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水─泉州地学断面东段深部温度与岩石层厚度 被引量:25
1
作者 胡圣标 汪集暎模粢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30-337,共8页
应用地震波速度与岩石放射性生热率之间的实验关系,结合地表岩石生热率的测试,对黑水─泉州地学断面东段18条一维地震剖面上的热源垂向分布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维和二维稳态热传导模型.根据干玄武岩固相线公式,估算... 应用地震波速度与岩石放射性生热率之间的实验关系,结合地表岩石生热率的测试,对黑水─泉州地学断面东段18条一维地震剖面上的热源垂向分布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维和二维稳态热传导模型.根据干玄武岩固相线公式,估算了上地幔介质部分熔融开始的深度("热"岩石层厚度).模型显示出深部温度场沿断面方向侧向变化显著.莫霍界面温度在400-700℃间变化,相应的"热"岩石层厚度为75-205km.一维和二维温度模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侧向热传递显著的下地壳和上地幔中.温度场的变化与造山带的形成年代或后期叠加构造热事件的年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深部温度 岩石层 厚度
下载PDF
南岭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花岗岩放射性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圈热结构对比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林乐夫 孙占学 +4 位作者 王安东 刘金辉 万建军 李小聪 罗贤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8-500,共13页
华南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花岗岩,主要出露于南岭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受大地构造作用影响,自西向东,莫霍面深度逐渐变薄,深部温度逐渐升高,软流圈顶部上升,花岗岩形成时代也随之逐渐年轻化。南岭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地表和钻孔花岗岩放射性... 华南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花岗岩,主要出露于南岭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受大地构造作用影响,自西向东,莫霍面深度逐渐变薄,深部温度逐渐升高,软流圈顶部上升,花岗岩形成时代也随之逐渐年轻化。南岭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地表和钻孔花岗岩放射性生热元素含量测试结果表明,南岭地区放射性生热率平均值为5.18μW/m^3,东南沿海地区为3.01μW/m^3,最高生热率为南岭佛冈岩体7.56μW/m^3;热贡献率主要来自Th和U的放射性衰变热,K的热贡献率一般不超过10%。通过本文研究结果,结合前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热学研究成果,发现南岭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地壳热流对地表热流值的贡献率分别为60%~65%和40%~45%,指示两者分别为"热壳冷幔"和"冷壳热幔"型岩石圈热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深部温度 放射性生热率 岩石圈热结构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靶区深部温度预测 被引量:21
3
作者 汪集旸 胡圣标 +3 位作者 程本合 李铁军 杨文采 程振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74-782,共9页
依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CCSD)两口先导孔中地热测量和岩石样品热物性参数 ,对 5 0 0 0m深钻的可能钻遇温度进行了预测 .先导孔中地温梯度介于 1 9— 2 6℃ /km ;岩石热导率变化为 2 .6 4— 8.81W/(m·K) ,平均 (3 .94± 1 .2 6 ... 依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CCSD)两口先导孔中地热测量和岩石样品热物性参数 ,对 5 0 0 0m深钻的可能钻遇温度进行了预测 .先导孔中地温梯度介于 1 9— 2 6℃ /km ;岩石热导率变化为 2 .6 4— 8.81W/(m·K) ,平均 (3 .94± 1 .2 6 )W/(m·K) ;实测热流值为 76— 80mW/m2 ;3 0块岩石样品放射性生热率变化为 (0 .0 9— 2 .1 7) μW/m3,45 0m深度以上层平均 (0 .76± 0 .5 ) μW/m3,以下层段平均 (0 .48± 0 .2 ) μW/m3,生热率随深度递减 ,但变化趋势难以明确判定 .分别对热流和热导率取上、下限 ,采用不同的生热率随深度的分布函数 ,区分考虑或不考虑热导率的温度相关性 ,分别计算出 5 0 0 0m深度内可能的温度分布剖面 .计算结果表明 ,超深井于 5 0 0 0m垂直深度上的温度将达到 1 1 0— 1 40℃ ,2 0 0 0m深度的探井钻遇温度将介于 5 4— 6 4℃ .此外 ,考虑热导率的温度效应后预测的温度一般高于未考虑热导率温度效应 5— 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科学钻探 地温梯度 热导率 生热率 热流 深部温度 江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现代大地热流和深部地温特征 被引量:21
4
作者 邱楠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2-415,共4页
根据实测岩石热导率和测温资料计算了柴达木盆地的大地热流值并编制了热流分布图 ,对 47个测点的热流值进行了统计 .根据岩石热导率、热流值、岩石放射性生热率实测数据计算了研究区深部温度 ,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盆地第三系和第四系底... 根据实测岩石热导率和测温资料计算了柴达木盆地的大地热流值并编制了热流分布图 ,对 47个测点的热流值进行了统计 .根据岩石热导率、热流值、岩石放射性生热率实测数据计算了研究区深部温度 ,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盆地第三系和第四系底界温度分布图 .结果表明 :研究区热流值平均为 (52 .6± 9.6) m W/m2 ;热流分布具有东北低 ,中西部高的特点 ,且主要受构造运动的控制和沉积作用的影响 .深部温度与地层分布密切相关 ,第四系底界温度最高达 1 0 0℃以上 ,第三系底界的温度最高可达 350℃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大地热流 深部地温 热导率 岩石 构造运动 沉积作用
下载PDF
荫营煤矿自燃矸石山温度场分布及深部温度拟合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娜 张永波 牛金荣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27,32,共6页
为明确自燃矸石山内部温度分布特征,建立了温度自动监测系统,利用热电偶实时测试阳泉市荫营煤矿矸石山不同深度的温度,借助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矸石山内部水平和竖直方向温度分布规律,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浅深层温度间的拟合模型,并进行... 为明确自燃矸石山内部温度分布特征,建立了温度自动监测系统,利用热电偶实时测试阳泉市荫营煤矿矸石山不同深度的温度,借助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矸石山内部水平和竖直方向温度分布规律,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浅深层温度间的拟合模型,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矸石山在水平方向上可分为高温区、中温区和低温区3个分区,高温区主要分布在靠近边坡的一侧,该区域测点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深度6.0 m处温度达到峰值;平台最高温度667℃,位于地表以下6.0 m水平线与斜坡以下6.0 m平行线的交点处,说明距表面6.0 m处自燃倾向性最高;一元二次模型拟合效果更佳,回归效果显著,可作为浅层温度估算深层温度的经验回归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山 自燃 温度场分布 温度分区 深层温度 拟合模型 显著性分析
下载PDF
自燃煤矸石山内部温度拟合与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杜玉玺 苏未曰 +2 位作者 吴媛婧 赵瑜 陈景平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36,共5页
分析了煤矸石山的自燃机理,采用土壤温度传感器测量煤矸石山内部不同深度的温度,结合传统测量手段定位温度采样点。通过MATLAB软件对每一层煤矸石温度进行插值分析,有效分析煤矸石山深部温度的分布特征,建立了竖直方向一元三次函数拟合... 分析了煤矸石山的自燃机理,采用土壤温度传感器测量煤矸石山内部不同深度的温度,结合传统测量手段定位温度采样点。通过MATLAB软件对每一层煤矸石温度进行插值分析,有效分析煤矸石山深部温度的分布特征,建立了竖直方向一元三次函数拟合模型,揭示出煤矸石山深部温度的变化趋势。通过相关系数和测量误差理论,确立了煤矸石山深部温度拟合最优模型,实现了自燃煤矸石山的火源定位及温度分布可视化,可为自燃煤矸石山灾害预警及治理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自燃 深部温度 火源定位 可视化 拟合模型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岩石圈热结构 被引量:10
7
作者 唐晓音 黄少鹏 +2 位作者 张功成 杨树春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749-3759,共11页
沉积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约束条件,对盆地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洋勘探难度大、勘探程度低,相对于大陆地区,边缘海盆地比较缺乏岩石圈热结构方面的研究.本文... 沉积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约束条件,对盆地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洋勘探难度大、勘探程度低,相对于大陆地区,边缘海盆地比较缺乏岩石圈热结构方面的研究.本文在收集整理珠江口盆地及邻区大地热流数据的基础上,补充收录了自2003年以来发表的新数据,绘制了研究区最新版的大地热流等值线图;基于中美合作双船地震剖面揭示的深部地壳结构计算了研究区的壳-幔热流、深部温度以及"热"岩石圈厚度.研究表明,珠江口盆地地壳热流介于18.7~28.6mW·m^(-2),地幔热流介于36.9~91.4mW·m^(-2),壳幔热流比值0.23~0.75;由陆架、陆坡至中央海盆,在地壳热流逐渐减小的情况下地表热流逐渐递增,说明地表热流分布主要受深部热作用控制;盆地"热"岩石圈厚度介于34.0~87.2km,平均65.5km,反映出显著拉张减薄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热流 深部温度 “热”岩石圈厚度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翘然 肖红平 +4 位作者 饶松 施亦做 李文靖 黄顺德 胡光明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1-204,共14页
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反映了地球内部各种动力学过程之间的能量平衡状态,既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也是开展区域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通过收集松辽盆地826口钻孔试油温度数据,结合150个岩心样品... 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反映了地球内部各种动力学过程之间的能量平衡状态,既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也是开展区域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通过收集松辽盆地826口钻孔试油温度数据,结合150个岩心样品热导率测试结果,系统刻画了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基于深部温度预测技术计算了4000 m深度内地层温度。结果表明,松辽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22.5~69.0℃/km之间,平均值为44.0℃/km。中央坳陷区岩石热导率值比较集中,大多介于1.60~2.40 W/(m·K)之间,平均值为1.84 W/(m·K),其中泥岩热导率最低,平均值为1.77 W/(m·K);粉砂岩热导率居中,平均值为1.87 W/(m·K);细砂岩热导率最高,平均值为2.12 W/(m·K)。大地热流值介于35.0~98.8 mW/m ^(2),平均值为76.9 mW/m ^(2),为典型的“热盆”,平面上呈中部高、边部低的环带状展布特征。松辽盆地1000 m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26.9~72.3℃,平均值为47.9℃;2000 m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49.4~141.3℃,平均值为91.9℃;3000 m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71.8~167.5℃,平均值为135.8℃;4000 m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94.3~210.9℃,平均值为179.8℃。综合分析认为,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引发软流圈上涌,区域岩石圈迅速减薄,来自地幔的热量显著增加;同时,减薄的地壳更有利于地幔热量向上传导。盆地内广泛发育的NNE和NW向两组深大断裂系为地幔物质及热流上升提供了通道,一部分地幔物质沿深大断裂熔融析离聚集在中下地壳内形成高导低速体,持续加热地壳,另一部分熔融物质经断裂系喷发形成新生代火山。盆地内广泛发育的花岗岩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是松辽盆地内又一重要热源。此外,松辽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地壳结构的差异是现今地温场不均匀性的重要原因,基底和沉积层热导率的差异引起的热流“折射”效应,促进了浅部热量的再分配,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地温梯度 深部温度 试油温度 松辽盆地 温度场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地热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蔺文静 甘浩男 +1 位作者 赵振 张盛生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6,共12页
地球深度热状况是深部地球动力学和岩石圈活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岩石圈热结构和热-流变结构可以很好地揭示岩石圈范围内的热状况。近年来,在青海共和盆地钻探揭露了深部高温干热岩体,关于其热源机制尚未有定论。本文以青海共和盆地为研... 地球深度热状况是深部地球动力学和岩石圈活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岩石圈热结构和热-流变结构可以很好地揭示岩石圈范围内的热状况。近年来,在青海共和盆地钻探揭露了深部高温干热岩体,关于其热源机制尚未有定论。本文以青海共和盆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壳内温度分布和流变强度,探讨壳内低速体的地质属性。结果表明,共和盆地的地壳流变结构从上而下分为脆性和韧性两层,韧性层又包括中地壳和下地壳两层韧性层,在上地壳尺度均表现为脆性破裂为主,并逐渐过渡为韧性流变;恰卜恰地区在脆性破裂的上地壳延伸至中下地壳时,破裂沿一系列滑脱面发生韧性滑动,局部地段形成壳内熔融,为恰卜恰地区提供了额外的热源,使其大地热流值(109.6 mW/m^(2))显著高于贵德地区(77.6 mW/m^(2))。这一认识为共和盆地壳内低速体存在提供了新的佐证,也为区内干热岩热源分析以及高温地热资源探测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地壳热结构 深部温度 热-流变结构 壳内低速体
下载PDF
一种深层地温的推算方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南庆红 桑修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3-89,共7页
根据热传导方程,利用差分方法计算导温系数,井用逐层下移温度初始场技术来推算深层各月平均地温,并通过计算个例加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实用,计算精度有较大提高,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导温系数 温度初始场 深层地温 推算法 地温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上肢深部温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樊碧发 孟冬祥 +2 位作者 宋鸿海 焦玲转 贾乃光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1995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在临床疼痛诊疗中,随机选择60例无手部畸形、发热及末梢神经血管疾患的星状神经节阻滞(SGB)适应征患者,应用深部温度度仪,对不同部位(C_6、C_7)SGB影响的上肢深部温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若期待SGB对上肢... 在临床疼痛诊疗中,随机选择60例无手部畸形、发热及末梢神经血管疾患的星状神经节阻滞(SGB)适应征患者,应用深部温度度仪,对不同部位(C_6、C_7)SGB影响的上肢深部温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若期待SGB对上肢产生效果,C_6SGB或C_7SGB均可选择。但比较两组阻滞后深部温变化率(C_6SGB组0.8523±0.3683%、C_7SGB组1.4531±0.66%),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C_7SGB对上肢交感神经活动度的抑制较C_6SGB更完全些。C_7SGB对上肢效果是否优于C_6SGB,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 深部温 星状神经节阻滞
下载PDF
长江下游区域地温场特征及其能源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戈 刘绍文 +1 位作者 李香兰 吴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34,共10页
区域地热特征及深部温度估算对于油气勘探和地热能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地区,其能源需求大,区域热状态研究能为该区地热资源评价提供关键约束。通过整合长江下游地区已有的温度数... 区域地热特征及深部温度估算对于油气勘探和地热能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地区,其能源需求大,区域热状态研究能为该区地热资源评价提供关键约束。通过整合长江下游地区已有的温度数据和实测岩石物性参数,勾勒出该区的现今地温场特征,并进一步估算其1000~5000m埋深处的地层温度。研究表明,长江下游地区现今地温梯度为16~41℃/km,且以18~25℃/km居多,苏北盆地区呈现高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值为48~80mW/m^2,其均值为60mW/m^2,表现为中等的地热状态,有利于油气和地热能形成。此外,长江下游地区深部地温估算表明,1000m埋深处的温度范围为30~54℃,2000m时温度范围为50~95℃,3000m时温度范围为65~130℃,4000m时温度范围为80~170℃,5000m时温度范围为100~210℃。区域深部地温的展布趋势呈NE向,高温区域集中在安徽南部和江苏东北部。结合60℃和120℃等温线的埋深分布及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热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区油气与地热资源的有利区带及其相应的开发利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热状态 深部地温 地热资源
下载PDF
闽南沿海地区钻孔实测热流值及深部温度预测
13
作者 许益青 《福建地质》 2019年第3期216-226,共11页
依据近年来在闽南沿海地区陆续施工的5口千米钻孔的系统测温数据和岩石样品实测热导率、生热率,对钻孔所在地区地温梯度、热流值进行计算,同时根据一维稳态模型对深孔可能钻遇温度进行了预测。5口千米钻孔地温梯度为17.0~30.1℃/km,平均... 依据近年来在闽南沿海地区陆续施工的5口千米钻孔的系统测温数据和岩石样品实测热导率、生热率,对钻孔所在地区地温梯度、热流值进行计算,同时根据一维稳态模型对深孔可能钻遇温度进行了预测。5口千米钻孔地温梯度为17.0~30.1℃/km,平均20.3℃/km,略低于大陆地区平均值(25~30℃/km);岩石热导率为2.95~3.20W/m·K,平均为3.11W/m·K;放射性生热率为2.52~2.97μW/m^3;计算的大地热流为54.06~96.02mW/m^2,平均为63.2mW/m^2,略低于全球大陆地区热流平均值65mW/m^2。利用岩石热导率、生热率和热流值数值,计算出钻孔深部12条可能的温度分布剖面。计算结果表明,超深井于2000m垂直深度上的温度为51~84℃;4000m垂直深度上的温度为78~142℃;理论上,只要深部的水文地质条件满足,是可以取得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热流体,但从干热岩勘察开发角度出发,其勘察深度以5~6km为宜,同时为了避免浅部地下水径流的干扰,钻孔位置宜选择远离断裂或者取断裂的下盘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米钻孔 地温梯度 热流 深部温度 干热岩 闽南沿海
下载PDF
渭河盆地岩石圈热结构模拟及其对地热系统热源机理的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芦佳飞 饶松 +2 位作者 黄顺德 施亦做 胡圣标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4,共12页
深部温度场与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认识地热系统深部热源机理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系统分析渭河盆地及其邻区现今大地热流特征基础上,基于旬邑—西峡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测深剖面揭示的地壳分层结构,采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对渭北隆起、渭河盆地... 深部温度场与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认识地热系统深部热源机理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系统分析渭河盆地及其邻区现今大地热流特征基础上,基于旬邑—西峡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测深剖面揭示的地壳分层结构,采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对渭北隆起、渭河盆地以及北秦岭构造带的深部温度场和岩石圈热结构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渭河盆地地热系统深部热源机理。结果表明,旬邑—西峡剖面上大地热流介于57.6~75.7 mW/m^(2)之间,平均为(70.4±4.7)mW/m^(2);地幔热流在29.5~38.6 mW/m^(2)之间,平均值为34.1 mW/m^(2);莫霍面温度变化范围约在600~740℃之间;“热”岩石圈厚度约为95~110 km。从渭北隆起—渭河盆地—秦岭造山带,大地热流、莫霍面温度和地幔热流值表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规律,相应地“热”岩石圈厚度则表现出厚→薄→厚的变化趋势。渭河盆地地壳厚度减薄明显,莫霍面温度显著高于渭北隆起和秦岭造山带,暗示着渭河盆地地壳活动性显著。然而,从渭北隆起—渭河盆地—秦岭造山带,“热”岩石圈厚度变化范围不大,且渭河盆地内的壳幔热流比接近1.0,表明深部活动并不强烈,这符合被动裂谷的深部温度场和岩石圈热结构特征。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场效应下,渭河地区地壳伸展减薄,在重力均衡作用下上地幔隆升,高温的幔源物质沿深大断裂上涌加热上地壳,与地壳放射性产热一起为地热系统提供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温度场 岩石圈热结构 热源机理 地热系统 渭河盆地
下载PDF
乳房深部温度测量和乳癌早诊探讨
15
作者 林世寅 万柏坤 李丰彤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1995年第4期195-198,共4页
本文结合肿瘤诊断中所用常规针吸活检穿刺针,进行了乳房深部温度分布测量,设计了专用乳房深部单针多点测温探针和针吸活检穿刺加压定位器;该测温探针长10cm,外径0.4mm,从针尖起,间隔6mm依次装有4个感温点,测温精度... 本文结合肿瘤诊断中所用常规针吸活检穿刺针,进行了乳房深部温度分布测量,设计了专用乳房深部单针多点测温探针和针吸活检穿刺加压定位器;该测温探针长10cm,外径0.4mm,从针尖起,间隔6mm依次装有4个感温点,测温精度为±0.1℃,响应时间5秒以内;根据X线照片定位,在针吸活检过程中对58例乳腺肿瘤患者做了病变区深部温度测量。按针吸法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将数据分组,初步分析表明病变部位深部温度常高于健侧对应部位及肿瘤周边的深部温度,具有较高的平均温度和较大的温差;且恶性癌变组平均温度和最大温差均高子良性病变组(有较显著统计差异P<0.0l)。作者认为乳房深部平均温度值和最大温差值结合人体体温有可能作为乳癌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诊断 乳房深部温度 测量
下载PDF
深部岩体热力学效应及温控对策 被引量:72
16
作者 何满潮 郭平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377-2393,共17页
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地温越来越高,高地温引起的深部岩体热力学效应引发许多深部矿山开采的次生灾害,有必要研究高温矿井相关的岩石力学问题。首先提出我国深部矿井地温场的3种模式即线性模式、非线性模式和异常模式;然后通过室内试... 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地温越来越高,高地温引起的深部岩体热力学效应引发许多深部矿山开采的次生灾害,有必要研究高温矿井相关的岩石力学问题。首先提出我国深部矿井地温场的3种模式即线性模式、非线性模式和异常模式;然后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温度对深部岩石强度和吸附气体逸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煤岩强度和弹性模量显著降低,同时吸附瓦斯变为游离瓦斯而逸出,这是引起煤矿塌方和瓦斯灾害的重要内在原因;同时,在概述国内外温控技术基础上,提出以矿井涌水为冷源的HEMS降温原理及技术,形成3种典型温控模式及其设备系统。现场降温试验系统运行后效果良好,工作面温度控制在29℃以内,工作面温度降低5℃~12℃,相对湿度降低5%~15%;针对目前国内外矿井降温系统尚无有效性评价问题,提出矿井降温系统有效性评价的参数体系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岩体热力学 深部岩体 温度效应 降温系统 有效性评价
下载PDF
国内外深井降温技术研究和进展 被引量:37
17
作者 冯兴隆 陈日辉 《云南冶金》 2005年第5期7-10,共4页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高温热害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为保障采矿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深井降温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简要概括,涉及了通风降温、个体防护、局部降温、集中制冷等方面。
关键词 深井降温 通风降温 个体防护 集中制冷
下载PDF
油气储层的深岩溶作用 被引量:24
18
作者 黄尚瑜 宋焕荣 《中国岩溶》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89-198,共10页
碳酸盐岩和砂岩是重要的油气储层,埋藏期深岩溶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有效空间。笔者通过多个油田研究,总结了深岩溶发育特征,并且首次运用多种有机酸对碳酸盐岩和砂岩溶孔的形成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揭示了有机溶蚀... 碳酸盐岩和砂岩是重要的油气储层,埋藏期深岩溶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有效空间。笔者通过多个油田研究,总结了深岩溶发育特征,并且首次运用多种有机酸对碳酸盐岩和砂岩溶孔的形成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揭示了有机溶蚀化学机理和深溶作用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储集层 岩溶作用 温压效应
下载PDF
深部高温矿井大断面岩巷TBM智能掘进技术--以“新矿1号”TBM为例 被引量:26
19
作者 张洪伟 胡兆锋 +6 位作者 程敬义 朱传奇 赵毅鑫 郑兴博 吕长刚 高翔 周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174-2185,共12页
我国中东部众多矿区相继进入深部开采,面临着采掘接续紧张的突出问题。大断面岩巷TBM掘进以其智能化程度高、作业安全、掘进效率高等特点已逐渐应用于浅部矿井,在深部矿井中却应用极少,匮乏建设经验。因此,为研究深部矿井岩巷TBM智能高... 我国中东部众多矿区相继进入深部开采,面临着采掘接续紧张的突出问题。大断面岩巷TBM掘进以其智能化程度高、作业安全、掘进效率高等特点已逐渐应用于浅部矿井,在深部矿井中却应用极少,匮乏建设经验。因此,为研究深部矿井岩巷TBM智能高效掘进技术,提升深部矿井机械化、智能化建设的水平,山东新巨龙煤矿研发了大断面岩巷TBM智能掘进系统(“新矿1号”),系统集成了掘进、出渣、支护、除尘、通风、降温、导向、防爆、防冲等技术于一体,实现了深井直径6.33 m硬岩巷道智能掘进、掘进时锚杆自动化施工、掘支平行作业等技术。基于此,综述了深部高温矿井TBM全断面硬岩掘进机应用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①适用于深部高温矿井的岩巷TBM掘进装备建造模式;②TBM大尺寸部件的大埋深、长距离运输与安装技术;③TBM智能掘进技术;④深井超大断面安装硐室和掘进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⑤深部高温高地应力矿井TBM智能掘进综合保障技术,包括:TBM通过高应力软岩破碎带等不良地层的地质预报、降温、除湿、降尘等技术。旨在通过论述该设备的研发和应用过程,提出深部矿井硬岩TBM掘进的难点和解决方法,为类似矿井采用TBM法掘进岩巷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技术借鉴,以便于国内同行对该技术进行全面认识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高温矿井 TBM 智能掘进 大断面巷道 围岩控制
下载PDF
近50a乌鲁木齐市的深层地温特征 被引量:21
20
作者 贾效禄 杨青 +1 位作者 赵勇 霍文 《干旱气象》 2011年第2期201-204,共4页
根据乌鲁木齐气象台1961~2009年的气温、降水及0.8 m、1.6 m、3.2 m地温资料,对地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深层平均地温在1985年之后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均呈现升高趋势,四季变化中冬季地温升... 根据乌鲁木齐气象台1961~2009年的气温、降水及0.8 m、1.6 m、3.2 m地温资料,对地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深层平均地温在1985年之后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均呈现升高趋势,四季变化中冬季地温升高最为显著;深层地温和气温的变化相关性达到了0.679以上,说明气温的变化还是影响深层地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降水对深层地温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温 乌鲁木齐 气温 降水 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