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推覆构造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39
1
作者 关玉祥 杨添水 《福建地质》 1994年第4期248-277,共30页
本文主要是根据“闽西南地区推覆构造与隐伏煤田预测研究”的主要成果来写的。在概述两次研究课题取得主要成果的同时,对福建省重大基础地质有关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文中重点是总结了福建省推覆构造发育的特征,将推覆构造划分为两... 本文主要是根据“闽西南地区推覆构造与隐伏煤田预测研究”的主要成果来写的。在概述两次研究课题取得主要成果的同时,对福建省重大基础地质有关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文中重点是总结了福建省推覆构造发育的特征,将推覆构造划分为两大类(逆冲推覆构造,拆离构造)和五种类型(中深层次逆冲推覆构造、浅层次逆冲推覆构造、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和拆离(滑脱)构造、褶皱拆离构造),对各类型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组合特征和推覆构造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系统的总结,明确指出了燕山早期中深层次边冲推覆构造是福建省规模最大、对今后寻找隐伏矿产关系最密切和最重要的推覆构造,对研究我省的推覆构造具有重要意义。并结合福建省的实际,从基础地质和找矿两方面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煤田 地质构造
下载PDF
黑龙江嫩江地区科洛杂岩伸展构造特征 被引量:31
2
作者 梁琛岳 刘永江 +3 位作者 李伟 韩国卿 温泉波 赵英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1-299,共9页
黑龙江省嫩江县科洛杂岩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详细的构造解析揭示,科洛杂岩内发育一处大型滑脱构造,其中包括鞘褶皱、层间柔皱、不对称褶皱、S-C组构、眼球状构造等构造样式,整体反映杂岩体向SE伸展滑脱的特征。结合年代学和岩石学方面的... 黑龙江省嫩江县科洛杂岩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详细的构造解析揭示,科洛杂岩内发育一处大型滑脱构造,其中包括鞘褶皱、层间柔皱、不对称褶皱、S-C组构、眼球状构造等构造样式,整体反映杂岩体向SE伸展滑脱的特征。结合年代学和岩石学方面的证据,认为科洛杂岩伸展滑脱始于中侏罗世晚期或稍后,其隆升机制应源于大兴安岭地区中、晚侏罗世岩浆的强烈底侵作用,导致整体隆升造山,伴随区域伸展滑脱,形成变质核杂岩。这为大兴安岭北段隆升机制和构造样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科洛杂岩 滑脱构造 变质核杂岩
下载PDF
塔北隆起古生代构造样式和构造反演 被引量:27
3
作者 程海艳 李江海 赵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4-321,共8页
塔北隆起是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区,笔者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平衡剖面技术对塔北隆起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塔北隆起构造变形存在明显的构造差异,西部英买力地区主要发育盖层滑脱式逆冲断层褶皱和"y"型压扭断层,而... 塔北隆起是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区,笔者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平衡剖面技术对塔北隆起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塔北隆起构造变形存在明显的构造差异,西部英买力地区主要发育盖层滑脱式逆冲断层褶皱和"y"型压扭断层,而其东部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逆断层及断层传播褶皱和反冲断层构造。造成塔北隆起东、西构造样式差异的机理主要有两点:一是东部地区对震旦纪—早奥陶世正断层在后期挤压作用下反转,二是英买力地区中寒武统盐层的发育。塔北隆起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塔北隆起东部震旦纪—早奥陶世发育大型正断层构造,而英买力地区为稳定碳酸盐岩台地;晚奥陶世至泥盆纪,塔北隆起东部牙哈断层发生反转,轮台凸起隆升,而英买力地区位于隆起的斜坡部位;石炭纪至二叠纪,塔北隆起东部大规模抬升,剥蚀严重,出露变质基底,英买力地区接受强烈的变形作用,主要发育盖层滑脱式逆断层和褶皱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北隆起 构造差异 构造演化 盖层滑脱构造 基底卷入构造
下载PDF
Study of tectonic layering motion and layering mineralization in the Tongling metallogenic cluster 被引量:17
4
作者 吴淦国 张达 臧文拴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8期852-863,共14页
Analysis of the deep tectonics and cover tectonic deformations shows that tectonic layering motion is a typical lithospheric characteristic in the Tongling area and the metallogenic belt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C... Analysis of the deep tectonics and cover tectonic deformations shows that tectonic layering motion is a typical lithospheric characteristic in the Tongling area and the metallogenic belt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Controlling of the deep tectonosphere over the shallow-seated tectonosphere involves various grades of tectonic layering motions. Multi-layer, multi-grade, and multi-directional gliding tectonics are the specific modes of tectonic layering motions in the cover of the Tongling metallogenic cluster. The gliding tectonics developed based on S-shaped folds of the Indosinian, and was continuously active in the Yanshanian. They correspond to the deformation systems of the EW and NNE extensions. The control of tectonic layering motion acts against ore-forming processes, the different interlayer gliding belts can easily form different genetic-type deposits, and the ore-forming features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ame gliding layer are different. All of these characte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ectonic gliding mechanisms, tectonic compounding characteristics, features of metallogenic wall rocks, and types of ore-forming hydrothermal sol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NGLING METALLOGENIC cluster TECTONIC LAYERING motion decollement structure LAYERING ore-forming.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周缘的滑脱构造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步清 谢会文 +2 位作者 陈汉林 王清华 杨宝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33-742,共10页
西南坳陷主要发育两套滑脱层序,一套是中寒武统和田河组膏盐岩,另一套是古近系底部阿尔塔什组和齐姆根组的夹灰岩、白云岩的膏泥岩;前者厚度500 m左右,后者厚度在100~700 m左右。和田河组膏盐岩主要影响中生代及中新世末的构造变形,古... 西南坳陷主要发育两套滑脱层序,一套是中寒武统和田河组膏盐岩,另一套是古近系底部阿尔塔什组和齐姆根组的夹灰岩、白云岩的膏泥岩;前者厚度500 m左右,后者厚度在100~700 m左右。和田河组膏盐岩主要影响中生代及中新世末的构造变形,古近系底部的膏泥岩主要影响上新世末及第四纪的构造变形,构造变形样式均以顺层滑脱构造为主,它们在空间上常常表现为构造叠加和构造组合,滑脱构造与其它构造变形样式在剖面上组成4类构造组合:1)与滑脱相关的断层传播褶皱;2)叠瓦式滑脱构造;3)楔入构造+被改造的断层相关褶皱;4)滑脱断层+断层相关褶皱。前两类构造组合主要发育于麦盖提斜坡及其周缘,后两类构造组合主要发育于山前冲断带,本文建立了这些构造组合样式的构造模型,它们对于山前带或盆地内复杂区块的构造解释、圈闭落实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西南坳陷 膏泥岩 滑脱构造 断层相关褶皱
下载PDF
1966年邢台6.8级地震的深部结构背景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昌铨 嘉世旭 +1 位作者 李长法 刘明军 《华北地震科学》 1997年第2期17-24,共8页
根据“八五”期间邢台地震区深部地球物理方法的综合探测研究成果,依据P波、S波联合解释和二维密度反演,并结合浅部构造和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1966年邢台6.8级地震为例,揭示了邢台地震区的孕震发震... 根据“八五”期间邢台地震区深部地球物理方法的综合探测研究成果,依据P波、S波联合解释和二维密度反演,并结合浅部构造和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1966年邢台6.8级地震为例,揭示了邢台地震区的孕震发震过程。邢台地震区的深部结构和介质结构:①中、下地壳内分布有北东向高角度深断裂,深断裂两侧出现明显的波速比异常。②中地壳有低速高导层和密度不均匀异常。③上地壳底部有滑脱构造带,浅部为束鹿断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深部结构背景 震级 滑脱构造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鲁中山区下寒武统朱砂洞组似层状含水层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元晴 周乐 +7 位作者 李伟 吕琳 邓启军 朱庆俊 徐蒙 马雪梅 何锦 王新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3-663,共11页
下寒武统朱砂洞组含水层是鲁中山区主要供水目的层之一,多具承压性、成井率高,地下水富集表现出"似层状"特征。通过岩石样品化学组分取样分析、水文地质调查及资料整理、实测地层剖面、滑脱构造地质点详细观测,对朱砂洞组含... 下寒武统朱砂洞组含水层是鲁中山区主要供水目的层之一,多具承压性、成井率高,地下水富集表现出"似层状"特征。通过岩石样品化学组分取样分析、水文地质调查及资料整理、实测地层剖面、滑脱构造地质点详细观测,对朱砂洞组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鲁中山区朱砂洞组含水层厚度20~80 m,且自东向西呈减薄趋势,含水层多具承压性。朱砂洞组含水层碳酸盐岩可溶组分含量高达84.6%,构成了溶蚀发育的物质基础;沿太古宇—寒武系不整合面发育的滑脱构造带,朱砂洞组底部顺层形成不同规模的层间虚脱、构造带内部则发育碎裂岩带或揉皱带。外源补给、径流的地下水在溶蚀空隙、层间虚脱、碎裂岩带及揉皱层间空隙内赋存,形成了地下水相对均一的"似层状"富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中山区 朱砂洞组 岩溶水 滑脱构造 层间虚脱
下载PDF
赣西北修水—永修地区滑脱构造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黄修保 《江西地质》 2001年第2期81-86,共6页
赣西北修水—永修地区的盖层系统中具备多层次、多级别滑脱构造,本文重点阐述了该滑脱构造的基本特征,并对其形成时代及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区早期属于挤压体制,晚期则属于伸展状态下的重力滑脱体制,并提出印支—燕山期板块... 赣西北修水—永修地区的盖层系统中具备多层次、多级别滑脱构造,本文重点阐述了该滑脱构造的基本特征,并对其形成时代及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区早期属于挤压体制,晚期则属于伸展状态下的重力滑脱体制,并提出印支—燕山期板块碰撞、地形差异及九岭山体不对称挤压是诱发滑脱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构造 原地系统 滑动系统 江西 形成时代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河北平泉下营坊不对称褶曲的厘定及控岩控矿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雷世和 李运怀 胡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5年第4期459-466,共8页
着重介绍了河北平泉下营坊一带主干构造格架──NE向S状不对称褶曲的几何特征、形成机制、变形环境及控岩控矿作用。区域应力场分析及岩组分析揭示了该区在NE向左行斜冲剪切机制下,夹持在块状太古代变质基底及侏罗系火山岩间的元... 着重介绍了河北平泉下营坊一带主干构造格架──NE向S状不对称褶曲的几何特征、形成机制、变形环境及控岩控矿作用。区域应力场分析及岩组分析揭示了该区在NE向左行斜冲剪切机制下,夹持在块状太古代变质基底及侏罗系火山岩间的元古界层状岩层,因上、下界面的滑脱剪切所造成的变形效应以及所处的中温、低压变形环境。不对称褶曲翼部地层的顺层滑脱和转折端部位的虚脱为本区中酸性岩浆活动提供了侵位通道和空间。向SWW倾伏的不对称褶曲的背斜转折端与EW向及NNE向断裂的复合构造是控制下营坊南梁斑岩体及斑岩型铜矿的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褶曲 滑脱构造 下营坊 河北 控岩 控矿
下载PDF
歧口凹陷隐性断裂带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维维 王伟锋 单晨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36,共8页
隐性断裂带(断裂趋势带)是指盆地沉积盖层内发育的弱变形(隐蔽性较强)构造带,属于断裂带形成演化早、中期阶段的产物,由于缺乏明显的断裂面(带)和显著的位移而难以识别。在对苏北盆地、渤海湾盆地隐性断裂带研究基础上,于歧口凹陷识别... 隐性断裂带(断裂趋势带)是指盆地沉积盖层内发育的弱变形(隐蔽性较强)构造带,属于断裂带形成演化早、中期阶段的产物,由于缺乏明显的断裂面(带)和显著的位移而难以识别。在对苏北盆地、渤海湾盆地隐性断裂带研究基础上,于歧口凹陷识别出基底断裂走滑型隐性断裂带,并分析其特征、形成机制、控藏作用等。该断裂趋势带其自南向北可以分3个区段:南段基底断裂与盖层断裂体系直接连接构成花状构造;中段古近系的花状构造终止于沙二段,新近系仅发生挠曲变形,成为东西侧不同构造单元、南北部不同构造特征的平衡点;北段新近系发育的花状构造深部收敛于古近系的重力滑脱断层,基底断裂通过影响滑脱断层控制盖层断裂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基底断裂扭动作用主要以直接传递、调节传递、间接传递等3种方式控制影响盖层中隐性断裂带的形成。深部隐伏断裂切入基底,有利于热作用传递而促进烃源岩成熟;盖层中的隐性断裂带控制了沉积体系和隐蔽性圈闭的形成和分布;隐性断裂带的观点丰富了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断裂带 基底断裂活动 花状构造 调节构造 滑脱构造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涟邵煤田晏家铺向斜滑脱构造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陆天德 《湖南地质》 1991年第4期275-280,共6页
晏家铺向斜石炭纪地层内,滑脱构造比较发育,既有挤压推覆构造集云断层和金盘仑断层,又有重力滑覆构造大成坪断层与飞来峰群,并具有多期多层次特点。勘探结果表明,这些推覆构造常造成煤层重复,扩大了煤炭资源量。向斜内测水煤系中,常见... 晏家铺向斜石炭纪地层内,滑脱构造比较发育,既有挤压推覆构造集云断层和金盘仑断层,又有重力滑覆构造大成坪断层与飞来峰群,并具有多期多层次特点。勘探结果表明,这些推覆构造常造成煤层重复,扩大了煤炭资源量。向斜内测水煤系中,常见层间滑动断层,尤以主采煤层顶板附近的顶板断层最发育。它有时对煤层及顶、底板破坏较大,是井田勘探与开采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 滑脱构造 煤层 勘探
下载PDF
湘中涟源凹陷测水煤系顺层构造与滑脱构造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何红生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2期32-36,共5页
区内顺层构造及滑脱构造具有多层次、多级别、多时代的迭加组合特征。加里东基底与沉积盖层的不整合面是最大和最深层次的顺层构造 ,测水煤系及其上下地层之间也存在着三个低序次的顺层构造。滑脱构造先北西向推覆 ,后南东向滑覆 ,前者... 区内顺层构造及滑脱构造具有多层次、多级别、多时代的迭加组合特征。加里东基底与沉积盖层的不整合面是最大和最深层次的顺层构造 ,测水煤系及其上下地层之间也存在着三个低序次的顺层构造。滑脱构造先北西向推覆 ,后南东向滑覆 ,前者主要表现为前部倾向南东的叠瓦状逆冲断层系及东缘拉张正断层 ,构成挤压体制下逆冲推覆构造 ,后者主要表现为前部倾向北西的逆冲断层系及西缘拉张正断层 ,构成伸展体制下重力滑覆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涟源凹陷 顺层构造 滑脱构造 迭加组合 测水煤系
下载PDF
湖南涟邵煤田北段西部断裂带构造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健明 屈端阳 《中国煤炭地质》 2006年第6期5-8,61,共4页
涟邵煤田北段西部逆冲推覆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并存,前者表现为逆冲叠瓦扇,其主干断层向下收敛于加里东不整合面附近,总体沿加里东不整合面向西逆冲推覆,后者则表现为滑片型,总体向东滑动。滑脱构造对煤层结构和煤厚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 涟邵煤田北段西部逆冲推覆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并存,前者表现为逆冲叠瓦扇,其主干断层向下收敛于加里东不整合面附近,总体沿加里东不整合面向西逆冲推覆,后者则表现为滑片型,总体向东滑动。滑脱构造对煤层结构和煤厚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它使煤层原生结构遭受破坏形成各种构造煤,并导致煤层厚度重新分配,形成NE—NNE向展布的厚、薄煤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重力滑动构造 滑脱构造 涟邵煤田
下载PDF
龙永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何仲秋 《中国煤田地质》 2007年第4期5-9,共5页
通过龙永聚煤盆地构造演化及富煤带赋存层段机理分析,发现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一定样式的构造与一定层段的富煤带在走向、倾向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一定的富煤带产生在一定的... 通过龙永聚煤盆地构造演化及富煤带赋存层段机理分析,发现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一定样式的构造与一定层段的富煤带在走向、倾向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一定的富煤带产生在一定的滑覆、推覆构造及其组合中。龙永煤田西部主要产生印支期的滑覆断层,应寻找走向上的富煤带;龙永煤田东部主要产生燕山期的推覆断层,应寻找倾向上的富煤带;龙永煤田中部主要产生印支期及燕山期的组合滑脱断层,应寻找上推下留型、上滑下留型、滑褶集中型的走向、倾向的富煤带。此项研究为龙永煤田进一步寻找富煤带指明了方向,同类型的勘探区可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滑覆构造 推覆构造 富煤带展布 相关性 龙永煤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滑脱构造与分层构造变形 被引量:6
15
作者 何春波 汤良杰 +2 位作者 黄太柱 李慧莉 宁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85-1092,共8页
塔中低凸起作为古生代形成的凸起,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研究其构造变形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地震和钻井资料,在地震资料解释和分层构造复原基础上,研究认为:(1)除塔中Ⅰ号断裂带部分段为基底卷入式外,塔中低凸起... 塔中低凸起作为古生代形成的凸起,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研究其构造变形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地震和钻井资料,在地震资料解释和分层构造复原基础上,研究认为:(1)除塔中Ⅰ号断裂带部分段为基底卷入式外,塔中低凸起主要逆冲断裂以滑脱式为主,主逆冲断裂多在中、下寒武统膏盐层系滑脱;(2)盐上地层变形特征与盐下地层变形特征不同,盐上地层构造变形强度总体上大于盐下地层构造变形强度;(3)膏盐层系在分层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协调变形作用;(4)塔中低凸起分层构造变形主要受控于俯冲造山及膏盐层系滑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构造 分层构造变形 膏盐层系 塔中低凸起
下载PDF
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伸展构造生长发育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于水 胡望水 +4 位作者 李涛 何瑶瑶 陈川 马琳芮 饶勇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8-33,164,共6页
下刚果盆地大陆坡上部阿尔布期(Albian)至今主要发育重力滑脱伸展构造。根据构造发育特征和发育位置,将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区划分为:后缘构造带、中部构造带和前缘构造带。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区构造活动最早在后缘构造带发生,其... 下刚果盆地大陆坡上部阿尔布期(Albian)至今主要发育重力滑脱伸展构造。根据构造发育特征和发育位置,将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区划分为:后缘构造带、中部构造带和前缘构造带。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区构造活动最早在后缘构造带发生,其次是中部构造带,最后是前缘构造带。其中中部构造带构造活动最强、主要发育正断裂,及相关的盐构造、地垒和地堑,且生长正断裂至今仍在活动;后缘构造带构造活动强度次之,仍以正断裂为主,盐构造不明显,白垩纪之后该构造带构造活动基本停止;前缘构造带构造活动强度最弱,主要发育盐构造及盐构造相关的褶皱和断裂,该构造带阿尔布期之后构造活动开始减弱,白垩纪之后基本停止。通过对构造演化规律的研究,发现阿尔布期和始新世-中新世是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伸展构造的2个主活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刚果盆地 重力滑脱 伸展构造 构造发育特征
下载PDF
三维地震勘探在滑动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卫 高召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15,共4页
滑动构造影响了煤层赋存特征,改变了煤层厚度和埋深,对煤矿开采不利。以河南某区滑动构造解释为实例,介绍了三维地震技术在精细刻画滑动构造中的解释应用,讨论了滑动面在时间剖面上和三维数据体上的识别特征。结果表明,三维地震勘探是... 滑动构造影响了煤层赋存特征,改变了煤层厚度和埋深,对煤矿开采不利。以河南某区滑动构造解释为实例,介绍了三维地震技术在精细刻画滑动构造中的解释应用,讨论了滑动面在时间剖面上和三维数据体上的识别特征。结果表明,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有效的滑动构造探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构造 滑动面 三维地震
下载PDF
歧口凹陷滑脱构造剖析及对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东东 刘池洋 黄翼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3-274,共12页
重力滑脱构造在盆地演化中较为常见,地层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方滑动所产生的构造变动存在广泛。歧口凹陷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内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凹陷,其特点是新生代沉积巨厚且构造活动强烈,为重力滑脱和相关构造形成提供了发育条件... 重力滑脱构造在盆地演化中较为常见,地层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方滑动所产生的构造变动存在广泛。歧口凹陷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内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凹陷,其特点是新生代沉积巨厚且构造活动强烈,为重力滑脱和相关构造形成提供了发育条件。按照滑脱面性质的不同,将歧口凹陷的滑脱构造分为3类:地层—断裂复合滑脱、顺层滑脱和断裂滑脱。在该凹陷中选其各自具代表性的构造,如埕北滑脱构造、塘沽新港滑脱构造和大张坨滑脱构造进行结构特征和演化等方面剖析。研究认为,歧口凹陷滑脱构造形成的主控因素为新生代凹陷区快速沉积、凸起带强烈隆升、前第三纪地层的滑移层和热力作用。滑脱构造大多有褶皱和断裂相伴生,其组合方式不同可为油气成藏提供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歧口凹陷 滑脱构造 重力作用 油气赋存
下载PDF
鲁中山区中生代构造活动对现今岩溶地下水赋存规律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元晴 周乐 +5 位作者 李伟 王新峰 马雪梅 吕琳 尹凯 孟顺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11-1822,共12页
为了掌握中生代构造运动以来鲁中山区岩溶地下水富集规律,以莱芜盆地为例,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钻探施工、地质露头观测、碳酸盐岩可溶组分分析等方法,对中生代构造活动特征、岩浆活动特征,及其对岩溶地下水赋存规律的控制... 为了掌握中生代构造运动以来鲁中山区岩溶地下水富集规律,以莱芜盆地为例,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钻探施工、地质露头观测、碳酸盐岩可溶组分分析等方法,对中生代构造活动特征、岩浆活动特征,及其对岩溶地下水赋存规律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鲁中山区具有典型盆-山结构水文地质特征,盆地南北两侧水文地质特征不尽相同;区域滑脱构造形成的层间虚脱、空隙、碎裂岩带,使得鲁中山区下寒武统朱砂洞组含水层表现为"似层状"特征;热液混合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裂隙、洞穴可成为岩溶地下水良好的赋存空间;由中生代滑脱构造及热液岩溶活动形成的岩溶介质环境受同期或后期层间溶蚀裂隙及断层沟通,形成立体的岩溶地下水网络。岩溶地下水沿该网络径流、富集,形成鲁中山区特有的岩溶地下水赋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 滑脱构造 热液溶蚀 鲁中山区 构造运动 岩溶地下水
下载PDF
Simulation for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被引量:3
20
作者 YU Fusheng LI Xiaojian +2 位作者 LI Dinghua FENG Zicheng LI Xuel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842-853,共12页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gments from east to west. Arcnate thrust-and-fold belts that protrude to the 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gments from east to west. Arcnate thrust-and-fold belts that protrude to the north are developed in the eastern segment. There are three rows of en echelon thrust-and-fold belts in the western segment. Thrust and fold structures of basement-involved styles are developed in the first row, and decollement fold structures are formed from the second row to the third row. In order to study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formation of structures, sand-box experiments have been devised to simulate the evolution of plane and profile deformation. The planar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rthogonal compression coming from Bogeda Mountain and the oblique compression with an angle of 75° between the stress and the boundary originating from North Tianshan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deform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ern part and the western part. The Miquan-Uriimqi fault in the basement is the pre-existing condition for generating fragments from east to west. The profil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part are related to the decollement of Jurassic coal beds alone, while those controlling the de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segment are related to both the Jurassic coal beds and the Eogene clay beds. The total amount of shortening from the Yaomoshan anticline to the Gumudi anticline in the eastern part is -19.57 km as estimated fro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 shortening rate is about 36.46%; that from the Qingshuihe anticline to the Anjihai anticline in the western part is -22.01 km as estimated b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a shortening rate of about 32.48%. These estimated values obtained from the model results are very close to the values calculated by means of the balanced cross 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thrust-and-fold belt decollement structure controlling factor sand-box simulation south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