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深水河流岸边带底栖动物采集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中宇 刘继凤 +2 位作者 胡显安 赵然 顾平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7年第6期118-121,共4页
深水河流底栖动物的采集比较复杂,采集结果与客观实际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2012年-2015年对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等11个断面15个点位的调查、监测,取得81组有效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总结、研究,发现同一采样点不同方法之间的物种... 深水河流底栖动物的采集比较复杂,采集结果与客观实际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2012年-2015年对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等11个断面15个点位的调查、监测,取得81组有效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总结、研究,发现同一采样点不同方法之间的物种数、群落组成和评价结果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建议深水河流在应用底栖动物开展水生态评价时,应结合采样点的实际情况,尽量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底栖动物的采集,合并统计的数据更能准确的代表采集点位的客观情况,是客观、准确评价水生态环境状况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深水河流 采集方法 比较
下载PDF
Hydrodynamic Effect of the Regulation Project of Yangtze River Deepwater Channel Downstream of Nanjing 被引量:2
2
作者 杨东利 窦希萍 +1 位作者 张新周 罗小峰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3年第6期767-779,共13页
A two-dimensional flow numerical model of the tidal reaches, which total length is more than 700 km, is established from Datong to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The tidal levels, velocities, diversion ratios and dynamic ... A two-dimensional flow numerical model of the tidal reaches, which total length is more than 700 km, is established from Datong to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The tidal levels, velocities, diversion ratios and dynamic ax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eparate regulation of each reach and combined regulation of all reaches are obtaine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gulation project of a separate reach basically has no impact on velocity distributions and variations of diversion ratios of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the variations of dynamic axes are only within the local scope of the project. The regulation project of a separate reach also has less impact on the water level in the lower adjacent reaches, but will make the water levels in the upper reaches rise.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gulation projects for all reaches, the rise of water level in the upstream reaches will have a cumulative imp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 river deepwater channel regulation project numerical model
下载PDF
深水湍急河流水上勘探施工工艺与技术措施 被引量:3
3
作者 肖冬顺 张辉 +2 位作者 常宝 梁亚龙 吴忠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3年第9期76-79,共4页
结合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水上勘探工程实例,对深水湍急河流段的水上勘探施工工艺和施工安全管理进行了总结,同时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钻探平台准确抛锚定位、固定,护孔套管的固定,护孔套管弯曲、变形、断裂,水位涨、落,护孔套管的伸缩... 结合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水上勘探工程实例,对深水湍急河流段的水上勘探施工工艺和施工安全管理进行了总结,同时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钻探平台准确抛锚定位、固定,护孔套管的固定,护孔套管弯曲、变形、断裂,水位涨、落,护孔套管的伸缩等4大技术难点问题,利用现场现有条件,在保证工期和充分降低成本的情况下,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技术处理措施,大大降低了钻探成本,顺利完成了钻探施工任务,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湍急河流 水上勘探钻探平台 护孔套管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伸展陆缘地壳减薄背景下的沉积体系响应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5
4
作者 柳保军 庞雄 +6 位作者 王家豪 任建业 刘军 郑金云 向绪洪 蔡国富 吴宇翔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24-138,共15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薄化带上,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km迅速减薄至17~18km。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薄化使得陆缘深水区具有特殊的断裂结构样式与沉降特征,对沉积体系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并导致...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薄化带上,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km迅速减薄至17~18km。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薄化使得陆缘深水区具有特殊的断裂结构样式与沉降特征,对沉积体系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并导致深水区成藏组合特征的差异性。通过调研全球典型伸展陆缘盆地的伸展破裂过程、断裂结构样式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开展了对白云深水区凹陷结构、断裂构造样式、构造沉降史与沉积体系的耦合分析,揭示出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特殊的沉积体系响应特征与发育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内脆韧性变形过程产生的大型低角度拆离断裂活动是裂陷期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破裂的主要机制,裂陷期地壳的均衡抬升、断裂带上盘块体的旋转和大型低角度主控断裂转换带的发育导致始新世文昌组—恩平组沉积期深水区具有宽深断陷结构与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响应体系;裂解期的缓慢沉降和丰富的单边物源供给导致渐新世珠海组沉积期陆架坡折带的发育,并形成海退型进积层序组合,大型海相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峡谷/深水扇体系分别发育在白云凹陷及其南部凹陷区;裂后热沉降期,台阶式沉降和充足的北侧单边物源体系控制了陆架坡折带由南往北的迁移,并使得陆架坡折带稳定分布在白云北坡,形成海侵加积型层序组合,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体系呈现垂向叠置分布特征。在新生代陆缘地壳拆离薄化背景下,裂陷期宽深断陷结构、裂陷后期台阶式沉降和单边物源体系供给等特征使得陆缘深水区发育裂陷期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到裂后期大型陆架坡折带的古珠江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重力流响应体系,最终导致规模烃源岩集中分布、纵向台阶式储-盖组合和两大陆架坡折带控制大型有利油气聚集带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深水区 伸展陆缘 低角度拆离断裂 宽深断陷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 古珠江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响应体系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南部热演化事件与高地温梯度的成岩响应及其对油气勘探的启示 被引量:23
5
作者 罗静兰 何敏 +5 位作者 庞雄 李弛 柳保军 雷川 马永坤 庞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90-104,共15页
32.0~16.0 Ma、特别是23.8 Ma以来的构造运动导致南海扩张、岩石圈拉伸减薄,地幔物质和深部热液流体异常活跃,热流背景明显增高,这不仅制约着珠江口盆地南部的沉积环境与沉积作用,同时也对深层砂岩储层的成岩演化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32.0~16.0 Ma、特别是23.8 Ma以来的构造运动导致南海扩张、岩石圈拉伸减薄,地幔物质和深部热液流体异常活跃,热流背景明显增高,这不仅制约着珠江口盆地南部的沉积环境与沉积作用,同时也对深层砂岩储层的成岩演化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显微薄片、镜质组反射率、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流体包裹体、扫描电镜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结合地温梯度、区域构造背景、储层物性以及CO2气藏成因等研究成果,揭示了珠江口盆地南部白云凹陷受热演化事件和高地温梯度背景影响的岩石学证据和地质记录,分析了热演化事件和高地温梯度的成岩响应及其对储层成岩演化过程的影响,对比了高、低地温梯度区古近系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和成岩-孔隙演化过程的差异。高地温梯度区储层的成岩作用与成岩-孔隙演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深部热流体参与了储层的成岩演化过程,表现出异常热成岩演化,热压实作用总体较强,储层的孔渗性降低明显。高地温梯度区或异常热流区的烃源岩在埋藏较浅处即可达到排烃门限,储层在浅埋藏条件下即可达到较深的成岩作用阶段,易溶矿物更易发生溶蚀而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因此,对于热流背景差异明显的地区,应根据热流背景、热演化事件和热异常的不同开展储层分析,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有利的储集地带和油气聚集区,规避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演化事件 高地温梯度 成岩响应 深水区砂岩储层 古近系 珠江口盆地
原文传递
白云-荔湾凹陷珠江组大型深水水道体系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8
6
作者 廖计华 徐强 +5 位作者 陈莹 王颖 蔡露露 邹梦君 曾清波 焦振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41-1054,共14页
深水水道体系是近年来在白云-荔湾凹陷东缘珠江组上段深海泥岩背景中新发现的大型深水沉积体系,但是其沉积特征、沉积过程与主控因素尚不清楚.综合利用大量二维、三维地震数据以及钻井、测井资料,揭示了白云-荔湾凹陷东缘珠江组大型深... 深水水道体系是近年来在白云-荔湾凹陷东缘珠江组上段深海泥岩背景中新发现的大型深水沉积体系,但是其沉积特征、沉积过程与主控因素尚不清楚.综合利用大量二维、三维地震数据以及钻井、测井资料,揭示了白云-荔湾凹陷东缘珠江组大型深水水道体系的沉积要素构成、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充填结构及其沉积演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物源供给、陆架坡折带、古地貌对深水水道体系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其主控因素,提出了"源貌共控"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珠江组大型深水水道体系由水道、天然堤和朵叶3种沉积要素构成,并以水道为主体.从北至南可依次细分为白云凹陷段、南部隆起段和荔湾凹陷段,其中白云凹陷段以侵蚀型水道为主,南部隆起段以侵蚀-加积型水道为主,荔湾凹陷段以加积型水道为主,在空间上构成了重力流流体能量逐级递减的"三级水道"充填演化特征.3个分段水道内部均可识别出两期水道事件,且充填样式各具特征.珠江组深水水道体系的发育与展布受北部珠江三角洲体系、陆架坡折带和限制性地貌3大因素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水道体系 白云凹陷 荔湾凹陷 珠江组 珠江口盆地 深水勘探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热动力条件对白云凹陷深水区珠海组砂岩成岩演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弛 罗静兰 +6 位作者 胡海燕 陈淑慧 王代富 柳保军 马永坤 陈亮 李晓艳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72-587,共16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是目前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研究的重要区域.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值为24.2~121.0mW/m^2,单井现今地温梯度(Gra)最高可达6.64℃/100m,具"热盆"属性.白云凹陷裂后沉降阶段,特别是白云运动(23.8Ma...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是目前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研究的重要区域.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值为24.2~121.0mW/m^2,单井现今地温梯度(Gra)最高可达6.64℃/100m,具"热盆"属性.白云凹陷裂后沉降阶段,特别是白云运动(23.8Ma)发生之后,盆地由断裂控盆转变为断裂、热作用共同控盆,热作用及热动力条件成为控制研究区储层成岩演化过程的重要因素,珠海组地层的镜质体反射率值、砂岩中次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热液成因自生矿物等热流背景及岩石学记录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通过铸体薄片显微镜下观察与定量统计、电镜扫描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等,发现白云凹陷北部中-低地温梯度(LGR,Gra≤4.5℃/100m)和南部高地温梯度(HGR,Gra>4.5℃/100m)两个地区珠海组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成岩演化过程存在以下差异:(1)中-低地温梯度地区珠海组砂岩的压实作用主要是静岩压实作用;高地温梯度地区珠海组砂岩的原生孔隙受静岩压实作用和热压实作用的共同控制,压实减孔速率高,等孔隙度埋深显著变浅;(2)地层升温速率的增大加快了储层中粘土矿物转化的速率,高地温梯度地区高岭石消失的埋深界限较中-低地温梯度地区浅,I/S(伊利石/蒙皂石混层)有序化进程较中-低地温梯度地区有所加快;(3)中-低地温梯度地区珠海组砂岩成岩演化过程属正常有序演变,高地温梯度地区受构造热事件的影响明显,深部流体参与了高地温梯度地区珠海组砂岩的成岩演化过程,地层孔隙水物质交换过程复杂,成岩演化进程加快,改变了碳酸盐矿物溶解-沉淀热平衡状态,各成岩作用过程活跃并出现一些典型的热液成因自生矿物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动力条件 地温梯度 成岩演化 珠海组 深水砂岩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原文传递
关于长江口深水航道维护条件与流域来水来沙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金鏐 虞志英 何青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51,共6页
长江口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建成后,航道回淤量得到了控制。分析其原因,长江流域进入河口的泥沙近十多年来明显减少,但河口水体含沙量并未减少。河口下段由于存在明显的泥沙再悬浮过程,泥沙活动总量远大于流域来沙量。因此,在一定时期内... 长江口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建成后,航道回淤量得到了控制。分析其原因,长江流域进入河口的泥沙近十多年来明显减少,但河口水体含沙量并未减少。河口下段由于存在明显的泥沙再悬浮过程,泥沙活动总量远大于流域来沙量。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流域来沙减少不会显著改善航道的维护条件。另一方面,河相关系分析和实测地形资料表明,近十多年来长江口内沙洲面积持续减少,分析认为应与流域来沙减少和变细有关。一段时期内,河床演变趋于活跃,增加了泥沙活动,对航道维护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 含沙量 再悬浮 河相关系分析
下载PDF
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永凤 王英民 +1 位作者 李冬 徐强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8-33,共6页
陆架边缘三角洲自发现以来,因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储层发育等特点,在世界上已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研究国外典型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我国珠江口盆地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特点,阐述了陆架边缘三角洲... 陆架边缘三角洲自发现以来,因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储层发育等特点,在世界上已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研究国外典型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我国珠江口盆地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特点,阐述了陆架边缘三角洲的识别特征,分析其对深水陆坡及海盆砂体沉积的控制作用并指出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对于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边缘三角洲 深水 油气勘探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泰州大桥中塔深水超深巨型沉井施工技术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鸿 刘鹏 肖文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559-563,共5页
泰州大桥中塔采用水中沉井作为基础结构,该沉井高度达76m,分钢沉井和混凝土沉井上下两部分,高度分别为38m,规模属国内第一、世界罕见,其施工难度和施工风险大。根据泰州大桥中塔沉井基础施工情况,重点阐述沉井浮运、定位着床等深水巨型... 泰州大桥中塔采用水中沉井作为基础结构,该沉井高度达76m,分钢沉井和混凝土沉井上下两部分,高度分别为38m,规模属国内第一、世界罕见,其施工难度和施工风险大。根据泰州大桥中塔沉井基础施工情况,重点阐述沉井浮运、定位着床等深水巨型沉井施工技术。研究该深水超深巨型沉井施工技术具有很大的意义,不仅介绍了其关键技术,同时,也为将来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巨型沉井 浮运 定位 着床 吸泥下沉
下载PDF
长江口整治工程对分水分沙年际变化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婷 陶建峰 +1 位作者 张长宽 刘桂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88,共5页
为了研究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对水文泥沙过程的影响规律,基于1998~2009年长江口南北港、南北槽的水沙测验资料,分析了整治工程引起的南北港、南北槽分流分沙变化。结果表明,整治工程的实施对南北港涨落潮分流分沙比、净泄潮量及净... 为了研究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对水文泥沙过程的影响规律,基于1998~2009年长江口南北港、南北槽的水沙测验资料,分析了整治工程引起的南北港、南北槽分流分沙变化。结果表明,整治工程的实施对南北港涨落潮分流分沙比、净泄潮量及净泄沙量影响不大。一期工程的实施后,北槽落潮分流、分沙比减小,南槽落潮分流、分沙比增加;二期工程实施中,南北槽的落潮分流、分沙比均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随着三期工程的实施完毕,南槽的落潮分流、分沙比持续增加,北槽的落潮分流、分沙比呈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分沙 年际变化 深水航道整治工程 长江口
下载PDF
新世纪上海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冬梅 程和琴 +1 位作者 张先林 阮仁良 《上海国土资源》 2011年第3期35-40,共6页
针对传统相对海平面变化分析方法均将理论海平面变化和地面沉降进行的叠加分析,本文讨论和分析了近20年来全球理论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背景下的区域海平面变化速率,利用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预测上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考虑了上海地面... 针对传统相对海平面变化分析方法均将理论海平面变化和地面沉降进行的叠加分析,本文讨论和分析了近20年来全球理论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背景下的区域海平面变化速率,利用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预测上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考虑了上海地面沉降发展的新特点,以及长江流域来沙显著减少和河口大型工程建设对上海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在流域来沙量显著减少但来水量变化不大情况下,流域大坝的坝下冲刷使得河槽刷深,河口水位降低,同时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和促淤围垦工程束狭入海口,使得潮位站水位发生变化,两者的综合效应是目前研究长江口相对海平面变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海平面变化 地面沉降 三峡工程 深水航道整治工程 促淤围垦工程 长江口 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
下载PDF
关于长江口深水航道维护条件与流域来水来沙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金鏐 虞志英 何青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6,共6页
长江口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建成后,航道回淤量得到了控制。分析其原因,长江流域进入河口的泥沙近十多年来明显减少,但河口水体含沙量并未减少。河口下段由于存在明显的泥沙再悬浮过程,泥沙活动总量远大于流域来沙量。因此,在一定时期内... 长江口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建成后,航道回淤量得到了控制。分析其原因,长江流域进入河口的泥沙近十多年来明显减少,但河口水体含沙量并未减少。河口下段由于存在明显的泥沙再悬浮过程,泥沙活动总量远大于流域来沙量。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流域来沙减少不会显著改善航道的维护条件。另一方面,河相关系分析和实测地形资料表明,近十多年来长江口内沙洲面积持续减少,分析认为应与流域来沙减少和变细有关。一段时期内,河床演变趋于活跃,增加了泥沙活动,对航道维护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深水航道 回淤 含沙量 再悬浮 河相关系分析
下载PDF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6
14
作者 金镠 虞志英 +1 位作者 张志林 钱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15,共6页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对南北槽分流口及北槽进行大规模河口整治,至2010年已分别完成了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使长江口航道水深分别达到8.51,0.0,12.5 m的治理目标。但从二期10 m水深的维护开始,尤其是2006年三期工程开工以来,航道的...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对南北槽分流口及北槽进行大规模河口整治,至2010年已分别完成了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使长江口航道水深分别达到8.51,0.0,12.5 m的治理目标。但从二期10 m水深的维护开始,尤其是2006年三期工程开工以来,航道的维护疏浚量(包括三期施工期回淤量)急速上升,且回淤沿航道的分布极不均匀;2009年加长了大部分丁坝,意图提高回淤集中航段的落潮流速,刷低滩面,减轻回淤,但效果不显著。为此,总结长江河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河口河槽演变若干问题,研究整治建筑物对北槽河槽形态、沿程水沙条件和地形的影响,初步分析造成高回淤量的原因,并从理论和方法上对河口治理工程进行了初步归纳,对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深水航道 中水河槽 河势控制 整治 放宽率 疏浚
下载PDF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仪征水道整治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寇军 《中国港湾建设》 2019年第6期41-47,共7页
为达成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的目标,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在仪征水道实施航道整治工程,采用潜堤和丁坝的形式,守护世业洲洲头及右缘低滩,限制左汊进一步发展,增大右汊中上段航槽水流动力,改善航道条件。工程实施以后,整治... 为达成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的目标,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在仪征水道实施航道整治工程,采用潜堤和丁坝的形式,守护世业洲洲头及右缘低滩,限制左汊进一步发展,增大右汊中上段航槽水流动力,改善航道条件。工程实施以后,整治建筑物掩护区内滩面淤积,左汊分流比减小2%~3%,右汊进口段航道浅段流速增加0.2 m/s左右,航道水深由10.5 m提升至12.5 m,水深条件明显改善,航道维护量较小。工程达到了航道整治目标,工程治理方案正确,航道整治效果显著,可为长江下游潮汐分汊河段航道整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 仪征水道 航道整治 整治效果
下载PDF
南沙头通道及横沙通道对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维 匡翠萍 +1 位作者 顾杰 秦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80,共6页
根据长江口南沙头通道、横沙通道和南北槽分汊口的断面水深变化及长江口南北港和南北槽的分流比变化实测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淤积的原因。结果表明,北槽深水航道上段淤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南沙头通道和横沙通道的发展对深... 根据长江口南沙头通道、横沙通道和南北槽分汊口的断面水深变化及长江口南北港和南北槽的分流比变化实测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淤积的原因。结果表明,北槽深水航道上段淤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南沙头通道和横沙通道的发展对深水航道影响最大。南沙头通道的发展在加大落潮流量的同时,对南港南岸会产生一定的冲刷,后经沙洲的阻挡,把泥沙带向南港北岸,在北槽进口段处落淤,直接影响了进入深水航道的落潮量;横沙通道由于直接贯通了北港北槽的水沙交换,因而削弱了南港和北槽之间的水沙交换,促使北槽深水航道上段产生淤积,这也是南槽河道上段刷深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南槽河道的发展必然减少了进入北槽的落潮量,进一步加剧了北槽深水航道上段的淤积。同时,科氏力与北槽南导堤分流口鱼咀工程对深水航道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成果对治理北槽深水航道淤积问题保障深水航道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头通道 横沙通道 深水航道 河势 冲淤变化
下载PDF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口岸直水道整治工程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付桂 《水道港口》 2020年第5期564-570,共7页
为达到长江口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的目标,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在口岸直水道实施航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落成洲头部潜堤及丁坝、右汊护底带;鳗鱼沙潜堤和护滩带。文章根据口岸直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的实测数据,与设计阶... 为达到长江口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的目标,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在口岸直水道实施航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落成洲头部潜堤及丁坝、右汊护底带;鳗鱼沙潜堤和护滩带。文章根据口岸直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的实测数据,与设计阶段数模物模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工程前后在河势变化、流场变化、汊道分流比变化、航道维护量等方面的实现情况。结果表明:工程实施以后,达到了预期的航道整治目标,工程治理方案合理,航道整治效果符合预期,可为长江中下游潮汐分汊河段航道整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 口岸直水道 航道整治 整治工程 效果分析
下载PDF
长江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福姜沙水道整治工程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付桂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4-110,共7页
为达成长江口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的目标,长江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在福姜沙水道实施航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福姜沙左缘丁坝、双涧沙头部潜堤、潜堤北侧丁坝及南侧丁坝。根据福姜沙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的实测数据,与设计阶段... 为达成长江口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的目标,长江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在福姜沙水道实施航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福姜沙左缘丁坝、双涧沙头部潜堤、潜堤北侧丁坝及南侧丁坝。根据福姜沙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的实测数据,与设计阶段数物模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工程前后在河势变化、流场变化、航道维护量等方面的实现情况。结果表明:1)工程实施以后,双涧沙沙头冲刷趋势得到较好的控制,上游侧沙头及潜堤北侧丁坝附近淤积明显,沙体体积明显增大。2)福姜沙左缘中上段冲淤相对稳定且总体呈现淤积态势,下段局部存在冲刷。福姜沙左缘沙体体积及面积总体有所增大,整治工程护滩固沙效果较好。3)福姜沙水道整体分流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仅整治建筑物周边水域流场存在调整。4)航道维护量有所增加。工程达到了预期的航道整治目标,工程治理方案合理,航道整治效果符合预期,可为长江中下游潮汐分汊河段航道整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 福姜沙水道 航道整治 整治工程 效果分析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航槽开挖对水流及河势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猛 朱亮 +1 位作者 张宏伟 李为华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7-111,共5页
基于试验数据和实测地形,初步分析了航槽开挖对长江口北槽水流及河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12.5 m航槽开挖引起北槽主槽尤其航槽内流速显著增加;2)在计算北槽航槽开挖后槽内流速时,乐培九公式计算结果吻合较好;3)12.5 m航槽开挖对北槽河... 基于试验数据和实测地形,初步分析了航槽开挖对长江口北槽水流及河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12.5 m航槽开挖引起北槽主槽尤其航槽内流速显著增加;2)在计算北槽航槽开挖后槽内流速时,乐培九公式计算结果吻合较好;3)12.5 m航槽开挖对北槽河势变化产生显著影响,是引起2009年以后北槽河势显著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分析评价长江口深水航道以及其它相关的航道整治工程治理效果时,应充分考虑航槽开挖所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12 5m航槽 水流 河势
下载PDF
深水航道对江苏港口的推动作用及港口发展策略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许麟 马轶玮 +1 位作者 谭志国 应翰海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13,25,共6页
长江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提升了长江干线江苏段的航道通过能力。针对江苏沿江港口如何依托深水航道推动自身发展的问题,在分析深水航道对到港船舶大型化提升、航运成本下降、运输组织优化、沿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 长江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提升了长江干线江苏段的航道通过能力。针对江苏沿江港口如何依托深水航道推动自身发展的问题,在分析深水航道对到港船舶大型化提升、航运成本下降、运输组织优化、沿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和畅洲水道航道条件、整合港口资源和优化布局、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临港产业布局、改善口岸通关政策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深水航道 江苏沿江港口 发展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