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updated estimation of the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 被引量:69
1
作者 Biao Tang Nicola Luigi Bragazzi +3 位作者 Qian Li Sanyi Tang Yanni Xiao Jianhong Wu 《Infectious Disease Modelling》 2020年第1期248-255,共8页
The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of an infectious agent is the average number of infections one case can generate over the course of the infectious period,in a naïve,uninfected population.It is well-known that the e... The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of an infectious agent is the average number of infections one case can generate over the course of the infectious period,in a naïve,uninfected population.It is well-known that the estimation of this number may vary due to several methodological issues,including different assumptions and choice of parameters,utilized models,used datasets and estimation period.With the spreading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infection,the reproduction number has been found to vary,reflecting the dynamics of transmission of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as well as the case reporting rate.Due to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 control strategies,which have been changing over time,and thank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detection technologies that have been rapidly improved,enabling to shorten the time from infection/symptoms onset to diagnosis,leading to faster confirmation of the new coronavirus cases,our previous estimations on the transmission risk of the 2019-nCoV need to be revised.By using time-dependent contact and diagnose rates,we refit our previously proposed dynamics transmission model to the data available until January 29th,2020 and re-estimated the effective daily reproduction ratio that better quantifies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ventions.We estimated when the effective daily reproduction ratio has fallen below 1 and when the epidemics will peak.Our updated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best measure is persistent and strict self-isolation.The epidemics will continue to grow,and can peak soon with the peak time depending highly on the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practically implem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vel coronavirus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pathogens Mathematical modeling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Effective daily reproduction ratio
原文传递
2013年前郭5.8级震群的地磁多方法异常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鸿宇 朱培育 +1 位作者 王维 冯志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117,共7页
收集2013年东北地区地磁分钟值观测数据,运用地磁总场绝对值北京时02点值空间相关法、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空间相关法、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逐日比法和地磁谐波振幅比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11月23日前郭5.8级震群前均有异常现象... 收集2013年东北地区地磁分钟值观测数据,运用地磁总场绝对值北京时02点值空间相关法、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空间相关法、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逐日比法和地磁谐波振幅比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11月23日前郭5.8级震群前均有异常现象出现。综合单方法的发震时间预测结果和发震地点预测表明:地震发生前,存在多种地磁分析方法异常的现象,异常数量的增多提高了各地磁分析方法异常的可信度;距离发震时间越近,异常数量有明显的增加,预示着该地区的发震概率的增大;多方法预测发震地点的综合分析,相对于单方法而言,可以缩小预测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郭震群 地磁异常 空间相关 逐日比 地磁谐波振幅比
下载PDF
基于地统计学的四川省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东东 程路 +1 位作者 栗晓玮 李金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6-213,共8页
利用四川省147个气象站点近52年的日降雨量数据计算各台站的降雨侵蚀力,应用SPSS和ArcGIS地统计模块,分析降雨侵蚀力的统计特征,提出适宜的插值方法,并对全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多年平均降雨侵... 利用四川省147个气象站点近52年的日降雨量数据计算各台站的降雨侵蚀力,应用SPSS和ArcGIS地统计模块,分析降雨侵蚀力的统计特征,提出适宜的插值方法,并对全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属中等变异,空间插值方法选取普通克里格,采用球状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降雨侵蚀力;其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盆地、攀西地区相对较高,川西高原较低,大致的趋势是从东向西逐渐降低;近52年来,四川省降雨侵蚀力倾向率从东向西整体呈现“增-减-增”的变化趋势;降雨侵蚀力的年内集中度较高,从东向西呈现低-高-低-高的近似带状分布,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盆地中、西部地区和川西高原的西部;12个代表站点中,降雨侵蚀力年内半月分布多呈现双峰型,可分为高值期、中值期、低值期3个不同时期,发生侵蚀的时段集中分布在第8~19个半月,累计降雨侵蚀力占全年降雨侵蚀力的95%~99%。大型土木工程的开发应根据四川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尽量避开土壤侵蚀高发期;横坡种植可降低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日雨量 时空分布 倾向率 集中度
原文传递
新疆伽师MS6.4地震前地磁日变化异常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艾萨·伊斯马伊力 冯志生 +2 位作者 毛志强 孙昭杰 邱大琼 《内陆地震》 2020年第1期79-86,共8页
以新疆伽师M S6.4地震为案例,利用地磁日变化异常分析方法,对中国地磁台网所记录的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离震中最近的喀什台震前59 d和39 d出现一组逐日比高值异常,排除干扰,且地磁日变形态也出现明显的畸变,异常集中于震... 以新疆伽师M S6.4地震为案例,利用地磁日变化异常分析方法,对中国地磁台网所记录的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离震中最近的喀什台震前59 d和39 d出现一组逐日比高值异常,排除干扰,且地磁日变形态也出现明显的畸变,异常集中于震中附近台站,震中位于异常阈值线附近;2、震前,新疆及周边地区出现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幅度的极小值时间在空间上出现地磁低点位移现象,低点时间分界线横穿南天山西段,呈现近EW走向分布,分界线两侧低点时间相差超过2 h,发震日期为异常发生后的38(41±4)d,震中位于低点位移分界线附近;3、地磁逐日比和低点位移异常的发生时间和空间分布可能与伽师M S6.4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非常高的关联性。该研究进一步推广和检验了地磁日变化异常分析方法在地震预报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MS6.4地震 地磁日变化异常 低点位移 逐日比
下载PDF
Risk estimation and predic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of 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excluding Hubei province 被引量:4
5
作者 Hui Wan Jing-An Cui Guo-Jing Yang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20年第4期146-147,共2页
Background In December 2019,an outbreak of coronavirus disease(later named as COVID-19)was identified in Wuhan,China and,later on,detected in other parts of China.Our aim 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volut... Background In December 2019,an outbreak of coronavirus disease(later named as COVID-19)was identified in Wuhan,China and,later on,detected in other parts of China.Our aim 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volution of interventions and self-protection measures,estimate the risk of partial lifting control measures and predict the epidemic trend of the viru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excluding Hubei province based on the published data and a novel mathematical model.Methods A novel COVID-19 transmission dynamic model incorporating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implemented in China is proposed.COVID-19 daily data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 excluding Hubei province,including the cumulative confirmed cases,the cumulative deaths,newly confirmed cases and the cumulative recovered cases between 20 January and 3 March 2020,were archived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China(NHCC).We parameterize the model by using the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method and estimate the control reproduction number(Rc),as well as the effective daily reproduction ratio-Re(t),of the disease transmission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excluding Hubei province.Results The estimation outcomes indicate that Rc is 3.36(95%CI:3.20–3.64)and Re(t)has dropped below 1 since 31 January 2020,which implies that the containment strategies implemen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are indeed effective and magnificently suppressed COVID-19 transmission.Moreover,our results show that relieving personal protection too early may lead to a prolonged disease transmission period and more people would be infected,and may even cause a second wave of epidemic or outbreaks.By calculating the effective reproduction ratio,we prove that the contact rate should be kept at least less than 30%of the normal level by April,2020.Conclusions To ensure the pandemic ending rapidly,it is necessary to maintain the current integrated restrict interventions and self-protection measures,including travel restriction,quarantine of entry,contact tracing follow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Risk estimation and prediction Intervention measure Contact tracing Control reproduction number Effective daily reproduction ratio Mathematical model
原文传递
哺乳方式对崂山奶山羊羔羊日增重和腹泻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范凌霞 殷太岳 +1 位作者 程明 闵令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1期12330-12331,共2页
[目的]研究不同哺乳方式对崂山奶山羊羔羊日增重和腹泻的影响,提高羔羊成活率。[方法]选择青岛奥特种羊场20只同质性好的奶山羊羔羊,将其随机分为2组,通过对2组羔羊进行人工哺乳和自然哺乳的饲养试验,研究2种哺乳方式对羔羊生长和... [目的]研究不同哺乳方式对崂山奶山羊羔羊日增重和腹泻的影响,提高羔羊成活率。[方法]选择青岛奥特种羊场20只同质性好的奶山羊羔羊,将其随机分为2组,通过对2组羔羊进行人工哺乳和自然哺乳的饲养试验,研究2种哺乳方式对羔羊生长和腹泻的影响。[结果]1月龄体重、3月龄体重以及1月龄内日增重在不同哺乳方式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人工哺乳组3月龄内日增重显著高于自然哺乳组(P〈0.05);1月龄内自然哺乳腹泻率1.33%,低于人工哺乳(2%);0~3月龄的自然哺乳腹泻率1.67%,高于同期的人工哺乳组1.44%。[结论]从日增重和腹泻率来看,羔羊1月龄以前自然哺乳的效果优于人工哺乳,但是0~3月龄内人工哺乳的整体效果明显好于自然哺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崂山奶山羊 人工哺乳 日增重 腹泻率
下载PDF
山西及邻区中强地震地磁异常综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文峰 闫计明 +1 位作者 刘素珍 曹志勇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5期103-109,共7页
收集数字化观测以来山西及邻区地磁台站数据,利用地磁低点位移法、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和地磁日变幅逐日比法等多种地磁分析方法,分析了山西及邻区4次中强地震前地磁异常特征。研究发现,这些异常类型与该区域中强地震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收集数字化观测以来山西及邻区地磁台站数据,利用地磁低点位移法、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和地磁日变幅逐日比法等多种地磁分析方法,分析了山西及邻区4次中强地震前地磁异常特征。研究发现,这些异常类型与该区域中强地震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地震多发生在异常预测线集中交汇区域,这缩小了地震预测范围;异常数量的增加提高了单一方法的可信度,预示着发震概率的增高。通过对震前各种异常类型的分析,认为地磁异常综合特征对山西及邻区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地震 地磁异常 低点位移 加卸载响应比 逐日比
下载PDF
Analysis of York Pigs Feeding Behavior Using Stepwise Regression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 被引量:1
8
作者 Xuelin FU Yajing CHEN +2 位作者 Manting WU Junyong HU Wanghong LIU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1年第2期78-83,共6页
A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feeding behavior of 106 York breeding pigs.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principal compon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equation methods were appli... A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feeding behavior of 106 York breeding pigs.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principal compon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equation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establish regression equations of the York breeding pigs total feed intake per time and average feed intake per time with corrected fat thickness,feed conversion rate,and corrected daily ga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there were three peak feed intake periods for the pigs,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feed intake and the corrected fat thickness of the pigs in the 24 h period was positive or negative,that is,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feeding times and the feed intake was not necessarily conducive to the fat thickness accumulation,but the breeding goal of fat thickness could be achieved by controlling the feeding times and feed intake;②the average feed intake of pigs in the 60-90 kg body weight stage was 30%-50%higher than that of the 30-60 kg body weight stage,but the number of feeding times decreased,the peak feeding time was more concentrated,and the feeding duration per time was 3.0 min longer,indicating that as the weight of pigs increased,the feed intak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and③the stepwise regression equations an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equations showed that the feeding behavior of York pigs in the 30-90 kg growth stage was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feeding time within 24 h,but also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The feeding behavior of York pigs is a complex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animal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ed intake Corrected daily weight gain Feed conversion ratio Corrected fat thickness Stepwise regression 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
下载PDF
地磁逐日比异常电磁学成因的进一步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倪晓寅 陈莹 杨锦玲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9-247,共9页
基于地磁逐日比异常期间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幅度变大或变小的统计结果,发现地磁逐日比高值异常是由异常日的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幅度变小和异常前一天的日变化幅度变大所致。其中,异常日的日变化幅度变小可能是地磁逐日比异常的主要因素... 基于地磁逐日比异常期间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幅度变大或变小的统计结果,发现地磁逐日比高值异常是由异常日的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幅度变小和异常前一天的日变化幅度变大所致。其中,异常日的日变化幅度变小可能是地磁逐日比异常的主要因素,但异常前一天的日变化幅度变大也是异常成立的重要因素。此外,引用前人感应电流假说,结合统计结果进行了机理解释,研究结论进一步证实了前人对该方法的机理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垂直分量 反相位 逐日比 异常
下载PDF
乌鲁木齐台地磁观测资料异常信息提取及应用
10
作者 木拉提江·阿不来提 杨福喜 +1 位作者 张青远 毛玉剑 《内陆地震》 2021年第3期268-275,共8页
运用地磁Z分量日变幅逐日比、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对2008-2018年乌鲁木齐台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提取地磁异常,并与周边10次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进行梳理。结果表明:①通过震例总结,确定了乌鲁木齐地磁3种方法的... 运用地磁Z分量日变幅逐日比、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对2008-2018年乌鲁木齐台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提取地磁异常,并与周边10次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进行梳理。结果表明:①通过震例总结,确定了乌鲁木齐地磁3种方法的最佳阈值。②当3种地磁分析方法同步出现异常时,异常信度增大。③时间上,地震均发生在首次异常发生的6个月内。地点上,地震多发生在距台站50-250 km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逐日比 极化法 地磁异常
下载PDF
不同配方日粮对35日龄断奶仔猪饲喂效果观察
11
作者 张爱忠 姜宁 《河南畜牧兽医》 2001年第2期7-8,共2页
选择96头三元杂交仔猪分为两组,试验组饲喂以新技术配制的日粮,对照组喂常规日粮。结果表明,断奶前两组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差异,断奶后一周,试验组日增重提高97g(P<0.05),每千克增重少耗料0. 22kg(P>0. 0... 选择96头三元杂交仔猪分为两组,试验组饲喂以新技术配制的日粮,对照组喂常规日粮。结果表明,断奶前两组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差异,断奶后一周,试验组日增重提高97g(P<0.05),每千克增重少耗料0. 22kg(P>0. 05),腹泻率降低 11. 24%。对照组的断奶应激对以后的生产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奶仔猪 日增重 饲料利用率 日粮配方 腹泻率
下载PDF
2021年2月26日东北地区地磁日变畸变异常分析
12
作者 张志宏 顾娜 崔政东 《防灾减灾学报》 2021年第3期23-29,共7页
2021年2月26日辽宁及周边地区多个台站地磁Z分量日变化幅度显著减小,通过调查异常日空间环境和周边人为活动等干扰,利用逐日比量化磁场幅度畸变量,并基于Kriging法模拟研究区逐日比空间分布,最后结合东北地区已有观测数据和历史地震的... 2021年2月26日辽宁及周边地区多个台站地磁Z分量日变化幅度显著减小,通过调查异常日空间环境和周边人为活动等干扰,利用逐日比量化磁场幅度畸变量,并基于Kriging法模拟研究区逐日比空间分布,最后结合东北地区已有观测数据和历史地震的时空关系得出结论,认为此次异常为震前信息的可能性较高,异常区可能反映的是:异常日未来中短期内郯庐断裂带北端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 逐日比 地震
下载PDF
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逐日比及其与地震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70
13
作者 冯志生 王建宇 +2 位作者 蒋延林 吴晶 梅卫萍 《华南地震》 2001年第2期20-27,共8页
分析了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逐日比值的高值异常与其后地震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有良好的对应,通过分析地磁垂直分量谐波幅度的逐日比,作者认为这种高值变化可能与其间地下介质电阻率下降有关,但也有可能是外场变化所致。
关键词 地磁场 垂直分量日变幅 比值 地震前兆异常 地下介质 电阻率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鹇日活动节律研究 被引量:44
14
作者 余建平 钱海源 +2 位作者 陈小南 李晟 申小莉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7-944,共8页
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系统调查和分析了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性比、集群方式和日活动节律。调查期间共获得244个有效位点的数据,累计58 890个工作日,收集到33 276份白鹇的照片和视... 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系统调查和分析了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性比、集群方式和日活动节律。调查期间共获得244个有效位点的数据,累计58 890个工作日,收集到33 276份白鹇的照片和视频,有效探测5 687次,统计出雄性成体(含亚成体)3 946只次,雌性4 179只次,雌雄性比为1.06︰1。记录到群体大小从2至12只不等,群的组成方式多样。日活动节律分析的结果显示,白鹇的日活动时间段为5:00~18:00时,于6:00时、11:00时和16:00时有3个活动高峰,其间于10:00时和14:00时出现两个活动的低谷。雌雄个体的日活动节律基本一致,但雄性个体相比雌性清晨的活动高峰延长1 h(雌性6:00~8:00时,雄性6:00~9:00时),而午后的静息低谷推后1 h(雌性14:00时,雄性15:00时)。日活动节律密度函数分析结果显示,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白鹇在春季和冬季存在早晚两个明显的活动高峰,而夏季和秋季在6:00~18:00时都较为活跃。同时,相比其他季节,白鹇在冬季早晨开始活动的时间推迟,傍晚结束活动的时间提前。不同季节的比较表明,白鹇在冬季和春、夏季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最低。白鹇日活动节律在低海拔带(200~700 m)和高海拔带(700~1 200 m)上存在差异,低海拔带个体在夏季和冬季的傍晚比高海拔带个体活跃。本研究结果为保护区内白鹇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日活动节律 性比 相对活动强度指数 核密度估计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不同施肥处理的杂交狼尾草打浆后饲喂育肥猪效果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黄秀声 黄水珍 +3 位作者 陈钟佃 冯德庆 钟珍梅 黄勤楼 《家畜生态学报》 2008年第5期69-73,共5页
试验设计4个处理3个重复,开展不同施肥处理的杂交狼尾草打浆后饲喂育肥猪效果研究。4个处理为:处理Ⅰ(CK)只饲喂肥育猪的基础日粮,处理Ⅱ为基础日粮+浇灌沼液的牧草浆0.25kg/头.d,处理Ⅲ为基础日粮+浇灌沼液的牧草浆0.5kg/头.d,处理Ⅳ... 试验设计4个处理3个重复,开展不同施肥处理的杂交狼尾草打浆后饲喂育肥猪效果研究。4个处理为:处理Ⅰ(CK)只饲喂肥育猪的基础日粮,处理Ⅱ为基础日粮+浇灌沼液的牧草浆0.25kg/头.d,处理Ⅲ为基础日粮+浇灌沼液的牧草浆0.5kg/头.d,处理Ⅳ为基础日粮+浇灌沼液并加施尿素的牧草浆0.5kg/头.d。结果表明,处理Ⅱ、Ⅲ、Ⅳ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处理Ⅰ提高了22.4g,40.4g和48.4g,料肉比分别比处理Ⅰ降低了4.62%、3.96%和7.26%,每头猪效益分别比处理Ⅰ提高了26.0元、34.3元和44.6元,猪肉氨基酸含量也比处理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以添加增施尿素的牧草浆后,肥育猪的日增重、料肉比和经济效益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狼尾草 育肥猪 日增重 料肉比 经济效益
下载PDF
膨润土和茶皂素添加剂对舍饲山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林嘉 王群 +1 位作者 俞华松 林型福 《家畜生态学报》 2005年第6期31-34,共4页
在波尔杂种山羊基础日粮中分别加入膨润土和茶皂素进行肥育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加入膨润土组的平均日增重比空白对照组提高76.87%,差异显著(P<0.05),提高了饲料转化率,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加入茶皂素组平均日增重则提高19.35... 在波尔杂种山羊基础日粮中分别加入膨润土和茶皂素进行肥育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加入膨润土组的平均日增重比空白对照组提高76.87%,差异显著(P<0.05),提高了饲料转化率,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加入茶皂素组平均日增重则提高19.35%,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尔山羊 膨润土 茶皂素 日增重 饲料转化率
下载PDF
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藏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崔晓鹏 侯生珍 +1 位作者 王志有 马辽伟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65-1073,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藏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选取2月龄断奶、体重(20.80±2.75)kg的藏公羔羊90只,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0.8%、12.0%和13.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藏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选取2月龄断奶、体重(20.80±2.75)kg的藏公羔羊90只,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0.8%、12.0%和13.2%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127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120 d。结果显示:1)12.0%蛋白质水平组藏羔羊的试验第60~90天及第90~120天日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2)12.0%蛋白质水平组藏羔羊的腹泻率及尿道感染率较低,死亡率最低。3)在试验第60天,12.0%蛋白质水平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与10.8%和13.2%蛋白质水平组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10.8%和13.2%蛋白质水平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试验第90、120天,血清TP含量在12.0%和13.2%蛋白质水平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10.8%蛋白质水平组(P<0.05)。在各阶段,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血清葡萄糖(GLU)和总胆固醇(TC)含量均没有显著发生变化(P>0.05)。4)12.0%蛋白质水平组的单位成本增重最高,达到73.05元/kg,总收入和净收入最高,净收入达到7 800.51元。本试验条件下,饲粮蛋白质水平影响早期断奶藏羔羊的生长发育,12.0%蛋白质水平可提高藏羔羊的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和死亡率,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提高生长性能,并降低饲养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水平 藏羔羊 日增重 料重比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低温容器无损贮存规律 被引量:16
18
作者 汪荣顺 高鲁嘉 徐芳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32-135,共4页
编制了计算低温容器无损贮存规律的程序。就65 m 3 目标低温容器, 计算出了初始充满率与无损贮存时间、容器内压力上升速度、日蒸发率与无损贮存及容器的工作压力与无损贮存时间关系, 对低温容器的实际使用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低温容器 无损贮存规律 日蒸发率 理论 计算
下载PDF
生长猪低蛋白质日粮可消化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平衡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唐茂妍 陈旭东 +3 位作者 梁富广 计成 马秋刚 何欣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7-403,共7页
试验通过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可消化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水平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和尿素氮的影响,以建立生长猪日增重和料重比对日粮可消化氨基酸的回归模型。选取体重30kg的三元(杜×长×大)杂交生长猪68头... 试验通过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可消化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水平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和尿素氮的影响,以建立生长猪日增重和料重比对日粮可消化氨基酸的回归模型。选取体重30kg的三元(杜×长×大)杂交生长猪68头,随机分为17个处理,每个处理4头猪,运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1/2实施),研究得出日增重和料重比对日粮可消化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水平的回归方程。生长猪日增重(Y1,g)对日粮可消化赖氨酸(X1,%)、蛋氨酸+胱氨酸(X2,%)、苏氨酸(X3,%)和色氨酸(X4,%)水平的回归方程为:Y1=-5.5680+7.5878X1+3.0452X2+9.1835X3+4.2269X4+5.2004X1X2-1.9056X1X3+2.2334X1X4-6.005X1^2-7.3694X2^2-7.5432X3^2-22.0732X4^2(R^2=0.9640,P〈0.05);生长猪料重比(Y2,g)对日粮可消化赖氨酸(X1,%)、蛋氨酸+胱氨酸(X2,%)、苏氨酸(X3,%)和色氨酸(X4,%)水平的回归方程为:Y2=12.1760-9.8436X1-19.0432X2-2.4867X3-11.7330X4-1.8750X1X2-6.8750X1X3+1.5625X1X4+8.9866X1^2+23.2745X2^2+7.9684X3^2+33.4705X4^2(R^2=0.9213,P〈0.01);日增重达到最大值(0.775kg)时,日粮的可消化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水平分别为0.78%、0.48%、0.51%和0.14%。相应的氨基酸比例为Lys:(Met+Cys):Thr:Trp=100:61:64:18。料重比最小(2.69)时,对应的日粮可消化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水平分别为0.77%、0.44%、0.49%和0.16%。氨基酸比例为Lys:(Met+Cys):Thr:Trp=100:57:64:21。对日增重和料重比进行综合考虑,获得最佳生产性能的可消化氨基酸的比例范围为Lys:(Met+Cys):Thr:Trp=100:(57-61):64:(18-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猪 日增重 料重比 回归模型
下载PDF
2015—2017年辽宁省肿瘤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董江南 黎苏 +1 位作者 曲山丹 刘广宣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6期1528-1532,共5页
目的了解辽宁省肿瘤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的应用现状及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15—2017年第二类精神药品的应用数据,对其用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药费(DDC)及药品排序比(B/A)等进行统计... 目的了解辽宁省肿瘤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的应用现状及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15—2017年第二类精神药品的应用数据,对其用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药费(DDC)及药品排序比(B/A)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5—2017年,第二类精神药品的用量、销售金额逐年增长,用量排名前两位的为地佐辛注射液和地西泮片,地佐辛注射液与咪达唑仑注射液位列销售金额的前两位。第二类精神药物的DDDs逐年增长,地佐辛注射液与地西泮片的DDDs始终居前两位。地佐辛注射液、布托啡诺注射液和咪达唑仑注射液的DDC居前3位。B/A接近1.00的药品包括地佐辛注射液、酒石酸唑吡坦片。结论辽宁省肿瘤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基本合理,但仍需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使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类精神药品 销售金额 用药频度 日均费用 药品排序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