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油气成藏 被引量:80
1
作者 张功成 屈红军 +3 位作者 刘世翔 谢晓军 赵钊 沈怀磊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3-545,共13页
南海边缘海构造旋回包括古南海形成与萎缩及新南海形成与萎缩2个旋回。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盆地分布与性质,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南沙地块区盆地为漂移裂谷盆地,南部为复合型活动大陆边缘挤压盆地,西部为转换大陆... 南海边缘海构造旋回包括古南海形成与萎缩及新南海形成与萎缩2个旋回。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盆地分布与性质,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南沙地块区盆地为漂移裂谷盆地,南部为复合型活动大陆边缘挤压盆地,西部为转换大陆边缘剪切拉张盆地,东部为俯冲大陆边缘增生楔盆地,深水区盆地主要分布在陆坡区和南沙地块上。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主力烃源岩发育与类型,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发育始新世陆相、渐新世早期海陆过渡相、渐新世晚期海相3套烃源岩;南沙漂移裂谷盆地发育晚白垩世—早渐新世1套陆源海相烃源岩;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发育渐新世、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3套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南海西部大陆边缘深水区发育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3套海陆过渡相烃源岩。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大型储集体的形成,南海北部深水区发育4套储集体以深海扇为主,南沙地块发育2套储集体以三角洲与生物礁为主,南海南部以深水扇和生物礁为主;在大河入海口前缘的区域形成大型水道砂体等碎屑岩储集体,在隆起区形成生物礁滩。边缘海旋回控制深水区储盖组合,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油气成藏组合主要为渐新统—上新统,南沙地块区主要为始新统—渐新统下部,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成藏组合为渐新统—上新统,南海西部大陆边缘深水区成藏组合为渐新统—中新统。南海深水区主要油气藏类型与构造圈闭、深水扇及生物礁相关。南海深水区成盆、成烃、成藏特征受控于边缘海构造旋回,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海构造旋回 盆地类型 烃源岩 深水扇 生物礁 生烃凹陷 成藏组合 深水区
下载PDF
关于南海北部深水重力流沉积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6
2
作者 庞雄 柳保军 +2 位作者 颜承志 刘军 李元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4-119,共6页
深水沉积主要泛指陆架以外的沉积,尤以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受到深水油气勘探界的关注,它的沉积成因、过程和相组成均与河流、三角洲、浅海等牵引流沉积有很大的差异。当前南海北部大规模深水勘探已经全面展开,正确认识深水重力流沉... 深水沉积主要泛指陆架以外的沉积,尤以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受到深水油气勘探界的关注,它的沉积成因、过程和相组成均与河流、三角洲、浅海等牵引流沉积有很大的差异。当前南海北部大规模深水勘探已经全面展开,正确认识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油气勘探对深水重力流沉积缺乏勘探实践,目前对深水重力流沉积有不同的理解,如深水重力流沉积一定要在多深的水下沉积,深水重力流沉积的判识一定要有深水环境的标志,深水重力流沉积作用保留在地层中的沉积层理构造特征一定是重力流流态的等。通过南海北部深水实钻资料和沉积体系的研究,认为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偶发而动、沿坡搬运、择低而积、有限分布的特点。陆架坡折带以外的粗陆源碎屑沉积以重力流沉积成因为主,低位体系域的重力流更易于发育砂岩储层。陆坡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的特点表明储层识别是深水勘探的关键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 储层 陆架坡折带 白云深水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志留系龙马溪组一段深层页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红岩 施振生 +1 位作者 孙莎莎 张磊夫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5,共10页
深层页岩储层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针对四川盆地及周缘龙马溪组一段深层页岩,系统开展了X-衍射全岩(XRD)、总有机碳(TOC)、大薄片及氩离子抛光大片成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浅层页岩,深层页岩储层具有高硅质和低TOC含量、... 深层页岩储层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针对四川盆地及周缘龙马溪组一段深层页岩,系统开展了X-衍射全岩(XRD)、总有机碳(TOC)、大薄片及氩离子抛光大片成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浅层页岩,深层页岩储层具有高硅质和低TOC含量、低粉砂纹层含量、高孔隙度和更有效的孔隙网络特征。由浅层至深层,页岩硅质含量由30%增至62%。相应地,碳酸盐含量由32%降至14.3%,粘土矿物含量由33%降至7.8%,TOC含量由7.1%降至4.25%。深层页岩储层发育条带状粉砂纹理,与浅层页岩相比,其粉砂纹层含量减少、单层厚度减薄。黑色页岩发育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由浅层至深层,页岩总面孔率由1.6%增至10.8%,有机孔和无机孔均明显增加,且微裂缝占比由1%增至12%。深层页岩储层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相互连通,形成有效的孔隙网络。深层高硅质含量、高孔隙度和更有效的孔隙网络与生物成因硅有关,低TOC含量与远离物源有关,低粉砂纹层含量与水深较大有关。生物成因硅在成岩过程中可形成大量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且其可有效保存孔隙。有机质的生成受营养物质供给影响,远离物源区营养供给较少。粉砂纹层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深层不利于碳酸盐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机制 深水陆棚 储层特征 含气页岩 龙马溪组 志留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近系沉积特征与有利储盖组合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俊良 左倩媚 +2 位作者 解习农 张成 钟泽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9-116,共8页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具有准被动大陆边缘性质,其深水区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综合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从层序地层研究出发,探讨了等时地层格架内新近系储层沉积特征,总结了浅水(陆表海)背景和深水(陆坡)背景下的储层沉积模式。根据储盖...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具有准被动大陆边缘性质,其深水区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综合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从层序地层研究出发,探讨了等时地层格架内新近系储层沉积特征,总结了浅水(陆表海)背景和深水(陆坡)背景下的储层沉积模式。根据储盖层沉积背景,并结合已有钻井资料,指出深水区新近系主要发育深水沉积和浅水沉积两大类型储盖组合:浅水背景储盖组合,包括梅山组—三亚组低位扇砂体+浅海相泥岩、梅山组生物礁灰岩+深海相泥岩;深水背景储盖组合,包括莺歌海组—黄流组浊积水道砂体+深海相泥岩、莺歌海组高位三角洲砂体+半深海相泥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储层预测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盖组合 深水区 储层模式 新近系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地震分频处理技术预测深水储集体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静静 刘震 +2 位作者 齐宇 彭俊 孙晓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7,共8页
地震资料分频处理技术是一种比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更有效改善数据体成像效果的方法,以分频处理后数据体为载体,进行地震属性及地层切片分析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储集体的边界,还可以清晰地刻画储集体内部细微结构。利用改进的Morlet... 地震资料分频处理技术是一种比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更有效改善数据体成像效果的方法,以分频处理后数据体为载体,进行地震属性及地层切片分析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储集体的边界,还可以清晰地刻画储集体内部细微结构。利用改进的Morlet小波作为母小波函数地层建立分频处理函数,对原始资料进行分频处理后存在波形特征十分清晰、能量也很强的优势成像频段,成像效果最佳的优势频段的地震剖面分辨率较高,成像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对二维地震资料分频处理,在优势频段内可以识别出原始地震数据无法识别的地质体。进一步以优势频段分频处理三维地震数据体开展全新的层位追踪,并结合地震属性分析进行储集体分布预测,与原始地震资料属性分析进行的储集体预测结果相比,发现分频处理后储集体预测的砂体展布及其边界更为精准,内部细节刻画更为清晰,与钻井结果的吻合度也更高。显然该方法在提高深水储集体预测精度方面具有相当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MORLET小波 分频处理 优势频段 深水储集体
下载PDF
甜点及其融合属性在深水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曾勤 王英民 +1 位作者 白广臣 龚承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158-162,共5页
在当今世界深水勘探油气勘探热潮中,深水储层的研究和预测更受注目。利用多种地震属性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甜点属性是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识别砂体的一种新技术。甜点值是反射强度与均方根频率的比值,能有效地预测深... 在当今世界深水勘探油气勘探热潮中,深水储层的研究和预测更受注目。利用多种地震属性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甜点属性是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识别砂体的一种新技术。甜点值是反射强度与均方根频率的比值,能有效地预测深海沉积中的孤立砂体。研究发现,甜点结合地震相波形分类、相干体技术可以预测储层的沉积类型、砂体展布特征;甜点和相干的融合属性可以清晰确定岩性类型和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点 融合属性 相干 波形分类 深水储层
下载PDF
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探讨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阳 薛兆杰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被认为代表了21世纪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与丰富的油藏生产动态资料信息联合,提高了地球物理对油藏描述的精度,对于提高油藏的储量动用程度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油气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岩性油气藏、深层...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被认为代表了21世纪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与丰富的油藏生产动态资料信息联合,提高了地球物理对油藏描述的精度,对于提高油藏的储量动用程度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油气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岩性油气藏、深层超深层、深水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是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内的主要勘探开发方向。针对我国油气藏特点和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需求,总结了中石化近年来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以多尺度资料联合高精度成像、储层反演和油藏建模为核心的油藏描述技术,以油气藏流体监测为主的动态监测及分析技术,以随钻、微地震为主的工程优化技术。讨论了技术的发展方向,注重挖掘油田开发信息,井、震、动、模等一体化联合和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应用,攻关井中地震技术,研发解释、建模油藏工程一体化应用平台,发展随钻地震、微地震及动态监测技术,推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地球物理 岩性油气藏 深层超深层 深水 非常规 储层反演 油藏建模
下载PDF
基于浅层地震的三维训练图像获取及应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文彪 段太忠 +3 位作者 郑磊 刘志强 许华明 赵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30-1037,共8页
多点地质统计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其中训练图像的获取是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了储层模拟的精度和可靠程度。基于浅层高频地震信息,对浅层水道沉积的形态特征及定量规模展开研究,并通过相似性类比作为原型模型,指导深层油田区水道砂体形态... 多点地质统计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其中训练图像的获取是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了储层模拟的精度和可靠程度。基于浅层高频地震信息,对浅层水道沉积的形态特征及定量规模展开研究,并通过相似性类比作为原型模型,指导深层油田区水道砂体形态规模统计,并在高精度反演数据基础上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定量化三维训练图像;以此为基础,借助petrel软件平台,通过设置训练图像不同网格大小,分析了其对多点地质统计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方法得到的训练图像真实可靠,模拟结果均忠实于井点数据,且砂体整体分布特征具有受训练图像约束的特点,当三维训练图像与实际模拟区网格大小一致时,模拟结果最能体现不同微相间的空间结构与几何特征。本文提供了一个训练图像获取的新思路,对具有相同地质条件的其他深水沉积微相类型的模拟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训练图像 原型模型 多点地质统计学 深水水道 储层模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7深水浊积特征与储层发育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建民 王佳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19,共9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深水湖盆储层成因及油气勘探潜力问题,依据录井、测井、实验及试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LM井区长7油层组深水浊积相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M井区长7油层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3个亚油... 为了进一步探讨深水湖盆储层成因及油气勘探潜力问题,依据录井、测井、实验及试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LM井区长7油层组深水浊积相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M井区长7油层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3个亚油层组和4个小层,下部长73亚油层组发育大套油页岩,中上部长72和长71亚油层组发育大套浊积岩和典型的鲍马序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深水浊积层序,且可划分出浊积中扇、浊积下扇及深水盆地共3个亚相,以及浊积水道、水道间漫流、水道前缘漫流、浊积末梢、泥页岩及油页岩等6个沉积微相。该大型浊积扇体以浊积中扇为主体,且受西南单一物源及水系控制,砂体的连续性、连通性及复合性均较好,成为长7深水有效储层发育的主要成因类型;油气显示及产能良好,勘探开发潜力较大,是深水相区油气勘探开发的有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储层 浊积扇 长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全球5个深水盆地带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功成 冯杨伟 屈红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26,共16页
深水油气是当今世界勘探的三大热点之一。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海洋深水油气盆地沿“三竖两横”5个巨型带分布,“三竖”是近南北走向的大西洋陆缘深水盆地带、东非陆缘深水盆地带、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两横”是近东西走向的新特... 深水油气是当今世界勘探的三大热点之一。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海洋深水油气盆地沿“三竖两横”5个巨型带分布,“三竖”是近南北走向的大西洋陆缘深水盆地带、东非陆缘深水盆地带、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两横”是近东西走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陆缘深水盆地带与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在以上5个盆地带均有巨型—大型油气区发现,共15个。研究发现,巨型—大型油气区形成受三大因素控制。首要因素是发育世界级烃源岩,包括大型湖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3类烃源岩,其中湖相烃源岩主要发育于南大西洋陆缘盆地,海相烃源岩分布在北大西洋陆缘盆地、东非陆缘盆地等海湾环境,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陆缘盆地和新特提斯构造域陆缘盆地大型煤系河流三角洲。第二个因素是发育世界级优质储层,包括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类:碎屑岩储层主要是受大型河流—三角洲控制发育的浊积扇,碳酸盐岩主要与介壳灰岩等有关。第三个因素是世界级圈闭群发育,包括盐构造圈闭、重力滑脱构造圈闭、巨型逆冲退覆构造圈闭、大型浊积体岩性圈闭等。全球海洋深水盆地勘探具有不平衡、不充分特征,存在战略拓展、战略突破、战略发现和战略准备4个战略领域。战略拓展方向包括已证实巨型—大型油气区已证实的富油气成藏组合,是目前获取储量的主要领域,是投资风险小、见效快的投资方向。战略突破方向主要包括已证实巨型—大型油气区的新成藏组合,是烃源岩条件已证实的领域,实现商业性发现的风险小。战略发现方向是已有油气显示或潜在商业发现的潜在油气区,存在规模性发现的潜力。战略准备方向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但存在大发现可能的区域。总体看,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区 盆地带 巨型—大型油气区 世界级烃源岩 世界级储层 世界级圈闭群 油气田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凹陷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郭明刚 苟再辉 +4 位作者 孙志鹏 朱继田 何丽娟 江汝锋 李涛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42,共9页
勘探已证实陵水凹陷浅层新近系发育中央峡谷莺歌海组—黄流组有效天然气成藏组合。渐新统崖城组煤系是陵水凹陷的主力气源岩,也可为陵水凹陷南部提供烃源。渐新统上部陵水组一段—中新统下部三亚组二段发育扇三角洲、浊积水道、海底扇... 勘探已证实陵水凹陷浅层新近系发育中央峡谷莺歌海组—黄流组有效天然气成藏组合。渐新统崖城组煤系是陵水凹陷的主力气源岩,也可为陵水凹陷南部提供烃源。渐新统上部陵水组一段—中新统下部三亚组二段发育扇三角洲、浊积水道、海底扇砂岩储层,砂体富集的主控因素是凹陷边界断裂转换带、断阶带及构造坡折。陵水凹陷南部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陵水凹陷生成的烃类通过断裂、砂体向南侧发生垂向与侧向运聚。综合储层、运移及圈闭条件等因素,优选出陵南斜坡反向断阶构造带为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陵水凹陷 深水沉积 砂岩储层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深水局部限制型水道复合体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以东非鲁武马盆地始新统为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辉 范国章 +7 位作者 邵大力 左国平 刘少治 王红平 马宏霞 许小勇 鲁银涛 闫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40-1450,共11页
东非鲁武马盆地始新统水道砂岩储层为深水沉积环境下的重力流沉积,水道复合体具有单侧迁移、多级别侵蚀充填的特征。应用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三维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研究水道复合体,厘清了水道复合体的沉积相与级别之间的关系,... 东非鲁武马盆地始新统水道砂岩储层为深水沉积环境下的重力流沉积,水道复合体具有单侧迁移、多级别侵蚀充填的特征。应用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三维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研究水道复合体,厘清了水道复合体的沉积相与级别之间的关系,将始新统局部限制型水道复合体细分为3个亚相、3个级别和4个沉积期次,描述了4期复合水道的演化过程,分析了水道复合体的沉积单元类型、沉积期次以及距水道口距离对储集层性质的影响。鲁武马盆地始新统水道复合体由复合底层、主要限制水道充填和溢岸楔3种沉积亚相组成。水道充填沉积可以细分为水道复合体、复合水道以及水道3个级别。受底流作用影响,复合水道内部以及由早向晚演化的不同期次的复合水道间均呈现由北向南侧向迁移的特征,储集层类型以连片发育的叠置水道为主。始新统局限型水道复合体的储层性质与沉积期次、沉积单元类型和距水道口距离密切相关。砂岩储层主要发育于叠置水道和弯曲水道沉积内,叠置水道是最有利的储层类型。水道沉积越早、单砂层越厚,沉积越晚、物性越好,距水道口越近、储层厚度越大、孔隙度越低。泥质含量及渗透率随延伸距离变化关系比较复杂。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深化深水水道复合体沉积储层研究,而且适用于开发前期地质模型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水道 水道复合体 深水沉积 储层特征 始新统 鲁武马盆地
下载PDF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Deep-Water Canyon Systems along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被引量:8
13
作者 Hui Chen Xinong Xie +3 位作者 Kainan Mao Yunlong He Ming Su Wenyan Zh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808-819,共12页
Submarine canyon systems are sites for coarser clastic sediment accumulations in the deep-water domains, having the most potential for hydrocarbon reservoir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2 D/3 D sei... Submarine canyon systems are sites for coarser clastic sediment accumulations in the deep-water domains, having the most potential for hydrocarbon reservoir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2 D/3 D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large deep-water canyon systems on the South China Sea northern margin have been analyzed. The Central Canyon System has a deep incision geomorphology extending from east to west, featured by distinct canyon segmentations, multi-provenance sediment supplies and multi-stage canyon fillings. The Pearl River Canyon System’s for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arl River Delta. Its vertical stacking and migrating canyon patterns have changed over time. The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s and evolution of the recent Penghu-Gaoping Canyon System respond to tectonic movements along the Taiwan-Luzon convergent continental margin.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se three canyon systems include the tectonic setting, sediment supply, sea level change and paleo-geomorphology, among which the former two are dominant. The Penghu-Gaoping Canyon System formed along the subduction structural zone, directly indicating a typical tectonic origin. Numerous seismic data show that the Central Canyon and Pearl River Canyon systems are obviously affected by tectonics, associated local topography and sediment sup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water canyon system turbidite channel deep-water reservoir north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巴西桑托斯盆地深水大油田勘探实践与理论技术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文渊 史卜庆 +6 位作者 范国章 汪望泉 王红平 王景春 左国平 王朝锋 杨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7-237,共11页
分析研究巴西桑托斯盆地油气勘探历程及勘探实践成果,利用地震、重磁、钻井等资料,系统研究总结了巴西桑托斯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理论认识和勘探关键技术进展。提出盆地“两隆三坳”构造格局及阿—乌隆起带控藏的认识,认为裂谷期主烃源灶... 分析研究巴西桑托斯盆地油气勘探历程及勘探实践成果,利用地震、重磁、钻井等资料,系统研究总结了巴西桑托斯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理论认识和勘探关键技术进展。提出盆地“两隆三坳”构造格局及阿—乌隆起带控藏的认识,认为裂谷期主烃源灶控制油气富集区带、古构造控制湖相碳酸盐岩储集层规模和质量、连续厚层盐岩控制油气聚集与保存,揭示了CO_(2)充注改造油气藏过程和机理。研发了层控、相控盐下构造变速成图、湖相碳酸盐岩储集层预测、侵入岩和喷发岩分布预测、湖相碳酸盐岩烃类检测以及超临界状态CO_(2)流体测井识别等5项勘探关键技术。上述理论认识与技术方法为中国石油巴西深水项目超大型油田的发现和探明提供重要支撑,对桑托斯盆地及相似领域的深水大型油田勘探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盐岩 深水油田 火成岩 储集层预测 烃类检测 超临界CO_(2) 桑托斯盆地 巴西
下载PDF
东非鲁武马盆地气藏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辉 王红平 +6 位作者 丁梁波 左国平 许小勇 鲁银涛 刘少治 庞旭 吴佳男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2期23-32,共10页
深水是全球油气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寻找深水油气富集区可以大幅促进油气勘探开发进程。通过分析和解剖东非鲁武马盆地已发现气藏的分布特征,总结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鲁武马盆地古新世—渐... 深水是全球油气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寻找深水油气富集区可以大幅促进油气勘探开发进程。通过分析和解剖东非鲁武马盆地已发现气藏的分布特征,总结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鲁武马盆地古新世—渐新世主力含气层系的沉积类型与气藏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发育构造–断层气藏、岩性–构造气藏以及岩性气藏这3种主要气藏类型。气藏平面局部聚集、垂向多层叠置,表现出前渊缓坡汇聚、中–中高孔隙度浊积砂富集、高位体系域封盖的特征。控制盆地油气的富集有5个主要因素:①独特的三角洲改造型盆地的两期裂谷烃源岩为盆地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来源;②充足的物源、窄陡的陆架边缘地貌以及底流作用,促成了厚层、粗粒、洁净的深水沉积储层的发育;③多期海侵形成的区域盖层及重力流沉积的细粒组成,构成了多个独立气藏的有效盖层;④东非沿海盆地陆上抬升作用间接促进大气田圈闭的形成;⑤断层的性质、活动期次等对天然气的输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气藏类型 气藏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东非鲁武马盆地 非洲
下载PDF
时移地震技术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 ——以西非深水扇A油田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筱 杨希濮 +3 位作者 肖鹏 吕文睿 张昕 段瑞凯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8-547,共10页
A油田海上深水浊积砂岩油藏开发中井数少且井距大,井控程度较低,存在连通性难判断、水淹范围及程度难刻画、剩余油难预测等问题。时移地震技术基于分析不同时间点三维地震数据的波阻抗差异,可有效弥补井资料不足的问题,成为油田生产优... A油田海上深水浊积砂岩油藏开发中井数少且井距大,井控程度较低,存在连通性难判断、水淹范围及程度难刻画、剩余油难预测等问题。时移地震技术基于分析不同时间点三维地震数据的波阻抗差异,可有效弥补井资料不足的问题,成为油田生产优化及调整挖潜的重要手段。以西非某典型深水扇油田为例,采用动静结合的思路,将时移地震与构造断裂、储层预测、井网分布、生产动态研究相结合,探讨时移地震在深水浊积挥发性油藏中的有效应用,为该类油田的时移地震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表明,时移地震与断距结合,在判断断层封堵性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有效厘清开发矛盾,指导调整井的部署;时移地震与沉积相及储层预测相结合,可有效刻画出水驱前缘、表征水淹程度,明确生产优化方向;时移地震与井点泥岩隔夹层结合,可准确判断层间连通性,指导措施优化;综合构造断裂、沉积相分布、储层结构和井网等信息,可以实现对剩余油的有效预测并指导油田调整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浊积 挥发性油藏 时移地震 水驱开发 应用实践
下载PDF
碎屑岩成岩拉平处理及沉积作用控制储层物性的定量表征——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家豪 彭光荣 +2 位作者 柳保军 郑金云 杨飞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15-123,共9页
沉积和成岩是碎屑岩储层物性的2个主控因素。沉积物粒度、结构、沉积相及搬运介质的流态制约着储层原生孔隙的发育,并影响着后续成岩作用的路径。然而,由于沉积之后长期的成岩作用影响,沉积对储层物性控制的定量表征难以实施。为此,提... 沉积和成岩是碎屑岩储层物性的2个主控因素。沉积物粒度、结构、沉积相及搬运介质的流态制约着储层原生孔隙的发育,并影响着后续成岩作用的路径。然而,由于沉积之后长期的成岩作用影响,沉积对储层物性控制的定量表征难以实施。为此,提出了将物性数据校正至相同成岩作用水平——成岩作用拉平处理的思路。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32口钻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研究,分析了孔隙度、渗透率交会图及其随埋深的变化规律,识别了异常热演化、浅层钙质胶结和深部次生溶蚀等局部异常成岩作用,剔除了受影响的样品数据。根据拟合地温、埋深与物性的相关性,校正了区域差异成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储层物性与沉积物粒度和分选性呈正相关,与成分成熟度无关,最有利的储层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深水扇重力流水道。开展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控制的定量化分析,并形成了完整的控制分析流程,对其他地区的类似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深水扇 储层物性 成岩作用
原文传递
惠民凹陷商847块湖相深水浊积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庆 姜在兴 由雪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49,共6页
惠民凹陷商847块沙三段上亚段发育典型的深水浊积岩,且垂向变化复杂,非均质性强,其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尚不明确。为此,综合运用岩心、铸体薄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该区深水浊积岩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商847... 惠民凹陷商847块沙三段上亚段发育典型的深水浊积岩,且垂向变化复杂,非均质性强,其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尚不明确。为此,综合运用岩心、铸体薄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该区深水浊积岩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商847块深水浊积岩总体上以极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分选中等、磨圆次棱角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物性较差,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为中成岩阶段A期。根据压实、胶结和溶解3种主要成岩作用程度,对研究区深水浊积岩成岩相进行划分,认为商847块沙三段上亚段2砂组储层物性最差,胶结物含量高,溶蚀作用弱,为中等压实中等胶结低溶解相;3砂组储层物性最好,胶结物含量少,溶蚀作用最强,为中等压实低胶结强溶解相;4砂组整体介于2砂组及3砂组之间,为中等压实中等胶结中等溶解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浊积岩 储层非均质性 成岩作用 成岩相 湖相 惠民凹陷
下载PDF
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含水变化规律精细预测方法 被引量:6
19
作者 康博韬 杨莉 +2 位作者 杨宝泉 张迎春 苑志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7-108,共12页
受复杂储层特征影响,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单井动态规律预测难度大,实现单井含水变化规律的精细预测对目标油田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kpo油田为研究对象,根据该油田储层构型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沉积相、注采井间的砂体... 受复杂储层特征影响,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单井动态规律预测难度大,实现单井含水变化规律的精细预测对目标油田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kpo油田为研究对象,根据该油田储层构型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沉积相、注采井间的砂体连通性及储层非均质性等影响因素,形成一套基于储层特征的生产井含水变化模式划分方法;并通过油藏工程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基于储层特征的单井全周期含水变化规律预测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含水变化模式下生产井各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策略;并进一步论证该方法在其他油田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储层构型复杂,储层特征是影响含水变化规律的关键因素;(2)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单井动态规律差异明显,生产决策必须有针对性;(3)所建立方法首次将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复杂的储层特征与多样化的单井生产动态规律结合起来,预测结果精度高;(4)研究思路与流程对深水浊积油田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田 浊流沉积 井间连通性 储层非均质性 含水上升规律 优化注水策略
下载PDF
丘陵山区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源汇转换机制
20
作者 谭立贤 康得军 +3 位作者 刘成 朱利钊 申秋实 陈开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7-2147,共11页
以东南丘陵山区典型深水水库对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1a的原位调研,在主要水域内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磷的含量、赋存形态、间隙水剖面特征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 以东南丘陵山区典型深水水库对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1a的原位调研,在主要水域内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磷的含量、赋存形态、间隙水剖面特征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总磷(TP)含量变化范围为(470.8~1012.3)mg/kg,平均值达到(688.4±186.48)mg/kg,呈现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下游坝前区域磷污染最为严重;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铝结合态磷(352.61mg/kg)>铁结合态磷(Fe-P)(98.10mg/kg)>闭蓄态磷(88.77mg/kg)>钙结合态磷(72.42mg/kg)>有机磷(33.38mg/kg)>可交换态磷(1.64mg/kg).全库沉积物总体表现为磷的释放源,其中,秋季释放风险最高,冬季大部分区域沉积物从磷释放的源转变为汇;全年平均静态释放通量和扩散通量分别为(0.81±2.34)mg/(m^(2)·d)和(2.15±3.47)mg/(m^(2)·d),2种方法所得全年磷释放量分别为1.92和3.67t,秋季释放量最大.铁结合态磷(Fe-P)的转化可能是控制沉积物-水界面磷源-汇转换的重要原因,由氧分层导致的沉积物厌氧及铁结合态磷(Fe-P)溶解释放将增加下层水体磷浓度,并在水体逆温后增加水柱总体磷浓度.在秋季大量磷释放之后,应更加关注随后的逆温对整个水体磷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磷负荷 沉积物-水界面 磷通量 对河口水库 深水水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