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le of MGMT as biomarker in colorectal cancer 被引量:10
1
作者 Alessandro Inno Giuseppe Fanetti +9 位作者 Maria Di Bartolomeo Stefania Gori Claudia Maggi Massimo Cirillo Roberto Iacovelli Federico Nichetti Antonia Martinetti Filippo de Braud Ilaria Bossi Filippo Pietrantoni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4年第12期835-839,共5页
O6-methyl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 gene promoter methy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occurring in about 30%-40% of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Its prognostic role has not been... O6-methyl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 gene promoter methy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occurring in about 30%-40% of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Its prognostic role has not been defined yet, but loss of expression of MGMT, which is secondary to gene promoter methylation, results in an interesting high response to alkylating agents such as dacarbazine and temozolomide. In a phase 2 study on heavily pre-treated patients with MGMT methylate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emozolomide achieved about 30% of disease control rate. Activating mutations of RAS or BRAF genes as well as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 may represent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alkylating agents, but a dose-dense schedule of temozolomide may potentially restore sensitivity in RAS-mutant patients.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emozolomide in MGMT methylated colorectal cancer includes investigation of synergic combinations with other agents such as fluoropyrimidines and research for additional biomarkers, in order to better define the role of temozolomide in the treatment of individual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cancer O6-methyl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 TEMOZOLOMIDE dacarbazine BIOMARKER
下载PDF
影响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效果的非病理级别因素初步探讨 被引量:9
2
作者 林志雄 谭淑莲 +4 位作者 周爱萍 梅文忠 何理盛 江常震 康德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437-441,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效果的非病理级别因素。方法31例恶性胶质瘤患者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手术完全切除者17例,非完全切除者14例。依纳入时间分为前期组(10例)和后期组(21例),前期组施行替莫唑胺常规剂量[150~200mg/(m2... 目的探讨影响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效果的非病理级别因素。方法31例恶性胶质瘤患者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手术完全切除者17例,非完全切除者14例。依纳入时间分为前期组(10例)和后期组(21例),前期组施行替莫唑胺常规剂量[150~200mg/(m2·d)]化疗方案;后期组根据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检测结果分别采用替莫唑胺常规剂量和小剂量[50mg/(m2·d)]化疗方案。结果31例患者随访6~27个月,17例肿瘤完全切除者均存活,其手术后放射治疗及药物化疗效果与MGMT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14例非完全切除患者,治疗客观有效率为42.86%(6/14,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疾病控制率为57.14%(8/14,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病情稳定);另有5例肿瘤进展,1例肿瘤假性进展。肿瘤进展和假性进展者MGMT表达均呈阳性,MRS分析提示肿瘤进展者手术部位存在高水肿区和高乳酸代谢区。结论脑胶质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是影响替莫唑胺化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在非完全切除患者中,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者以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为主;而近期肿瘤进展者以胶质母细胞瘤为主。于替莫唑胺化疗之前对非完全切除者进行MGMT检测和手术部位局部水肿程度及乳酸水平评估,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卡巴嗪 神经胶质瘤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病理学
下载PDF
脑胶质瘤术后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娜 刘秀英 +2 位作者 吴君心 孔祥泉 林培成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第5期363-366,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Ⅲ、Ⅳ级脑胶质瘤术后单纯调强放疗和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的疗效。方法脑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68例分为两组:单纯放疗组(38例)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分割剂量为GTV-P每次2.0~2.2 Gy,每周5次,DT60~66 Gy...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Ⅲ、Ⅳ级脑胶质瘤术后单纯调强放疗和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的疗效。方法脑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68例分为两组:单纯放疗组(38例)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分割剂量为GTV-P每次2.0~2.2 Gy,每周5次,DT60~66 Gy/30 f,CTV-P每次1.8 Gy,每周5次,DT56 Gy/30 f;放化疗联合组(30例),IMRT同单纯放疗组,同时配合替莫唑胺(TMZ)口服化疗,TMZ 75 mg.m-2.d-1与放疗同步,放疗结束后间隔4周再接受4~6周期TMZ辅助化疗,辅助化疗首次剂量为150 mg.m-2.d-1,连服5 d,28 d为1疗程,根据监测血常规调整其剂量。结果单纯放疗组与放化疗联合组比较,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39.5%和73.3%,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放疗组与放化疗联合组比较,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7.9%、76.7%、25.3%和49.5%、15.2%、25.9%,两组生存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调强放疗联合TMZ治疗Ⅲ、Ⅳ级脑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调强放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达卡巴嗪 放射疗法 药物疗法 预后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达卡巴嗪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罗毅 陈佳 +6 位作者 李先安 黄钢 刘剑帆 徐学政 吴宏伟 王鑫 姚新宇 《肿瘤药学》 CAS 2017年第3期341-344,共4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达卡巴嗪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的52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达卡巴嗪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的52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达卡巴嗪治疗,实验组给予恩度联合达卡巴嗪治疗。采用实体瘤评价标准评定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以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ORR分别为34.62%、15.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DCR分别为76.92%、50.0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FS、OS高于对照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4.62%、65.38%,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度联合达卡巴嗪一线治疗可在短期内有效缓解、控制晚期黑色素瘤病情,延长患者PFS和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达卡巴嗪 黑色素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达卡巴嗪增强抗黑素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海夫 林清 +4 位作者 孔燕 李丽 代杰 于玮玮 郭军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61-665,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rh-endostatin)联合达卡巴嗪(Dacarbazine)能否增强抗黑素瘤作用,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MTT法和FCM法检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单药及其联合达卡巴嗪对黑素...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rh-endostatin)联合达卡巴嗪(Dacarbazine)能否增强抗黑素瘤作用,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MTT法和FCM法检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单药及其联合达卡巴嗪对黑素瘤B16F1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检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黑素瘤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磷酸化的影响;建立C57BL/6黑素瘤荷瘤小鼠模型,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达卡巴嗪能否增强体内抗黑素瘤的作用。结果: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达卡巴嗪以及两药联合处理对黑素瘤B16F10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9.67±2.89)%、(22.67±3.06)%和(30.3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组黑素瘤细胞的ERK分子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接种肿瘤18d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组、达卡巴嗪组和两药联合组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分别为(6.45±1.24)cm3、(8.94±2.04)cm3和(4.56±0.98)cm3,两药联合组的肿瘤体积明显低于达卡巴嗪单药组(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达卡巴嗪体外可增强抗黑素瘤B16F10细胞增殖的作用,体内可增强达卡巴嗪对荷瘤小鼠黑素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提高荷瘤小鼠的存活率。推测抑制黑素瘤细胞中ERK分子酪氨酸磷酸化可能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发挥其抗黑素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实验性 内皮抑素类 达卡巴嗪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血管生成抑制剂
原文传递
MITF基因扩增预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达卡巴嗪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家芳 孔燕 +5 位作者 崔传亮 梁龙 张虔男 唐碧霞 代杰 郭军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基因扩增对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达卡巴嗪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疗效预测作用。方法收集60例接受恩度联合达卡巴嗪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样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ITF基... 目的探讨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基因扩增对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达卡巴嗪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疗效预测作用。方法收集60例接受恩度联合达卡巴嗪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样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ITF基因扩增,观察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远期疗效。结果 56例晚期黑色素瘤样本成功检测,MITF基因扩增率为51.8%(29/56),其中肢端、非肢端皮肤、黏膜、原发不明黑色素瘤中的MITF基因扩增率分别为31.2%、63.2%、80.0%和36.4%(P=0.050)。MITF基因扩增组与无扩增组患者接受恩度联合达卡巴嗪治疗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8.6%(17/29)和81.5%(22/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两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4个月(95%CI:0.5~12.2个月)和8.4个月(95%CI:6.8~10.3个月),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69)。结论中国晚期黑色素瘤患者MITF基因扩增率较高,检测MITF基因扩增可能有助于预测恩度联合达卡巴嗪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疗效,总生存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恩度 达卡巴嗪 MITF扩增
下载PDF
A Phase Ⅱ Study of Fotemustine Plus Dacarbazine with Dendritic Cell Vaccines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Chinese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cral Lentiginous Melanoma 被引量:1
7
作者 Lu Si Zhi-hong Chi Xiang-qing Yuan Chuan-liang Cui Xi-nan Sheng Jun Guo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3-19,共7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fotemustine plus dacarbazine (DTIC) with dendritic cell (DC) vaccines o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cral lentiginous melanoma (ALM). Fotemustine is a cytotoxic alkylating agent with a re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fotemustine plus dacarbazine (DTIC) with dendritic cell (DC) vaccines o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cral lentiginous melanoma (ALM). Fotemustine is a cytotoxic alkylating agent with a remarkable antitumor activity as single agent but also in association with (DTIC). DC is the strongest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which could induce durable clinical responses. Methods: This was a single-center study. Between July 2003 and June 2006, twenty-eight chemotherapy-naive patients of advanced ALM received fotemustine 100 mg/m^2, dr, 12, DTIC 400 mg/d d2-6, DC vaccines subcutaneously dT, 9, 13 repeated every 28 days. Ten HLA-A02+24+ patients received vaccines pulsed with melanoma antigen derived peptides, melanoma antigen recognized by T-cells 1 (Mart-i) and S-100. Eighteen patients received DC loaded with allogeneic melanoma lysate.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 Secondary end-points were overall survival (OS), 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 and toxicity. Tumor assessment was performed every 8 weeks and evaluated according to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 Results: The 15 men and 13 women had a median age of 51 years. 16 patients had stage Mlc disease and 11/16 had liver metastasis. Patients received an average of 3.82±1.25 cycles. Follow-up for the 18 surviving patients ranged from 7-41 months with a median of 12 months. Median PFS was 8.5 months (95% CI: 7.86-15.21) with 12 patients remaining progression free. Only 10 patients died. Median OS was 12 months (95% CI: 10.33-18.24). ORR (CR+PR) was 35.7% including 3 complete response (CR) and 7 partial response (PR). Six patients had disease stable. A total of 19 Grade Ⅲ/Ⅳ toxicities were observed including thrombocytopenia (n=8), neutropenia (n=5), fatigue (n=6) and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n=1). One patient died of Grade IV thrombocytopenia. Conclusion: Fotemustine and dacarbazine plus DC vaccines are sa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TEMUSTINE dacarbazine Dendritic cell MELANOMA
下载PDF
MAID方案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3
8
作者 黄韵红 文小平 胡凌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07-909,共3页
背景和目的:晚期和复发转移软组织肉瘤主要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但目前尚未有一个标准化疗方案,现阶段以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IFO)、阿霉素(Adriamycin,ADM)和氮烯咪胺(dacarbazine,DTIC)为较有效的化疗药物。本研究的目的... 背景和目的:晚期和复发转移软组织肉瘤主要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但目前尚未有一个标准化疗方案,现阶段以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IFO)、阿霉素(Adriamycin,ADM)和氮烯咪胺(dacarbazine,DTIC)为较有效的化疗药物。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异环磷酰胺+阿霉素+氮烯咪胺方案,即MAID方案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MAID(Mesna10g/m296h持续静脉灌注,ADM60mg/m2+IFO6g/m2+DTIC1g/m272h持续静脉灌注)共治疗软组织肉瘤22例。结果:总有效率为36.4%(8/22),均为部分缓解(PR),无完全缓解(CR),中位缓解期为4.6个月(2~10月)。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脱发等,按WHO抗癌药不良反应分度标准,Ⅲ+Ⅳ级不良反应比例分别为:白细胞下降63.6%,恶心呕吐27.3%,脱发50.0%。结论:MAID方案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有一定疗效,但疗效有限,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明显,需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化疗药物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D方案 治疗 晚期软组织肉瘤
下载PDF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宏刚 尹显飞 李宏斌 《现代临床医学》 2011年第5期335-336,共2页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和单纯适形放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收治的31例术后病理确诊的恶性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在适形放疗同时采用TMZ化疗6个周...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和单纯适形放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收治的31例术后病理确诊的恶性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在适形放疗同时采用TMZ化疗6个周期;对照组仅行适形放疗。结果:观察组CR为23.08%,PR为46.16%,有效率为69.24%;对照组CR为16.67%,PR为22.23%,有效率为38.90%。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2.13%、79.35%和60.21%,对照组分别为58.77%、45.23%和28.63%;观察组中位复发时间为18个月,对照组中位复发时间为15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及中位复发时间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适形放疗联合TMZ治疗脑胶质瘤的效果优于单纯放疗,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放射疗法 适形 达卡巴嗪 治疗应用
下载PDF
HPLC-MS/MS测定达卡巴嗪有关物质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朝瑜 蔡美明 樊夏雷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79-882,共4页
目的:采用液质联用分析技术,对达卡巴嗪有关物质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法,色谱柱为Shim-pack CLC-ODS(250mm×4.6mm,5μm)柱,以冰醋酸-水(6:94,用氨试液调节pH至3.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柱... 目的:采用液质联用分析技术,对达卡巴嗪有关物质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法,色谱柱为Shim-pack CLC-ODS(250mm×4.6mm,5μm)柱,以冰醋酸-水(6:94,用氨试液调节pH至3.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柱后分流,进样量10μL,DAD检测器,检测波长254nm。电喷雾电离源(ESI),电离源电压4.0kV,喷雾气氮气的流速为9.0L.min-1,干燥气温度为325℃;质谱扫描质量范围m/z50~1200。采用全扫描一级质谱和选择离子全扫描二级质谱(MS/MS)2种方式同时测定。结果:分析了达卡巴嗪的2个主要降解产物的结构。结论:已有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达卡巴嗪及其制剂质量标准中有关物质检查项下应增加对降解产物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卡巴嗪 有关物质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硬纤维瘤的疗效初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舒 方志伟 +7 位作者 刘佳勇 白楚杰 薛瑞峰 高天 张路 王新宇 谭智超 樊征夫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716-720,共5页
目的:硬纤维瘤是一种交界性肿瘤,易复发,不转移。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可以考虑药物治疗。本研究探讨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硬纤维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 目的:硬纤维瘤是一种交界性肿瘤,易复发,不转移。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可以考虑药物治疗。本研究探讨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硬纤维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5例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发病年龄3~53岁,平均年龄27.5岁;肿瘤大小:T2(5~10 cm)6例,T3(10~15 cm)11例,T4(>15 cm)12例,6例多发,无T1(<5 cm)。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化疗,每2个周期进行影像学评效,若有效,至少化疗6个周期,最长12个周期。结果:化疗结束时评效,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0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24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1例,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病例;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28.6%,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7.1%。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2~5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13个月,平均PFS为14.4个月,23例完成计划化疗患者PFS超过12个月,在5例患者中观察到结束化疗后肿瘤仍持续缩小。结论: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纤维瘤 化疗 多柔比星脂质体 达卡巴嗪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恶性胶质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宝师 张伟 +2 位作者 李守巍 张忠 江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432-436,共5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贝伐单克隆抗体联合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替莫唑胺或拓扑替康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效果。方法4例复发或残留恶性胶质瘤患者,3例行贝伐单克隆抗体(10mg/kg)联合替莫唑胺[50mg/(m2·d)]治疗(分别治疗14、15和6个周... 目的探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贝伐单克隆抗体联合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替莫唑胺或拓扑替康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效果。方法4例复发或残留恶性胶质瘤患者,3例行贝伐单克隆抗体(10mg/kg)联合替莫唑胺[50mg/(m2·d)]治疗(分别治疗14、15和6个周期);1例给予贝伐单克隆抗体(10mg/kg)联合拓扑替康[1.20mg/(m2·d)]治疗3个周期。结果3例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2例完全缓解,1例肿瘤进展但疗效尚满意;1例残留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部分缓解。化疗期间,4例患者均出现Ⅰ度骨髓抑制现象,1例血清转氨酶水平轻度升高,2例发生轻度鼻出血。结论贝伐单克隆抗体联合替莫唑胺或拓扑替康治疗复发或残留恶性胶质瘤患者临床疗效满意,可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肿瘤 残余 肿瘤复发 局部 抗肿瘤药 抗体 单克隆 达卡巴嗪
下载PDF
达卡巴嗪原料药中N-亚硝基二甲胺和N-亚硝基二乙胺的UHPLC-APCI-MS/MS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卫 贾昌平 +4 位作者 陈莉 初虹 王浩 柳根元 许明哲 《中国药品标准》 CAS 2021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采用UHPLC-APCI-MS/MS法测定达卡巴嗪原料药中的N-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N-亚硝基二乙胺(NDEA),建立控制该药品遗传毒性杂质的方法。方法:采用Kinetex F5色谱柱(3 mm×100 mm,2.6μm),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甲醇,梯度洗脱,流速0... 目的:采用UHPLC-APCI-MS/MS法测定达卡巴嗪原料药中的N-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N-亚硝基二乙胺(NDEA),建立控制该药品遗传毒性杂质的方法。方法:采用Kinetex F5色谱柱(3 mm×100 mm,2.6μm),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甲醇,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柱温40℃,质谱离子化方式为APCI,正离子模式,多重反应监测,检测离子对为m/z 75.1/58.0(NDMA),103.0/47.0(NDEA)。结果:NDMA和NDEA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0),检出限溶液浓度分别为0.03030、0.003787 ng·mL(-1),精密度、稳定性试验满足检测要求,回收率为97~115%,RSD均小于5%。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准确、快速灵敏、专属性强,可用于控制达卡巴嗪原料药中遗传毒性杂质NDMA和NDEA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卡巴嗪 UHPLC-APCI-MS/MS N-亚硝基二甲胺 N-亚硝基二乙胺
下载PDF
透皮肽TD1调节达卡巴嗪纳米柔性脂质体的透皮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邹丽丽 张愿愿 丁卫平 《中国科技论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56-1359,共4页
将黑色素瘤治疗药物达卡巴嗪包裹到纳米柔性脂质体中,并通过透皮增强肽TD1调节达卡巴嗪纳米柔性脂质体颗粒透皮。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了达卡巴嗪纳米柔性脂质体,通过考察溶液的外观、粒子粒径和包封率,表征达卡巴嗪纳米柔性脂质体的各... 将黑色素瘤治疗药物达卡巴嗪包裹到纳米柔性脂质体中,并通过透皮增强肽TD1调节达卡巴嗪纳米柔性脂质体颗粒透皮。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了达卡巴嗪纳米柔性脂质体,通过考察溶液的外观、粒子粒径和包封率,表征达卡巴嗪纳米柔性脂质体的各项性能。最后分别考察了达卡巴嗪纳米柔性脂质体的透皮和透皮增强肽TD1调控的达卡巴嗪纳米柔性脂质体的透皮。结果表明:达卡巴嗪纳米柔性脂质体粒径分布较为均一且不聚集,脂质体能够较好地促进达卡巴嗪透皮;达卡巴嗪纳米柔性脂质体与透皮增强肽TD1协同使用,能够进一步促进达卡巴嗪的透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 透皮增强肽TD1 达卡巴嗪 纳米柔性脂质体 透皮给药
下载PDF
干扰素-α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丹平 范爱月 +1 位作者 冯凌娇 林忠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4期100-103,共4页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INF-α)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1月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共8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DDAVC化疗方案治疗,观...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INF-α)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1月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共8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DDAVC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加用干扰素联合注射用达卡巴嗪(DTIC),观察两组血清免疫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3、2.081、0.642、2.229,P〉0.05);对照组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活性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64、7.839、5.633、8.129,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7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在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肝功能及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9、17.68、19.04、23.78、16.54,P〈0.05)。结论 干扰素-α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具有明显疗效,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恶性黑色素瘤 化疗 达卡巴嗪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达卡巴嗪和顺铂抗小鼠黑色素瘤活性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月彩 单保恩 +3 位作者 张超 郝增来 王欣荣 赵连梅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0年第4期298-301,304,共5页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荷黑色素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其对达卡巴嗪(dacarbazine,DTIC)和顺铂(cisplatin,DDP)抗肿瘤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将荷黑色素瘤B16细胞的C57BL/6小鼠,分别用EPO、DTIC和DDP以及EPO分...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荷黑色素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其对达卡巴嗪(dacarbazine,DTIC)和顺铂(cisplatin,DDP)抗肿瘤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将荷黑色素瘤B16细胞的C57BL/6小鼠,分别用EPO、DTIC和DDP以及EPO分别联合DTIC、DDP药物处理,以盐水处理组为对照。观察肿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情况。部分小鼠于停药次日摘除眼球取血,分析血液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白细胞(WBC)水平。并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剥离瘤体,分别称量瘤质量。其余小鼠用于生存期观察。结果:EPO处理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质量与盐水处理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TIC联合EPO处理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质量与DTIC处理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P联合EPO处理组小鼠的肿瘤体积与DDP处理组相比明显缩小(P<0.05)。应用EPO处理组的小鼠外周血RBC、Hb和Hct水平明显高于未应用EPO组(P<0.05)。结论:EPO对黑色素瘤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EPO能调节黑色素瘤细胞对DTIC、DDP的敏感性,且该调节作用与化疗药的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黑色素瘤 达卡巴嗪 顺铂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黑色素瘤小鼠尿液中达卡巴嗪 被引量:2
17
作者 岳玉华 周炳均 +1 位作者 艾佳媛 封顺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02-1307,共6页
达卡巴嗪是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一线化疗药物。它在体内主要经肝脏代谢,同时部分药物仍以原药形式经尿液排出。这就意味着可以通过监测尿液中达卡巴嗪的含量评估其在人体内的利用率和转化率,进而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针对达卡巴嗪,人... 达卡巴嗪是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一线化疗药物。它在体内主要经肝脏代谢,同时部分药物仍以原药形式经尿液排出。这就意味着可以通过监测尿液中达卡巴嗪的含量评估其在人体内的利用率和转化率,进而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针对达卡巴嗪,人们发展了多种分析方法,但多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平台。然而达卡巴嗪为强极性弱碱性化合物,采用常规反相色谱法分析时会出现出峰时间过早、峰形拖尾的现象,导致定量不准确。基于此,该文建立了一种测定尿液中达卡巴嗪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以克服上述问题。小鼠尿液经丙酮沉淀法去除蛋白后,采用Shimadzu-GL ODS柱(150 mm×4.6 mm,5μm)分离,色谱条件如下:流动相为甲醇/乙腈(1∶1,v/v)-0.01 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pH=6.5)(20∶80,v/v),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5℃,洗脱时间15 min。在该色谱条件下,达卡巴嗪保留时间为5.3 min且峰形良好。其在0.25~1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基于信噪比(S/N)=3和S/N=10,计算出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2μg/mL和0.25μg/mL。在低、中、高(50.0、375、500μg/mL)3个添加水平下,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9%、102%、99.1%,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2%、1.3%、1.2%(n=5)。日内与日间RSD分别小于3.8%和4.4%。将该法应用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黑色素瘤C57BL/6小鼠尿液中达卡巴嗪的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便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达卡巴嗪 尿液 黑色素瘤 蓝莓花青素 营养辅助剂
下载PDF
达卡巴嗪诱导黑素瘤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及其耐药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金中 孙圣荣 蒋冠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11期2305-2309,共5页
目的:建立对达卡巴嗪(dacarbazine,DTIC)耐药的黑素瘤细胞系并探讨其耐药性。方法: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人黑素瘤细胞株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蛋白表达;通过体外分步诱导法使人黑... 目的:建立对达卡巴嗪(dacarbazine,DTIC)耐药的黑素瘤细胞系并探讨其耐药性。方法: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人黑素瘤细胞株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蛋白表达;通过体外分步诱导法使人黑素瘤A375细胞对DTIC产生耐药性;利用MTT法检测耐药细胞株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耐药指数。结果:经不同浓度的DTIC处理后,A375细胞生长均不同程度地减慢,随着DTIC浓度的升高,细胞抑制率呈不同程度地增加。DTIC对亲本A375细胞与A375/DTIC细胞体外增殖的IC50分别为10.766和95.693。与亲本A375细胞相比,A375/DTIC细胞对DTIC的耐药指数是A375细胞的9倍,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分阶段适度递增化疗药物浓度可以在体外成功地建立由DTIC诱导的人黑素瘤耐药细胞系A375/D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瘤 达卡巴嗪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下载PDF
ITC研究达卡巴嗪与DNA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欢 王姣 +3 位作者 李宗孝 赵微微 蒲小华 程花蕾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60-1565,共6页
利用等温滴定量热(ITC)、光谱、粘度测量等方法,研究了小牛胸腺DNA与抗癌药物达卡巴嗪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达卡巴嗪与DNA作用后,吸收光谱会出现增色、蓝移和粘度减小等现象。采用ITC法得到了结合常数以及结合位点数,发现达卡巴嗪与... 利用等温滴定量热(ITC)、光谱、粘度测量等方法,研究了小牛胸腺DNA与抗癌药物达卡巴嗪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达卡巴嗪与DNA作用后,吸收光谱会出现增色、蓝移和粘度减小等现象。采用ITC法得到了结合常数以及结合位点数,发现达卡巴嗪与DNA以非经典嵌插式及表面作用两种方式结合。对于嵌插式,ΔH1〈0,ΔS1〉0,K1=5.63×10~4,结合位点数0.10;对于药物分子仅与DNA表面发生作用而并未嵌入到DNA分子的疏水部分的结合方式,ΔH_2〉0,ΔS_2〉0,K_2=1.00×10~3,结合位点数9.99。同时发现紫外法得到的结合常数是Ka=6.70×10~4,与ITC的嵌插式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达卡巴嗪 光谱法 作用机理 等温滴定量热
下载PDF
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达卡巴嗪脂质体制备工艺 被引量:2
20
作者 程桂茹 王淑娟 +1 位作者 邹岩 张龙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48-353,共6页
优化达卡巴嗪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并对其形态及体外释放进行研究。根据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设计实验,以包封率、外观形态、体外释放为指标优化脂质体制备工艺。脂质体包封率为94.20%,比预测高0.02%,脂质体粒径在20~50μm。... 优化达卡巴嗪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并对其形态及体外释放进行研究。根据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设计实验,以包封率、外观形态、体外释放为指标优化脂质体制备工艺。脂质体包封率为94.20%,比预测高0.02%,脂质体粒径在20~50μm。制得的脂质体的体外释放具有突释和缓释特点。预测工艺条件与实际工艺条件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度,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可以应用于达卡巴嗪脂质体工艺条件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卡巴嗪 脂质体 包封率 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