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 酸中毒与凝血机制障碍 被引量:51
1
作者 龚剑峰 朱维铭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6-98,共3页
凝血机制障碍是外科危重病人术中出血无法控制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低体温和机体代谢性酸中毒与创伤致凝血机制障碍密切相关,并与之相互促进,形成致死三联征,导致机体状况迅速恶化。正确认识严重创伤及外科大手术病人的上述病理生理改变,... 凝血机制障碍是外科危重病人术中出血无法控制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低体温和机体代谢性酸中毒与创伤致凝血机制障碍密切相关,并与之相互促进,形成致死三联征,导致机体状况迅速恶化。正确认识严重创伤及外科大手术病人的上述病理生理改变,是损伤控制性外科和损伤控制性复苏实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机制障碍 酸中毒 低体温 损伤控制性手术 损伤控制性复苏
原文传递
损伤控制复苏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2
作者 樊建林 公保才旦 +3 位作者 钱惠岗 卓么加 陈光安 祁万乐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20-623,共4页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抢救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27例(DCR组),并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治疗的32例患者(...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抢救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27例(DCR组),并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DIC发病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良好,乳酸清除时间短,凝血功能恢复快,DIC发病率及病死率显著降低,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DCR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为其他类型休克患者的复苏抢救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多处创伤 休克 出血性 损伤控制性复苏
原文传递
骨盆型严重多发伤的损伤控制复苏 被引量:19
3
作者 付常国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5期399-403,共5页
目的 :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al resuscitation,DCR)在救治骨盆型严重多发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28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1~51岁,平均32.5岁。骨... 目的 :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al resuscitation,DCR)在救治骨盆型严重多发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28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1~51岁,平均32.5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B型16例,C型12例;ISS评分32.0±3.4。采用骨科损伤控制手术的同时应用DCR策略救治。即入院时迅速采用小容量平衡盐液维持收缩压80~90 mm Hg,同时急诊Ⅰ期简易清创、外固定支架或捆绑带固定骨盆,优先处理胸腹部合并伤。四肢骨折临时骨牵引或石膏外固定等。手术控制出血后快速容量复苏,按照悬浮红细胞(RBC)∶血浆(FFP)=2 U∶1 U^3 U∶2 U的比例给予血浆综合救治。记录休克纠正前的平衡盐液用量及输血量,观察血清乳酸和凝血功能恢复时间。结果:5例入院后4~15 h抢救无效死亡(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23例休克均在伤后1.6~4.3 h纠正,平均2.4 h。Ⅰ期手术持续时间(78.2±10.3)min。平衡盐液平均用量(3 798±340)ml,输入悬浮红细胞14~18 U,新鲜冰冻血浆(FFP)(1 267±58)ml(1U FFP=100 ml);9例输注血小板(PLT)8~12 U。乳酸清除时间(11.4±2.1)h,PT、APTT恢复时间(4.3±0.8)h。监测电解质及酸碱无失衡。复苏成功率约82.2%(23/28)。结论:DCR整合了损伤控制性手术、允许性低血压(或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止血性复苏等主要环节,是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早期救治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复苏 骨盆 骨折 休克 出血性
下载PDF
大出血的损害控制性复苏——挽救战伤伤员的关键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连阳 李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25-1028,共4页
战伤包括不可救治(NS)和可救治(PS)两类,美军的资料显示PS中大出血占90.98%,提升战伤救治能力的重中之重是救治大出血。本文重点介绍了战术阶段和紧急救治阶段控制躯干及交界部位战伤所致的不可压迫性出血(NCH)的外科技术,以及损害控制... 战伤包括不可救治(NS)和可救治(PS)两类,美军的资料显示PS中大出血占90.98%,提升战伤救治能力的重中之重是救治大出血。本文重点介绍了战术阶段和紧急救治阶段控制躯干及交界部位战伤所致的不可压迫性出血(NCH)的外科技术,以及损害控制性复苏伤员的识别、野战输血流程和新鲜全血输注等损害控制性复苏策略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伤 大出血 损害控制性复苏 外科止血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复苏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孔金水 刘子永 黄波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23期205-207,共3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损伤控制性复苏观察组和传统正压液体复苏对照组,各30例。监测及比较两...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损伤控制性复苏观察组和传统正压液体复苏对照组,各30例。监测及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h内输注液体量、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量,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DIC发病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24h内输注的晶体液量、胶体液量及浓缩红细胞悬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血浆量明显增多,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DIC发病率、死亡率明显缩短或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严重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可纠正代谢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快速恢复体温,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失血性休克 损伤控制复苏
下载PDF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峰 叶向红 +5 位作者 丁威威 黄萍 刘宝晨 韩小琴 吴翠丽 孙琳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70-1776,共7页
目的基于损伤控制复苏理念,构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临床观察及头脑风暴等方法,整合腹部创伤相关指南和文献,制订护理方案初稿,经德尔菲法专家函询,确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结... 目的基于损伤控制复苏理念,构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临床观察及头脑风暴等方法,整合腹部创伤相关指南和文献,制订护理方案初稿,经德尔菲法专家函询,确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结果2轮专家函询中,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8,2轮函询条目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9、0.32,最终形成的护理方案包括2项一级条目,15项二级条目,50项三级条目。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及适用性,可为临床创伤护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损伤 损伤控制复苏 创伤护理 护理实践
原文传递
损伤控制性复苏对创伤性凝血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黄强,杨洋,魏安卿,龚跃华,彭小玲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01-903,共3页
目的 在创伤早期即采用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理念,为改善创伤救治进行尝试.方法 2009~2012年我院急救中心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86例采用DCR,56例仍按传统复苏方法进行救治.结果 DCR组的死亡率及并发症... 目的 在创伤早期即采用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理念,为改善创伤救治进行尝试.方法 2009~2012年我院急救中心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86例采用DCR,56例仍按传统复苏方法进行救治.结果 DCR组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复苏组(P〈0.01).结论 对于严重多发伤的患者,应积极实施DCR,可有效地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创伤应激,快速纠正创伤致死三联征,提高一期确定性手术率,降低严重多发伤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 创伤致死三联征 确定性手术
下载PDF
外科病人液体治疗争论与共识 被引量:14
8
作者 任建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液体治疗目的包括复苏、维持液体及电解质平衡,纠正液体失衡和异常分布。生理盐水是最早使用的晶体液,但其并不完全符合生理,又陆续产生了林格液、乳酸林格液和醋酸林格液等。在重症脓毒症病人复苏时推荐使用白蛋白溶液。在失血性休克... 液体治疗目的包括复苏、维持液体及电解质平衡,纠正液体失衡和异常分布。生理盐水是最早使用的晶体液,但其并不完全符合生理,又陆续产生了林格液、乳酸林格液和醋酸林格液等。在重症脓毒症病人复苏时推荐使用白蛋白溶液。在失血性休克复苏中,全血仍是最好的选择。液体治疗须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检情况、目前用药情况、临床监测和实验室检查,由此决定病人液体和电解质需要量。复苏后再评估可确保后续液体治疗正确合理。对持续接受静脉液体治疗的病人须定期监测液体需要量、实验室指标、出入量和体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治疗 生理盐水 林格液 白蛋白 羟乙基淀粉 损伤控制性复苏
原文传递
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在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严晓薇 滑立伟 +2 位作者 李小东 谷锐 李素清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9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探究损伤控制复苏(DC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在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患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损伤控制复苏... 目的探究损伤控制复苏(DC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在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患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损伤控制复苏组(DCR组,65例)、积极液体复苏组(AFR组,63例),对复苏前后基础资料、血压、液体量、凝血功能、休克功能、免疫介质、救治效果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入院时二组基础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复苏前15 min血小板(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乳酸(LAC)、红细胞比容(H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时间点INR、LAC值DCR组显著低于AFR组,PLT、HCT值DCR组显著高于AFR组(P<0.05)。复苏治疗18 h时间段平均动脉压、休克指数、血压波动幅度、总补液量DCR组显著低于AFR组,血红蛋白值DCR组显著高于AFR组(P<0.05)。复苏前15 min时间点、复苏后24 h时间点二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时间点DCR组TNF-α、IL-6明显高于AFR组,复苏后36 h时间点DCR组TNF-α、IL-6明显低于AFR组(P<0.05)。复苏96 h内并发症发生率DCR组显著低于AFR组、复苏后1周存活率DCR组显著高于AFR组(P<0.05)。结论 DCR救治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有效纠正休克及改善凝血功能,临床价值显著;但AFR在治疗早期能有效抑制免疫介质,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复苏 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 免疫调节 积极性液体复苏
原文传递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鹏跃 刘逸尘 +2 位作者 许晓蕾 刘帛岩 杜晓辉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985-987,991,共4页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个从组织灌注不足向多器官功能障碍发展的连续过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对液体复苏的方式和时机、复苏液体的种类选择和温度、等渗晶体液与高渗晶体液复苏等几个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概括了近年来非...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个从组织灌注不足向多器官功能障碍发展的连续过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对液体复苏的方式和时机、复苏液体的种类选择和温度、等渗晶体液与高渗晶体液复苏等几个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概括了近年来非液体复苏救治失血性休克的创新性探索,希望为临床医生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损伤控制复苏
下载PDF
损伤控制性复苏用于失血性休克救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杜薇 曹惠鹃 张铁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651-655,共5页
背景失血性休克(hemorrha舀cshock,HS)是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与患者转归密切相关,目前尚缺乏理想的复苏方案。目的综述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controlresuscitation,DCR)研究进展。内容DCR是较新的整合性复苏策略,已... 背景失血性休克(hemorrha舀cshock,HS)是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与患者转归密切相关,目前尚缺乏理想的复苏方案。目的综述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controlresuscitation,DCR)研究进展。内容DCR是较新的整合性复苏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创伤急救、心脏外科、妇产科等多个手术领域。由于凝血机制的破坏,HS患者常伴有创伤性凝血病、低体温和酸中毒。DCR推荐对HS患者进行允许性低压复苏、止血复苏和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处理。DCR不仅可以提高复苏效果,还能减少休克相关并发症。趋向DCR在HS处理中有良好应用前景,然而尚需进一步研究使其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 止血复苏
原文传递
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救治效果及免疫调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严晓薇 李小东 +4 位作者 李素清 滑立伟 谷锐 段立娟 赵静媛 《河北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1798-1803,共6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C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对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损伤控制复苏组(DCR...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C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对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损伤控制复苏组(DCR组,47例)和积极液体复苏组(AFR组,45例),对复苏前30min、复苏后6h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乳酸(LAC)、红细胞比容(HCT),复苏治疗24h时间段两组休克指数(SI)、平均动脉压(MAP)、血压波动幅度、总补液量,复苏前30mi、复苏后6h、18h、36h时间点两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磷脂酶A2(PLA2),复苏72h内并发症发生率、复苏后1周存活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入院时两组MAP、SI、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苏前30min时间点APTT、INR、LAC、H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6h时间点APTT、INR、LAC值DCR组显著低于AFR组,HCT值DCR组显著高于AFR组(P <0.05)。复苏治疗24h时间段MAP、血压波动幅度、SI值、总补液量DCR组显著低于AFR组(P<0.05)。复苏前30min时间点、复苏后18h时间点两组PAF、PLA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6h时间点DCR组的PAF、PLA2明显高于AFR组、复苏后36h时间点DCR组的PAF、PLA2明显低于AFR组(P <0.05)。复苏72h内ARDS、DIC、MODS发生率DCR组显著低于AFR组、复苏后1周的存活率DCR组显著高于AFR组(P <0.05)。结论:与AFR相比,DCR救治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有效纠正休克,复苏期间血压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存活率较高,临床优势明显;但在复苏治疗早期AFR能有效抑制免疫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 损伤控制复苏 积极性液体复苏 免疫调节 凝血功能
下载PDF
损伤控制性复苏及其对野战输血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9
13
作者 季守平 宫锋 何跃忠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50-953,共4页
战伤引起的急性凝血病是导致重度失血伤员死亡的关键因素。美军在2006年提出了以预防急性凝血病为前提的战伤休克救治方案,即损伤控制性复苏方案,大大降低了重度失血伤员的死亡率。本文综述了凝血病对战伤救治效率的影响、凝血病产生的... 战伤引起的急性凝血病是导致重度失血伤员死亡的关键因素。美军在2006年提出了以预防急性凝血病为前提的战伤休克救治方案,即损伤控制性复苏方案,大大降低了重度失血伤员的死亡率。本文综述了凝血病对战伤救治效率的影响、凝血病产生的机制、损伤控制性复苏方案及其战伤救治中的应用等,并讨论了损伤复苏方案对我军野战输血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伤 重度失血 损伤控制性复苏 凝血病 野战输血
原文传递
损伤控制性复苏在严重肝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曹广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36-839,共4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复苏对严重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对86例严重肝损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患者中10例死亡,76例治愈,病死率为11.6%,治愈率为88.4%。结论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应贯穿于严重...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复苏对严重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对86例严重肝损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患者中10例死亡,76例治愈,病死率为11.6%,治愈率为88.4%。结论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应贯穿于严重肝损伤围手术期的全过程,早期成功复苏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损伤 损伤控制性复苏 休克/治疗
原文传递
损伤控制性复苏对低温失血性休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林 胡海姣 刁玉刚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9年第2期82-84,87,共4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复苏对低温失血性休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近交系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温假手术组(A组)、低温失血性休克组(B组)及损伤控制性复苏组(C组),每组各12只。A组大鼠仅穿...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复苏对低温失血性休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近交系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温假手术组(A组)、低温失血性休克组(B组)及损伤控制性复苏组(C组),每组各12只。A组大鼠仅穿刺,不放血;B组、C组大鼠通过压力控制方式建立休克模型。B组大鼠不复苏,C组在休克后1 h开始全血复苏。分别于穿刺完成后放血前(T_0)、损伤控制性复苏前(T_1)、复苏开始后1 h(T_2)、复苏开始后3 h(T_3)、复苏开始后5 h(T_4)采集血液标本,检测动脉血pH值及乳酸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S100β蛋白含量。术后5 h,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光镜下,B组正常形态细胞较A组显著减少,神经元周围水肿间隙变大,细胞排列紊乱不规则,大量炎性细胞浸润。C组细胞排列稍乱,较B组存活细胞增加。T_1~T_4时点,B组、C组动脉血pH值低于A组,且T_3~T_4时点,C组动脉血pH值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4时点,B组、C组动脉血乳酸值明显高于A组,且T_2~T_4时点,C组动脉血乳酸值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T_1~T_4时点血浆S100β蛋白、TNF-α水平均高于A组,T_2~T_4时点血浆IL-6水平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_3~T_4时点血浆TNF-α水平低于B组,T_2~T_4时点血浆IL-6水平明显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性复苏可减轻低温失血性休克大鼠因缺血再灌注诱发的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失血性休克 损伤控制性复苏 脑损伤
下载PDF
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
16
作者 杜婷 孔凡平 孙星星 《循证护理》 2024年第9期1623-1628,共6页
目的:构建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方法:组建研究团队,通过回顾文献、相关问题讨论,拟定临床护理方案的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征询专家意见,最终确定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的护理方案。结果:两轮专... 目的:构建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方法:组建研究团队,通过回顾文献、相关问题讨论,拟定临床护理方案的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征询专家意见,最终确定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的护理方案。结果: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33%、10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3,0.87,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5,0.39,最终形成的护理方案包括2个一级条目,15个二级条目,46个三级条目。结论:构建的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科学、可靠、适用,可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创伤 颅脑损伤 损伤控制复苏 护理
下载PDF
腹部创伤院前急救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光斌 胡平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7期558-560,F0003,共4页
腹部创伤发生概率高,及时正确的院前救治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腹部创伤院前救治涉及快速准确评估、恰当的院前治疗、及时后送、特殊人群的院前救治等。伤情评估需注意评估顺序、评估方法,关注影响评估准确性的因... 腹部创伤发生概率高,及时正确的院前救治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腹部创伤院前救治涉及快速准确评估、恰当的院前治疗、及时后送、特殊人群的院前救治等。伤情评估需注意评估顺序、评估方法,关注影响评估准确性的因素。治疗注意损害控制性复苏、主动脉球囊阻断等技术的灵活运用。院前救治应特别关注饮酒、吸食毒品、心脏骤停等特殊情况的正确识别和及时处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创伤 院前 急救 损害控制性复苏
下载PDF
对急诊科护士损伤控制性复苏相关知识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孙琳 于丹 +1 位作者 韩小琴 聂时南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28期3394-3396,共3页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损伤控制性复苏相关知识的水平、学习损伤控制性复苏相关知识的途径和态度,为今后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4月南京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3名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急诊科护士损...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损伤控制性复苏相关知识的水平、学习损伤控制性复苏相关知识的途径和态度,为今后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4月南京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3名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急诊科护士损伤控制性复苏相关知识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对损伤控制性复苏相关知识的掌握度较低;64.5%的护士获取损伤控制性复苏相关知识的途径是通过科室培训;59.1%的护士从不阅读损伤控制性复苏的相关文献。结论急诊科护士对损伤控制性复苏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深入,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医院及科室应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室 医院 护士 创伤 损伤控制性复苏
原文传递
超早期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治疗失血性休克猪模型
19
作者 郑泽源 张豪 +1 位作者 熊星环 郁毅刚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600-607,共8页
目的构建标准化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BOA)进行损害控制性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猪模型。方法10只约克夏猪雌雄不限,平均体重(39.0±3.0)kg,随机选择2只作为预实验,其余按密封信封抽签的方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REBOA组,每组4只(最终... 目的构建标准化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BOA)进行损害控制性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猪模型。方法10只约克夏猪雌雄不限,平均体重(39.0±3.0)kg,随机选择2只作为预实验,其余按密封信封抽签的方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REBOA组,每组4只(最终各组成功入组2只)。两组通过肠系膜上动脉一级分支放血自体容量45%来制作失血性休克猪模型。两组均进行损害控制性液体复苏,包括输液扩容、药物升压等。其中REBOA组在此基础上予REBOA阻断控制出血,阻断40 min后在10 min内缓慢放松球囊,恢复膈肌以下血流灌注10 min,反复阻断3个周期。实验开始记为T0,开始救治时间记为T1,每间隔1 h记为时间点T2、T3、T4,观察终点记为T5,分别记录6个时间点的HR、MAP、pH、乳酸(Lac)、碱剩余(SBE);记录T0、T1、T4、T5共4个时间点的Hb、HCT、PT、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REBOA组具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和循环代谢,主要表现在T1~T5期间HR、MAP、pH、Lac、SBE变化区间较小,区间差值小于对照组(HR53.0次/min vs.116.0次/min,MAP 47.0 mmHg vs.66.0 mmHg,pH 0.37 vs.0.50,Lac 10.6 mmol/L vs.15.0 mmol/L,SBE 21.6 mmol/L vs.25.1 mmol/L),且在观察终点T5时REBOA组优于对照组(HR89.0次/min vs.50.0次/min,MAP 78.0 mmHg vs.27.0 mmHg,pH 7.23 vs.6.90,Lac 6.6 mmol/L vs.16.9 mmol/L,SBE-6.1 mmol/L vs.-18.9 mmol/L)。REBOA组的Hb、HCT在T4、T5时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REBOA组凝血功能更优,主要表现在观察终点T5时APTT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而两组PT差异不大。结论超早期应用REBOA进行损害控制性复苏是治疗严重创伤、不可压迫躯干出血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REBOA提供标准化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 失血性休克 损害控制性复苏
下载PDF
损伤控制理念在非创伤性急腹症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伟 王燕荣 王永兴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5年第5期58-61,共4页
损伤控制理念应用于创伤外科领域多年,极大地改善了危重患者的生存结局。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这一策略已逐渐应用于非创伤性外科领域,它通过避免在危重患者生理极度紊乱的情况下行确定性手术,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及即时手术导致的并... 损伤控制理念应用于创伤外科领域多年,极大地改善了危重患者的生存结局。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这一策略已逐渐应用于非创伤性外科领域,它通过避免在危重患者生理极度紊乱的情况下行确定性手术,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及即时手术导致的并发症。本文详细探讨损伤控制理念在非创伤性腹部急症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 非创伤急腹症 损伤控制性复苏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