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蜕膜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75
1
作者 卢士燕 吴瑞芳 +2 位作者 王振海 李瑞珍 郝桂敏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625-627,共3页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蜕膜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表达 ,探讨药物流产的免疫作用机理。方法 将 38例停经≤ 49d的早孕妇女分成 3组 :米非司酮组 13例 (Ⅰ组 ) ,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组 12例 (Ⅱ组 ) ,对照...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蜕膜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表达 ,探讨药物流产的免疫作用机理。方法 将 38例停经≤ 49d的早孕妇女分成 3组 :米非司酮组 13例 (Ⅰ组 ) ,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组 12例 (Ⅱ组 ) ,对照组 13例 (Ⅲ组 )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蜕膜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 ,即辅助T淋巴细胞 (CD+ 4)、抑制或杀伤T淋巴细胞 (CD+ 8)、T总淋巴细胞 (CD+ 3 )、自然杀伤 (NK)细胞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化簇 (CD+ 56、CD+ 1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和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Ⅰ组、Ⅱ组CD4 + 分别为 (30 91± 2 5 7) %、(31 5 8± 3 2 8) % ,与Ⅲ组(2 5 6 4± 2 36 ) %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Ⅰ组、Ⅱ组CD+ 56分别为 (2 2 40±2 77) %、(2 6 88± 3 79) % ,与Ⅲ组 (18 5 8± 4 0 4) %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Ⅰ组、Ⅱ组CD+ 16分别为 (8 98± 2 18) %、(10 84± 2 5 1) % ,与Ⅲ组 (6 34± 2 0 1) %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P <0 0 0 1)。TNF α在Ⅰ组、Ⅱ组的表达较Ⅲ组有增高趋势 ,TGF β有下降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CD+ 3 、CD+ 8、CD+ 4/CD+ 8比值 ,3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 蜕膜 T淋巴细胞亚群 肿瘤坏死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原文传递
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蜕膜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76
2
作者 金力 沈维雄 +3 位作者 孙志达 范光升 乌毓明 王寒正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2-208,共7页
观察服用复方米非司酮片 (米非司酮 + AF-5 3)后早孕妇女蜕膜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变化。 6 0名孕 6~ 7周的妇女被随机分为 6组 ,A组 :对照组 ;B组 :米非司酮 40 mg/次 ;C组 :米非司酮 75 mg/次 ;D组 :复方米非司酮 1片 (米非司酮 2 0 mg... 观察服用复方米非司酮片 (米非司酮 + AF-5 3)后早孕妇女蜕膜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变化。 6 0名孕 6~ 7周的妇女被随机分为 6组 ,A组 :对照组 ;B组 :米非司酮 40 mg/次 ;C组 :米非司酮 75 mg/次 ;D组 :复方米非司酮 1片 (米非司酮 2 0 mg+ AF-5 35 mg) ;E组 :复方米非司酮 1片 (米非司酮 30 mg+ AF-5 35 mg) ;F组 :复方米非司酮 1片 (米非司酮40 mg+ AF-5 35 mg)。以上各服药组 ,均为上述剂量每日 1次 ,连服 2日。服药 48h后手术终止妊娠 ,取蜕膜组织 ,放射性配体结合试验测定其胞浆、胞核雌、孕激素受体浓度。结果显示 :复方米非司酮各配伍组均显著降低孕激素受体 (PR) ,升高雌激素受体 (ER) ,改变 ER/PR,促进流产发生。 E组使胞浆雌激素受体 (Ec R)显著高于其它各用药组 ,可能有利于流产后雌激素尽快作用于 ER,促进内膜恢复。结论提示复方米非司酮中米非司酮与AF-5 3配伍具有协同作用 ,改变了雌孕激素受体比例 ,促进流产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孕激素受体 蜕膜 避孕药 雌激素受体
下载PDF
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1
3
作者 刘芳 于俊荣 +4 位作者 李杰 樊瑞芹 刘效群 齐惠敏 张凤娥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93-299,I004,共8页
目的 :探讨复方米非司酮的抗早孕作用及机理。方法 :采用光镜、电镜和放免方法观察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 :( 1 )服药 2 4h后 ,光镜观察发现 ,绒毛和蜕膜组织灶性、片状变性 ,复方米非司酮组改变... 目的 :探讨复方米非司酮的抗早孕作用及机理。方法 :采用光镜、电镜和放免方法观察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 :( 1 )服药 2 4h后 ,光镜观察发现 ,绒毛和蜕膜组织灶性、片状变性 ,复方米非司酮组改变尤甚。超微结构改变表现为绒毛合体滋养细胞表面微绒毛稀少 ,胞浆内细胞器退化 ,复方米非司酮组胞质内可见大量空泡 ;蜕膜颗粒细胞中的高电子密度物质减少 ,腺上皮细胞顶浆分泌突起少且小 ,溶酶体增多 ,出现大量空泡 ,蜕膜细胞病变较轻。 ( 2 )服药 2 4h,绒毛和 /或蜕膜组织中的h CG、PRL、E2 、P水平明显下降 ( P<0 .0 1或 P<0 .0 5) ,PGF2α明显增高 ( P<0 .0 1 ,P<0 .0 5) ;E2 / P比值增加 ( P<0 .0 1 ,P<0 .0 5)。结论 :复方米非司酮通过影响绒毛和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而终止早孕 ,双炔失碳酯和米非司酮在人类也有协同抗早孕作用 ,绒毛和蜕膜是其抗早孕时主要作用部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米非司酮 绒毛 蜕膜 组织结构 内分泌功能
下载PDF
双炔失碳酯对离体黄体、蜕膜和滋养层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8
4
作者 孙朝霞 陈浩宏 +2 位作者 游根娣 曹霖 顾芝萍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20-225,共6页
本文以细胞的形态和存活率为指标,用米非司酮作为阳性对照,观察了双炔失碳酯对无血清培养的大鼠黄体、人蜕膜和滋养层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同时进一步观察了双炔失碳酯对大鼠黄体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炔失碳酯对大... 本文以细胞的形态和存活率为指标,用米非司酮作为阳性对照,观察了双炔失碳酯对无血清培养的大鼠黄体、人蜕膜和滋养层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同时进一步观察了双炔失碳酯对大鼠黄体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炔失碳酯对大鼠黄体细胞、人蜕膜和滋养层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其LD50分别为:14.34±0.9μg/ml、17.33±4.1μg/ml和34.87±4.9μg/ml。在非致死剂量(5μg/ml)下双炔失碳酯未能抑制hCG和孕烯醇酮促进大鼠黄体细胞孕酮生成作用;但能极显著地抑制Forskolin的促孕酮分泌作用。本文结果提示:溶黄体作用是双炔失碳酯抗早孕的主要机理,对于蜕膜和滋养层的直接损伤作用也是其抗早孕有效环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炔失碳酯 黄体细胞 蜕膜 滋养层细胞 孕酮
下载PDF
正常与药物流产绒毛蜕膜组织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36
5
作者 张月莲 陈贵安 +1 位作者 刘以训 付国强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0-222,共3页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蜕膜细胞凋亡、增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正常早孕绒毛与蜕膜、药物流产完全与不完全的绒毛、药物流产不完全蜕膜标本各 10份 (共 5 0份标本 )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行细胞凋亡的组织学检测 ,免...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蜕膜细胞凋亡、增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正常早孕绒毛与蜕膜、药物流产完全与不完全的绒毛、药物流产不完全蜕膜标本各 10份 (共 5 0份标本 )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行细胞凋亡的组织学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bcl 2、bax、fas、fasL、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5种蛋白在组织中的分布与含量 ,同时应用原位杂交法测定fas与fasLmRNA的分布与含量。结果 正常早孕绒毛中存在少量凋亡细胞 ,主要分布于合体滋养细胞 ,蜕膜中凋亡细胞偶见 ;绒毛蜕膜中均可检测到上述 5种蛋白。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的绒毛合体滋养细胞凋亡显著增多 ,蜕膜凋亡细胞也增多 ,同时伴有促凋亡bax、fas、fasL蛋白及fas、fasLmRNA含量的增加 ,而PCNA蛋白含量无减少。结论 米非司酮能促进早孕绒毛合体滋养细胞、蜕膜间质及腺上皮细胞的凋亡 ,且主要通过fas与fasL转录及翻译途径介导 ,bax表达增加也有一定相关性 ,此可能为其抗早孕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早孕 绒毛膜绒毛 蜕膜 脱噬作用 基因表达产物
原文传递
复方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蜕膜形态学及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40
6
作者 刘效群 刘芳 +4 位作者 于俊荣 李洁 樊瑞芹 齐惠敏 张凤娥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75-79,共5页
目的 观察早孕绒毛、蜕膜形态学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对复方米非司酮及米非司酮进行比较性研究。 方法  4 9例早孕者随机分为对照、米非司酮 (15 0mg/次 )及复方米非司酮 (含双炔失碳酯 5mg +米非司酮 30mg ,12h× 2 ) 3组。... 目的 观察早孕绒毛、蜕膜形态学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对复方米非司酮及米非司酮进行比较性研究。 方法  4 9例早孕者随机分为对照、米非司酮 (15 0mg/次 )及复方米非司酮 (含双炔失碳酯 5mg +米非司酮 30mg ,12h× 2 ) 3组。服药后 2 4h手术终止妊娠 ,取绒毛、蜕膜组织 ,应用链霉卵白素 过氧化物酶 (SP)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绒毛、蜕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的变化。 结果 米非司酮组少数绒毛间质水肿变性 ,蜕膜示小灶性变性、坏死 ,可见凋亡细胞 ;绒毛ER、PR着染强度及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 <0 .0 0 1,P <0 .0 5 ) ,蜕膜ER、PR染色强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但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显著下降 (P <0 .0 5 ) ;复方米非司酮组绒毛表面附多量纤维蛋白样物 ,部分间质水肿 ,蜕膜呈片状变性、坏死 ,凋亡细胞散在 ;绒毛ER、PR着染强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 .0 5 ) ,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ER显著增加 (P <0 .0 5 ) ,PR略低但无显著差异 ;蜕膜ER、PR着染强度无显著差异 ,但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 <0 .0 0 1)。 结论 复方米非司酮使蜕膜ER、PR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明显降低 ,蜕膜变性、坏死较甚 ,但对ER、PR着染强度的影响相对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绒毛 蜕膜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下载PDF
胎盘植入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7
作者 王芋芸 黄贝尔 杨慧霞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6-69,共4页
胎盘植入是指胎盘滋养层细胞直接侵入子宫肌层的情况,是产科极为凶险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胎盘植入发病率不断增高,已成为目前导致产后出血、围产期紧急子宫切除及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然而,胎盘植入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研究认... 胎盘植入是指胎盘滋养层细胞直接侵入子宫肌层的情况,是产科极为凶险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胎盘植入发病率不断增高,已成为目前导致产后出血、围产期紧急子宫切除及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然而,胎盘植入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胎盘植入的发生与蜕膜缺失、滋养细胞侵袭力增强、子宫螺旋动脉重铸异常有关,这三方面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导致胎盘植入的形成。本文将对这三方面内容进行综述,总结胎盘植入发生的病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性胎盘 蜕膜 滋养层 子宫动脉
原文传递
青蒿琥酯对大鼠孕酮、雌二醇和蜕膜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娄小娥 周慧君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4-257,共4页
目的 研究青蒿琥酯对妊娠大鼠血清孕酮和雌二醇含量及蜕膜组织的影响 ,以探讨其终止妊娠机理。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HE染色和人蜕膜细胞体外培养等方法。结果 青蒿琥酯 40mg·kg-1·5d可使妊娠大鼠血清孕酮水平... 目的 研究青蒿琥酯对妊娠大鼠血清孕酮和雌二醇含量及蜕膜组织的影响 ,以探讨其终止妊娠机理。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HE染色和人蜕膜细胞体外培养等方法。结果 青蒿琥酯 40mg·kg-1·5d可使妊娠大鼠血清孕酮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 ;雌二醇有下降趋势 ,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则有上升趋势 ;整体水平能损伤蜕膜组织乃至胎盘 ;对体外培养的人蜕膜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 ,其LC50 为 ( 2 5± 3)mg·L-1。结论 青蒿琥酯能使血清孕酮含量下降并损伤蜕膜和胎盘而使胚胎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孕酮 雌二醇 蜕膜 终止妊娠 大鼠 抗疟药
下载PDF
米非司酮对人蜕膜与绒毛糖脂及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28
9
作者 周剑萍 张俊慧 +2 位作者 刘银坤 孙翠翔 陆湘云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57-360,364,共5页
本文从糖脂与激素受体等方面观察了米非司酮抗早孕的作用机理。采用Ladisch微量分部、SephadexG-25柱层析及高效薄层定量分析(HPTLC),发现米非司酮引起蜕膜与绒毛糖酯含量及组分的变化;应用DCC法测定蜕... 本文从糖脂与激素受体等方面观察了米非司酮抗早孕的作用机理。采用Ladisch微量分部、SephadexG-25柱层析及高效薄层定量分析(HPTLC),发现米非司酮引起蜕膜与绒毛糖酯含量及组分的变化;应用DCC法测定蜕膜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结果表明米非司酮使蜕膜组织中ER上升,PR下降,干扰了ER与PR之间的平衡。以上研究提示来非司酮抗早孕作用是多环节的,蜕膜是其重要的作用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糖脂 激素 受体 蜕膜 绒毛
下载PDF
RU486对早孕妇女蜕膜组织级体激素受体含量及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董丽颖 周键 +3 位作者 范正红 李辉 薛英 郑淑蓉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65-71,共7页
RU486是法国Roussel Uclaf公司合成的一种孕酮受体水平拮抗剂,临床实践证明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催经止孕效果。为进一步明确RU486的作用机理,本文测定了早孕妇女服用RU486后蜕膜组织孕、雌激素受体含量及血清激素水平。结果表明,一次口服... RU486是法国Roussel Uclaf公司合成的一种孕酮受体水平拮抗剂,临床实践证明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催经止孕效果。为进一步明确RU486的作用机理,本文测定了早孕妇女服用RU486后蜕膜组织孕、雌激素受体含量及血清激素水平。结果表明,一次口服RU486 600mg可使早孕5—7周妇女蜕膜组织细胞核内孕、雌激素受体含量增加,细胞浆内孕激素受体含量减少,血清雌二醇(E_2)、睾酮(T)含量上升而对FSH、HCG和孕酮(P)含量无明显影响。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大剂量的抗孕激素RU486能竞争性地结合蜕膜组织孕激素受体,使早孕期高浓度的内源性孕酮与其受体的正常结合受到干扰,从而达到抗早孕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486 蜕膜激素受体 免疫测定 早孕
下载PDF
米非司酮终止妊娠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杨倩 王健 孙兆贵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61-565,共5页
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是国际上第一个上市的用于终止妊娠的药物,不仅已被临床用于终止早期和中期妊娠,而且在终止中晚期妊娠方面也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通过综述有关文献得出,作为孕激素受体和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 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是国际上第一个上市的用于终止妊娠的药物,不仅已被临床用于终止早期和中期妊娠,而且在终止中晚期妊娠方面也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通过综述有关文献得出,作为孕激素受体和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影响母-胎界面局部的免疫细胞分化和功能,蜕膜和绒毛细胞外基质重构,母-胎界面各种细胞凋亡等生理过程,诱发母-胎界面免疫耐受状态失衡,作为导致妊娠终止的主要机制。另外,米非司酮还通过影响子宫颈结缔组织分解和子宫平滑肌收缩等方式阻止妊娠。借助动物模型和临床数据,全面解析米非司酮的作用机制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蜕膜 绒毛 细胞凋亡 流产
原文传递
寿胎丸对复发性流产小鼠蜕膜蛋白质组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谭展望 雷磊 +1 位作者 罗蕾 卢丽丽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1-596,共6页
目的:分析寿胎丸对复发性流产小鼠蜕膜蛋白质组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寿胎丸安胎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雌性CBA/J小鼠分别与20只雄性DBA/2和5只雄性BALB/C小鼠按2∶1合笼交配,建立复发性流产模型40只与正常妊娠模型10只。将复发性流产CB... 目的:分析寿胎丸对复发性流产小鼠蜕膜蛋白质组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寿胎丸安胎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雌性CBA/J小鼠分别与20只雄性DBA/2和5只雄性BALB/C小鼠按2∶1合笼交配,建立复发性流产模型40只与正常妊娠模型10只。将复发性流产CBA/J×DBA/2孕鼠按妊娠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寿胎丸低剂量组(10只,3 g.kg.d-1)、寿胎丸中剂量组(10只,6 g.kg.d-1)和寿胎丸高剂量组(10只,12 g.kg.d-1),从妊娠第1天开始灌胃给药,至孕14 d处死小鼠,计算各组胚胎丢失率。采用双向电泳结合质谱技术分离和鉴定各组小鼠蜕膜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资源对所鉴定蛋白质的功能进行分析。结果:寿胎丸高、中剂量组胚胎丢失率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寿胎丸低剂量组胚胎丢失率有所降低,但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立了模型组、正常组、寿胎丸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蜕膜组织的2-DE图谱,通过比较各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的差异,发现并鉴定了30个可能与复发性流产及寿胎丸干预相关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的功能涉及绒毛外滋养细胞的侵袭、蜕膜组织血管的重建及蜕膜细胞的凋亡等。结论:寿胎丸能够降低复发性流产小鼠胚胎丢失率,具有显著的安胎作用;复发性流产是由多种蛋白质参与的复杂过程,寿胎丸可调节复发性流产小鼠蜕膜组织多种蛋白质的表达,该复方具有多靶点的作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胎丸 复发性流产 蜕膜 蛋白质组
原文传递
细胞凋亡和PCNA在早孕绒毛滋养细胞及蜕膜中的表达与自然流产的关系 被引量:17
13
作者 孙阳 赵轩 +1 位作者 敖竹君 黄官友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02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 :研究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在早孕绒毛滋养细胞和蜕膜中的表达及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 :对孕 3月内 2 0例正常妊娠、2 0例第 1次自然流产 (SA)和 15例反复自然流产 (RSA)的绒毛和蜕膜组织应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 目的 :研究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在早孕绒毛滋养细胞和蜕膜中的表达及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 :对孕 3月内 2 0例正常妊娠、2 0例第 1次自然流产 (SA)和 15例反复自然流产 (RSA)的绒毛和蜕膜组织应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结果 :正常早孕绒毛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和蜕膜中的凋亡指数分别为 7.2 1± 1.2 4、8.89±2 .5 2和 7.70± 0 .82 ;SA组为 15 .4 0± 6 .5 9、2 5 .83± 6 .83和 32 .0 3± 3.2 7;RSA组为 18.77±8.2 2、34.0 2± 13.4 9和 34.96± 5 .4 6。增殖指数在正常早孕绒毛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和蜕膜中为 6 4 .13± 5 .90、0和 6 2 .0 8± 4 .76 ;SA组为 6 7.0 2± 6 .79、36 .13± 3.5 6和 6 4 .94± 4 .6 0 ;RSA组为 6 8.6 7± 8.4 5、33.6 7± 4 .0 8和 6 3.99± 5 .5 4。即孕 3月内正常妊娠的绒毛和蜕膜组织中均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存在。SA与正常早孕相比绒毛和蜕膜中的细胞凋亡均明显增加 (P <0 .0 1) ,RSA合体滋养细胞凋亡也较SA明显增加 (P <0 .0 5 ) ;细胞滋养细胞和蜕膜中的细胞增殖在自然流产与正常妊娠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平衡与妊娠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增殖细胞核抗原 滋养层 蜕膜 流产
下载PDF
CD4^+CD25^(high)T细胞和FOXP3在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14
作者 梅珊珊 谭剑平 +4 位作者 陈慧 刘颖琳 刘玉昆 祝丽琼 张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1-466,共6页
【目的】检测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患者外周血及蜕膜的CD4+CD25highT细胞和FOXP3的表达,探讨CD4+CD25highT细胞和FOXP3在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从2005年9月至2006年6月就诊的154例URSA患者根据就诊时的妊娠状态分... 【目的】检测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患者外周血及蜕膜的CD4+CD25highT细胞和FOXP3的表达,探讨CD4+CD25highT细胞和FOXP3在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从2005年9月至2006年6月就诊的154例URSA患者根据就诊时的妊娠状态分成未孕组129例,早期流产组25例;正常早孕要求人工终止妊娠的妇女组50例及正常未孕女性组42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及由于计划外妊娠要求行人工流产者和已确认胚胎停育的URSA患者行清宫术后的新鲜蜕膜组织,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及蜕膜组织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亚群的比例及FOXP3表达。【结果】①外周血及蜕膜中CD4+CD25highT细胞的比例:正常早孕妇女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高于正常未孕妇女及URSA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RSA未孕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也显著低于正常未孕女性及URSA流产患者(P<0.01);URSA流产患者蜕膜CD4+CD25highT细胞低于正常早孕妇女蜕膜(0.62±0.27vs.1.41±0.31,P<0.01)。②外周血及蜕膜中FOXP3表达比例:正常早孕妇女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中FOXP3的表达比例为(95.6±3.6),高于正常未孕妇(92.1±3.4)及URSA流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URSA未孕组患者外周血中FOXP3的表达与正常未孕妇女及URSA流产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URSA流产患者蜕膜CD4+CD25highT细胞中FOXP3的表达比例低于正常早孕妇女蜕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3±3.1vs.97.1±2.2,P<0.01)。【结论】CD4+CD25highT细胞在维持正常妊娠中发挥重要作用,URSA的发生与CD4+CD25highT细胞的减少有关,URSA患者CD4+CD25highT细胞比例下降与FOXP3表达的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妊娠 调节性T细胞 FOXP3 蜕膜
下载PDF
Th1/Th2型细胞因子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昭荣 韩香 +4 位作者 吕海侠 李牧 于玲 樊江波 王玉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5-257,共3页
目的 探讨反复自然流产 (recurrentspontaneousabortion ,RSA)患者血清及蜕膜组织液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5 4例RSA患者血清及蜕膜组织液中Th1(IL 2、IFN γ) /Th2 (IL 4、IL 10 )型细... 目的 探讨反复自然流产 (recurrentspontaneousabortion ,RSA)患者血清及蜕膜组织液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5 4例RSA患者血清及蜕膜组织液中Th1(IL 2、IFN γ) /Th2 (IL 4、IL 10 )型细胞因子水平 ,同时以 5 0例正常健康早孕妇女、要求终止妊娠者作为对照。结果 RSA组血清及蜕膜组织液中IL 2、IFN γ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5 ) ,而IL 4、IL 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RSA患者血清中IL 2、IFN γ、IL 4水平与蜕膜组织液中相应细胞因子水平呈正相关 (r =0 .78,r =0 .6 6 ,r=0 .5 9,P均 <0 .0 1) ,而IL 10呈负相关 (r =- 0 .5 4 ,P <0 .0 5 )。结论 RSA患者血清及蜕膜组织液中Th1/Th2间平衡的改变与流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1型细胞因子 TH2型细胞因子 反复自然流产 血清 蜕膜组织液 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
下载PDF
Natural killer cell-triggered vascular transformation:maternal care before birth? 被引量:20
16
作者 Jianhong Zhang Zhilin Chen +1 位作者 Graeme N Smith B.Anne Croy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11,共11页
Natural killer(NK)cells are found in lymphoid and non-lymphoid organs.In addition to important roles in immune surveillance,some NK cells contribute to angiogenesis and circulatory regulation.The uterus of early pregn... Natural killer(NK)cells are found in lymphoid and non-lymphoid organs.In addition to important roles in immune surveillance,some NK cells contribute to angiogenesis and circulatory regulation.The uterus of early pregnancy is a non-lymphoid organ enriched in NK cells that are specifically recruited to placental attachment sites.In species with invasive hemochorial placentation,these uterine natural killer(uNK)cells,via secretion of cytokines,chemokines,mucins,enzymes and angiogenic growth factors,contribute to the physiological change of mesometrial endometrium into the unique stromal environment called decidua basalis.In humans,uNK cells have the phenotype CD56^(bright) CD16^(dim) and they appear in great abundance in the late secretory phase of the menstrual cycle and early pregnancy.Gene expression studies indicate that CD56^(bright) CD16^(dim) uterine and circulating cells are functionally distinct.In humans but not mice or other species with post-implantation decidualization,uNK cells may contribute to blastocyst implantation and are of interest as therapeutic targets in female infertility.Histological and genetic studies in mice first identified triggering of the process of gestation spiral arterial modification as a major uNK cell function,achieved via interferon(IFN)-c secretion.During spiral arterial modification,branches from the uterine artery that traverse the endometrium/decidua transiently lose their muscular coat and ability to vasoconstrict.The expression of vascular markers changes from arterial to venous as these vessels dilate and become low-resistance,high-volume channels.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vascular interactions of human uNK cells is difficult to obtain because endometrial time-course studies are not possible in pregnant women.Here we briefly review key information concerning uNK cell functions from studies in rodents,summarize highlights concerning human uNK cells and describe our preliminary studies on development of a humanized,pregnant mouse model for in vivo investigations of hum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idua humanized mice PREGNANCY uterine natural killer cell
原文传递
药物流产后子宫刮出物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房敬燕 路欣 +2 位作者 许晴 梁元晶 诸定寿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89-91,共3页
为探讨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和子宫内膜中胎盘残留组织的关系,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药物流产后刮出组织(20例)和正常流出组织(10例)进行了研究。组织病理学显示:刮出内膜组织中都含有残留蜕膜组织,后者多数蜕膜... 为探讨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和子宫内膜中胎盘残留组织的关系,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药物流产后刮出组织(20例)和正常流出组织(10例)进行了研究。组织病理学显示:刮出内膜组织中都含有残留蜕膜组织,后者多数蜕膜细胞变性坏死,蜕膜和内膜都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具有不同步发育的腺体和间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正常流出或刮出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因子Ⅷ相关抗原和胎盘碱性磷酸酶(PALP)呈阳性反应。残留的蜕膜组织中可见结构和功能正常的毛细血管。提示:子宫内膜中的炎细胞浸润,内膜不同步发育,残留蜕膜的某些部位因正常血液供应而继续生长,可能是药物流产后出血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流产 出血 子宫内膜 蜕膜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米非司酮对人早孕期蜕膜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l-2/bax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丁峰 傅国强 +2 位作者 邢福祺 陈士岭 刘以训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02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期蜕膜组织细胞bcl 2 /bax的影响及与妊娠终止的关系。方法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TUNEL法检测凋亡的发生及凋亡细胞的定位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 2 /bax蛋白的表达和相互关系。结果 :(1)正常早孕 4 0 + 天蜕膜...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期蜕膜组织细胞bcl 2 /bax的影响及与妊娠终止的关系。方法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TUNEL法检测凋亡的发生及凋亡细胞的定位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 2 /bax蛋白的表达和相互关系。结果 :(1)正常早孕 4 0 + 天蜕膜组织细胞大量凋亡 ,bcl 2蛋白表达量较低 ,bax蛋白有较强表达 ;(2 )正常早孕 5 0 + 天 ,凋亡细胞明显减少 ,bcl 2的表达显著增强 ,bax蛋白表达减弱 ;(3)早孕 5 0 + 天应用米非司酮 ,蜕膜组织出现大量凋亡细胞及明显凋亡带 ,bcl 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bax蛋白表达较前明显增强。结论 :早孕期米非司酮流产的机制可能与蜕膜组织细胞凋亡异常相关 ,bcl 2 /bax途径可能是其诱导早孕期蜕膜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蜕膜 细胞凋亡 米非司酮 bcl-2 基因 bax 早孕
下载PDF
米非司酮促进早孕绒毛及蜕膜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颖 冯霞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218-220,共3页
目的 探讨绒毛及蜕膜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变化与药物终止早孕的关系。方法 对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 16例 (米非司酮组 )、负压吸引终止早孕 16例 (对照组 )的绒毛与蜕膜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DNA和细胞周期动力学... 目的 探讨绒毛及蜕膜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变化与药物终止早孕的关系。方法 对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 16例 (米非司酮组 )、负压吸引终止早孕 16例 (对照组 )的绒毛与蜕膜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DNA和细胞周期动力学分析。结果 米非司酮组和对照组绒毛凋亡水平分别为 (8.5 2± 4.12 ) %、(4 .2 4± 3.93) % (P <0 .0 5 ) ,蜕膜凋亡水平分别为 (14.83± 8.70 ) %、(6 .2 7± 5 .80 ) % (P <0 .0 1)。米非司酮组绒毛滋养层G0 、G1期细胞明显增加 (P <0 .0 1) ,G2 、M期细胞明显减少 (P <0 .0 1) ,细胞增生指数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米非司酮通过诱导绒毛和蜕膜细胞凋亡终止早孕 ,可能机制为阻止滋养层细胞从G0 、G1期向S期转化 ,从而使其增生与凋亡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绒毛膜 蜕膜 早孕
下载PDF
Decidual natural killer cells and th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at the maternal-fetal interface 被引量:16
20
作者 Binqing Fu Haiming Wei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1224-1231,共8页
During early pregnancy, an orchestrated evolutionary maternal adaption toward tolerance of the semiallogeneic fetus is required to ensure decidualization and early embryo development. Remodeling of the immune system i... During early pregnancy, an orchestrated evolutionary maternal adaption toward tolerance of the semiallogeneic fetus is required to ensure decidualization and early embryo development. Remodeling of the immune system involves natural killer cells (NKs), macrophages, T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s (DCs) altering the microenvironment in the deciduas. In particular, a unique population of NK cells with a CD56brightCD16 phenotype in the decidua has been proposed to play a key role in the maternal adaptation to pregnancy. However,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pregnancy immunology to reflect transplantation immunology regarding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matemal immune system should be suppressed. This tendency is misleading. We discuss how the immune system is formed in early deciduas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aternal NK cells and fetal growth. We propose that the maternal immune response must not be fully suppressed and is even necessary for the local response of uterine NK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 cells decidua fetal growth th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