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事实陈述、意见表达与公益性言论保护——最高法院1993年《名誉权问题解答》第8条之检讨 被引量:35
1
作者 张红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6-117,共12页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同属宪法基本权利,无位阶先后之分,二者的平衡应在个案中实现。言论分为事实与意见,二者的区分是规则建立的基础。对于事实,真实是基础性要求,但真实并非一定不诽谤,不真实也不一定必然诽谤,表面的、片面的真实事实暗...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同属宪法基本权利,无位阶先后之分,二者的平衡应在个案中实现。言论分为事实与意见,二者的区分是规则建立的基础。对于事实,真实是基础性要求,但真实并非一定不诽谤,不真实也不一定必然诽谤,表面的、片面的真实事实暗示虚假事实亦可构成诽谤。合理查证是判断事实是否诽谤的基本标准,我国不宜引进真实恶意原则。对于意见,应坚持合理评论原则。善意地针对可受公评事项发表言论不构成侮辱,侮辱不必然导致名誉受损。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应将合理查证与合理评论相结合,评论的空间应尽量宽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诽谤 侮辱 事实 意见 合理查证 合理评论
下载PDF
中国涉外网络侵权管辖权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孙尚鸿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86,共13页
我国当前有关立法和司法实践所确立的被告住所地一般管辖规则和侵权行为地特殊管辖规则,可继续适用于网络侵权争议管辖权的确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侵权争议案件的复杂性,将场所化理念与多元分析要素切实注入管辖权... 我国当前有关立法和司法实践所确立的被告住所地一般管辖规则和侵权行为地特殊管辖规则,可继续适用于网络侵权争议管辖权的确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侵权争议案件的复杂性,将场所化理念与多元分析要素切实注入管辖权分析之中,特别是在立法上也缺乏有关诽谤等人格侵权与知识产权侵权管辖权行使的特殊规定。我国的涉外网络侵权管辖权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有待在矫正传统被告住所地和侵权行为地管辖规则的基础上,通过注入以合理预见、利益中心、关联争议集中管辖等分析要素进一步予以考察重构。因信息网络传播所引起的侵权争议,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权的行使,应确立在有关争议与受案法院地存在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除非没有其他行使管辖权的可能,受案法院不能仅以有关侵权行为发生在该地为受理案件的唯一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侵权 管辖权 诽谤 知识产权 域名
原文传递
诽谤、舆论监督权与宪法第41条的规范意旨 被引量:16
3
作者 石毕凡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9-85,152+157,共9页
保护公民和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是当代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价值目标之一。不断涌现的"诽谤官员案",揭示出刑法第246条但书条款规定的诽谤罪公诉程序与宪法第41条明确保护的舆论监督权之间存在难以回避的冲突。立足于现代立宪主义... 保护公民和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是当代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价值目标之一。不断涌现的"诽谤官员案",揭示出刑法第246条但书条款规定的诽谤罪公诉程序与宪法第41条明确保护的舆论监督权之间存在难以回避的冲突。立足于现代立宪主义视角,只有实现诽谤去公诉化,且在公职人员提起的刑事自诉或名誉侵权诉讼中适度引入"实际恶意"原则,才能切实保障舆论监督权,从而在公职人员的名誉权和舆论监督权之间达至平衡。舆论监督攸关公共利益和民主政治发展,应成为被告有力的抗辩事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诽谤 舆论监督权 名誉权 宪法第41条 实际恶意
下载PDF
《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的理解与适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加海 喻海松 李振华 《中国应用法学》 CSSCI 2023年第5期53-62,共10页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及有关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执法、司法实践,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该规范性文...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及有关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执法、司法实践,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该规范性文件共20条,涵括罪名适用规则、处罚界限、追诉程序、民事维权、诉源治理等内容,特别是对网络侮辱、诽谤的公诉标准、自诉转公诉程序等作了细化明确。本文对该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背景、起草中的主要考虑和重点内容作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侮辱罪 诽谤罪 公诉标准 自诉转公诉
下载PDF
我国宪法言论自由条款类似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吗? 被引量:12
5
作者 马得华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1-145,共15页
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离不开宪法视角,解释宪法需要考虑文本、结构和历史。我国宪法言论自由条款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既相像又有所不同。美国宪法文本没有规定言论自由应承担的宪法义务,但由最高法院划定言论自由的界限;我国宪法文本规... 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离不开宪法视角,解释宪法需要考虑文本、结构和历史。我国宪法言论自由条款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既相像又有所不同。美国宪法文本没有规定言论自由应承担的宪法义务,但由最高法院划定言论自由的界限;我国宪法文本规定了言论自由及其界限。美国采用"不得立法"模式,禁止立法剥夺,法院可直接援引宪法;我国采用"经由立法"模式,先将宪法言论自由具体化为法律,然后法院援引法律。美国宪法属于"差别保护",公共言论的保护优于私人言论;我国宪法承认这一区分,但具体化为法律后消除了这一区分。中美两国宪法均承认人民主权,这为我国言论自由条款的重新解释提供了可能。民法和刑法有关言论的规定应予以重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论自由 第一修正案 诽谤罪 名誉权 公众人物
原文传递
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估解读:霸权认同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9
6
作者 游启明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5-119,共25页
基于美国试图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和实施标准,文章从认同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来理解霸权国对崛起国外交创新的应对战略,以此阐释美国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因。为护持霸主地位,美国散播了一种&qu... 基于美国试图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和实施标准,文章从认同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来理解霸权国对崛起国外交创新的应对战略,以此阐释美国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因。为护持霸主地位,美国散播了一种"美国领导论",以期他国能认同美国领导。鉴于"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会激起美国民众和其他国家对"美国领导论"的反思和怀疑,从而拒绝美国的领导地位,因此美国非但不选择接受该项倡议,而是想通过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阻碍其实施,以重新稳固国际社会对"美国领导"的霸权认同。为应对来自美国的挑战,中国需要从言行两方面向外界释放战略善意,同时也应该争取美国对"一带一路"的认可,最后还可以通过打造一批模范项目来打消美国和其他国家的顾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权认同焦虑 “美国领导论” “一带一路”倡议 污名化
原文传递
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武晓红 王箫桐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9-134,共6页
现代社会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给大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面临着诸如网络谣言的新问题,因此如何打击网络谣言犯罪成为现代社会棘手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网络谣言的刑法界定,梳理了我国刑法对网络谣言的具体规范,在借鉴域... 现代社会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给大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面临着诸如网络谣言的新问题,因此如何打击网络谣言犯罪成为现代社会棘手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网络谣言的刑法界定,梳理了我国刑法对网络谣言的具体规范,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辨析了网络谣言犯罪与一般网络造谣的异同,在刑法谦抑性的基础上之,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着力思考应对网络谣言犯罪的刑事司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谣言 诽谤罪 刑法规制 刑法谦抑性 司法能动性
下载PDF
论名誉权诉讼中的公共利益原则——基于对公众人物理论的反思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延枫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0-101,共12页
肇始于美国的公众人物理论对英美法系国家的诽谤法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名誉权法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看法仍莫衷一是。我国司法实务界积极在审判实践中将公众人物理论作为涉公共言论名誉权案件的裁判依据,... 肇始于美国的公众人物理论对英美法系国家的诽谤法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名誉权法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看法仍莫衷一是。我国司法实务界积极在审判实践中将公众人物理论作为涉公共言论名誉权案件的裁判依据,但司法实践的适用与公众人物理论和真实恶意原则的本意发生了很大偏移。因此,应通过案例指导制度确立名誉权诉讼中的公共利益原则以取代公众人物理论,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确定公共利益的具体内涵。在具体适用规则上,应确立具有公共利益属性的公共言论的真实抗辩事由,涉公共利益名誉权纠纷应采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归责原则,同时减轻公民和媒体在涉公共利益名誉权纠纷中的举证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誉权诉讼 公众人物理论 公共利益原则 诽谤
原文传递
侮辱罪与诽谤罪差异浅论
9
作者 高奇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44-46,共3页
公民的名誉和人格应该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侮辱、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是一种犯罪行为,应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应以《刑法》为依据,从犯罪的客观特征分析侮辱罪与诽谤罪的主要差别。
关键词 侮辱罪 诽谤罪 名誉侵权
下载PDF
诽谤入罪的判决标准:国际比较的视角 被引量:1
10
作者 邵国松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诽谤去罪化普遍被认为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但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依然保留了诽谤罪。它不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实实在在付诸于司法实践。然而,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各国诽谤入罪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试从国际比... 诽谤去罪化普遍被认为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但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依然保留了诽谤罪。它不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实实在在付诸于司法实践。然而,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各国诽谤入罪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试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探讨诽谤入罪问题,尤其是诽谤入罪的判决标准问题,以为我国诽谤入罪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诽谤 网络诽谤 诽谤入罪
原文传递
论错误通知的法律规制--以请求权基础为中心
11
作者 王迁 吴俊儒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6期54-64,共11页
实践中关于规制错误通知行为的请求权基础呈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大体分为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诋毁条款、反法一般条款、民法侵权规范、电子商务法错误通知条款四类。商业诋毁条款无法作为规制错误通知的请求权基础,因通知行为不符合... 实践中关于规制错误通知行为的请求权基础呈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大体分为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诋毁条款、反法一般条款、民法侵权规范、电子商务法错误通知条款四类。商业诋毁条款无法作为规制错误通知的请求权基础,因通知行为不符合商业诋毁的“传播”要件,亦不宜将下架、删除等损害结果的公开视为传播。《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要求“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要件,仅适用于规制恶意的错误通知。民法侵权规范适于规制全类型的错误通知行为,且与竞争法规范在恶意通知范畴内构成竞合。《电子商务法》错误通知条款因缺少相应的罚则条款而无法作为单独的请求权基础,其价值在于规定电商领域对恶意通知的惩罚性赔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误通知 请求权基础 商业诋毁 恶意通知 通知-必要措施
下载PDF
流量造假犯罪核心与外延行为的刑法规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庄嘉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3年第5期70-82,共13页
对流量造假行为的刑法规制应当建立“核心+外延”的刑法适用框架,以核心行为概括制造虚假流量的客观共性,以外延行为概括提供工具材料和利用造假结果实施下游犯罪两种会因具体案情而变化的因素。对于核心行为应当分别从造假行为、造假... 对流量造假行为的刑法规制应当建立“核心+外延”的刑法适用框架,以核心行为概括制造虚假流量的客观共性,以外延行为概括提供工具材料和利用造假结果实施下游犯罪两种会因具体案情而变化的因素。对于核心行为应当分别从造假行为、造假模式与造假技术三个维度考量具体罪名的适用,若三个维度分别构成不同罪名则应当以想象竞合处理。而对外延行为应当区分为外延前行为与外延后行为并分别考量前、后行为的罪名适用。在对核心行为、外延前行为与外延后行为作定性后,还应当从法益侵害状态和客观行为表现两方面上考察前述行为间是否存在牵连关系以确定罪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造假 合同诈骗罪 诽谤罪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下载PDF
报刊的价值:不能让揭露“失去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审判案》一文的原著考证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绚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25,共10页
本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审理《新莱茵报》诉讼案的陪审法庭的发言(以"《新莱茵报》审判案"为标题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进行考证。在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法律思想的同时,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一贯性进行了论... 本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审理《新莱茵报》诉讼案的陪审法庭的发言(以"《新莱茵报》审判案"为标题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进行考证。在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法律思想的同时,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一贯性进行了论述,以原著为依据解释了自由报刊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莱茵报》 诽谤 出版自由 新闻改革
原文传递
网络时代诽谤罪的价值结构与司法适用
14
作者 朴宗根 党政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6-147,187,共13页
对诽谤罪的判断应当回到对公民基本权利,即言论自由,或通过言论行使的其他基本权利和名誉权两者价值判断的领域之上,对社会法益的判断也应肯定为造成社会危惧感的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未能通过基本权利价值比对的行为,即使侵犯了其他社会... 对诽谤罪的判断应当回到对公民基本权利,即言论自由,或通过言论行使的其他基本权利和名誉权两者价值判断的领域之上,对社会法益的判断也应肯定为造成社会危惧感的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未能通过基本权利价值比对的行为,即使侵犯了其他社会法益,也不构成诽谤罪。在互联网语境下,应肯定私营平台对网络内容进行管理的权力可与传统公权力进行类比,从而扩大公民通过言论自由实现权利的范围,对行使此类管理权力相关人员的批评言论中包括不实信息的,应在合理限度内阻却违法,不构成诽谤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诽谤罪 言论自由 名誉权 价值结构
下载PDF
德国法上名誉侵权的举证规则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文杰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27-31,共5页
在德国法上,关于名誉侵权存在着一套饶有特色的举证规则,即:原则上,原告对陈述虚假负有证明责任;如果涉及的是一项损害名誉的陈述,则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即被告须证明其陈述的真实性;如果涉及一项侵害名誉的陈述,但是被告证明其加以公布... 在德国法上,关于名誉侵权存在着一套饶有特色的举证规则,即:原则上,原告对陈述虚假负有证明责任;如果涉及的是一项损害名誉的陈述,则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即被告须证明其陈述的真实性;如果涉及一项侵害名誉的陈述,但是被告证明其加以公布是代表正当利益,则举证责任仍归于原告。通过"代表正当利益"抗辩,信息发布人尤其是媒体摆脱了沉重的举证负担,从而在报道公众关注事项上获得了更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法 名誉侵权 举证规则
下载PDF
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浩 尹晓波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30-33,共4页
网络谣言是指主要通过网络媒体来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或者是空想产生的不真实信息,它不仅会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还会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损害政府形象。虽然我国对网络谣言进行了一定的刑法规制,但是我国刑法对网络谣言的相关规定缺乏... 网络谣言是指主要通过网络媒体来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或者是空想产生的不真实信息,它不仅会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还会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损害政府形象。虽然我国对网络谣言进行了一定的刑法规制,但是我国刑法对网络谣言的相关规定缺乏明确的认定标准,对犯罪主观方面的规定只有直接故意,并且有关网络谣言的制裁范围过窄,对网络谣言的处罚在刑期上较为偏低,不利于网络谣言问题的解决。因此,应当通过完善网络谣言散发和传播的刑事责任制度、扩大刑法对网络谣言犯罪的认定、健全刑罚制度、完善诽谤罪自诉转公诉的衔接机制、加强网络环境的管制等方面来实现对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谣言 刑法规制 直接故意 诽谤罪
下载PDF
探析言论自由入诽谤罪之原因及解决对策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效琴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491-496,共6页
公民的言论自由是一个国家宪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民主化程度高低的一杆标尺。在建设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各级政府更应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不仅要能够容纳不同呼声的存在,更应该正视和尊重不同... 公民的言论自由是一个国家宪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民主化程度高低的一杆标尺。在建设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各级政府更应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不仅要能够容纳不同呼声的存在,更应该正视和尊重不同的呼声,为人民广开言路,让人民畅所欲言,以保证公民这一宪法权利的实现。视公民的言论自由如洪水猛兽,动辄采取高压手段予以打压的做法,自然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为民主政治社会所不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论自由 诽谤 名誉权 公权力 民主政治
下载PDF
论诽谤罪的“网络门槛”下降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博 姜瀛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8-22,共5页
我国所特有的"立法定性加定量"的定罪模式,决定了罪量要素作为一种犯罪门槛普遍存在于我国刑法分则的条文中,而成立诽谤罪也需要达到特定的犯罪门槛。"两高"关于网络诽谤犯罪的司法解释对网络诽谤犯罪"情节严... 我国所特有的"立法定性加定量"的定罪模式,决定了罪量要素作为一种犯罪门槛普遍存在于我国刑法分则的条文中,而成立诽谤罪也需要达到特定的犯罪门槛。"两高"关于网络诽谤犯罪的司法解释对网络诽谤犯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作出了有针对性的细化,增加的"点击、转载次数"标准和"行政前置模式",促使诽谤罪的"网络门槛"下降,并使得网络中诽谤罪表现出不同于现实诽谤罪的犯罪门槛。诽谤罪的"网络门槛"下降,对于净化网络环境、促进刑法的网络扩张以及指导刑事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犯罪 诽谤罪 犯罪门槛
下载PDF
试论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名誉侵权责任的认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映雪 韩强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5-8,共4页
网络环境下的名誉侵权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复杂性、隐匿性特征,因此与传统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存在着一定差异。网络服务提供商与侵权行为的关联性,使网络环境下的名誉侵权行为具有特殊性。应以其对侵权行为内容的控制力为依据,探究网络... 网络环境下的名誉侵权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复杂性、隐匿性特征,因此与传统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存在着一定差异。网络服务提供商与侵权行为的关联性,使网络环境下的名誉侵权行为具有特殊性。应以其对侵权行为内容的控制力为依据,探究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名誉侵权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誉侵权 网络服务提供商 侵权责任
下载PDF
网络传播英雄污名化现象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2
20
作者 文洁贤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62-66,共5页
网络空间英雄污名化传播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众世俗生活中的表现,其基本形态有:杜撰英雄黑史,丑化英雄形象;恶意误导推测,否定英雄壮举;亵渎英雄事迹,损毁英雄名誉;披着学术幌子,背书英雄谣言。网络空间英雄污名化传播,搅乱社会风气... 网络空间英雄污名化传播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众世俗生活中的表现,其基本形态有:杜撰英雄黑史,丑化英雄形象;恶意误导推测,否定英雄壮举;亵渎英雄事迹,损毁英雄名誉;披着学术幌子,背书英雄谣言。网络空间英雄污名化传播,搅乱社会风气,消解政府权威,摧毁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多层面联动,包括树立正确唯物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维护清朗网络环境,争当谣言粉碎机;制定英雄保护法,捍卫英雄名誉权;掌握网络话语权,传播文化自信力,以肃清"英雄污名化"传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传播 民族英雄 污名化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