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刚果扇盆地上中新世深水水道充填结构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24
1
作者 刘新颖 于水 +2 位作者 陶维祥 胡孝林 郝立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深水水道作为深水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其内部结构及演化特征的研究对于深水油气田勘探和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钻井及3D地震资料,对刚果扇盆地上中新世深水水道的内部充填期次、结构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出... 深水水道作为深水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其内部结构及演化特征的研究对于深水油气田勘探和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钻井及3D地震资料,对刚果扇盆地上中新世深水水道的内部充填期次、结构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出发,将研究区内的水道划分为多个不同级别层序格架内形成的水道单体和水道复合体,从而对切谷内部的水道期次和组成特征进行精细表述.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水道单体自下而上发育底部滞留、滑塌充填、侵蚀水道、加积水道、天然堤和废弃水道6种沉积微相类型,整体表现为流体能量逐步降低的过程;三级水道复合体形成于复杂的多期侵蚀-充填过程,受到海平面变化、坡度及重力流流变学特征的影响,纵向演化可划分为初始侵蚀、初始充填、加积充填、后期充填和水道废弃5个阶段,各阶段切谷内充填结构和水道平面展布特征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水道 刚果扇 上中新世 充填期次 充填结构 演化阶段 沉积学 油气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荔湾井区珠江组深水扇沉积特征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昌勇 郑荣才 +3 位作者 高博禹 朱国金 胡晓庆 李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28-1637,共10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深水区为油气勘探有利区域,通过岩石学和古生物组合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珠江组下部属于典型的深水扇沉积,可划分为早期盆地扇和晚期斜坡扇两种类型,两类深水扇都以发育颗粒流、砂质碎屑流及低密度浊流等顺坡重力流...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深水区为油气勘探有利区域,通过岩石学和古生物组合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珠江组下部属于典型的深水扇沉积,可划分为早期盆地扇和晚期斜坡扇两种类型,两类深水扇都以发育颗粒流、砂质碎屑流及低密度浊流等顺坡重力流沉积为主,同时夹有少量内波和等深流等深水牵引流改造沉积。砂质碎屑流为两类深水扇水道砂体的主要沉积类型,发育有逆-正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和水平层理,粒序层内可见各种丰富的液化变形和生物逃逸构造,而水平层内发育有更多的生物钻孔和扰动现象。两类深水扇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特征有明显差异,其中盆地扇水道砂岩中普遍含硅质小砾石,水道间泥岩中含有较多保存完好的抱球虫化石,斜坡扇水道砂岩以富含炭泥屑为典型特征,水道间泥岩含有更丰富的颗石藻和抱球虫化石,其中部分抱球虫和颗石具有遭受海底溶蚀作用的现象,指示斜坡扇相对盆地扇有更大的水体深度。平面上两类深水扇具有相似的重力流沉积的分带性,都具有自陆架坡折向盆地方向由颗粒流沉积逐渐向砂质碎屑流和近源高密度浊流、远源低密度浊流等单向演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珠江组 深水扇 水道砂体 颗粒流 砂质碎屑流 浊流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在深水沉积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尹继全 衣英杰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626-2633,共8页
深水硅质碎屑岩沉积远离陆架区域,具有远源异地特征,水深大,钻井露头资料少.目前深水储层和油气的预测多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本文以孟加拉湾盆地北部深水区新近纪深水沉积体为例,通过高分辨三维地震资... 深水硅质碎屑岩沉积远离陆架区域,具有远源异地特征,水深大,钻井露头资料少.目前深水储层和油气的预测多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本文以孟加拉湾盆地北部深水区新近纪深水沉积体为例,通过高分辨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基于深水沉积体的几何外形特征和储层与围岩的阻抗差异,以地震相分析为基础,采用相干体、频谱分解数据、甜点属性体的地层切片等地震沉积学方法,对研究区内深水沉积体开展了精细的刻画,识别出了水下扇、水道复合体、天然堤-溢岸沉积、块状搬运沉积体等4种深水沉积单元,并对水下扇体和水道复合体中的砂岩储层分布进行了定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水道 水下扇 储层 地震沉积学 甜点属性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过路朵叶体特征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12
4
作者 胡孝林 于水 刘新颖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39,7,共9页
选取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区块,通过钻井、地震反射特征及地形特征分析,揭示在陆坡内发育的过路朵叶沉积储层及结构特征,建立过路朵叶发育模式,明确地形特征及沉积物源供给对过路朵叶发育及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工区内过路朵叶具... 选取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区块,通过钻井、地震反射特征及地形特征分析,揭示在陆坡内发育的过路朵叶沉积储层及结构特征,建立过路朵叶发育模式,明确地形特征及沉积物源供给对过路朵叶发育及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工区内过路朵叶具有块状充填的沉积特征,表现沉积时受低地形限制快速充填的特征;储层平面分布范围优于线性水道且具有优良的储集性能,其发育规模和平面分布主要受泥岩上拱形成的微型盆地控制,表现一个多期"充填—溢出"过程,可划分为原始地形、初始充填、后期充填、溢出、水道侵蚀等5个阶段,每个阶段沉积储层特征及平面展布特征都存在差异.此外,重力流流体密度、海平面变化对过路朵叶规模、发育位置也具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深水扇 过路朵叶 沉积特征 发育模式
下载PDF
Evolution of deep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9
5
作者 WANG Zhenfeng JIANG Tao +3 位作者 ZHANG Daojun WANG Yahui ZUO Qianmei HE Weiju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10,共10页
Ove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a number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These oil/gas fields demonstrate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 Ove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a number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These oil/gas fields demonstrate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deep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re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arge-scale clastic reservoirs. Integration between seismic and borehole data were necessary to best clarify the distribution and quality of these deepwater reservoirs. Geochemical and paleobiological evidence from discrete samples was also applied to document specif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Qiongdongnan Basin has existed as a thriving marine environment since Oligocene, when several rifting depressions develop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Qiongdongnan Basin. Triggered by the faults activities, several distinct provenances supplied the coarse sediments, transporting and depositing them in deep parts of the rifting depressions. A fan delta system then formed nearby the source in the deeper area of these rifting depressions.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Qiongdongnan gradiationally became deepwater since early Miocene. Consequently, abundances of sediments were transported from Hainan Island and Southern Uplift, and then sunk into the basin center. The submarine fans revealed by many boreholes in this area verified them as good reservoir. Because the area reached its lowest sea level at late Miocene and the Southern Uplift subsidenced under sea level, not providing any sediment, so that the carbonate mesa and biorhythms characteristic of this area also developed during this period. In the west part of Qiongdongnan Basin, sediments transported from Vietnam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the Tibetan Uplift. Consequently, a central canyon developed along the center of Qiongdongnan Basin, which has been confirmed by several boreholes as a favorable hydrocarbon reservoir.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deep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evolution is potentially highly beneficial to fut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water environment Qiongdongnan Bas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central canyon submarine fan
下载PDF
Petroleum Geology in Deepwater Settings in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a Marginal Sea:A Case Study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0
6
作者 ZHANG Gongcheng FENG Congjun +6 位作者 YAO Xingzong JI Mo YANG Haizhang QU Hongjun ZENG Qingbo ZHAO Zhao SUN R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20,共20页
Deepwate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hotspot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study of the deep waters of marginal seas is an important frontier research area.The South China Sea(SCS)is a typical marginal sea ... Deepwate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hotspot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study of the deep waters of marginal seas is an important frontier research area.The South China Sea(SCS)is a typical marginal sea that includes Paleo SCS and New SCS tectonic cycles.The latter includes continental marginal rifting,intercontinental oceanic expansion and oceanic shrinking,which controlled the evolution of basins,and the generation,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s in the deepwater basins o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northern SCS.In the Paleogene,the basins rifted along the margin of the continent and were filled mainly with sediments in marine-continental transitional environments.In the Neogene–Quaternary,due to thermal subsidence,neritic-abyssal facies sediments from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CS mainly filled the basins.The source rocks include mainly Oligocene coal-bearing deltaic and marine mudstones,which were heated by multiple events with high geothermal temperature and terrestrial heat flow,resulting in the generation of gas and oil.The faults,diapirs and sandstones controlled the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s that accumulated principally in a large canyon channel,a continental deepwater fan,and a shelf-margin del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PIR deepwater fan gas-rich sa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Wilson cycles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渐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忠涛 张向涛 +3 位作者 孙辉 石宁 张博 冯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81-89,共9页
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是陆缘深水油气勘探中的重要储层类型,是深水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和最新的钻井地质信息,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部渐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类型、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及... 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是陆缘深水油气勘探中的重要储层类型,是深水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和最新的钻井地质信息,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部渐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类型、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开展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白云凹陷渐新统整体上为海侵退积型层序组,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识别出5期坡折,各期坡折均属于沉积型坡折,受明显的波浪作用控制;陆架边缘三角洲主要发育于强制性海退期,平面上呈平行于坡折带的'豆荚'状展布,其规模和形态受相对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和海流活动综合控制;陆架边缘三角洲是坡折下方深水重力流的'转运站',陆坡规模和沉积物供给速率分别控制了重力流沉积的类型和规模,影响了由陆架边缘三角洲向深海的砂体搬运过程;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重力流沉积在白云凹陷形成大量岩性圈闭和岩性+构造型圈闭,断裂和底辟是此类圈闭油气成藏的关键。总体上,白云凹陷东部具备形成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重力流沉积的岩性圈闭条件,成藏条件优越,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陆架边缘三角洲 重力流水道 深水扇 岩性圈闭
原文传递
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海底扇储集层质量差异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敏 张佳佳 +5 位作者 王瑞峰 徐庆岩 文思颖 曹全斌 余季陶 王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1-501,共11页
以东非鲁伍马盆地X气田下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岩心、地震及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分析海底扇储集层质量差异原因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沉积组构、岩相差异及成因单元特征是研究区储集层质量差异的主控因素。在胶结作用较弱的情况下,... 以东非鲁伍马盆地X气田下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岩心、地震及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分析海底扇储集层质量差异原因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沉积组构、岩相差异及成因单元特征是研究区储集层质量差异的主控因素。在胶结作用较弱的情况下,海底扇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受控于岩石分选和泥质含量。5种主要类型岩相的物性差异与沉积组构、胶结强度密切相关,其中块状中粗砂岩相钙质胶结作用弱,物性最好,随着粒度变粗或变细储集层物性均变差。底流改造作用可形成具层理构造的岩相,极大改善微观孔隙结构与储集层物性。不同类型、位置和期次成因单元的岩相组合关系存在差异,控制海底扇储集层质量的差异分布样式,水道轴部或朵叶主体储集层物性优于水道或朵叶边缘,远源砂岩较近源砂岩分选及物性均逐渐变好。多期次砂体叠置情况下,后期比前期砂体砂泥比增加,储集层物性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海底扇 重力流 沉积组构 岩相 成因单元 储集层质量 始新统 东非鲁伍马盆地
下载PDF
印度扇深水区古—始新统烃源岩特征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8
9
作者 江凯禧 姚长华 +7 位作者 郭清正 胡云亭 赵才顺 李鸿儒 朱泽栋 何文祥 肖飞 彭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5-793,共9页
充分利用印度扇深水区及浅水陆棚区地震、测井、岩芯、地化等资料,预测了印度扇深水区古—始新统烃源岩特征,并探讨了烃源岩的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扇深水区古—始统地层主要以海进体系域为主,在始新统顶部发育厚度较薄的高位... 充分利用印度扇深水区及浅水陆棚区地震、测井、岩芯、地化等资料,预测了印度扇深水区古—始新统烃源岩特征,并探讨了烃源岩的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扇深水区古—始统地层主要以海进体系域为主,在始新统顶部发育厚度较薄的高位体系域,沉积于外陆棚深水相沉积环境,具备烃源岩发育的有利条件。古—始新统烃源岩空间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最大厚度达900 m以上。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干酪根为主,为混合型生源母质。现今凹陷内大部分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的生干气阶段。综合各地质要素分析,建立了印度扇深水区古—始新统烃源岩发育模式。在古—始新世沉积期,深水凹陷的古地理格局总体变化不大,处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带,气候湿热。在有利的有机质保存条件下,古海洋生产力和陆源有机质输入量控制了深水区古—始新统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研究结果将有效指导印度扇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机理 层序地层 烃源岩 深水区 印度扇
下载PDF
南海东部深水浊积砂岩气藏储层精细描述与连通性研究
10
作者 杨娇 戴建文 +5 位作者 董硕 杨秋飞 钟旭临 涂乙 朱璠 马睿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9,共12页
南海东部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深水重力流浊积砂岩展布复杂,砂体构型期次划分、构型单元叠置样式和连通关系直接制约气田的布井开发。以南海东部深水L气田为例开展研究,基于地震沉积学方法,运用沉积模式研究、复合水道体系构型及建模表... 南海东部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深水重力流浊积砂岩展布复杂,砂体构型期次划分、构型单元叠置样式和连通关系直接制约气田的布井开发。以南海东部深水L气田为例开展研究,基于地震沉积学方法,运用沉积模式研究、复合水道体系构型及建模表征方法,开展了基于南海深水重力流复合砂体解剖,建立了本海域深水气田浊积水道复合砂体构型划分方案,开展了单期构型砂体空间演化和展布规律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南海深水L气田浊积水道可划分为复合浊积体、复合水道和单一水道等3个级次,在气田内部平面上发育4条复合水道,纵向上发育2期河道,建立复合水道内部的沉积演化规律,明确了水道间的连通关系,并结合动态生产验证了连通关系的合理性,成功指导相邻B气田部署1口水平井,最高日产达130万方,生产效果较好。研究成果对推动周边气田开发及潜力勘探具有一定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深水浊积砂岩 重力流沉积 水道复合体系 水道化朵叶 深水扇
下载PDF
深水沉积及海底扇相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喜玲 刘君荣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13年第5期30-33,5,共4页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不断推进,海洋深水区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新热点。海底扇作为深水区油气主要储集体,其独特的深水沉积相模式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而其沉积相模式的复杂性也是研究者久攻不克的难点。从"深水沉积&q...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不断推进,海洋深水区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新热点。海底扇作为深水区油气主要储集体,其独特的深水沉积相模式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而其沉积相模式的复杂性也是研究者久攻不克的难点。从"深水沉积"研究历史及进展着手,分析不同时期"海底扇"理论的成因机理、沉积模式的异同点,总结了深水沉积研究的不断发展与逐步深入的历程,深水海底扇的成因机理、沉积模式仍是需要继续探索解决的海洋石油地质科学中的难点问题,对深水扇沉积内幕结构的认识已经从早期对现象的描述发展到探究其沉积的动力学机理。同时,基于大量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越来越多的接近实际的深水海底扇模型得以建立,为深水油气勘探中海底扇储层的有效预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海底扇 成因机理 沉积模式
下载PDF
井震结合分析页岩油“甜点”沉积特征及分布——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下甜点”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映艳 陈轩 +6 位作者 高阳 邓远 彭寿昌 张方 雷祥辉 尹太举 陶鑫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页岩油“甜点”储层多与暗色泥岩薄互层产出,对其沉积形态认识及分布刻画难度大。基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下甜点”段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甜点”沉积相类型,井震结合对比分析“甜点”空间形态及分布。研究表明:1)页岩... 页岩油“甜点”储层多与暗色泥岩薄互层产出,对其沉积形态认识及分布刻画难度大。基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下甜点”段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甜点”沉积相类型,井震结合对比分析“甜点”空间形态及分布。研究表明:1)页岩油“甜点”为湖泊深水扇相成因。其中:中扇亚相主要为细—粉砂岩,发育粒序层理、块状层理及爬升波纹层理等;单层厚度在1.30~3.80 m,平均为2.20 m;核磁孔隙度为6.0%~12.3%,平均为9.0%。外扇亚相主要为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发育爬升波纹层理及变形构造等沉积构造;单层厚度在0.50~1.40 m,平均为0.92 m;核磁孔隙度为3.5%~7.8%,平均为5.2%。2)在平行物源方向的地震剖面上,见低角度前积地震反射,前积体被沉积坡折带分隔,分别解释为中扇与外扇亚相;在垂直物源方向的地震剖面上,中扇为弱振幅充填地震相,外扇为中振幅亚平行披覆地震相。3)朵叶体从南部J40井区向北推进,发生侧向迁移,在沉积坡折带之下形成多个外扇分支朵叶体,中扇与外扇朵叶体长宽相近,其沉积规模可以超过10 km。研究认为,井震结合分析能够有效指导页岩油“甜点”刻画,提出的“甜点”储层沉积形态及分布对芦草沟组页岩油高效开发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甜点” 深水扇 沉积形态 地震相 芦草沟组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宝岛—长昌凹陷三亚组三角洲—深水扇发育特征与物源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晏英凯 韩银学 +4 位作者 马明 陈国俊 吕成福 杨海长 陈莹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65-1573,共9页
应用新采集的2D/3D地震数据和测录井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宝岛—长昌凹陷三亚组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的演化特征与分布规律,探讨了其物源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宝岛—长昌凹陷三亚组发育2个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 应用新采集的2D/3D地震数据和测录井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宝岛—长昌凹陷三亚组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的演化特征与分布规律,探讨了其物源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宝岛—长昌凹陷三亚组发育2个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凹陷中央发育一个大型深水扇。宝岛凹陷北坡三角洲沿北西—南东向展布,形态特征为南西窄、北东宽,面积约6 000km2,长昌凹陷北坡三角洲沿近南北向展布,面积约2 900km2,三角洲沉积物来源主要为海南岛地区。2个三角洲前缘位置均发育深水扇,展布方向与上游三角洲大致相同;宝岛—长昌凹陷中央发育一个呈"纺锤形"东西向展布的大型深水扇,面积约1 760km2,沉积物来源为长昌凹陷东侧隆起区。沉积体系的发育控制因素主要有构造运动、古地貌、物源供给量等。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的发现,将为宝岛—长昌凹陷深水区中层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岛—长昌凹陷 三亚组 三角洲 深水扇 沉积演化特征
原文传递
应用陆坡形态—迁移轨迹组合法寻找大型富砂深水扇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亮 于水 +3 位作者 胡孝林 赵红岩 陈宇航 赵千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2-100,共9页
在海外选区研究阶段,盆地勘探程度极低,资料贫乏,导致常规深水沉积分析工作很难开展。而陆坡形态与陆坡迁移轨迹富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可借助二者的组合对深水沉积进行宏观分析。以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陆坡形态—迁移轨迹组合法寻找... 在海外选区研究阶段,盆地勘探程度极低,资料贫乏,导致常规深水沉积分析工作很难开展。而陆坡形态与陆坡迁移轨迹富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可借助二者的组合对深水沉积进行宏观分析。以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陆坡形态—迁移轨迹组合法寻找大型富砂深水扇的有利发育区。A盆地发育上升型、平直型、下降型三种陆坡迁移轨迹类型,其中平直—下降型迁移轨迹对应的陆坡进积距离更大,更有利于发育大型深水扇沉积;同时A盆地发育上凸型、下凹型、直线型和坡坪型四种陆坡类型,上凸型与下凹型陆坡的坡度更缓,宽度更大,更有利于重力流的砂泥分异,从而形成富砂深水扇沉积。将同一时期的大型、富砂深水扇的有利分布区相叠合,重叠区域即为该时期大型富砂深水扇的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东部拐角带与盆地西部。同时应用组合法还可建立盆地漂移期的沉积演化模式,分析漂移期沉积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坡形态 陆坡迁移轨迹 组合法 深水扇
下载PDF
Quality variation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deepwater submarine-fan reservoirs,Rovuma Basin,East Africa 被引量:1
15
作者 WANG Min ZHANG Jiajia +5 位作者 WANG Ruifeng XU Qingyan WEN Siying CAO Quanbin YU Jitao WANG L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3期560-571,共12页
The mechanisms causing quality variations and key control factors of submarine-fan reservoirs in the gas field X of the Rovuma Basin,East Africa are analyzed based on core and well-log data in this paper.Depositional ... The mechanisms causing quality variations and key control factors of submarine-fan reservoirs in the gas field X of the Rovuma Basin,East Africa are analyzed based on core and well-log data in this paper.Depositional fabric,lithofacies differ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enetic units a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of reservoir quality variations.In the case of weak cementation,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submarine-fan reservoirs are controlled by grain sorting and clay content,respectively.Reservoir quality variations for 5 main lithofacies are related to variable depositional fabrics and calcite cementation.Among them,massive medium-coarse sandstones with weak cementation have the highest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and coarser or finer sandstones have poorer reservoir quality.The existence of bottom current can develop laminated sandstones,improving the por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greatly.Lithofacies vary among different types,locations and stages of genetic units,and they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ubmarine-fan reservoir quality: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hannel shaft or lobe main body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hannel or lobe edge.The sandstone sorting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gradually improved from near-source to far-source.When multi-stage sand bodies are superimposed,the sand-mud ratio in the later stag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earlier stage,mak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get better in the later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water submarine fan gravity flow depositional fabric lithofacies genetic unit reservoir quality EOCENE Rovuma Basin East Africa
下载PDF
陆相湖盆陡坡带砂砾岩扇体的沉积模式及地震识别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金铎 于建国 孙明江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0-47,共8页
砂砾岩扇体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建立了各种扇体的沉积模式和地震识别模式,根据外形特征和内部反射结构可以直接识别扇体。砂砾岩体从发育位置上可以分为湖屋型、阶地型和断崖型三类;从成因上也可分为近岸水下... 砂砾岩扇体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建立了各种扇体的沉积模式和地震识别模式,根据外形特征和内部反射结构可以直接识别扇体。砂砾岩体从发育位置上可以分为湖屋型、阶地型和断崖型三类;从成因上也可分为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水下油积扇三种类型。同时利用等时水平切片可以研究凸起的起伏形态即沟谷的发育情况及水系分布,预测砂砾岩体的发育位置和展布规律,并指出了沟一扇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扇体 油气勘探 地震识别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南海东部海域自营勘探实践与成效 被引量:29
17
作者 刘再生 施和生 +2 位作者 杨少坤 朱明 庞雄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0,共10页
南海东部海域大规模的油气勘探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对外合作,通过引进国际石油公司的技术和资金开展合作勘探,探明了惠州、西江、流花等油田群,创造了该探区油气储量发现的第一个高峰,并在1996年实现了原油年产量超过1 000万m3,成... 南海东部海域大规模的油气勘探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对外合作,通过引进国际石油公司的技术和资金开展合作勘探,探明了惠州、西江、流花等油田群,创造了该探区油气储量发现的第一个高峰,并在1996年实现了原油年产量超过1 000万m3,成为当时我国第四大原油生产基地。上世纪末期,由于勘探难度增加、勘探成效下降,许多外方合作者相继撤出合作区,合作勘探陷入低谷。2000年开始,南海东部海域展开了大规模的自营勘探,以自营促进合作。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实践,在深水区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以"珠江深水扇"砂岩和以陆架边缘三角洲砂岩为储层的大、中型天然气田群;在新区、"新层系"(新近系浅层)获得勘探突破,发现了恩平油田群;同时,在勘探成熟区挖潜增产效果明显。由于自营勘探成效显著,南海东部海域油气储量发现出现了第二个高峰,为"再建一个南海东部"——到2015年实现油气产量2 000万m3(油当量)奠定了储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海域 自营勘探 勘探成效 天然气田群 珠江深水扇
下载PDF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成藏机理——以车66扇体为例 被引量:19
18
作者 范振峰 毕彩芹 丁俊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9-42,共4页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多类型、多期次的砂砾岩扇体,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蕴藏着巨大的勘探潜力。车66等井的钻探表明,深水浊积扇体往往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和含油性,是砂砾岩勘探的优选目标。通过地质分析与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对...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多类型、多期次的砂砾岩扇体,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蕴藏着巨大的勘探潜力。车66等井的钻探表明,深水浊积扇体往往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和含油性,是砂砾岩勘探的优选目标。通过地质分析与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扇体的沉积特征作了较为深入地分析,指出车66等井所钻遇的是一套具有"自生自储"特征的岩性油藏,具有2期成藏、晚期为主的特点,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扇体的储集物性,而储集物性则受到溶蚀作用、异常高压和沉积相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坡带 深水浊积扇 岩性油藏 异常高压 车镇凹陷
下载PDF
南海西北次海盆深水扇系统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睿 周江羽 +5 位作者 张莉 刘晓峰 韦振权 钱星 帅庆伟 廖锦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6-716,共11页
基于高品质二维地震资料的分析解释,在南海西北次海盆深海平原区识别出大规模深水扇系统。深水扇系统上扇为限制性水道复合体发育区,中扇为多期扇体垂向叠置区,下扇则以水道—朵体沉积为主。琼东南中央峡谷—水道是本区深水扇系统的主... 基于高品质二维地震资料的分析解释,在南海西北次海盆深海平原区识别出大规模深水扇系统。深水扇系统上扇为限制性水道复合体发育区,中扇为多期扇体垂向叠置区,下扇则以水道—朵体沉积为主。琼东南中央峡谷—水道是本区深水扇系统的主要物源通道,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红河、北部陆架—陆坡以及中西沙隆起区。本区深水扇系统可基本划分为晚中新世(Ⅰ)、中新世(Ⅱ和Ⅲ)以及第四纪(Ⅳ和Ⅴ)五期。各期深水扇的空间展布受到先存地形和物源供给强度的控制,双峰海山将深水扇系统分隔为南北两部分,早期沉积的扇体改变了后期扇体沉积地形。在丰富物源供给下,水道的冲溢频率较高,各个深水扇之间存在明显的侧向上叠迁移特征。沉积物源和南海北部"三段式"陆坡地形控制着整个南海北部深水扇系统的发育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扇 琼东南中央水道 西北次海盆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孟加拉湾若开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结构单元类型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13
20
作者 马贵明 马宏霞 +4 位作者 邵大力 范国章 刘艳红 丁梁波 孙辉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51,共11页
利用多个地震数据体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了孟加拉湾若开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不同沉积结构单元类型(峡谷、水道及水道复合体、天然堤—漫溢沉积、朵体以及块体搬运沉积)的典型地震响应特征、及其发育的位置,构建了研究区陆架—陆坡—盆底... 利用多个地震数据体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了孟加拉湾若开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不同沉积结构单元类型(峡谷、水道及水道复合体、天然堤—漫溢沉积、朵体以及块体搬运沉积)的典型地震响应特征、及其发育的位置,构建了研究区陆架—陆坡—盆底的沉积结构单元演化模式。研究表明,一个深水沉积体系垂向上自下而上的组合样式为:底部块体搬运沉积及厚层大规模朵体沉积,上覆水道复合体沉积,之后为水道—天然堤复合体沉积、以及一些小规模朵体沉积,顶部为薄层深海泥岩沉积。横向上自陆架向深海盆地的发育模式表现为:陆架/上陆坡峡谷—上陆坡侵蚀型水道—下陆坡侵蚀沉积型水道—沉积型水道—盆地朵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扇 若开盆地 深水沉积体系 结构单元 沉积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