咽喉及颈段食管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7年4月6例术前行足量放疗或化疗后于本院行喉咽或颈段食管肿瘤切除并游离空肠Ⅰ期重建缺损的病例。总结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 目的探讨足量放疗或化疗后游离空肠Ⅰ期重建咽喉及颈段食管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7年4月6例术前行足量放疗或化疗后于本院行喉咽或颈段食管肿瘤切除并游离空肠Ⅰ期重建缺损的病例。总结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结果 6例患者移植游离空肠全部存活,成活率100%,无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1例,发生率16.67%。6例患者最长随访时间40个月,最短17 d。围手术期死亡1例,发生率16.67%,1年死亡率33.3%,3年死亡率50%。结论术前足量放疗及化疗会损伤血管内膜,易造成血管闭塞及周围组织损伤,尤其是近期行放化疗者,挽救性手术围手术期风险较大,需谨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咽颈段食管缺损 游离空肠修复 放化疗 存活率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