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一片叶子”到“寻梦环游”:儿童生活世界中死亡意义的叙事重构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旭 段丽红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7-34,共8页
幼儿L对死亡产生困惑:“我们会不会死?死了会怎么样?(人)可不可以不死?”为深入理解L死亡困惑背后的相应体验,引入李旭幼时对死亡的体验以理解L对死亡的体验。发现L对死亡的困惑源于其面对“失去”“不存在”“不确定”等死亡意义体验... 幼儿L对死亡产生困惑:“我们会不会死?死了会怎么样?(人)可不可以不死?”为深入理解L死亡困惑背后的相应体验,引入李旭幼时对死亡的体验以理解L对死亡的体验。发现L对死亡的困惑源于其面对“失去”“不存在”“不确定”等死亡意义体验所带来的恐慌,成人对死亡理性、科学的解答并不能消除幼儿的死亡困惑和恐慌。从影片《寻梦环游记》中,可以获得重构死亡意义的启示:要消除儿童对死亡的困惑和恐惧,需提供给儿童一个“存魅”的、温情的亡灵世界。为确保儿童“得到”这个世界,首先成人心中就应存有这个世界,并在生活中让儿童可以触摸到这个世界,一起作为儿童重构死亡意义的“发生境域”,将其中包含的铭记、爱传递给儿童,回馈给成人,消除成人与儿童对死亡的困惑和恐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意义 死亡困惑 死亡体验 死亡教育 儿童生活世界 叙事研究
下载PDF
作为一种批评概念的“晚期风格”——萨义德对身体状况和美学风格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有庆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2-276,共5页
"晚期风格"是萨义德晚年思考的核心问题,更是理解他晚期思想的关键。萨义德明确界定了"晚期风格",并通过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和艺术名家等三种话语策略证明了"晚期风格"的自我放逐特征。他将"晚期风... "晚期风格"是萨义德晚年思考的核心问题,更是理解他晚期思想的关键。萨义德明确界定了"晚期风格",并通过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和艺术名家等三种话语策略证明了"晚期风格"的自我放逐特征。他将"晚期风格"作为一种向死而生的美学类型,认为它是艺术家以曲折的方式来表达对日益临近的死亡的思考、体验和审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义德 晚期风格 自我放逐 死亡体验
下载PDF
“被时间冲向寒凛的地方”——论1940年代从军经历带给穆旦的“死亡体验” 被引量:2
3
作者 胡余龙 《宜宾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10-18,26,共10页
就穆旦的诗歌创作生涯而言,1940年代的应征从军经历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生命体验,尤其是两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给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诗歌风格。如何排解"死亡体验"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成为穆旦长久困惑却... 就穆旦的诗歌创作生涯而言,1940年代的应征从军经历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生命体验,尤其是两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给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诗歌风格。如何排解"死亡体验"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成为穆旦长久困惑却又始终无法彻底解决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旦 从军经历 “死亡体验”
下载PDF
Jghm rum,ud on the Death-Themed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4
作者 朱慧文 《海外英语》 2013年第9X期224-225,共2页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analytical explanation of Dickinson's death-themed poems with her life experience of religion and death experience to reveal her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death.
关键词 EMILY DICKINSON death-themed POEMS RELIGION death
下载PDF
《马尔特手记》的死亡叙事与里尔克的死亡观
5
作者 周鹏颖 《外语教育》 2021年第1期151-161,共11页
《马尔特手记》围绕死亡展开叙事,主人公马尔特在巴黎以独特的方式目睹了诸多丑陋、无名的死亡,时时暴露在丧失身份、丧失主客体和内外界限的威胁之下,这一极端体验唤醒了马尔特根植于童年的深层恐惧,小说中对死亡和恐惧的书写方式符合... 《马尔特手记》围绕死亡展开叙事,主人公马尔特在巴黎以独特的方式目睹了诸多丑陋、无名的死亡,时时暴露在丧失身份、丧失主客体和内外界限的威胁之下,这一极端体验唤醒了马尔特根植于童年的深层恐惧,小说中对死亡和恐惧的书写方式符合里尔克提出的“恐惧造物”的美学理念。笔下的马尔特代替自己深入体验死亡恐惧之后,里尔克开始思考死亡和恐惧的本质,在小说中提出了“自己的死”这一理想,过去贵族式奢侈堂皇的死在这里具有典范性,也提出此种宏大的死在现代已失去其条件和意义。里尔克在该小说中刻画了一种广泛地接纳死亡、不区分生和死的态度。在里尔克后期的诗歌中,死亡不再作为生命中的否定性因素存在,而是被看作存在的一部分,此时诗人里尔克进入了赞美和歌唱死亡的阶段。该小说作为里尔克创作生涯的“分水岭”,对里尔克死亡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恐惧 死亡体验 自己的死 死生一体
原文传递
生命因死亡而完满——解读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6
作者 刘末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38-40,共3页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死亡意识是他作品最重要的主题。在海明威的笔下展现了各种死亡的形式,但没有出现一个寿终正寝的主人公。通过对具体死亡体验的描写,表现了作家对死亡的抗争意识和超越死亡的美学精神。
关键词 海明威 死亡意识 死亡体验 死亡超越
下载PDF
大学生生命认知与体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张玲玲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20年第5期71-75,共5页
关于大学生对于生命、死亡认知和体验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生命认知、死亡认知、生命体验、死亡体验的表达类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过往经历过死亡的大学生更多表达对死亡本质的认知和悲伤、不理性的死亡体验;父母讨论死亡的大学生更多表... 关于大学生对于生命、死亡认知和体验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生命认知、死亡认知、生命体验、死亡体验的表达类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过往经历过死亡的大学生更多表达对死亡本质的认知和悲伤、不理性的死亡体验;父母讨论死亡的大学生更多表达哲理性的生命体验。生命、死亡的既往经历和讨论会影响大学生对生命、死亡的认知和体验,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注重加强生命教育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认知 死亡认知 生命体验 死亡体验
下载PDF
濒死体验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王云岭 杨同卫 朱世英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0-21,27,共3页
论述了被科学界一直视为神秘现象的濒死体验,认为濒死体验就是指那些已经被判断为临床死亡的人被救活后所报告的他们死亡时的主观体验。介绍了典型濒死体验的特征和濒死体验的研究历史,特别是介绍了库布勒.罗斯和雷蒙德.穆迪的研究,最... 论述了被科学界一直视为神秘现象的濒死体验,认为濒死体验就是指那些已经被判断为临床死亡的人被救活后所报告的他们死亡时的主观体验。介绍了典型濒死体验的特征和濒死体验的研究历史,特别是介绍了库布勒.罗斯和雷蒙德.穆迪的研究,最后探讨了濒死体验给人类的重要启示,并建议在我国开展濒死体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死体验 库布勒·罗斯 雷蒙德·穆迪 启示
下载PDF
濒死体验成因解析
9
作者 许翔 许珺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1,51,共5页
濒死体验是人在濒临死亡或面临死亡威胁时所经历的一种主观体验。在归纳、分析部分濒死体验案例的基础上,发现催眠是使人处于某种特殊心理状态的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濒死经历者是因进入催眠状态后才会出现濒死体验现象。人在催眠状态... 濒死体验是人在濒临死亡或面临死亡威胁时所经历的一种主观体验。在归纳、分析部分濒死体验案例的基础上,发现催眠是使人处于某种特殊心理状态的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濒死经历者是因进入催眠状态后才会出现濒死体验现象。人在催眠状态下会表现出某些特异的心理和生理现象,这些现象与濒死经历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一致。通过分析濒死体验发生过程证明,两者在心理作用机制上是完全相同的。同时亦可从反射角度阐明催眠是引发濒死体验中离体经历及其他典型特征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死体验 催眠 主观体验
下载PDF
关于濒死体验记忆真实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晶 李岩 +3 位作者 陈研 倪城城 李美琦 狄海波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32,51,共4页
许多经历过濒死体验或类濒死体验的人都会产生持久且深刻的主观记忆。首先,梳理国内外对于濒死体验的相关研究并总结能够侧面验证这类主观记忆真实性的研究成果,旨在补足濒死体验研究领域在主观记忆层面研究的缺失。其次,研究发现可以... 许多经历过濒死体验或类濒死体验的人都会产生持久且深刻的主观记忆。首先,梳理国内外对于濒死体验的相关研究并总结能够侧面验证这类主观记忆真实性的研究成果,旨在补足濒死体验研究领域在主观记忆层面研究的缺失。其次,研究发现可以从记忆理论的神经生理学角度进一步解释这类主观记忆深刻且持久的机制并对此展开解释,以作为濒死体验记忆真实性的理论支持。最后,观察到濒死体验研究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缺失,故建议进一步加强这类主观记忆的东方研究,以扩展其东方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死体验 类濒死体验 主观记忆 记忆理论
下载PDF
基于厥阴病认识回光返照与濒死体验
11
作者 李滢 刘寨东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69,共4页
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解锁死亡的奥秘,是为了给患者搏得一线生机。厥阴即阴尽,是阴尽阳生、阴阳转化的枢机。回光返照和濒死体验均以厥阴病为机理,前者是阴阳离决之象,体现为濒临死亡者出现除中、烦躁等客观表现;后者则是魂游幻... 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解锁死亡的奥秘,是为了给患者搏得一线生机。厥阴即阴尽,是阴尽阳生、阴阳转化的枢机。回光返照和濒死体验均以厥阴病为机理,前者是阴阳离决之象,体现为濒临死亡者出现除中、烦躁等客观表现;后者则是魂游幻境之象,表现为死而复生者穿过黑暗进入光明等主观感受。通过厘清二者概念,比较二者差异,总结出枢机正常运转和真阳生生不息这两大维持生命的要素。追本溯源,基于厥阴病之理法方药剖析死亡谜题。乌梅丸顺应肝木曲直之本性,四逆汤温补浮越欲绝之火种。通调枢机、补火铸魂,以期阴尽阳生、魂兴命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阴病 阴阳 临终 濒死体验
下载PDF
濒死体验研究的认识论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兆雄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43,共3页
在濒死体验研究中,有两条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导致科学医学,唯心主义导致灵学医学。前者研究其组成和机制,分析其文化、生物学特点及心理动力学。后者则陷入对人死复生的证明,美其名为生命之后的生命。
关键词 医学哲学 濒死体验 灵学
下载PDF
Consciousness and Near-Death Experiences: Access to a Known World
13
作者 Luiz Gonzaga Camelo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2022年第3期205-234,共30页
Near-death or death-like experiences are a natural, albeit uncommon, phenomenon due to the temporary and reversible decoupling or dissociation of the Psychosoma from its material counterpart, the physical body. Indeed... Near-death or death-like experiences are a natural, albeit uncommon, phenomenon due to the temporary and reversible decoupling or dissociation of the Psychosoma from its material counterpart, the physical body. Indeed, these “psychophysical events” are fundamental in clinical conditions that lead to unconsciousness in individuals declared clinically dead or who have come very close to physical death. In addition, Consciousness is fundamental in the occurrence of these experiences. In fact, Consciousness, a higher order field, is the entity that vibrationally dissociates from the physical body and is also the protagonist of the entire chain of events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as well as out-of-body experiences. Undoubtedly, matter is a creation of the Universal Intelligent Principle and the primary cause of all things. Thus, Consciousness is the basis of all existence, of primordial reality. Vehicle of manifestation of Consciousness, the Psychosoma is a morphogenetic, vaporous, translucent, luminous body which is also made up of all organs, including the immaterial brain [mind] and the other electromagnetic systems of the human body. The Psychosoma is, therefore, the connection bridge between Consciousness, a complex subtle field, non-electromagnetic, responsible for all phenomena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dense field of gross matter, the physical body. For example, the Consciousness is the one who sees, feels pain and welcomes its family members on the verge of death during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in any vibrational dimension, even being perceived by the Psychosoma. Here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dimension is not a place. It’s a vibration. It’s a frequency.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approach innovative and comprehensive concepts about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near-death experiences as well as to try to overcome limiting paradigms that prevents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In addition, concepts based on quantum holography and information theory were raised 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CIOUSNESS MIND BRAIN Near-death experience Out-of-Body experience
下载PDF
从意识研究角度重新审视濒死体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岩 陈研 +6 位作者 倪城城 李美琦 潘瑜冉 胡楠荼 冯军峰 Steven Laureys 狄海波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1-496,共6页
濒死体验是一种独特的意识,一种与自我相关神秘得无法解释的体验,可发生于危及生命或不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分别称为经典濒死体验和类濒死体验。经典濒死体验对应于无反应状态下的内在觉知,可用于探索人类的断连意识状态。而类濒死体验是... 濒死体验是一种独特的意识,一种与自我相关神秘得无法解释的体验,可发生于危及生命或不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分别称为经典濒死体验和类濒死体验。经典濒死体验对应于无反应状态下的内在觉知,可用于探索人类的断连意识状态。而类濒死体验是一种更异质的状态,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本文通过梳理心脏骤停、晕厥、冥想等不同情况下的濒死体验对其研究进展作一论述。研究者发现,有快速眼动期入侵的人更易发生濒死体验以及氯胺酮诱导的全身麻醉可作为研究濒死体验的可逆且安全的试验模型。虽然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上对濒死体验的解释,但这种现象的定义、发生机制以及对濒死体验者的识别仍然存在争论。国内对濒死体验的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濒死体验作为意识研究的一个领域,可用于探讨无反应状态下人类意识的机制,为临床意识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觉知 濒死体验 类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内容量表
原文传递
胎儿期记忆与穆迪《死亡记忆》濒死体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山 《黑龙江科学》 2016年第3期130-133,共4页
穆迪《死亡记忆》一书从150例濒死体验的实例中总结出15处相似点,进而建构出"典型化"、"完整化"的濒死体验模式,但是并没有对当事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濒死体验进行追问和分析。本研究认为濒死体验的真相是回归胎儿期记忆,并从胎儿期... 穆迪《死亡记忆》一书从150例濒死体验的实例中总结出15处相似点,进而建构出"典型化"、"完整化"的濒死体验模式,但是并没有对当事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濒死体验进行追问和分析。本研究认为濒死体验的真相是回归胎儿期记忆,并从胎儿期记忆的角度对穆迪建构的濒死体验模式作了具体的分析,该模式的结构和胎儿期记忆中的几个过程倒退式呈现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期记忆 穆迪 死亡记忆 濒死体验
下载PDF
唐君毅早年的感通体验及其形上意义——唐君毅的生命体验及其哲学建构(一)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仁富 汪丽华 《宜宾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9,共9页
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建构与其个人的生命经验所具有的内在关联,对于不同哲学家是不一样的。唐君毅作为一位用生命建构自己思想的哲学家,其思想建构的基点,是其早年的感通体验。唐君毅早年生活中的诸多想象性体验,是以现实中的某种生命经验... 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建构与其个人的生命经验所具有的内在关联,对于不同哲学家是不一样的。唐君毅作为一位用生命建构自己思想的哲学家,其思想建构的基点,是其早年的感通体验。唐君毅早年生活中的诸多想象性体验,是以现实中的某种生命经验为引子,将生命、死亡、悲欢离合等重大问题从想象中带到当下,由个别的生活经验"一念翻转",体验到普遍性的生命情感。这种体验本质上是一种"感通",是自己主动"想象性"地将自己的内在生命情感通达自己生命以外的"他者"。这种感通是对个体生命内在仁心本体的体证,是唐君毅生死哲学建构的形上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想象性生死体验 感通 仁心本体 生死哲学
下载PDF
Long-Term Survival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Near-Death Experience Increases Suicide Risks: A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Related Literature
17
作者 Robert E. Brandt Akihiro Takeuchi Hirotoshi Kamata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2022年第3期112-124,共13页
Backgrou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remains a cause of lifelong disability, death, and suicide worldwide. TBI-induced near-death experience (NDE) could increase suicide risks. Objective: We investigated TBI coupl... Backgrou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remains a cause of lifelong disability, death, and suicide worldwide. TBI-induced near-death experience (NDE) could increase suicide risks. Objective: We investigated TBI coupled with NDE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s a possible indicator of suicide. Methods: A 17-year-old male who sustained an acute severe TBI in a traffic collision, was comatose 14 days, had an NDE awakening from the coma, and, years after rehabilitation, suffered PTSD, clinical depression, and survived a suicide attempt. This personal experience of a TBI-induced NDE and lingering PTSD was acquired directly from the patient by interview. We discuss his case while considering relevant literature. Results: Longitudinal data from 1961 to 2021 generated from the PubMed interface revealed 4056 TBI patients committed suicide. NDE was only reported in one of those cases and, although not a suicide, in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t long-term follow-ups revealed few TBI patients exhibited normal mental/physical functions compared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Unfavorable GOS scores were risk predictors for neuropsychological/physical impairments later in life, with outcomes of depression, PTSD, poor QOL, and/or suicide. Conclusions: For TBI-NDE survivors, including those with PTSD, long-term periodic neuropsychological follow-ups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may help decrease suicide ris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umatic Brain Injury Long-Term Outcom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Near-death experience SUICIDE
下载PDF
儒家视野下的癌症终末期患者死亡观念解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明书 张新庆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9年第2期205-209,共5页
本文在考察了癌症终末期患者及亲属对死亡的看法基础上,审视了儒家思想中的死亡观和身体观的丰富内涵及适用范围。作者以减轻患者的癌痛为目的,从"心理疏导"、"疼痛管理"、"摆脱濒死体验的阴影"与"... 本文在考察了癌症终末期患者及亲属对死亡的看法基础上,审视了儒家思想中的死亡观和身体观的丰富内涵及适用范围。作者以减轻患者的癌痛为目的,从"心理疏导"、"疼痛管理"、"摆脱濒死体验的阴影"与"社会支持"等四个方面,建构出儒家面对死亡的完整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患者 癌症 死亡观 儒家思想 濒死体验
原文传递
濒死经验及相关的心理治疗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2-126,共5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精神取向的心理治疗家特别是 Kenneth Ring和 Bruce Greyson等人有关濒死经验 ( near- death experience,NDE)及相关的心理治疗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对濒死经验的描述、对濒死经验的意义的揭示、与濒死... 本文主要研究了精神取向的心理治疗家特别是 Kenneth Ring和 Bruce Greyson等人有关濒死经验 ( near- death experience,NDE)及相关的心理治疗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对濒死经验的描述、对濒死经验的意义的揭示、与濒死经验有关的临床问题、濒死经验治疗的目标和治疗策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死经验 心理治疗
下载PDF
汉末女性道德规范强化的文学表现——《列女传》的生死考验故事 被引量:1
20
作者 史常力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41-146,共6页
《列女传》中大量的生死考验故事包含有舍生取义与舍己救人两大类型,这与刘向的劝谏意图紧密相联,又受汉代日趋收紧的意识形态建设及严峻的政治现实影响,但不能简单地以现代观点对其批判。息君夫人的殉情则表达了其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关键词 道德规范 生死考验 《列女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