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构损伤识别的模态应变能方法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苏扩军 易登军 邓华锋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220-223,共4页
分析了模态应变能用于结构损伤识别的可行性,并进行了有限元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模态应变能对损伤较为敏感,能够反映结构的局部状态变化,可以用来检测结构损伤位置.
关键词 损伤结构 无损检测技术 模态参数 模态振型 有限元分析 桥梁
下载PDF
损伤结构弹塑性抗震性能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全凤 黄庆丰 方德平(英文审校)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1,共6页
综述结构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的方法、理论模型,以及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准则.在分析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及其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动力分析及评价关键技术.根据结构滞回运动中损伤退化累积释放弹性能与累积塑性变形能的... 综述结构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的方法、理论模型,以及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准则.在分析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及其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动力分析及评价关键技术.根据结构滞回运动中损伤退化累积释放弹性能与累积塑性变形能的关系,导出累积释放弹性能-位移关系函数.介绍以累积释放弹性能指标建立结构损伤程度评价模型、结构延性评价模型及相应的结构破坏准则新思路,并应用于解决结构基础隔震、减振耗能、振动控制和与非线性振动有关的工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结构 弹塑性振动 累积释放弹性能 性能分析 时程分析
下载PDF
地震后有损伤钢筋混凝土框架耗能减震加固试验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洪泉 欧进萍 王光远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8-14,共7页
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用耗能减震装置修复震后有损伤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效果和可行性,并对一座三层钢筋混凝土剪切型框架进行震后损伤修复加固试验,给出地震后损伤结构物理参数识别方法。
关键词 地震损伤 加固 钢筋混凝土结构 框架结构
下载PDF
基于增量理论的震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4
作者 周小龙 卢海林 +1 位作者 叶彦 汤正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3-269,共7页
为了准确评估地震受损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模态弹塑性理论,提出了一种考虑结构动力特性的增量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IDPA)。该方法结合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和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点,对传统Pushover分析方法中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顶点目标... 为了准确评估地震受损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模态弹塑性理论,提出了一种考虑结构动力特性的增量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IDPA)。该方法结合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和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点,对传统Pushover分析方法中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顶点目标位移确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同时考虑高阶振型影响,改进了传统方法中侧向力的加载模式;确定了建立地震受损构件抗震性能分析模型的方法,给出了IDPA方法针对地震受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实施步骤。将改进方法应用于某10层受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中,对比分析了传统方法和IDPA方法计算结果与时程分析计算结果的差异。计算结果表明,IDPA方法能够有效模拟损伤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真实反应,也能体现损伤结构再次遭遇地震作用时的非线性行为,特别是对于高阶振型影响明显的结构,IDPA方法能够获得较理想的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损结构 抗震性能 评估方法 目标位移 层间位移角
下载PDF
损伤结构的曲率模态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功宇 郑华文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2002年第2期136-141,共6页
基于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得到的结构位移模态分析数据 ,针对具有不同损伤状况的悬臂梁进行了结构曲率模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曲率模态分析技术不仅能准确诊断悬臂梁损伤位置 ,而且可以判断悬臂梁的损伤程度。仿真结果表明 ,本文... 基于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得到的结构位移模态分析数据 ,针对具有不同损伤状况的悬臂梁进行了结构曲率模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曲率模态分析技术不仅能准确诊断悬臂梁损伤位置 ,而且可以判断悬臂梁的损伤程度。仿真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曲率模态幅值突变系数与结构损伤程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结构 曲率模态分析 结构损伤诊断 有限元法 突变系数 悬臂梁
下载PDF
地震后有损伤结构的耗能减震加固设计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波 李洪泉 欧进萍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1995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利用国内外结构被动控制研究的最新成果,针对震后有损伤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抗震修复策略,即采用耗能减震装置进行结构的抗震修复和加固,并在文献[1]所提震后有损伤结构恢复力骨架曲线建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修复前、后结构恢复... 本文利用国内外结构被动控制研究的最新成果,针对震后有损伤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抗震修复策略,即采用耗能减震装置进行结构的抗震修复和加固,并在文献[1]所提震后有损伤结构恢复力骨架曲线建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修复前、后结构恢复力的变化,给出了震后有损伤结构抗震加固设计的具体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结构 抗震 加固 减震 地震 建筑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损伤分析模型确定方法 被引量:8
7
作者 周小龙 李英民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280-285,共6页
为合理确定地震受损钢筋混凝土结构数值分析模型,根据47个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在低周往复加载损伤试验条件下获得的滞回曲线数据结果,采用Park-Ang损伤指数计算公式,计算损伤构件不同损伤状态点对应的损伤指数值,并通过数据回归分析建立... 为合理确定地震受损钢筋混凝土结构数值分析模型,根据47个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在低周往复加载损伤试验条件下获得的滞回曲线数据结果,采用Park-Ang损伤指数计算公式,计算损伤构件不同损伤状态点对应的损伤指数值,并通过数据回归分析建立损伤构件刚度退化系数和强度退化系数与构件损伤指数值之间的拟合关系式;给出考虑地震损伤的损伤构件恢复力模型确定方法;通过数值算例对比分析结构地震损伤前后抗震性能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震害表现能够快速确定构件基于表观损伤状态的地震损伤分析模型,为震损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损结构 恢复力模型 损伤指数 退化系数
下载PDF
基于图像识别的震损结构残余变形检测 被引量:7
8
作者 霍林生 张耀文 +1 位作者 王胜法 李宏男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7-133,共7页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残余变形检测方法。该方法运用图像识别技术,通过分析震损结构的图片,得到构件间的夹角,从而确定残余变形。首先,针对实际获得的图片与被测平面之间通常都会存在一定角度、以至无法从斜拍图像直接测量变形的...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残余变形检测方法。该方法运用图像识别技术,通过分析震损结构的图片,得到构件间的夹角,从而确定残余变形。首先,针对实际获得的图片与被测平面之间通常都会存在一定角度、以至无法从斜拍图像直接测量变形的问题,提出基于射影几何原理的直线矫正方法;然后,结合变形检测的需要,在人工参与选取特征点的前提下,运用canny边缘检测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检测目标直线,进而应用直线矫正方法对目标直线进行矫正和角度计算;最后,通过测试图像和实际震损构件图像对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对变形检测的精度较高,能够适用于震损结构残余变形的快速检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损结构 安全评价 图像识别 残余变形
下载PDF
基于图像压缩的震损结构三维模型快速重建方法 被引量:6
9
作者 霍林生 王忆泽 白晓煜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1-248,共8页
针对基于数字图像的大尺度三维结构模型建模时间过长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图像压缩算法对震损结构三维模型快速重建的方法。首先,拍摄得到结构的原始图像;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算法压缩图像;最后,基于处理后的图像对结构三维模型进行重建。... 针对基于数字图像的大尺度三维结构模型建模时间过长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图像压缩算法对震损结构三维模型快速重建的方法。首先,拍摄得到结构的原始图像;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算法压缩图像;最后,基于处理后的图像对结构三维模型进行重建。为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对一个混凝土试块,受损的剪力墙试验模型和实际单体建筑进行图像采集,利用论文提出的方法进行图像压缩和三维建模。结果表明:将主成分分析算法引入到三维重建技术中,可以在不影响结构模型精确性的基础上极大地减少模型重建时间,与传统的三维模型建模时间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结构三维建模所需的时间至少可降低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压缩 主成分分析 三维模型重建 震损结构
下载PDF
CFRP布加固广府古建木结构残损箍头榫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10
作者 陈庆军 张雨圻 +2 位作者 雷浚 黄才茂 江少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2-649,659,共9页
采用不同方案的碳纤维(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布,对6个经过抗震性能试验的残损箍头榫节点试件进行加固,并进行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有3个加固后节点试件的峰值承载能力超越了加固前试件的峰值承载能力,加固后节点的... 采用不同方案的碳纤维(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布,对6个经过抗震性能试验的残损箍头榫节点试件进行加固,并进行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有3个加固后节点试件的峰值承载能力超越了加固前试件的峰值承载能力,加固后节点的峰值承载力主要与梁榫原始损伤程度及加固量直接相关.加固后节点的初始刚度明显大于加固前的节点,而加固后试件的极限转角普遍小于加固前,但大部分试件极限位移转角均能达到1/21以上,说明此方法加固的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变形能力.加固梁上侧与下侧的CFRP布,对受拉损伤的梁起了重要的补强作用.梁侧面CFRP布在节点区转角较大时退出工作,而L型CFRP布也随着节点转角的增大而逐步退出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损木结构 箍头榫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加固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下载PDF
考虑榫卯松动的古建筑木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林林 薛建阳 +1 位作者 张锡成 耿少波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3-1093,共11页
通过缩尺比为1∶3.52的完好古建筑木结构当心间模型振动台试验,得到了完好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破坏模式、加速度时程曲线及相对位移时程曲线。在验证完好结构有限元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榫卯松动的残损古建筑木结构有限元模型,... 通过缩尺比为1∶3.52的完好古建筑木结构当心间模型振动台试验,得到了完好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破坏模式、加速度时程曲线及相对位移时程曲线。在验证完好结构有限元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榫卯松动的残损古建筑木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残损古建筑木结构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模态分析和动力响应分析,探讨了榫卯松动对古建筑木结构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榫卯松动的古建筑木结构自振频率较完好结构的低,且随榫卯连接残损程度的增大,模型自振频率显著降低;残损结构柱脚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柱架加速度响应及模型结构基底剪力较完好结构的小,柱架位移响应较完好结构的大,且随榫卯连接残损程度的增大,柱脚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柱架加速度响应及模型结构基底剪力明显变小,柱架位移响应显著变大。随PGA的增大,残损结构模型累积耗能不断变大;随榫卯连接残损程度的增大,模型各结构层的累积耗能先逐渐增大,当松动量超过一定值后,其累积耗能不断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损木结构 榫卯松动 地震响应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金属损伤结构的再制造胶粘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子朋 殷晨波 徐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9年第1期33-35,76,共4页
通过建立含有中心裂纹损伤的Q235B钢板再制造胶粘修复有限元模型,引入应力强度因子下降率的概念,讨论复合材料补片材料、几何尺寸、胶层厚度以及单面双面胶粘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选用硼/环氧树脂作为补片材料,增加复合材料补片... 通过建立含有中心裂纹损伤的Q235B钢板再制造胶粘修复有限元模型,引入应力强度因子下降率的概念,讨论复合材料补片材料、几何尺寸、胶层厚度以及单面双面胶粘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选用硼/环氧树脂作为补片材料,增加复合材料补片的宽度、厚度,合理减小胶层厚度,并采用双面胶粘,可以明显提高修复效果,为工程实践中再制造胶粘修复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制造 金属结构损伤 复合材料胶粘修复 应力强度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