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差异及其评价模型 被引量:40
1
作者 郑子成 杨玉梅 李廷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9-205,共7页
土壤抗蚀性是评定土壤抵抗土壤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该文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在土壤理化性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融入生物学指标,对川西低山丘陵区退耕桉树林、退耕杉木林、退耕茶园、退耕枇杷园和退耕撂荒地5种退耕模... 土壤抗蚀性是评定土壤抵抗土壤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该文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在土壤理化性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融入生物学指标,对川西低山丘陵区退耕桉树林、退耕杉木林、退耕茶园、退耕枇杷园和退耕撂荒地5种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个用于表征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可优化为>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0.25mm团聚体破坏率、>0.5mm团聚体破坏率、有机质含量及酸性磷酸酶6个指标;5种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退耕杉木林>退耕桉树林>退耕枇杷园>退耕茶园>退耕撂荒地。在此基础上,应用6个优化指标构建了研究区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强、中等、弱3个等级的判别模型,模型总判别正确率为96.7%,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这为完善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性土壤抗蚀性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模型 优化 退耕模式 抗蚀性
下载PDF
川南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腐殖质及团聚体碳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景燕 龚伟 胡庭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5-160,164,共7页
通过对川南坡地进行退耕试验,研究坡地退耕成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林和弃耕地对土壤腐殖质及团聚体碳和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地退耕5年后土壤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活性腐殖质(活性胡敏酸和活性富里酸)及团聚体碳和... 通过对川南坡地进行退耕试验,研究坡地退耕成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林和弃耕地对土壤腐殖质及团聚体碳和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地退耕5年后土壤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活性腐殖质(活性胡敏酸和活性富里酸)及团聚体碳和氮含量、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和胡敏酸E4/E6值,以及可浸提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活性腐殖质及>0.25mm各粒径团聚体碳和氮分配比例均增加,并呈现出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林>弃耕地>农耕地的变化规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分配比例随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增加呈现出"V"形变化,其最小值分别出现在2~1mm和0.5~0.25mm粒径。说明川南坡地退耕对增加土壤腐殖质及团聚体碳和氮含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和促进土壤碳固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模式 植被恢复 土壤腐殖质 团聚体 有机碳和氮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姜勇祥 蓝家程 龙家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10-17,共8页
探明贵州花江-关岭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为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耕地(对照)、乔木林地和花椒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0~... 探明贵州花江-关岭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为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耕地(对照)、乔木林地和花椒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计算>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D)等团聚体指标。结果表明:1)耕地转变为乔木林地和花椒林地显著增加了粗大团聚体(>2 mm)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P<0.05);2)土壤R0.25、MWD和GMD值表现为乔木林地>花椒林地>耕地,土壤分形维数D值则相反;3)退耕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增加主要与粗大团聚体含量增加有关,2 mm和0.25 mm粒径是土壤团聚化过程中关键的临界点;4)退耕后,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指标的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表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退耕模式 团聚体组成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川南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土壤及枯落物持水特性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景燕 胡庭兴 +2 位作者 龚伟 宫渊波 罗承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9,共6页
采用浸泡法对川南坡地退耕成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5年后土壤和枯落物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坡地退耕后土壤自然含水量(t/hm2)、毛管持水量(t/hm2)和最小持水量(t/hm2)增加,并呈现出慈竹林>杂交竹林>... 采用浸泡法对川南坡地退耕成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5年后土壤和枯落物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坡地退耕后土壤自然含水量(t/hm2)、毛管持水量(t/hm2)和最小持水量(t/hm2)增加,并呈现出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弃耕地>农耕地的变化规律;4种退耕模式枯落物蓄积量(t/hm2)、自然持水量(t/hm2)、最大持水量(t/hm2)、最大拦蓄量(t/hm2)和有效拦蓄量(t/hm2)呈现出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弃耕地的变化规律。枯落物持水量(g/kg)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Q=alnt+b,吸水速率(g/(kg.h))与浸泡时间关系为V=ktn;在枯落物持水过程中,前2h内枯落物持水作用较强。因此,林下枯落物在降雨过程前期2h对降雨的吸持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慈竹林能较好地提高坡地退耕后土壤和枯落物水文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模式 植被恢复 水源涵养 持水特性
下载PDF
河北省土石山区主要退耕模式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马长明 贾黎明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2-35,共4页
以河北省退耕区几种主要退耕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在退耕的初期阶段,以核桃+红薯、冬枣+花生和核桃+花生等3种退耕模式表现最佳,核桃单作和核桃... 以河北省退耕区几种主要退耕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在退耕的初期阶段,以核桃+红薯、冬枣+花生和核桃+花生等3种退耕模式表现最佳,核桃单作和核桃+谷子模式表现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退耕模式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