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羚牛春夏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被引量:40
1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3,共7页
1996年 4~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秦岭羚牛(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春夏季羚牛的活动规律以白昼活动为主。羚牛每昼夜有 69 95± 11 0 6%的时间处于活动状态 (n =4 0 ... 1996年 4~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秦岭羚牛(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春夏季羚牛的活动规律以白昼活动为主。羚牛每昼夜有 69 95± 11 0 6%的时间处于活动状态 (n =4 0 ) ,其中 76 77%的活动时间是在日出后到日落前的白昼。白昼有 3个活动高峰期 ,分别出现在 0 6:0 0~ 0 8:0 0、 10 :0 0~ 12 :0 0、 18:0 0~ 2 0 :0 0 3个时间段。在夜间羚牛只有 1个活动高峰期 ,通常出现在 2 4 :0 0至次日凌晨 0 1:0 0的时间段。野外观察证实 ,羚牛白昼的 3个活动高峰期与羚牛群体活跃采食的时间吻合。羚牛的昼夜活动节律的形成与变化 ,可能会受到诸如光照、温度、雨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每天的黎明阶段 ( 0 6:0 0~ 0 7:0 0 )及黄昏阶段 ( 18:30~ 19:30 )是羚牛活动最频繁的时候 ,平均活动率在 90 %以上。大雨期间羚牛常常站立或卧地休息。此外 ,羚牛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在年龄上也有所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无线电遥测 昼夜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下载PDF
干热河谷麻疯树访花昆虫及主要传粉昆虫 被引量:26
2
作者 罗长维 李昆 +2 位作者 陈晓鸣 陈友 孙永玉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1-127,共7页
膏桐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种子可以提炼生物柴油,生物柴油在我国将成长为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为了增加膏桐结籽率,提高其产量,给膏桐规模化栽培方面提供传粉生物学的科学依据,于2006年对云南元江坝区半栽培膏桐(Jatropha curcas L.)... 膏桐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种子可以提炼生物柴油,生物柴油在我国将成长为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为了增加膏桐结籽率,提高其产量,给膏桐规模化栽培方面提供传粉生物学的科学依据,于2006年对云南元江坝区半栽培膏桐(Jatropha curcas L.)居群的访花昆虫及主要传粉昆虫种类进行调查。膏桐开花示样醒目,具花香与蜜腺,花形态没有特化,这些特征使得它提供的酬物适合于不同的昆虫采食,其访花昆虫种类较丰富,共有35种访花昆虫,分属5目20科。综合访花昆虫的传粉数量,及传粉质量包括访花行为、访花频率与日活动规律等确定主要传粉昆虫,确定大头金蝇Chrysomya(Compsomyia)megacephala Fabricius、中华蜜蜂Apiscerana Fabricius、迁粉蝶(淡色型)Catopsilia pomona f.Crocale为该居群的主要传粉昆虫。3种传粉昆虫具有不同的访花习性和日活动规律。雌雄迁粉蝶日活动规律相似。访花者的组成受气象因素、开花示样及生境条件的影响。最后,探讨膏桐与访花昆虫的关系,以及主要传粉者的组成随时空变异而改变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桐 访花昆虫 传粉昆虫 传粉效力 日活动规律
下载PDF
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被引量:19
3
作者 郭延蜀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4-108,共5页
198 7年 2月至 2 0 0 0年 9月 ,用直接观察法在四川省铁布自然保护区中先后对 2 87只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 2 93 4h的观察。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具有明显的活动与休息相间出现的节律 ,晨昏和午夜是其活动的高峰期 ... 198 7年 2月至 2 0 0 0年 9月 ,用直接观察法在四川省铁布自然保护区中先后对 2 87只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 2 93 4h的观察。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具有明显的活动与休息相间出现的节律 ,晨昏和午夜是其活动的高峰期 ,白昼活动强度较低以休息反刍为主。不同季节其昼夜活动节律有较大的变化。春、夏、秋、冬 4季每天单位时间的平均活动频率分别为 :5 5 2 9± 3 2 97%、 46 42± 3 7 2 4%、 48 2 1± 3 5 80 %、 47 75± 3 2 2 1% ,季节差异不明显 (F =0 3 2 <F0 0 1 )。昼夜年平均每天约有 5 2 0 7%的时间在活动 ,其中白昼活动仅占5 2 8% ,而晨昏和夜晚的活动占 46 79%。影响时间分配比例的因素为 :鹿的年龄、性别、繁殖状态、食物资源、天气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梅花鹿 昼夜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活动强度
下载PDF
海南芒果蓟马种群的活动及消长规律 被引量:23
4
作者 韩冬银 邢楚明 +4 位作者 李磊 张方平 牛黎明 陈俊谕 符悦冠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97-1301,共5页
近年来,蓟马已成为海南芒果生产最主要的害虫。为弄清芒果蓟马复合种群活动、消长规律,采用黄色粘虫板和蓝色粘虫板对其进行诱集、监测。结果表明:单独黄板或蓝板对芒果蓟马复合种群的诱集效果显著低于黄板和蓝板组合应用的效果,其中... 近年来,蓟马已成为海南芒果生产最主要的害虫。为弄清芒果蓟马复合种群活动、消长规律,采用黄色粘虫板和蓝色粘虫板对其进行诱集、监测。结果表明:单独黄板或蓝板对芒果蓟马复合种群的诱集效果显著低于黄板和蓝板组合应用的效果,其中以黄板∶蓝板=1∶1时诱虫效果最佳;所诱集到的芒果蓟马复合种群数量与挂板高度显著相关,其乘幂曲线回归方程为y=278.65x-1.072;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芒果蓟马复合种群日活动节律基本一致,活动高峰为10∶00~12∶00,夜间不活动;芒果蓟马复合种群的年度消长情况与芒果的物候关系密切,在一个芒果生产周期内,从芒果盛花期至小果期为全年的发生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蓟马 日活动节律 活动高度 年度消长规律
下载PDF
吐鲁番沙虎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宋玉成 赵蕙 时磊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25,共4页
2008年4月至9月,在野外对吐鲁番沙虎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是严格的夜行性物种。整个活动时期,吐鲁番沙虎的日活动节律都呈现单峰模式。吐鲁番沙虎的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风沙天气延缓了吐鲁番沙虎的出洞活动时... 2008年4月至9月,在野外对吐鲁番沙虎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是严格的夜行性物种。整个活动时期,吐鲁番沙虎的日活动节律都呈现单峰模式。吐鲁番沙虎的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风沙天气延缓了吐鲁番沙虎的出洞活动时间;阴雨天气延长了吐鲁番沙虎的活动节律高峰期的持续时间。吐鲁番沙虎秋季成幼体活动节律有差异,成体活动高峰持续时间和活动强度均小于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虎科 吐鲁番沙虎 活动节律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人工林赤腹松鼠春夏季活动节律与行为特征观察 被引量:17
6
作者 任娟 曹晓莉 +4 位作者 宋鹏飞 祁明大 孔令雪 贾岗 郭聪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62-867,共6页
2009年3~8月,通过观察和运用无线电遥测对四川洪雅县人工林赤腹松鼠活动节律和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赤腹松鼠为昼行型动物,其春夏活动节律呈晨昏双高峰型。春夏季雄性赤腹松鼠日活动时间分别为5.00h/d±1.39h/d(占日长的3... 2009年3~8月,通过观察和运用无线电遥测对四川洪雅县人工林赤腹松鼠活动节律和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赤腹松鼠为昼行型动物,其春夏活动节律呈晨昏双高峰型。春夏季雄性赤腹松鼠日活动时间分别为5.00h/d±1.39h/d(占日长的39.62%)和7.54h/d±1.20h/d(占日长的55.12%),雌性夏季日活动时间为6.48h/d±0.98h/d,占日长的46.82%。雄性赤腹松鼠春季活动强度为37.38%±8.75%,夏季雌雄性活动强度分别为46.30%±7.04%和53.85%±8.60%。雄性赤腹松鼠春夏季之间以及夏季雌雄之间的日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赤腹松鼠清晨出巢及傍晚回巢时间与日出日落显著正相关。春夏季赤腹松鼠的行为以取食为主,占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比例分别为86.23%和79.54%。赤腹松鼠的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亦受天气状况、日照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腹松鼠 活动节律 行为特征
下载PDF
小熊猫夏秋季的昼夜活动节律 被引量:16
7
作者 韩宗先 胡锦矗 杨建东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97-602,共6页
2002年5~11月,在邛崃山系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6只野生小熊猫的昼夜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具有晨昏活动的习性,5~11月的平均活动率为0.5286。小熊猫以白昼活动为主,兼夜间活动,白昼的活动率(0.5903&#... 2002年5~11月,在邛崃山系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6只野生小熊猫的昼夜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具有晨昏活动的习性,5~11月的平均活动率为0.5286。小熊猫以白昼活动为主,兼夜间活动,白昼的活动率(0.5903±0.0538)高于夜晚活动率(0.4468±0.0413)。每昼夜有(52.86±9.8)%的时间处于活动状态,其中64.53%的活动时间在白昼,35.47%的活动时间在夜晚。每昼夜有两个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08∶00~10∶00和17∶30~18∶30。在休息时间的分配上,小熊猫每昼夜长休息平均2.07次,持续时间平均3.75小时;中等长度休息1.56次,持续1.59小时;短休息1.21次,持续0.84小时;长休息有44.06%在白昼,55.94%在夜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熊猫 昼夜活动节律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圈养林麝春季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 被引量:15
8
作者 薛程 孟秀祥 +1 位作者 徐宏发 肖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4-200,共7页
2006年春季,使用红外夜间观察记录仪,对崇明东平麝场12只成年林麝(8雌,4雄)的行为进行了24h昼夜连续观察。发现春季林麝的行为有37种,可归并为休息、摄食、运动、社会、维持和排遗6大行为类型,据此,建构了春季林麝的行为谱。根据各行为... 2006年春季,使用红外夜间观察记录仪,对崇明东平麝场12只成年林麝(8雌,4雄)的行为进行了24h昼夜连续观察。发现春季林麝的行为有37种,可归并为休息、摄食、运动、社会、维持和排遗6大行为类型,据此,建构了春季林麝的行为谱。根据各行为持续时间比率和频次分析表明,林麝的主要行为为休息;雌麝的摄食行为所占的比率高于雄麝,这是由于春季雌麝妊娠的能量需求较高所致。活动节律呈典型的晨昏双峰型,清晨(4:00~6:00)和傍晚(17:00~19:00)为活动高峰;夜间活动性显著高于白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行为 时间分配 频次 昼夜节律
下载PDF
圈养小熊猫的昼夜活动节律 被引量:14
9
作者 韩宗先 魏辅文 +2 位作者 李明 张泽钧 胡锦矗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7-101,共5页
Daily activity rhythms of three radio-collared captive red pandas were monitored individually at 15 minute intervals for 3 continuous days each month at Yele Nature Reserve, Xiangling Mountains, June-October 1995. Our... Daily activity rhythms of three radio-collared captive red pandas were monitored individually at 15 minute intervals for 3 continuous days each month at Yele Nature Reserve, Xiangling Mountains, June-October 1995. Our data indicated that mean rate of activity(0.51)of captive red panda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wild red pandas. Three captive red pandas showed similar daily activity patterns, being least active during night and more active during daytime. Mean rate of activity during daylight(0.58)was higher than during nighttime (0.41). Daily mean durations of activity and rest were 12.21 hours and 11.79 hours, respectively. Active times of captive red pandas accounted for 50.6% of each 24 hours, of which 66.5% were recorded during daylight and 33.5% during night. Two active peaks appeared at 07:30-09:15 and 17:30-(19:00). We recorded a mean of 2.17, 2.13 and 0.88 long, mid-length, and short resting bouts daily, which had mean durations of 3.47, 1.65 and 0.87 hour, respectively. Among these long rests, 46.1% occurred during daytime and 53.8% during night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小熊猫 活动节律
下载PDF
水鹿的群体结构和活动节律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何兴成 付强 +3 位作者 吴永杰 王彬 陈雪 冉江洪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4-141,共8页
水鹿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的非盐井生境和盐井生境(盐场)对水鹿的群体结构、日活动节律及舔盐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基于设置的108个红外相机,共收集到水鹿在非盐... 水鹿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的非盐井生境和盐井生境(盐场)对水鹿的群体结构、日活动节律及舔盐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基于设置的108个红外相机,共收集到水鹿在非盐井区域的独立照片620张,盐井区域的独立照片401张。水鹿日活动节律在不同季节具有较大差异:春季日活动高峰出现在17:00~20:00;夏季无明显日活动高峰;秋季日活动高峰出现在17:00~19:00;冬季日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08:00~10:00、17:00~19:00、23:00~02:00。舔盐活动高峰出现在22:00~04:00,雌雄个体舔盐活动节律大致相同(重叠指数Δ=0.738)。水鹿有单独舔盐和集群舔盐两种方式,其中单独舔盐出现频率较高(占总访问频次的57.6%);舔盐的群体一般大小为2~7只,但以2只的群体居多(占总访问频次的21.5%)。在非盐井区域和盐井区域独立照片中水鹿的雌、雄出现比例分别为2.05∶1和2.66∶1,表明雌鹿可能更需要补充盐分。本研究结果为保护区内水鹿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子河自然保护区 水鹿 红外相机技术 种群结构 日活动节律 舔盐活动节律
下载PDF
同域分布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时空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13
11
作者 冯彬 胡露 +6 位作者 赵姗姗 董鑫 冯万举 张栋耀 张晋东 周材权 白文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275-5284,共10页
为了解同域分布有蹄类在环境复杂的山地森林生境中以何种方式维持种间关系以实现稳定共存,基于物种分布模型与日活动模式分析了四川省岷山、邛崃、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五大山系同域分布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与中华斑羚... 为了解同域分布有蹄类在环境复杂的山地森林生境中以何种方式维持种间关系以实现稳定共存,基于物种分布模型与日活动模式分析了四川省岷山、邛崃、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五大山系同域分布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与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时空生态位特征。结果显示:(1)在四川省五大山系,中华鬣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8006.0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18%,其中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015.90 km^(2),中华斑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1073.3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71%,其中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396.22 km^(2);(2)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在生境因子选择上相似性高、栖息地重叠面积大,其空间生态位重叠度指数D=0.776,I=0.949,其适宜栖息地的主要重叠区域位于岷山和邛崃山系;(3)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为0.812;(4)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属于同域分布的资源利用型竞争物种,中华鬣羚的存在会显著影响中华斑羚的日活动节律(P=0.016);二者同域分布时都会增加其昼间活动强度,并增加活动高峰期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本研究初步分析了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的时空生态位特征,揭示了二者在空间、时间生态位上种群共存及种间竞争的耦合关系。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同域分布动物时空生态位特征、近缘物种的共存机制及种间竞争关系,为有蹄类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 同域分布 种间关系 日活动节律 生态位
下载PDF
同域分布的绿孔雀与白鹇时空生态位分化 被引量:14
12
作者 晏鸣霄 孙楠 +2 位作者 顾伯健 贺如川 刘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0-158,共9页
生态位分化是同域分布的潜在竞争物种长期稳定共存的基础。研究对比一个物种与其同域分布的潜在竞争者的生态位分化,可用于指导多物种保护工作的实践。2018年6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和峨山交界处同域分布的... 生态位分化是同域分布的潜在竞争物种长期稳定共存的基础。研究对比一个物种与其同域分布的潜在竞争者的生态位分化,可用于指导多物种保护工作的实践。2018年6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和峨山交界处同域分布的绿孔雀Pavo muticus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进行野外调查,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非参数核密度分析旱季和雨季对植被、海拔的利用情况和日活动节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地区同域分布6种雉类中,绿孔雀和白鹇的RAI指数最高(分别为0.73和0.56),为优势物种。绿孔雀活动的平均海拔高于白鹇(1486 m±75.2 m vs.1390 m±71.9 m;w=8122.5,P<0.001),且海拔生态位宽度更宽。绿孔雀对4种植被类型利用较为平均,而白鹇则倾向于利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旱季利用率93.00%,雨季利用率77.27%)。绿孔雀的日活动节律为正常的晨昏双峰模式,白鹇却呈现出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同的单峰模式,且与绿孔雀差异明显。二者在不同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化可能是种间竞争的结果。建议将该地区划为以绿孔雀为主的重点雉类保护区域,未来开展更多关于野生绿孔雀的基础生态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孔雀 白鹇 同域分布 生态位分化 日活动节律
下载PDF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被引量:12
13
作者 潘丹 吴炳贤 +4 位作者 张冰 崔珊 张志强 胡新华 杨道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9-217,共9页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地处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的武陵山脉,保护优先级别高,但遗产地自建立以来一直未开展系统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这不利于遗产地的有效管理。为了掌握遗产地兽类和鸟类资源现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科学保护,...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地处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的武陵山脉,保护优先级别高,但遗产地自建立以来一直未开展系统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这不利于遗产地的有效管理。为了掌握遗产地兽类和鸟类资源现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科学保护,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我们利用36台红外相机,在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共布设了107个位点,每个位点工作4个月左右。结果表明:共获得野生兽类独立有效照片607张,隶属于4目8科的14种;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排前7位的兽类依次是猕猴(Macaca mulatta)、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小麂(Muntiacus reevesi)、鼬獾(Melogale moschata)、花面狸(Paguma larvata taivana)、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共获得鸟类独立有效照片907张,隶属于5目10科的37种;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排前7位的鸟类依次是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灰翅鸫(Turdus boulboul)、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腹锦鸡、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猕猴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猕猴、红腹锦鸡、紫啸鸫和红腿长吻松鼠为日行性动物,猪獾为夜行性动物。红腹锦鸡、紫啸鸫和红腿长吻松鼠在12:00~14:00活动频率下降,原因可能是这几种动物通过降低活动频率来躲避中午的高温和减少能量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生物多样性监测 鸟类 兽类 日活动节律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
下载PDF
云南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四种哺乳动物日活动节律及活动模式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宇 缪华 +7 位作者 蒋桂莲 姚冲学 王智红 王方 姜志诚 张志中 刘德军 陈明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2-839,共8页
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马关县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进行为期5个月的持续监测,共收集到哺乳动物照片2 904张,鉴定得到哺乳动物10种,隶属2目6科,以小型哺乳类动物为主;采用时间相对丰富度、日活动差异指数及昼夜指数对鼬獾(Melogale ... 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马关县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进行为期5个月的持续监测,共收集到哺乳动物照片2 904张,鉴定得到哺乳动物10种,隶属2目6科,以小型哺乳类动物为主;采用时间相对丰富度、日活动差异指数及昼夜指数对鼬獾(Melogale moschata)、果子狸(Paguma larvat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 4种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4种动物均为夜行性动物,但具有各自不同的日活动节律。同种物种在不同月份的日活动差异指数差异明显,推测与天气、猎物活动及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体现了它们对于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日活动节律 活动模式 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光周期对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昼夜节律及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任修涛 杨艳艳 +3 位作者 张宁 王振龙 李扬威 路纪琪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9,共8页
光周期对动物昼夜节律的维持具有重要的影响,地下鼠的生活方式导致其昼夜活动节律产生变化,分化出随机活动和节律型两种模式。本文采用录像观察记录的方法,测定了棕色田鼠(Lasioposomys mandarinus)和昆明小鼠(Mus musculus)在不同光暗... 光周期对动物昼夜节律的维持具有重要的影响,地下鼠的生活方式导致其昼夜活动节律产生变化,分化出随机活动和节律型两种模式。本文采用录像观察记录的方法,测定了棕色田鼠(Lasioposomys mandarinus)和昆明小鼠(Mus musculus)在不同光暗周期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表明:28 d的光周期变化对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的体重影响不显著。在12L∶12D光照处理条件下,棕色田鼠的昼夜活动节律不明显,昼夜均有活动,表现为随机的活动节律模式;昆明小鼠则主要在暗周期活动,光周期极少活动,2种鼠的昼夜活动节律差异极显著。无光处理未改变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的固有昼夜活动节律。光照可增加棕色田鼠相对活动频率,降低昆明小鼠的相对活动频率。由此得出结论,与具有严格昼夜活动节律的昆明小鼠相比,棕色田鼠的活动节律属随机活动类型,虽光照可刺激其相对活动,但未改变其固有的昼夜活动节律。棕色田鼠的这种昼夜活动节律类型与其长期的地下生活有关,是对长期无光环境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昆明小鼠 光周期 昼夜节律 相对活动
原文传递
若尔盖湿地高原林蛙和岷山蟾蜍的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晋东 傅之屏 +3 位作者 李玉杰 戴强 王波 王跃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2-315,共4页
2005年调查若尔盖湿地的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和岷山蟾蜍(Bufo minshanicus)的日活动节律,发现阳光充足时两栖类的活动性明显高于多云天气;高原林蛙成体、亚成体、岷山蟾蜍亚成体活动的最低气温为0℃、2℃、8℃;高原林蛙亚成体日活... 2005年调查若尔盖湿地的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和岷山蟾蜍(Bufo minshanicus)的日活动节律,发现阳光充足时两栖类的活动性明显高于多云天气;高原林蛙成体、亚成体、岷山蟾蜍亚成体活动的最低气温为0℃、2℃、8℃;高原林蛙亚成体日活动高峰为中午12:30左右,岷山蟾蜍亚成体日活动高峰为下午15:30左右;高原林蛙亚成体在草地、林地、河边均有一定数量个体活动,岷山蟾蜍亚成体主要集中在河边活动。在若尔盖地区,两栖类可能主要是采用晒太阳(basking)的行为来适应高海拔环境;高原林蛙成体对温度的耐受性比亚成体高,亚成体比岷山蟾蜍亚成体高;高原林蛙与岷山蟾蜍的亚成体在活动时间与活动生境上存在差异,可能是减少种间竞争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高原林蛙 岷山蟾蜍 日活动节律
下载PDF
金斑蝶成虫访花行为及其访花活动规律 被引量:8
17
作者 唐宇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4期18-19,48,共3页
[目的]为摸清金斑蝶访花规律。[方法]采用观察法,对金斑蝶在马利筋花序上的访花行为、访花规律和访花时间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金斑蝶在6月和10月的日访花规律均为双峰曲线,最低谷都在14:00~15:00,且6月份的访花活动开始更早,结束更... [目的]为摸清金斑蝶访花规律。[方法]采用观察法,对金斑蝶在马利筋花序上的访花行为、访花规律和访花时间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金斑蝶在6月和10月的日访花规律均为双峰曲线,最低谷都在14:00~15:00,且6月份的访花活动开始更早,结束更晚,在6月的取食平均时间极显著高于10月(P〈0.01)。[结论]温度是影响金斑蝶访花活动规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访花行为 取食时间 日活动规律
下载PDF
温室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扩散距离及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振营 周大荣 Hassan S.A.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22,共6页
在温室条件下,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扩散距离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距释放点1~6m范围内,玉米螟赤眼蜂主要在2m范围内扩散飞行,少量个体可扩散4~6m远,这种扩散是渐进的、不连续的。距释放点1m和2m植株上寄主卵块和卵粒寄生率... 在温室条件下,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扩散距离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距释放点1~6m范围内,玉米螟赤眼蜂主要在2m范围内扩散飞行,少量个体可扩散4~6m远,这种扩散是渐进的、不连续的。距释放点1m和2m植株上寄主卵块和卵粒寄生率与4m和6m处的寄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玉米螟赤眼蜂的日活动节律受温度影响,低于18℃时赤眼蜂基本不活动,高于20℃时活动趋盛。日落后即使温度适宜,赤眼蜂亦基本停止活动,赤眼蜂的日活动高峰在11:00~18:00(夏令时)。植株高度不影响赤眼蜂在植株间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扩散距离 日活动节律 温室
原文传递
红外相机技术在皖南山区3种雉类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文豪 张丁来 +2 位作者 方宏明 邓帅涛 贺君 《安徽林业科技》 2019年第5期18-21,共4页
本文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皖南山区8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对白鹇、勺鸡和白颈长尾雉3种国家重点保护雉类的分布、物种相对丰富度和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白鹇在皖南广泛分布,物种相对丰富度最高;勺鸡的分布也很广,所有调... 本文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皖南山区8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对白鹇、勺鸡和白颈长尾雉3种国家重点保护雉类的分布、物种相对丰富度和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白鹇在皖南广泛分布,物种相对丰富度最高;勺鸡的分布也很广,所有调查区域均有发现,但物种相对丰富度远低于白鹇;白颈长尾雉的相对丰富度最低,且部分区域未监测到。3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均表现出与光照强度显著相关,野外早晨5时以后开始活动,晚上20时以后停止活动。白鹇和白颈长尾雉均表现出至少两个日活动高峰,但勺鸡只有一个日活动高峰。本研究可为皖南山区雉类资源保护管理与监测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机陷阱 同域分布雉类 物种相对丰富度 日活动节律
下载PDF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三种有蹄类动物冬季日活动节律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邱宝鸿 孟庆礼 +2 位作者 金哲军 姜权 王超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1-336,共6页
2016—2020年冬季,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兽类资源进行监测,分析了相对丰富度较高的野猪(Sus scrofa)、马鹿(Cervus canadensis)和狍(Capreolus pygargus)3种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1)野猪日活动节... 2016—2020年冬季,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兽类资源进行监测,分析了相对丰富度较高的野猪(Sus scrofa)、马鹿(Cervus canadensis)和狍(Capreolus pygargus)3种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1)野猪日活动节律为典型的昼行性,活动曲线呈单峰型,活动高峰出现在14:00—16:00;马鹿和狍日活动节律则具有一定的晨昏性,其中马鹿2个主要活动高峰出现在06:00—08:00和14:00—16:00,狍出现在06:00—08:00和16:00—18:00,且峰值出现在06:00—08:00。(2)在日活动时间分配上,野猪以移动行为最多(60.1%),其次是觅食行为(35.0%);马鹿和狍则以觅食行为最多(48.4%,50.3%),其次是移动行为(34.8%,35.1%)。(3)野猪和2种鹿科(Cervidae)动物之间的2种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有蹄类动物的行为模式和特点,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有蹄类动物的行为生态研究及物种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动物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